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教师

2024-05-22

做新时代的教师(共8篇)

篇1:做新时代的教师

做新时代的教师

综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高度重视美育,把提高国民审美素养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已在20世纪末将美育重新写入教育方针,美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结合成都市十余年来的美育实践,就学校美育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审美素养作一些讨论。

一、弥补“短板”。优化教育:教师审美素养的关注

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学校各育中最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美育效果具有内隐性、迟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此外,教师审美素养的欠缺,也成为制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我们对成都市4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统计,仅有12.69%的教师过去较为系统地学习过美育理论,有55.01%的教师不知美育即是指“审美教育”,另有12.47%的教师认为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是否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意识地实施了美育”的问题,只有47.85%的教师作了肯定性回答。笔者曾经参加过对成都市某区艺术教研员的录取考核工作,竟有超过半数的人不知美育已经写入我国教育方针。据笔者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机械、呆板,缺乏生气、乐趣和美感,这不仅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导致了职业倦怠的滋生。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自己活得很累,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少有快乐可言。虽然我们不能将这些消极情绪都归咎于教师,但这种“师源性影响”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木桶原理”(又称“短板效应”),木桶的盛水量受到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限制。受此启示,教师审美素养的缺失也会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短板效应”,它不但使教师的工作难以达到较高的境界,而且也使教师自己生活得不开心,从而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

二、秀外慧中,德艺双馨:教师审美素养的内涵

审美素养是人在审美(包括感知、欣赏、表现、创造美等)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养。“教师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顶层,这是因为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教师审美素养”除了具有审美素养的—般含义外,还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下“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目标”。

审美与艺术修养:热爱人类优秀文化,崇尚科学和艺术;具有基本的美学知识,敏锐的审美注意力和较好的审美感知力;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具有基本的欣赏能力,对其中至少一种有所兴趣和具有一定的表现技巧。

美育能力:热爱教育,不断学习,追求真、善、美;热爱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风民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了解流行艺术和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能够参与或指导学生开展至少一种艺术活动;对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将美育融人教育教学之中。

教育教学艺术:积极探究和掌握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多样化、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至少在其中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能够恰当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创设生动、形象、引人人胜的教学意境。

审美的生活态度与美化生活的能力:有美化自身仪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气质高雅,仪态端庄,衣着服饰得体,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本人的特征;胸怀宽广,自尊自信,热爱生活,兴趣较广泛,拥有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美化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工作和生活环境整洁、美观。

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教师,体现了“让完美的美表现在外表的典雅与内心的高尚,仪表的质朴与心灵的优美的一致上”。他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楷模,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美育资源。

三、审美立美。内外兼修: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席勒说:“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它的途径。”遵循“审美育人”的思路,提升教师审美素养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营造书香校园,丰厚文化底蕴

读书是教师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积极向教师们推荐经典名著和当代大师的名作,既包括美学、美育、教育方面的,也包括文学、艺术及其他方面的。通过阅读名著,教师可以和大师直接对话,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我们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演讲、辩论,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让大家分享读书心得。读书不仅使教师增长知识,善于思考,富于智慧,远离浮躁,而且还能涵养气质,使教师变得儒雅和内秀。“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开展美育的校园,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教师们靓丽的形象外,更感到其气质中透出的一种难以言传的风韵:积极进取,从容淡定,谈吐文雅,举止得体,自信而不傲慢,虚心而不谦卑。教师的气质和风韵,又影响到学生,薪火相传,铸就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实施审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

美育绝不仅仅是艺术学科和艺术教师的事情,其他学科教学也应该成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为了使美育真正落实到各科课堂上,我们开展了“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探索。它是指教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将美育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师生获得美感体验,而学科本身的认知活动则在审美愉悦中高效地完成。它体现了美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达成。其要义包括:学科目标与美育目标互补,学科内容与美育因素互融,学科学习与审美过程互动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艺术化。教师在实施学科美育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应用美学、美育理论,合理设置美育目标,悉心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艺术地把它呈现出来,要睿智地处理课堂上各种生成性情况。这对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一种全面的、实战性的锻炼,也是我们主要的培养方式。我们开展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说课、同课异构、赛课、评课等方式,使教师实施学科美育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注重形象设计,展现高雅气质

