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往事》读后感

2024-04-27

《津门往事》读后感(精选13篇)

篇1:《津门往事》读后感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最近,这两句印于日本赠送给中国紧急医疗物资上的诗文流传甚广,危难之际见真情,让无数齐心协力同新冠肺炎抗争的国人感动不已。

巧合的是,这两句诗文的意旨与吕舒怀先生近期出版的新书《津门往事》的主题极为吻合。《津门往事》是一部以情义为主题的中篇小说集,讲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普通中国人在苦难中的各种坚守和人性之美:侠义心肠,披肝沥胆,真诚相待,与人为善,恩怨分明,有恩必报,一诺千金,为“情义”二字,不惜所有……由书及现实,无论是当下疫情灾难中的种种人间温暖,还是《津门往事》中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故事,都让我们认识到:不幸可以打击我们的生活,但不能击倒我们内心的美好。

“南有上海,北有天津”

二十世纪上半叶曾有“南有上海,北有天津”之说,那时的天津可以说是中国第二大繁华地,繁荣程度超过北平。作为一座华洋杂居的城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天津卫那片土地上产生了无数传奇人物与故事。

以上海滩为背景的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不胜枚举,但以天津卫为背景的似乎还不够丰富,《津门往事》这部小说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同一段历史,换一座城,带来别样的阅读新鲜感。

《津门往事》由七部中篇小说组成,以天津卫各阶层人物的传奇人生为题材,从底层和中层社会切入,涉及政界、军界、商界、文艺界,多方位立体地展示了老天津城的社会风貌。

七段传奇故事都充满了人间真情。水铺姑娘二唤为了解救素未谋面的亲姐姐,不惜一切,历险设局复仇;落魄少爷温少云为报答无意中救其性命的一饭之恩,倾尽全力搭救沦落风尘的俄国伯爵夫人;热血青年舍身救国与敌特殊死斗争,退隐江湖做寓公、隐忍冷峻的前代理总统坚拒侵略者的利诱和威逼;评书少年对爱情和评书执著一生……这里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得人恩果牢记回报的恩情,有超脱世俗坚守到底的爱情,有一心救国的家国大义,有对艺术终身的热爱……

书中每个故事情节设置巧妙又自然无痕,矛盾冲突激烈却毫不突兀,故事走向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于一体。

作家吕舒怀以细腻而简约的笔触描绘再现了老天津的民俗与社会生活,诸如水铺、小白楼、公馆、澡堂子、戏园子、学校以及引车卖浆者、寓公、政商人士、师徒、学生等各阶层人物,无不细节生动,年代感十足,主人公们满口的津腔津韵方言鲜活又生辣,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读惯常规书面语的.读者耳目一新,有一种吃麻辣豆时嘎嘣脆的爽感。整部书仿佛再造了一座历史老城,让人恍如穿越时空,置身于百年前天津卫的风土人情与市井生活。

小人物的人性赞歌

《津门往事》中的众多小人物本是平凡无奇之人,但因义字当头,重情重义,于非常关头做出非常的侠义之举,因此,他们又是英雄,淹没于芸芸众生的平民英雄。不知情者以为他们只是不值一提的凡夫俗子,但了解他们曾经的侠肝义胆之后,读到最后,看着他们苍老落寞的背影,不禁肃然起敬,油生感慨。

看书中的《小白楼往事》一篇时,几次泪目,尤其快到结局时,心中暗忖“千万别让他死”,希望主人公温少云能够躲过一劫。

《天津大寓公》中的罗少是个小配角,却是此篇刻画最为立体生动的形象。他是个复杂的小人物,胸无大志,但“时穷节乃现”,大是大非面前,他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当然,这个转折并不突兀,前文有不少铺垫和伏笔。他也是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缩影,没有彪炳史册的英雄壮举,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但内心深处埋藏着人性的美丽因子,关键时刻才能看到它绽放的光芒。

书中主角除了徐公是前政界大人物,温少云、康家会、常德兴、沈义生、顾念娇等均是小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如上所说的人性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津门往事》也是为中国小人物书写的一曲人性赞歌。

该书通过一座城里的七段传奇人生,让读者领略到恩义情仇笼罩之下的人间世情百态,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与百年沧桑。

