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览的角度论述教师读书品质提升的意义

2024-04-25

从博览的角度论述教师读书品质提升的意义(精选3篇)

篇1:从博览的角度论述教师读书品质提升的意义

从博览的角度论述教师读书品质提升的意义

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与书籍、知识、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密联系。也应当具有哲学的素养、宗教的情怀、艺术的细胞。固教师应该博览,将哲学、思想、历史、政治、宗教、艺术等书籍纳入阅读视野,增加自身文化素养的厚度、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陶冶自身的情操。

关键词:厚度思想品德情操

博览群书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有一些句子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都说明了博览的重要性。我认为博览对教师读书品质的提升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夯实教师文化素养的厚度

教师在学生的眼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解读社会、阐述人生的智者,还是能给他们解答一切的疑问和未知。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读教育教学的书和文章,是本色当行,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除了教育学的书和文章,还得阅读文学、历史学、科普等等方面的书和文章。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养成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的重要内涵。

前些时候,我《教师周刊》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张晓萍老师和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的朱建人老师,合写的一篇关于教师的文化成长问题,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这里我想借用一下“冰山原则”的说法。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威的这个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借用海明威的这个说法,想说的是,一个好的教师,我们看到他教育教学上的成功,就像是我们看到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才是托起这个冰山的根底。这个“八分之七”是什么呢?就是文化。

有的青年教师,刚毕业,凭着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激情,做出了一些成绩,再后来,就觉得进步慢下来了,或者干脆就止步不前,自己想进步,可就是走不了,这儿可能有很多因素,但我觉得修养不够广、底子不够厚可能也是原因。在新闻界,前些年也有个说法,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到报社,上手很快,但后劲不足;非新闻专业譬如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到报社,没有新闻专业的学生上手快,但一旦进入角色,后劲就很足。这当然只是一般的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的。但这个说法,至少表明本行业之外的修养的培植,或者说文化修养的培植对工作的重要。我们国家的教师教育,这10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提升,譬如顾明远先生力主的教育硕士学位,现在已结果实,我们为什么要设臵这样一个类似于工商管理硕士这样的教育硕士学位?就是为了提高教育的专业性,就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养成。现在,教师的文化养成,恐怕也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事实上,也已开始重视了。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人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林语堂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消除浮躁,以平和的心情读书,就会使自己更从容地应对生活。因此,读书是提升教师自身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读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案例随笔等。这些书必须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重点内容重点章节更要反复阅读,直到读懂,有的还可以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百人友”。二是要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老师在学习或备课的时候,只知道一种学习,学习教科书、教案,很少花费时间抑或是没有时间去浏览和阅读教科书和教案之外的东西,这样知识面比较狭隘。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如是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个“无可比拟”,这个博大和深厚是需要花一番真功夫才有可能企及的!

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读报刊、读网络、读经典,读天文地理社会科学、读经济政治军事历史、读文化艺术古今中外……持之以恒专心阅读,日积月累,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合格公民的光荣任务,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①。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民教师必须自觉的去学习,只有通过博览,多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书。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周期很长的,其成果及报酬是计算和兑现很难十分准确公平。因此,仅仅依靠经济手段、法律调节,难以完全保证教育效果。因此提倡教师的奉献精神,通过教师的职业道德来保证教育的效果。有的青年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的散漫,对教育的不负责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有一些人将电视、上网冲浪作为认知世界与了解社会的基本手段,淡淡的墨香书籍已被闪闪的荧屏所代替了,人们渐渐地远离的书籍。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天是看电视的时间多呢?还是看书的时间多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博览群书,让我们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博览群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博览群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博览,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博览群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师品味。我国南京特级教师斯霞,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长期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出色贡献。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接近人民,拥护革命,对教育事业有着伟大的献身精神,他恪守自己的信条:“捧着一颗心而来,不带半根草而去”②,为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人民教育家。如果我们多与这些大师交流,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

博览群书可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通过博览群书,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涵养和境界,通过零零总总的书籍将现实与书本联系起来。书本知识,即道理与现实的衔接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便是那种有才有德的人。而博览群书便可以使我们的道德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陶冶教师的情操

