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教研计划

2024-04-25

地方课教研计划(精选8篇)

篇1:地方课教研计划

地方课教研总结

时光之轮飞转,转眼之间,一学期又将结束,现将一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开学初时,我们年级组的地方课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读,并及时制定了教学进度计划。根据地方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我省的风土人情特点,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在教学中,结合本校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强小学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更热爱自己的家乡。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每月一次的教研主要研讨在每节课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如何尽量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守纪习惯,坚持了多与学生交往、交流和多鼓励的理念,树立学生们学习的信心。

对教材中的一些课程,教师在教研中通过阅读和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更好地有的放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本学期的地方课程教研,教师上课的目标更清晰,学生学习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了解安全和环境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掌握,会让同学们感到我们的家乡美丽富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回顾工作,我们年级组仍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会不断弥补不足,让工作更有特色。

篇2:地方课教研计划

稻庄镇大营学校

2012年7月

紧张而又有意义的2011--2012学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我觉得收获不少。

2011--2012学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积极支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我们教研组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圆满地完成了学年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二、积极开展教研公开课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上学期,由七年级的孟宪柱和何秋丽两位老师分别承担了学校和地方课程的公开课;本学期,由八年级的徐永亮和李桂芳两位老师分别承担了学校和地方课程的公开课。他们积极准备、认真上课,在课堂上做好引导、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学生的欢迎 和听课 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我组老师所撰写的论文质量高,成果好:

在广饶县校本课程论文评比中,李金鑫老师撰写的论文《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荣获一等奖,李桂芳老师撰写的论文《课外文体活动的校本课程目标预设与有效达成的实践探索》荣获三等奖。

四、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

五、认真开发校本课程,成果显著:

上学期,圆满完成《学校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本学期,正在收集和完善《课外文体活动》活动课程(特色课程)的文本资料工作。

篇3: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策略探析

一、教研室建设现状与问题

高校教研室的建立是我国模仿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的重要成果,它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室。由于当时刚刚建国,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此时教研室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教学。二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调整了教育科技方针,确立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地位,而此时的教研室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组织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这对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2]。三是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研室逐渐成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基层管理组织,在高等院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现今我国地方院校仍是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教研室去落实。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的发展受学科、专业限制较大,重点建设学科的教研室发展较为完善的同时,非重点学科的教研室建设却相对薄弱,甚至严重滞后,教研室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人员构成梯度不合理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问题。

以某本科高校为例,共有104个教研室,总体来看,整体设置较为合理,但各个学院之间规模差异显著,教研室发展不协调明显。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见表1),教研室设立数量最多的是园林院,设有12个教研室,占学校教研室总数11.5%;其次是经管院设有11个教研室,占10.6%;传统特色的动科院设有10个,分别占10.4%;历史最悠久的农学院设有9个教研室,占总数量的8.6%;人文院设有7个,占6.7%;国土院和生工院、外语院分别设有5个,占4.8%;职师院和食品院分别设有4个,占3.8%。

从人员配备上来看,较为合理的如农学院,共有82名在职教师,包括7名双肩挑人员和52名专职教师,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31人,占37.8%,硕士学位的19人,占23.2%,学历结构较为合理。而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的如园林院,共有教研人员92人,其中正高12人,占12.0%,副高23人,占25%,中级42人,占45.7%,其中博士16人,占17.3%,硕士13人,占14.1%,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极大,占68.5%。以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主的外语院,2012年其教研室教师人数共67人,正高职称人员和博士学历人员都为2人,都只占总数的3.0%,副高12人,占17.9%,其人员梯队也不尽合理。与上述情况相似的还有职师院的教研室,其任职教师总人数只有23人,人员队伍较弱,专业教师少,正高职称人员2人,占8.7%,博士学历教师只有1人。此外,个别教研室只有2—3位教师(包括双肩挑人员),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严重影响了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和教研室活动的开展。

