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2024-04-16

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精选8篇)

篇1: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见《世纪金榜》P2第9题、P3第3题)

2.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课本P10)

3.影响价格的因素。(P11—13结合《世纪金榜》P5右下方)

4.价格变动的影响。(P15—16)

5.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P17—18)

6.(见《世纪金榜》P8 国家、企业、消费者)

7.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P19)

8.如何正确评价四种消费心理(见《世纪金榜》P9左侧表格)

9.(P21—22)

10.(P28—

29、见《世纪金榜》P12表格)

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33)

1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32下边一段)

13.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P31)

14.怎么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35)

15.为什么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P39)

16.17.(课本P42,加世纪金榜P17实现自主创业)

18.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因及措施。(P44)

19.怎样科学理财?(见《世纪金榜》P22—23,结合P24上第3题)

20.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P60)

2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意义和措施。(P60—62)

22.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P62)

23.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63)

24.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P65)

2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P66—67)

26.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P69)

27.依法纳税的原因及做法。(P71,结合世纪金榜P17第7题)

28.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P79—80)

29.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原因及措施。(P80)

30.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及手段。(P83—84)

3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P87—88)

32.P88—90)

3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P94)

34.96—98)

如何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世纪金榜P41)

如何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见世纪金榜P37第4题)

篇2: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本科二批上线人数:普通类保20争取30人,特长类保80人争取100人。

本科(三批)350人以上。

本学期复习备考的一些设想

1.营造良好的备考氛围

(1)领导包班入组,着力做好引领和服务。形成全校一盘棋,人人关心高考、关注高考、支持高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好局面,干部教师精诚团结,实现共赢。编辑。

(2)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行目标化管理,制定有利于提高整体合力的高考考核评价奖励的方案,发挥好两个质量协作体的合力作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质量协作体、以备课组长为核心学科质量协作体)。

(3)充分发挥年级小级部管理的优势,缩短年级管理链条,提升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

2.扎实搞好第一轮复习

(1)全程采用四轮复习法(系统复习、专题复习、综合训练和自由复习),本学期重点是第一轮复习,二月底之前结束。

(2)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考纲,用活教材,以扎扎实实地围绕着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熟练学科基本思想方法为目标组织复习,按照“低起点,小台阶,严要求;抓好重点;反复演练;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要求,控制好起点,选准合适的着眼点,把夯实基础的目标落到实处。

(3)重点抓好复习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l 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实行统一教案学案,落实好主备课人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备课组长发挥好引领、把关作用。

l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行小课时制,切实要降低起点,多讲联系、讲方法、活化知识、构建网络;合理讲练比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落实重点内容当堂掌握,重视课堂教学前后延伸环节(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反思环节)。

l 资料选用的科学性。选用大品牌比较成熟的教辅资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所定资料大胆删补重组,提倡采用学案导学,单元测试和采用自组题.l 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设立专用自习,学习鹿泉一中的作业工程经验,控制好作业量,立足中难及以下,精选功能性强的题目,限时练习(练习考试化)、重视练习反馈讲评环节,提高练习讲评效率重点,引导学生在懂、会、熟、准、活上下功夫。

l 抓好辅导与分类推进工作。分类推进要早下手,唐山摸底考试后就确定重点帮扶目标,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立足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关注、专用自习重点辅导、集中培优补弱等途径开展分类推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恰当的目标,指导方法,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欠缺,通过坚持经常的指导,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提高。学校也要加强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良好的推进效果。

3.狠抓习惯,重视学生非智力能力的提高

(1)培养师生良好的习惯。本学期重点关注学生认真做事、正确归因、有节有序、计划用时、规范表达、注重积累、日清周结、定期回顾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严格要求、制度约束、检查指导、榜样示范等形式把学生习惯培养融入到高三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在每一节课中,确保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2)调控好师生的心态。各班围绕年级确定的每月主题教育的重点,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坚定信心,交流备考的经验;同班教师每月召开一次班级教研会,会诊班级管理有关问题,交流重点帮扶对象的帮扶方法和效果,提高班级质量协作体的合力;年级每月组织一次教学质量调研(月考),考后及时总结交流,帮助师生反馈复习效果,确定合理的目 标定位,及时调整复习备考状态。年级要在开学初、其中前后和期末阶段组织三次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以科学的心态备考。

