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2024-04-14

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1: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我今天“废寝忘食”的读完了这本书《笑容在阳光里》。这本书是王巨成写的,这本小说关注的是极少为人关注的领域――乡下孩子在城里。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乡下孩子顾家宝,学习踏实勤奋、善良正直,他随父母走进城里,由衷地热爱城市,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为了父亲的手指,他利用课余时间捡破烂,这一行为遭到以路修文为代表的城里学生的费解和轻视,然而他不畏冷嘲热讽,从容的走着自己的路,最终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但同为乡下孩子,陆强明却一直为自己的农村身份而感到不满,他爱慕虚荣,在同学面前竭力做出城市人的派头,而这需要更多的金钱来粉饰。他为此与马东林产生瓜葛,险路修文于危险境地,最后在顾家宝的帮助下迷途知返。而骄傲自大的路修文通过这次的绑架事件后,也懂得了尊重别人。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要看内在,不看外表的道理,也懂得了尊重别人,不骄傲自大。

篇2: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主人公顾家宝是一个踏实勤奋、善良正直的学生。他随着父母走进了城里,由衷地热爱城市。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为了父亲的手指,他利用课间和课余捡破烂。这一行为遭到了路修文等城里同学的不解和轻视。然而,他不畏冷嘲热讽,从容地走着自己的路,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看到路修文和陆强明使劲挖苦顾家宝时,我想到了自己。我们班上有四五个外地的同学,一开始,大家都瞧不起他们,也包括我。我们总是不由地露出优越感。时间一长,我就发现了,其实我们只要好好地去了解这些同学,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踏实、刻苦、独立、坚持不懈……

篇3: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2006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显示:全国学生体能素质中, 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 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 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迅速增多[1]。这一结果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高度关注, 以及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针对这一情况,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 从2007年开始, 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阳光体育”。

2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

足球这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在中国却有荒漠化的趋势, 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但归根结底群众基础差是问题的根本。国足成绩差, 足球职业化改革中的种种负面消息让本就群众基础薄弱的中国足球雪上加霜, 但无论多少的负面影响依然无法掩盖足球运动本身的魅力。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 高校最为青年人最大的聚集群体, 构建高校校园足球文化, 不仅对中国足球的未来有益, 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益, 更可以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植根于学校这个象牙塔般的特殊环境, 融入了大学中特有的人文关怀和大学生们飞扬的精神风貌,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意识与理念。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 可以培养大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观念、集体荣誉感, 并对学生们的大局观和战略思维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足球又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运动, 优良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技巧必不可少, 想在球场上有优秀的表现就必须参与长时间的训练, 对学生们的意志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竞技体育, 如何面对输与赢的关系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的高校足球文化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核心是高校校园足球, 高校校园足球是“阳光体育”这个大型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普及体育运动, 让学生们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储备优秀人才。

3.1 国家的支持

在国家推行“阳光体育”的背景下, 2009年4月, 国家体育总局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实施方案, 该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组织机构, 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联赛的开展目标、入选学校的条件和要求、经费管理等事宜。同年10月14日, 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在青岛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启动仪式, 同时举办了全国足球工作座谈会, 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在会上做了题为“提高足球运动水平, 开创足球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她强调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搞好青少年人足球活动, 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 夯实足球运动的社会基础, 推动我国足球运动在普及中不断提高[3]。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 5年以后的2014年, 我国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增加到5 000多所, 参与到校园足球运动中的学生有270余万人。2013年举办的四级校园联赛已有近10万场之多。2014年11月26日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同志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坚持体教结合, 锐意改革创新, 推进校园足球普及, 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 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4]。有了国家政策支持和领导人的关怀, 未来的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会有长足的进展。

3.2 大学生足球联赛

创办于2000年, 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足协主办的大学生足球联赛 (CUFL) 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 借着“阳光体育”和校园足球的大力推广, 2015—2016赛季的参赛球队由上个赛季的529支增加到800支, 将举办超过1 500场比赛。大足联赛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被纳入国家的足球体系当中, 历年联赛的冠亚军还获得了参加足协的业余联赛和足协杯比赛的资格, 甚至还产生了参加职业联赛的队伍。不仅如此, 国家还在赛季超级组冠军队的基础上加入联赛中其他优秀大学生球员, 组建中国大学生足球队征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赛场。

大足联赛的推广, 在各高校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对校园中的足球社团组建起到了促进作用。足球社团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 为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提高身体素质, 提升足球技战术水平提供平台。组织各类比赛, 发现优秀足球人才, 为大足联赛输送新鲜血液,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高校足球教育

在“阳光体育”的大环境下推广高校校园足球文化, 足球的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专业的体育场馆场地的建设、运动器材安排等硬件设施的完善对校园足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的教育资源具有天生的优势, 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理念, 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性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水平的教学让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提升, 更多的是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的传承。足球是什么?再完善的教育也无法对它有具体的阐述, 但是良好的足球教育会对学生们深刻的影响, 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让他们不断地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使得他们有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中。

我国足球水平普遍不高,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足球后备力量的匮乏, 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至今仍没有完善合理的青训机制。大足联赛作为职业联赛的重要补充, 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能够站到赛场上参加比赛的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会。足球文化的建设中需要的不仅在赛场上纵马驰骋的球员, 还有许许多多幕后的工作人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球队和社团的经营与建设中, 而这一批人又可以影响到周围人, 这样不仅有利于校园足球文化的传播, 还可以向职业联赛输送不同种类的人才。有这样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我国的足球产业当中, 对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结语

高校校园足球从文化入手, 在我国足球水平急剧下滑、群众基础散失的今天有着非凡的意义。以文化作为载体, 借助国家大力推行“阳光体育”的契机, 校园足球得以在各高校中生根发芽。从而丰富了“阳光体育”的内涵, 促进更多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这项大型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我国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余健康调研结果公告 (教体艺[2006]3号) [R].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教体艺[2006]6号) [R].

