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2024-04-13

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通用14篇)

篇1: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http://tj.zgjsks.com/

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

儿》教案模板

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网,中公天津教师资格网是中国教师最权威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学习:

1.查字词典;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注音解释抄写在积累本上。2.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3.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二、课堂学习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词语。(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等。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http://tj.zgjsks.com/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学生交流)5.小结。(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拓展延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整理成书面材料,写到练笔本上。

篇2: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三颗

枸杞豆》教案模板

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网,中公天津教师资格网是中国教师最权威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http://tj.zgjsks.com/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出示投影)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读一读,议一议(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野豆角花,谁不认识!”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E: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同学们以小

http://tj.zgjsks.com/

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

(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二):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你能猜出谜底吗?

2、指名读题。

3、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4、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5、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教师板书)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http://tj.zgjsks.com/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他都半途而废。临终之前,送我三颗枸杞豆作为永远的纪念。实际上三叔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学完这篇课文,我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时间,珍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描绘青春年华最绚丽的一笔。

篇3: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一)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学习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二) 结合画面,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想象。

(三) 有效提高考生的叙事和描写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一) 激学情———渲染氛围。

今天这节课, 我扮演的角色是中韩跨国旅游公司的导游, 将和你———XXX小朋友一同进行一次有趣的跨国之旅, 去采集异域风情。

(二) 播风光———诱发兴趣。

现在是“作文在线”时间, 我们乘坐“龙文号”快乐作文专轮, 一同来到世人称之为“神秘的东方之光”的韩国。这里风景引人入胜, 人民诚挚坦率, 是个理想的度假胜地。韩国风景优美而且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包括山岳、湖泊、温泉、海滨、皇宫、寺庙、宝塔、古迹、民俗村及博物馆等, 除了美景外, 韩国还有时尚的美女明星、很炫的时尚设计。它新旧并存、古今融合;举办过1988年夏季奥运会、有着现代文明的风采;它具有5000年文化传统, 至今仍保留着古代东方文明的精髓。

我们从这幅画面上可以感受到韩国美丽的自然景观, 的确不同凡响, 不愧为“神秘的东方之光”。然而, 它的神秘不仅仅是表现在自然景观上, 更值得韩国人骄傲的是这里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吧。

(三) 展人文———采撷珍珠 (词语积累) 。

这里盛产莲藕。每逢宾客来访, 热情好客的韩国朋友总是将他们的土特产———莲制产品拿出来招待贵客。

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争艳竞俏各吐芬芳婀娜多姿风姿妩媚轻摇曼舞玉洁冰清仪态万千含笑迎风凌波仙子竞相开放怒放争艳碧叶亭亭争奇斗妍

(这里除了莲制产品以外, 还有什么特色产品呢?请你跟随导游一起, 到韩国最大的一家百货超市去瞧瞧。)

(四) 逛超市———选择精品。

(这里除了莲制产品以外, 还有在我们中国引进的古代莲籽, 现在居然成了他们的“拳头产品”了。)

1. 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 成语

莲开并蒂、出水芙蓉、碧水荷花。

(莲藕不仅在种植上超出了其他国家之上, 而且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荷塘文学”的氛围,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闻名遐迩的时尚魅力之都, 并把它珍藏在我们的智慧袋里吧。)

3. 优美语段

(1) 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 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 把湖面盖得严严实实的。

(2) 那片片荷叶, 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 有的轻浮于湖面, 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 似层层绿浪, 如片片翠玉。

(3) 翠绿的荷叶丛中, 亭亭玉立的荷花, 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 含笑伫立;像娇羞的少女, 满脸绯红, 微微含笑。

(4) 一朵朵荷花, 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 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 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极了。

(5) 月光下, 仿佛碧玉一样的荷叶挺立在水中, 连成一片, 是那样亲密无间。

(五) 进乐园———欣赏美景。

我们在这异国的领土上, 饱览了一顿荷塘文学的大餐, 品尝了碧如翡翠的荷叶, 娇羞欲语的荷花, 感受了月光下亲密无间的朦胧和雨丝沐浴下的媚态, 下面我们一起去进行实地考察, 亲眼目睹韩国的享有盛誉的“荷塘美景”, 领略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

(播放韩国动画《醉色荷塘》)

初播———看: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

再播———说: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场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重播———写:具体要求:

1. 以“荷塘美景”为话题, 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按一定顺序进行记叙,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想象。

2. 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进行描写。

3. 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教师巡视学生写作, 适时点拨)

(六) 结束语———拓展思维。

篇4:浅谈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一、前言

作为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阅读教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小说阅读教学的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优化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最终整体效果。

二、小说教学是学生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个人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精神高度,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所以,学生阅读素质的提高和他们个体生命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小说就像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里面有丰富的大千世界,它用丰富的词汇连缀成曲折生动的故事,为我们传承文化,展示时代气息。这样的作品是初中生积累个人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源头活水。小说是语言与思想共生的艺术,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学习,至少从课堂上接触的文章中,学生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去领略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到文史哲人的气息,进行思想与思想的交流,领略言语世界的奥秘,从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小说这种大容量的文学样式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不论是华美丰富的还是质朴简单的艺术手法,都为读者呈现出百态的人物、千状的社会。不论是用那种创作手法,作者都力图接近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历史,表现情感,与我们的生活感受得到共鸣。因此,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学生会从艺术的真实中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学生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适当指导。目前,语文教师的素质存在滞后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以及提升语文知识素养,身负重任。

2、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兴趣性。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具有泛政治化、泛虚构化以及泛文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将小说单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读物,也不能当作一种愉悦感官的通俗读物,更不能当成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通常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无法走进小说,感受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解读小说的创造性。致使学生无法发散思维,学生自然感到兴趣缺乏。