读罢此书,对该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深有同感:一部三小时可以读完的书,你却会用一生来忘却……作者:傅兴文

【《津门往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1.往事读后感

2.作品往事读后感

3.红色往事读后感

4.冰心的往事读后感

5.往事依依的读后感

6.《倾城往事》读后感

7.《天宝往事》读后感作文2000字

8.往事冰心读后感

9.关于往事的作文:往事如风

篇2:《津门往事》读后感

作者特别爱学习,小时候,他看着自已房间的山水画,能想象自已也在其中。读书时又能把自已的家乡想象成书里面的地方。

作者在学生时代有喜欢上了书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诗是一本描写山水风景与四季的变化,在我们学的《往事依依》中有四句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日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非常深刻写了四季的美丽。

作者在初中锻又“更上一层楼”。

篇3:一个皇裔的津门往事

眼前这座西洋建筑已无往昔景象:旧时的丝绸鞋帽、钟表眼镜、珠宝古玩、刻字画像等老字号商户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按照现代百货业布局的化妆品、男女时装、家用电器、运动品牌等开放式柜台;惟有一楼大厅悬挂的清末翰林、著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的“天津劝业场”五个苍劲饱满的大字保留了原来的风貌。

金婉茹原名爱新觉罗·毓宜,她是清朝最后一位庆亲王载振的孙女,即载振次子溥锐的长女。了解劝业场历史的天津市民都知道,载振是劝业场的第二大股东,“劝业场”这个名字也由载振所拟,但他们或许不知道,劝业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养活着庆王府上下百余口人,并维系了庆亲王本人的奢侈“爱好”。

股东庆亲王

1928年12月21日,天津法租界21号锣鼓喧天,一幢浅灰色七层大楼拔地而起,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涌进这座带尖顶的西洋建筑。在这座法国人设计的浅灰色建筑里,除了经营日用百货之外,更有天华景戏院、天乐戏院、天宫影院、天会轩戏院、天露茶社、天纬台球社、天纬地球社、天会轩(俗称“八大天”)等休闲娱乐场所,它便是天津劝业场。

劝业场开业典礼声势浩大,其背后的股东颇有背景。大股东是中德合办的井陉煤矿的买办高星桥,二股东便是庆亲王载振,此外,日本正金银行买办魏信臣、天津钱业公会会长叶兰舫等天津市名流亦有股份。

在满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不久,1925年,载振也离开了北京,来到天津租界“避难”,并买下了位于天津英租界39号的(今重庆道55号)宅子,当起了寓公——这里曾是太监小德张的宅院。

在朋友的引荐下,载振认识了煤炭行业出身的高星桥。雄心勃勃的高星桥正筹划在天津建造一座百货商场。高星桥与魏信臣合资买下英商先农公司两块地皮,建起商场和交通旅馆,共计投资九十万元。在高星桥的劝说下,载振以三个儿子——溥钟、溥锐、溥铨的名义投资三十万元,成为劝业场的二股东。

劝业场落成时,载振建议取名为“劝业商场”。在劝业场6层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劝业商场便是取其首字。这年冬季,高星桥、载振专程拜访了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天津人尊称为“华七爷”的华世奎,以每个字100元银洋的润笔费邀华世奎为商场题了“天津劝业场”5个大字。

在金婉茹看来,祖父入股劝业场是一项精明的投资。一个颇能反映载振眼光独到的事实是,当劝业场建到三层时,第一轮90万元的融资已经所剩无几,高星桥又向银行贷款50万元,这时其他两位股东动摇了,相继退出劝业场,而载振不为所动。

王府的仰赖

金婉茹对劝业场的记忆大概要从每月必须抄录的月报说起。尽管是劝业场二股东,但载振从不参与经营,指派大儿子溥钟、次子溥锐与高星桥等人对接。每月底劝业场便会送当月的月报到庆王府。这时,金婉茹与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小叔叔(载振三儿子溥铨)就要承担抄写月报的任务。

当时金婉茹还只是十来岁的小姑娘,她对劝业场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枯燥的经营数据上。由于年少,金婉茹并不理解月报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但她清楚地知道,庆王府上下所有人的开支就依靠劝业场股份每个月的分红。

