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明辱--从我做起演讲稿

2024-04-24

知耻明辱--从我做起演讲稿(精选6篇)

篇1:知耻明辱--从我做起演讲稿

知耻明辱--从我做起演讲稿

知耻明辱--从我做起演讲稿 作者:杨

知耻明辱从我做起

各位朋友、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知耻明辱,从我做起》。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给每一位国民提出了道德行为的要求。细细领会,其实,内容并不生疏,记忆里,毛泽东主席早就有许多著作已经阐明。但是我想的是,当前,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应该有特别的意义。总书记他感觉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国家和国民正缺失了什么?又到底缺失了什么呢?仔细观察生活,一盒天价月饼、一顿天价年夜饭,使勤俭节约变得软弱无力;盗、学术抄袭、虚假广告,在不

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诚信良知;许多承载着正面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促销女郎,《背影》中慈爱的父亲耍起了双截棍,闰土摇身一变成了古惑仔,《沙家浜》中智勇双全的阿庆嫂成了胡传魁的情人;世界上有三个地方用中文告诫我们国家的旅客“请勿大声喧哗”;贪污腐败分子每年卷走了几十亿美金的巨款,等等不良社会现象举不胜举。礼仪的缺失,道德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缺失,正直的缺失,诚信的缺失,为官廉正的缺失等等,渗透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一无是处,但是种种缺失,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经常可见新闻揭露,虽是自揭伤疤,有些痛楚,但这样才能知耻明辱啊。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过:“夫人之患莫过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在这种是非荣辱观日趋淡漠的社会背景下,难道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美德就这样丧失了么?不!没有!

一缕新风吹来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新的道德标杆,越来越多的青年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八荣八耻”。文花枝用舍己为人的精神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洪战辉也用艰苦奋斗告诉我们:贫困并不可耻,可耻是沉沦迷失于困苦!丛飞更是用他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乐章!从古至今还有很多、很多人,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无私奉献一生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等等,他们的光荣事迹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知道什么叫荣、什么叫耻。作为一名团干部,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创业奉献、服务社会的重任,更应该是一名具有基本道德规范的青年,更有义务和责任带头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勤于学习,善于

创造,甘于奉献,始终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团队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八荣八耻”正是这震撼我们心灵的道德规范,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每一天,我们都面临是非荣辱的选择:路过十字路口,是停下遵守信号灯,还是快步抢行;看到别人有困难,是热心相助,还是冷漠处之……举手之间,是善恶美丑;点滴之中,有是非荣辱。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能蔚然成风,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貌的强大力量。知耻明辱,从你!从我!从他!要求从在座的每一位做起!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知耻明辱--从我做起演讲稿

篇2:知耻明辱--从我做起演讲稿

作者:杨

知耻明辱从我做起

各位朋友、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知耻明辱,从我做起》。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给每一位国民提出了道德行为的要求。细细领会,其实,内容并不生疏,记忆里,毛泽东主席早就有许多著作已经阐明。

但是我想的是,当前,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应该有特别的意义。总书记他感觉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国家和国民正缺失了什么?又到底缺失了什么呢?仔细观察生活,一盒天价月饼、一顿天价年夜饭,使勤俭节约变得软弱无力;盗+、学术抄袭、虚假广告,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诚信良知;许多承载着正面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促销女郎,《背影》中慈爱的父亲耍起了双截棍,闰土摇身一变成了古惑仔,《沙家浜》中智勇双全的阿庆嫂成了胡传魁的情人;世界上有三个地方用中文告诫我们国家的旅客“请勿大声喧哗”;贪污腐败分子每年卷走了几十亿美金的巨款,等等不良社会现象举不胜举。

礼仪的缺失,道德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缺失,正直的缺失,诚信的缺失,为官廉正的缺失等等,渗透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一无是处,但是种种缺失,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经常可见新闻揭露,虽是自揭伤疤,有些痛楚,但这样才能知耻明辱啊。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过:“夫人之患莫过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在这种是非荣辱观日趋淡漠的社会背景下,难道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美德就这样丧失了么?不!没有!一缕新风吹来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新的道德标杆,越来越多的青年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八荣八耻”。