教师形象是由仪表、风度、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它应该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虽然教师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美化自己的形象,优化自己的气质与风度。我们提出,让教师形象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一些学校为教师设计制作了美观、得体的四季职业套装,聘请礼仪教师、美容师给教师开设讲座,讲授礼仪,指导如何着装打扮。还有的学校举办教师“美”的比赛,教师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女教师美丽优雅,男教师帅气儒雅,年轻教师朝气蓬勃,中老年教师风度翩翩,均赢得热烈的掌声。比赛促使教师进一步去钻研美学知识,去研究教师审美形象的内涵,去探索教师形象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和谐,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四)增强审美体验,倡导艺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积极倡导的教师审美实践活动和学习方式。我们鼓励和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放松身心,接受陶冶,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美的瞬间,发表在刊物、校报上,写进自己的博客中,与更多的人分享。

虽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艺术教师除外)都具有艺术特长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影响和帮助,使教师对某一(些)艺术产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或关注。成为懂行的观众,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是不难做到的,这实际就是在进行美育。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唱歌、跳舞、绘画,练书法、看戏剧等。在与四川省川剧院仅有一墙之隔的一所普通小学,学校利用近水楼台之便,开展了“川剧进校园”的尝试,川剧专业工作者(有些就是学生家长)经常义务地来到学校普及川剧知识,辅导师生进行表演,教师们也自得其乐地登台“过把瘾”。在为精美绝伦的川剧艺术吸引、折服的同时,心灵也受到真善美的滋养。

一个审美感受丰富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爱自然,爱生活,爱自己,爱学生,爱他人。爱心的充盈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充满爱的校园必然是美的、和谐的校园。

(五)整合美育工作,建设尚美文化

以上论述了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几条基本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并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协调和配合的。由此,我们提出了学校“整合式美育”的概念。它是指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使之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以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整体教育,其实质是构建学校的审美文化。尽管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描绘出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创造、积累、沉淀而成的师生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其实质是共同的价值观。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强劲的,又是柔软的;是当下的,又是久远的;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积已成习、移风易俗的力量。

例如,成都市成华小学建校十余年来,一直坚持“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从开始时侧重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和开展艺术教育到深人进行学科美育,再到开发美育校本课程,直至学校尚美文化建设,使对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由外化到内化,从感性到理性,从工作走向全部生活,从刚性要求到文化影响,具有清晰、合理的逻辑顺序,呈现递进、持续的发展态势。学校现已形成了“和谐、求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誉为“以美育人的摇篮”。他们在“教师尚美文化建设研究”中,提出了提高教师审美素养的十项具体目标:关注生活质量,追求人生价值;探索育人秘笈,享受育人之乐;传承民族仪节,彰显高雅气质;追求博学多才,叩问教学艺术;愉悦他人心情,相处真诚豁达;情趣伴随左右,和谐团结共进;欣赏同事长处,优化人际环境;严谨授业解惑,以美传道育人;坚持终生学习,消除职业倦怠;敢于挑战自我,勇于革新创新。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尚美文化建设使学校充满崇尚文明、和谐求美、团结友爱,追求卓越的清新之风,人们为这种风气所熏陶、所影响、所推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中,振奋精神、积极向上,这就是文化育人的力量。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当代教师不仅是智慧的人,高尚的人。而且应该是尚美的人。他们既传统,又时尚;既爱美,又会审美;既严谨治学,又教艺精湛,既潜心教育,又爱好广泛;既努力工作,又享受生活„„他们不仅自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而且也能够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快乐,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他们充分彰显新时代教师之美。

篇2:做新时代的教师

我是一位人民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素有“春蚕”、“春雨”、“蜡烛”、“园丁”等之喻,光华闪闪夺目。但从教以来,我深深体会到:做个出色的老师其实不容易。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性,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力争通过自己的言行,彰显新时代女教师的风采!