其次,结合表1和表2来看,2012年在该本科高校中,所有年龄段高级职称的总数457人,而该校教研室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共有339人(不含军体部),这其中还包括学院的部分双肩挑人员,这说明仍有部分的高级职称教师主要为机关处室的行政人员,很少或没有承担教学任务,此外,35岁以下教师职称多为中级和初级,缺少高级职称人员,只占总数的5.0%,而46岁以上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最大,占44.6%。所以,就出现了“高级职称人员少、高层次学历人员少、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部分非重点学科专业的教研室中尤为明显。

由上述可知,该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科梯队还急需完善,教学一线的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较为缺乏,当前以行政工作为主的人员占有高级职称数的比例相对偏大,传统学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的教研室又将面临教师老龄化的趋势。如果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衔接工作,就会影响教研室工作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1.本表按“教研室数量”降序排列;2.本表中“教师人数”为教研室专任教师数(包括双肩挑人员)。

注:1.本表统计数据中包括专职行政教师数;2.初级职称数中包括未定职级教师数。

二、教研室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职能管理

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但在实际中,教研室在地方院校中成了学院的一个附属基层组织,学院领导层对所管理的教研室不够重视,教研室的建设逐渐偏离了其性质和工作方向,冲击着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氛围。与此同时,很多本科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为突出,导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协调,学校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使得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使教研室活动开展困难,且停留于表面,对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缺少深入的讨论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持续投入和关注不足,从而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3]。

(二)机构设置

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以重点学科为主要建设对象,因此,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非重点建设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研室甚至还没有形成教研团队,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教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经济体制。教研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内部设置和人员构成的不合理还严重地影响了地方高校中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落实。

(三)思想认识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没有统一思想。多数教研室还没有制定建设规划,教研室主任大都只是被动地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对教研室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对教研组成员管理松懈,且只满足于现状。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且教研室内部人员浮动较大,青黄不接。甚至在一些新建设的教研室中,教师不仅数量有限,且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使得教研室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经费投入

教研室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这不仅制约着高校的整体发展,也使教研室的发展受到制约。以江西省200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为例,江西省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两部分构成,共占当年全省教育经费的81.86%[4]。由此可见,尤其与其他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仍然捉襟见肘,社会投入严重缺乏,自身筹资能力较差,而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极为有限的。

由于长期的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校大多面临教学仪器设备不完善、教研室场地受到限制、教研室活动难以开展,有些项目甚至存在“零经费”的现象。而较差的办公条件使许多教师即使有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的意愿,也往往都难以实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进行部署,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以此为方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室就必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仅仅注重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的全面发展,还应该重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那么,这就必须推进其教研室的建设,使得培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重塑地位,给予教研室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协调好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政的关系,就为教研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地方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划分教研室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能,重视对教研室建设发展的研究,确立教研室在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二是应协调教研室中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同时,还应协调好教学活动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确立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地位,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行政职能,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5]。

(二)规范机构设置,促进各学科教研室平衡发展

首先,从管理结构方面,应规范教研室的规章制度,将各项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设立一套专属于教研室的管理监督机制。其次,从学科结构方面,应重视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教研室的建设,根据其建设目标,合理配置教研室人员,平衡各学科发展,这样以避免教研室设置重复、职能分工不清晰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具体来说,在专业上,应依据学科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加大对非传统优势专业教研室的建设,扩大教研室规模、打造一批新的重点教研团队和特色专业;从课程上,根据改革后的教学定位,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水平[6]。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条件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制,还是学科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教研室的经费投入,为教研室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充足的经费不仅能满足教研室的基本建设,如添置新的教学设施、改善基本办公条件、开展教研室实践交流活动等,还能设置教研室的奖励、补贴机制,更能为教学改革、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调动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发挥地方本科高校的自身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筹措经费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强化教师的精力投入