古人说的好:“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在读书过程中懂得何为忠、孝、友。我们还可以知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答案。古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古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四书五经就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而如今诗歌散文更是当代文坛中的一朵奇葩!每个人性格的不同,决定了自身情感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对不同诗的类型喜爱。既然说众口难调,那我们就要调众口。中国的文化积淀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我相信总有一样会和你的口味。

比如说:有的人,非常喜欢豪放的诗词吟诵,那么古代的我们有苏轼、李白、杜甫等等,古人说过:“李杜诗篇万古传”嘛,现代的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伟大的毛主席了。毛主席的诗词是中国诗词现代史上最鲜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豪放派的领军之作。有的人,喜欢凄楚一点的诗词,一系列杰出的豪放派诗人代表,那么我国古代有李清照柳永等等,一些杰出的婉约派代表,而如今中国当代有徐志摩等文学先哲,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在当代,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优秀作品!还有的人,喜欢读小说,那么我国古代,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清朝时期我国有大批的优秀小说作品犹如长江之波浪;黄河之激流一样奔涌而出,其中四大名著可谓是驰名中外,今天我们有大批的小说作品,像网游类的、科幻类的以及悲剧或喜剧类的作品举不胜举,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身后的道德底蕴和高雅的人文情操可以说大多数都是随着个人的阅历不断增长而不断提高的。然而阅历的增长多数是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增长的,当然还与家庭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古人说厚积方可薄发,厚德方能载物!可以说不积累知识,个人情操难以得到陶冶!我认为读书不但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微乎其微的课本知识。

总而言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要相信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定成江海!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从读书做起,陶冶我们的情操。

注释:①《列宁论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②《教育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第291页。

篇2:从博览的角度论述教师读书品质提升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职业倦怠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职业倦怠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早期的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环境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不断深入,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处于同一环境中、有着相同社会、生活背景的教师仍然会背负着不同程度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者们很快转移研究焦点,开始从个人因素角度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有很多,比如性别、职业、年龄等人口统计变量因素,个人性格特征,教学效能感等等。在这些因素中,教学效能感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起着相当大的影响。通常存在这样的直观推测: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那么他的教师职业倦怠就越低。

二、研究意义

教师这份职业表面上是非常神圣的。但是,它并没有其他人所想象的那么轻松。教师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和责任,而长期极大的负荷会导致一种负面情绪的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是针对教师群体,而且也针对学生群体。其危害性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1)教师职业倦怠能使教师的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损害。教师职业倦怠越高,负面健康状况就会越严重,比如精力衰竭,失眠和头疼,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2)教师职业倦怠能极大地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有着职业倦怠的教师会缺乏自信,颓废不堪,表现出极低的个人成就感。有着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甚至会表现出辞职的意愿,或者发展出恶劣的个人品行。(3)教师职业倦怠使教师成就感变低,导致教师消极地对待学生,甚至拒绝与学生进一步接触。这些都对学生长期的成长非常不利。与此同时,职业倦怠的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会非常紧张,在工作中可能会和同事产生一系列的冲突。

就当前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而言,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出了相同的结论:不同国家的教师群体中都存在着较高的教师职业倦怠。Boyle,Borg&Falzon(1995)对位于地中海小岛———Malta and Gozo的710位全职小学教师做出了职业倦怠相关调查,发现有60%~70%被试对象有被压抑的症状,30%被试对象有着很明显的倦怠症状;在2004年底,中国《职业倦怠指数报告》也指出,在中国15个行业指数中,教师职业倦怠是排在第三位的,仅次于公务员和物流人员。2005年,《中国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也指出,82.2%的教师有着很大压力;30%的教师有着严重的职业倦怠;此外,邢金萍(2006)从河南省中学教师中收集了596份有效问卷,发现61.7%的教师有着很明显的倦怠倾向;王曼、李玉禄(2010)从天津城建学院教师中收集了399份有效问卷,也得出这样的结论:80.45%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因此,探讨教师职业倦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呢?

首先,教学效能感不仅能极大地影响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把班级学生教好,也能对教师自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较高的职业倦怠不仅仅严重损害教师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和人格发展。既然教学效能感和教师职业倦怠都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那么,研究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就存在一定的意义。

其次,国内外存在关于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大量研究。但是,关于这两者关系的研究中,极少是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被试对象。

事实上,高校位于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而大学英语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英语教师的努力。此外,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英语专业,高校英语教师人数在高校教师中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师资队伍。高校英语教师不管在教学还是在科研方面,都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这些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势必会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影响总体外语水平。

综上所述,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被试对象,来研究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曼,李玉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与干扰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语,2011(4).

