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的目的和原则

2022-11-15

第一篇:辐射防护的目的和原则

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一立法目的

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健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原则。 2保护经济自由与监管和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垄断行为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除了上述三类垄断行为,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还规定了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也称“卡尔特”,是指经营者为限制或排除竞争而达成协议、决定或者采取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 1特征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特征主要有: (1)主体是经营者

(2)客观方面是合同、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 (3)目的和后果是排除或限制竞争 (4)特定的市场条件。 2类型

垄断协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即横向垄断协议;

另一类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

第十三条 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第十四条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3 豁免规定

反垄断法也对以下垄断协议作了豁免的规定: (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

(三)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 (四)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五)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 (六)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

(七)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4规制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1市场支配地位及其认定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特征及分类 特征:

(1)行为主体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

(2)行为目的是维持或提高市场地位,获取超额垄断利益 (3)行为后果是对市场竞争的实质性损害或损害的可能性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 (1)实施垄断价格 (2)掠夺性定价 (3)拒绝交易 (4)搭售 (5)歧视性交易

(6)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3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的规制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集中行为

1经营者集中的概念和特征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收购、委托经营、联营或控制其他经营者业务或人事等方式,集合经营者经济力,提高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特征:

(1)主体是经营者

(2)目的和后果是迅速集合经济力,提高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地位,对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有利有弊;

(3)经营者集中属于市场行为中的组织调整行为 2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经营者集中一般分为经营者合并和经营者控制两类。 经营者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合并为一个经营者,从而导致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经营者控制,是指经营者通过收购、委托经营、联营和其他方式而控制其他经营者,从而导致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3经营者集中控制的方法

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行政性垄断行为

1行政垄断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垄断,是指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特征:

(1)主体:行政垄断的主体指的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2)行为方式:行政性强制交易、行政性限制市场准入、行政性强制经营者限制竞争

2行政性垄断行为的种类

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 以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者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 采取与本地经营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

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 3行政垄断行为的规制方法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和立法目的 1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主要为两个关系,即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关系和监督检查部门与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管理关系。 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 (1)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2)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限制竞争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限制竞争行为有以下四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一)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

(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

(三)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 1行为主体必须是经营者

2经营者凭借的是自身经营优势 3搭售行为是违背购买者的意愿的

4搭售行为有损害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

(四)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采取非法的或者违反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进行竞争,从而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混淆行为

1混淆行为,又称欺骗性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其经营活动中以虚假不实的方式或手段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损害其他经营者及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混淆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为: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2混淆行为的构成要件为:

(1)该行为的主体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经验者

(2)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实施了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3)经营者的欺骗性行为已经或足以使用户或消费者误认 3混淆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例】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混淆行为?

A甲厂在其产品说明书中作夸大其词的不实说明

B乙厂的矿泉水使用“清凉”商标,而“清凉矿泉水厂”是本地一知名矿泉水厂的企业名称

C丙商场在有奖销售中把所有的奖券刮奖区都印上了“未中奖”字样 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在所有的产品的包装上

(二)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给予交易对方相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有: 1行为主体是经营者

2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交易机会,而非其他目的

3行为的表现方式为: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回扣、折扣、佣金、介绍费等。

4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三)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成分、用途、场地等所作的引人误解的宣传。 虚假宣传的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2上述主体实施了虚假广告或以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活动。

3上述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达到了引人误解的程度,具有社会危害性。

4主观方面,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方对虚假广告负法律责任;对广告主,则不论其主观上处于何种状态,均必须对虚假广告承担法律责任。 【例】甲经贸公司租赁乙大型商场柜台代销丙厂名牌床罩。为提高销售额,甲公司采取了多种促销措施。下列措施哪一项违反了法律规定? A在摊位广告牌上标明“厂家直销”

B在商场显著位置摆放该产品所获得的各种奖牌 C开展“微利销售”,实行买一送一或买100元返券50元 D对顾客一周之内来退货“不问理由一概退货”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利用非法手段获取、使用、披露其他经营者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可以是经营者,也可以是其他人 2认定的前提必须首先确认商业秘密确实存在。 商业秘密具有:秘密性、经济性、实用性、保密性 3行为方式:盗窃、利诱、胁迫或披露、使用等

4以非法手段获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已经或可能给权利人带来损害后果。

(五)低价倾销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也称掠夺性定价,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抵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低价倾销的构成要件为:

1行为主体是经营者,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大型企业或在特定市场上具有经营优势地位的企业。

2经营者实施了低价倾销行为

3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以便独占市场

经营者不得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行为:

(一)销售鲜活商品: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季节性降价;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六)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有奖销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常用的刺激购买力的一种促销手段,法律并不禁止所有的有奖销售行为,只禁止下列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超过五千元。

(七)诋毁商誉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销售者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的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其他经营者如果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构成共同侵权人 2经营者实施了诋毁商誉的行为

3诋毁行为是针对一个或多个特定竞争对手的行为

4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目的是败坏对方的商誉,主观心态为故意。 【例】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种关于诋毁商誉行为的表述是正确的?