3、学生阅读学习娱乐性、功利性明显。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非常敏感,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式形成,很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市面上的畅销读物,偏重于休闲娱乐性,一些青春文学、校园文学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作品的写作模式和情节程式化严重,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较多的阅读,致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大大减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能力。

四、初中小说阅读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满堂灌”。教师不应该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主动接受知识。在小说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和氛围,而审美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挥。任何学习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语文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领和点拨,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

2、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基于小说的特殊性,其对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在教材中选取的小说文章,具有完美的艺术传达性和深刻的价值内涵,最适合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可以通过集体阅读或自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初步阅读,形成一个粗略的第一感知印象;随后教师借以这个首要的触发点,让学生主动体会小说中呈现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理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小说艺术的探索中,提高分析能力。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能够让学生内心中固有的美学理念得到洗礼和创造,并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个和小说相对统一的审美因素以及审美交汇点。

3、进行讨论,让课堂回归学生。老师讲授的道理对论文解读是有效的,可学生对课外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认可度是有限的,同一篇小说在老师和学生看来是不一样的,老师看到的是整体,学生看到的是部分,让课堂回归学生,让他们讨论交流,把零碎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小说的精髓、表达力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学生对这篇深刻的小说理解起来一定是困难的,所以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重要,同时学生的消化更重要,好的教学是让学生思路清晰,认识某一个道理,并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身边的现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以点到面、以小见大,才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作者那个年代,却可以感受现在的时代,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站在自己角度看待问题,将课本带到现实,这样就高于教学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便在于此。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说阅读教学,主体不仅是教师,学生的地位也是同等的。因此,在配合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学生需从自身出发,充分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万变不离其宗,一篇完整的小说,总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只要充分掌握这三个方面,把握文章的主题可行性非常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大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作文中遣词造句的能力必定能得到提升,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可深切体会,多读多看,文章的主旨自然就会展现在眼前。此外,学生还需多多进行課外阅读,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辅助阅读。学习不仅在课堂内,还在课堂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教学实施策略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4(09):88-89.

[2] 赵卓青.在阅读中播撒文化的种子—谈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传承[J].语文学习.2015(02):115-116.

[3] 马雅玲.小说应该教什么?小说的类型和小说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60-62.

篇5: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 “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②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五、放声朗读 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

六、再讨论 练笔

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练笔交流

教案点评:

篇6: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本文生动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精读课文,体会文中“乐”、“苦中带涩”的情感内涵。

3、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受,学会由浅入深逐层鉴赏文章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诗歌《咏柳》,《柳树》图片)

在这首诗中,诗人赞颂了“柳叶儿”。柳树、柳叶不仅可以入诗,还可以入画。对于柳,古往今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又是吟诗,又是作画,来赞赏它的多情,描摹它的美丽。其实,柳叶除了美丽、多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救人的命”。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宋学孟的《柳叶儿》,和作者一起来感受“柳叶”的救命之恩。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图片)

二、整体感知

(听老师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2、用“

柳叶儿”(在横线上加一个动词)的形式为文章列出小标题。

3、思考: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柳叶怎样的感情?作者对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感受?(柳叶:难忘、赞美;童年:乐,苦涩。)

三、品“叶之乐”

可以看出,本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字里行间融进了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那么,柳叶儿给童年的作者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呢?——“乐” 柳叶儿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乐趣?乐在哪里呢?

请你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乐”的句子或词语,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四、嚼“叶之苦”

初尝柳叶儿,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它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但是,如果我们再细细地咀嚼一番,是否还能从中嚼出一种别样的味道呢?是不是只有乐呢? ——“苦涩” 认真阅读课文(3—13段),找出能体现“苦中带涩”滋味的段落或句子,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所选的段落或语句。

2、结合关键语句或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

示例(课文第4段):

这一段交代了抢柳叶儿吃的原因和时间。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既可以想见当时饥荒的严重,又可见柳叶儿的作用——救命,年仅“八岁”的我去抢柳叶儿,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完全是为了活命。

(生思考、交流、回答、朗读)

五、明确主旨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说:“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仅仅是这些吗?

六、议一议(同桌讨论):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与课文所写的情况是否相同?

七、劝一劝:请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实际,写一段话,对不知道珍惜的人进行劝说。

八、写一写:送柳叶寄心语。写一句话送给这些同学或生活中存在这些现象的人。

九、读一读:老师推荐阅读

张洁《挖荠菜》、刘绍棠《榆钱饭》。

《柳叶儿》教学反思

当代作家宋学孟的散文《柳叶儿》,编排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柳叶儿》一文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丰富情感,滋补精神之钙。然而不少同学往往关注一个八岁孩子在饥荒年代的“最乐”,却感受不到快乐背后的贫困、危险、心酸、亲情等,更不容易体会作者“苦”与“涩”的特殊情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

同样写“我”爬高树,许多同学更多关注的是第8节“我”爬树的技巧如何娴熟,而对第10节“我”大清早爬高树去抢柳叶儿一事则没有多大兴趣。诚然,第8节中的“我”是最乐的。面对一棵高树,没人能爬上去,而“我”一下子就爬到最高点,在竞胜中得到了快感;在空中摇来晃去,惹得众人惊慌、喊叫,产生了炫耀之乐。“得意洋洋”“美滋滋”两个短语,更是表达了“我”的快乐心理。然而,只要我们细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快乐一方面反衬了童年生活的无趣,只能爬树取乐;另一方面,这种快乐中又带着极大的危险。

其实,我们在关注“我”上树爬高逞能之乐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我”大清早爬高树去抢柳叶儿之苦。“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天蒙蒙亮”从视觉角度写景,可见要抢到树叶儿,必须起得早。“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以声衬静,从一个侧面表现起得太早,寂寥无人。“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 3 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可见近处的柳叶儿已被抢光,要走老远的路,才能抢到。如果没有去抢柳叶儿用以充饥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美妙的画面: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油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一个八岁的孩子,为了生计,如此这般地去抢柳叶儿,浑然“不识愁滋味”。和他一起抢柳叶儿的三叔,以及了解此情的家长或其他大人,还有长大后的自己,对此能不感到心酸、苦涩吗?

