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2024-05-25

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共10篇)

篇1: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几点关于现行“教师评价”理念的“人性”思考

永顺县对山乡九年制学校

谌录刚

对教师的评价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到现行的“发展性评价”,不仅彰显了教育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对“教师”的重视,更是关于“教师”的理念的革新。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西方,引入国内即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现在比较通行的教师评价制度。这是因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现了如下主要理念:一是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二是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三是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者;四是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可以说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现了评价的民主色彩和对评价主体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性化”的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但作为一个一线教师,一个被评价者,笔者就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还有些别样的感受。或许是由于我们的理念没有得到深层地更新,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其理念的“人性化”没有得到真切、深切的彰显。总感觉到在打着新旗号走着老路子,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稚嫩的思考:

一、评价核心理念的“人本性”思考。

我们一般认为“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所以就教师评价的界定来看有着很强的功利性。在建立评价制度时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功能、评价评价的手段、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的设定,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性”需求,很少关注教师的“自然性”需求,也就是说我们把“教师”更主要的是看成“职业人”而非“自然人”,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主要强调教师的职业价值没有明显的强调其人生价值。评价的内容主要参照教师的短期教学成绩而忽视了长期教育效果;评价的标准规定统一缺少了自由选择;评价的方法还重量化评比轻质性反思;评价形式程式化、单一化,少了灵活性、综合性;评价的功能重任务和管理,而轻展示和促进。可以说,现行教师评价较之传统评价就理论层面有了质的更新,但从实践操作上看传统的影子依然清晰。这说明评价理念中的“人本”思想有待强化。

二、评价标准(内容)的设定要强化“人文元素”。

教师评价的内容广泛、层次较多,可专项评价,也可综合评价,因此评价标准的设定是系统性的。目前教师评价标准的结构一般包含“效能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三个方面,其子标准很多。这些标准富含人文元素,然而人文元素未能得到强化。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标准是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评价或要求,让人觉得“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淡化了“教师”自然人的要义内涵。

现行教师评价标准人文元素未得到强化的表现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标准设定上看,首先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的效能标准,我们往往参照和关注的是曾经的工作业绩,而忽视了长期的工作绩效。比如,评价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我们常常说他教的学生表现怎么怎么样、学习成绩怎么怎么样,却很少说他的学生升学或毕业以后各方面表现怎么这么样。一个教师教出的学生没有一个名人和伟人,很平凡,但他的学生走入社能具有会公德心,做正值的人,他也能获得学生的普遍尊重和爱戴,也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以评价教师教学不能只看“教时”还要看“教后”,这样真正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评价教师工作协同效能也不能仅仅只看工作时的表现及效果,还要参照过去的表现,并充分考虑其自身现实水平和能力以及未来影响力,从人本角度讲,一个人在团体协作中能尽心尽力、能创造进步就是一个优秀的合作者。其次看职责标准。现行教师评价的职责标准强调的是对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及相关任务完成情况的考量,其子标准主要落在育人管理、职业科研、工作协同方面,总的来说主要着眼于教师的职业需求。其实教师的根本的自然属性是“人性”,“教师”作为职业是社会属性范畴。人性是基础,由此生发出来的社会性角色,就教师而言

还会是为人之儿女、为人之父母、为人之朋友等,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些责任和教师职责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打个简单的比方说,一个教师因家庭或别的突发情况而导致迟工或缺工,就评价其工作散漫,不负责任是不恰当的。这样的评价是不公正的、难服人的,因为它忽视了人性需求。

二是评价标准实施过程中“人文化元素”往往被忽略。这集中表现对教师的素质评价方面。其一我们评价一个教师大量提及的是他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学识理论素质,却很少提及他的身心素质。其二素质评价在对教师综合评价定性时参考值比重很低,主要被业绩和表现挤占了。其三素质评价的功能和深远意义未引起足够地认识。其实通过有效的教师素质评价可充分了解学校教师现状,这样便于教师培养的规划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同时如果评价表现方式得当还能引起共鸣,激发潜能,于教育教学和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笔者认为现行的教师素质评价标准构成最能彰显人文性,因为它涵盖了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和社会健康准则,虽然它的界定难于把握,但不能弱化处理,更不能忽略。

