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04-08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精选5篇)

篇1: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单选题(5分)1.()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3.阅读教学是()之间对话的过程。A.学生与教师

B.学生、教师、文本 C.学生与文本 D.学生与学生

4.从阅读的途径上看,阅读可分为()。A.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 B.书面阅读和浏览阅读 C.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

D.书面阅读、屏幕阅读和网上阅读 5.选取重点材料应注意的是()。A.多样、典型、新颖 B.真实、典型、有说服力 C.真实、典型、新颖 D.真实、求异、新颖

二、简答题(10分)请联系教学实际,以某一学段或某一种语文能力目标为重点,谈谈达成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第二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积累运用(13分)1.单选题(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土军装,但站在军装笔挺的晋军将领中,仍给人鹤立鸡群之感

B.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C.这样美好的天气,同学们来到邻水大峡谷,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D.曲靖自然资源丰富,投资环境宽松,许多外地客商针锋相对地前来投资兴业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黄帝陵前的这两棵古柏,至今依旧蓊郁苍翠,令观瞻者心中生出无限遐思。

B.我们与亲人相伴的每一刻,最不应该吝惜的是那份能慰藉彼此心灵的关爱。

C.狗尾巴草活像狗尾,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地生长在夏秋两季。

D.只要孩子们如往常般走进学校读书嘻戏,希望就会萌生在灾区人们的心中。

(4)_________贺岁片受到叫好和捧场,但存在的“先天不足、后天不补”的致命缺陷同样_________。轻喜剧风格、大团圆结局已经成为_________的基本模式,故事情节往往失之于浅显、无聊,主题单一且多有雷同。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模棱两可 蔚然成风 教师招聘网jiaoshizhaopinwang.com D.《谈艺录》《管锥编》代表了钱钟书先生学术上的最高成就,它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 2.判断题(5分)(1)雨果,伟大作家,欧洲l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2)赵树理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其作品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3)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和郑光祖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5)《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科技文阅读(9分)①一幅地图,一张照片,一个动作,如果要通过电报或电话让对方了解,那是太不容易了。即便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也很难说得清、道得周全。如果有这样一种通信方式,它能把写在纸上的字,以及活动的或静止的画面、景物从千里之外传送到你的面前,那你不就成了“千里眼”了吗?图像通信是能够帮助你实现上述愿望的一种通信方式。

②用简要的话来概括,图像通信是——。③这句话的意思至少包含下面三层意思:

④第一,它说明,图像通信是传送什么样的信息的。它传送的不是语言,也不是符号和数据,而是难以用语言、符号等表示的活动的或不活动的图像。

⑤第二,它是靠现代电信手段来传送信息的。有的图像信.E-,通过普通电话电路便能传送。譬如,有一种电话传真机,就接在电话网上,既可以通电话,又可以传图表、照片。当然,也有一些图像信息,需要为它们提供频带比电话电路更宽的信道。例如,被人们传为美谈的国际电视会议,就是靠卫星通信电路将分散在各国的分会场连接起来,实现声音和图 像的传送。

⑥现代图像通信不仅具有“迅速”的特点,而且安全、可靠,适合于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应用。例如,在现代战争中,带有摄像机的炮弹弹头在射到敌占区后,能把敌占区的防御情况拍摄下来,用无线电波将图像发回;卫星发射、原子弹爆炸等现场实况,也可以通过图像通信手段传送到指挥部乃至全国电视观众面前。由于它是通过电信手段来传送的,因而首先要把可视的信息变成为适合于电路传输的电信号,然后再传送出去,到对方后,再把电信号忠实地还原成可视信息为人眼所接收。

⑦第三,图像通信是一种应用视觉的通信,接收者收到的是图像,它可以是像传真照片那样的硬拷贝,也可以是像电视电话那样把影像显示在荧光屏上而不作记录(有人称它为“软拷贝”)。不管是哪种情况,最后都是通过人的双眼观察到的。人眼所看到的信息包括人或物的形状、位置、大小以至色彩、表情等,比起语言所能表达的要丰富得多。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上述愿望"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概括“图像通信”涵义的内容。(1分)

图像通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说“它传送的不是语言,也不是符号和数据”。联系全文内容,判断这一说法是否 恰当,并说明理由。(2分)4.第⑥段说明了“现代图像通信”的——的特点。(3分)其具体表现是(1)(2)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明的内容看,第⑥段在语言表述上似有不妥之处,试作具体分析。(2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乙)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①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②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苏轼《范增论》

[注]①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②卿子冠军:指义帝任命的军事统帅宋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A.会天大雨()B.失期,法皆斩()C.上使外将兵()D.安能间无疑之主哉()2.下列各组加点字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

B.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问题理解: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的重要性。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6分)1.古诗词赏析(4分)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 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默写(2分)(1)陆游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

五、现代文阅读(10分)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再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白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教师招聘网-jiaoshizhaopinwang.com ⑧习惯养成得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3分)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3分)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六、写作(35分)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要求:

(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单选题

1.C 2.C 3.B 4.D 5.C

二、简答题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积累运用 教 1.单选题

(1)A [解析]B项“雨后春笋”用在句中一般表褒义,此句为贬义,故使用不当;C项“天伦之乐”一般是说家人,用在这里不恰当;D项“针锋相对”应该为“争先恐后”。

(2)C [解析]A项的“渲染(xiàn)”应改为“渲染(xuàn)”;B项“怦然心动(ping)”应改为“怦然心动(pēng)”;D项“脊梁(jí)”应改为“脊梁(jǐ)”。

(3)D [解析]D项中的“嘻戏”应为“嬉戏”。

(4)C [解析]先看第一个空,“即使”和“不管”都表示假设,贺岁片受到叫好和捧场很显然已是事实,排除A、B。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非常明显,极易看清。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文中所指“轻喜剧风格、大团圆结局”这种模式是极易看清楚的,而非看得见,排除D项。故选C。昭然若揭:形容坏事、坏心思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5)A [解析]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D句式杂糅,“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6)A [解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一个协议,应改为《南海各方行为宣言》。(7)D [解析]②句中有“也”字,应放在①后,排除A,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考虑在B、D中作选择。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故选取D。