学生关注的其它事情当属第12节吃柳叶粥、第13节吃柳叶儿包子了。不是吗? “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能吃上这样的饭,且“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一种无上的享受了。吃到柳叶粥中的一个豆儿,就“满心里香得不行”,吃到放了一勺油的柳叶包子,那股香气简直要沁入五脏六腑了。“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作者用形象的描绘、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我”吃的“贪婪”和数量之多。而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吃得饱,吃得好,看了这两个片段,定然觉得有些可笑,甚至相当滑稽。这固然表现了一个孩童的快乐,殊不知,这快乐中包含了几多贫困,几多心酸,因为这些柳叶儿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冒着清凉、冒着生命危险而获得的。

篇7: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教学课时: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如何阅读小说:

小 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 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 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 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 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篇8: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一、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初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虽然分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两个不同的学段, 但就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自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 对语文学习充满新鲜感

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篇幅比小学课文长, 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编排的体例、方法均与小学有较大的变化, 加上多数学生来到新的学校面对新的老师, 这些使他们对初中语文学习充满新鲜感并有较高的学习期待, 所以老师们要因势利导, 注意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用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 通过课堂上精彩的预设与灵活的生成,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 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七年级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尚未形成强烈的自觉、自主意识, 由于此时所学的科目增多, 特别是英语、数学学科的学习强度增加, 而语文学习内容又比较繁琐, 加之老师教学方法以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往往容易“移情”语文之外的学科, 对语文的态度更多的是带有个人的情感倾向, 学习兴趣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 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与难度加大,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退。

(三) 语文学习的目标比较笼统, 缺乏计划性

对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 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目标理解为父母的赞扬或考试分数, 不能围绕课文确立学习目标, 对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的方法一片茫然, 不会学习成为他们日常语文学习的常态, 对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缺乏长远的规划。

(四) 语文学习的能力具有差异性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 不同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来自语文教学习惯较好的学校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能力较强, 表现在语文素快速地把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善于思考与回答问题, 完成作业的任务意识与表现意识较强, 喜爱读课外书;而来自一般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则多数阅读面狭窄, 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不足, 在写作时观察不细致, 缺乏深入思维的习惯, 作业较马虎, 对语文学习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

二、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方法

针对以上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我们需对他们进行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一) 课前预习的方法

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心中有数, 听课有的放矢, 是学生学习好新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七年级的学生语文预习习惯与方法一定要及早养成, 一般预习分两步走:

1. 读课文, 慢读、快读、默读、朗读均可, 目的是让学

生能走进课文, 理解课文大致内容, 同时用笔进行圈点勾画, 标出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点, 精彩处写出点评, 还可以试着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2. 利用工具书或教辅资料, 查阅相关课文及作者的

背景资料, 试着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对反复自学课文后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要重点记录。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作预习本, 将每天预习的重点内容记录下来。

(二)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吸收知识的主渠道, 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上语文课的总数大约有600余节, 按每节课四十分钟计算,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如何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应对学生如何听语文课提出四条要求:1.带着疑难问题听课;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3.养成边听讲, 边思考, 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 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4.踊跃提问并且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每天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做到了这四点, 长此以往, 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

(三) 课后复习

如何做好复习呢?正确的做法是, 要做好学习回想, 或者叫做“尝试回忆”, 通俗地说叫“过一下电影”, 就是在开始时, 先不看书和笔记本, 而是把课上学习的基本内容回想一遍, 有顺序地扼要地回想一遍, 如果能很感兴趣地回想起来, 就表明对这部分知识, 初步了解了, 习的内容, 那就要翻开课本重新学习或者复习老师讲课的相关记录。

三、优化调整教学策略

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我们有必要因地制宜地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

(一) 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 有信心的人学习工作热情高涨, 具有乐观的精神, 成功的概率也比较高。在初中起始阶段,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都充满了期待, 小学语文基础好的学生, 希望自己在新的高度再创辉煌;而基础差的学生, 则希望自己在新的起点上, 新的环境中从头开始, 摆脱语文落后的局面。教师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机,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要举一些生动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了解小学、初中语文的差异性, 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初中语文学习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有心理准备, 并尽快找到应对的方法;还要阐明学好语文的可能性, 让学生了解无论任何人想要学好语文都是有可能的。

(二) 增强教师自身语言魅力

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语文尽快走上正轨, 最先要做的事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的兴趣源自语文教师的魅力, 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优美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源”。这里重点谈一谈教师的语言魅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指课堂使用的口头语, 它是教者传达信息, 听者接受指令的桥梁, 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他的讲授就会让学生如坐芝兰之室, 有如沐春风之感。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了打开一扇门》时, 如果教师能生动地阐明什么是文学及怎样走进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 那么, 就不仅可以为七年级学生走进文学打开一扇大门, 还可以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之旅奠定很好的基础。

(三) 运用活泼的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绘画、表演等手段融入语文教学, 使学生易学、善学、活学活用。如《春》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 教师首先对春草图进行示范讲解和分析,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春草图》。此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相关句子和想象画面, 由此就加深了对春草的长势 (钻出来) 、质地 (嫩嫩的, 软绵绵) 、色泽 (绿绿的) 和数量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等特点的理解。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 其他可以读代讲, 以写代讲, 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 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如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喜欢“一鸣惊人”, 可因势利导, 创造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比主题为内容, 在完成课文教学的任务过程中, 依次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五分钟说话活动。