三、评价的策略(方法)运用要考虑“人性自觉”。

时下我们主张对教师实行发展性评价制度,其核心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即通过诊断问题,提供教师优缺点信息,鼓励改进,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之以“提高教学效能”为目的的传统教师评价制度,它克服了过去存在的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和升学率而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弊病,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由于这一评价目的的界定其浓烈的职业功利性追求掩盖人生功利性追求,导致评价时的参照只关注教师的表现是否符合职业的需求和工作的要求,而忽视了客观环境和自身需求,从而出现不少片面的、不切实际的、硬性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举几个浅显例子,如一个不写政治学习笔记的教师,我们不能说他不关心政治,政治思想不合格,社会上关心政治而未写学习笔记的人多了去了;一个网络不通的偏远地区,去考察评价那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电化教学水平或规定远训任务,不实际,说他们业务能力差,不公正,看他们低一等,不公平;一个教师无课题、论文就轻易评价他肯定是不研究不学习,不是好老师不能参与评优评模,不能晋升职称,不一定合情合理;一个教师文凭低,就说其文化素质不合格,不能上岗教学,必须提升学历,不客观,各大专院校专升本调整之前,实质上大专文凭就不是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文凭,何必非要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渠道拿一个高学历文凭,既增加工作负担又劳命伤财。等等,这些都是未充分关注教师人性需求的表现。如果过分关注教师职业化的评价,不经意间导致评价者只关注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不关心教师;只注重管理效果,忽视教师的主观期望。评价时不自觉出现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或以挑剔的眼光对待被评教师,教师对评价的抵触情绪难免产生。加上长期的繁重教学任务易导致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消极的情感体验出现了,久之形成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促进专业发展,甚者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影响学校发展。因此,教师评价策略的应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自身需求,最大程度上唤起促进专业发展的人性自觉,方能有效保证评价目的的达成。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功能)要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的教师评价,其结果应用于对教师的鉴定和选择,其手段是奖惩,不能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发展性教师评价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其结果应用于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专业成长,其功能手段是展示、改进、激励,体现了人本思想,然而其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力度还不够强。笔者认为一种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能只关注被评价者的反思还要关注评价者的反思。如果不这样,就不足以展现对被评价者的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只盯着教师的评价后行为,会逐步淡化发展性评价的“质性评价”特征,忽略评价的 “背景”(即人的行为要素要放在特定背景下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理解)、“个人感受”(即评价必须理解评价对象个人丰富多彩的经历、愿望和想法)”、“定性资料”(即不是寻找个人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而是在纯自然的条件下观察、收集评价信息)三个关键要素,评价的功能会逐步指向对教师完成职业工作要求和任务的考量,使评价变得不公平,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一方面,如果不注重评价者的评价后反思,就会忽视评价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会逐步使评价变得居高临下,潜化成管理性评价,评价变得不公正,不利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科学建构。

教师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概念。教师作为职业他的工作对象是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且行为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逆性。因此,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其工作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是必须的。同时,教师作为自然人,他一定有情感、名誉和利益等本性需求。虽然职业需求和本性需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二者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二者之间能够互相满足,才能显示一个教师的工作价值和人生价值,才能让他体验到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只有把二者充分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才会是公平公正的评价,才会是有激励功能的发展性评价。

篇2: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高校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借鉴企业人才招聘测评制度的经验,对建立高校人才招聘评价机制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招聘;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发源地,也是知识密集的人才聚集地。办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师资队伍来支撑,建高水平师资队伍首要环节是把好进人招聘关,本文真对当前高校人事招聘机制环节中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探索和思考。

1当前高校人事招聘中的几个误区

在高校人员招聘工作中,因没有一个很好的招聘评价机制,使得高校招聘工作往往陷入盲目的误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1对招聘需求信息上的误区

高校人才招聘渠道大多是:通过网上公开招聘进行人才信息发布;应聘者投递个人资料;参加省市级人才招聘会或通过同学、同乡、各种渠道推荐获得人才信息情况。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只注意从信息渠道提供的材料中看专业、学历、导师等选人,而忽略了应聘者的学校文化积淀、专业排行、家庭背景等考虑,其结果往往招聘效果不佳;另外盲目赶赴各类招聘会,针对性不强,往往无功而返;再有仅凭私人介绍或在招聘会上散发学校招聘信息宣传页,覆盖面窄,不仅应聘人员不足且应聘者对招聘学校整体专业情况了解不深,这种传统的招聘渠道,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负面效果和信息诚信差异较大。缺少客观、科学评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2对应聘者面试环节的误区

面试是许多高校招聘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在不少高校中往往把面试环节混同于一般专业面试,误认为高校教师专业试讲面试合格就可录用,而忽略了对应聘者的品德、性格、人文素质、团队意识、兴趣爱好等全面考察,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质量,因此专业面试不能替代人事面试。

1.3对教师岗位招聘要求的误区

大多数高校教师招聘宣传,只介绍学校概况、需求专业、招聘人数、联系方式、优惠政策等,而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说明确很少提供,如:教师的仪表、授课能力、普通话、团队意识、心理测试、创新能力、爱心、责任等,造成一些应聘者由于对教师岗位缺乏认识,仅凭学历、专业等条件与高校签订合同,一旦走上讲台,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教师岗位,有的甚至不能胜任教师工作,导致人事招聘工作被动,只好提前辞聘或解聘。

1.4聘后管理服务认识上的误区

高校人事部门往往把招聘工作误认为应聘者通过面试、试讲、合同签订完毕,招聘工作即终止,而忽略了聘后管理服务,实际上许多应聘者考虑自己前途的发展,仍会通过各种关系或途径了解所想应聘单位的各种信息,如果人事部门的聘后管理不能跟上或不给予重视,应聘者听到的一句怨言或一句误导就足以毁掉一个优秀人才的加盟。