[3]刘延东.刘延东同志在足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体育报, 2011-05-04.

篇4:写在阳光下的忠诚

初见赵建华,他的面容中透露出的是柔和与阳光,刚毅与率直。交谈中,他的朴实和真诚,特有的风度和见识,以及对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那份自豪感让人为之感动。

从教近三十年,从普通的政治教师、班主任,到年级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赵建华始终以平和的心态,以对教育无限的忠诚,奋斗在他所钟爱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第一线和班主任工作第一线,一如既往地承担着高三实验班的教学工作,以高尚的师德和出色的业绩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同事的认可。

师德,在教学中闪光

1984年,19岁的赵建华走进了享有盛誉的江苏省运河中学担任政治教师。运河中学“团结、文明、勤奋、求实”的校风和“严谨、科学、育人、创新”的教风深深吸引了他,从此,赵建华以满腔的热忱、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埋头实干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责任:成就专业发展

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就是尽快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选择了教师职业,赵建华深感责任重大。从教伊始,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聆听前辈的教诲,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他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看待,在不断的反思和积淀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设计流程、完善设计、整理提纲、课后反思“四步曲”备课法。

每备一节课都像是准备一节公开课,让赵建华完全沉浸在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究中。那段日子,他的办公室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被学校领导撵回宿舍休息是常有的事。虽然辛苦,但凭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赵建华总是乐在其中。

运河中学88届毕业生至今仍叹服于赵老师那惊人的记忆力:教学过程中从不看课本,不看教案。调皮的学生们对照课本上的概念、原理的内容,竟然发现老师的表述总是一个字都不差,这些让他们对赵老师佩服不已,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这种热情下,当年政治学科成绩在全省同类重点中学中遥遥领先,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

真诚:演绎魅力课堂

教师是德育的主体,作为政治教师更要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向课堂要质量。“要感动学生,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是赵建华所追求的课堂境界。他深知,在教学中只有真情付出,才能以真求诚,赢得学生的认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同事们说,赵老师总结的“真、情、时、感四字诀”,使他的政治课堂充满了魅力。赵建华说,“真、情、时、感”是构建政治课堂生命力的四大要素,其中,“真”是基础,“情”是支柱,“感”是灵魂,“时”是“真”“情”“感”的必要条件,是活力之源。教师带着这样的“情绪”去上课,自然会感动学生。

真,客观真实,不弄虚作假。赵建华认为,真实是政治课堂生命力的根基、支柱,“失真”则是政治课堂的大敌。为何有人对政治课持有偏见,指责政治课讲的都是空洞甚至虚假的大道理?无疑与有些课堂教学失去了真实的基础有关。为此,他主张政治教师必须坚守一个原则——实事求是。

情,人民群众的感情。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和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所体现的阶级内涵和价值诉求都有着鲜明的现实生活基础。为此,赵建华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其正当性、合理性,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之导向和理想之建构。这就是他主张政治教师必须坚守的立场——心系人民。

时,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政治课堂的教学更要不断创新。为了给学生提供最新的典型数据,赵建华曾特意打电话咨询国家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局和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咨询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有关数据。而在此过程中,相关行政部门对他的热情接待,也进入了他的课堂,成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这是他主张政治教师必须坚守的学风——与时俱进。

感,感触,感受,感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是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特色。在政治课堂上,不仅要宣扬真、善、美,更要鞭挞假、恶、丑;培养学生辨真假、分善恶、鉴美丑的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触社会,感受生活,感悟真理。为此,他主张政治教师必须坚守一份责任——启迪人生。

此外,赵老师还有一个小秘诀:培养角色意识。每次上课前,他都要独自静静地呆上一会儿,梳理自己的心境,以最饱满的精神走上课堂。

每一位听过赵建华上课的人都会对他“人课合一”的课堂氛围感触颇深,他们说:“真是奇怪,同样的话,别人说出来,我们不一定相信。但是赵老师说出来,就不由得你不信。你会觉得,如果你不信,那一定就是自己错了。”

创新:感受教育幸福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作用于人心的事业,知识海洋浩瀚、心灵之路曲折,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所把握的规律对于完成引导学生成长的使命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赵建华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活水”,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一碗“清水”。

正是有了如此强烈的使命感,才使得赵建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汲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潜心钻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创新。

多年来,赵建华创造性地总结出“压力教学法”“生活教学法”“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师生对话互动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的课堂教学风格独特、生动活泼,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他们说,赵老师讲课,情绪饱满,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他在高三教学中实施的“轨迹展示教学法”,打破了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冲散了学生对思考的畏惧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成功;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研究性学习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正是不断的学习和创新,让赵建华深切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对他而言,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像‘憨子’那样学习”,这是赵建华与学生们共勉的话语。这些话激励着学生,更激励着赵建华将为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生命之中。

师品,打造优秀团队

赵建华深知,只有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才能真正激发教师情感,提升教师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发展动机。为此,他在管理中坚持以教师为本,处事公平公正,让老师们感受到自我得到关注,需要得到满足,情感得到尊重,从而对教师职业和学校管理都有了更好的情感接纳,形成了老师们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风气。