(8)D [解析]《谈艺录》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发行的。2.判断题

(1)错 [解析]雨果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2)对 [解析]略

(3)错 [解析]元杂剧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4)对 [解析]略(5)对 [解析]略

二、科技文阅读

1.能把写在纸上的字,以及活动的或静止的画面、景物从千里之外传送到自己面前。

2.将语言和符号所难以表示的任意图形、绘画,以至色彩、动作等,通过电信手段传送给对方,为对方的视觉所接收的一种通信方式。3.(此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满分)。第一种答案:不恰当,因为图像通信包括文字、画面、景物等,而语言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文字又是一种符号;不如改为“如同电话交流的语言”,“像电报那样的符号”,“如数据通信中的数据”,加上了限定语,表达就确切了。第二种答案:恰当的,因为图像通

信传送的正是用语言、符号难以表示的图形、色彩等,因此用“不是„„也不是„„而是„„”的形式来表示它们的区别自然是恰当的。4.安全、可靠。(1)在现代战争中用以拍摄现场情况,十分安全;(2)能忠实地还原成可视信息为人眼所接收,信息自然十分可靠。5.第⑥段的第一句显得比较突兀,不如改为“用现代电信手段传送信息是‘即时,的,因而图像通信具有‘迅速’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安全、可靠„„”

三、文言文阅读

1.A项中“会”是指适逢,正遇上。B项中“法”指按照法律。C项中“将”是指带领,率领。D项中“间”是指离间。

2.A[解析]A项都是“因为”的意思。

3.甲文中,陈涉指出百姓多闻扶苏“贤”,而楚人怜“项燕”,所以“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见得到老百姓支持的重要性;乙文中,作者指出“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项羽正是因为怀疑范增而中了陈平的离间计,最终导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可见失人心之害处。

4.(1)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2)物品一定是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出虫子;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进去。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 1.古诗词赏析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呜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2.古诗文默写

(1)出师一表真名世(2)烟光凝而暮山紫

五、现代文阅读

1.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1)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2)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各占1.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3.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4.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意思对即可得分)

六、写作 例文: 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侍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的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 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得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卷(含答案)(说明: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是()

A.阔绰(chuî)倔强(jiàng)无边无垠(yín)B.挟(xié)持 提(tí)防 斤斤计较(jiǎo)C.塑(sù)造 胆怯(qiè)不偏不倚(yǐ)D.寻觅(mì)哽咽(yè)骇(hài)人听闻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这里盛产优质雪花梨,可以就地取才办一个水果加工厂。B.当遇到重大问题需要他拿主意的时候,他反倒迟疑不绝了。C.今年春节期间,各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多得令人目不暇接。D.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齐美。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是()A.凯歌 凯旋 B.轻捷 捷报 C.修长 修葺 D.处决 处所

4.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_________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2)在科技月活动中,他设计的节水龙头,精巧耐用,受到了师生的交口_________。

(3)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_________。

(4)乡亲们好奇地_________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眼神里透着淳朴。A.清脆 赞赏 崇拜 打量 B.清脆 称赞 推崇 打量 C.清晰 称赞 崇拜 端详 D.清晰 赞赏 推崇 端详

5.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A.上中学以来,他—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6 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1)韩愈(2)白居易

(3)王安石(4)陶渊明

(5)《陋室铭》(6)《岳阳楼记》

(7)《记承天寺夜游》(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2)(3)(5)(6)B.(3)(4)(7)(8)C.(1)(4)(6)(7)D.(1)(2)(5)(8)

二、默写(共5分,任选其中5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2、,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3、几处早莺争暖树。《钱塘湖春行》

4、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5、,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

6、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7、,城春草木深。

《春望》

三、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3分)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答文后1~3题(5分)

圣人感叹: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的时候,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么另辟(A)xī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意无反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孤独和寂(B)mî;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你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过,愤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饱满的果实。——选自《生命是一个过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2.更正文章中两个错别字

____ 改为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填入横线中所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要求答题:(5分)

1.清朝有个才子,写了一篇文章给纪晓岚看。纪晓岚觉得写得很差,但又不好直说,于是在纸上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你猜猜纪晓岚指出了这篇文章的什么毛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三句,将名句填在横线上。(注意要写全)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轼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① ____________,②

_____ ③

六、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1—4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

2.解释选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说明文阅读(共10分)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

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1分)2.、文章对“月亮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性学说。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天文学信息,分别做出解释。(3分)

(1)“俘获说”(地球的妻子):

(2)“同源说”(地球的姐妹):

(3)“分裂说”(地球的女儿):

3.文中关于“月亮起源”的推测性学说,都未能成为科学诊断,因为它们虽有合乎逻辑的推测依据,却也存在不合逻辑之处。请以“俘获说”为例作概括说明。(2分)

合乎逻辑的依据:

不合逻辑之处:

4.请从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来浅析本文的说明特点。(2分)

5.语言风趣又不失准确,是本篇说明文的突出特点。请你分别举例说明。(2分)

八、散文阅读(共10分)沙漠玫瑰的开放(节选)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望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直到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起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了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了哪

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要“试试另外一个说法”,依据文意,“另外一个说法”是什么?(1分)

答:

2.联系语境,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了哪一个时刻。

答:

(2)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

答:

(3)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

答:

3.本文叙述了一个关于“沙漠玫瑰”的故事,描述了这种地衣植物由枯萎而逐渐丰润、舒展的过程。文章从日常小事中引起沉思,深入开掘,既有情思,又富哲理。

(1)请谈谈文章传达了什么样的哲理?(2分)

答:

(2)这种写法,有人肯定为以小见大、因事悟理,也有人稍有微词,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人为雕琢。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简洁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在他的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几乎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经历了“疑-喜—思”的过程。

D、给一种不起眼的地衣起上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表明了作者对生命坚韧的礼赞。

E、突出的描写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意在引出感悟: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九、诗词鉴赏(共10分)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有人评价《夜筝》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请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与《琵琶行》的有关内容对比,作简要赏析。

十、写作(30分)