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并将考核指标纳入到计划当中,建立定性与定量的双项考核标准。定性考核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定量考核需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工作量的形式进行分解,计算出每个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量,形成一套合情合理的考评体系。同时,评估过程既要结合目标又要结合实际,考核手段要实现多样化,如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不仅要看学生及其课业成绩,还要参照自我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做到考核合情合理。其次,要完善薪酬制度,将奖惩制度纳入到薪酬制度当中,如设立优秀教学奖金、科研成果奖金等,而对于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教师,应给予批评甚至减扣绩效奖金等惩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内外交流平台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然而许多本科院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现象,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面临老教师退休、青年教师缺乏经验的窘境,学科梯队难以实现。因此,要着力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加强教研室内部交流,开展教学培训。同时,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其他高校教学组织活动,并与其相关专业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篇4:地方课教研计划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问题;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势而生,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一个“底部沉重”的特殊组织,其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重心都在基层,而教研室则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最基层组织,处于教学和科研的最前沿。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性集体。教研室在高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贯彻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一环,其主要职能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组织科研课题研究进行教学常规检查等。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项工作都亟待加强和完善,教研室作为这些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正是此类院校必须抓好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具长远和战略意义的建设环节。教研室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的主要问题

1.师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培养亟待加强

和具有一定本科办学历史和经验的高校不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部分教研室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都不太合理,一般都缺乏具备高级职称和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年轻的讲师和助教几乎是教研室的全部力量。高校中传统的“传帮带”方式,在这里失去了用武之地,虽然年轻教师急需“传帮带”,但是苦于没有对他们进行“传帮带”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也是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千头万绪,加之教学任务重,教师数量不足,很难一次派多位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即使派出了个别教师,培养仍需较长时间。这导致教研室教师的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

2.缺乏凝聚力,教学、科研团队没有形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研室中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他们有的忙于买房结婚,有的准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很少关心教研室的事情,甚至有的教师除了上课根本不到学校。虽然教研活动仍正常开展,但不少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只是形式而已,既然上面有要求,那就应付一下了事。教研室的教学和学术探讨也处于半瘫痪状态,教师各自为战,无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高。这种一盘散沙式的教研室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形成教学、科研的群体优势,更不可能形成教学科研团队。

3.认识不到位,教学和科研有待协调发展

高校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会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明确的规定,科研工作也日渐纳入考评体系。因教研室内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多刚从事高校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内容不是很熟悉,很多课程可能还是第一次上,所以其工作的时间大多花费在教学上,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较弱。不少人感觉晋升高级职称离自己还很遥远,缺乏科研的积极性,科研动力不足,想做一些科研工作的人,又因客观条件所限和自身缺乏科研的方法和手段,难以下手,造成整体的科研工作严重滞后。

4.投入不足,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教研室是学校很多具体工作的最终实施者和落实者,责任大、任务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普遍情况是对教研室建设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足,对教研室具体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领导很少深入教研室参与教研活动,只是将教研室的工作任务下达给教研室主任。由于缺少经费,教研室也只能传达一下上级精神,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安排,无力进行有效的教学科研活动。

二、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的主要措施

1.外引内培,多管齐下,提高师资水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引进一流的名师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非常困难,但可以根据教研室的实际需要,引进一些刚退休的教授担任外聘教师,请他们做年轻教师的导师,并建立起年轻教师导师制度,不断提升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室应大力向学校推荐优秀年轻教师,使他们能尽快外出学习,读硕、读博,加快培养速度。教研室内的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经验、技巧和科研方法上有所欠缺,但是他们也具有知识结构新、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他们来自不同学校,专业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学方法各异,教研室可以组织他们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2.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凝聚力,力争形成教学、科研团队

教研室要创造求实、拼搏、进取、和谐、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环境。创造这样的工作环境,教研室主任必须带头。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直接参加者和组织者,与教师联系紧密。因此,在教研室建设中,教研室主任起着关键的作用。教研室主任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改革意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能够增强全体教研室成员的凝聚力,找准教研活动主题,提高教研活动成效。教学和科研都是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学校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组建教学或科研团队。通过创建教学科研团队,利用相同的课程、相似的科研方向,进一步增强教研室的凝聚力,促使教研室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3.重视教学、不忘科研,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鉴于教学工作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中心地位,教研室全体人员应对教学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要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着眼点。重视教学工作并不意味着放弃科研,教师要努力克服那些认为开展科研工作太早、科研工作在现实情况下无法开展的思想,先从围绕教学、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去抓科研工作,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科研工作的切实开展。

4.加强沟通、争取支持,促进教研工作开展

教研室的所有教师都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加强与系、院和校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将教研室的需求和困难及时反映给上级部门,争取让上级部门能在活动资金、时间及场所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既然教研室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落脚点,是教学质量的控制点,则可以制度化地为教研室配置一定的资源,如给予教研室人员每人每年一定的经费,供教研室组织各种教学研究活动或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等。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组织措施和经济手段,能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促进教研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教研室建设直接关系到专业甚至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充分认识教研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一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让教研室建设工作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丘林,陈朝新.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2]田娜.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

[3]钟岩.高等院校教研室工作水平提升的有效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8).

