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个人观后感

2024-04-09

美国往事个人观后感(精选9篇)

篇1:美国往事个人观后感

12月11日晚,佳片有约,连续四个小时观看美国黑帮片《美国往事》,《美国往事》观后感。次日凌晨七点,又重看一次。影片跳跃性的镜头很多。时间穿插也比较频繁。看一遍往往是“看不懂”的。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偷偷摸摸,敲诈诈骗的混混,到称霸一方的黑社会团伙的过程。其中主要写了一个“好强盗”和一个“坏强盗”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面条本是少年阿飞的头目。后来年龄稍大狡诈的麦大出现,取代了面条的位置。他们由给另一个流氓团伙头目臭虫打打下手,到自立门户成立基金会。五个孩子决定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在一次与臭虫的火拼中,面条杀了臭虫,伤了警察,被判20__年徒刑。在他坐狱期间,面条的几个伙伴利用走私贩卖私酒(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发布禁酒令)发财开了酒吧、妓院等实业。

面条出狱后,参加进去,继续他们的黑帮事业。他们抢劫珠宝,杀人越货。还参与政治罢工,解救罢工领导人政客吉米,绑架暗助资本家的腐败警察局长的幼儿,干预罢工的劳资纠纷。

后来,麦大要去抢联邦银行。所有的人都认为必死无疑。麦大还是执意要做。面条为救朋友,向警方泄露原来他们走私犯酒的事,以免于大家一死。结局是,不但麦大、派克、公鸡眼被击毙,面条的同居情人妓女伊芙也被杀害。面条心灰意冷,改名换姓,远走他乡。三十五年后,面条被一封邀请信请回。他发现,以他名义建造的豪华公墓里,他的三个朋友被安葬了。他还得到了一笔丰厚的“下一次行动”预付款。

原来,三十五年前的血腥杀戮,正是麦大一手策划的阴谋。他与警察勾结,利用面条报警,清除了同伙派克、公鸡眼,卷走他们共同的财产。麦大野心大。他“漂白”自己后,改名换姓,弃商从政,爬到了商业部长的高位,麦大还用金钱俘虏了面条心仪的童年年女友狄波拉,收为情人。还生了儿子。

麦大在政界依然“不老实”。他勾结寡头走私违法,被联邦调查局盯上了。他的同伙,或者说高层的政治需要,必须牺牲麦大。麦大自知自己的下场,就以“白利”部长的名义,找来昔日的朋友面条。他宁愿让面条杀了他,也不愿意给联邦调查局暗杀他的机会。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面条,面对童年、昔日的伙伴,这个曾经抢了他的位置、吞了他的票子、夺了他的妻子的麦大,眼含热泪却心如死灰。当麦大请求他“报复”的时候,面条拒绝了。他说,他当年为了“伟大的友谊”也曾出卖过一个朋友,导致他们都死了。他甚至始终没有呼叫“麦大”的名字,彬彬有礼地与“白利部长”分手了。

麦大走进垃圾粉碎机自杀身亡。

这是一部很有看头儿的大片。稍显灰暗的色彩基调,衬托出人生的某种无奈。

长达四十年的历史跨度,从1920__年到1968年,几位童年的朋友演绎了不同性格导致的不同归宿。面条憨厚而重感(爱)情;麦大狡猾而重“事业”;狄布拉高傲而重地位,这个女孩是面条心中神圣的女神,狄布拉也不是对面条毫无情感。当面条出狱后,她曾对面条说过:“你是我心中唯一重视过的人。”他们却始终未走到一起。

阅尽人间的美好,历尽人间的沧桑。四十年的成长经历,四十年的不堪回首。

应该提到的是,原著小说名为《流氓》。是的。面条、麦大、派崔克、公鸡眼都是黑社会的流氓。尽管抢劫为珠宝后杀害雇主,面条并不同意,他还是杀了人。他们是社会的毒瘤,但他们又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有网友有兴趣,可先看一看相关的影评,这样会更容易看懂。影片从三十年代面条在中国戏院即大烟馆销魂开始(他为救朋友报警后到大烟馆的),最后一个镜头又回到面条三十年代在大烟馆的“享受”微笑结束,是透露人生如梦,还是演绎醉生梦死,抑或表达对世事的麻木?我不得而知。

篇2:美国往事个人观后感

诸多电影都曾对美国禁酒令时期的黑帮进行描写,最经典的就是《教父》和《美国往事》。美国往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背叛和人生的故事,主角Noodles似乎有机会获得一切,却被背叛只剩下虚假的记忆。面条、黛博拉、麦克斯这些人都具有特别的特点,而他们所处的美国那个混沌的时代也像极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状态,深陷在时代里面的人们身上也具有一样的特点。

