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下的道德责任探析

2022-09-11

1 引言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补充, 满足了现代人多彩的精神生活需求。人们通过网络丰富业余生活, 通过网络来延伸社交等活动, 在“浓缩”的电子科技环境中, 飞速传递信息, 网络社会的提供的便利性和趣味性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伴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人在现实社会中所受到了挫折, 从而寻求一个虚拟的社会中寻找“存在感”。因为网络社会中主体具有隐蔽性, 所有人在虚拟的平等环境中畅所欲言, 于是很多人对网络社会欲罢不能, 每天花相当长的时间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寻求刺激, 网络直播、贴吧、朋友圈、跟帖、回帖、聊天、辩论流连忘返, 精神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那一方小小的屏幕以及屏幕后由网络联结起来的广阔世界。网络社会是虚拟的构成, 人们都是使用匿名的形式进行评论和聊天, 所以在网络言论中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2 网络言论的特征

网络信息分为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 网络言论就这两部分展开讨论, 现代社会网络传播媒体越来越多, 许多媒体为了抢“独家”报道, 对许多热点事件的事实性信息没有进行应有的真假鉴别或事实性调查, 对时事热点问题的意见性信息分析有缺乏公正性的引导。网络言论的自由通过匿名性的特点, 使言论发表者具有隐蔽性所带来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导致网络言论的开放性愈演愈烈, 特立独行的言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认为区别于传统方式言论是彰显个性的表现。这与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 电视媒体、报纸的传播方式相比, 网络传播就具有以下特点:

2.1 网络言论具有广泛性

网络媒体还不够发达的年代, 人们大多以电视、报纸作为了解时事的公共平台。这种传统的直观传播方式, 是当时人们对社会信息萃取的唯一渠道。而网络发展后人们的交流平台更加广泛, 在输入知识的同时, 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 网络使用者还可以同时把自己的所要表达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上, 与广大网友共享。

2.2 网络表达具有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现在的人们只要拥有手机、ipad和wifi就可以马上进行网络连接传播信息, 不需要任何物质条件和资格、资质。QQ、微信等各种交流平台何以进行熟人之间的交流, 各种新闻、微博、论坛等公开发展和传播, 让普通人也能在公共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效的传播。网络环境的虚拟性, 网络言论的自由性, 网络直播的丰富内容, 让任何人可以参与互动联系。著名的网络预言家约翰·佩里·巴洛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提出,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的, 没有因种族、财富、暴力和出身差异而产生的特权与偏见的社会。在网络的世界中, 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 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而不会被胁迫保持沉默和屈从。

2.3 网络表达具有匿名性

传统的报纸、电视、新闻、评论采用的实名表达方式, 任何信息的发布都要在记者、编辑的筛选和修改后才能刊登和传播。因此, 在这类媒体中表达的观点可能会相对片面。网络言论环境的特点是言论平台的公开性, 人们在这个虚拟平台上用网名发表言论, 网名隐匿了言论者的真实信息。网络技术的升级使得追查变得更加困难。网络环境的这种隐蔽性特点, 使得更多人在现实与虚拟间游离。

3 网络言论自由的矛盾

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都向往的自由。马克思就曾强调:“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 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但是, 不可能存在绝对性的自由, 过分的言论自由将会引发社会争议, 过激后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布莱克法律词典》指出:“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并不是在任何时候,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言论的种类是有明确的定义和恰当的限定的, 对诸如猥亵、淫秽、亵渎、诽谤、侮辱、挑衅等言论的禁止和处罚就不会引起宪法问题。”“虽然说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权利, 但是并非是绝对的, 过分的言论自由会将极端的言论信息快速传播, 甚至会损害个人尊严和民主的价值, 因此国际和国内权利体系都对言论自由的有限范围进行了限制, 而且这些限制都得到谨慎地划分。”虽然言论自由是人权自由的体现, 但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 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过分的言论自由会激发冲突与矛盾。

4 网络言论自由的弊端

网络言论的自身的无限制自由发展可能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言论自由的意义必须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监, 若是缺乏监管和正确的舆论引导, 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化发展。

4.1 网络言论非事实性传播危害大

网络言论危害并不止于局限于网络。网络社会具有虚拟、传播迅速等特点, 人们之间的交流从过去以书信、电话等物质方式, 发展到了现在以微信、微博、QQ等电子空间, 实现了传播速度及内容的快速广泛的传播。人们脱离现实的物质环境, 在网络虚拟中一人们进行交流、集会、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果人们能很好地遵守网络公约, 将网络言论仅存在于虚拟环境, 并且能很好地维护虚拟社会中的人或秩序, 一般不需要进行法律等相关手段进行干预。但是, 网络不能单纯地定义为虚拟世界, 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在网络的“伊甸园”, 一旦触碰到了伦理道德的范畴, 那么人们将会被更加的现实化, 网络虚拟也将被淡化, 人们将承受的将是现实道德批判。因此网络行为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性是明显的。

4.2 网络言论传播面广

网络中的言论不是仅局限在网络中传播的, 当网络言论超出虚拟社会的范畴, 触及实体社会中人的利益和公共秩序, 并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时, 就会上升到法律范畴。例如, 在网络上的相关热点事件的传播上, 许多备受争议的当事人, 因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不当的行为, 被网友热议, 网络上就会有相关的好事者将当事者进行“人肉搜索”把当事人的个人照片、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隐私信息甚至是家庭成员信息公布于众, 使当事人名誉受损。热点事件的发生由法律来评判, 过分的网络评判无异于“道德绑架”, 这类行为与犯罪行为无异。