文花枝用舍己为人的精神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洪战辉也用艰苦奋斗告诉我们:贫困并不可耻,可耻是沉沦迷失于困苦!丛飞更是用他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乐章!从古至今还有很多、很多人,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无私奉献一生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等等,他们的光荣事迹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知道什么叫荣、什么叫耻。

作为一名团干部,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创业奉献、服务社会的重任,更应该是一名具有基本道德规范的青年,更有义务和责任带头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始终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团队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八荣八耻”正是这震撼我们心灵的道德规范,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每一天,我们都面临是非荣辱的选择:路过十字路口,是停下遵守信号灯,还是快步抢行;看到别人有困难,是热心相助,还是冷漠处之……举手之间,是善恶美丑;点滴之中,有是非荣辱。

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能蔚然成风,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貌的强大力量。知耻明辱,从你!从我!从他!要求从在座的每一位做起!

篇3:知耻明辱与道德修养

在各种现代词典中, 耻和辱两个字往往是互训的, 都是指内心的一种感觉。在日常的语言环境中, 耻、辱也经常是作为一个词语出现。严格的来说, 二者是有区别的。耻是羞耻, 主要指当一个人自己做了不体面或不名誉的事, 而内心感到羞耻, 当事人是行为的主动者;辱是屈辱, 是被羞辱或被侮辱, 在侮辱行为中, 蒙受屈辱者并非行为的主动者, 而是被动者, “士可杀不可辱”就是体现了一种被动受辱的含义。由此看出, 耻体现了主体内心的主动、自觉意识, 辱是由于外在羞辱而产生的一种被动情绪。可以说, 正是因为有羞耻感、有羞耻之心、知耻, 才能分辨荣辱, 在被侮辱的时候才会有受辱的感受。从这点来说, 知耻比明辱更具有道德的原始意义。所以, 依儒家传统, 中国人更关注的是耻。

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 “知耻”是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特征。“行己有耻”, “知耻近乎勇”,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这些都体现了有耻、知耻的道德要求。在孟子的道德体系中, 耻被提高到人性本体和德性根源的地位。首先, 在孟子看来, 知耻是立人之节。“食、色, 性也”, 这是人和动物都一样的, 但是, 什么因素又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呢?“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人与禽兽相区别就在于人性, 人性的内容包括“四心”,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这里, 羞恶之心即是羞耻心, 羞耻感, 可见, 羞耻感是人性的根基之一, 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孟子说:“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 不知耻则无以为人。换句话来说, 如果一个人没有羞恶之心, 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如果一个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那他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孟子的这个观点, 深刻地揭示了知耻的实质及其道德价值。第二, 知耻是德性的根源和前提。在性善论当中, 孟子进一步提出所谓的羞恶之心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根本德性—义—的萌芽和端绪, 有了羞恶之心才有可能发展成后天的—义—的德性。“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耻是善或者德性的开端, 只有知耻, 才能求善, 求德。另外, 人的羞耻之心也可以作为道德可能性的前提条件, “人不可以无耻。孟子的这些观点也为后代儒者所接受和发扬。宋代朱熹说:“耻者, 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贤, 失之则入于禽兽, 故所系为甚大。”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上》) 《五代史?冯道传论》上说:“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礼义, 治人之大法;廉耻, 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 不耻则无所不为”。而在顾炎武看来, “然而四者之中, 耻尤为要” (《日知录》卷十三) 。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 知耻是立人之节, 是道德之源。所以, 它甚至不能被称为一种德性或品德, 它是德性的前提, 品德的基础。但是, 知耻本质上还是一种道德能力, 而且是人内在自觉形成的一种道德能力, 体现为一种道德自觉。耻字古作“耳心”, 【说文】解释:“辱也。从心, 耳声”。【六书总要】解释:“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凡人心动, 则耳热面赤, 是其验也。俗认作耻”。从这些解释中不难看出, 耻即主体因做出不当行为而心惭耳热, 可见, 耻感的发生完全取决于主体的内心, 这就充分体现了其自律性。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荀子说:“故君子耻不修, 不耻见污;耻不信, 不耻不见信;耻不能, 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 不恐于诽, 率道而行, 端然正己, 不为物倾侧, 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子·非十二子》) 在这些论述中, 羞耻感的发生完全与行为的他律无关。所以, 耻的伦理真义是自耻, 知耻是一种自我约束, 这种约束不是迫于外在压力, 而是内心的自觉要求, 这种自觉的道德动力就来自于来主体的理想道德目标。例如“君子”是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 “‘君子’用来指那些在道德上具有优良品质的人, 这一变化始于孔子。” (《中国伦理十二讲》第64页) 自孔子之后, 儒者便时刻以“君子”德行来要求自己, 绝不做有辱“君子”的事情, 且以不能达到“君子”的德性要求而自耻, 从而更加严格地自我约束。道德理想决定了知耻的自律性, 这是任何他律机制所作用不了的。所以, 知耻作为一种道德自觉, 在道德本性上是自律的。由此, 在自律基础上形成的羞耻感使得主体能够辨明荣辱之分, 才能自觉地趋荣避辱。