主角面条是一个悲惨的失败者,他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美德,也是一个软弱的平凡人。对朋友麦克斯和其他伙伴他无比的忠诚,最小的伙伴被霸哥杀死时他不计后果杀死了霸哥和赶来的警察,因此坐了十年牢。后来麦克斯要背叛他,他依然无条件的相信的麦克斯,甚至想要拯救麦克斯,结果害死了自己的兄弟,并由此开始了自己长达35年的悲惨后半生。我个人觉得面条是一个无法深刻洞察命运和人性的人,他对一些事情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当麦克斯为了和更大的帮派示好背叛合作伙伴时他强烈反对:“今天他们要你杀了合作伙伴,明天他们就会要你杀了我,你怎么办呢,反正到时候我是不会杀了你的。”在他看来只有朋友之间无条件的信任才能应对外界的诱惑,因此他也无条件的信任兄弟,但是这都是他的主观想法,首先由于是麦克斯的性格,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兄弟之前,为了自己他可以牺牲兄弟,这使得四人兄弟团对彼此之间完全的信任从内部无法达成,然后是面条对麦克斯无条件的信任并不能改变麦克斯的性格,也无法对麦克斯的选择形成干涉,因为面条本身就是一个依赖于麦克斯,个人意思不够强烈的人,对麦克斯而言面条的信任在利益选择上对他而言不重要,顶多只能为他的友情掉两滴泪而已。如果面条有像麦克斯一样强烈的个人意识,可以选择背叛兄弟,麦克斯会担心面条背叛自己对自己造成危害而选择与面条相互信任,那么面条对于麦克斯的信任就有了作用,成为了博弈的筹码,反而可以限制麦克斯的背叛。所以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面条无条件信任麦克斯,依赖麦克斯无法阻止他的背叛,当他可以选择自己背叛时,他却可以限制麦克斯的背叛。

面条、黛博拉与麦克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面条与麦克斯都喜欢黛博拉,黛博拉也喜欢麦克斯,但是黛博拉与麦克斯一样都是个人意识极为强烈的人。黛博拉追求的是最高层次的人生,面条虽然靠黑帮发家致富却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底层,黛博拉注定不会和他在一起,黛博拉深刻的明白两人间这种不可弥补的差距,所以就算她多爱面条也不会主动帮助他,年轻时的面条不明白,成年后的他和黛博拉在吃完高级晚餐后明白了这种差距,面对这种他一生都无可奈何的差距,他绝望的强奸了黛博拉。电影里,两次面条与黛博拉深情对视的时候,都会被麦克斯打断,黛博拉就会嘲讽地说:“快去吧,你妈妈叫你呢。”这暗示了面条的黑帮兄弟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麦克斯背叛了自己的兄弟,获得了至高的地位与权利,最后也获得了黛博拉。这说明要获得黛博拉就必须舍弃兄弟并且获得地位,然而坚持信任兄弟的面条是做不到这样的,所以他一开始就注定得不到黛博拉。

在评价人的时候,都要放在特定的环境里

篇3:美国往事个人观后感

笔者看来, 电影是一个用动静结合的万千画面讲述故事, 用动作、表情、结合道具、物件共同塑造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 用声音结合画面与角色、营造特定氛围、表现角色内心情感的审美过程, 试图整合生活与艺术来表达电影人价值取向的富于创造性的文艺形式。

都说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 是20世纪最著名、最多产的电影配乐大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他参与过的电影配乐可能达到500部。这位配乐大师亲自配乐并指挥的电影《美国往事》, 是美国众多西部片中的典型代表之作, 故事情节围绕着所谓的“追求个人成功的美国梦”而展开, 复仇的杀戮之心、攫取财富的欲望、荡气回肠的友情、欲说还休的爱情都在这部看似粗犷的电影中得到了夸张而细腻的展示与表达;影片主题围绕着“利益”来展开, 在大漠荒原上对获取财富的欲望是数十年前美国西部对“美国梦”追寻的真实写照, 暴力与情爱、背叛与忠诚、失落与成功等构成“不择手段的奋斗达成目标的美国式人生观”的基本元素。对各类场景的表现手法、人物情感的宣泄方式都有着独到的合乎情理的处理方式, 尤其是电影的配音配乐, 功不可没, 值得称道。

《美国往事》的场景主要包括———广阔的郊外、热闹的街市、杂乱的仓库、狭小的厕所、航运的河道、富丽的豪宅、醉生梦死的鸦片馆、灯红酒绿的俱乐部等。出没其间的主要角色是———街头小混混、杂货店家人、酒馆伙计、妓女、警察和政客等。角色的情感重点是———陶醉与思恋、仇视与悔恨。要给上述“特定场景”、“个性鲜明的角色”和“角色内心情感”三种不同对象配乐, 是充满挑战的。

下面试着对电影《美国往事》的音效特色进行艺术解读。

一、在表现“特定场景”时, 《美国往事》选取的

声音素材自然质朴, 与画面相配, 合乎情理, 显现出惊人的人文素养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电影公司的标志, 配有一个简短旋律, 耗时45秒。随后的镜头是一片黑暗背景上, 不紧不慢地显现字幕, 耗时56秒, 其间没有任何声音。电影就是以这种的乐音空白开场, 自然、谨慎, 可谓“惜乐如金”, 却又合乎情理。

1分41秒时, 渐渐出现远处出来的女声歌唱之声, 并伴有嘈杂的人声。女声慢慢变得稍微清晰, 仍然伴有其他嘈杂之声。

13秒之后, 即1分54秒开始, 第一次听得见人的脚步声, 越来越清晰, 似乎是高跟鞋踩出的步点, 其间出现小件玻璃器皿被突然弄碎的声音, 一共不紧不慢走了24步, 耗时28秒, 最后两步是鞋底摩擦地面而止步的声音, 紧接着是真切的开锁开门的声音, 有人进了幽暗寂静的屋子。

屋外的光源能让观众看出一女子摸索着开了台灯, 这时传来隐约的汽车喇叭声。声音的巧妙结合, 让观众感觉到这个屋子离公路有一段距离。女子打开的台灯照亮了屋内一片空间, 也照亮了她自己。先是这女子上身的特写———年轻、漂亮、时尚、珠光宝气。