(四) 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在小学时, 学习文言文只要求大致了解, 以诵读为主, 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到了中学后, 文言文篇幅加强, 内容加深, 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尽量让七年级的学生实现文言文学习的“软着陆”, 在学习《古代寓言二则》时, 教师不要急于讲授课文内容, 应该用一节课来讲授古诗文学习要求及意义, 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规律,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 燃起学习的信念, 消除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然后再让学生熟读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 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创设情境, 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五) 作文教学策略改进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易长久, 要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则应尽力保持初中作文与小学作文的连贯性, 题目不宜过难, 要加强写作指导, 可读几篇范文, 辅导学生定中心, 拟提纲。第一单元的作文是“有感而发”, 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 如对新学校、新同学的感受, 对新教材的感受, 对新老师的感受, 允许学生记流水账, 内容不作限制, 只要围绕“感”写作就行, 模仿也可以。但是对其作文格式、卷面书写则应提出要求。

作文的批改与讲评同样以宽泛为主, 批改时, 以“改”为主, 适当加以“批注”, 有好的作文, 可当作范文当堂宣读, 然后共同探讨其优缺点, 要尽量呵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写评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指出缺点要委婉, 多使用“我希望”、“如果改为……则更好”。评分以宽泛为主, 除了个别极差的以外, 分数都要给及格以上, 对于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要尽量给高分, 并当作范文张贴于班内学习园地或当众宣读, 甚至向报刊投稿。

(六) 改变作业布置方式

在小学阶段, 绝大部分老师布置作业时都做统一要求, 这样做看起来是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但由于这种整齐划一的作业布置方式, 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差异, 可能会挫伤他们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 此时一般采取“我的作业我做主”的办法, 对学生的抄写数量、频率不作硬性规定, 不作统一要求, 只是对那易读错, 写错的字在课堂上随文讲解, 如果学生在听写检查中完全能过关的话, 学生不写也可以。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感知课文, 品味语言, 博览课外书。所以, 作业布置的方式、数量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处理。

篇9: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篇10: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了解这是一篇说明“花”的事理的说明文。二 理出文章的逻辑顺序。

三 了解一些说明方法和本文语言简洁、流畅、富于变化而且生动的特点。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教师要在本单元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阅读理解。

学法:①从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分析入手,掌握这篇说明文以逻辑为顺序;②以课堂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自从几千万年前地球上有了原始的花以后,各类被子植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不断变化,逐渐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花朵。它们千姿百态,色彩纷繁,把大自然装点得分外多娇。花儿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颜色?会有这样奇妙的变化?世界上哪种颜色的花最多?等等。要解决这类问题,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说明文。(板书课题,略)二 借助“自读提示”向学生明确阅读要点:①这是一篇说明“花”的事理的说明文。课文以什么为顺序?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先后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②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③说出自己所学过的或熟悉的诗人关于“花”的妙语。④谈谈阅读体会:本文不长,但给读者的信息很多,而且有趣。你读了以后增加了哪些新知识?(说明:以上阅读要点,教师可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也可以采用投影仪随着阅读课文逐条打出来,也可以印发课堂练习讲义。教师选择)三 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理出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答题作准备。1.问:这是一篇说明“花”的事理的说明文,课文以什么为序?可以分为几部分? [参考答案] 课文以逻辑为顺序。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了花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颜色,是由这些花里含的色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决定的。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花会有这样奇妙的变化,是因为各种花含有的色素和酸、碱的浓度不一样,随着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经常在变化的缘故。

第三部分:(第7~8段)说明昆虫对花的颜色的“选择”。

第四部分:(第9~10段)说明诗人对花的“妙语”,点出花对人们生活的美化作用。2.问:各部分的先后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河南教师资格网,发布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第一部分说明花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由它的内部原因,即花的“色素”决定的。第二部分紧接第一部则进一步说明了花的颜色会有这样奇妙的变化,除了“花青素”在起作用外,各种花含有的色素和酸、碱的浓度也不一样,加之随着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经常在变化,所以花的颜色会出现“奇妙的变化”。如果说第一、二两部分是从花的内部原因来说明的,那么,第三部分则是从外部现象说明了花的颜色的种数以及它的进化与“选择”。而第四部分说明诗人谈花的妙语,更是在前三部分客观说明花的基础上上升为主观理性的说明,概括写出了“花”对人们生活的实用价值与审美需要。

3.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后,教师归纳;关于说明的作用,可让学生逐条口头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①会变色的花很多。例如红喇叭花,它初开的时候是红色,开败的时候就变成紫色了。(举例子)②胡萝卜素最初是在胡萝卜里发现的,有六十多种。(列数字)③我国有种樱草,在普通温度下花是红色,在摄氏三十度的暗室里就变成白色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④有人统计了四千一百九十七种花的颜色,作了如下的分类:(配图表、列数字、分类别)⑤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在他的名著《神曲》中写道:我向前走,但我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下来了,„„(作引用)⑥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你可以拿一朵喇叭花来作试验,把红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它很快就变成蓝色,因为肥皂是碱性的。再把这朵蓝色的花泡到醋里,它又重新变成红色,因为醋是酸性的。(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4.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所学过的或熟悉的诗人关于“花”的妙语,也可指历代诗人咏花的诗句(这一项练习可采用“接龙”的游戏方法,也可以采用班级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的方法,看谁第一)教师补充几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让学生谈阅读体会:本文不长,但给读者的信息很多,而且简洁、流畅、生动、富于变化。说说你读了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知识。

[参考答案] 读了这篇说明文,必须明确本文信息量大,语言密度较高,避免了“辞肥义瘠”的弊病,是我们学写科普说明文的范例之一。课文告诉我们花为什么万紫千红,为什么会不这样河南教师资格网,发布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奇妙的变化,颜色的种数究竟知多少,昆虫对花的颜色的“选择”以及诗人关于花的妙语,等等。简洁、流畅可细读第一、二、三段,富于变化而且生动可细读最后三段。

篇11: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柳叶儿的“苦中带涩”,在孩子看来却很“乐”。

2.理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的方法。

3.能在理解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人人都说孩提时代是最快乐,最开心的时代.你有哪些快乐开心的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呢?(学生介绍)

同学们的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让人觉得快乐开心.而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柳叶儿>,在那里,让作者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现在回忆起来确实“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读一读这些生词.