关爱:凝聚团队力量

赵建华的父母都是军人,在他的灵魂深处也涌动着浓浓的军旅情结。他经常对年级组的同事说,“我们就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他时时以身作则,用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真诚和热情感染着同事们。凡事以事业为重,以老师为重,想老师所想,急老师所急,在老师们看来,赵建华所做的一切都那么坦然,那么真诚。

年级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较多,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胜任教学工作,赵建华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之余,深入课堂听课,与青年教师切磋,将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心得倾囊相送。每次听课,他都提着凳子提前到教室,等候老师来上课;课结束前,决不提前离开教室。仅2006—2007学年度,赵建华就听课253节,与80多位青年教师交流探讨课堂教学的得失。年轻老师深受感动,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融入了级组这一团队。

平时,像排课程表这样的“小事”,赵建华都会亲自把关甚至自己动手,一张课表简直就像他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的老师家庭情况特殊,提出最好不排或少排上午第四节,他就和其他老师一一协商,寻求支持,并把自己的课全部安排在这一节,还安慰大家说:“我家里没有什么负担。”正是在这样的管理细节中,老师们感受到了关心和温暖,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2008年初,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在即,由于必修学科的任课老师较少,每个老师的课务都增加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年级主任的赵建华主动分担了两个班的课务。赵老师的行动胜过任何说教,老师们心平气和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为了解决老师因辅导学生而错过学校班车不能及时回家的后顾之忧,赵建华会经常联系出租车送老师回家。

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赵建华以人为本的团队建设理念,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运河中学在2008年江苏省必修学科学业水平测试中,遥居全省所有省重点中学第一。这一成绩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这一届教师队伍也因此被徐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教师群体”的光荣称号。

公正:提升职业认同

赵建华说他最“怕”做的工作就是年度考核,因为“上级给的优秀指标太少了,而我的战友中优秀的又太多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以及职业追求,能否做好年度考核,评定的人选能否得到认可,是考验管理者的一个“坎”。

年级组有近百名教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从教背景、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要将大家的心气神拧成一股绳,作为领头人,不仅要有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还要让每位老师都知道要做什么,该怎样做。赵建华在工作中一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得到了同事们广泛的信任和尊重。

有位资深老师即将申报职称,因此,在年度考核中被学科组照顾性地推荐为考核优秀的人选。但在年级组日常教学工作检查中,赵建华发现他存在一定问题。于是,在部门管理层审定上报名单时,赵建华力主撤了下来,换上另一位工作绩效和群众评议更好的老师。事后他和这位老师深入地交换意见,达成了谅解。

一个学年的工作结束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先进个人评选过程中,还是这位老师,被赵建华负责的部门推荐给了学校。学校主要负责人询问缘由,赵建华说,作为老教师,这位同志在经过上年度考核的风波后,思想稳定,工作踏实,在学科组建设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作为一名老教师,能够正确看待个人得失,很好地发挥了带头作用,确实难能可贵。

这就是赵建华的工作作风和处事风格。正是他襟怀坦白,以无比的真诚、理解、尊重和关爱赢得了“战友”的理解和支持,使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正是他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老师们在中肯的评价中提升了职业认同,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工作热情高涨。也因此,使他所率领的团队成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秀教师群体。

师爱,浸润学生心田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师爱”的具体体现。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赵建华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用公平、尊重和自律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践行师德。

公平:给每个孩子机会

赵建华经常和同事们说,一个学生只是班级里的五十分之一,但是对于其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每一个学生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甚至寄托着其家庭若干代的期盼。在生命的成长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其成长的自由和权利,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得到锻炼,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赵建华不断探索实现公平教育的途径,积极推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

在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团支部的基础上,设立值日班长,全面负责班级一天的各项事务。同时,班委会成员轮流担任值周班长;每周班会前,由值周班长召集本周各位值日班长小结一周以来的得失,在班会上进行点评,并对下一周的班级建设提出建议。

赵建华说,这一措施旨在从制度上保证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以及参加班级管理的天然权利,它彻底改变了以往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永远都难以获得参与班级管理机会的不公平局面。那些羞涩、内向的学生在这一运行机制的鼓励下,突破心理障碍,勇敢去做自己想做,但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

尊重:让教育触及心灵

“‘形象工程’作先导,唤醒亲情搭桥梁,责任自律助成长”是赵建华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谈心法则。这一法则蕴涵着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充分尊重和对学生年龄特征的充分理解。对生理年龄几近成人的学生的人生责任感做出充分肯定,在师生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教育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次,在晚自修休息时间的巡查中,赵建华发现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又一次存在过于亲密的举动。联系以前掌握的这两名学生的情况,他判断他们有早恋的苗头。于是,他来到这两名学生面前,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要求他们到自己的办公室后,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很快,这两名学生到了办公室,等着接受批评,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表扬。赵老师首先指出他们听从老师的要求来到办公室的行为,体现了对师长的尊重和信任。“意外”的表扬,让学生非常激动,一下子就消弭了他们的对立情绪,打开了师生沟通交流的绿色通道,奠定了此次师生成功对话的坚实基础。

谈话结束时,赵建华没有要求他们写检查或是承诺保证之类的东西。因为他深知,这些问题不是检查、保证书能够解决的。人格的尊重,心灵的呵护更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

