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师德体会

2024-04-10

新时代教师师德体会(精选8篇)

篇1:新时代教师师德体会

“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7月至12月,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网络培训,聆听了一场场大家的精彩点评,有《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的解读,也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的剖析,还有于涟老师、白老师的背脊、当代教师风采陈先达、汪雪兰、德央美朵等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课堂作业设计与批改、课堂管理的困惑和应对策略等专业领域的分享,更有《如何做一个温暖的教师》、《时代的期望与教师的担当》等一个个触动灵魂的专题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回想起培训过程经历了多少个日夜,但这样的付出有所收获有所值!

在本次培训中,我对教师的职业尤其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有了全新的理解,教师的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尊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3、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4、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学习体会。我将坚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2019年12月3日

篇2:新时代教师师德体会

20xx年x月1日至x月31日,我参加了主题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网络培训活动,感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这么优秀的平台,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交流和专题考试使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时刻牢记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一线教师身上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严管厚爱,做好学生的表率。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端正态度,自律、自信,自强,改掉不良个人习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为目标,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

一、更新教育观念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类社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变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地进行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岗敬业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当今社会,有些人把名誉、金钱、权利看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法码,这些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可宝贵的。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文件和书籍。特别是听了视频里专家的讲话,我受到震憾,说实话,当时拿着纸巾擦着眼泪听完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广大人民教师舍己救人,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崇高使命让老师们不畏死亡,牺牲家人,更不顾自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

四、热爱学生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用心去爱每一位孩子”。无数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怨无悔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所有孩子的真诚无私的爱,让我感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老师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各有不同,学习上存在差异是客观现象,作为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教育对象,把荣誉给每一个孩子。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识与品德永无止境,致真、致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古往今来,从教人员无论社会上称之为“先生”还是呼之为“教师”;

无论众人评定他们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

无论领到的薪水是多,还是少;

在人们的眼里,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倍受世人尊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篇二:

2019年5月,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决策以及对教师的使命责任、基本素质、实践路径、评价标准等行动指南和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立身之本,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证。下面我对本次参与专题网络培训的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本次专题网络培训,课程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对专题视频的观看学习、参与观点讨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以及在线考试完成。专题视频内容丰富,学习时间可以灵活把握。通过视频的学习,可以了解到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在视频的学习过程,我系统地了解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法规的修订与解读,这些法规是教育工作者的行业准则,也是基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性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提到,高校要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抓好3项基础性工作。其中之一是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我认为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要持续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修养,从而影响并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达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至善境界。“大学之道”也是教师终身学习之道,教师的成长也是经历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积累并提高自己学识和学问。“在明明德”就是让自己明白道理,学到真知灼见,从而认识世界认清世界,修身养德。“在亲民”则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新民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推己及人,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自度度人。自己明白了道理也要让别人明白道理。作为教师“亲民”的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学生。只有我们自己懂得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修身养德的必要性才能够达到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要求的高度。

学习视频《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让我明白中国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正确的决策,离不开各阶层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上下求索。中国经济发展的秘密则根植于我泱泱大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国改革的成功也有无数《白老师的背脊》他们默默坚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爱岗敬业,坚守职业守操,他们诠释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的基本追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他们的背脊就是中国的脊梁。篇三: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深深的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这句话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教师应该用爱来温暖每一个孩子。首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所以要热爱和尊重每位幼儿。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还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滋补品”,而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孩子,必能与孩子之间搭建起“爱”的桥梁。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生活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快乐的环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营造快乐环境的根本,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也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教师的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的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我们之间就能以诚相待、心心相印。有了爱,师生就可以无障碍地沟通;有了爱,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就可以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孩子从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每当孩子有事情跟我来讲时,我都认真地听,而且同个别幼儿对话时,我一般都蹲下来,使孩子感到教师是尊重他的,孩子们已把我当成了‘大朋友’,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我讲。

幼儿园,班集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孩子们个个都是小主人,而我则只是一个大主人。爱孩子要面向全体幼儿,关注每个幼儿,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关注到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肯定,如“我知道你能做”、“你能这样做,老师心里很高兴”等等。幼儿就会感到老师是爱我的,自己是被老师关心的,而且是能干的,只要自己有进步,老师总会很高兴,从而进一步引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之能够轻松愉快自信地去学习。