突然“砰”的一声枪响, 紧接着是受惊女子的一声尖叫, 子弹击碎了相框, 吓坏了年轻美貌的女子, 同时也吓着了所有电影观众, 原来三名男子早已潜伏在房间等着抓人。而这一系列画面给出来的效果跟声音是紧紧相连的, 简洁的几句对白后, 是男人对着这女子的一记响亮耳光, 配上女子几乎同时发出的痛苦的惊呼, 女子应声倒在床上。缓过来后, 慢慢坐起, 站起。接着便是男子手枪上膛的声音。枪口瞄准女子左胸, 扣动扳机, 开枪, 女子应声而倒, 发出一声低沉短促的惨叫, 瘫在床上。

这时外面一直在歌唱的女声唱完了全曲的最后一个高音, 听客们一波欢呼, 只是音量不大, 但足够能听清。这种安排, 实在微妙、确又恰到好处。

男子又朝她胸部开枪, 女子身体本能地抖动了一下, 发出的是极短微弱的声音。外面不远处第二波欢呼嘈杂之声依稀可辨, 但音量变得小了些, 明显有助于突出画面的主体地位。

人物对白之外的脚步声、开门声、开灯声、掀开床单声、子弹上膛声、枪声等都能听得特别真切清晰, 经过了特殊处理, 有意扩大了音量。在非常讲究乐音的同时, 善于运用其他种类的声音, 而且声音素材异常丰富, 用法出奇的大胆, 感觉相当高妙。同时, 这一段配音配乐, 暗合了人类的天性, 那便是———黑暗中特别渴望见到光亮;寂静中特别期待听清声音。

二、“声音焦点”把握准确, 声效与画面配合自

如, 善于突出矛盾与冲突, 夺人眼球, 引起情感共鸣, 甚至惊心动魄

所谓“声音焦点”是指整部影片中众多声音元素集中体现的情感聚焦。人们一直都在强调电影表现内容的丰富性, 影片中除了在画面中看到的内容, 还有看不到的画外的内容, 尤其是可听的乐音和各类其他声响。声音虽不可见, 但在渲染特定情绪时不愧为一支利器。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 做得大胆又谨慎, 显现高超技巧。

例如, 在鸦片烟馆里, 主角面条 (Noodle) 看见报纸上有他的三位弟兄般的同伴被警方拘捕后被处决时, 内心特别复杂:既有没能说服同伴停止冒险行动的无奈、又有暗地里提前向警方告密而背叛同伴的负罪感、还有与长期以来患难与共的生死弟兄天从此永别的不舍与惆怅。这时候突然响起一阵近乎刺耳的电话铃声, 影片通过蒙太奇和意识流镜头、配上巧妙的特殊声效, 电话铃声一直响着, 有一种催人接听的功效, 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链接作用, 贯穿一系列的组合画面, 让观众的确能体味到电影主角面条当时非常奇特的夹杂着无可奈何、忐忑不安、悲伤痛苦的心境。

又如, 少年面条偷窥杂货店老板女儿黛博拉跳舞。少女在堆满杂货的店里却随着昂贵的转盘留声机里发出的舞曲跳着高雅的舞蹈, 这画面暗含低俗与高雅的矛盾、店铺的杂乱与少女的整洁的鲜明对比、父亲要求她帮忙照顾店面生意为食客端盘子递水打杂的现实与少女美丽活泼想练习舞蹈的理想的冲突、还有黛博拉心目中少年面条生机勃勃却只是一街头小混混的心理纠结……数重矛盾杂糅一起。

这一段的声音处理简洁实用, 借用了当年的舞曲, 由萨克斯吹奏出主旋律, 配以中低音提琴、镲或口琴打节奏, 旋律在舒缓中略带拘束、柔美中略显青涩的摇摆风格, 完全符合少女身居杂货店, 心里却渴望艺术与自由的心理, 也与万千观众自己能够感知的多重矛盾与冲突相吻合, 可谓别具匠心。

再如, 少年面条在追求爱跳舞的漂亮女孩黛博拉过程中, 有一场两人坐在关门后的杂货店水果摊木板上的戏, 明丽的女孩接受着较好的教育, 乖巧地听从大人吩咐, 在大人们都去教堂祷告的时候, 一个人守店。可是她早就知道少年面条在厕所里偷窥过她, 推测他喜欢上了自己, 也清楚在杂货店祷告和在教堂祷告, 对上帝而言效果是一样的, 圣经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戒律箴言, 更闻得出眼前的少年由于长时间没洗澡而发出的不大好闻的味道, 当然明白这位少年就是成天在街上晃荡的一个小混混, 当着男孩的面, 黛博拉感叹道:“你永远不可能是我心爱的人!”可是, 这位叫面条的少年长着一双白鸽般敏锐的眼睛、面颊圆润如象牙、双腿如大理石柱……聪明美丽的小姑娘又觉得“他可爱极了”。就在纠结忐忑之际, 这个早就喜欢她的少年, 听出了黛博拉对他的关切, 他想到了黛博拉曾经脱下衣服让他看了她纯洁的身体;虽然在大街上大声调侃讽刺自己, 但在进了杂货店后主动为自己留门……这些都是观众看得真切的画面场景。于是, 面条大胆地亲吻了黛博拉……

这一段开头采用了女孩跳舞时用过的摇摆风格的舞曲, 旋律给人一种舒缓中略带拘束、柔美中略显青涩的味道, 因为他们都还不大成熟。女孩关了留声机之后, 和男孩坐在一起, 杂货店的木板摆放着各式水果, 他们俩正好挨着青苹果坐着, 用心的观众可能会意识到, 此时的感情还真是像他们身边摆放的颜色泛青、味道少不了生涩的青苹果啊!然而, 青苹果毕竟又甜又脆, 甜脆的口感, 普天之下, 有几个正常的年轻人能够抵御?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不也是偷尝了禁果么?