2成功企业人才招聘的范例和经验

由于高校招聘评价机制现有的范例不多,所以想参考、借鉴一下企业的人才聘用评价机制,从一个侧面探讨作为高校的人事工作者应该如何对教师的招聘评价进行考量,并得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2.1企业人才测评制度的透视

“招贤纳才”是一项看似简单却需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而且在招聘时,企业往往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来组织招聘,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故管理者们常常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来适合组织的需要。对比现在事业单位当中常用的一些传统招聘手段,比如面谈,自荐,测验,参考工作经验等方法,目前企业较为先进的招聘方式是一种名为“人才测评”的方法。“人才测评”充分利用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验中实施常模分析(从大量的测试中总结被测试者的的共同素质特征,并利用该特征制定测试系统),因此,人才测评的针对性和分工都较传统方法明确、科学;测评结果也比传统方法要真实、有效的多。从使用过人才测评技术的美的集团、万和集团、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新天利电子有限公司对人才测评的评价来看,均反映人才测评技术准确、高效地反映出员工的水平和人格特征,被测试者也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某些特点及不足。招聘组织大可不必采用兴师动众的传统面试方式,既浪费人力物力、也没有好的效果。招聘单位可借助于人才测评软件,只需给被测试者做一个简单的职业心理(素质)测试,就可以对被测试者的人格特征、解决问题风格、能力层次等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人才测评的主要依据就是心理学家们在大量的实例筛选中发现智商水平和情商素质及能力结构与人的成就机会存在着具有某种必然联系,因此,现代人才测评才以他独特的预见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着重要地位,受着测评用户的青睐。

2.2员工的培训与考核

企业的管理者们知道如何利用现有及潜在资源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他们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促使新员工早日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这里,就涉及到员工在各种能力层次和人格特点上的优点和不足,对员工的特长,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发挥和利用,对于不足,要让他们改过和弥补。但对员工的能力层次和性格特点,刚到新公司,管理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不如利用人才测评技术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测量,测试系统会对被测试者的各种能力情况情况输出详细报表,如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又分为几大类)、工作投入度等等,既节约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在进行员工考核时,亦可选用不同的测评系统(管理人员考核版和普通员工考核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智商、情商水平进行测量。由于测评项目分工细密,因位施用,针对性强,故深得测试用户的信任。

2.3员工的激励机制

时刻记住,把“人”拿掉,“企”就成了“止”。很多企业如是说。自然,员工的激励充当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课。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前卫的激励机制。但员工的激励建立在对员工的了解基础之上。如,需要激励的员工属于什么类型,什么样的说教方式对他(她)更有效,他的职业价值观中更注重什么?他更注重的是工作环境、工薪、福利、进修、晋升、自由还是创造或人际环境?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去涉足。并不是所有的离职者都因为自己所在的企业没有前景,或者工资太低,或者环境太差。早在20世纪初期,我们就清楚关于人的“X理论”“Y理论”„„但很多企业却并没有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目前,不少企业利用人才测评技术,对员工进行一下“职业生涯设计”的测评,了解员工究竟喜欢从事什么行业,擅长什么行业、职业价值观中更注重什么?这样一来,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2.4员工的晋升机制

篇3: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大学肩负着对国家负责的历史使命

大学的历史使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内涵是丰富发展、与时俱进的。大学的功能经历了——个从传授知识到教学、科研并重, 再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大学应增加第四使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神圣使命过程。大学是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重的脊梁;其天职是培养有国家责任感的新人;是社会的道德榜样和先进文化的推行者。每一位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责任担当上, 放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的责任承担上, 放在道德自律和文化先锋的责任承担上。

术业有专攻, 同心同德推进高校和谐发展

“教学和科研对大学而言, 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学校来说, 科研与教学不可偏废, 必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但作为个体的教师来说, 要求做到科研与教学双突出, 难免有些求全责备。因此, 每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定位, 找准、摆正位置, 从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所以, 根据化学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的特点, 学校、学院应该根据教师专业优势、兴趣特长和承担教学任务特点, 让化学教师自己规划发展道路, 学校学院领导予以关心、指导, 建设三支优秀的队伍:科研型、科研教学型和教学型。只有个人找到自己的感觉, 拥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学院才会发展起来, 从而推动全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须深刻领会“发展性教师评价”科学内涵

“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 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 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 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扩大交流渠道;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 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注重长期的目标。

拓展实验功能, 完善考核机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提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实验考核应该把过程测评和结果测评结合起来, 即既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 又要考察学生的实验结果。在实验教学中, 需要做到:科学设计操作考试、课前预习要求规范化、操作过程管理的范化、合理设计实验的难度层次,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寻找有效的沟通途径、引导学生领悟化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 设立单项奖

毕业设计 (论文) 是整个教学中占用学时最长、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是正式进入实际研究领域的开始,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能涵盖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 在论文的前期、中期、后期、后续四阶段给予详尽指导, 由学校教学督导组 (专家) 、教务处、学院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小组三层次严格考核与把关。严格执行论文要求, 对于选题过于简单、态度不认真、工作量不够的论文, 坚决予以推迟答辩, 对于优秀的设立单项奖、予以奖励。

“不急功近利”是高校教师的应然境界

“不急功近利是一种境界”论断。出自通过全球竞聘当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 当时他正在参加“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他向新华社记者坦言:中国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 科学家的责任很重;科学家应该想大事, 做大事, 不能急功近利;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光环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艰辛研究, 甚至是一辈子的心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大计, 教学为本;教学大计, 育人为本。”高等学府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标志, 更是一切美好事物和先进思想的发源地或成长土壤。高校教师应该科学理性准确定位、自觉自律自我超越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为高等教育事业描绘出更加美丽壮阔的画卷。

参考文献

[1]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1) :24-25

[2]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探索, 2004, (6) :121-123.

