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2024-05-25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通用12篇)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

案分析部编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教案)第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马神甫事”)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教案)第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有条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教案)第2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回答:18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0多万平方千米。

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篇2: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讲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教师讲述:英法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于1856年10月在美、俄的支持下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多媒体展示课本相关史事:“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

学生讨论后回答:“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不满足已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2.《天津条约》的签订

教师讲述: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在随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

展示圆明园海晏堂图片,结合课本“相关史事”,介绍圆明园: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闲名园中收藏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圆明园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3 这个美誉是当之无愧。教师讲述: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因英法联军的贪欲而遭受破坏。英法联军进北京后,闯入圆明园先进行一番抢劫,把圆明园里的珍宝洗劫一空,他们为掩人耳目,又放火把富丽堂皇的宫殿化为灰烬。

出示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和图片

材料: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法一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教师点拨: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落后就要挨打!自强发展!它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北京条约》的签订

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北京条约》的内容

(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请同学们看《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总结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因为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板书设计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 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D.英法联军 2.“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C)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3.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B)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D)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篇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分析】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国势日益沉沦,而中国人民却顽强抗争,他们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知识结构】

一、列强的侵略

【典型题例】

例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学生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掌握情况。A选项中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B选项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園;C选项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D选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所以,应选D。

例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是在1878年;邓世昌抗击日军是在1894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很明显,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6·26”国际禁毒日“万名干部普法行”禁毒宣传活动走进某中学,通过演讲宣誓、挂图展览(如右图)、“禁毒我参与”征文等活动,倡导学生远离毒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争做文明青少年。在19世纪上半期,领导中国禁毒运动的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2.林则徐说了一句光耀古今的名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对下列哪位皇帝说的 ( )

A.同治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3.2012年暑假期间,八年级学生小敏去东莞旅游,在东莞停留期间,小敏将会见到 ( )

①林则徐塑像 ②鸦片战争博物馆 ③虎门遗址 ④太平军发动起义遗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对于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②这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③该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④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火烧圆明园的是 ( )

A.英法联军 B.俄军 C.美军 D.日军

6.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圆明园的:“似挥残臂戟天呼,痛说当年劫火馀。留得千秋家国恨,让人来画卧薪图。”此诗句中“当年劫火馀”说的是 ( )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7.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起义。为镇压太平军,当时的满清政府,不得不调离了北方的守边部队。某国趁火打劫,大军压境,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地区大片领土。该国是

(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8.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相信,最先想出雇佣西洋人组织洋枪队这个主意的人,竟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王韬。他向上海当政者献计:组织洋枪队,“以西人为领队官,教授火器,名曰洋枪队”。洋枪队当时的头目是 ( )

A.华尔 B.阿古柏  C.西摩尔 D.赫尔利

9.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 )

A.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美国 C.法国和美国 D.英国和俄国

10.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采取的策略是 ( )

A.先南后北,急进急战 B.先西后东,缓进急战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D.先东后西,缓进急战

11.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③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④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2.小强在学习了“收复新疆”知识后,进行了概括(见下图)。你觉得他应在图中A处填写什么呢?

( )

A.宣政司 B.行中书省

C.行省 D.驻藏大臣

1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4.“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辛丑條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知识图表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娟准备暑假外出游玩,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她对右图所示的建筑很感兴趣,准备邀请同桌一起前往。如果你对此比较熟悉,就来做小娟的导游吧!

(1)这幅图反映了哪一次战争中的情景?

(2)残垣断壁还隐约可见当时之豪华,这座壮观的园林叫什么?后被哪些国家洗劫?

18.第八款: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1)上述条款出自哪一条约 ?签订该条约的是中国的 和日本的首相 。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9.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后,某校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畅所欲言。现在也邀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形式: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2)活动目的:你觉得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活动探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B 5.A 6.B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C

二、16.(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2)圆明园。英国、法国。

18.(1)《马关条约》。李鸿章;伊藤博文。(2)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主题班会、出黑板报、观看影片等。(2)重温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等。(3)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分析】

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知识结构】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依据四幅图片材料,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

(2)请简要回答与图3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突出的历史功绩。

(3)请说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联系能力、概括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图片标题,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准确链接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l)图1:洋务运动;图2:戊戌变法;图3:辛亥革命;图4:新文化运动。(2)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或中国有识之士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下列选项中与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同一类的是 (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汉阳铁厂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下列选项中与张之洞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洋务派在 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了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4.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宗旨是 ( )

A.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B.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C.发展民族工业

D.强身健体

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上书皇帝,主张变法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6.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以戊戌变法为内容的辩论会,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辩论论据的是 (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8.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此人是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张之洞 D.翁同龢

9.右图是兴中会誓词,兴中会成立于 ( )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檀香山

10.对于辛亥革命,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下列选项中与孙中山革命活动无关的是 ( )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12.2012年5月27日,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纪念日。陳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以下与陈独秀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筹办《青年杂志》 B.写成《狂人日记》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发表《庶民的胜利》

13.“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名言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因什么条约的签订而引起?