于是, 女孩告诉少年, 在哪儿读圣经和向上帝祈祷, 效果都一样。此时, 音乐变了, 女孩在描绘她心中爱人形象时, 音乐旋律上行, 音量增大;话锋一转, 说眼前的男孩不合标准时, 旋律下行, 音量变弱。几次反复之后, 女孩说出“整体来说, 你还是可爱极了”时, 配乐采用管弦乐合奏, 小提琴为主, 旋律特别柔和抒情, 类似春天潮水般的律动和强度, 使人内心顿生波澜。配合画面, 少男少女相亲相爱, 杂货店根本就成了透着浪漫情调的伊甸园, 蕴含生机而圣洁起来。

结语

整体而言, 电影主角的喜怒哀乐有一条明朗的“可视的情感波”;而电影的声音焦点就是另一条“可听的情感波”, 它们二者如果合拍共振, 就会悦目又愉耳, 达到赏心的功效。优秀的电影不但能够凭借精美绝伦的画面打动观众, 呈现给亿万观众无尽的美感;还可以通过乐音与天籁, 配合相应画面, 引起红男绿女内心的情感波澜, 慰藉天下有心人的灵魂。

摘要:电影《美国往事》的音效特点有两个:第一, “声音焦点”把握准确, 声效与画面配合自如, 善于利用矛盾与冲突, 夺人眼球, 引起情感共鸣, 甚至惊心动魄。电影主角的喜怒哀乐有一条明朗的“可视的情感波”;而电影的声音焦点就是另一条“可听的情感波”, 二者合拍共振, 悦目又愉耳, 达到赏心的功效。第二“, 特定场景”中音乐素材质朴自然, 配合画面, 入情入理, 显现出惊人的人文素养。电影上乘之作, 凭借精美画面, 抢先夺人眼球, 呈现无尽美感;更能通过乐音与天籁, 配合画面, 相得益彰, 掀起红男绿女情感之波澜, 慰藉天下有心人之灵魂。

关键词:声音素材,声音焦点,特定场景,情感波

参考文献

篇4:《美国往事》:美国梦的AB面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詹姆斯•伍兹、伊丽莎白•麦戈文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纽约少年“面条”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大”,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

若干年后,“面条”出狱,当时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健壮的青年人,在“麦大”的带领下,他们又开始了一系列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大”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面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大”收手。警察与“面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大”等人全部被杀。“面条”带着深深的悔恨和痛苦,离开纽约,回到年少时生长的地方。

35年过去了,几近垂暮的“面条”重新回到纽约的伤心地,他遇见了少时的朋友和旧情人,而当年“麦大”他们的死,背后竟然包含着出乎意料的阴谋……

本片是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美国三部曲”之一,历时13年酝酿及创作,是他的巅峰之作。影片一改好莱坞传统西片的格局,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美国黑社会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影片时间跨越40年,从经济大萧条、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往事》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它承载的是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所有的“美国情结”(他本人并非在美国出生且未在美国长期生活过),他所要讲述的并非是一个逻辑完整的传统故事,而是他本人对他一生所钟爱的美国历史、文化与精神的一次纯粹自我的表达。因为他对于大洋彼岸的理解并非像科波拉这样在街边成长起来的意裔美国人,而是通过银幕上的美国电影所获得和积累的,所以他才会拍摄一部带着非美国气质的美国题材的电影来完成自己一生所求证的事物。影片曾获1984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配乐、最佳服饰设计两项奥斯卡金像奖。

悬疑

《非常嫌疑犯》

导演:布莱恩•辛格

主演:史蒂芬•鲍德文、加布里埃尔•拜恩

Verbal Kint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毫无杀伤力的跛子,在被警方盘问时却一股脑把自己的辉煌史全端出来:6个星期前,一次意外的罪案和匿名电话,5个身怀绝技的惯犯结成犯罪团伙,狼狈为奸干了漂亮的几票。而随着一个名叫恺撒的幽灵出现,他们的噩梦也开始了,撞邪的5个人从此踏上不归路……

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谎言,一次精彩的瞒天过海伎俩!这部经典悬疑片推翻了观众的惯性逻辑思维,欣赏本片时必须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细节,才能在谜底揭晓时获得恍然大悟的乐趣,是一部味道十足的悬疑好片。

犯罪

《好家伙》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雷•利奥塔

电影《好家伙》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美国黑帮名人亨利•希尔在江湖上纵横30多年的传奇遭遇,逼真地表现出黑道人物独特的生活型态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本片是被誉为美国影坛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的得意之作,看似传统意义上的黑帮片,实际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国梦”式的理想破灭。如果说科波拉的《教父》系列是黑帮浪漫主义史诗的话,《好家伙》则是一部有关黑帮的纪实文学。

纪录

《上帝之城》

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卡提亚•路德

主演:亚历山大•罗德里格斯、里安德罗•弗米诺

《上帝之城》改编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说,“上帝之城”是巴西里约热内卢最危险的贫民窟,住在这里的孩子几乎人手一支枪,任何进入此区的货车都难逃被劫的命运,这里是暴力毒品的天堂,连警察都不愿轻易涉足。从小在这里长大的Rocket,见证了20多年暴力围绕的混乱生活,以及最终导致一场灾难性的黑帮争斗。

影片故事横跨了30年,表达了对人性堕落和无尽暴力的谴责。这部史诗巨片还让这个名叫“上帝之城”的巴西贫民窟活灵活现起来。

篇5:美国往事观后感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片子呢?因为最近看多了周传基爷爷讲电影理论的视频教程,也想找一部经典的片子来分析分析。下面,我就分析一下本片的几处典型的镜头剪辑。