自律:让成长自觉自主

赵建华认为,班风、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发挥学生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形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形成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而自习课是考察班风、学风最好的窗口。为此,他以自习课为突破口,通过“自习课工程”推动运河中学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许多班主任和学生都认为自习课出问题仅仅属于纪律问题,赵建华却认为,这一认识正是自习课纪律差的局面难以改变的根源所在。所谓“自习课工程”并不复杂。他的秘诀是告诉学生一个事实,即不要把遵守自习课的有关规定、要求仅仅视为纪律约束;之所以不会上自习课,其原因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赵建华启发学生变换思路,从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认识到自习课是自主学习的天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又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学习状态渐入佳境,自习课的风气焕然一新。为进一步优化自习课的质量,赵建华在常规管理上提出具体要求:自习课要“入境”“入定”,自习课期间不收发作业等等。

在赵建华的指导下,学校各班级以自习课建设为突破口,深入进行思想动员,扎实推进“自习课工程”,使学生逐渐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运河中学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在赵建华的书橱中,珍藏着一本写满学生心语的纪念册,那是教师节时学生送的礼物。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赵老师,教师节快乐!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这句话用在您身上尤为贴切。与您相处的日子里,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您身上散发的正气与尊严,以及对自己职业的骄傲和自豪。同学们暗地里喜欢叫您‘老赵’,这个‘老’字当然是对您严谨的品质、长者的风范的一种尊敬。还有些俏皮的同学喊您‘华仔’,我想那是因为您阳光的心态感染了大家。”

在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心中,所有的表彰和奖励都比不过学生诚恳的评价,任何赞扬在这些淳朴的文字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赵建华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始终如一的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成为了阳光下一道最明丽的风景线。

篇5: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一、《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分析

《保护生物学》是林学、园林等专业的选修课,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和保护方法的科学。通过对《保护生物学》的学习, 学生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理解自然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既有生物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知识, 具有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的综合性, 也是一门关于如何进行危机处理的科学, 实践性很强, 其观点与研究者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

基于《保护生物学》课程的以上特点, 我们将读书笔记作为该课程考核的辅助方法, 制定了指导性的参考书目和读书笔记考核标准, 并将读书笔记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二、读书笔记在《保护生物学》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1. 书目的选定

根据学校图书馆的书目, 将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书籍题名、作者、检索号及与其联系的紧密程度等信息制作成指导性的书籍选择目录, 在上该课的第一节课时提供给学生让其选择。书目分为五大类:一是生物学家传记类, 如《达尔文传》《摩尔根评传》等;二是生物学经典书籍, 如《物种起源》等;三是生物学相关课程的教程, 如《普通生物学》等;四是《保护生物学》专业书籍, 如自然保护区考察集等;五是其他一些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书籍。在选择书目时, 我们注重突出兴趣,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 通过提高内容的质量弥补因选题造成的分数差异。当然, 也可以选择书目以外的书籍。

2. 考核标准的制定

考核标准分为选题、内容、工作量、质量四个方面, 每一方面都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 选题占总评分的15%, 以所选书籍主题与《保护生物学》的相关程度衡量;内容占总评分的50%, 以笔记内容是否概括了书籍内容和条理、主次是否分明衡量;质量占总评分的20%, 以书写格式正确与否、字迹工整与否衡量;工作量占总评分的15%, 以笔记字数多少衡量。教师在上第一节课布置读书笔记任务的同时公布考核标准, 以便于学生按要求记读书笔记。考核结果以百分制表示, 期末考核时按30%计入学生总评成绩。

3. 读书过程的交流与监督

为确保读书笔记的效果, 课程进行中应对读书笔记进行至少两次的抽查, 以便监督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这在对学生进行监督考核的同时, 对教师阅读有关资料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学生的选定书目, 并利用课前、课间、课后时间与学生就书籍内容、阅读心得和记读书笔记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 掌握《保护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和理念。

4. 学生成绩的考核与反馈

课程结束后, 把学生所记的读书笔记收上来, 对照考核标准进行成绩考核, 最后将学生成绩记入教学档案。将各项考核内容、得分情况、评语及其他与学生探讨的信息写在具有统一格式的反馈表中, 与读书报告一起发还给学生, 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三、读书笔记在《保护生物学》课程考核中的应用效果

1. 增强了学生对《保护生物学》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试卷考核中, 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以读书笔记为考核方式, 使学生从选题开始到成绩的反馈都全程参与, 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有些学生在记读书笔记的同时, 还写下了自己阅读的感受, 如有的学生写道:“阅读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突然感到枯燥的学习原来也可以如此快乐, 看着自己的读书笔记一点点变厚, 我学习的成就感也在一点点地增加。”

2. 加深了学生对《保护生物学》的理解

传统试卷考核时, 学生为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学习时只针对概念、定理、公式、理论等要点死记硬背, 而往往忽视了如何去深刻领会和理解学习的内容, 这就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引入读书笔记后,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了, 能使他们积极地从相关专业书籍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学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对害虫、益虫问题的理解上, 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苍蝇、蚊子是害虫, 蜻蜓是益虫”这样的认识, 因而对《保护生物学》所提倡的“一切昆虫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来说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观点不能理解。如一个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后, 对这个观点有了新的理解, 他在读书笔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一直认为苍蝇、蚊子是害虫, 往往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 现在才知道, 原来他们对于植物传播花粉、繁殖后代和生物不断进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 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我们要对它们的存在给予充分的尊重。”

3. 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试卷考核时, 学生围绕教材、笔记进行复习考试, 考试结束之后课程学习内容常被学生抛在脑后。而在记读书笔记的过程中, 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又通过主动学习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如有学生写道:“记读书笔记让我突然意识到, 原来学习可以是这样的。虽然我记的内容不多,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4.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传统试卷考核为了试卷保密, 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相应的课后交流过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以读书笔记作为考核方式, 强调阅读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然后利用各种方式与教师探讨, 从而加深了对《保护生物学》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自己阅读中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 并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 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5.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对《保护生物学》课程相关书籍的阅读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书本中了解不到的知识, 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激发他们投身祖国林业建设、努力学习的热情。如一名学生阅读了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书籍后, 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自然保护区的物种这么丰富, 真希望毕业后能有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 为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尽自己的力量。”

6.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学本科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和写读书笔记, 学生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照现有的书籍,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而且在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他们通过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提高了写作能力, 这对以后写作专业论文和研究报告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金良, 韩海荣, 刘淑春等.“森林资源与环境导论”课程考核方法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5, (2) .