篇4:关于中学语文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类型,就是对教师的评价。中学语文教师的评价又是教师评价的一个分支,是专门评价中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方案的好坏将对语文学科教育甚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尽管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但人们从实践中却尴尬地发现,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并未去掉。很多老师与家长都认为考试就是评价,评价就是考试,旧有的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了教改和创新,语文教学更是深受其害。

我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评价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对语文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化,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就说明这个教师教得好。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从目前各种评价手段来看,也是比较可行的。但要强调的是不能唯成绩论,要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全面的考核方案,从不同的方面对语文教师进行考查。

第二是语文考试无学科特色。外语考试有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物理、化学、生物有实验能力考查,但语文仅有读和写的考查。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导致了语文教师只重读写训练,轻听说,无法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也不能真正反映一个语文教师的价值。

第三是语文教师评价缺少语文意识。语文考试有问答题,语文老师就根据题型创造出答题模式,然后让学生去背答题模式。考试时再根据情况去套,全然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感性美和知识的丰富性。老师教的气喘吁吁,学生学的死气沉沉。学习囫囵吞枣,结果可想而知。但教师评价对比却无从着手。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怎么能单纯以一张试卷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和老师。因此,我认为应重新建立语文教师的评价体系,从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对语文教师进行评价,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对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评价。语文学科的特色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必须过硬,听、说、读、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素质,如果教师自身素质差,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教师善读、能说、会写,从教学的角度看,不仅能给予学生情感方面的影响,感染熏陶、潜移默化,让学生敬佩老师、尊重教师,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听、读、说、写的重视有所提高,从而学习揣摩体悟语文的精髓。对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得通过教师适当的课堂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而这些教学行为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基本素养的提高。

其次,要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的准备,课中对学生的引导,课后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教学的思考,这些行为,无一不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作为重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即教学方式、师生交流和组织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把教师提问方式的设置、问题讲解、应用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知识、重难点突破、教学反馈等纳入考查范围,并记录下来用于教学分析。还要有效考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性的发挥与存在问题,比如教学中是否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以及是否得当,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指导等等。同时,关注学生的上课行为,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行为效果。

最后,也要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教学成果不仅是指一张试卷的成绩,也是指他所教的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情况。用一张试卷,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能力的考查。除了考试成绩,还应设置教师竞赛奖、辅导学生奖、学生竞赛奖,参加不同级别的竞赛给予不同的奖励,综合计入评价体系。

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涵盖教师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评价既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对语文教师采用多元化评价,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积极性,更能实现语文教师的价值。一个被认可程度越高的教师,他实现价值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更容易完成他身上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因此,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能发挥出教师身上的潜质,对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5: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行唐一中王亚男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物质财富、科学技术无不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也多与人们的素质相关,物质财富增长,精神财富滑坡的议论不绝于耳。这毫无疑问的影响到了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事实上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正是要为我们的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近两年我省正在实施的学生学业修习评价,就是这种关于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尝试。经过这两年的探索,笔者也渐渐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想法。首先,受制于过去一直以来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素质教育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高中阶段,很多学校仍然是以升学率为中心,在开展各项工作。所以素质教育到了这儿,往往被严重扭曲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措施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广大教师疲于应付。好的想法变成了包袱。这也使人想起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变法运动,起初总是跃跃欲试、轰轰烈烈,结果却虎头蛇尾,草草收场。那么这中间的症结何在呢?恐怕与我们目前的高考制度、用人制度还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放到整个社会改革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要和相应的社会改革措施相配合。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过程。

其次,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也已实施一些年头,但是地区差异仍然很大。就拿高考英语听力说吧,学英语如果听不懂,说不出这算不算素质?当然不算,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省,城乡差距依然显著,市里的孩子必然占有很大的优势,这又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所以素质教育本身也应该体现这种差异性,那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措施就应该随之如此。至于具体的操作措施则应因地制宜。有句话叫“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觉得用到这儿,最恰当不过。其实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吗?

