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教案

2024-04-27

秋兴八首教案(精选6篇)

篇1: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

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⑤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怎么能不悲伤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

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

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4、学生朗诵首、颔联

五、写作背景介绍

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2、提问:作者仅仅难道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继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

六、颈、尾联分析

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讨论)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

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2、尾联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课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学生朗诵颈、尾联

4、总结:作者当时不仅仅只是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而发出这样的“兴”,最终,作者要“兴”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其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八、板书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巫山巫峡 江间、塞上

丛菊、孤舟 萧森

寒衣、暮砧

教学反思: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但觉得的讲的太笼统了,分析不够深刻。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

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解读,逐渐培养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能力。

篇2:秋兴八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赏析意象,分析意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诗歌,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盛唐诗歌的另一座高峰,诗圣杜甫的诗歌。来感受一下二人在思想情怀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同时借此复习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尤其是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二、背景介绍

(注意听介绍,找到有助于你们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词)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7年)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薄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考试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么多的背景介绍帮助我们理解怎么办?我们要尽可能的搜集信息来帮助自己分析诗歌内涵,不至于偏离主题。主要是三看一览:看题目(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体裁: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看作者(熟悉的作者我们会联系曾经学过的诗了解其诗歌风格常用手法以及生平经历,比如哪个朝代)和写作时间(提供写作背景,有的写作时间对应重大的历史事件),看注释(生僻字、地点、人名、简单的背景介绍);一览:总览全诗,明确体裁绝句、律诗、五言诗、乐府,明确诗歌大意]

三、吟诵感知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2)自由朗读。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3)齐读全诗。(4)补充律诗知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这是按照句数和字数来分类的。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对仗:句式完全相同,每一句相同位置的‘两个字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者相似。

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对仗 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5)小组合作译诗。互评哪个组翻译的最好。

[扩展式翻译:

1、文言文多用单音词,我们将其扩展成双音节词

2、将省略的成分找到合适的位置补充出来] 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

四、涵咏赏析

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这些感受是怎么得到的?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我们逐句分析主要的意象,来体会作者在悲秋之景中都抒发了哪些悲秋之情?然后总结一下整首诗的意境。

(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拟人。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压抑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1、提问:巫山巫峡什么特点?

明确:萧瑟阴森。暗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㈢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⒈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山被云雾围绕,阴暗、阴凉的气氛,想念故乡的急切汹涌深重,心情起伏如波涛,有阴云压在心头。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2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意境:用豪迈、宏阔,哀愁悲壮,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㈣丛菊两开他日泪

1、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2、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残菊是不符合实际的。㈤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两句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场景?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说,大家都在急着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没有家人亲朋,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2、为什么要写暮砧声音?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课堂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名朗读。指导诵读技巧,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六、作业

1、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扩写为一篇小散文,不少于300字

篇3:秋兴八首教案

(一) 《秋兴八首·其一》:捣衣声声忆战争

杜甫在夔州整整一年, 丛菊两开, 即便心系故园, 也只能滞留夔州, 无法出峡北归。这时捣衣声响。李白《子夜吴歌》中写道:“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杜诗亦云:“何日干戈尽, 飘飘愧老妻。”因此捣衣声响, 如战时擂鼓, 而战争又自然让他想起和自己饱经离乱的老妻。

(二) 《秋兴八首·其二》:芦荻蒹葭思老妻

年近暮年, 严武的去世, 杜甫还朝之愿落空, 本以为可以乘槎而返, 到头来终是一场虚随。即便他当年在严武幕府, 于“画省”任职, 终究是伏枕卧病, 流落蜀中, 而未能入京供职。至此此诗似乎可以煞尾了, 但是诗人却添上“藤萝”与“芦荻”两个意象:

藤萝亦女萝, 屈原在《山鬼》有云:“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薛荔兮带女萝。”“薛荔”“女萝”等彰显山鬼女神美好的外貌与心灵, 即“香草”譬喻法。《山鬼》又云:“留灵修兮憺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灵修即山鬼女神, 年岁晚暮, 将欲罢老, 可是红颜凋敝却不见心慕之人, “心慕之人”既是恋人亦是贤君, 当是“美人”意象, 综合而言便是“香草美人”的手法。

其次是芦荻意象。芦荻, 即蒹葭。《诗经·秦风·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伊人”神秘空灵, 她或是被追求的女子, 或是知周礼的贤人。“蒹葭”和“伊人”并举, 亦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藤萝”与“芦荻”均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 一方面是贤者求思报国, 一方面是老妻红颜凋零, 从而巧妙地将“忠君爱国”这一条明线和“感念妻子”这一条暗线结合起来。

