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

2024-05-01

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通用3篇)

篇1: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

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

调查显示,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发展是青年群体的第一诉求。一方面,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意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自我,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大多数青年都选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但是学习时间和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却存在极大的不同。在大部分团员中,学习的热情高且学习方面的投入比较大;但是在部分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下一代的青年中,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投入大大降低。大家普遍觉得:自己现在工作相对稳定、少学点也没有关系。年龄较小和文化程度较高者学习时间和学习投入较大,而最需要学习的生产一线青年反而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大家表示:不是对自我提升没有兴趣,只是不知道该提升什么、怎么提升。这表明部分青年虽然有提升素质的热情,但是没有能够与本职岗位、与企业改革的发展脉博相结合。同时,青年在学习中重专业知识,轻政治理论的倾向明显。青年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重要法规和文件的积极性都不高。从总体上看,公司青年在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缺乏励志教育、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和针对本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三个方面。青年迫切需要提升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篇2: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

从群体效应的角度透视活动课程

江苏华罗庚中学 李南中

活动课程泛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活动课,有别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活动课程。它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课外教育活动,它以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为主要目的,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探索、表现机会。这是一种尊重学生各自兴趣爱好的群体形式。由于这种群体形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挖掘作用表现特别明显和突出,所以有“学科教学打基础,活动课程出成果”之说。本文仅从群体效应的角度透视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功能。

活动课程的群体特点

传统的学科课程以教学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建制,是为执行同一教学任务而把学生组织在一起的教学形式,属于正式群体。这种群体行政管束严格,一个学生一进入学校,就是这个学校某个班级的一名成员,少则3年,多则6年不能随意调换。教师、班干部通常也是指定的,教学形式规格化,教学进度、作业安排统一化,时间课时化,地点教室化。单调重复,缺乏新意,学生不能自行支配自己的活动,只是被动地处在受教育的地位。

学校中还有一种情况,几个要好的学生,在相互交往和联系中,跨班级、跨学校自发组成友伴群体,它不受行政方面的管束,成员往往在年龄、学习、思想品行、家庭环境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兴趣不同的学生被排斥在外,友伴群体的头儿在活动中自然形成,有一定的凝聚力,但约束少,哥儿义气足,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偶发性和不稳定性,往往有自流和易生易灭的现象。国外一般称为非正式群体,我国有的称“小团体”,有的称“友伴群体”。

活动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统一领导、统一安排,学生以兴趣爱好相同自愿结合而成的,属于自由组合群体。它兼顾了学科正式群体与友伴非正式群体的优点,避免了两者的不足。在这里,活动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但它并非无原则的放任自流。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把传统的活动加以创新、发展。教师只在内容上作些指导、活动方向上作些指引、活动方法上作些指点,而具体的组织分工、课题选定、设计方案的制定均由学生自己处理。我校的学科兴趣小组、调查实践、文学社团、参观游览、讲演纪念、音美鉴赏和动手创造、电脑操作等活动课程,基本上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这种群体活动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的导向性

教师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布置指令性的任务,而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针对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给以导向。介绍某些参考资料的动态信息,使教师从传统的保姆式的工作方法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了“辅”和“导”的作用。

2.组合的灵活性

学校或教师只认可学生的活动内容,对参加活动的学生人选不作规定,充分让学生以同样的意向和兴趣自愿组合,不搞课堂的延伸。学生结合自己的意向和才能,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活动,使各自的个性特长能够尽量显露出来。如果兴趣发生改变,也允许参加别的活动,进行新的组合。

3.目标的易受性

选择和决定的活动课程内容是在群体充分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学生乐意接受,有较强的活动动机,对所承担的任务尽力而为,始终如一。

4.群体的协调性

同一目标下,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和作用的机会增多,彼此间思想火花交流频繁,在知识与情感两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易于调整各自的关系,保持较高的协调。

5.同伴的激励性

活动的中心人物或组织者由学生自己推荐,一般由有特长的学生担任,原来普通的学生因有一技之长成了中心人物或组织者,各人的地位、价值依各自的能力而定,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必定会受到同伴的希望和激励,从而唤起自我责任心。总之,这种群体形式时常表现出统中不统,紧中有松,同中有异,这些特点很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活动课程与学生心理需要

活动课程在保证教育性的要求下,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人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1.认同感

当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聚在一起时,有话可说,容易产生“共鸣”,增加交流信息的频率,常有一种“人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从而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信心。如在进行茅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8次上茅山,大家一起有时头顶烈日,有时冒着倾盆大雨,一起爬山岭,踏河沟,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自带的凉水,汗流在一起,心也贴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情同手足。

2.富情感

学生通过交流思想,密切了相互间的联系,在交往中增进了友谊和团结,觅到了“知己”,人际关系较为和谐。

3.自我价值

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者的身份出现,大胆发表感想,充分发挥才能,挖掘各人的潜力,取得了成绩,受到肯定,体验到人生价值,确认了自己的地位,产生了联动效应,坚定了“接着干”的信念。

4.提供竞争

竞争是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反映,也是培养人才的外部条件。活动课程提倡竞争,鼓励冒尖,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如在电脑操作竞赛中,实行平行编组,分组评分,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挑灯夜战,唯恐落后,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在短期内都有明显提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通过竞争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从而打开求知的阀门,不仅注意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加强了课外的自学,尝到了科学知识和动手的甜头。

活动课程与学生发展

活动课程除了能较快地传递信息外,在完善课堂教学,发挥个性特长,培养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其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

活动课程充分体现了教育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促进了灵活运用,在发现、培养人才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2.有助于知识技能的系统化