1.30年代“面条”所在的中国烟馆里烟灯(圆形)→“麦大”等三兄弟被警方击毙后现场的灯(圆形)。这里很符合周爷爷“圆接圆”的镜头组接理论。

2.胖子店里厕所墙上的洞里是老年面条的眼睛在看什么→少女狄波拉在跳舞→少年面条正在从那个洞里偷窥。

3.少年麦大等人目送面条进监狱→墓志铭“Your youngest and strongest will fall by the sword.”→老年面条正在看着以上这句话。

4.公墓房间的墙上挂着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正在开一个保险柜的锁。

5.老年面条提着刚取出的一箱钱忐忑不安地在街上走,突然一个飞盘向他扔来,他躲开后,一只手接住→青年麦大抢过刚出狱的青年面条手中的行李箱。

6.青年面条载着同伴把汽车开进河里→电视里(1968年)正在播出从河里打捞上来一辆被烧毁的汽车。

7.老年麦大跳进垃圾粉碎车自杀后,远去的血红色的2个车灯→逐渐靠近的2个白色的车灯,这辆车正载着狂欢的年轻人。

篇6:美国往事观后感800字

当麦克斯和面条在沙滩度假的时候,刊登着解除禁酒令的报纸传到了他们手中。沙基向麦克斯提出了建议,和工会领袖吉米合作,收购将被贱卖的卡车,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建立基金会。而面条拒绝与政客合作,麦克斯则用一条毒计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摆脱了面条,并且拿走所有的钱进入政界。

多年以后,麦克斯已经成为政界大佬,面条在悔恨中度过了30年。虽然最后麦克斯被逼自杀身亡,面条扳回一城,但是纵观一生,麦克斯是成功的。他出身底层,父亲被送进了疯人院(因此麦克斯最讨厌别人说他,you are crazy),与面条不同的是他所具有的野心。在面条拒绝沙基的建议的时候麦克斯就对他说,你不能永远都是街头小混混的思想。这是两人最本质的区别。面条崇尚传统的硬汉价值观,讨厌政客,信任朋友,忠于爱情,不为权势所动,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都是一个正面的形象。麦克斯则为了权势不惜牺牲朋友,充满诡计与狡诈。

对于麦克斯与面条,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麦克斯的价值观,就是对于金钱权势的个人追求比所谓的为了他人考虑更好,而诡计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个人追求金钱,这是社会的根基,也是人的其他品格的根基。第一,为自己而活是人最原始的需求,吃自己喜欢的美食,穿好看的衣服,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为了满足这些原始的欲望,必须拥有自己独立追求金钱的能力;第二,你无法代替其他人的思考和行动,因为每个人思想的差异,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达成一致,在想法一致的事情上合作,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分道扬镳是最高效的相处模式。

信任从来就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词。信任朋友,不代表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他或者完全的依赖,一切都要建立在个人追求金钱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病态的信任。面条对于麦克斯的信任可以说是这样一种病态。如果信任能够让自己获利(也就是能增加个人获得金钱的能力)或者双方都获利,那么这就是一种好的信任。

诡计和狡诈都带有不好的感情色彩,但是诡计和智谋只是人们的感情色彩不同而已,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在人类社会运行和博弈的过程中,需要这样的东西来解决一些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斗争的规则发生了变化,一切以前习以为常的手段不再被认同,被称为诡计,而新的规则下又有新的手段不断出现,又能说谁比谁高明呢?

篇7:美国往事影评

影片改编自大卫?阿朗森的自传体小说《流氓》,导演娴熟而潇洒地搬用着警匪片的套路,将这部震撼人心的文字作品打造成了一部交织着恩怨情仇和爱恨纠葛,无耻之尤和侠肝义胆,卑鄙叛卖与义薄云天,酣畅淋漓与忧伤怜悯的美国传说。而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又不仅仅仅是一个传说,它客观冷静的态度、犀利无情的剖析更像是一个影像寓言。一般说来,传统好处上的剧情片都喜欢将主人公粉饰成一个能飞檐走壁的英雄,但莱昂内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帮派团伙进行任何美化,主人公面条的一生在它的镜头下更像是一场幻梦,甚至接近恶梦,然而就连这恶梦导演也不愿意让他保留,最后任凭无情的现实将梦幻碾得粉碎。

从一个无人接听的电话开始,主人公面条开始回顾他的一生。能够说,面条的追忆一向被负疚、追悔、创楚所缠绕。而占据了面条回忆场景中心的,是35年前因为他的错误或曰“叛卖”而死于非命的挚友,面条所属团伙的老大“麦克斯”。然而在他隐姓埋名35年之后,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却把他召回了纽约,让他看到了掩盖过去的面纱,这面纱几乎欺骗了他的一生。即使“贝利部长”麦克斯的出现使真相大白,他也不愿承认35年前的一幕是场精心策划好的游戏,眼前这位以前的挚友就是夺走他一切,包括心爱女孩黛波拉的仇人。影片最后,年迈的面条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的鸦片馆,他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那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但电话还没有响,于是他应对镜头,露出了笑容,才明白一切的悔愧与伤痛但是是基于他一向还抱有的善良幻想,而事实却远比以前的悔愧残酷无情。他的梦想被撞得粉碎,包括由梦想衍生出的那些伤与痛,也被现实带走,一点不留。