此外,祖父载振还有很多奢侈的“爱好”,这方面的投入也是靠劝业场分红来维持。溥铨撰写的《父亲庆亲王载振事略》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他曾养过龙睛鱼、金鱼、天鹅、野鸭、虎皮鹦哥等,特别喜爱养蛐蛐、金钟子,不惜重金选购,还买了很多精致的蝈蝈葫芦,有的是象牙雕刻的盖。”

毫无疑问,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好在庆王府赶上了1928年——1937年劝业场生意最红火的10年。对此,溥铨文中记载道:劝业商场地点适中,落成后各类商户纷纷到那里租摊营业,商户要在场内得到一个好摊位,不但要交高额租金,而且要交付一笔数目可观的进场费。此外,劝业场外还有交通旅馆和龙泉澡塘,生意都很兴旺。

以现代商业选址要求来看,劝业场的创建可谓“生逢其时”。辛亥革命以后,壬子兵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国民革命军北伐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北京局面动荡不安,一批军阀、官僚、富商等纷纷迁入天津租界,使得租界人口剧增。数据显示,上世纪20年代末,法租界人口达52000多人,为租界之最。毗邻的英租界39000多人,日租界为36000多人。而劝业场的位置正好处于法租界,为周边的高端顾客群提供服务。

后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载振不参与劝业场的经营?看到劝业场生意红火为什么没有增资扩股?对此,金婉茹对笔者解释道,“载振遵循了祖训,‘不与庶民争利’。”

不过从后来的变数来看,载振“不参与”的态度和小股东地位虽然让他少赚了钱,但同时极大程度地保护了他。相比之下,在那个动荡时代,大股东高星桥受了不少折磨和压力。

坎坷劝业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天津被日本军队占领后,由于日本兵成天在日租界打靶演习,设置路卡,对来往行人和车辆进行搜查,居民惶惶不可终日。随着顾客不断流失,劝业场的生意每况愈下,据载振三儿子浦铨回忆,“有些时候,庆王府甚至拿不到商场的分红。”

劝业场经营举步维艰,庆王府没有了收入来源,时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抗日战争结束后,劝业场的经营仍无好转。年迈的载振因此积忧成疾,最终,于1947年旧历十一月二十日下午,中国最后一位铁帽子王爷驾鹤西去。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间,劝业场的大股东高星桥因惊吓和操劳,病死在上海。至此,劝业场的两位创始人双双化作历史的尘埃。

可是,劝业场的故事仍在继续。1956年一个下午,金婉茹来到劝业场六层办公室,同行的还有她的大嫂张莱珊和姑姑金端生以及高星桥的儿媳。

在公私合营的大潮下,从这一天开始,劝业场划归国有,从此与庆王府以及高家再无股权上的关系。在一些历史的紧要关头,平日被讥笑为“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往往会挺身而出,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金婉茹和大嫂张莱珊和姑姑金端生这几位庆王府“娘子军”便代表溥钟、溥锐、溥铨签字,将所持股份捐赠给政府;而大股东高家则派出高星桥的四儿媳为代表。

由于金婉茹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口头表达能力强,再加上她当时的身份是天津某街道办事处职工,因此,她代表股东发言。金婉茹依稀记得她当时说:“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宽大处理,我们没有能力经营好劝业场,愿意将所持股份捐赠给国家。劝业场的员工工作努力,我代表股东希望政府能够将他们留用。”

王孙今何在

公私合营后,天津劝业场翻开了新的篇章。当代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兆基目睹了这一变化。在兆基看来,以前只有达官贵人可以享受的待遇,普通老百姓也能体验一把了。爱新觉罗·兆基是努尔哈赤第六子拜塔王爷的嫡孙,按照辈分,他应该叫金婉茹姑姑。当时兆基是一家中外合资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他最经常光顾的是劝业场的改造后的光明影院。尽管当时一场电影的票价是两毛钱,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但相比之前更具有“亲和力”。