(3)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重视抓好特长生的工作

(1)为特长班选配过硬的教师。

(2)制定有利于双上线的考核奖励评价激励机制。

(3)切实做到两手手抓,尤其是要抓好特长班的复习教学工作。

5.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加强高三教师的培训

我校高三干部教师全部由高二跟上来,而且连续两年没有高三备考的经验,加强学习和培训尤为重要。

(1)虚心学习我是市弟学校和外地高考工作先进地区(校)的宝贵经验。

(2)组织教师认真研究高考考纲、考题以及学生备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把握脉搏,明确思路,保证备考方向。

(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经常性地组织老师去听课、考察、参加高考研讨活动。

篇3: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2013年高考已经顺利结束, 新课标卷试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目标把握准确, 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 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一、试题基本情况统计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总体而言难易适中, 依据考试大纲, 紧扣教材, 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试题基本情况如下表。

二、试题主要特点

1. 知识覆盖面广,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覆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大知识板块, 涉及人口及其迁移、农业生产、等值线及其影响因素、气候及其成因、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主干知识。其中, 区域地理试题考查了内蒙古某地沙源丰富的原因、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我国西南某地区引种澳大利亚桉树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从降水条件说明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以及湖北神农架旅游、东北春季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环太湖泉水污染及治理等。试题注重对地理学科核心内容的考查和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还考查了考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分析探讨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 试题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 图文结合, 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注重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图文结合, 将图表作为试题的信息载体是历年高考的命题传统。地理图表能够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规律直观地表现出来, 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此类试题通过考生对图表的分析, 能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并解读信息, 以及利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的地理试题中共七幅图, 有人口迁移比重坐标图、台湾气温等值线图、美国圣弗朗西斯科的地理位置图、内蒙古某地等高线图、引种桉树前后环境对比示意图、湖北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形图、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图等。试题通过典型的图表和文字材料, 为考生判读图表、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该卷地理试题图文并茂, 充分彰显了地理学科特色。

3.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培养公民应有的地理素养, 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 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这是新课标的理念, 也是高考的命题趋势。如选择题第3~5题围绕地膜覆盖设计了三组问题: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是在什么季节?地膜覆盖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最显著的地区是哪儿?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造成哪些危害?解决这三组问题, 必须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这就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地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如第43题“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同样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4. 增加了开放性试题, 构建了供考生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中增加了有价值的开放性试题, 让考生自由发挥, 以考查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第36 (3) 题,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内蒙古某地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该题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种观点, 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开放性试题最能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 同时考生答题时能自由发挥, 可以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答案。答案的多元性促使考生不唯书, 不唯师。开放性试题构建了供考生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也为新课程的实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5. 贴近时代, 关注热点, 思考社会现实。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没有回避社会热点问题, 而是贴近时代。高考关注热点问题, 有利于促使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身的发展, 有利于考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关注身边的地理, 学习有用的地理”。如选择题第1~2题关注的是中国人口迁移问题 (人口迁移是社会谈论的热点问题) , 试题中隐含了诸如人口迁移引发的就业问题、城市化发展等一些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渗透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又如第44题中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问题, 以及第43题中2013年4月份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等问题。

6. 注重考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过程。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以文字材料和图表为题干, 引发考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其对思维过程的考查较往年明显增加, 而对识记性知识的考查明显减少。该卷试题多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 并且更加突出对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从文字材料和图表中发掘显性、隐性的信息, 并与自己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正确的分析推理, 从而解决地理基本问题。如第37 (1) 题: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从图中就可以分析出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与当地茂密的植被———天然次生林、灌丛涵养水源有关, 其过程就是:天然次生林、灌丛截留部分大气降水, 并减缓地表径流流动的速度, 从而增加了雨水下渗,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回答这一问, 从原因分析到过程推理, 完整地展现了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全过程。

总体来看,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学科特点鲜明, 突出了对教材主干知识整合能力的考查, 对考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地理学习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考生若要取得高分, 需要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语言表述能力。

三、备考启示

根据地理试题的基本考查情况和试题特点不难发现,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试题注重考查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要求考生能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考生在今后备考时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 要抓基础, 抓主干知识。高考地理试题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形变神不变”, 而“神”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考生在备考过程中, 切忌死抠难题、怪题, 而要多练习“正常”的题目, 尤其要针对主干知识多做练习。第一轮复习重基础, 第二轮复习重整合, 第三轮复习重能力。

其次, 要加强审题训练, 注意答题的完整性。试题材料中往往隐藏着多种信息, 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抓住关键词, 提取材料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 并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地理能力结合起来, 同时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性, 把答案写完整。