叙述你在语文课改中的一个教学故事,里面包含着你对语文新课程的理解和实施。800字以上。语文教师初中卷答案

一、BCABCD

二、1、明月何时照我还;

2、竹外桃花三两枝;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留取丹心照汗青

5、三十功名尘与土;

6、万里长征人未还;

7、国破山河在

三、《水浒传》;吴用;智取生辰纲

四、1、蹊、寞;

2、“意”改“义”,“愤”改“奋”;

3、逝者如斯夫;

五、1、不知所云和离题万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1.答案:D(共2分)2.答案:(1)茂盛的样子(2)就(共2分。每小题1分)3.答案:(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秀丽的山水之间)。(共2分。每小题1分)4.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七、1、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地球起源的三种合乎逻辑的推测性学说。(2分。意思对即可)。

2、(1)“俘获说”:月亮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被地球引力吸引,成为地球的卫星;(2)“同源说”: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尘埃凝聚而成的;(3)“分裂说”:月球是地球运行中分裂出去的。(3分,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3、合乎逻辑的依据:月亮的密度比地球小,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不合逻辑之处:月球与地球的直径相去并不悬殊,月亮比其他小行星大得多,地球要俘获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实非易事。(4分。意思对即可)。

4、不设统一答案。要点:能依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说明认可的理由。如:认可“俘获说”,理由是月球与地球的密度及化学成分大不相同,不可能是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的,月球也不可能是地球高速运转时从赤道区飞出去的物质,且月球的位置不在地球赤道面上。(2分。意思对即可)

5、语言风趣,如:把三种学说形象比喻成“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把天文学家比作“太空悬案的侦察员”等。语言准确,如:把几种学说称之为“推测”;对还不能下定论的说法用“可能”,有关月球和地球的直径、宽度用具体的数据等。(4分。意思对即可)

八、1、用沙漠玫瑰开放的鲜活故事,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或:告诉人们,了解一个事物的历史,才能对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1)邻居只看到开放时的沙漠玫瑰,而没有看到沙漠玫瑰开放的过程。(2)沙漠玫瑰的复活开放演绎出生命诞生的过程。(3)我们知道沙漠玫瑰最初的一蓬干草的模样。

3、(1)参考要点:①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②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的;③过程往往比结局更重要;④要全面地了解事物;⑤坚毅是美。(答对一点计1分)(2)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略)。.4、CE(A项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应该历史地看待事物;B项应是沙漠玫瑰之美惊天动地,而非沙漠玫瑰的开放;D项沙漠玫瑰之名原来就有,不是作者命名的)

九、评分要点提示:“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是关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此题为开放题,允许学生个性化、拓展性理解,但须紧扣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结合诗作展开自然而合理的联系和联想。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1、请您联系教学实际,以某一学段或某一种语文能力目标为重点,谈谈达成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0分)

————————————————————————————————————————————————————————————————————————————————————————————————————————————————————————————————————————————————————————————————————————————————————————————————————————————————————————————————————————————————————————————————————————————————

2、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与原教材的主要区别何在?试结合您以往的教学经验,谈谈新教材的功能。(10分)

————————————————————————————

————————————————————————————————————————————————————————————————————————————————————————————————————————————————————————————————————————————————————————————————————————————————————————————————————————————————————————————————————————————————————

3、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对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

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笋。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㈠样理解“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 ㈡划线的“谜语”指的是什么谜语?

————————————————————————————————————————————————————————————————————

㈢用地球、轨道、弹球、旋转等是圆的来说明什么?

————————————————————————————————————————————————————————————————————

㈣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似。B.作者强调,人的悲欢离合、悲哀得意,是人类自己的事,与月亮圆缺毫无关系;有人咒骂月亮,实在是冤枉了月亮。

C.作者从自然发展规律入手,借助月缺月圆,论述了人生历程中存在的生死哀乐的辨证关系。

D.文中“否定之否定”的意思是老虎否定鸡,鸡否定虫,虫否定杠子,杠子否定老虎,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产生新圆。E.作者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是社会发展这一大圆中的一个半圆,为了使社会这一大圆圆满发展,我们要努力走好自己的半圆。第一套答案

1、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答:(1)开放性(2)自主性(3)实践性(4)探究性

3、答:

㈠“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是指月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时圆时缺,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改变的。“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是指人的一生都在为追求美满得意而奋斗。

㈡月圆了缺,缺了圆,人得意了又悲哀,悲哀了又得意的变化。㈢人的一生也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不必为失败伤心,不必为成功狂喜,不必为生老病死、快乐痛苦而悲喜,好好地活着,尽自己的力量,做好自己的工作,走好自己的人生。

㈣B(作者没有强调人的悲欢离合、悲哀得意与月亮圆缺的关系)D(老虎吃鸡、鸡吃虫等,不等于老虎否定鸡、鸡否定虫)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二)(1、您认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用课程标准的精神加以具体分析。(10分)

—————————————————————————————————————————————————————————————————————————————————————————————————————————————————————————————————————————————————————————————————————————— ——————————————————————————————————————————————————————————————————————————————————————————————————————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0分)————————————————————————————————————————————————————————————————————————————————————————————————————————————————————————————————————————————————————————————————————————————————————————————————————————————————————————————————

——————————————

3、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炖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团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㈠划线的句子中的“冷面”“花面”“歌”具体分别指什么?

——————————————————————————————————————————————————————————————————

㈡作者为什么说春天“不讲理、不逻辑”?

————————————————————————————————————————————————————————————————————

㈢在“春天曾经是这样”后面加上“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的用意是什么?