二、儒家道德修养的传统

自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荣辱观之后, 荣辱观教育、耻感教育成为社会道德教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 如何实施道德教化, 引导全民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代的道德教化系统无疑能给现代人一个很好的借鉴。古代中国有着完整的教化系统, 其一把德性纳入到意识形态的范围进行国家倡导, 其二把德性放在首位进行制度性保障, 其三发挥家庭化育功能, 其四发挥道德楷模或榜样的力量等。众所周知, 传统中国是一个重教化、重德教的民族, 《易传》里面就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孔子也是一个十分重视教化的人, “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篇》) 确切说, 中国古代教育就是以德教为主。然而, 德教目的的实现, 还是必须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因为, 德教是外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对人的教育、熏化和影响, 而修身是重视主体内在的道德理性自觉, 只有主体内心拥有这种理性自觉, 才能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品德、美德, 才能影响他人, 惠及社会, 达到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境界。在《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子路问君子, 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可见, 道德修养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说, 中国古代有德教的传统, 更有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

在现代伦理学理论当中, 道德自律具有双重含义: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源于其完善自我品德的道德需要, 目的说为了完善自我品德, 为了道德自身, 这是个人“行为的起因和目的”方面的道德自律;道德起源于人的品德完善的需要, 目的是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 为了道德自身, 这是社会“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方面的道德自律。第一重自律的含义即是传统儒家道德修养的意思, 而且, 传统儒家由于坚持这两重的含义而被称为道德自律论者。现代伦理学已经揭示,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自律论是谬误, 因为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他律的———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社会的存在发展、每个人利益的增进。

尽管如此, 道德起源与目的理论的错误并不妨害儒家道德修养论的建构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道德修养论特别发达, 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关于修养的理论, 当然不止儒家一说, 还有道教的“修炼”和佛教的“修行”。但道教“修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 佛教“修行”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摆脱痛苦。所以, 只有儒家的修养是真正以道德为目的。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说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白, 要把光明的德行彰显于天下, 并成为人人遵守的道德规范, 首要的或者说根本的工作就是修身。修身的目的就是德行, 可见, 这里说的修身, 就是指道德修养。所以, 在儒家看来, 道德修养是做人的第一要务, 只有先把自身道德修养好,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有可能。因此, 从先秦孔孟到宋明朱熹王阳明, 无不注重修身养性, 都形成了各自的修养之道。