(三) 《秋兴八首·其三》:燕燕故飞愧老妻

第三首写有燕子意象, 其秋去春回, 不忘旧巢, 却见证物是人非, 如刘禹锡《乌衣巷》所云:“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甫借此分明隐喻了“安史之乱”, 正契合了《秋兴八首》的明线之意。

此外如晏几道《临江仙》所云:“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燕子成双, 才引起了有情人寄燕双飞之情。战乱纷飞, 诗人漂泊如蓬, 即便可以携手妻子, 算来都是客居他乡。因此杜甫笔下的燕子既寄托着诗人的“黍离”之悲, 又象征着对妻子无限的愧歉感。

(四) 《秋兴八首》 (其四至其八) :眼底换“色”惊岁晚

诗人在第四首时终于以“长安”直呼其名了, 准备直面自己的仕途之路, 并以“有所思”统摄后四章。“后面四章, 皆包括于其中。……此中情事, 不忍明言, 不能尽言, 人当自得于言外也。”这四章的言外之意, 杜甫不再一味地使用事物作为意象, 而是通过“颜色”来彰显内涵。“色彩词, 是最具感觉性的词类之一。在诗学感觉精致化, 以及追求诗律细、语惊人的精神进程中, 杜诗非常讲究点醒色彩的灵魂, 在色彩的感觉学上做了一篇相当独到、值得寻味的好文章。”《秋兴八首》中杜甫用到的主要色调有“紫”、“沧”、“素”、“黄”、“黑”、“红”、“碧”、“彩”、“白”等, 而这些色调也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绪:

从“紫”到“沧”的变化象征着杜甫由仙境跌入现实的破灭感。第五首先从蓬莱宫阙起, 先后提到了蓬莱、仙山、终南、仙窟、承露金茎等与求仙成仙有关之物, 因而这代表着老君青牛车来的紫气便是对上述仙处的一种色彩总结。然而圣颜已改, 繁华不再, 今昔盛衰之变系一“沧”字上;此外“沧”又和后面的“晚”字呼应, 大有悲叹自己苍老之意。

在这股悲叹中作者依靠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之景来取暖, 因此第六首出现“黄鹄”意象。黄属于暖色调, 有取暖之思;“鹄”为鸿鹄, 寄千里之志。可是很快作者便选取了一种非常平淡的颜色“白色”和一种最简单的鸟儿“白鸥”, “诗人先后自喻为最高贵和最卑微的鸟儿”, 以“黄”、“白”二色象征着情绪的极大落差。

第七首描写长安的昆明池, 表面上是在展示唐朝当年的国力鼎盛, 其实却巧妙地通过颜色刻画自己绝望至深的情绪。根据《色彩心理学》所示, “粉红”属于红色调, 象征着一种安静与美好, 和“黑色”构成强烈的对比, 且杜甫笔下的“粉红”又是“坠粉红”。“坠粉红, 莲初结实, 花蒂褪落, 故坠粉红。……莲房露冷而坠粉, 言无采之者。虽晚秋凄凉, 亦以胡羌内侵之故, 此公所以有汉武之思。”“粉红”的背后还有战争的阴影,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国力大衰, 莲花虽为粉红, 却是“坠”的结局, 红颜凋零之感亦跃然纸上。诗人那种哀国力不济、悲红颜易逝的双重思想正符合明暗双线这一主题。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不再把对妻子的情感一味地隐藏起来, 一齐连用“凤凰”、“佳人”、“仙侣”三意象以表情思:从“凤求凰”的爱情初始到“佳人拾翠”的生活细节, 最后寄托到虚幻的“仙侣同舟”的世界中, 作者对妻子的款款深情已是清晰可见了。

摘要: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表达的不仅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他巧妙地运用诗学里的“意象”, 加上一些对比强烈的“色彩词”, 从而将“思念故国”这一条明线和“感念妻子”这一条暗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透露着老来悲戚、愧念妻子的复杂情思。

关键词:秋兴八首,意象,妻子,爱情

参考文献

[1]、[唐]杜甫.杜诗镜铨[M].[清]杨伦 (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篇4:秋兴八首教案