————————————————————————————————————————————————————————————————————

㈣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描绘了从冬末冰雪消融到春天春光明媚的整个过程。

B.本文一会儿描绘春天景色,一会儿叙述“春”这一名称的来历,一会儿又描绘春天的景色,思绪显得不是十分顺畅。

C.本文用桃花攻陷山村水廓,柳树控制皇室御沟民间江头,说明春天的到来出人意料又势不可挡。

D.本文用小羊感到多汗,孩子感觉到风筝飞腾,患风痛的腿感到舒活,千千万万素手感到水的血脉,说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E.本文用拟人手法和不少形象化的动词,把静物作了动态处理,把动态静物写得更加活泼动人,从而写出了春天的动态美和鲜活的生命力。参考答案

1、答:(1)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2)做一个热情的支持者(3)做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

2、答:(1)遴选、鉴别的能力(2)组合、变通的能力(3)协调、沟通的能力

3、答案:

㈠“冷面”是铺满地面的冰冷的积雪,“花面”是部分积雪融化以后剩下的零零落落斑斑驳驳的积雪,“歌”是雪融化而成的流水。㈡因为春天的雷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杜鹃鸟斗急一城的杜鹃花,风吹飞漫天的柳絮。

㈢作者相信以前的春天是这样的,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地方的春天已失去了这样的韵味,只有没被开发的地方也许还保留着春天的这种原始而古老的韵味。㈣C E(A没有写全过程。B仔细分析,本文的思路是十分严密的。

D通过这些表明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到来。)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三)(1、结合实例,谈谈您对现行考试评价的看法。(10分)

————————————————————————————————————————————————————————————————————————————————————————————————————————————————————————————————————————————————————————————————————————————————————————————————————————————

2、什么是综合性学习?为什么要提出综合性学习?(10分)——————————————————————————————————————————————————————————————————————————————————————————————————————————————————————————————————————————————————————————————————————————————————————————————————————————————————————————————————————————————

3、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就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秋虫的一丝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绿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轻,疾,缓,作,止,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

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尚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这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它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㈠这里为什么“不容留秋虫”?而秋虫为什么也“不屑居留”此地? ——————————————————————————————————————————————————————————————————————————————————————————————————————

㈡与加点的“一方面”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指的是什么?

——————————————————————————————————————————————————————————————————————————————————————————————————————

㈢“井底”和“铅色”在文中分别象征什么?

—————————————————————————————————————————————————————————————————————————————————————————————————————— ㈣以下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有错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城市里没有秋虫和乡间满耳的虫声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对乡间秋虫的怀念,表明作者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要归隐荒野的思想感情。

C.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要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要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D.作者借秋虫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的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

E.本文写到虫声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古都的秋》中写到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者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参考答案

1、答:(1)视野更加宽广(2)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3)强调选文要适合学生学习

(4)强调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5)强调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

2、答: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实施综合性学习要注意以下问题:(1)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方式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将综合性学习简单地等同于过去的语文活动。

(2)从本质上讲,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十分个性化的,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也是十分个性化的,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不同的

(3)开展综合性学习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起点不能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注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并注意保护学生的成功感。

(4)综合性学习不是少数优秀生的专利。

3、答案:

㈠因为这是一个淡漠无味、死气沉沉、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秋虫向往的是自由、辽阔、充满生气的新天地。

㈡秋虫引起劳人感叹,秋士伤怀,独客微喟,思妇低泣。㈢“井底”象征狭小局促单调无味的生活空间。“铅色”象征淡漠死板灰暗阴沉的生活状态。㈣B(作者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E(没有要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

感的意思。)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1、从自身实际出发,谈谈自己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些设想。(10分)

——————————————————————————————————————————————————————————————————————————————————————————————————————————————————————————————————————————————————————————————————————————————————————————————————————————————————————————————————————————————

2、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河内在联系?(10分)

——————————————————————————————————————————————————————————————————————————————————————————————————————————————————————————————————————————————————————————————————————————————————————————————————————————————————————————————————————————————

3、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

苏东坡与黄州 余秋雨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㈠请结合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分析苏轼在黄州时的情怀。

—————————————————————————————————————————————————————————————————————————————————————————————————————— ㈡文中划线的“伟大和渺小”分别指什么?

——————————————————————————————————————————————————————————————————————————————————————————————————————

㈢为什么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 ㈣对本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黄州是不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对我们怀念苏轼,领略苏轼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无多大关系。

B.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在黄州打的,但作者更倾向于一些中青年历史学家的看法,认为赤壁之战是在黄州打的。C.作者认为,按王尔德的说法,只要是美的东西,即使错了,也会错出魅力来。

D.作者认为雄伟壮丽的景色,必然会引发人们的游观和冥想,因此苏轼才会错把黄州当作赤壁之战的主战场的。

E.作者认为黄州的美,主要是因为苏轼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参考答案

1、答:(1)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2)没有真正进入综合性学习的广阔空间(3)没有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4)教师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位置有待调整(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尚需研究

2、答:(1)编写宗旨新(2)体系特征新(3)课文面貌新(4)编写角度新

3、答案:

㈠心中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但更多的是洒脱、旷达、不以得失为怀的超脱之情。

㈡“伟大”是指长江的气势很伟大,“渺小”是指在巨大的长江面前,人显得十分渺小。

㈢“苏东坡成全了黄州”是因为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让黄州成为名扬天下的名胜古迹,从而提高了黄州的美学等级。“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是指苏轼进入黄州以后,人生观、人生历程发生了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㈣A E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五)1、语文课程性质一直是语文界讨论的热点,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新的界定。请谈谈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和理解。(10分)

————————————————————————————————————————————————————————————————————————————————————————————————————————————————————————————————————————————————————————————————————————————————

2、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传统评价观念有什么不同?(10分)

————————————————————————————————————————————————————————————————————————————————————————————————————————————————————————————————————————————————————————————————————————————————————————————————————————————————————————————————————————————————————————————————————————————————

3、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

亲情 於梨华

十载旅居国外,淡忘了旧日做女儿、做学生时的逍遥自在。也淡忘了旧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能淡忘,更无法摆脱的是思亲之情。不但不能摆脱,而且与日俱增。但是千里迢迢,飞出去的鸟也有了自己的窝。于是,思忆带了梦的色彩,省亲之念也似梦一般的遥远。及至梦成了真,人也喜得有些痴呆,不知是梦还是真了。倦鸟终于归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母亲两鬓已有白发,父亲亦无昔日的豪迈。妹妹已嫁,属她自己的家,待我如客。我还失落了童稚的弟弟。因为他们皆已长大,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找寻他们自己的爱情与梦,各自躲在他们与她们编织的网中。我试着走近他们,他们忙忙的退缩,似乎在说:“请不要罗嗦,我们已不需你的照顾。”他们怎能知道,我已对他们渴念10年。现在只要他们抛开一切,与我共聚数天,接起断了的线,与我共忆10年前,我们都还依恋在巢中的那段息息相关的手足之情。我想捉住的,只是现在,而他们则急于迎接未来。一似当年的我,拍翅飞去,毫不留恋。他们怎能知道,最温暖、最值留恋的生活,即是在双亲的身边?