A新闻单位被经营者唆使对其他经营者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与经营者构成共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B经营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影响其他同业经营者商誉的信息,只要该信息是真实的,不构成诋毁行为

C诋毁行为只能是针对市场上某一特定竞争对手实施的

D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主管心态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案情介绍】甲市第二酿酒厂酿造的“蓝星”系列啤酒深受人们喜爱,已经在当地形成品牌。为了帮助这种啤酒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开拓外地市场,甲市政府办公室发文指定该酒为“接待用酒”,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业务用餐时,饮酒应以“蓝星”为主。同时,第二酿酒厂通过电视、报刊广告公开承诺,用餐者凭该啤酒外包装上的特有标签,可以取得消费100元返还10元的奖励。这样一来,“蓝星”啤酒销量节节高升。第二酿酒厂在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利税的同时,也一跃成为甲市的“形象企业”、“名片企业”。但是,其他品牌的啤酒的销售状况却因此越来越困难,经销商们对市政府和第二酿酒厂的做法议论纷纷,颇有微词。

问:市政府和第二酿酒厂的行为是否正当?

【案情介绍】“商务通”是北京恒基伟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产品,其广告词“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及“商务通,科技让你更轻松”等广告语,给公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产品自1998年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销售额一直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保持领先地位。恒基伟业公司也因此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2000年初,北京建达篮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掌上通”的产品,为宣传该产品,建达蓝德公司于2000年3月19日、3月21日和3月24日,分别在《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等报刊上刊登了广告。在广告中使用了醒目的大号字体“网都上不了,商务怎么通”,“商务”两字的字体与恒基伟业公司“商务通”广告中使用的“商务”两字字体无明显区别,同时还写有“还在把上不了网的电子记事本当做掌上电脑?想在网络化生活中继续领先于人,您应该选择真正的掌上电脑掌上通”等字样。

恒基伟业公司认为,该广告明显针对本公司的“商务通”系列产品,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商品声誉,给“商务通”的销售带来了负面影响,遂将建达蓝德公司告上了法庭;建达蓝德公司辩称:第一,原告的“商务通”并非注册商标,不受法律保护。第二,在广告中使用的字体是电脑字库中的海报体,不是“商务通”专用的特殊字体,不能因为“商务通”使用了该字体就禁止他人使用。第三,广告意在提醒消费者电子记事本不是掌上电脑,其上不了网是事实,并不存在恶意诋毁原告产品的问题。第四,“商务通”与“掌上通”不是同一类的产品,二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经法院查明,根据有关国家标准,计算机按照其功能、配置、用途、运算速度等技术性能指标的不同,分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商务通”和“掌上通”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化产品。 【几种观点】

“商务通”上不了网是事实,“掌上通”只是强调了这一点,并无不妥

“掌上通”的广告属于诋毁商誉的不正当竞争,商家的“比较广告”不能超出合理的限度。

第二篇: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

浅谈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品德等领域的内容。以下所说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评价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评价时,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能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老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评价时,重点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

三.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

评价时,常用方式主要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概念;会进行概念和区域之间的比较;会进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与综合;会运用地图。图表和简单模型表达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四.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变化与发展:搜集评价信息,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

五.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评价时,可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总之,教师应当正确的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创造民主化的课堂;灵巧地运用评价语言,直言、暗示、比喻等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希望,从而更加努力。

第三篇: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分级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剂。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面罩、护目镜及口罩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等污染时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6.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三、三级防护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 、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 、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 分泌物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 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3.03.01修订 2013.03.03执行

第四篇: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为保护工作人员免受射线的伤害,国家制定的放射防护条例规定最大允许量为5Rem(测量放射人员受量单位)。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

1、减少受照剂量

照射量与源的放射性强度成正比。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操作人员的受量,使其在国家制定的允许标准之内。

2、缩短受照时间

照射量随接触时间而增加。在保证医疗质量条件下,工作宜迅速,减少在其周围的停留时间。

3、增加辐射距离

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利用长柄工具或机械手远距离操作,减少放射量,从而起到保护工作人员的作用。

4、增加防护屏蔽

利用防护屏障可有效地减低照射量。

此外,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剂量监督,定期做保健检查。

第五篇:狱侦情报搜集的主要目的与基本原则

一、狱侦情报搜集的基本内涵

所谓狱侦情报搜集.是指监狱侦查机关与狱侦、情报人员通过各种公密方式或途径去搜寻、发现、获取相关狱内侦察情报与违法犯罪信息的一种警务活动。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方面的特定含义:一是情报搜集的主体只能是监狱法定的侦查机关,其他单位或部门不具备狱侦情报的搜集主体资格。狱政、教育、刑罚执行等管理部门有

