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写法和事例

2024-04-13

公开信写法和事例(通用9篇)

篇1:公开信写法和事例

公开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6年4月6日

下午第二节课 授课地点:四(1)班教室 授课人:周登良 听课人:数学组教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34~37页的例

2、例3和例4及“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4~6题。教材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了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本节课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完成对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从而更好地学好小数的读写。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

2、让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的读、写过程,体验迁移、比较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读小数,体验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小数。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什么?(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整数的计数单位依次是什么?(一〈个〉、十、百、千)

2、导入: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演示课件例2(数位顺序表)

(1)教师提问:看整数数位顺序表,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什么位置上?(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

(2)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位置叫做十分位,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3)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4)教师提问: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位——百万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2、学习小数的读法

课件出示例3

0.58 3.5 41.47

教师提问:你能读出下面这些小数吗?

教师总结: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整数部分不是“0”的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板书)

分组讨论:每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吗?

教师讲解:零点五八表示百分之五十八;

三点五表示三又十分之五;

四十一点四七三表示四十一又百分之四十七。

3、学习小数的写法

出示例4

写出下面小数:一点四;五点八;零点零九;零点八八。

教师提问:写小数时应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圆点,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一点四 写作:1.4 五点八 写作:5.8 零点零九 写作:0.09 零点八八 写作:0.88

学生讨论:每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吗?

5.8,表示一又十分之四;

„„ „„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4页“做一做”。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

3、读出下面的句子。(在书本上读)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4、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在书本上写)

(1)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米.

(2)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四万零七十五点六九千米.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提高题:)

1、有一个数,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

2、小华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丢了,结果读成了四万五千零一。原来的小数读出来只读一个零,原来的小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在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整数部分不是“0”的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在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点,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6页“练习九”第4题。

2、教材第36页“练习九”第5题。

3、教材第37页“练习九”第6题。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0.58 读作:零点五八

一点四 写作:1.4 3.5

读作:三点五 五点八 写作:5.8 41.47 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零点零九 写作:0.09 零点八八 写作:0.88

篇2:公开信写法和事例

陈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情感目标: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

师:大家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上课前老师先送大家一件礼物,老师最喜欢的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自己读一读,名言中的这两个数,知道是什么数吗?(对,像这样的数就叫百分数。同学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吗?)

生1:我在衣服的标签上知道上衣面料成分是:棉95﹪,锦纶5﹪.生2:汇源果汁是100﹪果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没学过,但都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你们对百分数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我会读百分数。生2:我会写百分数。

师:你们还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1: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百分数? 生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师:看来同学们对百分数有一些了解,但是还有许多困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合作探究,充分感悟

1、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自学教科书83页。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收获。„„

2、百分数的读法

教师: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学生练习读)

教师: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学生总结出: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②注意:读百分数的分母时,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只能读成“百分之”

③练习,读出你看到的分数。

3、百分数的写法

(1)怎样写百分数?(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在原来的

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表示。)

(2)教师示范“%”的写法。提醒学生,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点,以免和数字混淆。

(3)教师以板书的三个百分数为例书写,并板书:17%、15%、98%。(4)做一做2题中的百分数你发现了什么?(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小于100,如前几个例子:也可以大于100,如115%;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如123.4%。;百分数不需约分;百分数便于比较大小)

①你们自己先试着写写百分数,看看百分数应该怎么写?(学生自由练习)

②教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学生: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4、知道了百分数的读写法,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情况下才能用百分数表示呢?

5、课件出示:

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教师提问:这里17%、12%、8%。6%、57%表示什么? 学生回答:表示各国的奖牌数占奖牌总数总数的百分之几。

3、总结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说明:(指板书)这里的17%、12%、8%。6%、57%都是百分数

(2)想一想,议一议:

这几个数表示的意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4)想一想:17%、12%、8%。6%、57%可以分别写成比的形式吗?比的后项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就是说都是一个比率,因此,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5)、百分数与我们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分数不仅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学以致用,巩固升华

3、画一画,说一说

(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个小方格的卡片)1.给小方格涂上颜色(要求:一格一格地涂)

2.在涂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抽学生用百分数说一说自己的完成情况。

3.用百分数表示已经涂了大正方形的()%,没有涂的是大正方形的

()%。

四、课堂小结

师:谈一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 师:同学们,还记得课前送给你们的礼物吗?(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去做每件事,相信大家一定会获得100%的成功。附: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篇3:“里”和“果”第5画的写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字理入手进行探究。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的相关注解为: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子属皆从里。果:木实也,从木,象果之形在木之上。