一、自信自强,在教学舞台上展现风采

“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积极评估。自信是女性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

因此在工作中,我自信自强,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无论是学校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公开课展示,还是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主题研究„„我都积极参与,并在各项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与肯定。

二、聪慧好学,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充电,才能睿智从容,每完成一次充电,你就会站在新的台阶上,看得更高,望得更远。学习对女性来说,不仅仅是一两个学历就能满足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持久地学习,新世纪的教师要做终生学习型教师。所谓终生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俗话说得好,“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能负大舟”,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应该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步伐,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及应用。对所教专业,要常教常学,加强同行间的信息交流,了解掌握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因此我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还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同时我还有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力争练就过硬的本领,搞好教学,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为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用科学知识造福人民,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三、与时俱进,做“创新型”女教师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女性必须具有创新的思想、创新意识,立足岗位、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实现新突破,努力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巨大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就。新时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真专研外语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总结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课改的浪潮下,教师要不断到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身为一名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思想停滞、思想僵化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实际,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只有经常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才能履行好岗位职责。

所以,我总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探寻新的教学规律,练就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聘用机制。

四、为人师表,做一名优秀的女教师

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并不因为学生毕业而终止,而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乃至影响其下一代和社会的其他人。因此,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好的师德的人文底蕴。

“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效仿。朱镕基同志曾经说过:“为人比为学更重要”。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美好心灵,健全人格,教师就必须从己开始,一切以自己的人格为基础。

因此我注重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同时更注重通过言传身教,以无言的人格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时刻注意“身体力行”,首先用自己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给学生树立榜样。我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一步步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始终走在了学生的前列,展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传承给了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品德。

五、善良快乐,做“生活型”女教师

“善良催生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才华。”我用一这句话告诫自己,要心胸开阔,学会欣赏别人,快乐于自己,每天都让灿烂的阳光洒满心田,心智就会不断地健康成熟。同时我又把 “持家”、“饰家”打理生活做得井井有条,把事业、家庭、融入一起,从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当然我也有我的烦心事,但我每天都把烦心的事抛在脑后,带

情传给每个学生,这样的课堂也是轻松、快乐的。

六、高雅的风度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在教育中给予学生的信息不仅限于她所传授的学科知识,她的服饰、表情、言行举止也会作为一种信息被接受,这就构成了教师的风度和仪表。

我从细节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语言言辞准确、明晰动听、感情饱满、风趣幽默;要求自己的面部任何时候都略带微笑,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良好教育氛围;要求自己的手势简洁明了,自然亲切;要求自己的站姿端庄、挺拔;要求自己的发型、衣着除了体现为人师表的庄严持重的特点外,以美观朴实为宜„„

我从一点一滴中树师表形象,争做文明教师,力争以良好的师表形象,撑起教育的蓝天!