(2)当时的清朝皇帝是谁?谁领导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15.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1)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邮票中的人物是谁?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个省爆发?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16.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三者各自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

(1)洋务运动: 。

(2)戊戌变法: 。

(3)辛亥革命: 。

17.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后,小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来帮助解决。

(1)在整理过程中,小红始终心存困惑: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请你帮帮小红。

(2)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B 5.C 6.C 7.A 8.B 9.D 10.D 11.C 12.A 13.B

二、14.(1)1895年。《马关条约》。(2)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15.(l)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2)孙中山。湖北省。三民主义。

16.(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2)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3)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篇4: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本科教材地位分析

最先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此后清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分化,因此在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圆明园西洋楼 西洋楼今遗址

教师: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北京西郊有一个兼具江南和江北风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古玩字画、图书典籍。然而,当我们前往北京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设计意图:以圆明园今昔对比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1 引导学生勿忘国耻,是学生快速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战争、罪恶

教师: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去150多年后,国际法院打算对战争罪犯进行一次缺席审判。假如你是法官,请根据课本第7页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陈述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件。(本案罪犯、作案时间、作案动机、犯罪事实)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本案罪犯:主犯——英法、从犯——俄美;

作案时间:1856-1860;

作案动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犯罪事实: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俄—— 割大片领土; 教师:法律讲究的是用证据说话,本案有大量的物证和人证。展示:

证据一 “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了不能运走,竟被打碎······1860年10月18日英骑兵3500人手持火把在园内到处纵火······”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北京报道

证据二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夺,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维多克·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证据三: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原圆明园珍贵文物 大英博物馆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 兔首 鼠首 播放:《佳士得拍卖中国兽首》视频剪辑 教师:中国该不该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如果不,用什么方式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视实况引导点评,激发学生爱国情绪。

教师: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对中国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展示:

从大葡萄叶到大公鸡

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分别指出哪些时间哪个条约被割占的是哪些地方。

教师:俄国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对这个数字同学们可能没有概念,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这相当于15个浙江省的面积。法国是最大的西欧国家,其国土面积为55万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图片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二、反抗、斗争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沉重的伤害,各地抗争此起彼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太国运动。学生:(阅读课本,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信息)

时间:1851——1864 领导者:洪秀全 都城:天京(1853年)

过程: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青浦大捷、慈溪战斗、天京陷落

教师:“洋枪队”其实是美国人华尔领导的一支中国军队,西方列强为什么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代言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双方勾结起来。播放:《太平天国》视频剪辑

教师: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反抗精神鼓舞后人在救国救民的探索路上继续前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增强对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信息的认识)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展示: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

沙俄割土地,一百五十万。

南有太平军,反清抗洋兵。

骑兵杀华尔,千古留美名。

教师: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抗,其中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太国运动经过十三年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 3 治,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它的失败告诉我们,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那么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又是谁呢?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将会慢慢了解。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战争、罪恶:英法、美俄侵华罪行

二、反抗、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八、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也不多,主要让学生掌握英法俄的侵略罪行以及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相关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篇5: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学习目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鸦片。

二、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焚烧了北京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识图)

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万平方公里。

四、1851年,(人物)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时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火烧圆明园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2、右图所示的文物是被侵略者从圆明园中掠夺的,曾流落海外多年。当年掠夺该文物的侵略者指()

A.英国侵略军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军D.八国联军

3、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4、浙江慈溪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军。”这里的“红头军”指的是()

A.红巾军B.太平军C.义和团D.洋枪队

篇6: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掌布中学 杨刚

此次考试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其中选择题60分,主观题(材料分析题与分析说明题)32分,探究题8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采用闭卷的形式。

下面就考试试卷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套试卷的出题范围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的内容,试卷知识覆盖面广,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八年级任课班级最高分92分,最低分12分,最多集中在20-----49分之间,总体水平呈偏下态势。

客观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 分值是60分,每题3分。该题难度较为适中,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主观题:材料分析,分值是32分,该题难度适中,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的运用。探究题,共8分。主要考查学生学会应用历史知识并与时俱进的能力。