篇6:闪耀在阳光下的金属感妆容

咖啡色眼影

用带有金属微粒的咖啡色眼影以浅至深晕染整个眼窝后,把最深的颜色加重在上下眼尾处,打造眼妆的深邃感。眼头用珠光白眼影提亮,而睫毛则注重涂抹眼尾部分。

古铜色腮红

以古铜色腮红搭配小麦色底妆,打造健康自然的阳光肤色。用腮红刷蘸取腮红后,斜向刷扫颧骨,可以让脸型显得更为立体,而微微泛起的金属光泽则提升肌肤质感。

1 CHANEL阳光亮彩修容蜜粉饼 RMB600蜜粉盒完美搭配五个色彩,以渐层的迷人色调压制成为七彩条纹,再将金色点缀其间。2 Dior3色烟熏眼影盘 RMB450 一个奢华眼影盘,三款绝色眼影,两大定制烟熏妆效。3 ESPRIQUE柔蜜唇膏(光感型)RMB210 顷刻抚平唇部的凹凸,美唇随即透现水漾光泽。4 DHC美容液绝色唇蜜RMB218 切实修饰纵向唇纹,打造丰盈饱满的妆效。5 EST E LAUDER花漾眼影RMB250 先进科技所创珍珠光泽映射,只为无与伦比的独有色泽。

橘粉色唇膏

用粉底遮盖掉唇色后,用橘粉色唇膏涂抹双唇,最后用唇蜜重点涂抹在唇部中央增添丰盈感。而今年流行的荧光色系唇膏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篇7: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在传播学史上, 传播与政治、宣传与战争之间就有密切的渊源。传播学的奠基著作之一是拉斯韦尔1927年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这位学者后来也被证明是杰出的政治学家, 他同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先驱大师。拉斯韦尔在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中以内容分析的方式, 研究了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所采纳的各种宣传技术, 清楚地表明:现代战争是一种整体战争———在此, 全民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战争不再只是将军和军队的事情;它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冲突, 舆论在这场冲突中举足轻重。[1]

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拉斯韦尔和他的工作人员为与宣传相关的各种联邦机构提供专业资讯意见。他所领导的美国宣传分析研究处总结的宣传定义是:“宣传是一种观点或行为的表达, 它是由个人或团体有意识地操纵, 目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 通过心理操纵来影响其他个人或团体的观点或行为。”[2]

战争中时常可见各种宣传活动。在1945-1949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国共政争中, 中国共产党作为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 以及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与研究的执政党, 从建党之始到抗日战争、从国共内战到建国伊始、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 “宣传”的笔杆子一直是其仅次于枪杆子的有力武器。从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论述中看, 其宣传技巧的思想理论来源, 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党报党刊理论, 对苏联的办报实践有很多借鉴;同时也有西方现代报刊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以及结合国内外具体历史形势所进行的务实有效的宣传技巧创新。

具体分析总结其宣传策略有:

1.指定清晰宣传目标。宣传目标即宣传者期望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某种变化。宣传目标的设置需要顾及受众接受的可能性, 在理论上和感情上引起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始终为党的决策服务。具体宣传目标根据不同的国内外形势有所调整, 如谈判时期的宣传目标是力争结束国民党一党训政、获取自身最大政治利益, 而军事对抗后期宣传目标则是为达成全面胜利而展开宣传。为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不同位置, 决策机构通过党报、电文等方式向外宣传其特定诉求, 最大程度对内对外扩大影响力。

2.建立专用宣传机构。发起宣传的政府、政党、集团或企业等, 一般都通过宣传机构实施宣传, 使其保持主动地位。宣传者与宣传机构都尽力维持他们在受众面前的公正形象及公信力。党报是这本书中提及最多的宣传媒介, 报社是中共对外宣传最正式的宣传机构, 其中央报纸《新华日报》即为核心党报, 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直接传达来自其组织决策层的声音。除此之外, 各级党组织也是活跃的宣传者, 党员干部以读报、党校学习、会议、演讲报告等各种方式都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当时广播刚刚兴起, 在国共面向大众的宣传战中扮演次要角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主流宣传渠道是报纸, 新兴宣传渠道是广播, 中国共产党按照不同渠道的传播特点、影响力、传播规律等做了合理布局和应用。

3.影响更多目标受众。受众范围根据宣传目标而定。在内战中, 中共根据具体宣传目标, 受众主要包括党组织自身、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大学生及知识分子、国民党及国际社会等。党组织本身既是宣传者也是受众。在对外宣传之前, 首先将党的理想、价值、政策和方针贯彻至全党全军, 建立党员的革命自觉性, 完善党的建设。中共的对手国民党这样称叹:“匪军之优点无他, 在其各级干部均能不避危难, 身先士卒, 以贯彻其任。”[3]这种贯穿于组织内部和外部多个阶层的强大宣传动员能力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4.传播针对性宣传内容。根据具体的宣传目标, 宣传者在确定目标受众之后, 要选择科学、现实的思想理论及具体生动的事实材料, 密切结合受众的利益、经验及接受能力, 通过宣传媒介进行宣传。“没有单一的宣传公式存在, 因为所有的宣传都必须根据所接触的环境而定。”[4]