七、热爱生活,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妇女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织者。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是女性的优良美德。女性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者、实践者。积极参加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地传递给下一代,促使我们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从而来促进我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3: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洞悉世界发展趋势, 掌握现代流行动向, 保持创新持续动力, 寻求最佳教育方法, 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最基本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常常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我们稍不留神, 就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抛弃。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就会发现周围的很多东西是崭新的。特别是从现代的中学生, 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身上能够发现, 他们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很多东西他们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对他们的教育, 我们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套路老调重弹, 他们会从心底里拒绝, 甚至看不起我们, 这样的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前一阵子, 我参加了几次学生活动, 和他们近距离接触, 出乎我意料的是, 平时很腼腆的孩子, 或者是从来不擅言语的孩子, 唱起歌来非常好听, 有很多都是新歌, 我从来听都没有听过。说起话来, 知识面很广, 观点很新颖, 有时候还很辩证, 听起来很有道理, 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常常能够入木三分。这很奇怪, 平时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学, 没有时间去练, 没有时间去深入生活, 观察社会, 怎么就会唱那么多首歌?怎么就能说出这么高水平的话呢?怎么一下子就这么通情达理了呢?实际上这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这就是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能力。这也说明, 我们对孩子们的了解是十分肤浅的, 也是很不全面的。只看到他们的顽皮, 没有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向善的本质;只看到他们有时候故意跟老师们对着干的表现, 没有发现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上进心;只是看到他们不努力学习成绩提高不快的现象, 没有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强的能力。其实很多学生的表现都是中性的, 没有很严格的好坏标准, 不要很随意为学生的好坏定性,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 就要不断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 不断地研究新形势, 不断感受新事物, 争取走在时代的前列, 了解年轻人已经了解的东西, 了解年轻人还没有了解的东西, 甚至于要放下架子, 向孩子们学习, 平等地和孩子们交流, 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 要知道孩子们在玩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样才有教育孩子们的资格, 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教育好孩子们。

教师一定要明确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 那就是一切都为了孩子们的成长,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兴趣,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提高, 而不是为了我们老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以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革除, 首先要破除教师讲学生听陈旧的传统模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吸引学生, 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人人都努力的学习风气。

生活在崭新的时代, 必须把握时代的变化,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不断地摸索新的教育教学手段, 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思路, 实施学生能够接受的和乐意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

胸怀学生追求卓越

教师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 不可或缺的, 孩子们没有高低之别, 没有贵贱之分, 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将来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份事业, 他们都要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教师要重视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要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家长状况、社会关系、综合能力等都要了如指掌, 认真研究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以及发展方向, 找到教育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方法, 将他们的长处无限扩大, 短处及时修补, 让每一个孩子的潜力通过老师们的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得到孩子们的热情呼应和积极参与, 这样才会有效果。这一点大家不要以为很难, 其实孩子们对我们的要求是不高的。最近在网上热炒的“根叔”“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李培根, 在学生毕业典礼的演讲中, 紧扣时代的脉搏, 把最近网上的流行语恰到好处的使用了, 没有说官话, 没有说套话, 没有说假话, 而是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说说心里话, 说了大实话, 就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捧, 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 还一下子成为网络明星。所以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让孩子们接受我们是不难的, 只要你想做, 你就一定能够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明星。

胸中有没有装着学生, 有没有发自内心深处地爱学生, 是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做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 除了必备的道德品质、很多技能、知识方面的条件外, 还要有一颗深爱学生的心, 才能够做教师。如果没有爱, 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做教师, 即使做了, 也一定是误人子弟。所以, 有没有爱心是能否做教师的先决条件。

是否时时刻刻都在考虑如何教育好学生, 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刚性标准。现在的教师队伍中, 就有很多人是出于无奈做教师的, 也有一些人是在得过且过应付着做教师。但既然做了教师, 就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就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样教育好学生。注重积累并运用一些科学实用教育教学方法, 并且能够取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能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准确判断出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并能够一人一法地因材施教, 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是优秀的唯一标志。这是教育界强调了几千年的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对教师智慧的较高要求, 不仅仅需要教师要有很高的品德方面和过硬的基本素质。这就是优质教育真谛, 也是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能不能从细微之处观察出学生的潜质, 并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成为栋梁之才, 使之终身受益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卓越的根本方法。这就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既然做了教师, 就要有雄心壮志做得轰轰烈烈, 做得惊天动地, 不甘平庸才是英雄本色。不断培养出栋梁之才, 这就是一个卓越教师的不懈追求。

这就是做教师的四个境界, 要想达到最高境界, 就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 这是一个漫长的持之以恒的过程。做教育工作就是要不断地追求卓越, 教师身上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这种作用常常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个精彩过程就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