仔细研读,我们从中明白,“里”和“果”这两个字从字理上说,它们的最大不同是造字方法,“里”是会意字,“果”是象形字。

作为会意字的“里”是由“田”和“土”合起来的,意思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在古代有田地可耕种之处就是有人居住的地方。据古籍记载:古时农人闲时住在封邑,忙时就住在田野;而且“里”字在书写时,“田”和“土”中的竖画又合成了一画。这些说法当然不是一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口头组词“家里”“屋里”“棚里”等引导学生体会“里”是表示有人居住的地方,住人的场所不论是造房子还是搭棚,都得先竖起架子,而这一“竖”画就相当于竖起架子,所以得先写出来。

作为象形字的“果”的上面部分代表的是树上所结的果实的形状,“木”字中的横画代表的是树枝,正是挂果实的地方,它若不先伸出来,树上的果实就挂不住了。教学中可以形象地引导学生体会:果实要挂在树枝上,“木”字中代表树枝的“横”就要先写出来。

鉴于此,写“里”字到第5画时,可以边写边说:“屋里、棚里的‘里’,先把架子竖起来,就稳啦!”写“果”字写到第5画时,也边写边说:“果实的‘果’,先把像树枝的这一横伸出来,果子才挂得好。”这样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虽然不像口诀或顺口溜那样朗朗上口,但肯定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字的正确笔顺的印象;同时,写一个生字出现一种与生字相关的说法,既让学生在写字时不断熟悉生字,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生字反复进行说话练习。

篇4:公开信写法和事例

一、把握好典型事例选取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事例要真实,贴近生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选取熟悉的、真实的事例,避免空泛和凭空想象,这样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最能感动人,最能唤起情感的共鸣。

第二个原则是事例要恰当。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事例,果断舍弃与中心思想无关的事例,这样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思想。叙述类文章与论述类文章的事例选择各有特点。叙述类的文章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事例来写人记事。论述类文章则应当选择为大家所公认的、有代表性和敏感性的事例。

第三个原则是事例要新颖。新颖的事例,富有个性和新鲜感。我们要尽量选取这种充满时代气息、鲜活的事例,使文章充满活力。

二、巧妙地对典型事例进行加工和剪裁

1.借助细节的描述,让典型事例活起来

在叙述抒情类文章中,事例要鲜活靠的是细节,可以借助修辞句,也可以通过炼字,深入到细枝末节,浓墨渲染,将事例活生生地展现于文章中。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事例,《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事例,就得益于细节的描述。

议论类文章叙述事例,在简洁的前提下也要注意生动鲜活,增加叙述色彩,使记叙的要素完整化,让概括的事例形象化。

2.依据文体的需要,灵活化用典型事例

故事性强的典型事例往往有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要素,一般来说,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比较完整。这类事例的优势是便于“点”的叙述与描绘,具体生动,有感染力。写议论文,有时会感到虽然某些故事性强的典型事例与写作主题之间有某种共同点,但无法直接引用。这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类事例转化成议论文的论据。处理这种事例时要删去枝叶,突出主干,在关键处加以点染。

3.学会一材多用,多角度开掘典型事例

对典型事例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发现蕴涵其中的多方面含义,分析得越透彻,从中发现的写作角度就越多,事例的利用率就越高。

一则好的事例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个事例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材可以多用,只要运用发散性思维,通过联想和创意,就可能从同一事例中发现蕴藏着的不同意义。

三、要精心揣摩典型事例的叙述语言

1.依据文体,把握好叙事的角度和繁简

我们要避免堆砌举例和语言拖沓。要注意:不要不加分析地随便运用事例,不要把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混淆了。

记叙文中叙述典型事例时要的是细节,求的是生动。这就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精心刻画细节,让语言细腻而传神。

议论文中举例的语言应是概括、简洁的,而不是把事例展开讲故事。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学生在举例时,不明白记叙文中的叙述和议论文中的叙述的差异,把事例拉得很长,以致文章显得不伦不类,不知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2.变换句式,让叙事语言生动起来

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典型事例进行阐释,自然会收到奇效,使语言摇曳生姿。比如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典型事例,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篇文章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情的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挽回了曾遭受宫刑的司马迁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文中一口气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的事迹,阐述了文章“适合自身”这一主题。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突显文章的观点,又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效果。例如,有篇文章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他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准确地选择、巧妙地运用,让典型事例为我所用,才能为写出精彩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公开信的写法详解