最后, 要重视图表信息, 准确进行图表判读。地理学科对地图的考查始终是重点。对地图考查的类型不同, 答题角度也会不同。所以在备考时考生要加强对图表类题型的答题训练, 掌握方法, 把握规律, 准确判读。

篇4: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

广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论”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有“讨论”“学说”“评定”“定罪”“按照”等意思。B项中的“论”在古代确实具有“讨论”之意,但在此句中“讨论”一义讲不通。因为在这里,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来看,王甲杀人一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冤情,他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反而强加罪名,将要批决定罪。因此这里的“论”应该是“定罪”“批决”的意思,从“论”字后带了一个“囚”字大概也能猜出与“定罪”有关。

【备考指导】不可脱离语境。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都会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而考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识记猜测,完全忘记了“语境”二字,容易导致失分。尽管文言实词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来解词,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古今异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词义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

安徽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殷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热情而周到”,而D项理解为“周到”正是犯了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古汉语的错误,其实“殷勤”在古汉语中一个常见义项是“情意深厚”“恳切叮嘱”。D项中“殷勤”正是此意,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备考指导】不可望文生义。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语言毕竟又是发展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不可以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近年高考文言实词试题中就经常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考查。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项往往是错误的。命题者通常会在四个选项中故意对其中一个词进行“望文生义”式的解释来干扰迷惑考生,让考生掉进陷阱。特别提醒大家要多积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语课文里有许多,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作息”词义就不同,这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作”。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是两个单音词,意思是“用手指指给别人看”,而现代汉语中“指示”是一个双音词,是“上级机关对下级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意思。同学们要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新的意义,进而改变了词性。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

天津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将“全”解释为“全部”,放入语境中显然不通。联系语境,“全活甚众”是说徐谦尊在崇祯末年,救济因蝗灾而挨饿的乡亲,让许多百姓保全了性命。这里的“全”和“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全”应理解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保全”,这样句意才通顺。

【备考指导】不可主观臆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也是高考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因此同学们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句中的“斗”字,根据句意,“斗”和它的宾语“诸侯”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因此要理解为“使……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该读本字的音。如:

新课标II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中的“著”应该理解为“登记”。而正确项A中的“振”就是一个通假字,通“赈”,所以A项解释为“救济”是对的。

【备考指导】不可先入为主。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不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会造成费解或者错误的理解。

现结合个人多年的备考经验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列举如下,以期帮助考生们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1.音形训义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可以通过字形来解释词义,是谓形训;还可以通过字音来解释词义,是谓音训(或者叫声训)。如:

湖南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4其庐焉 造:建造

D.以屋名雪,讵不韪4欤 韪:正确

【参考答案】A

【解析】答案项A中的“造”在这里应为“造访”的意思。正确项D中的“韪”字是个形声字,从是,韦声。《说文解字》:“韪,是也。”D项中解释为“正确”,因此是对的。

2.对文断义法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文过饰非”,词中对应位置上的“过”和“非”意思相同,同学们可能觉得“文”字不好理解,其实可以从对应位置上的“饰”入手,从而求出“文”的意思就是“掩饰”。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如:

北京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把“虞”理解为“料想”是错的,这里应该是“忧虑”“忧患”的意思。这一项干扰较大,致使很多考生误选。其实B项可以联系原文“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来看,“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是一个典型的对文,根据对文的特点,“恐”和“虞”词性应该相同,意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再联系上下文,文中是说以前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因此可以猜测B项的“虞”与“恐”词义接近,应该解释为“忧虑”“忧患”“担心”的意思。

3.语法辨义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要判断文言实词的具体词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词性、用法和意义。如:

新课标II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中命题者将“著”解释为“彰显”,好像译不通,因为这个句子中,“著”处在谓语位置上,应该是个动词,并且后面带有宾语“之”,其实句中在“籍”前应该省略了介词“于”,再联系前一句,“著”应该理解为动词,意思是“记录”“登记”的意思。

4.语境推义法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词义是不确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确定一个实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我们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外部语境来推断。如:

江西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命”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古汉语中没有“指责”的意思,在这里将“指责”的意思代入到句中,也讲不通。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文章是说被人切断了鸡冠的公鸡看见“我”给的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是招呼所有的鸡(来)啄食。“命”在古汉语中有“告”的意思,这里可以引申为“招呼”“召唤”的意思,如成语“命俦啸侣”中的“命”就是这个意思。