捋()噌噌地()兀地()嚼()逞能()

天蒙蒙亮()飕飕()攥着()

(请学生开小火车)

2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到位,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得很认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我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专注,接下来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分享你们的理解,并完善你们的答案,时间3分钟.

(学生讨论交流)

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脸色已经让人觉得大家是胸有成竹了,那么,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吧.

(学生发言)

课文描写了童年时代,我在严重的饥荒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

3同学们,作者对柳叶儿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开心,我想:柳叶儿一定很甜吧.我这里有几片柳叶儿,想请同学们来尝一尝,到底是什么味道.

(设计学生有舔叶片的有嚼着吃的……)

到底什么味道?你能告诉大家吗?

(应该不甜,是苦的或者是涩的)

既然柳叶儿是又苦又涩的,为什么作者还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快乐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

学生一:因为“大人们只能抢低处的,高处的,大人没办法,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所以,他是乐自己能显示上树爬高的本领.

学生二:文中写道:“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还要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地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数值弹过来,摆过去”,可见,我的上树本领确实很高.“得意洋洋”挨了打“心里美滋滋的”,能体会出我显示了爬高的本领以后的乐趣.

学生三:文中说:“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从侧面告诉我们当时的饥荒之严重:就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鼓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是写我贪吃和数量之多,同时表达出在当时的特殊年代,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

学生四:因为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所以,我对柳叶儿有着特殊的感情.儿时的记忆才会那么地清晰.

……

4“我”小时侯觉得美味的东西,在“我”长大之后,味道变成了“味苦,微涩”,是不是“我”把原来的想法推翻了呢?

学生:事实上,柳叶儿就是苦涩的.这是它原本的味道,味道没有变过.作者并没有推翻自己的想法。只不过,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感受不同。

5那为什么小时侯的我没有能尝出这种苦涩的味道呢?

学生一:因为在加工成包子的时候过程非常复杂: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了把柳叶儿苦涩的味道去掉吧,所以,就吃不出这种苦涩了.

学生二:因为当时作者毕竟小,古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作为小孩子,他不能感受到大人们感受到的`那种苦涩.

6所以,作者长大之后,再次咀嚼柳叶儿,就能感受到当时的苦涩了.你能读出文中包含的苦涩的滋味吗?

学生一:第十段的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如果不是有去抢柳叶儿的任务,应该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就因为有抢柳叶儿的任务,这就让人觉得“一种苦中带着写涩的”滋味喷涌而出.

学生二:文中说:“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一个豆儿”就“香得不行”,现在想来可以体会到很多的苦涩啊.

学生三:“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这种内心真实的写照,是极端饥饿后景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因为太饿了,才随时会想到吃

7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呢?

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满,让我们不要忘记那种苦难的日子,更加要好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8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请你按照示例进行赏析,发言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

示例: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鲜红的太阳比喻成肉做的樱桃,这种内心真实的写照,是极端饥饿后景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因为太饿了,才随时会想到吃.可以看出当时的饥荒相当严重.

(学生思考赏析发言)

(三)结束新课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希望同学们记住课堂上的感悟,好好地珍惜今天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

篇12: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最后一课》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http://tj.zgjsks.com/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http://tj.zgjsks.com/

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

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篇13:天津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案

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小康, 但我们比以前更快乐, 更有智慧了吗?很多调查得出的答案都令人沮丧。原因之一就在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我们一度与饱含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1988年,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首2 500多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另有报道说, 我国政界、军界和工商界对《孙子兵法》的重视还赶不上日本。直到最近, 我们才算真正开始重视国学。

要想搞好国学教育,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国学素养?在几度经历“国学热”之后, 他们实际的国学素养又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对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王瑞刚进行了采访。

《中国教师》:王老师您好, 我特别想听听您对我国国学教育的总体评价。

王瑞刚: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国学涵盖了我国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影响深远, 博大精深;作为一种价值体系, 国学对国民精神的引导、安顿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绵延千年而不绝的关键。但是, 我们却曾几度以自杀式的行为斩断与它的联系。例如, 我国历来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但在当今这个经济与技术至上的时代, 教育却过多地注重魔鬼式的应试训练、技术训练, 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导致部分国人信仰大厦倾颓、精神家园迷失、价值观沦丧, 危机重重。

好在近年来教育部一直积极倡导国学教育, 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响应、踊跃实践、勤奋探索。例如,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曾指出, 中国未来十年一定会是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而且中国的各个阶层也都已经意识到没有国学的中国文化不是完整的中国文化。

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以语言文字为载体, 而传授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之道又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所在。然而我国大陆的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还比较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国学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相比之下, 我国台湾省的高中课本中至少60%的文言文比例令我们汗颜;台湾高中生要用文言文写作, 而咱们大陆高中生即使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也困难重重, 以至台湾学者感慨我们大陆学者的国学功底浅薄。因此, 尽管国学教育难以一蹴而就, 但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与国学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 仍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国学的历史重任, 大力提升国学素养, 将其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应成为普及国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 以改善国学教育的尴尬现状。

《中国教师》:社会上对国学的定义五花八门, 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家思想, 就是四书五经,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国学?