也许面条是美国经典警匪片、世俗神话中的正面人物,他义薄云天,侠骨柔肠,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朴素的善恶感和正义感。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麦克斯就是就应被谴责的对象,他老谋深算、阴险恶毒、深藏不露,后发制人;为了到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我最好的朋友。但是,莱昂内要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却不是善恶这样简单,他要表达的,是外来者对美国所标榜之传奇的一种怀疑、质询。事实上,正是麦克斯,而不是面条,构成了一个美国式的“奇迹”。那就是一个外籍移民,一个纽约东部贫民窟中的小流氓,能够成为极为成功的私酒贩子,并终有一天改头换面,洗干净过去的身世,跻身上流社会,官及部长显位。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麦克斯无疑是一个成功者,而面条只是一个失败者。他虽然始终以自我的方式洞察着事实与真相,甚至看清了麦克斯不断膨胀的野心,但他对麦克斯的洞察却没有超越兄弟情谊的神话。而与此相反,面条的全部性格弱点却无不纤毫毕露地暴露在麦克斯现实、犀利、冷静的目光中,利用这一切,麦克斯将他变成了自我手中的傀儡。因此,两者的较量从一开始起,就并不是同等力量上的较量。最终,赢家麦克斯加官进爵,而输家面条却逞一时血气之勇,身陷监狱之久,失去了

全部财产、心爱的姑娘甚至自我的姓名,最终还失去了他的记忆,那是他唯一的财富,却被现实显影为一段不值一文的心造幻影。正是面条和麦克斯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正反两题,构成了一种现实与诗意、残人与柔情、惩罚与罪恶的复杂混合,让习惯了快意恩仇的人们不得不在这种心理落差中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悠久思索。

在这天看来,《美国往事》无疑是一部人人都期望先睹为快的经典,可事实上它的诞生却颇费周折,那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请莱昂内执导《教父》,但莱昂内当时正专注于《美国往事》剧本的修改,因此婉转地拒绝了邀请。但当他一切筹备完毕,甚至联系到由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主角后,《教父》已经上映并大受好评,制片人因此对类型与其十分相似的《美国往事》是否成功没了信心。这一拖,就是。这期间,每年嘎纳电影节莱昂内都穿戴整齐地坐在会场,手捧剧本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制片人艾隆?贝尔认出了莱昂内并听取了他三个小时的描述决定投拍后,这部名片才有了登上银幕的机会。说到那里,所有热爱《美国往事》的人都不得不感谢莱昂内的执著,如果他稍有放下,这部影片就可能胎死腹中,这将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莫大遗憾。

篇8:美国往事个人观后感

出逃的车站, 镶嵌在壁画中的镜子换了一拨又一拨的人看。《Yesterday》的隐约声响提示着观者背景时代的变换, 提醒着面条逝去的青春与无尽的梦幻。镜子在这段往事的穿梭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它赤裸地展示着岁月的无情雕琢, 它承载着面条的自我审视。他一直在逃亡, 却始终被过去所追杀;他始终想遗忘, 却又一直被影子所缠绕, 然后终于回到了梦想与梦魇的并发之地, 踏上揭梦的梦碎之旅。

如果说影片中面条所注视着的镜子是一面袒露心声的显微镜, 那么整部影片便是一面审视美国残忍与无情、病态与颓废的放大镜。《美国往事》讲述了一段成长往事, 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被犹太黑帮、禁酒令等诸多符号掺杂着的现实美国, 更写实地描绘了一份份有关坚持或背叛的美国梦想。导演莱昂是位意大利人, 因此影片客观、公正而又敏锐深刻地去观察和反映着美国社会, 是对好莱坞梦幻工厂创造的美国神话的深刻反省和批判。His story, 是他的故事;History, 也是一段段他们所组成的历史。

2. 撕梦·主题

象征神秘的唐人街中国剧院, 皮影戏小小的屏幕撑起了许多迷失着的灵魂的迷幻。面条的人生亦是如此, 在鸦片的骗局里寻找逃离现实的快感。《美国往事》包含了一个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 友情、爱情、思想、责任、冲突, 它更像是一场让人不愿醒来的迷梦。在温暖的灯光和的迷离的电话铃声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岁月, 这场梦便开始了, 直到影片结尾隔着薄纱的复杂笑容, 我们才回到自己的故事, 继续填满人生缺页的空白。

2.1 友谊与背叛:

面条与麦克西是互为所谓的美国式英雄的两极。然而, 却是麦克西, 而不是面条, 实现了一个美国式的“高富帅的逆袭”, 实现了传统眼光中的的美国梦, 跻身于上流社会, 为万人所敬仰。麦克西是现实主义社会中倍加受到推崇与膜拜的物欲成功者。而反观面条, 似乎在物欲社会的任何理解上, 面条都只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而他们又像是矛盾的共同体。正是这种复杂感情, 为影片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也是推动影片发展的最大矛盾。

2.2 爱情与理智:

面条与黛博拉间的类似于爱情的感情凄美而易逝。她卸去妆容, 我们惊奇的看到她的样貌仍然青春美丽。岁月的风蚀并没有在她的外表留下明显痕迹。此时, 面对花季的追求者, 黛博拉脸上模糊的不只是卸妆水而已。每个男人心中都曾住着一位女神, 对于只能躲在墙缝后偷窥的面条来说, 在仓库翩翩起舞的白衣女孩是他初恋的全部。舞动腾起的粉末营造了一座纯白天堂, 是疲惫时最依赖的想象。但她清楚自己想要的一切, 矛盾地进行抉择, 任由理智战胜情感。

2.3 关于梦想:

电影展现着一个又一个美国梦的逝去。影片中融汇了的时代特征:犹太人的店铺、篷车、禁酒令、地下酒吧和鸦片馆、嬉皮士...将所有虚伪的美国神话打破, 血腥和肮脏的真相浮出表面。作为导演莱昂审视美国三部曲的终结篇, 《美国往事》的真正主题便是“梦想的破灭”。面条, .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代表。见证时代更迭、国家兴衰的布鲁克林桥则默默地参透着一切。

3. 织梦·幕后

蒙太奇手法是影视作品制作中最为通俗实用却也往往最为难以驾驭的方式, 而这种运用镜头说话、通过剪切来穿越时空的本领恰恰是导演莱昂的毕生所学。影片镜头剪切运用得可谓出神入化, 将复杂的剧情分为了两个拍摄时空与一连串的场景镜头, 一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留足了悬念, 二来也充分发挥了镜头语言的优势, 避免了时空跨越的理解障碍。影片开场的电话铃声可以说是全片的一大亮点, 从中国戏院的铃声响起, 一直到哈洛兰警员接起电话, 铃声的持续时间有将近5分钟之长, 地点则从中国戏院的鸦片馆的灯光迷离切换到路灯下警察的验尸现场, 接着转移到一个庆祝取消禁酒令的大型派对, 一直来到警察局的办公桌前, 最后转化为刺耳的鸣笛声。大胆地时空穿越设置令人叹服。

《美国往事》中, 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比较丰富, 构成了一个将情绪逐步推向紧张化、营造出扣人心弦的声效与画面的过程。而交叉式蒙太奇在本片中也运用得得体自然。通过时空的交叉蒙太奇剪辑, 将现实的时空带入到了心理时空, 牢牢掌握住观众情绪调动的规律。

4. 女性·性

柏拉图曾说, 最初每个人都有两张面孔、四条胳膊、四条腿和两个连在一起的躯干。他们在某个时候被神灵劈成两半。自古至今, 仍有很多人把女性称为“从属于男人的”一类, 这便是男性本位观点在作祟, 利用某种形式来暗杀了两性存在的意外和偶然。就曾有影评家以及女权主义者就《美国往事》批评导演莱昂不够尊重女性。《美国往事》中的四位女性角色除去黛博拉之外也可按照“天使”与“魔鬼”的标准大致分作两类。而除了女性角色的设置之外, 电影对于“性爱”的设置也蕴含着格式塔心理学的象征意味。

5. 问梦·结尾

“这部片子不是出于现实, 也不是出于历史, 而是出于想像, 是一部寓言。我强迫自己为成人编造寓言。”导演莱昂这样说道。《美国往事》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逻辑完整的传统故事。也正因如此, 才使我们可以自然地剖析每一面。有人看到了友情与背叛, 有人感悟了爱情与理智, 有人看出了犹太移民与美国社会的融合发展, 也有人从中看到了禁酒令期间美国人民的不满与不安。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贾小刚.《美国往事》的象征意蕴与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1年第6期, 2011

[3]刘颖.浅谈瑟吉欧·莱昂对美国西部片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0年第16期, 2010

篇9:美国枪械往事

近日,美国最高法院就“芝加哥禁枪令是否违宪”公布裁决,称宪法中有关公民享有持枪自由的条款同样适用于各州和地方法律。这意味着目前美国各州及地方有关枪支管制的法律可能面临挑战。由于该案件属于对美国禁枪违宪问题的终审判决,因此可以说给美国禁枪问题的法律争议画上了一个句号。

■ 枪支是美国立国之本

有人说美国就是一部枪械的历史,这个论调并不完全正确但也能自圆其说。事实上,在北美地区,人民持枪的历史远远早于美国建立的时间。在人们以往的意识中,美国的创立便是基于对土著印第安人的屠杀和侵略,以及对土地和资源的掠夺。然而从个体而言,白人殖民者并不是铁板一块,叫嚣彻底种族灭绝印第安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美洲早期移民的成分来看,基于宗教迫害的移民并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对印第安人抱有好感。尤其是北方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议会被教友派所掌握,该基督教派崇尚和平主义信条,认为“复仇是上帝的事情,人类的苦难源自于原罪的惩罚”,因此反对一切对印第安人实施的武力。当然同样在印第安人中也存在和白人的友好派和敌对派。双方爆发冲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争执资源或者相互觊觎对方的财富。

政治是国王的事情。对于当时生活在美洲殖民地的白人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比自己手中的枪支弹药和战斧更可靠。他们在平原上构筑起堡垒和了望哨。平时在田间工作,一旦印第安人侵入他们的领地,就全体躲入堡垒进行战斗。那个时候,枪械和农具一样,是美洲殖民者的生产和生活伴侣。1633年,普利茅斯殖民地便颁布法律,成年男子必须拥有一支火枪、一条子弹带、两磅火药和十磅子弹。这些武器几乎每年都能用得上。1766年冬天,美国弗吉尼亚州便有两名妇女为了保护孩子,在同行的两名成年男子已经被5名印第安武士杀死的情况下操起斧子还击,最终打跑了5名印第安武士并且成功地走到了附近的要塞。

在那个时代的北美大陆,无论是白人殖民者还是印第安人,枪械、火药和子弹都被视为硬通货,并且能够在交易中直接使用。很快,民间保有的枪支在之后的独立战争中显示出惊人的威力。

最初的战争爆发地是列支星敦,然而爆发的原因却是英国正规军的一次禁枪行动。1775年4月18日,英国殖民地政府派出一支军队,准备收缴北美独立派党人在马萨诸塞收藏的准备供给民兵使用的大批枪支弹药。很快,这场收缴武器的行动演变为和北美民兵组织的冲突。由于事前得到了情报,武器和相关人员早已转移,英军遭到殖民地民兵的伏击,遭受了沉重的伤亡,直到炮兵和主力部队赶到支援才击退了北美民兵。