但出题教师在出题时,出现了些失误,导致试卷不尽如人意。

总体来看,试题具有一定可取处,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总体一般。

二、主要错误类型

1、一些学生对历史知识识记不够,基础不扎实,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运用不到材料中去。

2、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能力还比较欠缺。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条理。一些学生因为实际能力不够,运用能力和概括能力弱也欠缺,不能对此材料进行正确分析,以至于答非所问。

3、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有很多学生答题条例不清晰,书写混乱。

4、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特别是一些单项选择题,一些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是书本知识不扎实,教材不熟悉。讲过记过的知识没有落实。

5、学生不能认真审题,拿到题目后不加思考就做,审题不清,结果答非所问。

6、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设问要求结合材料的,但是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结合材料。

三、今后的教学建议

1、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要重点掌握。

2、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多尝试用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如何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科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

《新青年》的创办、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篇8: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答案 B D C D C D D A A B A B A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C A A B A B A B D

二、大题答案

26、(1)1919年5月4日(2分);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分)。;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分)

(2)学生、工人(2分)

(3)开放题,不得照抄材料,言之有理即可(2分)

(4)例:1、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2、维护祖国统一,不参加分裂国家的活动

篇9: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择手段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以及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其社会影响,认识到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教学重点难点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重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难点。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通过谈话法,比较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投影《火烧圆明园》图片,请问:圆明园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军烧毁?

鸦片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西方为什么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南京条约》 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路线:

当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广东巡抚以何种态度面对侵略军?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假如你是广东巡抚,你将如何迎战!

这一路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为什么美俄也横插一刀? 阐述美俄插足的原因

《天津条约》的内容

为什么英法联军没有结束战争,而是再次发动进攻?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投影圆明园被毁前的宏伟壮丽与被毁后的废墟作对比

引导学生对圆明园到底是重建还是在遗址上建公园进行辩论,然后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

讨论,得出结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

英法联军

结合地图

学生讲述

讨论,进行回答

以疑激思

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 分析其危害

思考,讨论

谈感想

下一堂课进行汇报交流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的角度去分析第二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同时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学生兴趣盎然

加深了解

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侵略本性

揭露侵略者的丑恶行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把两次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汇制表格投影 关于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利用地图

沙俄虽未动用一兵一卒,但通过讹诈,割占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疆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地图对照。小结(略)

作业 布置:收集资料,撰 写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论文。

对比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直观认识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读图,认识中国疆域的变化

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的趋势。

通过比较法认识西方侵略者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的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篇1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黄浦军校的学生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提示或建议: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也可以在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后由学生或教师领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参考人教版教参第98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对同学们的分析给予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其他的要给予鼓励。(教师总结)。

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不错,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余兴未尽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共同探讨。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课堂小结

提示或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把本课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让全班同学齐声歌唱,加强记忆。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

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巩固练习

提示或建议: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轮流相互提出问题,对方回答,男女各一位同学在台前记分,男生给女生记分,女生给男生记分。展开竞赛,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对得分高的给予表扬,得分低的给予鼓励。

探究园地

篇11: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http://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目标导航

1.通过学习本课,应认识和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其概况,了解义和团的反帝斗争,知道《辛丑条约》的基本内容。

2.比较近代三大屈辱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了解义和团反帝斗争,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义和团运动由反清斗争转变成为反帝斗争的重要原因是()A.列强瓜分中国,中外民族矛盾激化B.清政府放弃镇压义和团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 2.率八国联军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的英国海军司令是()A.瓦德西 B.西摩尔 C.克林德 D.华尔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在发动目的方面的不同是()A.打开中国大门,进行掠夺 B.在中国开设工厂

C.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D.要打败中国,瓜分中国 4.近代史上,列强攻入天津与北京并进行烧杀抢掠的战争有()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与清军共同与八国联军作战的地点有()①廊坊②大沽③杨村④北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是()A.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并以海关税收作保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义和团歌谣

材料二:“中国群众„„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领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材料一巾义和团最早兴起的地区在哪里?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瓦德西对中国侵略存在的顾虑是什么?是什么事件令瓦德西产生了这种顾虑?由瓦德西的顾虑说明该事件起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探究

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每一条款给中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视野拓展

义和团简介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发源于山东,同白莲教、八卦教有源流关系,以设拳场、练拳术等方式组织,参加者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群众。1898年10月,在赵三多等人的领导下,梅花拳(民间秘密武术团体)聚集三千多人在山东冠县梨园屯攻打教堂,远近震动,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答案: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选择题

1.A 2.B 3.C 4.C 5.A 6.D 7.B

二、非选择题

8.(1)山东和直隶等地。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反抗。帮助清政府反帝。(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令侵略者畏惧。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想法。