4.3 网络言论导致的犯罪更隐蔽

现在网络言论为工具实施的犯罪更加隐蔽。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特点, 虽然网络环境在不断地完善网民注册信息实名制, 但是网络环境广泛, 很难对实名制言论进行监管。“没有真实身份的束缚, 色彩斑斓的网络就像是一个化装舞会, 每个人都可以戴着面具, 尽情地嬉笑怒骂”更有甚者, 以独特犀利的言论来寻求他人的关注。仅用他人的监督作用和道德约束作用试图将网络言论犯罪降到最低, 是不可能实现的。

4.4 网络言论犯罪参与性强

用心理学分析网络环境中人们言论自由的趋向会发现, 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心理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在网络环境中显得更加突出。网上的信息通常追求迅速快捷, 信息的发布者追求所谓的“独特”往往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添加自己的主观意见, 甚至为了吸引人们眼球而发表所谓的“独特见解”, 这样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就很难被广大网民洞悉。而网民也会被独特的标题吸引, 为独特的角度而关心而选择盲从, 虚拟的环境成为他们的“庇佑所”使他们很少承担责任。现实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 加之虚拟社会的隐蔽性所带来的安全感, 使广大群众的参与性更高, 即使参与到某些与自己无关的网络事件中, 也很难追查到自己承担责任。这使得网络成为言论最为自由, 最少约束的场所之一。而大量的网民参与, 更容易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和升级。

5 网络言论监管的途径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现有巨大的网民群体, 设计领域广泛, 并且网民的人数每天还存在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网络言论自由, 我们在认同他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 但也赞同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 但自由总是相对的, 是有边界的。因而, 对于网络言论自由我们保持着理性积极的态度。在政府的监管和媒体的把关下积极创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的环境, 切实维护号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监管:

5.1 引导网络言论自由有序进行, 改善自身执政不足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公民的权利意识日益加强。但是处于中国体制内的现状是, 正规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没有能够真正接纳和了解人民诉求的部门。在此条件下, 监管相对较薄弱的能够得到强烈反响的网络空间成了人民宣泄情绪和不满的主要渠道。因此, 如何引导网络言论现状使其在理性范围内有序自由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善政府执政, 重塑政府公信力, 改善网络事件的舆论环境, 从而应道网络言论和网络事件地向着有利的理性方向发展。

5.2 公民正确运用网络言论自由权, 文化道德共建

言论自由不代表可以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理性分析的自由道德观应是网络言论自由发展的内在尺度。虚拟社会的网络言论像一只无形的大手, 随时对热点事件的当事人构成威胁甚至是侵犯。网络言论自由也需要社会中理性声音的引导, 不是所有人参与的言论自由, 是公民精神的体现, 具有理性的公民精神才是有效民主, 才能成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5.3 倡导网络言论自由新模式, 加强政府部门监管

网络言论自由的新模式已经势不可挡, 现代政府唯有转变理念和心态, 不断学习和创新, 才能积极应对网络给政府管理带来的各种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优势, 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水平, 要紧跟时代步伐。运往网络媒介技术的优势的普及工作, 在丰富和完善政府网站服务内容的基础上, 加深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网络渠道, 政府在网站监管上应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与导向, 引进和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政治敏感度强的网络技术人员, 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 及时回应网络提问和质疑, 快速解决网民问题, 尽可能将降低网络事件被操纵的机会和可能性。

5.4 网络新闻媒体传播要坚守职业道德, 验证新闻真实性

网络新闻媒体传播部门, 也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要对自己发布的新闻信息严格的审查, 不用“噱头”来吸引广大网友的点击率, 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者, 在核实事件采集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对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热点事件, 舆论传播的导向性就显得更加重要的, 这不仅关系到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更关系到舆论当事人的名誉, 因此网络新闻者, 不做网络言论失实报告的传播者。

6 结语

综上所述,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矛盾多发时期, 也处于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 网络言论自由所蕴含的民主价值对于正处在完善民主制度道路上的中国十分宝贵。尽管由网络言论自由所产生的网络民主并不能成为现代民主的替代品, 但是, 其对中国民主制度完善的推动作用仍是弥足珍贵的, 其发挥的社会功能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因此, 在面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一些负面效应时, 鉴于互联网的特性,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政府是否应该立法限制, 如果不是, 是否可以采用哪些柔性的方式?如果是, 在制定相关立法时, 应当深入思考, 考量这种规制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价值会造成种程度的影响?手段与目的之间是否“比例失调”?是否有限制性程度更小的其他手段?因为对于作为网络言论自由而言, 毕竟限制只是保护的手段, 保护才是限制的目的。

摘要: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 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 言论自由获得了网络社会主体的大力追捧, 因为网络主体间的隐蔽性, 使得言论话题空前自由。但是过分的自由往往会逐渐忽略了规则, 网络犯罪等行为就应运而生。网络社会符合现实社会主体的“减压需求”, 也是滋生新型犯罪的温床。那么网络言论的道德责任划分与监管就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关键词:网络言论,道德,责任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佩里·巴洛.网络空间独立宣言[M].清华法治论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 丹尼尔·西蒙斯.对言论自由的可允许限制[J].国际新闻界, 2005 (4) .

上一篇:浅析朋辈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下一篇: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教育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