王瑞刚:1840年我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失败后, 进入西学东渐、文化转型时期, 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主张。后来, “中学”一词演化为“国学”, 曹聚仁认为是由留日学人将日语的“支那学”“汉学”转译而来, 即“中国学术”之意。近现代学者大都用“国学”指称中国固有之学术文化, 如章太炎编著《国学概论》《国学略说》, 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 胡适创办《国学季刊》, 影响都很大, “国学”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继晚清时期民族主义色彩浓郁、五四运动科学主义特征明显的两次较大规模的国学浪潮之后, 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了第三次国学浪潮, 这次的国学浪潮则凸显出鲜明的人文化、大众化与市场化倾向。概括而言, “‘国学’一词就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主要是指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 包括儒、佛、道及各家各派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 她犹如一片深沉丰厚的汪洋大海, 历朝历代的思想之流不断汇聚其中, 既凝聚了历代中国人的智慧精华, 但也不免掺杂着糟粕渣滓, 形成了泥沙俱下的国学之海。因此, 面对“国学”这个任何人即使穷尽一生也难以说得尽、道得清、钻得透的话题, 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努力提升自身国学素养, 积极践行国学教育, 更要不断增强去粗取精的思辨力。

《中国教师》:那么国学在语文学科中、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该是一个什么地位?

王瑞刚:语文和国学关系最为密切, 首先, 学国学有助于实现新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学生如果不能对自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理解, 有所体悟, 就像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哪些卓尔不群的家人, 有哪些价值连城的物品。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发扬光大这些闪光的精神以造福生活, 何以引导他们深深地热爱这个“家”呢?汲取国学的精神文化营养, 以文为鉴,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与精神情操;而以史为鉴, 则可以明确国人的历史使命与方向;以哲为鉴, 可以锻造国民面对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 学国学也有益于塑造语文教师的优秀精神品质。浸濡国人两千余年的儒学既注重个人修养, 也强调有益社会, 倡导“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 赞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精神, 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在接触蕴含着丰富思想与情感的国学经典方面, 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常含英咀华, 滋养其中, 必然有助于成为奉行“仁义礼智信”的谦谦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之士、畅享“悠然见南山”之趣的生活达人, 有助于成为秉持“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精神的忠诚国民。

最后, 语文教师学好国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孔子在《学记》中指出“亲其师, 信其道”, 而要想让学生“亲其师”, 教师首先必须得有渊博的学识、灵动的智慧、儒雅的风度。深厚的国学素养非常有助于培养咱们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接近国学、热爱国学, 使其成为具有扎实国学功底、高度民族自豪感和浓厚人文精神的真正中国人。

《中国教师》:我国中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他们的国学素养能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王瑞刚: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以语言文字为载体, 而传授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之道又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所在。因此国学教育的普及有赖于中学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 而教师国学素养的高低又关系到国学教育普及的程度。然而, 正像前边讲得那样, 我国大陆的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还比较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国学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除了在大学学过的一些经典篇目和教材里的篇目,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阅读过的国学经典少得可怜, 很少有人完整地阅读过一本国学经典名著, 以至于他们对国学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层次也很浅。我曾问及本市的同行为什么“论语”的“论”字读作“lún”, 儒家的“中庸”是什么意思, 几乎没有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甚至有一位大力倡导学生读《论语》的教师也没能回答出来。对于课文涉及的古代作家, 多数语文教师都停留在文学常识水平的了解上, 处于只知道某些“鸡名”“蛋名”, 却没有亲自品尝过其美味的人云亦云的阶段。部分语文教师理解语言文字的水平不尽如人意, 在古典诗文教学中习惯于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他们只能算是教参的传声筒、试题的卫道士, 缺少深入探究的思辨意识。除非万不得已, 很少有教师能主动写作 (包括教学论文) , 具有较为扎实的古典诗文写作水平的语文教师更是屈指可数。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对于国学中的道家、佛家的相关知识更是少得可怜, 甚至完全不感兴趣。

可喜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普遍对国学持肯定态度。我经常会去了解语文教师对弘扬国学的看法,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非常必要。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性质、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是与国学距离最近的教育者, 较其他学科教师在大学教育中受国学影响更多, 而且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文部分就是国学中的精华部分。而另一方面, 尽管肯定国学的价值, 但绝大多数教师不愿主动地强化国学教育, 仅关注语文教学成绩的变化, 强化国学教育的意识不强。究其原因, 一是对国学的价值认识不够;二是自己在求学阶段就没有培养起对国学的浓厚兴趣;三是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家庭负担等使他们无暇顾及国学素养的提升;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一再减少, 尽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高中选修课编排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国学教材, 但因为要备战高考, 这几本教材基本没人使用;五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对国学素养提出明确而有效的考查要求。另外, 个别教师对国学虽有着深厚的理解与认同, 但悲观地认为弘扬国学的大环境缺失, 贫瘠的土壤、稀薄的空气使其无法进行国学的复兴。应当说, 作为弘扬国学的一支主力部队, 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国学素养的确乏善可陈。尽管从全国范围内来看高考命题尚未向国学经典的考查倾斜, 教学评价体系也不突出对国学素养的考评, 但语文教师仍然要对国学教育有决心、有热情, 要积极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

《中国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国学素养?又该如何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国学素养的提升呢?