解放以后,爱新觉罗后裔走动开始频繁起来。“像以前我们都不敢联系,在过去,两个王爷之间,即便是亲兄弟也不能相互走动,不然有谋反的嫌疑。”爱新觉罗·兆基对笔者表示,他与姑姑金婉茹相认也是在解放后。

金婉茹的另一个身份是东北奉系张作相上将军五公子的妻子。金婉茹曾从师四叔溥铨学习绘画书法、从师张伯驹老先生学习作诗填词,拜樊筱舫先生学习书画,擅长画骏马、雄鹰、金鱼、松、竹、梅、兰,现是天津市文史馆书画组成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回顾过去以及劝业场历史,有何感慨?问及这个问题。金婉茹沉吟半响,提笔在纸上写下:改革辉煌,以史为鉴。

篇4:往事读后感

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是顺手采下来的鲜花,红是红的,蓝是蓝的。我想,这大概就是自然吧!那自然的感觉,使我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冰心奶奶是如何如何一位着名的散文家,而是我的一个亲密伙伴,偎在我的身旁,细声细语地把我不能说出的所感,所想,所闻,帮我轻诉出来。我的心因舒畅,紧锁的双眉也会因此像盛开的花一样,十分美丽。那是何等的惬意!“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那是她说的,我看见其中的道理就像看见一杯白开水那样透彻:追求生命的真谛是困难的苦恼的,那我们何不让生命自然一点,随便一点,何苦定要寻觅今生的乏味,而要强求来生的造化呢!相信冰心奶奶所说的,我会明白。

还有,你听过清泉“叮叮叮叮”的流水声吗?很动人,很活泼!冰心奶奶的文字正像一汪碧绿的清泉,看着那诱人的清绿,我的心也是绿幽幽的。我可以触摸清凉的绿水下的光滑的小石头,该是一颗亮丽,耀眼的珍珠吧!那触摸的喜悦真让人刻骨铭心。细看每一个字,每一个字就会“叮叮叮叮”地跳起来,蕴含无穷的生命力和柔软的弹力,还完全溶进了我的皮肤,与肌肉相拥了,在滋润,在散发幽香。轻轻地,慢慢地,悠悠地。我像是品味一杯升着缕缕青烟,又香气怡人的绿茶,心——在陶醉。正如冰心奶奶笔下神往的大海一样,感情万千,瑰丽无比“……海是温柔而沉静……海是超绝而威严……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该是冰心奶奶特意酝酿给我们的一口香喷喷的葡萄酒吧,简直是绝美的享受。

冰心奶奶总会带着那份执着的梦絮去说每一句话,并在每一句中系上一个小小的灯笼梦,让它们在夜风中,皎月下轻轻地摇荡,那荡出的涟漪细纹,就有了最美的诗意,并能谱出最使人宁静的月夜小乡曲。而我又恰是爱梦想的女孩子,经常在这样的诗意,在这样的清音下入睡的,梦幻的。梦幻着浅蓝的线条围着我旋转,梦幻着金黄色的小鱼在我的手掌睁着亮闪闪的眼睛跳动着,梦幻着可爱的小粉红花在我的脚边周围不停地开着,开着……我的全部感觉似乎消失了——在这飘飘欲睡的迷雾中。

消散——慢慢地消散……

篇5:往事读后感

我爱北大的怪才,尤其是像“北大醉侠”这种怪才中的佼佼者。他们思维独特,行事方法千变万化。而我最欣赏的,是他们暗箭伤人、反唇相讥的讽刺方法,既到位、幽默地讽刺到效果,又不伤大雅。以后学着点。

这也是一本感人的书,除了欣赏怪才,还要体悟人才。即使是像我们那样“好”得要死的小学,也不是没有一点感动人心的回忆。即使我们是中学生,他们是大学生;即使他们大学是一流大学,我们小学很垃圾;即使北大人才云云,花市垃圾堆堆。其感悟回忆中,也不约而同地有感动、可笑和令人怀念的东西。借他人之佳语表达我们的感悟,借他人之经历对比自己的回忆,我更深地体悟到北大学生对母校的那一丝情怀。