[4]王红.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 提高教研水平[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

[5]柏伟,李伟.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5).

[6]张忠福.独立学院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10,(4).

篇5:地方课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改为核心,全面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认真学习有关的课程纲要,并根据实际教学调整完善课程纲要。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人际交往和分工协作能力得到提高,遇事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及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得到培养。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地方学校课程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地方学校课程中来。

2.通过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4.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5.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6.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

三、工作措施:

1.地方学校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组织学习内容,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组织学习内容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2.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3.以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探究为主,使学生体验生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究、发现、感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接触、了解社会,对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体会到了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快情绪,也体验到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喜悦,真正达到了体验生活的目的。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加强课题的研究

十月份:指导学生开展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学习以及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

十一月份: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评;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篇6:教研组公开课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进一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组教研水平,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数学教师业务能力、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教研组开展公开课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教学理念指导,可以单元整理复习课型为课题,通过“人人执教;评优课,人人参与听课,人人参与评课”教研和评优活动,深入探讨整理复习课型的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进一步焕发激情与活力,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我校学生实际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活动目标

开展校级公开课活动,是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活动将以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为载体,突出“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引导广大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具体实施

1、因为时间有限,本次活动参加教师每人准备一节课,按要求完成讲课、听课、评课任务。

2、听课活动要和教研组的活动密切配合,课后各组要进行评课。

3、本学科教师讲公开课,学科内成员都必须参加,没课的老师也要积极参加,以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四、活动的形式及要求

1、全员参与原则:小学数学所有任课教师,要求“人人参与执教评优课,人人参与听课,人人参与评课”,让教研组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和提升。

2、讲课教师要根据本课题实际情况,应充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过程。

3、每位任课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学生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

4、注重过程原则:活动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执教公开课教师依据课型要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做好教学反思;教研组及时听评课,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确保评优课质量,不流于形式。一方面要做好记录,另一方面要将评课结果形成书面材料上报。

5、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活动有实效,进行相互调课。

四、参加范围 全体数学教师。

五、活动时间:3月12日-3月30日

清水河镇西卡子学校数学教研组

篇7: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

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

~下学期 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 王 莹 本学期我教授本校八年级的地方课,我校采用的教材是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组《成功训练》以及《中学专题教育综合读本》。针对我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我对地方课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其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4、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5、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1、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共20课。涉及到成功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以及安全法制教育。 2、课时安排:本学期地方课共20课时。 其中,成功训练1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4课时,安全法制教育3课时,环境教育1课时,国防教育1课时。 三、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按照制定的课时计划进行授课及安排活动,认真备课,上课。 2、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方面,如可以用小组讨论、情景设计活动、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并促进自身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式对话、辩论会、情景设计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联系电视、报刊上一些事例,与青少年相关的一些案例,有针对性地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教育,千万避免纯理论说教。 3月

篇8:教研组创新课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关键词:创新课,教研模式,校本教研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 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

作为一名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 我充分认识到学校、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为此, 校本教研成为我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各个学科中, 成立了十六个教研组, 实行教研活动申报制, 构建了一种“前瞻性学课—集智式备课—多向式说课—个性化上课—沙龙式议课”的教研模式, 并把这种模式应用到了主题单元备课活动中,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授课水平, 但团队成长的效果不明显, 于是从2010年开始, 我们把每学期的创新课活动与该教研模式相结合, 进行了校本教研的革新尝试。