其特定的职能范围,即便是日常管理工作中反馈的与狱侦工作有关的线索与情况,也只能是未加工处理的违法犯罪信息,而不是狱侦情报;主体资格的扩大化只能导致监狱内部管理职能的混乱,削弱监狱的侦查职能.当然这与全警参与收集狱情信息是两码事。二是特定的情报搜集手段。狱侦部门按照司法部《狱内侦查工作规定》,利用其特定的公开或秘密手段来获取狱侦情报。三是特定的情报搜集范围。狱侦情报的搜集范围从其特定的侦查预防与打击揭露违法犯罪的职能来看,主要是危及监管场所安全的情报信息与预谋案件、现行案件的侦察情报或线索。四是情报搜集的对象是特定的。即危及监管安全的特定人、事、物、案件、场所与部位、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一切情报信息。

二、狱侦情报搜集的主要目的

1、准确、客观、快捷地预测与研判狱情走势。

现代中国监狱情报导侦警务战略的构建与实施,主要依靠犯罪情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监狱狱侦、情报部门为依托,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手段来获取监狱静态狱侦情报资料和动态线索型情报信息,从而组成监狱系统的犯罪情报搜集网络。狱情走势的预测与科学研判,只有以系列性数据信息的逻辑分类与组合,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才能得出客观、准确、全面的结论。通过网上狱侦情报信息的统计上报,监狱可以对不同时段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利用百分比的升降数据来掌握月、季、的押犯总体情况与违法犯罪的动态变化。

狱侦情报研判的快捷性主要依靠基层监狱民警处置行动的迅速、果断与情报传递规范化为前提;监狱情报录入、加工人员按《监狱情报资料网络管理规定》及时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监狱各级领导与基层民警能在不同的时空随时掌握与了解各层面、各方位的狱情信息。

2、提高发现、控制狱情与违法犯罪的能力。

古今中外的政治、外交、军事、刑侦等领域的战略战术告诫我们,情报信息是侦察工作的生命线。而侦察工作的好坏与成败又取决于发现、控制违法犯罪活动与现行案件线索的能力高低。因此,监狱狱侦情报的搜集,从情报信息的来源与渠道上提供了监狱发现与控制狱情与案情的源头支撑。重危犯思想动态的变化、预谋案件的各种征象与苗头、重点部位的反常迹象与破坏痕迹等等现象,必须依靠监狱的狱侦情报网络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或反馈方方面面的信息,供基层民警与职能部门分析研判与指挥控制等活动使用。

从许多监狱安全防控工作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狱侦情报信息搜集工作的至关重要。一九八三年“8.18”打刑后的中国监狱,尤其是劳改农场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罪犯单独脱逃与集体脱逃案件相对突出;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狱内案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当时监狱、劳改农场关押条件与管理模式等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我们的情报信息工作的滞后与处置、侦破案件的能力和手段的相对低下。什么时候我们的情报工作做得深入扎实,什么时候监狱的安全系数就有保障;什么时候忽略或放弃情报信息的搜集,什么时候监管安全就会大打折扣或被动“挨打”。

3、强化狱侦部门精确打击狱内重新犯罪的效能。

“精确打击”一词,是近几年来中国警方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刑事侦查体制、模式转轨以后,以情报导侦警务战略为支撑条件下提出来的。现行刑事证据的七大分类与法庭证据的采信制度向“对抗式、质证式”模式的演进,客观上对警察部门提供的诉讼证据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等要素提出了更高的法庭要求。监狱警方向检察机关提起的诉讼证据,必须经得起案件事实真相与辩护律师的推敲与质疑。而情报导侦条件下搜集的情报信息,经过警方的侦察活动转化成各种刑事证据的过程,就是狱侦部门利用侦察情报精确打击狱内犯罪活动的过程。

证明案件事实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依靠时间、地点、工具、手段、过程、后果、情节、动机等证据要素相互间的逻辑证明。任何一个是似而非的疑点或模棱两可的推断都可能导致侦察活动的前功尽弃,或检察机关退侦与法庭败诉的结局。罪犯的人身鉴别、痕迹物证的同一认定、被害人的损伤鉴定、同案犯的供词、目击者与见证人的辨认等侦查程序,都离不开情报信息的搜集与鉴别、证据的审查与判断。“精确打击”一词除了刑事证据层面的内涵外,更重要的另一内涵是指侦察层面的科学要求。一言蔽之,监狱侦察活动追求的精确打击效能是以准确、快捷、科学的情报信息搜集为前提条件的。

4、推动狱侦情报资料工作系统、科学、有序的发展。

在《中国监狱情报导侦警务战略之平台篇》中,论及到监

上一篇:非贫困村脱贫攻坚总结下一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提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