5.成语证义法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如:

福建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的“绳”字后面带了代词“之”作宾语,“绳”字在这里活用作动词,题中解释为“捆绑”,不合语境意思,应该解释为“约束,制裁”的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A项“绳”字的词义。

江苏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中把“责”字解释为“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是以现代汉语的方式来理解古汉语,联系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无以韩责我”句中的“责”字应该解释为“要求”,这一词义在成语“求全责备”中保留着,考生如能联系“求全责备”这一成语,理解这个“责”字就不难了。

6.联想明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即所谓立足于教材,选材于课外。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想学过的课文例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牢记课文经典例句。如:

山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将“延”理解为“迎接”,不贴切。从语境来看,文段是说当地的富豪之家吴氏家请了老师教授小孩,詹鼎也就从学于吴家。因此,这里的“延”宜理解为“邀请”。这一义项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的句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以及高中课文《过秦论》中的“秦人开关延敌”等句子来印证。

重庆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将“间”理解为“间或”,不恰当,联系上下文来看,这里应该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间”字的这一词义,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篇5:高考化学重点知识备考资料

一.“无色透明”条件型

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即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若“透明”,则溶液不形成混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如Ag+与Cl-、Br-、I-、SO42-;Ca2+与CO32-、SO42-;Ba2+与CO32-、SO32-、SO42-等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有混浊或明显的沉淀生成,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例1.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Ba2+、CO32-

B.Ag+、I-、K+、NO3-

C.K+、OH-、Cl-、Na+

D.Fe3+、Cl-、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无色透明和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C项。

二.“酸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加入镁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有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OH-、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

S2-、F-、ClO-、CH3COO-、PO43-、AlO2-、SiO3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2.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K+、Na+、SO42-、SO32-

B.NH4+、Mg2+、SO42-、Cl-

C.Na+、K+、HCO3-、Cl-

D.K+、Na+、AlO2-、NO3-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pH=1(有大量H+存在)和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B项。

三.“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酚酞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加入铝粉反应后生成AlO2-的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弱碱的阳离子(如NH4+、Mg2+、Ag+、Al3+、Cu2+、Fe2+、Fe3+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3.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HCO3-、NO3-

B.Na+、SO42-、Cl-、ClO-

C.H+、Mg2+、SO42-、NO3-

D.Ag+、K+、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四.“酸性或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能使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出现这样的条件,则溶液中可能有H+存在,也可能有OH-存在,分析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一定能大量共存(满足无论是与H+还是与OH-都不会反应)还是可能大量共存(只要满足与H+、OH-中的一种不会反应就可以)。

例4.若溶液能与Al反应放出H2,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解析:题目所给的溶液为酸性(含有H+)或碱性(含有OH-)溶液。正确选项应满足在酸性或碱性都能大量共存的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五.“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型

若题目中出现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这样的条件时,要考虑各离子组中是否存在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离子。如Fe3+与S2-、SO32-、HSO3-、I-;H+与S2O32-和S2-;MnO4-(H+)与Cl-;MnO4-(H+)、NO3-(H+)与Fe2+、S2-、HS-、SO32-、HSO3-、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例5.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Ag+、NO3-、Cl-、K+

C.K+、Ba2+、OH-、SO42-

D.Cu2+、NH4+、Br-、OH-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A项中H+、NO3-、Fe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A项。

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酸性溶液Na+、K+、MnO4-、Br-

B.酸性溶液Fe3+、NH4+、I-、NO3-

C.碱性溶液Na+、K+、AlO2-、SO42-

D.碱性溶液Ba2+、Na+、CO32-、Cl-

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

NH4+、Na+、Cl-、OH-

B.在强碱性溶液中

Na+、K+、AlO2-、CO32-

C.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H4+、Fe3+、SO42-、NO3-

D.在PH=1的溶液中

K+、Fe2+、Cl-、NO3-

篇6: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补充完成下表。(8分)

答案:①质量和效益(1分)。②内需拉动(1分)③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2分)(3点中,有2点即给2分)④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分)(4点中,有3点即给2分)⑤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分)(4点中,有4点才可给2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但消费增速明显低于投资和GDP增速,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3%,投资率却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11年的48.3%。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国民收入格局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分配政策总体上有利于高收入群体、不利于低收入群体;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预期支出压力较大;农村人口消费潜力释放不够;消费环境和消费权益保障不足;等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的消费率。(10分)