也许在别人眼中,北大学生是一种自大、傲气的高大形象,但通过亲自读他们自己表达出来的,才发现他们不过也是一些正常人类,两肩膀托一脑袋而已。就好比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园盯指路人、明灯、船儿等等等等,但老师其实也只是普通人,神秘、庄严的外表下有一颗和我们一样顽皮的心。而北大生们呢,他们再比我们聪明、博学、睿智、有思想等等等等,但他们其实也只是普通人,只是霸气和荣誉下有一颗或许有些疲惫的心。正如周杰伦《以父之名》一句歌词:“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这一个个普通人心中的多情只有他们自己能明白,我们也一样。

篇6:《往事》读后感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雕镂”是雕刻的意思。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传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师的这种用眼睛所传出的感情没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鸦雀无声”写出了学生被感染后的听课状态。“深深”则写出了学生被感人的程度。这都是造成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篇7:《往事》读后感

记得那一次,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了,我们都着急回家,我从学校门口箭一般地飞出去,正看到李老师为了让一个小女孩过马路,把车头一扭,自己摔下了摩托车。我跑上前去扶李老师,李老师摔得很重,我一个人根本扶不起来,这时其他同学也来了,七手八脚地扶李老师,后来学校里的老师把李老师送进了医院。第二天,李老师来到学校,老师们看见了都劝她请假休息,可她却摇摇头拒绝了。上课铃响了,我们看见李老师强打精神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很艰难地走上了讲台。等她站定了,就叫了一声“上课”。

今天同学们都很听话,坐得直直的,还不断地打量着李老师,看她脸上、手上、腿上都是伤。李老师看着同学们许多疑问的眼睛,似乎看出了什么,偈勉强地笑着说:“大家不要担心,我没事的。快要考试了,大家要努力啊,不要罗耽误了你们。”但是,我模糊地看见李老师的眼角上似乎还闪着泪光。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按着伤口。我看见李老师那紧皱的眉头和额头上的汗珠,我觉得李老师让敬佩。那节课上,同学们真是鸦雀无声。

篇8:《往事》读后感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冰心奶奶和祖父在园里乘凉,祖父看见红莲开得正旺盛,便对冰心奶奶说,在冰心奶奶三姐妹出生之时,园里刚好开了三蒂莲,全家都十分欢喜,说是应了花瑞三位的喜兆。

好一副合家欢乐的场面!

第二个片段则发生在冰心奶奶和祖父闲聊的第二个早晨。

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冰心奶奶烦躁不安,她看着那朵红莲被打得东倒西歪,不禁心一凉。

忽然,她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了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她不安的心绪散尽了!其实,冰心奶奶把孩子比作含苞待放的红莲,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母亲就是那宽大无比的荷叶,用她那博大的胸怀为问我们遮挡狂风暴雨,让我们美丽芬芳,健康地成长!

我最喜欢冰心奶奶在文中说的这样一段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我们无言的爱。

是啊,唐朝著名诗人孟郊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留学在外的游子,孩子永远是母亲最牵挂的。

虽然我的妈妈工作繁忙,但是她总是会抽出时间指导我学习,帮我把写好的文章发送到文化论坛。

有一次妈妈加班回家,还不顾劳累为我打文章。

当她满心欢喜打好文章时,眼睛都熬红了,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篇9:冰心往事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冰心的奶奶家有许多的莲花,在一幕物与物的交流中,让她收益非浅,在一阵雨中,一朵红莲快要被雨水给淹死时,一片荷叶慢慢地垂下帮红莲挡雨,冰心奶奶突然想起这自己而病倒的母亲,心里凉凉的。一物一景,就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可见母亲是那么的崇高。母亲能为孩子而病倒,荷叶能忍痛救红莲,这就是母爱的火花。它只是一眨眼的举动,但当火花燃烧起来时,虽然会很痛,但痛时会很快乐,很温暖,再当火花“啪”的一声,烧到了极限,那崇高的精神力量,已从热火中喷发。这时,所有的疼痛都在那高温中融掉了,这就是母爱的火花,一种具有外在美,又有内在崇高品质的高温火花,我想应该也只有这种花能做到这一点。

可能,每个人心中的火花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火中充满情,花中充满爱,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爱释放出来,一朵朵母爱之花便会成为一片母爱之地。