再次,尽管现在中学生的修习评价中,体现了综合素质的一些要求,但实际上,一些条目可操作性不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不全面,难以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自然就流于形式了。所以,不断研究制定适合社会和地区发展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可喜的是我们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不断的在探索和实践,一些发达地区做的也是有声有色的。这都值得我们去相互借鉴和学习。

篇6: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

长阳都镇湾麻池中学吕华平

美术教育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毋庸质疑,审美与表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领域,很长一段时间,这一方面是非常薄弱的,甚至是被遗忘的。笔者长期在农村中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深感其中的困难与无奈。随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深入开展,这一现象有了极大的改变,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很快的发展。这时,如何有效开展美术评价,从而更好的促进美术教学工作,就成了摆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了。

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生交流,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查,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特别是在评价体系里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评价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美术学科一直是被当成副课中的副课来处理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学计划和目标,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也很少。在这样一种教育教学思维指导下,基本上就没有了美术课程评价。年复一年,我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美术成绩,”更重要的是美术评价意识。很多同事认为,美术教学很简单,谁都可以上。真的简单吗?

美术评价,有什么用?——为什么美术评价就没有用呢?美术评价真的就没有存在的功能和价值吗?不!美术学科教学难,评价更难!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是不需要有任何的怀疑的。在这些固定思维的背后是严重的美术评价意识淡薄。这不仅仅是美术学科老师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科教育环境的问题;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大众观念。这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解决。

二、评价观念的落后和陈旧。

如果说美术评价进行了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一些评价者评价观念落后和陈旧。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和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如果我们仔细解读的话,就不难发现:在总目标中,工具材料的应用、美术知识素养、美术经验和美术实践能力等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是显性目标,也是我们关注最多的。同时,总目标中还有对兴趣、情感、情操、个性、人格等关注与要求。这是隐性目标,是被我们所忽略的。由此可见,美术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学科的外在能力的“评定”,它更多的时候是对学生内在素养和品质的评价和建议。反过来看我们的美术课程评价,它就有了这样一些固定的思维或方法。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忽略学生的情感表达;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我”的审美倾向忽

略学生独到的认识与感知和表达。在评价中,被动多于主动、个人评价多于集体评价;评价的目的性不强,评价的标准机械等等。这都是评价观念的陈旧与落后的直接体现。在评价上出了问题,那么用来指导教学的“个人理念”又怎么能说是积极、健康、有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呢?

三、评价方式单一。

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和方式中,量性评价是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形式就是画的好不好(这里的好与坏是根据评价者的个人喜好决定的,所以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然后给一个分数。这样的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的评价中,美术评价并不能落实,它的“分数”往往是根据该同学其它学科成绩来的。语数外等文化课成绩优秀,美术也就优秀。反之亦然。这就不仅仅是方法和手段上的问题了,更多的时候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评价以自上而下为主,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就忽略的评价的主体。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完整的。评价时间单一,主要体现为课堂内评价作业是否完成,质量如何;学期结束时候定一个等级,给个结果。这与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有出入的地方。美术学科教学工作本身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怎么能就几次单一的分数评价、优劣评价可以全部概括呢?因此,在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操作中,如何开展有效且全面的评价,以美术的角度和视野来评价学生就是一个特别突出和亟须解决的研究课题了。

关于美术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或建议。

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贯彻教学理念,落实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开展美术课程评价工作,它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的。结合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认真做好美术课程评价工作,从而有效的指导教师美术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师资力量和水平。

美术教师的师资力量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结构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很多教师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没有接受相对完整的学习和训练。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美术观念上的陈旧和落后。但这种现象的的责任并不在于老师本身,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教学工作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强调老师要做一个多面手,要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但就目前现实而言,这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这也不符合教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自身发展要求,毕竟“术业有专攻”才是最为有效的师资结构。这也正式教师作为集体劳动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全面开展和落实教师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师资力量和水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评价方法。如果能把这项工作确实做好,那么后面的一系列教学、教改工作也就顺利的多。更为关键的是,这确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和真正价值所在。离开了它,一切都没有意义。

二、重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表现评价,要更多的关注评价活动本身的过程和价值。

这种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它的主体倾向于学生学习的隐性目标。这样从评价目标上就是多元的,是立体的,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基于此,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就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集体内的相互评价。评价中,老师的地位要适当的淡薄。评价的最终结果又要给学生的以适当的反馈。因此,这样的评价过程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能力、情感、人格等方面,是多元的。同时,评价的主体又是互动的,立体的,这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相对客观的掌握。由此可见,我们在评价中,要重视评价活动本身的作用,要注重评价的过程,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体系。

对于美术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应该多元。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等级评定,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的建议或评价。如:学生自我评价他在学习中的感想和收获,教师给予相关的评语等。这样的评价要求相互尊重独立的自我人格,全面、多元、包容,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我们的评价活动不能只局限于作业结束和学期考核。我们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系统评价体系,比如建立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袋。这里面既要有学生的作业展示,自己的感想和收获,也要有同学的鼓励和期许,还要有老师的点评和建议等等。作业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老师也要建立自己完整的评价方案,要记录自己通过评价而得到的思考和体会,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在评价活动中,评价者的参与面也可以适当的扩大,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美术老师,可以请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同时还可以吸纳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建立立体的评价结构。这样的评价活动丰富、评价结果多元,相对全面。美术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均衡的发展。

篇7: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随着高职高专学校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竞争日趋激烈。实现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以“质量求生存”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根本目的。