王瑞刚:一是要慎思明义, 树立正确的弘扬国学教育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要发展, 一方面要面向未来, 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 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国学教育的用意就在于以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 体悟我国古人的智慧, 继承并发扬国学的精华, 获得人生智慧的圆满, 成为经世致用的一代新人, 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是要勤思明辨, 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向以“少慢差费”备受诟病, 至今仍无实质性改善, 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陈旧落后。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 枯燥的讲解、机械的记忆和教学的索然寡味, 都源于师生均未达到“真知”的境界。真知利于牢记, 牢记有益活用, 三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三是要博观约取, 要加强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学记》说得好:“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想加强、改进国学教育, 那自己就要先成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典范。教师远离了“昏昏”之态, 方利于学生“昭昭”之得。

《中国教师》:世界的文化遗产可谓浩如烟海, 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欧美文学、亚非拉文学等, 语文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成为国学大师。国学经典汗牛充栋, 那么意趣所在和学识水平各不相同的教师该如何确立自己学国学的目标?

王瑞刚:的确, 古今中外的语文经典美不胜收, 提倡学国学也不能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把国学放在首要地位, 更不能将所有语文教师推进经典研读的汪洋大海饱受煎熬之苦, 那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也会使语文教学减色不少。在此我建议教师根据自身的志趣和原有基础, 按照四个层次去确立学国学的目标, 去阅读相关的国学经典。

最基本的层次是要研读教材文本。语文教师最低限度的研读是要保证吃透教材里的古典诗文文本:初中有70余篇 (首) ;高中必修的有42篇 (首) ,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文散文欣赏》有48篇 (首) , 《先秦诸子选读》26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2篇 (则) 。其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涉及面较多的国学经典读物, 九个单元中既有经、史、子、集四部经典, 又含儒、释、道三家著作, 时代跨度由先秦到清末, 还配有相关知识短文, 对于较为全面地了解国学中的各家各类著作很有帮助。出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考虑, 阅读这些教材文本时, 应该注意不仅要弄通字面义, 尽量多地熟读成诵, 还要深入领会、欣赏其思想感情的内容, 最好再阅读一些名家评析类的文章。

在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 最好是再找些与教材文本相关的国学经典全本拿来读一读, 以便较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不妨制订个读书计划, 至少将四书、五经、《说文解字》《古文观止》《史记》《战国策》《左传》及一些古代名家的诗文集读一读。哪怕只是走马观花, 也要遍览。朱自清先生说得好:“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还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一番经典, 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 也有接触的义务。”

对国学有较浓厚兴趣的教师, 那就应有更广泛的涉猎, 近代的梁启超、胡适、朱自清乃至现代的葛兆光等诸位先生都曾开列过国学经典阅读书目, 既包括儒释道三家, 也包括史学、小学。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其独特之处, 对此, 南怀瑾形象地比喻为“佛家开的是百货店, 道家开的是药店, 儒家开的是粮食店”, 而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则将其概括为:儒家教人“拿得起”——有为, 道家教人“想得开”——无为, 佛家教人“放得下”——解脱。值得注意的是, 在阅读时要结合现代生活, 以辩证的眼光去粗取精。在现实生活中, 有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滋养, 便可像东坡居士一样, 拥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生智慧。

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一两位古人的著作适当下点钻研的工夫, 这就有点国学研究的味道了。在这种精研中, 或许能够寻找到不厌百回读的经典作品, 从而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走进国学研究者的行列。有“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美誉的钱穆就是由小学教员通过自学而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 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 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中国教师》:我国古代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您最推崇的有关教育的国学论著有哪些?

王瑞刚:我认为教师不管处于哪个阅读层次, 都要认真地读一读《大学·学记》。这部教育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 既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也理应成为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必须学习的圭臬之作, 堪称每位中国教师必读的“教育圣经”。《学记》既是儒家经典中的大经, 也是历代统治者设学施教、“奉为法戒”的教育经典之作。此书语言精辟, 言简意赅, 涉及教育目的、尊师重教、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问题, 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 其中很多深刻的教育阐述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发展, 国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的国民精神与国民形象。“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启示着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承传国学, 功在千秋”的历史使命感在中小学扎实推进国学教育, 并且要将其辩证地彰显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做到知行合一, 决不能只顾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忽视了国学指导生活、启迪人生的实用价值。

《中国教师》:知识离不开语言, 国学就更是如此。谈国学不能不提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 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从语言文字这方面提高国学素养?

王瑞刚:在语言文字方面, 关键是要重视“小学”, 要能够体会神奇的汉字表意形象的特点。所谓“小学”, 即文字学, 分文字、音韵、训诂三类。它是一切有关语言文字的学问中最为基础的一门, 也是研究国学的必修课。汉字的形、音、义具有神奇独特的韵味, 形音义相结合, 既有利于品悟汉字之美, 也易于牢记运用。起源于象形的汉字, 其字形、词语还具有独特的形象表意特征, 往往借助于景、物、人、事之貌表达社会人生之理。比如“林”“森”表示许多“木” (树) , “淼”表示水大, “华”的繁体字形“華”的下部分约略像一支抽象的花朵样子;以“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 以“江河日下”比喻情况日益糟糕;以“万马奔腾”形容气势浩大、场面热烈;以“万马齐喑”比喻人们的沉默。

在熟知汉字的人眼里, 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独特、微妙的思想与情感, 一字之易, 往往便意味着思想、情感甚至意境发生了变化。古人赋诗作文极为讲究炼字之妙、音韵之变, 所以才会有“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和“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佳话。章太炎先生的国学研究最重视“小学”, 陈寅恪甚至认为:“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曾国藩曾说:“古之知道者, 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 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 乌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今日欲明先王之道, 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周作人在《汉字》一文中说:“在大学不必说了, 就是在中学也当注意文字学, 明瞭汉字形体的大概, 不但可为将来专攻的基本, 对于文字构造感到兴趣, 也有利于学习文章。”

为加强“小学”知识的积累, 教师可阅读《说文解字》《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著) 《中国文字学》 (唐兰著) 等书籍, 还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做尝试。