让我们共同来用爱温暖人间。让爱填满天和地,更让母爱精神成为人类之本,人类之躯。

篇10:冰心往事读后感

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与故乡庭院莲花有关的往事,第一件事是月夜祖父说到园里开三蒂莲时,家里添了三个孩子。“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然而,祖父的话流露出的家人对孩子的珍爱之情却已溢于言表。

第二件事写了作家看到莲花在风雨中遭到摧残时的心境,看到白莲凋零时的沮丧,看到红莲被风雨侵袭时的无奈、怜惜这让作家在窗前徘徊,是母亲的呼唤,莲叶对红莲的遮蔽,让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心里充满感动,进而想到母亲是荷叶、孩子是红莲。当心中的风雨来袭,只有母亲才能为孩子遮掩。

最令我感动的是文章最后一句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我们伟大的爱。

篇11:《康庄往事》读后感

赵杰兵

一书我认真阅读了。因为阿咚给书时跟我说了,这书和一般知青回忆录不大一样。我抓紧时间,一口气看完,觉得确实和一般知青回忆不一样。

作者首先是自觉申请上山下乡的,怀抱革命的理想主义和毛主席语录,大有壮士断腕改天斗地的决心,一绝文革的重灾区北京,投入到广阔天地,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就像全体知青一样,从城市到农村,学生们首先要过劳动关,就是学会各种农活和当地的饮食,住宿习惯等,不管愿意不愿意,为了生存,只能如此。

作者是干部子弟,文革初始,父母被打倒,成为走资派,子女即刻成为“狗崽子”,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出身的好坏几乎成为好人坏人的标志。但是,作者不为环境所动,坚持自己的信念,很快和村里的干部,社员打成一片,且帮助村里脱贫干了许多好事情,即便离开后,且一直和村里保持联系,不管后来的工作岗位的调动走的什么地方。后来,动用自己的力量和当地干部的支持,帮助村里在干旱的山西北部农村,打了二眼甜水井,此事很让人感动。

作者是幸运的。由于他真诚地积极地献身到农村的土地中,得到农民的信任,很快当上,小队、大队干部,从此走上仕途。由于落实政策,父母的问题得以解放,重新出来工作,作为干部子弟,也因此随着得到好处。但是作者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想法,仍然尽力帮助村里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一般干部子弟不大一样。

回首,今天的农村和当年插队时的农村有着很大的不一样,就像当初刚解放时,从地主手里没收土地,分给农民,再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把土地收回国有,结果越干越穷。后来又承包三十年不变,到现在土地可以扭转。中国的土地政策自解放以来走了一条曲曲弯弯的道路,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也在不断适应这些变化,好在,吃饱肚子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下面的事情,就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还有养老制度的解决。

知青运动的悔与不悔之争,还将争论下去。抛开个人得失所困。首先,让1700万学生失学,造成十几年的文化断层,至此一点,就是罪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干出这种事情的。

书中大量叙述了作者在康庄当知青时所接触的人物,故事,和突发事情对于本人的影响,见证了知青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过程耐人寻味。没有真实的经历没有真心的体验是写不出这样的着作的。从中我们看见天下最底层人们的酸甜苦辣和小小的欢乐。如:农民花上300元去陕西买老婆的事情最为感人。最起码说明一点,当时的陕西比山西的康庄更加贫困。还有四川。

知青运动短短的历史造成的社会动荡,造成人口的迁移,牵扯到多少家庭思念和苦痛,造成最后的返城,其根源至今未见正面官方的报道。就像我们建国后的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不断地运动,造成至今人口素质的不良作风和习俗一样,其影响深远。

篇12:红色往事读后感

——《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事业》读后感

翻开《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故事》这本书,一个个鲜活的革命先辈的动人保密故事展现在眼前,让我在精神上、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这本书向我诠释了革命先辈为严守党的秘密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而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我党保密工作优良传统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党的保密历史是无数革命先辈秉承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用铁一般的纪律约束、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保密历史。这种精神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这种保密的精神有着多方面的体现,作为涉密人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一要秉承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力。1928年12月的,时任高密县先为书记的王全斌在济南参加完省委扩大会议后在返程的火车上被国民党南流区头子宋法玉逮捕,并妄图“撬开”王全斌的嘴,进而将潍县、高密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但是宋法玉的企图不过是一枕黄粱。王全斌在酷刑的折磨下失去耳、舌、手、脚、甚至双眼都被挖出,仍然顽强的同敌人做殊死搏斗,为党的事业、为革命献出了全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全斌虽死犹荣,虽死犹存。他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不但在当时激人奋进,而且永为后世敬仰。在新形势下,我仍然要时刻铭记王全斌的英雄事迹,要像他一样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继承党的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