亿库教育网

篇12: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龙场中学

宋应贵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属于高一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这一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贯穿了三条主线索,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是“面对外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线索中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能力方面:

①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辛丑条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①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义和团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任务。

3、教学重点分析:

(1)“扶清灭洋”口号。首先要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备地要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4、教学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面临已经发展到北京皇城脚下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连续几天召开紧急的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抚”,争论很激烈。其实,两派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抚”的结果,义和团虽取得了合法活动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日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结合本节内容容量大,历史现象多且复杂,因此教学法采用了微格教学法为主,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避免不稳定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多设置探究式问题,发掘学生的潜能。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微格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师:19世纪末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与此同时,农民阶级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而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师: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洋教斗争。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终于酿成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板书)1.义和拳——民间秘密反清组织

师: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主要成员是哪些人? 生:(根据已知常识回忆作答)

师: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主要活动地区是鲁、直、豫。从义和拳到义和团,它是怎样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斗争最先在什么地方爆发?(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

生:(看教材第65页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情况)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兴起?(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生:(在教师启发下,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从山东开始,德国强占、强租胶州湾;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非常猖獗;而义和拳的活动在这一带比较活跃;1898年秋,赵三多在平原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义和团运动兴起(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义和团运动的序幕揭开了。什么时候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了呢?后来,又有了哪些发展呢?

生:(结合多媒体展示形势图),了解在山东、京津等地义和团的活动,掌握其兴起与发展的脉络)

师:1899年之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声势大振。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斗争达到高潮。

3.义和团运动高潮——义和团进入京、津 师:(辅导同学阅读教材第67页小字,了解义和团浩大声势)生:(分析教材第67页材料、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通过讨论、探究,明确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师:义和团“最恨和约,误国殃民”,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斗争目标是指向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什么策略呢?

(板书三)

4、扶清灭洋

师:为了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这个口号,同学们有什么看法,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师:对这个口号的评价,要两点论,要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给清政府带来什么影响?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

生:(思考并作答)

师:山东义和团斗争发展时,清政府曾派袁世凯疯狂镇压,现在为什么转而采取安抚政策,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了呢?用意何在呢?据政策1和政策3你能看出清政府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预言家,你能预测出义和团运动最终命运怎样?(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

生:(分析教材第67页材料,弄清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转变的真正意图)

师:清政府的安抚政策,为义和团运动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义和团控制京津,势不可挡。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四)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战争的爆发和廊坊、杨村之战

师: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式爆发。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到义和团和猛烈袭击,狼狈退回天津。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地图:(1)八国联军指哪八个帝国主义国家?(2)八国联军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3)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第几次大规模的殖民战争? 生:(结合教材第68页插图和小字,了解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和进攻大沽炮台的情景并回答问题)

2. 天津保卫战

师:侵略军攻下大沽炮台以后,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打击敌人。守卫天津的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结合多媒体展示歌谣。

生:(阅读教材)第68页小字,了解天津保卫战是义和团和清军联合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师: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义和团和清军拼死坚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天津终于陷落。侵略军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北京的战况如何呢?

3. 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

师:德国公使克林德枪杀义和团民。愤怒的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围攻使馆和攻打西什库教堂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生:(结合教材第69页插图,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师: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各国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1)从火烧圆明园到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说明了侵略者什么本性?(2)从我国近代以来,倍受列强凌辱的史实中应得到什么启示?

生:(阅读教材小字和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请同学们考虑,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失败的呢?

生:(思考、议论、作答)

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生:(阅读教材第69页小字,分析说明的问题,讨论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师:义和团运动这场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讲的是什么重大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比较,这两次农民斗争有什么相同点?

生:(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斗争,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也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义和才运动抵挡不住帝国

主义的侵略,也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板书)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

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哪些国家? 生:(回忆作答)师: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生:(结合课件,听教师讲述《辛丑条约》的签订)2.《辛丑条约》的内容师:条约的内容有哪些?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的内容,并请同学们看书。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掌握条约主要内容)师:这些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3.《辛丑条约》的危害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有赔款内容的条约有哪几个?赔款的数额是多少?

生:(回忆作答)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是多少?巨额赔款将给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危害?

生:(思考作答)

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但有划“使馆界”和拆除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规定,你认为划定史馆界将有什么危害?拆炮驻兵京津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

生:(讨论作答)

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暴露了列强什么企图?改设外务部规定和修订商约将有什么危害?

生:(结合教材小字,思考作答)师: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小结。(略)课堂练习

上一篇:和你在一起初一作文500字_初中作文下一篇:关于教师评价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