孔子作为开创儒家道德修养传统第一人, 主张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不过, “思”在孔子的道德修养体系当中更主要体现为反思、反省的意思。“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篇》)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篇》) 这些都体现了自我检查自我反省的道德要求。为培养理想人格, 孟子提出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内容。孟子所说的“心”, 主要是指他的性善论思想中提出的作为仁义礼智发端的“四端之心”。所谓存心养性就是要存养本心, 存养先天的善性。反求诸己也是孟子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 这与孔子“内自省”的修养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 朱熹和王阳明分别是宋代理学和明朝心学的儒学的代表人物。“存天理, 灭人欲”是朱熹的基本道德主张, 如何才能明理灭欲而达到道德理想境界, 朱熹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学者工夫, 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朱子语类》卷九) “居敬”, 也谓“持敬”, 体现为一种内心的涵养工夫, 目的就是要使“心地光明”而“天理粲然”。“穷理”, 亦谓“即物穷理”。通过“穷理”而“致知”, 即所谓“格物致知”。可见, “穷理”是“致知”的手段, 通过“穷理”最终达到复明天理的境界, 即“知之至也”, 也即“善之至也”。王阳明和心学的另一代表人物陆九渊一样, 批评朱熹的“穷理”工夫是“务外遗内, 博而寡要”, 认为真正的工夫说向内用功。于是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所谓“致良知”即克除私欲对先天善性的障蔽, 以复明内心的良知即天理。朱王的道德修养论都有其局限性, 但他们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工夫还是值得借鉴的。

三、知耻明辱之道德修养方法

由上, 从孔子的“内自省”, 孟子的“存心养性”, 到朱熹的“居敬”、“穷理”, 王阳明的“致良知”, 可以看出,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论的基本特征体现为:重视内心修养, 突出了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正是这种理性自觉, 孕育出最原始的德性———羞耻感, 因而形成了人的最初的道德自觉。可以说, 理性的自觉就意味着道德的自觉, 正如开创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知识即德性”。知耻或者羞耻感, 作为这样一种道德自觉, 首先建立起了做人的尊严, 自律的道德本性又决定了主体自我修养的行为, 在不断的修养中这种耻感逐渐充实、升华, 产生出诸如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德, 最终给主体带来利益和幸福。

那么, 在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 如何摆脱无数利益的诱惑, 如何培养和保持这种耻感, 做到知耻明辱, 荣辱分明?在现代法治社会片面强调他律机制消极制约的环境中, 如何引导人们积极进行自我道德修养, 做有道德的人, 建立一个人人以礼相待、以义为重的和谐社会?传统的儒家道德修养论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是立志, 树立一个道德理想, 立志做一个荣耻分明合乎道德的现代君子。志向、愿望是行为的动力和开端。一个人只有想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他才会自觉的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 从而, 他的品德才会形成。正如《大学》中的另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这里面的“止”就是最高目标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知道要到达的最高目标, 然后才有确定的发向, 之后才能静下心来, 保持冷静, 这样思有所得, 行有所得。

第二是躬行, 即身体力行, 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儒家所谓的道德修养, 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实践, 强调要做一个身体力行“躬行君子”, (《论语·述而》) 时时刻刻, 洒扫应对, 都遵循道德规范的要求, 比如对父母十分孝顺、对朋友真诚等, 这样才能够践行出美好的品德。做一个有耻知羞的人, 更多的也是体现在道德实践中, 面对利益的诱惑, 时刻要求自己要见利思义、以义为上, 这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保持做人的尊严。

此外, 躬行还有一层含义, 那就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这也就是儒家讲的“慎独”。“慎独”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因为“道”是“不可须臾离也”, 所以在独处的时候, 也要自觉地严于律己, 不能自欺欺人, 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 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 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从消极的角度说, “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而从积极的角度说, “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孟子所讲的“存养本心”就是这个意思。不言而喻, 一个人很难做到“慎独”, 但“慎独”对于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为耻感本身即是自耻, 如果能够做到“慎独”, 知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篇4:知耻明辱从我做起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知耻明辱,从我做起》。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给每一位国民提出了道德行为的要求。细细领会,其实,内容并不生疏,记忆里,毛泽东主席早就有许多著作已经阐明。

但是我想的是,当前,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应该有特别的意义。总书记他感觉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国家和国民正缺失了什么?又到底缺失了什么呢?仔细观察生活,一盒天价月饼、一顿天价年夜饭,使勤俭节约变得软弱无力;盗+、学术抄袭、虚假广告,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诚信良知;许多承载着正面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促销女郎,《背影》中慈爱的父亲耍起了双截棍,闰土摇身一变成了古惑仔,《沙家浜》中智勇双全的阿庆嫂成了胡传魁的情人;世界上有三个地方用中文告诫我们国家的旅客“请勿大声喧哗”;贪污腐败分子每年卷走了几十亿美金的巨款,等等不良社会现象举不胜举。