答案:①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分)(或:展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1分 提高劳动报酬比重。1分)替代(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2分)(或:展开: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分)替代(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分)(或:展开:完善医疗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教育保障制度。2分)替代(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提供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④整顿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权益。(2分)替代:(运用宏观调控的法律、经济等手段,调节消费。)⑤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消费能力。(2分)替代(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⑥引导居民调整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消

费率。给1分。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管理领域问题增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12分)

答案:

新的时代场景中解放思想,改革者必须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局部利益的狭隘,穿透短视思维的迷雾,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思考,改革者应如何做到解放思想。(12分)

答案: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短视思维。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

④坚持辩证否定观,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每点3分,共12分)

5.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激发发展活力。

答案:① 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4分)② 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环境。(4分)③ 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4分)

6.3D打印(3D printing),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

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在过去的25年里,全球3D打印产业的年

均复合增长率为25.4%,3D打印产业规模到10亿美元,走了20年,而规模翻番只花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预计

2015年3D打印产业规模有望再翻番到40亿美元„„

(1)上述材料和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3分)

3D打印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活力,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约为21亿美元,中国约只有10亿元人民币。但未来3年,中国大陆3D打印市场每年将至少以1倍以上的速度成长,规模将可达到百亿元,预估至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市场。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发展3D打印产业的意义。(11分)

缺乏创新将制约中国3D打印需求的发展。我国虽然被视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3D打印是与产品创新紧密相关的产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发展3D产业为什么需要创新?(6分)

(4)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引导3D产业发展、鼓励创新?(12分)

参考答案:(1)3D打印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美、日、德、中是拥有3D打印设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潜力无限。(3分)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提高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11分)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的根本途径,创新才能实现制造业革命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3D产业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3D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和理论的指导。(6分)(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发展3D打印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②3D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③政府要履行职能,为3D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重点扶植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企业;④鼓励促进相关技术在科学文化领域的研发、普及推广和应用。(12分)

7.大数据(big data),指数据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且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数据库体系,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结构复杂多样,规模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实现海量数据的有效挖掘和运用,把握数据背后的奥秘和玄机,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消费者福利的满足程度。我们必须树立大数据战略,以获得巨大商业价值,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探索世界本质、把握思维奥妙”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树立大数据战略?(12分)

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树立大数据战略是客观形势的要求。(4分)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大数据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只有按照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价值,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4分)③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大数据战略可以有效指导实践,以发挥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竞争力。(4分)

材料二:大数据最厉害之处在于对即时数据的掌握,透过数据你所看到的不是过去发生的事,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大数据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参考答案:①进行个性化消费需求定位,制定营销战略,实现适销对路。(3分)②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分)③面向消费者,自主创新,改进质量和服务。(3分)

材料三:大数据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党和政府了解世情、掌握国情、把握规律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使精准感知,正确决策、高效服务成为可能,党和政府应该具备大数据思维,运用好大数据,这对形成多元互动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如何通过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12分)

篇7: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近三年理科综合化学所考查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盐类的水解、离子共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化学实验、热化学方程式、有机物推断、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应类型等都是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

化学试卷特点

1、难度应是“稳中有降”

20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知识难度应是“稳中有降”,测试的知识的覆盖面明显减少。一些难、偏、怪题在考题中已看不到,相反更多的是一些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直接来自于教材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如第26题的第(1)问:y、z和w三种元素是否属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理由是。与考纲中的第27题中写出三个置换反应,都是书本上的。

第ⅱ卷的难度也明显降低。试题仍然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四大板块”(无机、有机、实验、计算)的知识内容。这可能是高考理综的命题方向。

2、突出学科内综合

年理综化学试卷第ⅱ卷与-理综化学试卷第ⅱ卷相比较,其显著特点仍然是学科内的综合加强了,弱化了学科间的综合。每一大题内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考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知识点和多个考点的有机融合。

3、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试题十分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础方法)的考查,在今年的试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基础知识,这主要包括了元素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阿伏加德罗定律,弱电解质,溶液ph,热化学方程式,分子的空间结构、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化学计算,电解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及配平,化学实验。其中最突出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考查分值高达20分。

在试题题量有限、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不可能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尽可能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的重点,同时也为突出能力的考查创造了公平的条件。今年的试题都是“熟面孔”,容易上手,没有绝对意义的难题;对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每一道题都能动手。例如第26题n、o、s三种元素的断,27题书写三个不同类的置换反应,第29题第(5)问的书写两个有机物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等,都是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将其作为高考试题中的问题,真正体现了高考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思想。