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又到大地复苏时!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里,南京迎来了“办青奥、建城市、惠民生”的攻坚战!为提升城市环境,全市开展了“共建美丽新南京、共享幸福新生活”环境整治千日行动,组织了“动迁拆违、治乱整破”363专项行动,又启动了新一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在此期间,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充分参与,南京的市容市貌、城市品质和居住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此,我们对城市建设及环境整治实施中给广大市民朋友们带来的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并向大家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表示崇高的敬意!(开头写公开信的背景,政府为了提升城市环境,、的相关行动得到了市民支持,并表示感谢。此段为了引出下文的迎接青奥会。政府先感谢一下,拉近与人民的感情,然后再步入正题。如果考试的.给定资料没有体现此种要求,可以直接“开门见山”)

青奥会举办在即,这将是南京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办好青奥会既是国家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南京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办得精彩、办出中国特色”事关南京、江苏、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对城市本身而言,办好青奥会将充分释放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环境显著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攀升的综合效益。对生活在南京的人民而言,办好青奥会将有力加速人的现代化进程,为南京市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此段写公开信的缘由,切入正题,从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发展、加速人的现代化等方面阐述办好青奥会的重要意义。此封公开信是为了做好南京青奥会的某一方面工作,至于哪一方面,大家看下文。作为副省级城市的公开信,有一定的高度是有必要的,但考试时还是根据给定资料来确定要不要写以上所谓的“重要意义”)

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建设管理靠人民。广大市民是举办青奥的东道主,是创建成果的主力军,更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离开了市民的参与,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最后的四个月时间里,全市将组织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在此,市政府号召:举全市之力,聚万众之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整治、参与监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打一场环境整治的“人民战争”,誓叫旧貌换新颜。我们将以彻底消灭城市环境“脏乱差”和街头破烂现象,全速开展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为突破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落实群众诉求为宗旨,开辟媒体投诉曝光专栏,公布举报电话,全面受理群众举报投诉的城市环境“脏乱差”和街头破烂现象,认真听取市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投诉、媒体曝光的环境突出问题,及时整改、迅速到位。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环境大扫除”,自觉遵守规章,做文明城市人,形成人人参与整治的“全民运动”,真正使南京“办盛会、建城市”的过程变成改善城市环境、市民获得实惠的过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巨大变化,亲眼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把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天生丽质的南京城展现在世人面前!(此段是公开信的主体,终于“揭开面纱”,特别是段首句。原来是要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政府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

亲爱的市民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的家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结尾再次强调和呼吁)

南京市人民政府

篇6:公开信写法和事例

“议论文如何分析事例”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看看下面两则例文,你觉得例子分析得怎么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信任

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有一个出名的地痞布鲁姆,他有次因失手打死前来讨债的债主,被判入狱。在狱中他很后悔,于是出狱后痛改前非,想重新做人。可惜,他的亲朋好友都不信任他,也没人愿意聘他工作。望着一双双不相信的眼睛,他内心充满了绝望。后来,镇长听说了他的事,递给他100美元。他接过钱,默默地看了镇长一眼,然后很平静地走了。数年后,他经过努力拼搏,成为了一名富翁。回到镇上,他恭恭敬敬地给镇长奉上200美元,说道:“谢谢您!是您让我获得了重生。”一个即将走向极端的人,就这样被镇长的信任拯救了。因此,我们要信任他人。

材料二

信任

“可怜列国奔驰苦,只博褒妃笑一场。”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妃一笑,竟下令将都城附近的烽火台点燃。要明白,烽火台是边关告急的信号,只有在敌军入侵时需召集诸侯救援才可以点燃。匆忙赶来的诸侯得知真相后愤然离去。多年后,西戎大举伐周,而烽火台的点燃终究没能召来各路诸侯,周幽王的“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之举”最终招来国破家亡之灾。导致此悲剧的最终原因,我想就是周幽王已经失去了诸侯的信任。这与“狼来了”的故事如出一辙,多次的“狼来了”使小孩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最后真的是“狼来了”,小孩只落得个自食其果的下场。试想,如果周幽王勤于政事,取信于民,以兴国安邦为己任,又怎会有烽火戏诸侯之举?又怎会失去诸侯的信任?又怎会遭致亡国之灾?可见,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二、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以下几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则材料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分析例子?你认为分析得怎么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下面三则材料均以“信任”为主题

材料一:

鲍叔牙因为信任而举荐了管仲,而获得了珍贵的友谊和千古的赞颂;齐桓公因为信任而重用了管仲,而成就了春秋霸业;爱迪生因为信任曾打破了珍贵材料的学生,而获得了一个得力助手。他们因为信任别人,而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因此,信任他人有助于我们走向成功。

材料二:

信任能让我们获得成功,成就人生。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齐王接受邹忌的谏言,听取群臣百姓的意见,而获得了成功;徐茂公信任唐太宗的应梦贤臣薛仁贵,把整个大堂兵权交给他,薛仁贵不负重托,用龙门阵打退了勃辽的十万大军,保护了大唐江山。是什么让他们获得成功,成就自己的人生?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让他们获得了成功,让他们名垂千古。

材料三:

信任他人是成就大业的基石。汉高祖得天下后,在宴会上问群臣为何他会取得成功,得到天下。有人说,因为高祖能和部下同甘共苦,而项羽却疾贤妒能,有功者得不到赏赐反被残害,因而失败。可刘邦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抚慰百姓,保证粮饷供给,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人才,我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有亚父范增,却不能信任他,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因为信任,刘邦赢得了大量人才,从而赢得了天下。假如项羽也能像刘邦一样信任部下,少一点猜忌,那么楚汉之争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三、练习检测

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以以下几个文段为载体写一段话。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方法来分析例子;

提示: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或自由组合文段。

观点:不要被表象所蒙骗,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文段一:

拍摄影片《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一位摄影师,行走在一片广阔的干枯草原上时,曾看见这样一个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饭。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没有,才发现是上了蜃景的当。

文段二:

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怡然自得地在城楼抚琴。司马懿见此情景,疑有埋伏,于是退兵。后来才知道诸葛亮唱的是“空城计”,懊悔万分。

文段三: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到干伯父吕伯奢家借宿一宿。吕伯奢热情地款待了他,甚至亲自去给两人打酒喝。但在这时,曹操听到了后院传来的磨刀声,他怀疑到吕家人是想用缓兵之计稳住自己,趁机杀死自己邀功领赏,于是将吕伯奢的家人尽数杀戮干净。后来曹操发现后院的墙角捆着一头小猪,原来他们磨刀是为了杀猪,而自己竟然错杀了这家人。

文段四: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四、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一百元,甚至几百元;一双鞋,材料很重要,好的材料才有好的质量;

一双鞋,样式老的大多卖得很便宜;

一双鞋,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卖出去。

这则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和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附作文专题资料----议论文分析事例的四种方法:

(一)假设说理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掌握。

标志性词语:“假设……那么……”

观点: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二)因果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标志性词语: “为什么……因为…… ”“之所以……是因为…”

观点:知识就是力量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

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三)对比分析法

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

提示:这里所说的正反对比不仅仅是指作文里一正一反的例子;也指举一个含有正反两种因素的例子,举完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而不是例子。

标志性词语:相反……反之……

观点:当慈善遭遇傲骨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四)归纳论证法

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透过论据提供的一系列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提示:运用归纳论证法,可从正面分析其闪光点,也可对错误的行为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篇7:创新事例和名言

2)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宋叔和

3) 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亚瑟·柯斯勒

4) 观念创新就是目标创新,目标创新就是提出别人认为不可能到达的目标,并用创新的办法实现它。——张瑞敏

5) 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术推动型产业,再也没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比尔·萨波里托

6)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

7) 企业一旦站立到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续创新。——张瑞敏

8) 创新的表现――创新的表现(三种运作的潜质上):经营理念的创新经营方式的创新制造方法的创新。——郭台铭

9) 大凡实际接触过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不肯超越事实的人很少会有成就。——赫胥黎

10) 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贝尔

11) 要持续造势,就要把企业做成条流动的河。源头是创新的SBU,河的终点是用户的满意度,即对企业忠诚的用户。——张瑞敏

12) 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吴有训

13) 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巴乌斯托夫斯基

14) 在中国,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佚名

15) 凡事力争最好的可能性,但务必做最坏的准备。做创新的科研工作更是如此。——王世真

16)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性命力。——阿西莫夫

17) 在自然科学中,创立方法,研究某种重要的实验条件,往往要比发现个别事实更有价值。——巴甫洛夫

18) 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19)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我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本田宗一郎

20) 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思想的人的专有领地。——斯威尼

21)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我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22) 每一天创新一点点,是在走向领先。每一天多做一点点,是在走向丰收。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是在走向成功。——邹金宏