中共在内战之中的“民主”宣传颇值得一提。在内战初期, 中共自身处于非执政地位, 各方面力量都弱于国民党, 因而需要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最大化获取生存空间与政治利益。正值二战结束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独裁”是最为人所不耻的执政方针, 中共充分利用国民党一党训政的事实, 广泛宣传自己的“民主”理念, 既攻击对手国民党, 又团结知识分子团体等中间党派, 也可以获得国际社会认同。在中央党报《新华日报》中, 中共多次宣传自己对民主的认同与争取:“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 所要的自然是真货, 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 当做民主的代用品, 方法虽然巧妙, 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人民都在睁着眼睛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5]“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 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们不害怕民主的批评与指责, 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宣泄, 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选举。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 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6]

必要时, 中共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直接部署宣传策略或撰写新闻报道与评论。他强调要“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 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7]

书中虽未有提及, 但是我们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宣传场景有:针对不识字的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展开的读报与学习活动, 宣传内容主要结合其阶级利益宣传党的政策方针;针对农民群体或市民大众进行的集会与演讲活动;针对外国记者的高层领导人接见与参观访问活动等。这些宣传活动经过多次传播, 不断调整宣传内容、手段和步骤, 排除误解、曲解等反宣传的干扰, 力图达到有效宣传的最大化。

5.加强宣传效果。宣传毕竟是一种短期效果。如书中第277页评论蒋介石所说:“……战争是一个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行为……蒋介石‘从未能成功地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一个牢固结合的、对抗共产党的反共力量的共同战线。他可以操纵个别的政治家, 但中共却驾驭着民众支持的浪潮。他只能依靠军事力量镇压民众革命’。”

而与国民党在内战中“备受社会各界抨击及失去民心人望”[8]的结局不同, 共产党获得了广泛认同。仅以土地改革宣传为例。土地改革为中共取得了最广大农民阶级的认可, 获得了民心支持、财政支持、兵源支持。反观国民党军, “没有思想动员, 没有家庭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 (如分配土地) , 使本为最广大兵源的农民没有征补的积极性, 也使征补来的士兵缺乏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结果就是, 国民党军的熟练士兵在战争中因被俘或其他原因投向中共方面……国民党军的装备同样不断落入中共部队手中。”[9]

以下描述了书中一个典型场景, 包括针对宣传目标确定宣传者, 向目标受众选择传播宣传内容, 并达到一定宣传效果:“11月底, 中共云南地下工委发起反内战的宣传运动, 组织以西南联大为首的昆明各大学学生自治会召开时事演讲会……云南军政当局认为这是‘共党煽动’的结果……号召‘以宣传对宣传, 以流血对流血, 进行还击’, 致军警便衣人员与学生发生多次冲突, 昆明形势趋于紧张……消息传出, 引起全国各界和舆论的强烈抗议, 国民党当局自然难逃干系。”[10]

总结来看, 中共在内战时期的宣传技巧是战时传播的典型样本, 充分适应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和国际国内政治军事气候条件, 在对立信息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选取具有本质上合理性的内容材料, 针对不同目标受众采用了实用高效的主流传播媒介, 同时重视建立和占领新兴传播渠道, 最终达成其宣传受众的广泛社会共识。

内战结束之后,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利用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 并在20世纪末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些媒体以单向式传播为主, 在以接受此类媒体信息为主的受众中, 中国共产党以延续使用其熟练的传统宣传技巧为主, 并且仍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现在,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则改变了传播格局, 颠覆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中心化训示模式, 并且发展迅速、形态多变。“互动”成为新媒体的关键特质, 用户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 并在更大的舆论场中形成自发的传播中心, 而且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 对话和协商模式正在取代训示模式, 开启更多的政治参与并促进多元化与个人化的价值发展, “新传播技术发展的方式似乎特别有利于西方的价值和文化形式”。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宣传不能沿用传统媒体时代单向灌输的策略, 而需要更多针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有益创新。由内战中的宣传策略来看, 成功的宣传策略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 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特点的目标受众宣传符合其利益和心理的内容, 这样才能够在宏大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有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186页。

[2]Lasswell, H aroldD.:Psychology and Polities.New Yor:v:Viking Press;1960.P9.

[3]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第276页。

[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379页。

[5]笑蜀:引自《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 《历史的先声》,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转引自网络。

[6]笑蜀:引自《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 《历史的先声》,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转引自网络。

[7]《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 (1915-1992) 》第二期, 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 第461页。

[8]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第93页。

[9]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第276页。

篇8: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春天时,我的胃变得很不舒服,跑去医院检查,却过了下班时间。医院里人很少,那个胖胖的大夫正准备脱了白大褂下班。他问了我几句,说:“做个胃镜吧?”

我知道做胃镜很痛苦,连忙摇头,我说:大夫,我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检查一下?