2006年化学试题考查内容不超过教学大纲,不偏不怪,这样出题思路就有利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有利于纠正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执意搞“题海”应付高考倾向。从试卷整体来看,高考不强调考查知识覆盖面,而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方向。

4、强化实验考查

重要的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相伴而生”,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特点。2006年实验部分的考查单设一个大题,做了实验与没做实验答题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如果说前两年的实验试题具有情景新颖,突出考查考生的实验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话,那么今年的实验试题则特别重视基础。如第28题(10)问,写出实验制取co2、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加强科学语言考查

重视能力立意是高考试题永恒不变的主题。2006年理综化学在全面考查理解、推理、分析、判断乃至综合应用等能力的同时还突出考查化学学科语言表达能力。使用不同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

历年来考生在答题时“语义不清、词不达意、学科用语不规范”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还成为失分的重要因素。作为化学学科来说,要求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以此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描述。书写不规范、有悖于实验事实的就会引起失分。

近几年理综化学试卷要求学生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试题设问很多,占有一定的分量。在今年的试题中共38分,占全卷的30%。

提高四种能力

考试大纲对能力和能力品质的考查,由原来的五种能力合并为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四种能力中,首次提出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不仅和新教材的要求相吻合,也和高中课改的理念相一致。

(1)观察能力

是指能够通过对实验对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例如:镁在空气中的燃烧是初中化学里安排的一个实验,发出强光虽然是最刺激的信号,但这却不是最本质的现象。最本质的现象是镁燃烧时有白烟生成。

如果只注意到前者,这还是一种浅显的观察,如果还能突出注意到后者,则是一种深刻的观察。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就是这种全面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是看的意思,“察”则是想的意思。“观”而不“察”,就是只看不想,不经过思维加工,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观察。高考化学试题中有许多试题是考查考生观察后初步加工的能力的。

(2)实验能力

概括起来说,高考化学对考生的实验能力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能力;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③初步处理实验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④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⑤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高考化学试题所考查的思维能力,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①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筹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力。

例如:在学习氮族时,不但要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需要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发此为出发点,将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都是气态氢化物等等)作进一步的考察、对比和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规律贮存于记忆中,以便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再作深化和发展。

②能将题设的情境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能选择地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将它们加以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和改造)、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文字(或语言、图表)来表达自己答案的应用能力。

③能将化学知识(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题目指定的各有关数据,题目中有关的信息)按内在联系归纳整理,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象(发散和收敛)的创造能力。

④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正,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例如:标准状态下的硫化氢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0ml,在一定条件下点燃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经干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气体体积为100ml,该100ml气体可能是(c)

ah2s和so2bo2ch2sdso3

解析:a项中两者不能共存。b项中如果氧气过量,则必定有二氧化硫同时存在,b项不对。d项中标准状态下三氧化硫不为气体。所以c正确

⑤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⑷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吸取———组织———分析———运用”作为运行机制。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事实上就是对思维能力更为深入的考查。

备考建议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训练

第一轮复习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应注意做好三点:研究考题、研究考点、研究考纲,对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再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构建起知识向深层次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氮族知识网络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进高考试题历年要都是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牢固,想靠猜题、题、临时突击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

(1)按《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知识网络化

首先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使之具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要提高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例如在复习氮元素及氮族时,不但要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还需要结合学习进程分别领会它们以周期为线索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将已学习过的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都是气态氢化物等等)作进一步考察、对比和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规律贮存于记忆中,以便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再作深化与发展。

(2)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一定要做到深层次的理解。如理科综合第9题关于电离平衡移动原理的试题,若考生对电离平衡移动原理理解的不透彻,是无法正确解答此题的。

(3)根据化学科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从近四年的理科综合高考试题来看,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大多十分基础,似乎有点返璞归真味道。

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所缺少的不是不知道考点知识,也不是不理解考点知识,而是所学知识没有形成体系,综合运用能力比较低。

我认为专题小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常见专题汇集(约70个小专题):