篇3:新时代教师师德体会

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全面而深刻, 特别是融会于其中的师德观念, 字字珠玑。现在身处后网络时代, 具有高度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征, 拉近了人们联系的距离。在后网络时代, 由于中外文化的深度贯通、网络的复杂性等原因, 对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 师德观也面临同样的挑战。相对而言, 青年教师与社会潮流走得更近, 代表了新兴的发展方向, 但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 提炼和引导积极因素, 继续发扬中国传统师德观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传统师德观的优秀思想

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教育不仅是教授科学知识和技术, 还包括对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探讨。所谓“师德”, 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的教育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师德观,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点。

(一) 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孔子认为教师的行为很容易被学生模仿, 一个教师若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也会在学生之间潜移默化;而师德败坏的教师教不出优秀的学生, 甚至自己的指令学生也不会遵从。张载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备教育意义, 要做到“言有教, 动有法”。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 即教师还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使得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言必行, 行必果”。

(二) 因材施教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夫子教人, 必因其材”。若想因材施教, 必须先深度了解学生, 把握好学生的优缺点。在《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 子路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冉有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孔子对两个人的问题, 给予了正好相反的答案。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在这里给出了解答, 仲由做事比较鲁莽, 因此要求他遇事多加思考然后再行动;而冉求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犹犹豫豫, 所以才对他进行督促。

(三) 学而不厌, 教学相长

勤奋好学自古以来是取得成就的优良品质之一。孔子“敏而好学”, 他自我评价说, 即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 也有像我一样的忠信之人, 但是却没有像我那么好学的。晋朝杜夷, 博览群书, 研究算历, 曾“十年足不出户”。“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 故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即勤奋好学、学而不厌并不是机械、死板地学习, 还要清楚学习对象。从以上几则名言中可以知道, 可以学习所有人的优点, 而摒弃缺点, 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 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传统理念。

三、青年教师师德观建设的原则

青年教师作为最快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群体, 所受到的文化、道德冲击最大, 可能造成在政治观念、敬业意识、育人意识和表率作用上比较淡薄。但是,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具有时代性的, 我们应该正视和面对这些挑战, 努力提炼其中的积极因素, 结合传统的师德观来加强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师德不应被片面地理解为教师的道德品质, 而从事教师职业所产生的教学思想, 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

(一) 做到以“以人为本”为中心, 一手要抓, 一手要放

所谓教学, 其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教学活动, 是围绕着学生为中心来展开的,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这个准则。例如, 为了应对教学检查, 时常会出现补实验报告、补教案、过分注重成绩分布等不正常现象, 均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中心。

“一手要抓”要求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为中心毫不动摇, 即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 均是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工作;教学规章制度, 均是为了规范和促进教学活动所存在的。若有所背离, 就应该进行整改。

“一手要放”即在牢牢抓住“以人为本”为中心的前提下, 放手让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创新, 不拘泥于形式, 不受限于条文。

(二) 规范行为, 提高情商

规范行为是为师表率作用的必要条件。教师尤其要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上课的时候规范自己的行为, 严格避免自由散漫、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教师行为的规范, 当然也不应被片面地理解为外表的规范, 在强调个性的当今年代, 讨论一个人在外表上“像老师”或者“不像老师”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教师行为规范的关键, 在于是否可以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言行一致即其中之一。

(三) 沟通

数年前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即师生沟通过少, 仅停留在课后答疑等基本形式上, 有些学生甚至在考完试后还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名字。在后网络时代, 人和人的距离更近了, 当然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应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在课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沟通的方式有很多, 如建立师生帮扶小组, 教师参与学生社团, 网络群等。沟通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讨论, 而更应涉及学校生活。这样做的好处, 一是可以使教师明确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二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找到存在感。

总之, 师德建设没有固定模式, 难以量化与考核, 而是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上述原则为依据, 灵活处理各种问题。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后网络时代进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问题, 尤其在建设方式上, 给出了一些意见, 较好地呼应了中国传统师德观。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传统师德理论的教育实践及现代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107-111.

[2]刘万海, 张明明.近年来我国师德研究的主题、特征与趋向[J].教育科学研究, 2014 (2) :76-79.

[3]陆道坤.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思考[J].教育科学, 2013 (4) :69-75.