一、国外职业技术教育质,监控和评价对我国商职高专学院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的专业技能教育的质量监控一般都是遵从技能等级考核体系,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进行监控,较多地表现为一种依靠教育体系的非学历教育。如被誉为“灰领”摇篮的TA量E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是靠获得行业和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来监控和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中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更多的是靠学历证书来监控,其监控和评价更多依靠政府的学历证书控制,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技能教育特性,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监控与评价,一般由教育主办方和投资方进行监管,遵循“谁出钱、谁负责”的原则,聘请专门评估机构定期评价。如德国职业教育投资的主体是雇主,则由雇主集团委托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澳洲的TAFE是由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共同投资的,TAFE系统大约有127万学生,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1.7倍,其监控与评价则直接由政府通过技能等级认证来进行。目前,我国高职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学生学费举办和运转,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实质上是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还没有面向市场,很多方面未能真正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我院作为一所公有民办的高职高专院校,国外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原则对我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学院教育质t监控与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院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其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是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两种主要形式。

1.听课制度

由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组成听课小组,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主要目的是对青年教师、新聘任教师开展开课资格认定、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

2.督导制度

学院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外聘专家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以抽查听课形式,检查教师教学质量。

3.教学检查制度

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在期中或期末进行,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

4.学生评教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

5.迎接评估工作的质量评价

为迎接教育部即将对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的评估,学院评估办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自检,包括对教育总体建设规划、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质量的自我评价。

三、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作用,但是存在问题的还很多。

1.质量监控和评价观念落后

(1)对评价工作认识不深,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匹配度不够。

(2)缺乏监控意识。

(3)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的认识和适用上还存在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不能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进行监控和评价,指标面面俱到,但专业内涵和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2.监控和评价机制的功能不全、科学性不够

(1)监控和评价的功能不全。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主要有五项功能:一是说明功能;二是奖惩功能;三是改善功能;四是激励功能;五是导向功能。目前,我院的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直接体现的是说明性功能和奖惩功能,其他功能则是由这两项功能间接来体现。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主要是为了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可是在评价中,由于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被评价的教师不能在评价结论形成时发表自己任何看法,导致教师大都是被动参与,影响了该机制的激励和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

(2)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科学性不够。往往以一两节课来评价一位教师,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评价时随意性大,主观性强,人为因素过多,定量分析不足。一言概之,就是客观性不够,从而导致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科学性不够。(3)缺乏专业化的、健全的组织机构。目前,学院参与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人员,由于受人数和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难以做到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都是专业化的。换言之,评价时可能是看热闹式,而不是看门道式的评价。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注意发挥各专业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功能的作用。

(4)缺乏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我院长期有着“升本”的情节,目前缺乏按照高职教学要求建立起来的、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3.监控和评价的范围不广

我院的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目前主要局限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办学条件和设施等影响教学质量的众多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方式的监控和评价还几乎是空白,导致教育质量的评价范围不够深人和全面。

四、构建学院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两点思考

1.构建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

注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根据市场对人才技能方面的需求来构建学院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所构建的体系应具有促使学院人才培养由“学科式”向“技能式”迅速转向的功能。

(2)科学性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目标的匹配性。监控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相匹配,要注意与学科式教学相区别,突出技能方面的权重要求。二是过程的可控性。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但实践教学往往是分散的,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集中,所以,应注意全面监控与重点监控的取舍,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的互补。避免由于只强调结果控制,而忽视过程监控,造成结果的不可达性。三是评价的合理性。对结果的评价如果缺乏合理性,监控过程就会失去意义。过去的教学质量评价,基本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如何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非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教学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矛盾。因为过去那种听课—评课式的评价模式将很难应用到实践实训项目中去。同时合理确定学生对教学评价的权重,仍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3)专业性

随着学院专业设置的增多,如果仅靠少数专家或督导来完成对全院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由于专家自身专业知识的有限性,将影响评价结果的专业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可信度和有效性。我认为提高专业教研室的参与度,发挥专业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4)动态性

人才培养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其质量监控和评价也应是动态的,应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2.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高专教学质童监控和评价中的作用

篇8:关于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1 现行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成果鉴定

科技成果是指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或完成后所产生的结论性成果, 它能反映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质量、水平、层次及社会贡献度。科技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研究报告、专利、评议 (鉴定) 成果等。

科技成果评价是指检验与认定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评价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和效益。评价科技成果有多种方式, 包括结题、鉴定、验收、评估、评审、行业准入评价等[1]。长期以来, 科技成果鉴定是我国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方式, 主要通过同行评议的方法来完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科技鉴定工作在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方式容易组织实施, 能分析潜在影响, 对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战略基础研究的价值评价非常有效, 但也存在问题。鉴定采取的方式无论是会议鉴定还是函审鉴定, 都是在由几名同行专家在听取报告、审阅材料或现场测试的基础上, 对成果作出相应的评价。由于专家人数的限制, 加之对其潜在价值属预测性评价, 只能获得定性信息, 其结论本身还需在社会的需求关系中加以验证, 造成许多成果被束之高阁, 无用户问津。