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的内容往往被解释为对景色的描写,但是在教师用书的“整体把握”中,对于前两联的解释却存在着矛盾之处。“整体把握”认为,首联中“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颔联承上展开: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如果“玉露凋伤枫树林”真的意在描写红枫白霜的富丽景色,那么就与“气萧森”的萧瑟阴森不相符,而将“气萧森”解释为“涵盖江山万象”也略显牵强;对于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只是按照诗句内容进行翻译,并解释为对巫山巫峡景色的描写。但是如此一来诗人对于景色的描写就与诗的后两联表达的感情脱节,富丽雄浑的景色与凄苦之情、思乡之意无法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对于意象的理解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详细阐述了关于艺术品和情感的关系。艺术品即表现性的形式,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情感并不是再现出来的,而是由全部幻象,即由艺术符号排列组合起来的幻象表现出来。”诗歌的艺术符号就是意象,意象并不具体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是作者表达情感的符号。根据朗格的观点,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下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即把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当做事实的再现,认为诗句中的景物是真实存在,而忽略了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作者情感的表现符号,都是作者为了表达情感而创造出来的,它们不具有真实实在性。当然,部分诗歌中的意象也许是作者亲眼所见、现实存在的,但是当它们被写进诗歌中之后,它们就是表达情感的符号,不再具有现实物质性。因此,仅仅将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为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是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这种做法会使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无法完全发掘出诗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而且在当下的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的解释就是多个意象的简单累加,并没有意识到意象之间的内在结构。在诗歌中,每个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结构。这个形式结构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生命感受有相同的发展模式和结构式样,通过隐喻的、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情感与生命感受。单纯解释文本含义而割裂了其中的结构形式,或者仅仅关注内容而忽略意象象征的情感,对于诗歌的解读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不仅要把握意象的情感符号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诗歌的内部结构。

三、对《秋兴八首(其一)》意象和结构的重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的凋零、残伤是秋天万物开始衰败的表现,但作为意象,它表现的不是枫树凋敝的景象,而是诗人的生存状态,是诗人生命逐渐消逝的象征,并非“红枫白霜的富丽景色”。正因为生命走向了消逝,诗人才会觉得巫山巫峡“气萧森”。如果说前一句是诗人的生存状态,那么后一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生命感受,诗人因生命的脆弱和凋敝,感到萧索、肃杀、森然。“江间波浪兼天涌”中,主要的意象就是“水”,而“水”正是诗歌常用的意象,如“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等。因为水不会因人的意愿而停留,所以历代诗人都以“水”为意象,来抒发“时光飞逝”、“忧愁”等情绪。本诗“江间波浪兼天涌”中的波浪滔天也不能作为真实的景物描写来看待,它表现的是诗人的生存状态,即时间的飞逝和不可抗拒。首联中诗人已经感受到生命的衰败和凋敝,而时间又如滔滔江水滚滚而去,不肯为诗人稍作停留,二者生发出浓厚的凄怆与悲哀。因此“塞上风云接地阴”中乌云压地的阴沉实际上是诗人自身对外部世界的内在感受,即沉重、压抑、和苍茫,那片乌云就是压在诗人心头的惆怅和悲凉。

“丛菊两开他日泪”描写的依然是作者的生存状态,短暂的稳定后又继续漂泊了两年,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一直想念着家乡。在这一联中,“丛菊”与“孤舟”两个意象是相对的,丛菊生长在土地上,年复一年不会远离,而小舟却要漂泊于江河之上,茫茫江面更衬得小舟无依无靠,无所适从。这小舟就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它象征着诗人的身不由己,孤苦无依,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孤舟”的原因。“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冬季将至,人们都在赶制冬衣,这是诗人的生存状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但是重点确是在“催”和“急”,它们并不仅仅意味着赶制冬衣和急促的捣衣声,更是象征着诗人的生命感受。此时的诗人年老体弱,居无定所,一身宏图壮志无法施展,“催”与“急”表现的是诗人因“生命的衰败和时光的飞逝”而感到的急迫和压力,一阵阵急促的捣衣声仿佛就是时间在催促着生命消逝的脚步,让人急切难安,意绪难平,一种浓厚的悲怆和无力感油然而生。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诗歌的结构。诗歌每一联的两句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前一句表现的是诗人的生存状态,后一句则表现了诗人的生命感受。生存状态是因,生命感受是果。作者通过创造这样一种结构来表达自己在晚年面对生命的流逝、颠沛流离、时间飞逝时深深的悲怆、孤苦、无力之感。意象是表意之象,是诗人内部世界的对象化,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不是孤立的,诗歌的意味是在意象构成的结构中得到体现的,只有把握意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通过对意象及其结构的解读,我们既能够把握诗歌整体的意义,也能够理解每一联、每一个意象的意义,内容与情感结合紧密,更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杨朴,杨旸.中学语文名篇新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篇5:《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2)、情感与素质目标: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课堂讨论等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为学生生活感悟与所学诗歌寻找一个连接点,告诉学生赏析诗歌要明白“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二)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有关杜甫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诗,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若不介绍背景,学生的理解是浅显的,古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言志的载体,学生读懂古诗的途径之一就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更能接近诗歌的主题,这种背景意识是必须的。