积极主动参与课改是胸怀学生追求卓越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是《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所以应该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方法。用老方法教育新学生势必误人子弟, 用新观念统帅工作才会事半功倍。与时俱进是每一个新时代教师的必然选择。

建立互信推介自己

建立互信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信, 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前提是提高教师自己的素质, 修炼自己的品行。这样才有自我推介的资本, 才具备建立互信的条件。

教师要刻苦地修炼自己, 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卓越的人民教师,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追求。修炼自己的目的就是在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基础上, 向学生、家长和社会推介自己, 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信任自己, 学生亲其师, 才能够信其道, 从而使自己更加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那么, 怎么样修炼自己呢?

克制自己的欲望是修炼自己最有效的方法。不怕苦和累是修炼自己的最好的手段。不自满, 见贤思齐是修炼自己不竭的动力。追求卓越是修炼自己的最高境界。

教师要有自信心, 要对自己的各方面的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要了如指掌。既不能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更不能盲目自信, 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然后就要向学生推介自己, 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你。

每一个学期开始, 一部分老师会任教新班级, 接触新学生, 学生对新老师充满了期待, 渴望了解自己的新老师。这时老师恰到好处地推介自己, 有利于师生间加快熟悉, 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进师生的友谊, 找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 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教师还要适度地向学生家长推介自己, 把自己对待学生的拳拳之心向家长袒露, 把自己迫切希望学生成长的心情让家长明白, 把自己的努力工作的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向家长汇报, 把独特的看上去不是很近情理但十分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向家长介绍, 把学生的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婉转地真实地向家长提出, 真心诚意地希望家长正确地帮助学生成长。对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行为和教育方法要善于规劝、批评甚至于教育, 建议家长改进一下自己教育自己孩子的作风和方法, 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和家长接触都要以孩子成长为唯一目的, 不要夹带着其他目的;对待所有家长都要一视同仁, 不要厚此薄彼, 区别对待。让家长感到你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是一个有水平的楷模, 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篇4:做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一、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喜欢自己的职业,才能把自己的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俗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琐碎的,但教师的工作又是精细的、伟大的,需要教师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地为祖国培养人才而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

三、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俗话说得好“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让自己永远都适应时代的要求,永远都做知识渊博型的教师。

四、要有与人合作的精神。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教师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交流、一起进步,自己才能学有所用。

五、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不同的教师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可以交流、传授,而教学艺术常常只能心领神会,而无以言传。

六、要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地为学生做任何事,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此外,要做新时代的合格教师要求还有很多,如性格要开朗、胸襟要宽阔、思想要进步、态度要谦虚、为人要真诚等;只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培训虽短 收获颇丰远程培训研修

日志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很荣幸参加了2012年山西省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帮助我解决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将学到的新知识更积极主动地应用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当中。

在这次远程学习中,培训老师、专家们通过视频演示,具体讲解,设身处地地为我们提供帮助。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为我们提供教学方法和新的思路。在学习的课程中,专家们分六个模块为我们做了科学的讲解,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分析了有关课标的理念、目标及修订、审议等,使我们对数学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将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传授于我们,给我们许多教学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数学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参与投稿或评比活动。

篇5:做一名新时代的理想教师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一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开学的第一个例会,学校给每一个教师发了一本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学校每一学期都给每一位教师发一本书供教师阅读、学习。每一次认真研读学校发的书籍都有很大的收获,思想和理念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思想在不断的提升,理念在不断的更新。但是以前的任何一本书都没有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给我带来的影响大,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就在很多教师论坛里听别的老师多次介绍过,可谓久闻其名了。听多了自然要找来读读,在网上找到电子版的读过后,就打算买纸质的,没有想到学校居然发这本书了,真是喜出望外。拿到后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特别是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更是反反复复地读,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当读到“理想的教师”那部分时,我(申静)陷入了沉思。文章中有这样几段话: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理想教师,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从书中也深刻体现了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诗意,还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己。到哪,我们都要自信,甚至是“骄傲”,我们要能够感受到,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一个人可以在交往中适当自贬,却不可在内心深处自贬。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涯设计就是不断设计发展蓝图,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网上,我几乎每天都抽时间参与话题的讨论,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一个人除了工作和生活,再忙也不能少了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因为这是创造性工作、高效率工作的前提。