23) 基于聪明的设想出现的创新数量极大,哪怕成功的百分比比较小,仍然成为开辟新行业带给新职业给经济增添新的活动面的相当巨大的源泉。——德鲁克

篇8:团结的名言和事例

一.事例 1.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部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眼下正需要你这样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显著。

2.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德国杰出化学家。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李比希激烈,爽朗,风风火,像一团烈火;维勒平和、沉稳、文文静静,像一盆冷水。但两个感情很好,亲密无间。他们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最好运气,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真诚合作,毫无隔阂……手携手地向前,这一位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由于两人的真诚合作,因此,才创造出科学研究上的辉煌。

3.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终于有了主意。

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相互勾心斗角。一天,老国王把十个儿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箭来,让儿子们每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并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十个儿子都明白了老国王这样做的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对,团结力量大!

二.名言

1.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民克服各种混乱。——高尔基

2.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

3.力戒骄傲,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

4.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毛泽东

5.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毛泽东

6.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 基本保证。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

——毛泽东

8.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歌德 9.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歌德

10.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奥斯特洛夫斯基

11.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

12.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13.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

14.全世界无产者为什么不会团结起来,奋然而起?他们除了锁链什么都不会失去!

——奥尼尔

15.团结就是力量。

16.惟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泰戈尔

17.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的团结是坚强的。——约〃迪金森

18.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19.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莎士比亚

20.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

——列宁

21.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叔本华

22.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左伊默

23.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24.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

——伊索

25.学会集体工作的艺术。在今天的科学中,只有集体的努力才会有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一个人工作,即使你有非凡的能力,你也不能在科学上做出巨大的发现,而你的同事将始终是你的思想的扩音器和放大器,正如你自己——集体中的一员——也是别人的思想的扩音器和放大器一样。

——泽林斯基

26.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27.民齐者强。

2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薛宣 2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3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3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32.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33.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孙权

34.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35.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

——欧文

36.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 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 众钢铁般的团结。

——邓小平

37.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 38.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39.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4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41.众人拾柴火焰高。42.人心齐,泰山移。

43.一 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44.众志成城。

45.众人齐心,其力断金。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诉

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相互勾心斗角。一天,老国王把十个儿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箭来,让儿子们每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并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十个儿子都明白了老国王这样做的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对,团结力量大!

1.积累 2.团结 3.细节

4.一句话的作用 5.责任

篇9:关于责任的名言和事例

———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四周年、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

任仲平

(一)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

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导弹司令杨业功用赤胆忠心浇铸共和国的和平之盾,医学专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敢医敢言,科学家马祖光在实验室里以生命之火点燃科学之光,艺术家常香玉用德艺双馨八十人生唱响“戏比天大”……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

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责任,就这样沉甸甸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责任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

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无论是道德责任,还是法定责任,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责任和权利是对应的统一的。没有无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一个人的权利,往往是他人的责任;一个人的责任,往往是他人的权利。享受一定的权利,必须尽到相应的责任;尽到一定的责任,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以责任为基础,为前提。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三)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鲜明地体现在60年前那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四万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是“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五洲四海,异国他乡,到处都有华侨华人“御外侮、挽危亡,愿为后盾”。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对全世界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人类文明承担起巨大的责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责任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工作极端负责,来自于对人民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热忱,体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责任观的出发点和归宿,极大地拓展了责任的精神疆域。这一全新的责任观,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成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伟大事业。

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起点上,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也突出地展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观。这就是对眼前负责,对长远负责,对当代负责,对未来负责,归根到底,对人民负责。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责任。

(五)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建设和谐,人人有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责任是和谐社会的“生态链”,每个人都是这个“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只有大家都重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才有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只有大家都把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秉持的基本准则,才有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大家都诚实守信、融洽相处,才有整个社会的诚信友爱;只有大家都激发创造活力、焕发蓬勃生机,才有整个社会的充满活力;只有大家都珍惜团结稳定,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合理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才有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只有大家都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责出力,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六)责任内涵在不断发展,责任建设当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责任建设。负责任的大国,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公民,更加鲜明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负责任的公民,就是认真践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负责任的政府,就是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开展一切工作,检验一切工作。

负责任的大国,就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国家责任建设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负责任的政府是实现人民利益的责任主体,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核心力量。负责任的公民是建设负责任大国和负责任政府的基础。公民的责任感和履责能力,关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

负责任的公民、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大国,就这样环环相扣,内强个人品质,外塑国家形象,体现政府信誉,展示民族尊严,构成了当前我国责任建设的主体。

