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2024-04-09

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精选8篇)

篇1: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评课稿

一、新鲜体验,吸引眼球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张开嘴,看能坚持多久,有什么感受?”,汪老师一开始就预设了一个小体验,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学生纷纷体验,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我觉得这个导入很新颖,很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

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这节课的课题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汪老师是怎么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掌握的。首先,汪老师利用《学法大视野》的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本的自主学习,这一步汪老师做的很朴实,同学们利用课前预习的表格,对本节课整个知识框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过很明显,绝大部分同学还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个时候汪老师及时抛出了四个核心问题供同学们合作探究:

1、胸廓容积变化与哪些生理活动有关?

2、引起肋骨与膈顶产生运动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3、胸廓容积的变化会引起肺的容积以及肺内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4、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

可以看出,这四个问题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尊重了学生实际,很好的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进程。

第三步,当学生在台上进行小组讨论结果展示的时候,汪老师及时的进行补充和点拨,使得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越来越清晰:肋间肌、膈肌的收缩/舒张—肋骨运动/膈的运动—胸廓容积变化—肺的容积变化—肺里的气压变化—气体进出肺

最后,针对“先胸廓扩大后吸气,还是先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这个易错点进行了一个重点突破。最后再回到导入前的小体验,使得整个课堂首尾呼应。

三、动画辅助,花样“道具”

汪老师每次上课都有一个很亮的特点,就是总会有一些能让同学们看的见、摸的着的各种道具,这不,讲到肋骨和肋间肌的时候,汪老师拿出了人体肋骨模型,当讲到胸廓容积变化与肺的容积和气压变化的时候,汪老师又用气球和玻璃缸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模型,这些都让学生既感新奇,又能实际操作,更能马上掌握知识。那么还有一些不好用模型展示的部分,汪老师就制作了一些动画,比如呼吸时,肋骨运动的动画;呼吸时,膈肌运动的`动画;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气压的问题,对于现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汪老师则通过一个注射器测试气压的动画,很好的展示了为什么容积变大,气压会被变小。

四、画表梳理,点睛之笔

最后,汪老师以填表的形式,让同学们进行了一个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学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可以说这个环节给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篇2: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软尺、模型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篇3:“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一化学 ( 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在第一课时中引入了物质的量, 这一重要的概念后, 又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因为物质的量描述了微观粒子数目的大小, 它已将宏观的质量对应了起来, 物态中的气、液是如何于物质的量相联系的呢? 气体的测量和储存中, 都将涉及其体积, 因此要找出n和v的关系, 它当然是物质的量这一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2. 教材的主线

已知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但物质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有无一定关系呢? 从这个问题出发, 通过探究用“发现法”解决1 mol固态和液态物质的体积量不同, 而1 mol气态物质的体积几乎相同的原因, 进而形成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出定律———有关气体定量计算的重要基础知识.

3.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事物的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目标: 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通过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剖析,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形成是本节内容的一大重点. 由于定律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 相互的关联关系需结合物理学的部分知识, 初学者较难理解和掌握, 故又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法

1. 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时, 注意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概念的要点, 抓住概念的内涵, 从而做到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

2. 将知识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推导定律的初步形态,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对比法, 阅读与讨论、启发式交流、分层递进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

1. 让学生对1 mol物质的体积进行求算, 采用实物进行对比把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立体形象, 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 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2. 从1 mol水 ( l) →1mol ( g) 的体积变化,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3. 在引出阿定律时可采用分层递进的方法, 通过环环相扣, 推导阿定律, 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主动, 由枯燥记忆转为能力和智力.

四、教学程序

环节1: 设置问题: 比较1 mol固体、气体不同物质体积, 提出1 mol不同物质V各不相同, 而1 mol气态物质体积几乎相同?

环节2: 探讨原因、寻找规律: 分析影响气体的因素, 从水变水蒸气分析分子间距, 分子粒径对体积的影响, 从直观形象思维得出抽象的概念.

环节3: 加深印象, 突出难点: 展示Vm模型, 突出Vm的概念中的“对象”“条件”“结论”, 以及这一概念的条件与结论是否互逆的关系.

环节4: 发散思维, 突破难点: 由Vm概念的深入理解, 指出“标准状况下, 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大约是22. 4 L”, 这一体积只是诸多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

环节5: 归纳整理, 巩固反馈: 总结V与n、p、T的关系, 介绍PV = nRT, 为后续内容做好伏笔, 课堂训练, 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 一) 决定物质V的三个因素

1. 物质所含微粒数多少; 2. 微粒间的距离; 3. 微粒本身大小.

( 二) Vm

1. 定义在stp下, 1 mol任何气体数体积都约为22. 4 L, Vm= 22. 4 L / mol.

2. 公式: V = Vm×n.

3. 注意: ( 1) 条件 ( STP) : 即0℃1. 01×105Pa ( 2) 描述对象: 气体. ( 3) 结论: 体积约是22. 4 L.

( 三) 阿定律

1. 定义: 在相同T和P下, 相同V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给出PV = NRT.