篇4:深解师德意蕴,做时代优秀教师

第一,先说做人的本性。我记得自己上小学的年代,那时候国家并没有颁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那时候的教师,大多能够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大多数教师热爱这个岗位,喜欢学生,既教书又育人。那时候好多地方教师的起点低,知识水平差,又因为学习的渠道也少,而且教学辅助资料都少得可怜,作为学生的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有的教师甚至会向学习好的学生学。我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就有和当时初中的我们一起学习的经历。那时候,我们班级的英语朗读,好多都是我用录音机录完后在班级放给同学们听的。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我们心中的教师形象。他们对学生苦口婆心,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所做的事情,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学生好,学生也从心里敬爱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包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听父母们讲,我们的老师对教育的忠诚丝毫也未曾减退过。其实那就是广大教师们有做人的良知与做事儿的良知。

所以,做好教师首先要做好人,深厚的人德底蕴是教师树立形象的根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人生修炼的一条艰辛之路。人的德、行是统一的,有怎样的道德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为规范。善于投机的人,学生也许佩服你的聪明,却会鄙视你的人格。

教师的德、行规范,是为人师表的资格证。别觉得学生们年纪小,就没有是非好坏善恶的分辨能力,这方面的判断能力,学生一点也不比成人差。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在某些方面做学生的表率,那么这个教师肯定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最起码的德、行都没有,学生怎么可能亲近你,更不要说佩服你了!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感召,绝对不应该用简单的“威”来“慑”住学生。“威”之所以起作用,那是因为它的背后必有“敬”在撑腰。皇帝有“威”,不也有被掀下台的吗?

做人的谦虚,公正,勤勉,正直,仁爱……这些品性虽然不直接作用于教育,但它却是教育的敲门砖与试金石,我不知道别人信不信,我是深信不移的。道理很简单,不要说做教师,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做人在前啊!不好好做人,怎么有资格做事儿。育人的职业,做人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第二,我再说说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业性。职业道德是职业针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特点修养而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与职业习惯。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业性体现之核心是爱学生。因为爱学生才可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爱学生才可能敬岗爱业,爱学生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寻求自身发展的动力,从而终身学习。从道理上说,教师的工作对象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没有爱就不可能为学生的未来打算,没有爱就不可能用心思去引导学生,没有爱更不可能容忍学生的缺点与错误……自古以来,爱学生几乎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灵魂。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教师道德行业性的时代变化。新时代里,职业道德的坚守从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那天起就赋予了新的内涵。

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公平自古有之,但是以往学生评价老师不公平,大多因为老师偏爱学习好、不淘气的学生。学生虽然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但也只恨自己学习不好,对其心理健康影响不大。而新时代则不然,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还伴随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诸如家庭的地位与金钱、人情的托请等。这些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大,这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不健康的种子。

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的老师,就会更容易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对那些淘气的学生有过激行为的教师,那些上课不讲,课后要求学生补习的教师,那些把学生成长中的毛病看作大恶的教师……探究根源,都还是师德的缺失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不够。所以,深刻理解师德的精髓,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

篇5:新时代教师师德体会

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更是教师的天职。在人们的印象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着朴素,知识渊博品质高尚,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被喻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庞大的教师中青年教师更是承载着教育的未来与希望,在教育环节中我认为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重中之重。许多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了优秀师德传统珍惜工作岗位,工作态度端正。但同时应该看到,一些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心不强我们都知道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促使一个人积极工作的最佳方式和巨大动力,某些青年教师面对难管难教的学生,通常是昧着良心任凭这部分学生放任自流,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都通常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这些坏习惯久而久之使青年教师失去了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要求 — 责任心。例如:有部分青年教师上课总是照本宣科,有时无心上课就让学生上自习或写作业。甚至将学生不学的责任推卸给社会、学校、家长。试问;一个教师没有了责任心,那又如何教学,如何育人,所以我认为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内容就应该是教师责任心。

2师表意识不强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形象,现在有一部分青年教师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穿着花哨,自由散漫,仪表不整,更有甚者酗酒赌博,上课走形势。经常有一些青年教师酒后上课或处理学生事务,逛酒吧、麻将馆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了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声誉。“育人者先育己”本人认为青年教师在上讲台前,应该充分作好自己的功课,无论是外表,言语,行为都要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