双亲把家移到荒漠的乡下。屋外是静寂的田径,屋内草地一片,没有孩童的嬉游,也没有年轻人的脚步。草地中有一小池,池水轻泣,是唯一打破寂寥的声音。屋内挂满了照片,照片中有父亲往日的事业,今日亦成夕阳余辉,无法照亮空屋里满满的落寞。照片中有我们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我放下行囊,停留下来,重拾被抛下了10载的女儿的梦。白天,母亲为我劳碌,试着填满我在异国10年来被忽略的食欲;夜晚,我们对坐空屋,我带着伤感,描述旅居海外的生活,试着将它连到旧时的日子。但是在静僻的乡下,听着门外的喷池轻溅,面对双亲的落寞与安详,那串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显得遥远而陌生,以致我怀疑自己是否在陌生的世界里,消度过10年?怀疑自己曾否离开过双亲的羽翼?因为,重依膝下,我几乎恢复了当年的逍遥自在,我几乎可以将10年像一张日历似的断然撕去而完全忘却。

但也仅是几乎而已。重聚后,是狂欢;狂欢后,是细细的喜悦;喜悦后面则是黎明一般的宁静。宁静中,我观察,并感受,一切都与以往不同。

母亲难免悬念在巢外飞翔的群鸟,父亲常忆昔日的豪情壮志而悒然,而我亦无法不缅怀未被携同的情慷。因此,寂寞会骤然来到挂满了往时欢笑的空屋,我会骤然觉得,我仅是一个带着疲乏的远客,在此暂停行脚。当秋风来时,我将重新负起行囊,再向寂寞的人生探索。目前的亲情,已非往日,而仅是驿站里的甘露,瞬息即逝。惶然,徘徊于无人的田径。凝望田径外的空旷,空旷上的苍天,是什么改变了?是我失落了什么?苍天无语,白云悠悠而去。见白云倏忽千变,我悟及人间岂有永驻的欢乐?或是不散的筵席?人间岂有永聚的伴侣?或是不逝的爱?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带着迟来的恍悟,我穿过田径,奔回悄立的门庭,门庭内是殷殷亲情。我对它曾企盼10年,我为它不远千里而来,无需疑问它为何容颜已改,而该庆幸它安然存在。

㈠合下文,分析“巢中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

㈡、分别写出“我”、母亲、父亲落寞的原因。

——————————————————————————————————————————————————————————————————————————————————————————————————————

—————————————————————————————————————————————————————————————————————————————————————————————————————— ㈣、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有错的两项是

A.本文把人比作“鸟”,把家比作“窝”“巢”,写出了游子和家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

B.“我”回家以后,寂寞多于喜悦,因为“我”渴望重温父母姐弟的亲情,可是物是人非,今日的亲情已非10年的亲情可比。C.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10年前后不同的人生体验,在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中,唱出了亲情的赞歌。

D.本文的景物描写非常成功,用“夕阳余辉”衬出父亲悲凉的心境,用“喷池轻溅”、“秋风到来”、“白云离去”暗示时间的快速流逝。

E.本文的观察角度不时发生转换,由“我”照见父母,由父母照见儿女,三番交替,生发出百般无以言表的滋味。初中语文教师应聘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答:(1)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2)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3)定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4)实施语文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参与评价。

(5)评价各学段目标达成情况,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2、答:(1)命题指导思想将逐步体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2)着重考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成为语文学科中考不可逆转的潮流。

(3)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将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将逐步体现理解探究、迁移拓展的考察特色,以突出当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4)作文命题将继续淡化文体、不设审题障碍的要求进行,将继续追求作文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将更加呼唤作文的个性以及有创意的表达。

3、答案:

父母把家移到了乡下,且年已老,都充满了寂寞;父亲的事业不再,已无昔日的豪迈(豪情壮志);姐弟已长大,且都有了自己的天地,(注意:这里的“物非”指的应是“人”的变化。)

㈡、“我”:没法重接10年前的情愫,到父母身边仅是暂停行脚,马上又将离去。

母亲:子女长大后相继离去。

父亲: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曾有过的辉煌事业和豪情壮志都成了过去。

㈢、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管变得如何物是人非,只要殷殷亲情还在,就是值得欣慰之事。

㈣、B(“寂寞多于喜悦”不当)D

篇2: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成人往往按照自己习惯设计的蓝图去要求、塑造儿童,使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在制定学前教育目的时未考虑到()。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学前儿童的需求

2.在《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中,“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属于()目标的范畴。

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3.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

7.蒙台梭利教育原理是以()为出发点的。

A.儿童中心 B.儿童生命 C.适应自然 D.反对成人化 8.直接决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好坏的是()。

A.幼教领导 B.幼儿教师 C.幼教设施 D.幼儿家长

9.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是()。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行为目标 10.从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A.幼儿园生活环境 B.幼儿园心理环境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11.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德可乐利 D.凯米

12.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13.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是()。A.《义务教育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儿童权利公约》 D.《幼儿园工作规程》 14.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小时。A.1~2 B.2~3 C.3~4 D.4~5 1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儿童人学后学业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儿童的遗传素质 B.家长的文化素养 C.儿童的早期经验 D.学校的教育方式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儿童观

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3.间接教学 4.幼儿园课程 5.幼小衔接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9分)

1.教育是指学校教育。2.幼儿美育不仅仅是指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教育。3.教育与幼儿的沟通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2.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3.简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4.为什么说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1.教师应如何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