无机四大基本反应的比较,请各举三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反应物相同,条件不同,反应物不同的反应汇编;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有机反应的分类与示例;构成物质的微粒,并各举三例;常见物质电子式的书写;10电子微粒(原子、分子、离子);原电池电极的判断与电解方程式的书写;电解池电极的判断与电解方程式的书写;金属活动顺序的判断;非金属活动顺序的判断;盐类的水解规律;溶液的酸碱性标准与判断方法;溶液ph计算;水溶液中的守衡关系;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方法;相当质量的计算方法;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摩尔质量与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原子中的各种计量关系;列表比较三种化学键;列表比较四种晶体;元素周期率的实质;元素周期率的具体描述;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以及影响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图像;等效平衡思想;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中心元素守衡的应用;各类有机物的特性;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水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汇编;有关过氧化物的小结;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气态氢化物的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常见有机物燃烧烷烃的小结;铁三角;铝三角;各种沉淀图像;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性知识;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知识;淬取、分液、过滤、渗析、盐析的比较;蒸馏与分馏的比较;有刻度的玻璃仪器;高中阶段各种精确度仪器;温度计在实验中的使用;水浴加热的类型;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喷泉实验的原理与设计;收集气体的方法;吸收气体的方法;可燃性气体验纯的方法。

加强化学实验的复习

从2006年实验题来看,高考实验试题的总体知识难度有所下降,但却加重了对“双基”知识表达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的考查。复习中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做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时的主体作用;讲解“怎样正确完成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要讲清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设置不同的实验情景,积极疏导,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多向思考,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做好实验基本操作。

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可分步进行。

(1)对每一个“学生实验”甚至“演示实验”最好重做一遍,加深印象。

(2)了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用途和相关演示实验,明确这些化学实验仪器的作用与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

(3)要认真领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思考一下,能否用其他方法、装置,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的实验,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

(4)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单元,虽然近几年的理科综合(新课程卷)中化学实验试题还从未涉及到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的题型,但不等于今后不考;《考试大纲》中对实验能力的第五条要求是:“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因此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例如早烷取代反应实验方案可以习题或探究实验形式作如下研究:方案一:按教材实验。要求学生写化学方程式,操作要点,产物(氯化氢)验证等。方案二:用注射器吸取甲烷和氯气的体积比为1:4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点,实验现象,尾气的处理等。方案三:上述两实验操作方式的不足是无法看到较多量的有机新产物的生成。

命题趋势

20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命题趋势

1、继续重视“双基”,更加突出主干知识。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能力、方法、情感等素质教育的载体。由于试卷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远比单科试卷中少,这就为命题内容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增大考生内容的不确定性。题量小,知识覆盖面低,因此命题就会在注重“双基”的同时,更加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2、继续坚持由知识立意能力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估计2007年会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择题的难度,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动;这是为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利于考能力。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让多数学生能够作答,但是得高分不易,这样有利于选拔。当然,试题会在考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深刻性、整体性及创造性上做文章。

3、改进信息迁移题,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sts情境题)中,科技、环境方面的题材较多,而涉及日常生活、人类健康的内容较少;知识则以有机化学居多,无机化学等内容相对较少。

2007年可能会进一步拓宽信息源,加大社会、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无机化学、重要的化学科学思想、方法、有关识别伪科学的信息,以及有关化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信息。由于信息题给出的材料,考查知识面广,能力的综合性强,故它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4、客观题加大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第ⅱ卷中的化学四个大题,没有按往年中化学的“四个板块”来设计,而是对“四个知识板块”中的化学知识相互渗透,考生不适应。

例如:20的第27题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背景材料,考查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显然,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在第二卷中,考查化学用语所占分值很大。年为37分,占全卷的30%,占第二卷(60分)的60%。2006年为41分,占全卷的38%,占第二卷的68%。

根据保持稳定的指导思想,可以肯定地说,2007年湖北省参加考试的全国理科综合试题,出现很大波动的可能性不大,考生要适应这种模式;

5、对化学实验的考查仍然是重点

考纲增加的“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例如20考查的“铝热反应”2005年考查的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实验。2006年所考查的实验和2005年也极为相似,这应该给我们以十分重要的启示。(从所用的实验装置来看)。

篇8:经济生活高考备考重点提纲

一、表达训练

物理就是以物论理,特定对象是理论的基础,包括文字、几何(作图)、代数(列式)共同构成了解题表达的基本步骤。矢量等式,不仅存在大小相等关系,而且方向必须相同。因此,矢量关系式,必须选取一正方向,作为列式各量统一的正方向,且一题一向。