3合作意识薄弱教书育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合力”的影响过程不可能单凭个别教师去完成,有些青年教师个性强,认为自己„学富五车‟只注重到自己的课程和课堂教学,不和其他教师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对待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不教育,听之任之。对待其他教师的意见更是漠不关心,毫不理会,这种意识不单会影响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更会危害到学生的正常心理,对此我认为青年教师入校后,应当安排一位师德高尚的老教师去引导,在老教师的影响下促使青年教师增加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4热爱学生意识淡薄,工作缺乏上进心一名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对岗位的爱。只有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开始教书育人,只有对岗位的爱才能激发青年教师无限的潜力。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育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凭个人意愿去教育学生,缺乏与学生的认真交流,掌握不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品德方面不闻不问,对落后学生漠不关心面对少数走极端又难以管教的学生姑息迁就,教师素质中业务素质是重要方面,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知识水平高,新颖,就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缺乏竞争意识。缺乏上进心就缺乏虚心好学再教育的意识,就随时有被取代的危险。在我校,每三年都会举行竟聘上岗,淘汰部分业务能力差,师德品质低的教师,以此激励在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此现状不得以改善,教师队伍就会出现断层的危险。

5缺乏竞争机制,缺乏忧患意识现在玉树教育就是缺乏竞争意识,吃“大锅饭”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使得青年教师走上岗位后,认为自己已经“拿上了金饭碗”没有忧患意识,而这更是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没有上进心的根本。另外青年教师普遍还存在缺乏“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吃老本的现象。上课之前不认真备课,认为自己已经“学富五斗”不钻研、不学习,只满足于书本上的教学,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是漠不关心。

篇6:新时代教师师德工作总结及反思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我每天总是早早到校,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天气不好学生中午不能回家,我就给孩子买饭。有些孩子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进度,我总是主动帮她们补课。我认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几十年来,我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用激励激发潜能。

在教学的具体工作中,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我最棒”专栏,凡是学生有好的表现,就为她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者为本周组长,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次数最多者为该学期优胜,为该生颁发奖状,以表扬鼓励。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纪律增强了,学生懂得团结互助了,班风更好了,学风更浓了。

三、用制度培养习惯。

多年来,我就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第一、我利用班会,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了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能遵规守纪奠定基础。第二、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我在班级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促使孩子们自我约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习惯养成。就拿现在的一年级来说吧,现在班级一般的事情都有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课间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组长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当然,教师要随时随地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地得到开展。第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用文明礼貌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好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学习怎样做人。

四、用责任做好纽带。

教师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细节。作为班主任总是有意地向学生介绍任课老师的优点。如性格、爱好教育教学成绩等,以博得学生对科任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他们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我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经常与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对所任学科各方面的表现。

五、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可是,我发现每当与学生说到请家长时,他们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请家长,每次请家长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很反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我试着改变策略,当孩子进步了,就打电话通知家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成绩有了

进步时,我颁发喜报告知家长。我把与家长的沟通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我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导的谈话机制,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和我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对于班内的“差生”,我始终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有益的活动,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看到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

篇7: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将努力实践着。对天资聪颖的孩子,我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品格意志;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我要用爱心、耐心铸成一把钥匙,寻找他的自信,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对生病的孩子,我要更加多的给予关怀……

师德是所有教师人格的具体体现,必须要把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勤业爱生,那样你才可能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我们时刻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重要人才的历史使命。我认为好的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教师。

我认为提高自身的师德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首先,要爱岗敬业。既然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对自己的选择应该是无怨无悔,积极进取的。其次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每个幼儿都有个体差异,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在活动中,我们要了解他们的特点,以便更好的进行观察和指导。其次,我们也要不断地培养专业素质和提升个人修养,这样才能把新鲜的知识传授给幼儿。很重要的一点是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幼儿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幼儿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篇8:新时代教师师德体会

一、“微时代”的含义与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走进了广大网民的生活, 使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刷微博”、“刷微信”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 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 其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互相沟通的重要手段, 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新媒介的盛行也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的媒介代表, 以短小精练的形式作为文化传播特征, 传播速度快, 传播内容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时代。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传播空间是流动的:信息接收终端是以电脑、手机等为载体, 是现代信息传播的流动性的体现;二是传播速度是瞬时的: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传播手段方便快捷, 流动性强,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于是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瞬时的特点;三是传播内容短小精炼: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信息的时间呈现碎片化状, 信息的传播和接发终端的小巧也使得传播内容短小精炼;四是传播主体的网络化:“微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 接受者也可以变成传播者, 两者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互换和交叉、重叠, 形成“无限中心”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每一个人在信息传输中都能成为传播主体, 实现对话与决策参与。