2 科技成果定量评价方法——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方法是利用科学产出的科技文献计量指标的定量数据, 采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 对科学活动规律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的一种方法。按照文献计量指标的属性来划分, 又可分为基于论文、基于引文等分析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 基于SCI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 采取论文指标、引文指标、专利引文指标等从宏观层面研究国家的科学能力, 科学前沿发展趋势、科学活动的水平及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对国家宏观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微观层面上, 例如在评价科研人员或评价某一个具体科研项目时, 文献计量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 如指标的单一性、学科间的不可比较性、科学价值的不可表征性等等, 导致其在客观上大打折扣。

用SCI论文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的做法,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SCI”现象[2]。将SCI论文作为考评科研人员业绩或科研成果水平高低的标准体现了科技评价工作中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下,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 中国SCI论文的排名从1991年的世界第15名跃升至2006年的世界第4名, 而但就SCI十年来的引文来看, 中国排名世界第18位。中国SCI论文和引文在世界排名中的鲜明反差说明, 仅仅是论文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为中国的科学创造真正的价值。中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能够在世界主流中引起世界科学家关注的原始性创新工作。如何引导中国的科学家进入真正的科学探索轨道, 而不是片面追求SCI论文的数量, 我想这是中国科技成果评价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鉴于以上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依据我国现行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等与科技成果评价有关的管理文件规定, 应根据基础研究成果、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不同特点, 进行分类评价, 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定量评价, 主要运用数学模型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投入, 产出等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定量的评价结论。在实际工作中, 科研管理部门按照科研目标, 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再按预定的时间要求、期刊级别、奖励范围, 对研究成果进行的评价。定量评价强化了管理的原则性和规范性。定性评价法主要依靠专家的分析与判断,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评价对象给出非量化的评价结论[3]。它体现为不以数量作为评价成果的唯一依据, 而更注重对质的评价。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 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通过定量评价, 为从事一般研究的人员制定目标, 为将科研作为手段和工具的人规定任务, 并通过定量评价的约束力, 保证学校发展所需的基本的科研目标的实现[4];但是仅仅通过定量指标是很难作出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合理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科研管理人员对科技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行深刻的反思, 要求我们在定性评价上下功夫, 即建立科学规范的同行评议制度, 为从事基础研究或重大研究以及执着追求学术的人们提供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使他们能潜心科研, 不担心因研究难度大、耗费时问长而影响成果数量, 不担心因发文期刊级别不高而影响对成果自身的评价, 为科学家说真话、干实事、多奉献创造宽松和进取的环境。

综上所述, 对一项科学研究成果作出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这不仅与评价者的学识水平、评价环境或认真程度有关, 更决定于评价者选择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由于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特点, 因此, 针对不同需求采用和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可以相互比较的方法是今后成果评价工作的重要方向。同时应鼓励科研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 从而促进成果的转化[5]。避免应用技术成果过多依鉴定评价和认可, 而忽视了市场对应用技术成果的评价和认可。

摘要:科技成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 是检验科技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科技成果对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一套有效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是客观、合理地评价科技成果的关键。本文就成果评价方式 (成果鉴定) 、成果评价方法 (文献计量法) 等两方面在成果评价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指出其局限性, 提出了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想, 以供科研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特布沁, 侯峰, 程立新等.浅谈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9, 31 (1) :42-43.

[2]张先恩.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4-25.

[3]杨力, 刘俊, 王肖.试论高校社科成果评价的“三结合"[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2) :196-197.

[4]徐文焕, 罗长冲, 黄国琼.科研成果评价的常用方法与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9) :612-613.

篇9:关于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

摘 要:针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课程评价有直接关系的考试似乎取代教育目的成为教学活动的“指挥棒”这一现象,本文从课程评价的概念界定、功能定位以及评价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三方面阐述了误区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关键词:课程评价 考试 指挥棒

一、概念界定:课程评价不等同于考试

但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在理论上与课程评价属于不同的范畴。《教育大辞典》指出:“课程评价即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考试是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当前各级政府的课程文件和课程理论与实践中提到的“课程评价”,在内涵上大大超出了传统教学论框架中的“考试”概念。然而教学实践者们将考试视为与课程评价相同的范畴,还主次颠倒地把选拔功能视为主导功能甚至唯一功能。因此,如何应对选拔和考试,就成了各层次的教学实践者以至于学生家长们解释课程评价的依据。

客观地说,“应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学生知能形成的过程及所达到的高度,但量化的分数始终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因此,考试不等于也不能取代课程评价,只能是评价重要的一部分。

二、功能定位:强调发展而非甄别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集中在对评价结果的取得和使用上,忽视评价对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发挥形成性评价真正意义上的调控功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是它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发展,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现状、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

但是现有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仍然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改进、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中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等。原因在于在教学实践者看来,课程评价就是考试,只要全社会依然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课程评价的解释就不超越考试。