2. 注意: 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 条件是T、P、V都相同, 结论是N相同, 即气体n相同.

摘要: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相关的论述, 谈谈自己的见解, 希望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篇4: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既抽象又形象,说抽象是因为肺泡和毛细血管都是很细微的东西,学生对它的理解要带着想象,特别是毛细血管他们还没有概念;说形象是因为呼气和吸气的过程可以一一细化,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带着理解去学习。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从实验室借来一些软尺,发放到各班每组同学的手中,让他们在课后对照课本中的“实验”和“同步学习”上的表格分组测量自己的胸围差,并进行同组同班内的比较。在我做这些的时候,他们都很兴奋(学生其实很喜欢自己实践操作),我很高兴他们对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很有兴趣。

在课上,我先对“压力”“大气压”用生活中的例子做了个引入——高压锅加热,因为里面的压力升高而气流涌出,所以气体会从压力大的地方往压力小的地方流动,当两边的压力达到相同时,气流也将停止流动;然后又给学生做了个假想:如果我用特殊的手段,把我们教室里的气体全部收集到一个小小的玻璃瓶中,那么教室和玻璃瓶,哪个里面的压力大呢?同学们都能得出:玻璃瓶中的压力大!所以我又给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内容物相等的`情况下,容积越小,压力越大;容积越大,压力越小!同学们对课前的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容易理解,并且我发现,我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班上平时不太听课的学生也坐直了身子,睁亮了双眼,张开嘴回答了问题。

然后,我再在黑板上画了个体腔简图,中间以膈来分成胸腔和腹腔两部分,再讲膈的舒张和收缩,引起胸腔容积的缩小和增大,引起胸腔内压力的增大和缩小(对外界大气压而言),从而导致气体的呼出和吸入!这只是胸腔上下径的变化,胸腔还有前后径的变化,让学生把手放胸前深呼吸体会一下它的变化。得出胸腔容积的变化与膈肌和肋间肌都有关!

篇5: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在肺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包括2个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其中第一部分涉及到“气体体积变化”“气压”等物理学知识,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必须要有计划地逐一攻破难点,笔者教学时,在书本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优化,适当地增加和减少实验步骤,让实验更好服务于“教”与“学”。

教师有计划地提出“问题”,结合优化的实验,进行演示、引导,使学生认识气压和体积的关系,直观地观察呼吸前后气体的变化,从而理解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和原理。

本设计的亮点是: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不同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优化”后实验设计,配合问题驱动,逐步击破重难点,让实验更好地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分析

2.1 教材分析

教材在上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介绍了外界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本节接着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部分:①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个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整体,其中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物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2.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浓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呼吸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肺的重要性,但对于肺内的气体交换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具有一定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但是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不强,本课需要学生较强的理解与想象力,对学生来说仍有较大难度。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2 能力目标

结合实验总结实验原理,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肺对呼吸的重要性,对吸烟等损害肺的行为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5.1 情境导入,体验呼吸,激起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① 你1 min呼吸多少次?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 1 min自己的呼吸次数。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呼吸的频率,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简单介绍:人平静时呼吸频率是16次/min,运动或紧张时会有所增加,呼吸停止时代表生命结束。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呼吸与生命息息相关。

5.2 进入新课,学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提出问题:② 运动呼吸与什么有关?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手放在胸前,深吸气一次,深呼气一次。

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与“肺”有关。教师组织此活动时,学生能够感受胸廓随吸气和呼气时发生的变化。学生得出呼吸运动还与“胸廓”的大小变化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③ 胸廓是靠什么来变大,变小的?

同时,教师展示“胸廓的运动”动画。

有些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也能知道此问题跟肋间肌和膈肌有关系,但对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概念,不是太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展示“胸廓的运动”动画,同时还可以介绍,肌肉收缩时需要用力,舒张时不需要用力,吸气需要用力,肌肉则为收缩,呼气不需要用力,则为舒张。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动画、体会吸气用力,呼气不用力的感觉后,总结出胸廓变化的原因: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

5.3 通过优化实验,学习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

教师提出问题:④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

⑤ 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优化实验:

① 在针筒外套一个气球,抽拉活塞感受气压与体积的关系。

② 模拟膈肌的运动改良装置,感受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对呼吸的影响。

对问题④学生不难理解,胸廓扩大,吸气,胸廓缩小,呼气。但是问题⑤,涉及“气压”“气体体积变化”等物理知识,学生不一定回答清楚。教材考虑到这点,也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是教材只是附上的一段文字解释,既抽象又难懂。

学生要解答第二个小问题,需要理解以下3个知识:

① 气体具有压力;

② 理解气压与容积大小的关系: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总量不变时,气压=气体总量/容积;

③ 气体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方向流动。

教师可以使用以下优化实验来解释以上3个知识点:

(1)取一针筒,用手指堵住出口,抽拉活塞,感受手指被气体挤压和吸收的感觉,明白知识点①:气体具有压力。

(2)在针筒外套一个气球,并用橡皮筋代替绳子,气密性更好,这样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气体总量不变的环境,学生可以使用公式:气体总量不变时,气压=气体总量/容积。

实验过程:推活塞时,气球变大,气体从针筒流向气球;抽活塞时,气球缩小,气体从气球流向针筒。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公式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知识点②气体总量不变时,气压与容积成反比;知识点③气体会从气压高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使用模拟膈肌运动的改良装置,薄膜用大气球改良,弹性更好,代表膈肌,里面两个气球代表两个肺,外面一个气球代表外界气体。

实验过程:“推”薄膜(膈肌舒张,膈肌上升),内部两个气球缩小,外部一个气球膨胀,肺内容积下降,气压上升,肺内气压>外界气压,气体从肺内(气压高)流向外界(气压低),表现为“呼气”(图1)。“拉”薄膜(膈肌收缩,膈肌下降),内部两个气球膨胀,外部一个气球缩小,肺内容积上升,气压下降,外界气压>肺内气压,气体从外界(气压高)流向肺内(气压低),表现为“吸气”(图2)。

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就能够回答问题⑤: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肺部被动扩张完成吸气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属于人的主动行为。

从理解针筒的实验到理解模拟膈肌运动的创新装置,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突破重难点:呼吸的原理实际上是胸廓变化引起肺内外气压改变,造成气体流动,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5.4 学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师提出问题:⑥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有何不同?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优化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装置的改良。

教科书中的实验设计能够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有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两个锥形瓶内导管的设计安排原理的解释比较复杂,使用的呼吸口部位不适合多次实验,容易受污染。实验过程中需要吹气和控制两个夹子,比较麻烦(图3)。

实验过程:用小气球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然后气球可以一次性使用,不需要重复使用导管,以免不卫生。另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气球的出气速度,控制实验的过程,使用试管代替锥形瓶,节约用量且效果明显,操作方便适合多个班级使用(图4)。

一个是洗耳球代表空气,一个是气球代表人呼出气体,对照明显,有利于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现象,学生一目了然,清楚实验设计的原理和实验说明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⑦ 肺泡有哪些适合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书本图片不难总结出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有:肺泡多;毛细血管丰富;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教师提出问题:⑧ 氧气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并组织学生观看呼吸过程中氧气的流动过程。

通过观看视频,跟踪氧气的流动过程,学生能够知道氧气最后到达细胞的线粒体。此问题作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5.5 总结和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最后形成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的两个过程,用图5,让学生更加清晰这节课的内容。

然后学生做一些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反思

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且将探究活动设定为生物新课程标准十大主题之一。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均通过编入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来促进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是最普遍的。但是根据不同的校情、学情,教师需要将部分实验进行优化,让实验能够最大效益地发挥它的作用,优化实验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还是回归课堂,让这些通过优化之后的实验,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篇6: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静下心来,再品味这节课是,发现还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

1、如何更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有待提高 ;

2、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较难,导致浪费了时间。

篇7: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

主备人:周香 审核人:辛小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4、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了解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4、通过分析肺泡的结构特点,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 软尺、模拟实验模型、锥形瓶、橡皮导管、塞子、澄清石灰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3、通过观察模型,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教学手段 】 软尺、模拟实验模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比较抽象,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是学生感受到呼吸的存在。然后通过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对呼吸科学的认识。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的变化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学生猜测并假设,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感到呼吸困难,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了解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的。吸气和呼气的完成是通过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吸气。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呼气。【巩固训练】

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A.不挺胸、不屏气 C.挺胸、屏气

答案:A 2.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A.12~14次 C.60~70次 答案:B 3.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强强的肺活量应是()A.3100毫升 答案:D B.3500毫升

C.3600毫升

D.3800毫升

B.16~18次 D.100次以上

B.挺胸、不屏气 D.不挺胸、屏气

答案:B 4.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A.鼻腔内有鼻毛

B.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 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答案:B 【布置作业】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课后反思】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过程与方法

1、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演示实验了解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3、通过分析肺泡的结构特点,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教学手段】锥形瓶、橡皮导管、塞子、澄清石灰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先从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差别的资料分析入手,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确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再次,指导学生观察“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图示,思考肺泡结构适应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讲授新课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

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让学生分析后作答)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细胞,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将有机

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这些能量供给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课堂小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构成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是由最细小的支气管的末端膨大形成的,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壁都是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而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所以,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巩固训练】

1.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C)A.肺

B.血液

C.细胞

D.心脏

2.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为(B)A.1层 B.2层

C.3层

D.4层

3.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B)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4.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_____A_____;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_________(C)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布置作业】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二)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篇8: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 氧气 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2、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毛细血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相关文章: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1-16

在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05-15

发生在肺里的气体交换11-16

温室气体05-07

循环气体05-13

气体流量05-15

气体钻井05-17

气体摩尔体积04-18

气体分布器05-09

可燃/有毒气体05-10

上一篇:慢乙肝试题下一篇: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