2.如何认识幼小衔接工作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

六、案例分析题(共10分)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 以上现象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成人往往不能从幼儿角度出发思考幼儿教育,忽视幼儿特定年龄阶段的需求。2.C.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个性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内容。3.D.在幼儿园中,教育活动与游戏等活动是融为一体的。4.D.儿童经过动手操作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5.B.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6.C.在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主导性起着决定性作用。7.C.蒙台梭利受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思想影响,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

8.B.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等直接决定幼儿园教育质量。9.C.幼儿园月、周计划属于近期计划。

10.D.狭义的幼儿环境指幼儿园内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11.B.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平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从事教育实验。

12.B.1923年,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13.C.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用法律保护儿童的权利。14.B.幼儿需要有一定量的户外活动时间。

15.D.儿童学业成败与诸多因素都有关系,其中学校教育方式占有重要地位。

二、名词解释 1.儿童观: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3.间接教学:指教师对幼儿教学指导的一种形式。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这种方式中的教师从讲授者变成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合作者、游戏伙伴、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教育影响力不直接由教师而是通过中介间接地作用于幼儿。

4.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5.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直接过渡的特定阶段。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特点,主导活动、作息制度、师生关系、环境布置、社会期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状态。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三、判断题

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才是指学校教育。2.√。3.√。

4.×。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要内容,只涉及简单的读、写、算,大量的文化知识学习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5.√。

6.×。幼儿园的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才是指幼儿园校舍等。7.×。对游戏的指导应有启发性,不能盲目地干涉。

8.×。教师与幼儿的沟通除了言语沟通外,还有非言语的形式,如身体接触等。9.×。幼儿的游戏以间接指导为主,但是效果的好坏不是以直接和间接为区分。

四、简答题 1.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与各种丰富的活动之中不断建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7)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发展。

(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2.幼儿教师素质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

(1)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必须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师也要热爱幼儿,把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

(2)健康的身心素质。幼儿教师应该有宽阔慈爱的心胸、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感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篇3:语文考试如何参考“参考答案”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在省级考试题中,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的部分试题:2004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16题。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过头来,再来回味一下已经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2004年上海用全国卷语文试卷第2题的答案,高考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D项,其中四个词语固然没有一个错别字,但A项中的四个词语也没有错别字。许多参考答案注明“班配”的“班”是“般”的误用。查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发现既有“般配”又有“班配”。“班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般配”;“般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结亲的双方相称(chèn)”,“也指人的身份跟衣着、住所等相称(chèn)”。而在《现代汉语常用常考字词类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中,竟然将这两个词作为异形词收录在第92页中并作注释。其实,“班配”和“般配”是一组异形词;这一题C项中的“流言蜚语”与“流言飞语”也是一组异形词。固然同形词“一词多形”给人们读写交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并不能认为它是错字或别字,既然考题中出现了异形词“班配”“流言蜚语”等,那也不要紧,只要答案不认为它们是别字就行。所以,“班配”的“班”与2003年全国卷第2题的“伶牙利齿”的“利”一样,都不能看作别字(注:2003年全国卷的第2题的参考答案并不唯一,A、B两项都没有别字,都属于应选答案)。如此说来,第2题A项中“班配”中没有别字,其他三个词语中也没有错别字。这一题的答案应该有两个:A与D。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命题者在设置答案时沿袭教参说法,有失周密。如第11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节奏划分参考答案沿袭教参说法,将“不以”与“封疆之界”断开,与实际朗读不符,准确划分应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第19题要求学生回答“母亲”“突然抱紧我”“在我肩头啜泣”的原因,准确答案应包括:为儿子懂事而感动和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内疚、心疼、痛苦和无奈两个方面。但参考答案却只注重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有失周密。另外像2004年沈阳市的第20题,在给出的参考答案中,缺少必要的术语,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的第16题的参考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作为权威性考试的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误,我想并不奇怪,作为命题者,他们恐怕也一定会想到万一命题时出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权威考试的权威性,其中包括参考答案的提供。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是每年都出现参考答案值得质疑的试题,这让我们对参考答案心有余悸、信心不足。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着参考答案没有参考的价值呢?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回答。

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们平时的考试中出现这种参考答案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缺乏参考性的现象更是偶有发生,甚至在实际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些学生这样说,我们的老师在评讲试卷时,总是把命题者所提供给老师的参考答案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作具体的分析,当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懂这道试题时,他就已经开始宣第二条的答案了。我想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并不是哪一个教师的问题,可能还不在少数,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来共同探讨参考答案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参考答案,尤其是像语文这类学科,命题者在给试题提供参考答案时,有时的的确确会涉及到弹性较大的答案,甚至就根本无法提供一个科学的相对标准的答案,在这种实在没有办法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是阅卷老师就听便于参考答案呢?我想这绝对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完全违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初衷。

一、 必须认真研究参考答案

所谓“参考答案”,是一帮成年人的答案,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可以这样说,只有命题老师想不到的,没有在试卷上见不到的。所以我们在阅卷之前必须研究答案、讨论答案,必须研究学生的答案、讨论学生的答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阅卷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没能解读出来的答案,竟然会在学生的答案中出现,有些学生在答题时所给出的答案确实有水平,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考虑问题的周密很令人阅卷老师钦佩,他们的答题可以说比命题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更加精彩、更有道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研究、讨论参考答案就更有必要。研究之后,命题组、阅卷组可以根据研究和讨论的结果,再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参考答案供阅卷老师在阅卷时参考。不少参加过中、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次阅卷都会有一次不小的收获,都会对自己未来的教学产生一次不小的冲动,尤其是阅卷老师对待参考答案的态度,让这些老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事实上,研究参考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必须仔细参阅参考答案

尽管命题老师在给试题拟参考答案时,冠上了“参考”的字样,并不是没有参考的价值,相反倒是有很多的地方非常值得参考,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试题以后,在缺乏老师评讲的前提下,可以参阅参考答案,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再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重新审题,认准答题的角度,理清答题的思路,最后再用最为精练的语言文字把答案较为详细完整地列出来。