大夫看了我两眼,指了指诊床说:躺那上面,我给你检查一下。

我顺从地躺下,大夫在弯腰的瞬间,我看得到他的胸牌上写着“主治医师:吴崇华”几个字。他聊起我的衣襟,我下意识地用手挡了一下,他抬头,冲我笑了一下,说:小姑娘,还挺封建的。

我有些不好意思,把手放下。他的手很暖,落到腰部,使劲地按压了一几下,不停地问我哪儿疼,碰到疼处,我会轻轻呻吟两下。他松开手,说:是胃炎,拿点药吧!

我坐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红着脸点了点头。

吃了几天胃药,并不管用,胃仍是灼热般地疼。下班赶去医院时,恰好吴崇华在。见了我,他说:怎么了,胃还疼?

他拿出一袋白色的药沫,倒进水杯里,递给我,说:喝了,然后咱们做个透视。

我顺从地把杯子里的水喝掉,然后安静地坐在诊床边上。吴大夫家长里短地跟我闲聊。我的身体渐渐变得很干渴,我说:大夫,可以给我一点水喝吗?我听到他说:当然可以!他的气息热热地覆盖在我的脸上,我想拒绝,却张开了手臂……

我醒来时,窗外已是灯火阑珊。吴崇华坐在办公桌前,笑眯眯地瞅着我。

我问他到底给我喝了什么药,他无耻地冲我眨眨眼,快乐药,想不想看看刚才的录像,你可真是个妖精……

我抓起包狠狠地砸向了他,他轻巧地躲开,说:宝贝,别喊,不然会很麻烦的。

2

一连几天,我都不让鲁阳碰我,一直神思恍惚。周末,鲁阳洗完澡,向我求欢,我使劲地把他推开。他有些气恼地问我:娟子,你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心里有了别人?

我开始歇息底里地哭,断断续续地把在医院的事情说给他听,我说:鲁阳,你会不会不要我了?

鲁阳把床头柜上的水杯摔倒了地上,水杯发出很清脆的声音,他说:我们不能便宜了这个混蛋。我惊慌失措,我说:不然算了吧,那禽兽说,如果咱们闹,他就把那录像公布到网上,他说们现在有些女人主动向医生投怀送抱……

鲁阳不理我,摔门出去。半夜,他醉醺醺地回来,我帮他倒水,,却被他狠狠地扯掉睡衣,他说:是不是跟他在一起时,你还挺快乐的?

我泣不成声,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

那晚,鲁阳疯了一样地要我,辱骂我,骂我贱,我的泪哭干了,嗓子哭哑了,天亮时,我说:鲁阳,我们分手吧!

我得到的答案是鲁阳的鼾声,我跟鲁阳在一起住了两年,说不上爱,也说不上不爱,如果没有这件事,应该可以结婚,可是现在一切都成了泡影。

一连几天,鲁阳每晚都喝得醉醺醺的。我成了他泄欲的工具,稍有不顺从,他便说,怎么?我不如那个大夫好?

我迅速地消瘦下去。一天早上,我坐在饭桌前,对鲁阳说:我想清楚了,我们还是分开吧!

鲁阳狠狠地瞪着我说;分开可以,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我的绿帽子不能白戴。

我突然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很陌生,他喝醉酒,辱骂我,我都能理解为那是他在意我,爱我,可是他要我答应什么条件呢?

阳光斑斑驳驳地落到鲁阳的脸上,他一字一顿地说:再跟那个大夫上一次床!

那一刻,我的全身冰凉。

3

我听了鲁阳的话。我的生活已经毁掉了,干嘛还在意再毁一次?

下班之后,我又去了医院。我忍住厌恶,轻浮地笑着告诉吴崇华,我刚跟男朋友分了手,很寂寞,他要对此负责任。吴崇华无耻地说:宝贝,我现在就想负一次责任。说着,手就向我的衣襟里滑。

我说:急什么?这里人来人往的,你也不怕被人撞见?

说完,我假意走到门前看门是否锁好,然后偷偷把吴崇华锁上的门扭开了。吴崇华早已经色迷心窍,以为我是送上门来的羔羊……他的最后一件衣服脱完,诊室的门就被撞开了。鲁阳拿着DV机对准了赤身裸体的吴崇华。

吴崇华问鲁阳:你想怎么着?鲁阳说,你把上次的录像带拿出来,然后再给我们八万块钱,这事儿就到此为止。不然的话,咱们就闹得鸡飞蛋打了。不过,我最近听说你在竞争院长?

吴崇华的手有些抖,很显然,他没想到鲁阳回来这一手,我也没有想到。

吴崇华说:我可以高你们敲诈的。鲁阳很放肆地笑了,他说:可以呀,你尽可以闹,看到最后吃亏的到底是谁?

吴崇华说,算你狠,拿了钱,我不希望再见到你!

4

拿到了吴崇华给的八万块钱和那卷录像带,我跟着鲁阳离开了那座城市。鲁阳说,娟子咱俩好好过。我点点头,以为他是我最后的温暖。是的,他帮我报了仇,夺回了尊严。

在陌生的小城,我们安顿下来。每天鲁阳都会出去寻找机会,看能做点什么小生意。他回来得越来越晚,他跟我说认识了一帮很浅的朋友,很快就能发财了。

我的心里有很不好的预感,但我不敢问,在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亏欠了鲁阳。

鲁阳很多天不出门,安安静静地陪着我看电视,甚至帮我做家务。他说:娟子,过完元旦,咱们就回老家把婚事办了,风风光光的。我躺在他的怀里,开始憧憬自己穿着白婚纱挽着鲁阳的手的样子。

可是梦总是醒的很快。早晨,我还在鲁阳怀里睡得很沉,出租房的门就被拍得山响。鲁阳有些惊慌失措,门打开了,是几个凶神恶煞的男人,我听到鲁阳在求他们宽限几天,他说,你看到我屋里的女人了吗?那是我老婆。

我再一次手脚冰凉。那群人走后,鲁阳跪在了我的面前,他说,娟子,我本想多挣点钱,咱们就回老家结婚,可是谁知道他妈的那帮人赌假球……娟子,我欠了他们的钱,若还是还不上,他们就回拉你去坐台……

屋子里静得只剩下我们两个人的呼吸,我问他:你让我怎么办?