(七)人们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最应该做到的,往往又是最难以做好的。责任也是这样。

(八)有的人认为,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劳累,不轻松,不潇洒。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作为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国家;你不劳动我不劳动,谁来创造财富;你不担责我不担责,哪有美好生活。有收获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献,这是社会生活的法则。

讲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映照着人生的意义。“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逃避责任、坐享其成、虚度光阴,这样的人生没有价值。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活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潇洒走一回”。

快乐和尽职如影相随。责尽心安,苦中孕乐,这是一种深刻而朴实的人生体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快乐便会在辛苦付出中不请自到,并使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变得高尚和光荣。

(九)也有人认为,责任是一种束缚,限制个人自由,阻碍个性发展。这种把责任和自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责任与自由不可分割。自由以责任为“边界”,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履行责任与享受自由成正比。享有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天底下没有为所欲为、无拘无束的自由。责任限制的是一种主观上的任性,彰显的恰恰是自由。主观上的任性,行动上的随心所欲,只会导致不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充分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那种我行我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自由,是一种荒唐有害的“绝对自由”;那种不问是非曲直,和社会基本规范格格不入的自由,是脱离现实的“抽象自由”;那种自我封闭,钻进象牙塔里孤芳自赏的自由,是遁隐式的“消极自由”,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十)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无法负责任;“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讲责任无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讲责任吃亏。凡此种种,是对责任观的肢解和歪曲。

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不论怎样紧密,有分工就必有分工负责。我们只有将自己承担的责任先负起来,才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负责,形成一个负责任的氛围,而不能用自己的不负责去淡化负责的氛围。

正如集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一样,离开每个成员的责任感,这个集体就难以形成一个负责任的集体;每个成员都负起责任来,这个集体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推动集体事业的发展,实现集体的利益。

一般来说,人们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不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另一面,说的是人难有自知之明,看待自己对别

人负责和别人对自己负责的关系上也是这样。多看自己的责任,责任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内在要求。更何况负责任得来的是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何来“吃亏”可言?

(十一)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是人作为社会的人应有的价值观,责任建设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我们社会的责任建设,大力提升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让尽责任托起我们的事业,让负责任温暖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之伟力,是我们民族振兴之幸事。

(十二)责任建设,教育为先。

责任教育要讲“大道理”。着眼于理想和信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着眼于服务和奉献,引导人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着眼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着眼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引导人们把职业目标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使认真、严谨、负责成为中华民族的鲜明标记。

责任教育也要讲“小道理”。责任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不可分离,与每一个单位的生存、发展都密切相关。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从容而不浮躁,充实而不空虚,真诚而不虚荣。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既要讲效率和利益,也要讲义务和公益,承担起生产安全、职工健康、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敬业才能成就事业,尽责才能赢得尊严。

责任教育还要从娃娃抓起。今天的孩子,明天的栋梁。一个人在小时候的经历和形成的基本素质往往会影响其一生。责任心也需要从小熏陶和涵养。

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让我们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这样一种风气和氛围:负责任光荣,不负责任可耻。

(十三)位高者责重;名赫者责大。全社会的责任建设,尤其需要领导干部带好头、名人明星做表率。

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责任意识也是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都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岗位上、在责任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勇于任事,敢于担当,不能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岗位不在状态;要各负其责,守土有责,不能敷衍塞责,逃避责任;要责权统一,尽职尽责,不能遇到权力往里揽,遇到责任往外推;要在岗一日,尽责一天,不能在位时不尽责,离任后乱指责。这样做了,才称得上是贯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各行各业的名人明星是社会的公众人物,在责任建设中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知名度越高,越要自重;影响力越大,越要自律。不能只求荣誉,不顾声誉。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责任建设中发挥积极、健康的作用。这样做了,才称得上是名实相符,对得起自己的名望,赢得人们的尊重。

(十四)责任建设,制度为本。

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落实责任制,一在履责,二在问责。没有问责,责任制形同虚设。问责,要贯穿到履责的全过程。事前问责是提醒,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是诫勉。对认真负责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失职渎职的,要予以追究和惩罚。只有把责任心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十五)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一定的岗位和职责;担负的责任越大,就越需要提高履责能力。这就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自觉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求知于书本,问计于群众,创新于实践,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人人皆学、个个尽责的文明之邦。

(十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光辉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艰辛的历史进程。实现这个目标,推进这一进程,就是全体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履行责任的奋斗过程。

上一篇:《更漏子·春夜阑》阅读答案及全词简析下一篇:州级文明校园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