“微时代”下生活的人们同之前相比呈现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一是人们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发表状态、评论, 即时地展现自己的生活及对某人某物某事的感想和观念, 久而久之人们的主体意识凸显了, 自我意识加强了。二是人们在网络上对某些事情表达自身的观点, 并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回应, 以此展现自身的价值。这也体现了微时代个体对人际交往的强烈的愿望和深切的需求。三是网络时代的匿名表达和标题化的书写方式, 使人们对某些事情发表片面、偏激、不负责任的观点, 一味只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容易用情绪化的语言使人为之信服, 加上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理性的、全面的、客观的观点。

二、“微时代”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师德融入了培养创新性、实用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 但其基本内涵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身正的师表等。“微时代”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微时代”信息传播量大, 内容新奇, 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学生也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影响, 并被动性接受, 失去理性和自我, 导致主体意识的凸现。由于我国教育教育观念的固化守旧、教育制度建设的更新缓慢、教育教学内容的应试死板,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然而知识权威的弱化直接挑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在“微时代”背景下, 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用微博微信等媒介把课堂上未能实现的挑战予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学生对教师的学术、人品、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在网络实名评论, 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 更有甚者对教师的外貌、衣着给予讽刺和攻击, 对教师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使得师生关系矛盾化。这就意味着“微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二)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下,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只谋求利益, 忽略了教师的职责, 使得师德缺失, 出现了信仰危机。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高校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泛滥致使道德行为失范。“微时代”网络信息泛滥, 传播量大、速度快、内容标题化, 导致信息真伪难辨, 发布消息的匿名性也会使人们没有顾虑, 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或发泄心中的情绪而做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不能做或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网络传播的无中心性的特点又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 这一特点又使得在网络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更加不易, 加之网络充斥着大量的负面现象, 使得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引起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失范。

三、“微时代”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的机遇

双向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 这个特征使得人们很容易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这个平等的平台上, 师德教育也会由传统以说教形式为主的单向灌输式转化为双向交流的形式。

(一) “微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体现, 师生关系与师德建设在本质是一致的。现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是以尊重和平等为核心, 提倡合理交往和对称交流的价值观念。但现实师生交往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减少和消除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引导师生关系向积极方面转化, 是当代师德建设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微时代”下, 网络信息能使学生得到源源不断的, 及时更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教师和教科书, 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也更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互动民主的, 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切入点, 使学生感到平等、自由、主动, 对学习产生兴趣, 使教师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产生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感和使命感。

(二) 网络德育的建设作用。微时代引起人们对于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的新的认识, 这必然使得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德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 德育的民主观、开放观、发展观、科学观、终身观和德育的条件、方法、手段、模式、效果等观念也随之变化, 这些都为师德建设带来新机遇和挑战。因此, 学校在拓宽教学管理和思政工作思路的同时, 也应该将新媒体纳入师德建设的手段。

四、“微时代”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路径

“微时代”背景下, 高校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 我们也在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以此摸索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有如下几方面:

(一) 创新高校师德建设模式。更新师生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传道授业和学生感知双向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关爱学生, 用爱赢得学生信任,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把握好“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职业道德是社会个体从事某一个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用努力进取的事业心和肩负的责任感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从而引导学生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三) 充分发挥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官方新媒体的功能, 引导舆论导向。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发挥着无比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高等学校要利用学校广播、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弘扬师德的基础上, 在紧密依托网络这个新载体, 发挥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功能, 大力开展师德评选、师德表彰等活动, 积极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四) 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培育和监督机制, 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高校师德如何, 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师德建设, 尤其是要注重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师德培育中, 高校要成立师德建设的专门机构, 制定相应的制度文件, 以确保师德建设的常态化进行, 此外, 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职能部门代表等不同组织群体的监督作用, 确保师德建设稳步推进, 突出实效。

参考文献

[1]黄翠瑶, 黄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探讨[J].广西教育, 2014

上一篇:给家人及朋友的新春慰问信下一篇:放线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