篇6: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模版)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我要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加强自身建设,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我永恒的追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我们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目前,我们教师总体收入并不高,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犹如一支照亮人们前行道路的红烛。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我的工作准则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热爱他们,才能走入学生心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育人才真正得以实现。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我的全新理念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我们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我自身的要求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所以首先我们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只有我们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心理健康的人。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5、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一是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二是我们要把这种观念传输给学生,并且自身在教学中,要此为方向,不是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学习知识的技能,提高自学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篇7: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小 学 数 学 教 师

2009年8月

0

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内容摘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充分赞誉了教师的伟大和高尚。教师担负着塑造人的重任,是人的心灵的塑造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要做好新时代的一名合格教师,我们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更强的能力。我要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为人师表”,要讲求“师德修养”,从教师的义务、教师的良心、教师的公正、教师的荣誉几个方面加强“师德修养”,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教师

素质教育

知识

素质

毕业后有幸成为一名新教师,我激动万千。教育局为了让我们这些新教师能够很快的适应教学工作,特地组织了岗前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班主任工作、任教课程专题讲座等。经过这几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要明白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

人们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充分赞誉了教师的伟大和高尚。教师担负着塑造人的重任,是人的心灵的塑造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我国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以下几方面: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倘若一个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不高,缺乏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遵循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试问:他将如何去履行他的天职,完成他的使命呢?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 道德要求水准高于其他职业。

二、自我现状分析

我叫郭锐捷,2009年7月毕业于新乡学院。在新乡学院的学习生活,我受益匪浅,因为我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在校学习期间,除认真学好各学科外,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以及断断续续的社会实践,尽管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可是距新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问题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以前的学习、实践中很少触及,如今快要步入教师这个岗位,这让我觉得突然有些许不适应。但我明白,人一辈子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否则会永远落后他人,特别是一名教师。有这样一句名言,先人一步领先一路。

三、刻苦学习、提升能力,争取做一名站稳讲台的新教师 经过这几天的岗前培训,我明白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并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 要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 2 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没有功利目的的,而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能承担如此重任,首先在于教师自己做人的层次要较高,要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

第二 要关爱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因此,作为教师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作为后进生,教师更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复他们的自信。

第三 要热爱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常新常变的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 3 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有真才实学。同样,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第四 要为人师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第五 要懂得合作 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但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

(二)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

教师所从事的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为了不辜负国家的重托,人民的期望,教师必须了解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江泽民总书记在与时俱进的思想下,在新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科学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创新教育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理论使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有了更加完善和科学的理论,使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每一名合格的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思想.

(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教师必须了解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被普遍采用,对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教学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知识能帮助教师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研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得到提高。教研能力不只是表现在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5 上,还应该注意教学对象的每个个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具备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的世纪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钻研、分析和处理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认识世界、发展能力和培养道德品质的目的;二是组织管理能力。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管理并指导学生学习。三是科研能力。要全面了解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情况;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内部的规律性;要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四是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沟通教育对象心灵的艺术,应达到规范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要求。五是创造能力。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大胆设想,努力创新。六是较高的操作能力,主要是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能力。七是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能力。当代学生的心理结构复杂,心理问题突出。只有善于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八是教育教学机智力,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

(五)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是智力和体力的双重支出,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这一长期、复杂、持续紧张的工作。教师良 6 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突破自我,鼓励学生超越,勇于创新,是难能可贵的心理品质。而永不满足、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学生树立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榜样,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各种挑战。