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性活动、初级性活动到高级性活动、一般性活动到专门化的特殊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3.有助于“三性”统一化

活动课程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4.有助于发展个性化

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有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帮助和交流,获得激励。在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大胆去想、去做、去创新,项目多样性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得益,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从而为今后定向培养,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奠定基矗

5.有助于促进思维的多样化

学生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在学习和活动中不愿墨守成规,喜欢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他们对科学的未知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较侧重的是求同思维,往往受统一步骤、统一答案的限制。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必须从探索开始,需要凭借想象,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来完成和构思自己的活动。

综上所述,自由组合群体的活动,其作用远不在学点知识,掌握点技能,从长远的观点看,现在让学生搞点“低科技”,将来有希望从事“高科技”,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深化和拓宽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篇3:从素质提升角度透视青年群体诉求

一、现代图书馆员应该符合的职业要求

1. 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及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志向和献身精神。

2. 受过良好的社会教育,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具有系统的知识理论和专业服务能力。

3. 具有社会权威部门承认的专业图书馆员资格,精通图书馆学或情报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着良好的业务修养。

4. 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检索技术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5. 具有一种或几种外语能力,以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6. 具备一定的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对图书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

因此,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实际上是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还不具备文献资源深层次开发的能力、信息资源利用的导航能力和为科技人员服务的创新能力,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更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全面提升图书馆员的素质已迫在眉睫。

二、图书馆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观念陈旧。

多年来,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简单机械,枯燥乏味,工作节奏缓慢,没有竞争的压力。许多馆员认为进了图书馆,就端上了铁饭碗,正是由于这种想法,馆员失去了工作热情,忽视读者的需要,对读者态度冷淡,没有耐心,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图书馆员的发展。

2. 责任意识淡薄。

图书馆员进入图书馆后,一般是常年被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工作内容单一。虽然这样的岗位设置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熟练度,但由于长时间从事同一种工作,使馆员逐渐失去了工作热情,甚至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厌烦,这样的情绪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质量,限制了工作人员的发展,使他们无法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事业心和责任感越来越淡薄,不利于图书馆员的素质的提升。

3. 整体业务水平偏低。

许多图书馆员的业务知识老化。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已经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多方面工作的图书馆来讲,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图书馆员的基本条件。但在许多图书馆,绝大多数图书馆员只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不能自行解决所遇到网络技术问题。大多数图书馆员无法利用网络这一工具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无疑降低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图书馆内精通外语的图书馆员短缺。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发布到世界各地,使得信息资源的交流打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而网络中97%的信息是英文,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但是在我国图书馆员队伍中英语水平却普遍较低,更不要提其他语种的水平了,这使图书馆员无法快速的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

三、全面提升图书馆员素质

1. 转变观念。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时代。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文献信息中心,还是一个网络重点,他所拥有的信息量在不断成倍的增加,这既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向图书馆员提出了挑战。图书馆员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不断开拓思路,改变旧的工作方式,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务和观念。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领航员,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思想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除了通过实践外,主要依靠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准、最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第二,要树立效率观念。在图书馆工作中,那种偏重于只提倡苦干精神的传统思想观念应该转换,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第三,要树立平等服务观念。对到馆的每一位读者,不因其年龄、学历、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每个人都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所以,图书馆员应为每一个读者提供同样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2. 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对人员采取优化组合,使职员所承担的工作人事相宜,人尽其用、组合编制合理。建立岗位轮换制,一方面可以使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从事本馆整个工作流程或多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有助于馆员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图书馆各岗位的工作程序、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馆员综合业务素质,促使馆员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角色的转变,还可改变“一岗定终身”和闲与忙的矛盾情况。再者,可以加强岗位间的交流和联系,加深馆员之间相互理解、增进馆员之间的团结。其次,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岗位和劳动复杂程度制定不同的奖金系数,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应着重从水平、能力和业绩上对图书馆员进行考核,考核中要客观公正,要质与量相结合,不能流于形式。考核情况应和报酬挂钩。对那些不断学习进取、工作兢兢业业的人应该大胆重用,而对那些满足现状,工作中怕苦怕累不认真负责的人应该坚决让其换岗或下岗,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为馆员提供均等的机会,推动馆内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一个最佳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另外,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厌倦情绪,图书馆可根据所设岗位不同,所承担的任务性质不同,图书馆员个性特点的不同,实行弹性管理的形式。

3. 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技能。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广大馆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跟上时代步伐的最重要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图书馆可以根据图书馆员的年龄、学历、职务、知识层次和业务专长,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实施对馆员的继续教育。 (1) 对于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馆员,可以采取灵活、方便、不受限制的在职学习,馆员不脱离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学习。 (2) 进行脱产学习和专业进修。一方面包括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本校所设专业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图书馆应尽量克服经费、名额、时间、编制等条件限制,多派馆员进行脱产的学习和进修,以使他们尽快系统掌握图书馆急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 (3) 进行有层次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如对非图书馆专业的图书馆员开设“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班”,使他们掌握图书情报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4) 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努力营造一种学术氛围,支持、鼓励有科研能力的馆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

总之,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只是促进图书馆员素质提高的一个手段之一。每个图书馆员都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学习,终身学习,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掌握数字技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达到获得职业认证资格。到那时具有资质的图书馆员作为专业人员将以一流的信息服务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以高效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以及人们的尊重,图书馆的发展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刘红莲.现代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 .

[2]边国尧.新时期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5, (3) .

[3]何小萍.图书馆员素质诌议[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5, (2) .

上一篇:技改项目备案下一篇:中级职称评定--单位综合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