实际上,通过这种与参考答案的交流,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阅参考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必须严格规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是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不会一样,这就导致命题老师在给题目设置参考答案时的要求也不会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弊端呢?没有别的办法,唯有规范答题,不该省略的一定不能省,特别注意规范性的训练,不仅思路上要规范,表述上更要规范。比如,试题问“为什么”,你答题时必须有“因为”这样的字样,试题问“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你必须有“形象而生动地……”这样的字样。也就是说答题时该掌握的一些重要的“术语”,你必须学会运用,尽管有时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并没有这些字样,但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必须运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对待参考答案时也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在参考答案中没有的字样,你必须在平时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这些“术语”加进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作为考生,你必须弄清楚,答案虽然有时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你想答什么就答什么,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要注意答案用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少用白话、口语。不同的文体还得用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去答案,这样以不变应万变,以减少扣分的机会。

四、 必须指导评点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被冠上“参考”的字样,这就意味着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当然,绝大多数参考答案还是具有权威性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参考答案。一般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在一起寻找答案的漏洞,对答案进行增删,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或引用不同的知识作答,进行多向思维,然后重新组织答案。

比如命题者在命题时给出的分数是3分,但是在提供参考答案时只是给了2个要点,我觉得这样的答案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0.5分的试题,很有必要重组一下这个试题的答案。在重组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试题的综合评价要求,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甚至对老师也是如此。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试卷评讲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在学生评点参考答案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点,以引导他们思维发展的多向性,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生生自动和师生互动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里我之所以就参考答案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并没有贬低我们的命题老师以及我们的授课老师的意思,只是觉得我们要正确地去对待参考答案,让参考答案真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参考”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对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态度是明确的,既不能迷信,又不能完成抛弃。理性的做法是:能够跳出参考答案的束缚,本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态度,给每位考生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对待,就一定会让参考答案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参考价值。

篇4: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除()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A,茶叶 B.烟叶 C.蚕丝 D.水产

2.中央提出200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左右。A.6% B.7% C.8% D.9% 3.我国的财政收人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人包括()A.税收收人、债务收人、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人 B.税收收人、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人 C.债务收入、外汇收人、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人 D.税收收人、外汇收入、债务收人

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以()为核心。

A.集体主义 B.勤劳勇敢 C.爱好和平D.爱国主义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按照()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A.党管一切 B,政事分开 C.政企分开 D.市场运作 6.我国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表明()。①国家行使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职能

②国家履行专政职能、协调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 ③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我国与国际社会进行反恐合作表明()A.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B.我国与国际社会有共同的利益

C.反恐代表了世界各国每个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D.反恐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8.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既要满怀信心,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又要把困难想得多一点,把工作做得细一些,尽量减少不利影响。这一认识蕴涵的哲理是()。

①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坚持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就能达到预期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意识是主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B.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C.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3.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A,国家 B.管理者 C.企业 D.生产者

15.1955年,()代表党和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叶剑英 1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于20世纪()。A.6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1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

A.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 B.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C.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A.农业 B.教育和科学 C.工业 D.商业 19.党风的根本问题是()

A.推进经济建设 B.发展先进生产力 C.解决党群关系 D.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2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21.()是国务院直属机构。A.国家统计局 B.国家海洋局 C.国务院港澳办 D.国务院外事办

22.监察部行使的监督是()。

A.专门监督 B.主管监督 C.职能监督 D.法制监督 23.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方权利义务决定时,要说明作出决定的事实原因和法律依据,这是行政程序的()制度。A.辩论 B.通知 C.说明理由 D.资讯公开 24.相传,古代楚国大将伍子青过昭关时,由于过分忧虑和担惊受怕一夜之间须发皆白。这主要是他()造成的。A.性格内向 B.情绪调节不够 C.意志不坚强 D.没有高雅的情趣。

25.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是()A.各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 B.行政机关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D.行政机关与相对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 26.在第二审程序中,有权提起上诉的是第一审程序中的()。

A.共同诉讼人 B.人民检察院 C.第三人 D.当事人 27.法律汇编是()。

A.将某一部分的法律规范进行加工整理 B.对原有规范性文件加以适当变动

C.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按照规范性文件涉及的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的时间先后顺序汇编成册 D.一种立法活动

28.向级别与本机关相同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的批准某事项应使用()。

A.请示 B.报告 C.通报 D.函

29.关于答复询问的报告,叙述错误的是()。A.用语简明,得体,分寸适宜 B.可夹带请示事项

C.是下级机关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文种

D.内容准确真实,实事求是地向领导机关作认真负责的报告

30.公文中兼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

A.议论、描写、说明 B.议论、说明 C.议论、叙述、说明 D.抒情、说明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A.广纳群贤 B.人尽其才 C.能上能下 D.充满活力 2.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3.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完善政府职能,要把()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稳定物价

4.严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了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 E.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才能()。

A.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 B.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C,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D.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 E.坚持实事求是

6.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均衡论 E.循环论

7.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世界统一于存在 C.万物皆在我心中 D.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E,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8.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9.水的三态变化对物理过程来说是质变,对化学过程来说却是没有发生质变,这说明()。

A.质变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B.质是多方面的 C.质是多变的 D,质变与量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E.质变与量变没有确定的界限

10.经济结构不平衡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是()。A.农业相对落后 B.工业结构不合理

C.加工工业落后 D.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E.基础工业不发达

1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主要依靠()。A.增加投人 B.铺新摊子 C.科技进步 D.提高经济效益 E.提高劳动者素质

12.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的特征是()

A.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长B.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C.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D,高投入、低产出 E.高消耗、低效率

13.要使地区经济布局趋向合理,正确的选择是()A.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 B.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C.东部地区要支援中西部地区 D.放慢东部地区发展速度 E.在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方面加大力度

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15.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包括()A.上级人民法院 B.上级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各级人民法院院长 16.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包括()等步骤。

A.书面审理 B.法庭调查 C.法庭辩论 D.合议庭评议

17.行政裁决的程序可概括为()。

A.立案 B.调查、审理 C.裁决 D.备案 18.公务员严格遵守的纪律,按其性质可分为()。A.政治纪律 B.工作纪律 C.廉政纪律 D.社会公德纪律

19.请示的结构由以下选项的哪几部分组成?()A.标题,写明制发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 B.主送机关