礼仪的缺失,道德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缺失,正直的缺失,诚信的缺失,为官廉正的缺失等等,渗透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一无是处,但是种种缺失,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经常可见新闻揭露,虽是自揭伤疤,有些痛楚,但这样才能知耻明辱啊。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过:“夫人之患莫过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在这种是非荣辱观日趋淡漠的社会背景下,难道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美德就这样丧失了么?不!没有!一缕新风吹来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新的道德标杆,越来越多的青年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八荣八耻”。

文花枝用舍己为人的精神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洪战辉也用艰苦奋斗告诉我们:贫困并不可耻,可耻是沉沦迷失于困苦!丛飞更是用他火红的青春和诚挚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乐章!从古至今还有很多、很多人,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无私奉献一生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等等,他们的光荣事迹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知道什么叫荣、什么叫耻。

作为一名团干部,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创业奉献、服务社会的重任,更应该是一名具有基本道德规范的青年,更有义务和责任带头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始终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团队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八荣八耻”正是这震撼我们心灵的道德规范,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每一天,我们都面临是非荣辱的选择:路过十字路口,是停下遵守信号灯,还是快步抢行;看到别人有困难,是热心相助,还是冷漠处之……举手之间,是善恶美丑;点滴之中,有是非荣辱。

篇5:知耻明礼,崇德向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耻明礼,崇德向善》

知耻明礼、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品质。只有具备了勇于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才能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不回避,才能积极想办法、定措施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攻破阻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上下5000年,有许多的历史人物牺牲了自己,壮大了国家。人们经过了无限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就请我来讲一讲周恩来的故事吧: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他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

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后来,他经过刻苦学习,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以自己的力量壮大了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们现在身处太平盛世,但要心系祖国。我们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读书,因为多读书才能使我们的知识更充足,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现在要好好地学习,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祖国献出我的一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梦,只有努力才能使这一个又一个的梦实现,才能争取让明天的祖国更加强大,更焕发光彩!我相信明日的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

篇6:知荣知耻 从我做起

三道通镇中学 七年三班 杨雨丽

想必大家一定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道德良心就会伴随一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更加注重文字、礼貌上的细节,同时荣辱观是必须拥有的,在这个社会上善、恶、美、丑是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一个准绳,把自己的思想道德通过学习推向新的境界,早在《礼记》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人们之所以强调“耻”,因“知耻”是道德基础,是维护人的自尊的重要条件,我认为如果不先做到知耻就不能谈荣,荣同辱一样,是一个范畴性概念理论,荣即是荣誉又是光彩,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褒扬。我们要做懂得为人,如何做一个知荣明耻的人,只有这样生活在世上才会和谐,如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家大耻”。可见我们为人做如果做到了知荣明耻不仅维护了自己的仪表,还证明了祖国的庄重。所以我们要清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多么重要,努力做到维护国家尊严。那我们怎样知荣明耻呢?

其实,知荣辱就是做到诚实守信,辛勤劳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负担起对民族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亲人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荣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修养。如果道德情感非常丰富,非常热情,那么,我们也可以发扬,这也是荣誉。坚持文明礼貌,大到舍已为人,小至见面用语,能以助人为,这也是正确荣辱。此外,如果为人不简点这就是耻,知耻是自尊自爱的表现。由于耻辱是对荣誉的贬损和对自尊的打击,廉耻感便与荣辱感统一起来,求荣避辱是追求崇尚道德理想的积极行动。

知荣辱最重要的就是遵从像“八荣八耻”里那些要求;荣好分,耻难辨,有时我们无形中就犯了错,这个我们要怎样掌握呢?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正确掌握荣辱观,还要分辨。如我们看到“以崇尚科学为荣”就要了解愚昧无知是无耻的,这样才能避免错误。

我猜想大家现在已经明确荣辱了吧!其实最重要就是明事理;知道什么是荣辱;只有这样你才真正成为一个知荣明辱的人。

上一篇:荡秋千作文800字下一篇:协作会会议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