(三)古诗的相关知识 1.古诗介绍。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2.律诗特点。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律诗规定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设计意图】《秋兴八首(其一)》是第五课杜诗的第一篇,三篇均是七言律诗,所以在开篇有必要梳理问题知识,为下文的朗读做准备。

(四)诗歌朗读 1.教师展示朗读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男生齐读,女生评价;女生齐读,男生评价;全班齐读,老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注意节奏、情感的体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有助于正文解析。

(五)找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或者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诗,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侧重他们的观点以及表达逻辑。

(六)正文解析(小组合作)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说说你对首联的理解?

参考: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借景抒情──低沉的心境。

注:问题题设比较宽泛,思考角度是多元的,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自然情境和诗人心境),同时不要孤立解句,应联系下文。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结合首联,赏析颔联。

参考: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注:提醒学生要学会赏析诗歌意象及其特点,同时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性,不可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和结构上的作用。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怎样理解这一联?

参考:“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倾诉思乡衷曲,“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 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孤舟一系故园心”是诗眼。

【设计意图】从参考答案可看出,引领学生学会分层解析诗歌,从最为基础的文字再到结构和思想。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你对尾联的理解是什么?

参考: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设计意图】兼顾结构和思想两个方面。5.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参考: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注:侧重诗歌主题。

(七)课堂练笔

结合以上分析,对此诗进行散文化改写。

【设计意图】正文解析主要是分联进行的,通过语言组织,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七、课后作业

请赏析刘禹锡的《秋词》。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补充材料;

刘禹锡(约772年-约842年),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和李白也称“刘白”。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时写的。刘禹锡贬到朗州,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设计意图】进行对比阅读,《秋兴八首(其一)》是悲秋,由秋兴感,而《秋词》是颂秋,积极向上的精神。

八、板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篇6:秋兴八首教案

制作人:宁静的海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体会其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

2.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会借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3.理解诗歌主旨,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一)导入:以作家为切入点导入。同学们都学过杜甫的诗,那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呢?提问学生杜宇杜甫的把握情况。教师小结,引出今天的新课秋兴八首。

(二)授课安排: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交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三)知人论诗。1.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称为“千古绝唱”,有“诗圣”的美誉。杜甫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这一环节目标:复习巩固学生对于杜甫掌握,学生重点掌握学过的诗篇及三吏三别。2.关于《秋兴》组诗解题。(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诗人已近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又逢多事之秋,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

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四)赏析课文 1.整体感知。通过教师做朗读指导,多媒体泛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方式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

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本诗的情感基调:悲。2.逐步赏析。

(1)找出本诗描写哪些意象,通过意象的的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

首联——意象:玉露、枫林、巫山、巫峡(玉露交待了时间,“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峡波浪接天连涌的澎湃气势,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兼与接用得妙。)

情感:秋气萧杀、阴瑟之感。

颔联——意象:江波、塞上、风云(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情感:浑郁低沉萧索

颈联——意象:丛菊、孤舟(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转眼写自己的感情。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一系,他日、故园两两对照可见杜甫七律诗语言句式的精妙。)

情感:忧乡思国的感伤。

尾联——意象:寒衣、白帝城、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情感:孤独漂泊无奈

2.找出文中对仗的的句子分析杜甫的遣词造句特点。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的汹涌澎湃对塞上风云的漫天接地,一兼一接一涌一阴写出了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气势。兼、接两个动词用的非常妙。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点明了秋意凄寒,孤舟意表形单影只,两开独写年年的凄凉,一系只为忧乡思国,字字相称,句式对整体现了杜诗的顿挫之感。

3.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1)情景相生,寓情于景。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2)语言练达,对偶工稳,沉郁顿挫。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4.总结借景抒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借景托情,寄托作者的羁旅、怀乡、思亲、忧国之情。鉴赏诗歌的时候应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上一篇:影子银行发展下一篇:《津门往事》读后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