一是抄写古籍。抄写是一种深入领悟汉字的好办法, 既可练习书法, 又可在凝神敛息中感受汉字字形之美、字义之趣。每日抽出15分钟即可抄录一段, 贵在坚持与领悟。任继愈先生曾提出“认繁用简”的主张, 所以也不妨抄写一下繁体字片段, 或许会有另一番妙悟。我曾对“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深感疑惑, 如何理解学习的喜悦呢?在用繁体字抄写这句时, 忽生一悟:“习”字繁体为“習”, “羽”为鸟儿的翅膀, 每日里雀跃嬉戏、追捕觅食、仓皇逃生, 随时都要依赖翅膀来完成, 故而可引申为“时刻运用”。故此可知, “不亦说乎”的并非学习, 而是学习之后“时刻运用”的活学活用啊!正所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二是涵泳诗文。汉字虽有表意形象的特征, 但今人读书多心浮气躁、囫囵吞枣, 很难透彻理解词语内涵。宋代大儒朱熹认为:“读书须敛身正坐, 缓视微吟,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这“涵泳”的本领真是个慢活儿, 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形象常受今人嗤笑, 殊不知正是这“轻摇慢晃”才能将汉字里的妙趣摇匀、晃出。现在有很多教师一味要求学生背熟诗文, 但学生朗读、背诵时的速度犹如念绕口令, 这种走马观花般的诵读方式, 只得其声, 未得其韵, 更无法得其要旨精髓, 以致念诵得快, 忘记得也快, 不得不在以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这“涵泳”的慢功夫, 然后指导学生在“缓视微吟”“口诵心惟”中增强理解、品悟与记忆, 如此方能更好地领悟古诗文的文质兼美。长久积累, 既可广积文章范式, 悟出作文之道, 又可真正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

三是尝试赋诗。抄写借形悟意, 涵泳借音悟意, 而赋诗则能借写时的字斟句酌来体悟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尝试赋诗可从模仿做起, 找一两首绝句或字数较少的词牌 (如“十六字令”“减字木兰花”“忆江南”) 练习填词。如果缺少音韵方面的知识, 也可不必过于追求平仄, 只要在字数、押韵、对仗、语意等简单的方面达到要求既可。当然也可从练习对对子做起, 这种“小学”功夫对于训练语言基本功也是很有效的。

篇14: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查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现状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基础教育倡导校本研究,专业引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泛学科”的专业引领文献或专著很多,但是具体指向语文学科的专业引领非常少。而语文是一个学派众多、争议最多的学科。因此。本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对我市某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

1.我市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

1.1阅读兴趣调查

全区酷爱读书的小学语文教师有186人,占总人数的22.27%;喜欢读书的354人,占总人数的42.39%;一般的284人,占总人数的34.01%;不喜欢的11人,占总人数的1.3%。

1.2阅读时间调查

全区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时间平均为0.96小时。喜欢读书,经常读书,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且读书时间达到或超过2小时的有175 人,占总人数的20.95%。比较喜欢阅读,也经常读书,但不经常做笔记、写心得,读书时间在  1.5-2小时的372人,占总人数的44.56%;偶尔读一读的176人,占总人数的21.08%;愿意读书,但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事务,基本不读书的103人,占总人数的12.33%;对读书没有兴趣,基本不读书的9人,占总人数的1.07%。

1.3阅读类型调查

调查发现,基本以阅读教学参考书、教育杂志的小学语文教师有272人,占总人数的 32.57%;阅读文学、小说等人文著作有76人,占总人数的9.10%;阅读专业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等77人,占总人数的9.02%,浏览《新安晚报》等89人,占总人数的10.66%;阅读《合肥晚报》的185人,占总人数的22.16%,读教育专著的79人,占总人数的9.46%;读其他报纸杂志等读物57人,占总人数的6.82%。

2.影响我市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的原因

2.1工作负担较重。

调查统计58.03%的教师反映由于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评估验收、检查,导致他(她)们平时起早摸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频繁地开会、评比、总结、接受检查较多,导致他们工作量较大。

2.2业余生活丰富。

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老师也同其他人一样,即使偶尔有点时间,也没有去读书,而是打开电视、电脑,尽情享受快餐文化,或在网上冲浪、聊天、玩游戏。

2.3社会影响较大

现在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实际,老师也深受影响。许多老师感觉心很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即使读,也无非是一些报纸、杂志,最关注的多半是娱乐、体育、证、饮食、健康等知识消息,或者是被动完成学校和上级部门布置的读书任务,自觉主动地去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不多,更别说读哲学、史学、中外经典等方面的书籍。

3对我市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的反思

3.1思想认识缺陷。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老师认为影响读书的原因是教师工作负担重,没时间读书,这一方面反应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忙于教学、班级管理、迎接各级评估检查等事务,学习时间较少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个别老师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应对小学生已经绰绰有余了,没有必要再去读书,对读书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终身学习的认识不深,落实不够,终身读书的观念比较淡薄。

3.2读书范围不广。

多数教师阅读的是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杂志和报纸,对中外经典作品、人文著作以及孩子爱看的书籍阅读较少。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不及时读书无疑是无法胜任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基础工程的,人文阅读的质量决定着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它制约着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层次和水平。

3.3阅读取向略显功利。

调查表明,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对文史著作的阅读,较多的选择四大名著,当代的佳作和外国经典作品选择较少,阅读取向还略显陈旧。此外,为了完成各级布置的读书任务或为了做课题而读书的老师较多,读书取向略显功利。

4总结

应该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使教师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学校整体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阅读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知识内涵、素质修养、见识思想、人文底蕴,引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上一篇:刘坚院长简历下一篇:湖润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