篇8:做新时代有品位的教师

一、有爱在心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特别震撼心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 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 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孔子的“爱之, 能勿劳乎?忠之, 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教育风格各有千秋,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爱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 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 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有了对学生这种无私的、纯洁的爱, 她们就能进入“教育人生”的境界。

教师有了爱学生这颗心, 工作才有信念。她们不再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 而是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 来完善。朱自清先生说过:“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 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 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 任劳任怨。我斥责那般以教育为手段的人, 我劝勉那般以教育为功利的人, 我愿我们都努力, 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教师有了爱学生这颗心, 工作才有方法。教育, 是一种慢的艺术。慢, 需要平静和平和;慢, 需要细致和细腻;慢, 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 作为一种慢的艺术, 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当代教育家斯霞提倡要像母亲一样爱学生, 主张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 这种爱是连接师生思想的通道, 是教好学生强有力的武器, 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只有洋溢着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 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走进学生的心里, 施行有效的教育。对学生深切的爱, 正是许多班主任德育成功的奥秘。

教师有了爱学生这颗心, 这种爱会不断升华。教师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 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 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无私的爱后, 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 进而爱我们的社会, 爱我们的国家。

教师应当怎样来爱学生呢?

1. 要宽严相济

赞可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 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 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 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上, 以便使他们在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成果。因此, 教师对儿童的爱应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这些思想跟我们中国的“严师出高徒”, “教不严师之惰”等传统教育观点相一致。对学生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 是一种可敬可亲的严, 是一种宽严相济的爱。

2. 要面向全体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爱是广义的爱, 不只是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是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应该克服偏见, 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 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对待全体学生。其实, 对待较差学生的态度, 更能体现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这些相对较差的学生, 往往由于遭到过多的批评, 长期缺少温暖和爱, 心灵很脆弱, 他们比好学生更需要关心和爱。如果没有对这些较差学生的爱心, 任何良好的教育都不能对他们起作用。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 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 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 要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热爱学生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 信任学生有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是教育的前提, 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 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 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 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 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 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爱心教育, 去爱每个学生吧, 每个学生都需要爱, 成绩好的学生需要爱, 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爱。我们要构建一座爱的平台, 让成绩优秀的、平平的、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努力学习、快乐成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 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备的良好习惯。

4. 要关心学生, 呵护学生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 请时刻都不要忘记, 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 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 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 这是许多“后进”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我们的教育者就必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身体和情感世界。有了这一手素材, 我们才能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各展所长。

教师教育学生, 只有让学生得到被爱的体验, 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教育, 进而改正不足。“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让我们教师多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吧!

二、有规在身

教师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特殊劳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以智慧育人有两条途径:一是言传, 二是身教。在言传身教中教师以自己的德、才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三方面:示范作用、鼓励作用、导向和感染作用。当代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对新时代充满热情, 对新生活充满希望, 但判断力、鉴别力还不强;他们重感情、好想象、喜模仿, 但缺乏理性分析。专家指出,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的实践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人一生下来是一张白纸, 家庭教育是底色,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那么, 教书育人,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 育人者必先行为师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 教师比其他行业的员工更要守规矩。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在哪些方面守哪些规矩呢?

1. 教师自身形象上的规矩

重视个人形象, 是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教师必须将此项要求切实落到实处,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规范个人形象。构成个人形象的六大要素是:个人仪容、表情、举止、着装、谈吐、交往等。具体把要求教师规范个人形象的内容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规范表情:教师的举止表情应当是和蔼、亲切、友善的。教师对自身表情关注的重点应当是其眼神与笑容。