篇3:从多角度论述“书画同源”

一、中国书画艺术——书画同源

1. 书画同源的由来

每一提到“笔、墨、纸、砚”人们很快都会联想起中国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画以它独有的绘画工具, 造型表现方式和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流传至今。中国书画与西方油画不同, 书与画二者联系紧密, 相辅相成, 所以古人有:“诗书画相结合”一说。“书画同源”在我国书画界流传已久, 据史料记载, 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其实早在唐朝,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提到书画关系时就说到“颉有四目, 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 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 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 故鬼夜哭。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 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 故有书;无以见其形, 故有画。”书与画相结合的意境, 就好像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自然而又富有意义。

2. 书与画的内在联系

有学者说:汉字有道, 以道生象, 象生意义, 象象并指, 万物隐于其间。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汉字是汉族人民最高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文字是一种美的象征, 因为汉字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 画本身就是一种美, 汉字则是一种抽象的绘画, 越早诞生的文字, 其造型结构越复杂, 它具有的绘画性质就会越强, 那么它就越美;这种文字经过后人的不断演变, 最终形成了行、草、楷、隶、篆等不同的字体。

二、从笔墨用法、艺术境界方面来讨论书画同源

1. 中国书画中笔墨的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一样——“笔、墨、纸、砚”, 这文房四宝是为书家和画家所共用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 笔与墨之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 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把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 视画如书法, 便可以证明二者在笔墨中的一致性。古有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今有白石老人作画力透纸背, 古往今来, 凡是书家画家行笔均是沉稳有力, 最忌轻浮顺滑。如唐人诗句“笔落春蚕食叶声”就是指行书作画中的笔重。黄宾虹先生把运笔归纳为“平、圆、留、重、变”五笔, 是书家和画家必须遵循的法则之一。

谈了用笔就会提及用墨, 李可染先生曾说过:“真正笔墨有功夫的人, 每笔下去都是又苍又润。这是长期磨练而成的, 非一朝一夕可成。”在中国的书画艺术中, 墨分五彩, 用水墨浓淡干湿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神采, 这是书画家所共同追求的。书家用一个字可以呈现出墨的五彩, 画家同样可以用一片叶展示出墨的五色。可见, 书与画的用笔之理、用墨之道乃至对工具的需求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2. 中国书画艺术——艺术境界同源

中国书法和绘画之间不仅是笔墨和用笔有着惊人的相似, 它们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也是相同的。中国书画, 讲究的就是一个“神”字。不求形似, 只求神似的文人画思想早已驻扎在我们的脑海里。早在东晋时期, 顾恺之就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旨思想, 随后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要求“六法”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可见“传神”在当时就已经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下, 我们细细咀嚼“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这一真理, 慢慢体会画家们所描绘的生活, 聆听他们用独特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对于传神, 画是如此, 书亦是如此, 古有张旭善写草书, 曾被唐文宗下诏, 与李白诗歌, 斐文剑舞列为三绝, 张旭有着狂傲不拘的性格, 也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豪放的文笔, 被后人称之为“草圣”。中国的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最讲究的就是“气”与“势”, 气指的是书法的布局, 势指的是书法的运笔, 书法家自身情感的一种融入, 在一定意义上讲, “气势”与“神韵”有着不谋而合的意境。其实书家所书写的文字最终我们还要追溯到生活上, 文字的产生源于生活, 这一点, 象形文字足以证明。对于艺术家而言, 生活中的履历已经不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而是他艺术的由茧到蝶的蜕变。由此可见, 在中国书画艺术理论中, 书和画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同源。

书法、国画之间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 书法已经成了中国画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中国画中的题画诗和题记, 犹如画龙点睛, 不但有助于绘画意境的表现, 而且可以大大增加中国画的学究气, 使之更有文化含量和品位。总之, 纵观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不仅有着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用笔技巧、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 而且在艺术意境的追求和审美要求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 从而使得中国传统书画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事之源流.1963年5月第一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宗白华.艺境.1987年6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上一篇:职代会提案注意事项下一篇:和姐姐玩过家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