虽然存在种种矛盾,课程评价和考试职能不同、功能相异,前者重发展、诊断和激励,后者重甄别、遴选,但两者本质上都是教育评价,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在实施过程中,彰显考评的教育功能,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丰富并完善考评方式,提高考评者的考评能力是可以构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的。但是如何彰显、突出、丰富、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矛盾所在: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评价功能的理论的解释与实践者的解释相异,课程评价事实的理论的改革与实践的改革不符,借鉴的评价理论与传统的评价实践相冲突。”有学者认为“新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也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评价正处于‘两难困境:一边是全新的课程评价理论,另一边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更确切地说是教学评价实践,是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实践)。目前有关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应用于实践的理论研究也很丰富,但评价实践的研究却相对单薄,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否也就成了一个悬念。”也有学者认为“任何课程评价不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蕴涵了大量的新的、进步的课程理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课程评价成为一个难题。”。可见,课程评价理念蕴含不足,实践研究单薄无力,实证调查研究匮乏。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进行制度、思想和方法上的改造。

总之,正确认识课程评价的内涵,使课程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使其理论和实践一致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必然有着百倍的艰难。在探索中正视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和解决问题,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双向两难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柯森.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的障碍:中美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5(6)

3.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教育研究,2005(9)

4.刘良华.关于课程评价的一些思考[J]. 黑龙江教育,2003(2)

篇10: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

博兴县蔡寨中心校   王彬彬    韩光辉

信箱:hanguanghui1978@yahoo.com.cn

据调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传统的作业形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甚至使部分学生因为作业完不成,而被老师训斥、批评,甚至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还有可能改变一个本来很有前途的学生。苦于这种情形,我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从作业形式、内容着手,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人文交互动性作业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以程序性自立学习为主线、以师生人文信息互动为主体“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下面,我就平时自己是如何做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1、作业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实践证明,采取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让我想到作业也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于是,我采取了写、贴、画、剪、演、摄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看、听、触、摸、嗅、想象,感受知识,进行学问探讨。

如在学习完《海上日出》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日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可以用相机把那壮丽的景象摄下来,还可以画下来。结果,孩子们兴致高昂,有的画成水彩画,有的画成油画,有的摄影,还有的写成了简单的散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后,我们搞了作业展评,学生们很高兴,老师也很乐意。通过这次作业,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走进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再如:学习了《高粱情》一课,我让学生课后到野外观察高粱,并且要亲自拔一拔高粱,摸一摸高粱的根,舔一舔根的味道,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结果,一个学生把高粱根粘在作业本上,并在一边写上:“高粱的身躯很单薄,但仍坚韧不拔;高粱的根‘心里’很苦,但带给人们的却是收获的甘甜。”多么富有诗意。可见改革作业形式让学生多感官参与,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是是多么重要。

2、作业应注意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

以前,总是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要么,就是把学生捆在练习上不肯放松,结果又怎样呢?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怎么能升华呢?说的白一点,老师只是利用了学生可贵的时间做了无用功,培养一批会做作业的机器人。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精心组织,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也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布置作业时,我充分利用农村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让学生观察田野,画一画,写一写;栽培各种花草,饲养小动物,写观察日记;或者写写画画家乡的清清的河水,一草一木,肥壮的牛羊;让学生观察农业生产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给爸爸提合理性建议等。一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不仅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对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家乡的环境情况、天气变化,都有所了解,记的观察日记丰富多彩,内容各异。

这样,真正把静止不动的作业变成动的、活的、有用的。才能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3、作业应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社会。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被污染,应该怎样制止人们任意污染环境的现象,怎样提高人们的意识?并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之后,再组织学生搞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不是更有效吗?

4、作业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由于我国的特殊政策,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交际能力,缺乏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囿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最竟敬爱的老师。重阳节,布置学生为村里老人过节,或采访作过贡献的老人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再如让学生定时看电视,看奥运会、亚运会,然后谈感受。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国,看世界,关注社会新动向,不仅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作业批改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评价主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作业批改中,分为优、良、达标三等,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多方参与,综合评价。在评价中,既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过程。

1、教师评改

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等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然老师(梁老师)待我们很好,他非常关心我们。可是我在老师眼里并不是一个好学生……”说句实在话,这个学生平时一直不爱做作业,让我很头疼。这次,看了他偶尔交来的日记,我很高兴,并在他的本子上写了这样一句话:“鑫月,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真的,你很有前途。老师很喜欢你你的漂亮的字……”并在班里表扬了他。122之后他又在日记里写了:“老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我能赶上去吗?”我非常肯定的给了他答案,并鼓励他充满信心。渐渐的,他变了,上课积极发言,课后的作业也开始交了。

这么一来,做作业和批作业就成为一种人文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志趣相融、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在这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是那么地默契,是最真诚的朋友和伙伴。在这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普通的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

2、学生评改

作业除了老师评改外,我还组织学生通过展览,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星星”,小组评改、同桌对评等多种形式,在评改中让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

3、家长评价

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也参与评价。可开展“爸爸(妈妈)眼中的我”小栏目,对学生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作一个正确的评价。

总之,通过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民主化、多层次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生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上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下一篇:2018年意识形态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