鲁阳站了起来,有些兴奋,他说:这些天,终于让我想到一个来钱的道儿,还是受吴崇华那个老混蛋的启发,你去勾引那些吃腥的大夫,然后咱们狠狠敲他们一笔,反正他们的红包拿得也不正当……

我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男人,心落到了冰窟里,我说,如果我不愿意呢?

鲁阳笑了,露出了洁白的牙齿,他说,你还记得老鬼的那盘录像带了吗?我并没有销毁它。

5

我借口心脏不好走进了城市里最大的医院。那个给我看病的医生很像个正人君子,几次试探都没有得手。鲁阳说,要是不想做台的话,你就乖乖的,我就不信,女人想上男人,还有上不成的?更何况,你还是这么漂亮的。

终于,那个傍晚,我告诉了正人君子我的住址,我说我在这座城市无依无靠,希望可以跟他做个朋友。

两天之后,鲁阳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看着DV李纠缠在一起的男女,正人君子的脸都白了,他是城里最好的心血管医生,没到一天的功夫就凑够了鲁阳要的十万块。还清了赌球欠下的钱,鲁阳再次带我回到了以前居住过的城市。

他指了指那些大医院,说:这里商机无限。

我频繁地出没于那些医院,医生们把我当成风流成性的女病人。在诊床上,在宾馆里,我包里的小型摄像机一次又一次捕捉了那些臭男人的丑态。

鲁阳没事儿的时候,会很无耻地看那些录像,对我的演技指指点点。他说,宝贝,你要是再冷一点,那些男人准疯了。男人就吃这套。

我不理睬他,拿了他分给我的钱出去喝酒买醉。那天在酒吧,我看到几个男人在笔记本电脑上看着什么,我瞟了一眼,脑子一下子就炸开了——是我跟吴崇华在医院那次的录像,吴崇华的面容与身体都做了处理,而我,在画面上是那样的淫荡……

篇9:在道德的阳光下的读书笔记

当然,这种腐败现象形成既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滋生“家族化腐败”的现实的土壤。但笔者始终认为,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条件下,站在宪法和党章所表达的原则和价值的高度来看,后一个才是产生“家族化腐败”、圈子腐败、山头主义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官本位”社会或“官僚社会”的“家族化腐败”之所以能够死灰复燃,要从现实的土壤中找原因。也就是说,要从社会主义社会权力结构、权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找原因。换句话说,要消除权力的“家族化腐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本质,并通过良性的民主制度安排,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把权力切实关在用“人民权利”编制的制度笼子里。

事实上,经过近些年的反腐实践及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纪检部门对腐败案例的认知、会诊、梳理、分析、判断、总结,中国权力腐败的“官场病”的病因已经比较清楚了,治理的“药方”也开了很多。但要根除“病灶”,彻底清除依附于权力体系上的蛀虫,使权力不敢贪、不能贪,最根本的还是要用“民主与法治”的办法规范、约束和监督权力,让“公共权力”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权力腐败的本质是“公权私化”或异化,即把组织权力个人化、家族化、圈子化。在我们大力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今天,一些权力之所以能被“私化”,原因虽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体制机制上的。因此,要防止权力“私化”现象,根除“家族式腐败”,说到底还是要从民主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要真正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规范、约束、监督权力,防止权力腐败,前提是“把权力摊晒在阳光下”,让群众有一个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民主评判的“制度性平台”。因此,“把权力摊晒在阳光下”是防腐反腐的最基本的民主制度安排。从当代世界治理腐败的经验来看,缺少了这一制度安排,有效治理权力的腐败或家族式腐败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上注重“人情关系”的社会,在一个先天地赋予官员以“道德优势”和“政治优势”的社会,公共权力极易通过暗箱操作演化成个人权力和家族权力,从而产生家族化、圈子化的“系统化腐败”现象,并从根本上消解“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动摇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一些“双面官员”,极易利用职权扩大自己的“圈子”,维护自己的圈子利益和家族利益,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破坏,给社会主义和党的信誉造成极大伤害。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使公共权力公正、责任、忠诚、廉洁的依法运行,真正实现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和“人民性”,彻底根除权力的腐败或家族化、圈子化腐败,切实做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较成熟的通常做法是首先实现“两个公开透明”,即公共组织权力或“机构权力”公开透明和官员的“岗位权力”公开透明。只有权力公开透明了,我们经常所说的人民监督、立法机构监督、舆论监督等才能落到实处,权力才会得到“刚性约束”。公开透明是实现有效监督的前提。

一般来说,在公共管理的视域下,公共机构是保证社会秩序与安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公共机构的权力运行过程必须公开透明,真正实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公共机构的三种基本权力,即公共政策制定权、干部选任权、公共财政与预算权必须做到公开透明,摊在群众的目光下,让群众监督、让舆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开门反腐”,使权力不敢“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真正为权力抹上一层厚厚的防腐剂,实现弥久常新。

上一篇:2022任务书下一篇:赵北小学2017创建文明城区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