规范仪容:对教师个人仪容的基本要求是干净整洁、略加修饰。其中要求的重点是教师的头部与手部。

规范举止:教师个人举止的基本规范是适度与从俗。适度是指给人以教养良好、稳重成熟之感;从俗是指合乎自身的习惯, 合乎交际对象的习惯, 合乎社会的习惯。教师要着重注重自己手臂的动作, 除此之外, 还要对自己在站立、行走、就座、工作时的肢体综合动作予以重视。

规范着装:对教师个人着装的基本规范是应己 (自身的特点) , 应人 (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具体关系) , 应时 (明确的时间观念) , 应景 (所处场合的具体地点和具体环境) , 此谓“四应原则”。其重点规范的是教师在正式场合所穿着的正装。

规范交际:对教师交际的基本规范是宽厚、正直、谦恭, 应重点规范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具体态度。

2. 教师生活习惯上的规矩

生活作风:教师要有守时、守纪的习惯。亚里士多德说过,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成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 而是一种习惯。

兴趣爱好: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帮助作用, 对学生有导向和影响作用。

文明卫生:教师要讲究卫生, 举止文明。教师的文明举止对学生是个表率,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 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规矩

基本技能:教师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是“三字一话”, 即写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会说普通话。所谓“言为心声”、“字如其人”, 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 往往真实地体现着其个人教养与待人接物的态度。教师语言的具体要求是:完美性, 语言力求“真、善、美”;规范性, 必须标准而正规;技巧性, 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应当有所讲究。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最美的教育享受, 教师的语言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表现出中国语言文字的传统美感和理性美感。新时代的教师还要掌握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

自我规划与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自我规划, 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应有卓越追求的理想, 并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楷模。同时, 对自我发展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反思, 不断调整自我发展策略。

读书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养成读书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通过读书来不断充实自己, 更新观念,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吸取新的信息;写作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自我展示和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

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对教育工作和教育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 并从观察与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总是带着问题进行教学, 怀揣教育理想进入教育场景。因而, 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师职业道德上的规矩

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师德内涵的表述是: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教师道德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道德之源是责任与公正;教师道德之规是榜样与表率。

5.教师个人情感上的规矩

教师的情感不仅仅表示了教师个人的人格品性, 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情感富有感染力、感召力、感动力,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养成平和、阳光的心境。

二要远离虚情假意, 做个“多情”“善感”的人。

三要对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激情。教师应该有一颗活跃的心灵, 追随伟大, 追求理想, 向往成就, 神往卓越。所谓“情由心生”就是说:不动心, 岂能动情?

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说, 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 教学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可以说, 没有情感参与的教育, 不是完美的教育,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 一定是一位情感丰富而充沛的教师。

三、有思在新

历史是发展的, 教育是变化的, 思想是流动的, 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 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地调整思想、发展观点, 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好的教育是相对的,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 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我们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的教育行为方式, 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在新课改的今天, 教师需要树立哪些教育新思想、新观念呢?笔者受到两位教育家的启发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1.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过去, 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 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 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 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教育者必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树立人本理念, 实施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 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 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 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主动地发展;同时,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开发其独特的潜能, 促进其发展特长, 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2.树立“活动中心”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 教师的讲授成为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形式, 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 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既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

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活动, 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 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3.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 严守师道尊严, 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 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 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

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理论有一点: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 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教师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 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中忠实执行的教案变成学生学习的导学案;要求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丰富课程内容, 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要求教师教学由重视传授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转变;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向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要求教师由漠视学生的感情态度向重视学生的感情态度转变。

4.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是僵化的, 即只用结果来评价学生;传统的评价观也是单一的, 即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变化。李镇西老师的个性教育理论是: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 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育者摒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 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 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 而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李镇西老师的科学教育理论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 相反, 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 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 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律。

其次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要用“多元智力理论”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 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 而我们的教育者, 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 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 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要看到学生不同的智力构成、不同的个性差异, 从而用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尤其不能单纯地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角色, 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活动的教学观、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这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育是技艺, 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上一篇:民事劳动合同下一篇:全面落实冬季三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