C.正文,包括请示理由、请示事项及请示的具体要求 D.制发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

20.关于请示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请示的内容必须是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内无权或确实难以处理的问题与事项B.使用范围广泛 C.具有执行性

D.有较强的时效性,强调及时快捷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里划“√”,错误的划“×”,每题。.5分,共10分。)

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质变量变规律。()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4,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控制货币的需求量,使货币的需求量和供应量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5.批复是答复下级请示的文件,是下级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用来指导工作的。()

6,联合行文时,必须做好会签工作,使各机关或部门领导人均履行签发手续。()

7.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国家主席是与全国人大并列的机构,可以独立行使职权。()

8.《民法通则》在债权一节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定金、违约金、抵押和留置。()

9.政府机构派出的组织并不一定都是派出机构。()10.像指示一样,所有机关及其首长均有权发布命令。()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12.错误的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13.真理的特性是它的客观性。()

14.检验真理需要实践,还需要逻辑证明,因此,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5.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16.社会主义承认社会价值,否认个人价值。()1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8,附加刑可以独立适用。()

19.行政诉讼中只能采用合议制审判方式。()20.凡是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都能申请行政复议,凡是能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也都能提起行政诉讼。()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潘某系某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国有)特艺科、包装科业务员。某年某月,某印刷社找潘某,要求调拨纸张给该社。潘提出白版纸、玻璃纸每令分别加收15元和25元“奖金”。印刷社领导研究认为,即使付“奖金”也比买高价纸张便宜,便同意潘的要求,印刷社先后9次向潘买纸,潘本人从中获款1万多元。另外,潘某还违反规定,先后五次向另一印刷厂低价卖出30多吨白版纸,从中获取好处费1万多元。问:潘某前后两次行为构成了什么罪?

2.安某,男,45岁,某市前进印刷厂厂长。安某为扭转企业亏损局面,先后两次安排本厂工人非法制作上海霞飞日用化工厂已注册的“霞飞”化妆品商标印版,并为其他厂家印制假冒“霞飞”商标标识等10万余套,非法经营额达15万元,非法获得10万余元。

问:何为单位犯罪?对单位犯罪应如何认定与处罚?

五、公文改错题(请将下面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本题10分。)

1.以上意见,如有不当,请即批转有关单位执行。2.今年底前后,全县预计能速造公路约100多里左右。3.某市某局关于批复某问题的函 4.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败进行到底。5.该犯持枪拒捕,当场将我武警战士刘涛同志击毙。6.阿克苏县全县7个乡都种上了桃树。

7.这位经理十分精明,其做生意时特别善于谈判。8.北京市的许多中学,在电化教学的状况下,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9.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今夜有小到中雨。10.这是一个部门全年的财力情况统计表。

六、综合分析题(本题20分。)

1.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结合十六大报告,试论述如何“完善深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参考答案

(十三)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B 6.D 7.B 8.B 9.D 10.D 11.B 12.C 13.A 14.C 15.B 16.B 17.D 18.B 19.C 20.C 21.A 22.A 23.C 24.B 25.C 26.D 27.C 28,D 29.B 3O.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E 6.BE 7.AD 8.ABCE 9.BD 10.ABD 11.CDE 12.BC 13.ABCD 14.ACDE

15.ABC

16.BCD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O.×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潘某的行为构成了受贿罪。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他人财物上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面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潘某的职责就是管理纸张的销售,他在销售过程中巧立名目,从中索取“奖金”和接受不正当利益,其行为已完全符合受贿罪的特征。再者,《刑法》第93条规定,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员论。潘某正好具备了国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符合受贿罪的主体特征特征。所以,被告人潘某构成了受贿罪。

2.【答案要点】

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单位犯罪是指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利益,按单位的意志决定实施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②为本单位谋取利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单位内部成员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牟取个人私利的,不是单位犯罪,而只能是单位成员的个人犯罪。③必须是经单位决策机构作出的决定或由负责人决定的。若不是单位决策机构或负责人员决定的,应以个人犯罪论处。④构成单位犯罪,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刑法》第31条的规定:“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根据本条规定,对单位犯罪一般采用“双罚制”。本案中,安某身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无视国家法律,安排工人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伪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罪,应依法对其判处刑罚,并对其所在单位判处罚金。

五、公文改错题

1.以上意见,如无不当,请批准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2.今年年底前,全县预计能修建公路50公里左右。3.某市某局关于某问题的复函 4,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腐败分子,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5.该犯持枪拒捕,当场将我武警战士刘涛同志杀害。6.在阿克苏,全县7个乡都种上了桃树。7.这位经理十分精明,做生意时特别善于谈判。

8.北京市的许多中学,由于使用了电化教学,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9.湖南、湖北两省的部分地区今夜有小到中雨。10.这是一张关于一个部门全年财力情况的统计表。

六、综合分析题 1.【答案要点】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坚持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一致的。如果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实现,党的领导就会处于随意状态。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2,【答案要点】

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十六大精神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江泽民同志精辟地指出:“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深人基层,深人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还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这有助于集思广益,吸取人民的智慧,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理解从而形成能够保证决策得到准确、有力执行的社会机制,使决策真正达到预期日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力求组织广大党员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决策的重大项目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对涉及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和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激发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是要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决策重大事项,保证决策层的每一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有的还要经专家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特别注意倾听少数人的意见。要建立投票表决制度。对于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形式的领导集体,按表决结果形成会议决议;对于实行首长负责制的领导集体,表决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由首长作出最后决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应做到记名投票表决,并记录在案,以检验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对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应做到无记名投票表决。

四是要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各种决策的出台应有明确的程序,并要把体现决策中民主化程度的有关程序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改变由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决策方法。建立把科学论证作为必经环节的决策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明确规定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要相对分离。决策失误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或政治责任。

篇5: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1、【案例】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2、【案例】欣赏“每一个”学生--刺丛中也有花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3、【案例】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上一篇:小学生控烟宣传资料下一篇:论绿色基站对我国通信行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