正是由于民间的尚武传统,在独立战争中北美殖民地的成年男子纷纷自备武器和口粮参与到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战争中。正是这种精神导致后来的宪法规定,在美国境内的公民拥有武器自卫的权利,也正是本次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

从中国传统的角度而言,暴君被推翻之后天下太平了,必须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百姓休养生息。然而在美国的历史上却一直不存在刀枪入库的契机。首先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国家并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而13个州的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负担一支装备精良的国防军,因此民兵依旧是美国国防的根本。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和印第安部落间的战斗以及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并未因为独立战争的结束而终结。直到19世纪末,美国与印第安人达成了所谓的保留地协议,才彻底停止了白人移民与印第安人的战争。

■ 民间拥枪与公民逮捕权

另一项支持民众拥枪的制度性原因实质上来自于美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公民逮捕权。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下,只有执法人员才有被法律赋予的逮捕权。然而美国却并非如此。美国公民和警察一样拥有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这条法律几乎和美国的刑法同时诞生。几乎所有的英美法系国家都有公民逮捕权这个权利。这种权利实际上来自大航海时代,人在海上或者未知大陆,导致犯罪行为无法及时通知有关治安部门处理,只能私下逮捕而后经过法院审判。这项权利一直是美国历史上公民自治的一项重要权利。尤其是在美国立国之初,由于各州政府财政有限,有很多小城镇并未配属警察或者其他执法人员,因此只能依靠公民自行使用武器去逮捕罪犯。枪械作为逮捕行动中的必不可少工具自然必不可少。

当然,公民逮捕权很快衍生出一个新的职业——赏金猎手。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西部盗匪横行,出现了不少名声显赫的大盗,如杰西•詹姆斯和布奇•卡西迪。这些汪洋大盗除了必须面对警方的追捕之外,还要对付蜂拥而至的赏金猎人。由于公民拥有逮捕权,因此警方往往对棘手的罪犯开出生死不论高达数千美元的赏金,折合成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几十万美元的数字。这当然很有诱惑力,于是杰西•詹姆斯死于他的手下罗伯特福特之手,罗伯特得到了已经高达1万美元的赏金。而大盗布奇•卡西迪则遭到了更为可怕的对手,曾经在南北战争中担任联邦政府情报工作的平克顿调查公司接手这个案件,他们的私人赏金猎手在全美国追杀这名悍匪。事实上,当时美国的警察并不算很可怕,因为此时美国还没有FBI这样强有力的联邦调查机构。任何罪犯只要进行跨州的逃窜,各地的警方就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抓捕。真正可怕的反而是平克顿调查公司这样的私营执法武装力量,他们人员精干,训练有素,而且能够全国活动。最终布奇•卡西迪被迫逃到玻利维亚,生死不明。

在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并未建立足够的治安力量去应对整个国家的暴力犯罪,实际上美国的警察制度远远不如同时代的前宗主国英国。早在公元13世纪,英国已经建立了现代警务制度的雏形,由司法部控制的全国警察机构可以相互配合。美国则不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才真正拥有了城市的警察(police)机构,在此之前,各地负责执法的是治安官(sheriff)。

在西部影片中人们经常会发现以下情节:一名枪法卓越的枪手被镇长和市民选为当地的治安官并且授予警徽。这种情况在南北战争前后非常普遍,因为当时既没有警察训练学校也不存在成文的执法条令。幸好民间枪械和弹药充足,而且当时成年的男性几乎都有射击的经验。因此这种临时授予或者选举产生的治安官比供养一支专业警察队伍要划算得多。

实际上,即便是现在,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治安官仍然有权利临时将警徽授予平民,令其参与治安执法行动。当然这种被授权的执法行为已经跟公民逮捕权毫无关系。被授权的平民可以被视为一名真正的治安官。这一切都源自于美国民间保有的枪械,如果让你赤手空拳帮助警察去对付罪犯,相信没有人会愿意。

■ 枪械公司的利益

在美国制造或者买卖枪支并不是一门特殊的生意,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正因为如此,近代枪械的极重要发明都来自于美国的枪匠。1862年,美国工程师加特林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实用的转膛连发机关枪,这种武器原理至今仍然被用于隐形战斗机的机炮上。而最终替代加特林机枪的马克辛机枪的创造者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也同样来自美国。世界上第一种自动手枪同样源于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德于1893年的发明,而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M.勃朗宁所设计的柯尔特手枪则被誉为自动手枪的里程碑,现代军警使用的自动手枪仍然有着勃朗宁设计的影子。

在一个以枪械立国的国家中,枪支的设计和生产自然成为一门非常稳当的生意。尽管迄今为止历史最为悠久的枪械生产厂商是意大利的贝雷塔公司,然而美国的雷明顿、柯尔特等枪械生产厂家也同样历史悠久。其中雷明顿武器公司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枪械生产厂家。它的创建者伊利法莱特•雷明顿( Eliphalet Remington)出生于1793年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却精通机械制造。1816年,雷明顿创立了自己的枪械工厂,如今“雷明顿”已经成为军用霰弹枪的代名词,而其生产的雷明顿700型步枪至今仍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精确的狙击步枪之一。

这些历史悠久且财力雄厚的枪械厂家成为美国民间持枪权利最大的拥护者。事实上,美国民用市场销售的枪械份额跟军队几乎持平。步兵已经不再是战争的主体,美国民间枪支消费才是这些厂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上一篇:八子观后感下一篇:CR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