列式表达,先列后解。列式可采用“主式+消元式”结构,通过“剥葱式”思维展开。首先列出关于“待求量”的方程(拿到这根葱),再选择列出主式中其余未知量的方程一一列出消元式(选择剥掉多余的),直至列出的方程组能够求出待求量,列式表达才算结束。再用方程组求解。这种按需要列出的各式之间,相互逻辑关系严密,思路发展清楚。

“待求量”方程,可按照“索果—探因—找规律—列式”的思维方式进行。列某个量的方程,首先分析该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判断该量变化遵循的基本规律,再根据题设条件选择列出元数最少、次数最低的规律方程,便于计算。因为综合方程组求解,列式时应列出原始方程式,没必要进行规律式的变形推导。

例1: (2003年高考34题)一传送带装置示意图,其中传送带经过A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BC区域时变为圆孤形(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未画出),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DC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经BC段时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T内,共运送小货箱数目为N。这装置由电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求电动的平均输出功率Po。

分析:使用P=FV牵引力F多大题设条件不足,该法排除,只能考虑P=W/t。“T时间将N个物体送出”,以开放性对象(物块)作研究,电机牵引力作功,T时间转化成的能量有N个物块的动能、重力势能和部分内能。(索果—探因)

解:根据功是能转化的量度,电动机牵引力的功等于转化成的能量。

P=(Ek+Ep+Q)/T…… (1) (主式)

Ek=uNmgS=NmV2/2…… (2) (消Ek式)

V=NL/T…… (3) (消V式)

Ep=Nmgh…… (4) (消Ep式)

Q=uNmgS′…… (5) (消Q式)

如图2:S′=S,即Q=Ek…… (6)

综上得:P=Nm (N2L/T2+gh)/T

二、加强内在联系的四个理解

1. 两“定理”都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推论。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原理,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推论定理,公式Fs=m (Vt2-Vo2)与Ft=mV2-mV1既有力学量,又有运动学量,是比牛顿定律应用更简单、直接的动力学公式。

2.“守恒”是内力效应规律,“定理”是外力效应规律,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转化。

(1)动量定理:外力冲量等于对象(质点或质点系)动量的变化量。若将研究对象进行变化,将冲量外力转化为内力,取外界零冲量系统作研究,内力的效应仅是动量在系统内个体间转移,系统动量守恒。

(2)动能定理:外力所作的功,等于对象动能的变化量。同样将研究对象进行变化,使作功外力成为内力,取外界零功能封闭系统作研究,内力效应仅是在系统内实现能的转化,系统能守恒。

一道力学题应选“守恒”法或“定理”法,取决于研究对象是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的,通过研究对象的变化,两种方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由于地面作为动量和动能的参照系,所以地面不能纳入守恒系统(参照物不能选取自身)。地面力(地面摩擦力)不能转化为内力,其效应问题一般使用“定理”法解决。

例2: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一质量为m的子弹水平速度v击中木块并留在其内,木块的前进位移为s,求子弹击中的速度。

解:以M, m组合的动量守恒系统作研究对象,子弹速度方向为正。

mVx=(M+m) V…… (1) (主式)

V2=2ugS…… (2) (消V式)

由 (1) 、 (2) 综合得:

3.“定理”法和“守恒”法所研究的特征不同,守恒法比定理法简捷。

“定理”法选取变化过程(时间或位移)作为研究对象,多少次(多长时间)、多少位移,注重力的积累效应。而“守恒”法只作两状态分析。

动量守恒采用两时刻列式。一般选择待求量所在时刻和动量已知条件最多时刻,列出Pt=P2。能转化守恒法采用初末两状态能量比较关系列式,列出△E增=△E减。

4. 动量法和能量法分别适用于力的不同效应问题。双守恒系统,两效应表达式可互为消元。

动量法适用于力“多少次”或“多长时间”作用而产生的时间积累问题;能量法适用于“多长位移”产生的空间积累效应问题。动量守恒系统,动量法也可表达力的空间效应(动量守恒的位移表达式)。由于动量守恒和能转化守恒的封闭条件不同,内力效应未必动量和能量同时守恒。在双守恒系统中由于力的效应不同,守恒的本质不同,动量式和能量式可互为消元。

例3:载人气球原来静止于高为h的空中,汽球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若人要从气球处沿绳慢慢着地,绳梯多长?

解:如图3:

L=S+h…… (1) (主式)

以M、m组成的动量守恒系统研究,规定向上方图3向为正。由于系统各时刻存在MV1-mV2=0,且运动具有等时性,必然存在MS-mh=0…… (2) (消S式)

上一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下一篇:《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