二要坚持铁的保密纪律。“凡党员泄露本党的秘密者,该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开除之”,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纪律严明,党的战斗力就会增强,党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革命战争时期如此,建设、改革开放乃至以后的历史时期,同样如此。在历史中汲取营养,遵循规律、传承和发扬党的传统和优势。才能使党的保密工作做到根本。

三要紧紧的依靠人民,构筑保密系统的铜墙铁壁。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革命同志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掩护才在日军强势的搜捕中获得生机。当我党的情报人员传递消息的时候,也正是依靠人民群众对当地的熟悉才能准确的找到送信的路线和安全的方法。我党来自于人民、殖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历史无数次的向我们阐释,只有紧紧的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不断的胜利。

四要不断学习保密知识,以完成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当今世界,保密工作早已不在是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迭,我们必须知道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要做到切实加强保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的提升技术抗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保密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在这个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要从自身做起,让保密工作融入到工作中去。“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是毛泽东主席早在1941年给中办机要处的题词。起由是毛主席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中办机要处一位同志递给他的一份秘密电报并没有用信封封装,而是从这位同志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他便严肃的对这位同志说:“秘密文件放在衣兜里传递,是很不利于保密的”。自此机要处便将此题词作为保密工作的“座右铭”。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保密工作上细心与谨慎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的在保密工作上的优良传统,真正把保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谨慎的是对待,切实推进保密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13:往事依依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往事依依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事依依读后感1

年华似流水,往事依依。

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荆。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读后感2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雕镂”是雕刻的意思。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传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师的这种用眼睛所传出的感情没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鸦雀无声”写出了学生被感染后的听课状态。“深深”则写出了学生被感人的程度。这都是造成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往事依依读后感3

通过读与对课文的了解,我知道了《往事依依》是些学习与读书,作者的母亲教他读,并且又说作者的没有念过学校就来叫他。

作者特别爱学习,小时候,他看着自已房间的山水画,能想象自已也在其中。读书时又能把自已的家乡想象成书里面的地方。

作者在学生时代有喜欢上了书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诗是一本描写山水风景与四季的变化,在我们学的《往事依依》中有四句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日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非常深刻写了四季的美丽。

作者在初中锻又“更上一层楼”。

真是知识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年华似流水,我不能让着水白白的流掉,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回头望时,也没有反悔的。

往事依依读后感4

如今我们毕业了,可是每次读《往事依依》就会让我不禁想起以前我们班的李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

记得那一次,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了,我们都着急回家,我从学校门口箭一般地飞出去,正看到李老师为了让一个小女孩过马路,把车头一扭,自己摔下了摩托车。我跑上前去扶李老师,李老师摔得很重,我一个人根本扶不起来,这时其他同学也来了,七手八脚地扶李老师,后来学校里的老师把李老师送进了医院。第二天,李老师来到学校,老师们看见了都劝她请假休息,可她却摇摇头拒绝了。上课铃响了,我们看见李老师强打精神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很艰难地走上了讲台。等她站定了,就叫了一声“上课”。

今天同学们都很听话,坐得直直的,还不断地打量着李老师,看她脸上、手上、腿上都是伤。李老师看着同学们许多疑问的眼睛,似乎看出了什么,偈勉强地笑着说:“大家不要担心,我没事的。快要考试了,大家要努力啊,不要罗耽误了你们。”但是,我模糊地看见李老师的眼角上似乎还闪着泪光。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按着伤口。我看见李老师那紧皱的眉头和额头上的汗珠,我觉得李老师让敬佩。那节课上,同学们真是鸦雀无声。

上一篇:秋兴八首教案下一篇:本届社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