一、以教研组创新课为载体实践教研模式

我们从2010年下学期开始, 实施教研组“以课为媒, 同课异构”的创新课赛课活动。我们的想法是, 把每一个教研组的所有成员采取捆绑式, 参与活动, 把原来每位教师必讲的汇报课, 改成教研组内同课异构, 推荐一名教师代表整个教研组讲课展示, 每个学期推选不同的教师, 一人在前, 集体打造。

该教研活动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分三个阶段进行。

1. 活动准备阶段 (1周)

一是学校成立创新课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由教导处负责活动具体安排。二是制定完善研究活动方案, 通过教研组长会议, 学习、传达到每一位教师。三是下发各类活动表格, 做好档案材料的积累。

2. 活动实施阶段 (3———4周)

教研活动按教研模式进行, 固化每一个研究环节, 扎实推进, 稳步展示。

(1) “前瞻性学课”

一是教研组根据教学进度和研究的内容, 选择好讲课内容;二是通过对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再学习,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正确地把握教材, 解读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 绘制知识结构图, 制定小组研究计划。

(2) “集智式备课”

教研组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确立教学目标和突破重点、难点的方式方法, 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孩子的特点, 进行同课异构, 设计教学流程, 撰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形成第一个教案。

(3) “多向式说课”)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 组内在交流完各自的教学设计后, 再次研讨, 交流。我们的重点放在“如果我来教, 我会如何教”上, 各种教法一一亮相, 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艺的运用,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组内集思广益, 形成第二个教案。

(4) “对比式上课”

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本班内尝试优化的教学设计。同时组内选择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展示教师同课异讲, 或者选择两位授课风格不同的教师进行组内上课, 使用相应的评价量化表格。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得更好”上, 展开激烈的课后评议, 运用测量表格, 以数据说话。横向、纵向对比, 发现同课异构中学生更喜欢哪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

(5) “个性化展课”

推选展示的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自己的课堂, 取长补短, 进一步反思修正, 形成第三个教案。代表本组成员按学校的统一安排, 进行个性化展课。学校组织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参加评议打分, 其他组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6) “沙龙式议课”

课后, 由本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性的评课、议课, 包括讲课教师的课后反思, 同组其他教师评课议课, 谈自己的收获等, 组长最后总结, 时间不少于20分钟。然后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教研组的成员参与评课, 提出修改意见。

整个的教研活动, 要逐个环节进行, 教研组长做好记录, 学校教导处按教研组设计的活动时间安排, 对活动情况检查、督促。

3. 总结表彰阶段 (1周)

最后, 各教研组活动结束后, 写出活动总结。学校根据活动全过程, 进行量化打分, 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和创新课赛课一等奖。进一步鼓励优秀, 树立榜样, 并把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思等材料进一步整理形成案例, 并结集成书, 推广研究成果, 便于其他教师学习。

二、教研组创新课校本教研取得的效果

经过四年多的研究, 我们的该项校本教研活动有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效。

1. 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在每个环节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组的成员们按时集中到固定的教室里, 展开研讨。有时为了一个难点的突破, 大家各抒己见, 想尽一切办法, 利用图书、网络, 寻找着最佳方案。为了讲课教师能代表本教研组超长发挥, 它们各尽所能, 制课件, 找学具, 组织学生试讲, 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参与, 都在研究, 都在为教研组这个小集体而努力。

特别是当本组教师要在全校展示前, 组员们发出热情地邀请短信, 请其他组的成员前来听课、议课。老师们的短信, 感动了前来检查工作的教育局领导们, 领导们充分肯定了我们该校本教研活动的真实性、实效性。摘录几条, 大家一读。

1.各位领导、老师们早上好!今天是我校创新展示课的第一天, 上午第一节是体育组的展示课, 真诚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到操场指导, 一同感受春天的气息, 享受运动的快乐。秦梅2014-4-217:42:54

2.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匆忙的一天即将结束, 请您能在百忙之中, 于4点40分, 光临一年级三班, 对我们的绘本课《亲爱的小鱼》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不见不散啊!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老师谨邀!2014-4-2616:20:40

2.教师的反思能力在不断提高

参与的同时, 每一位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反思、总结, 讲课的教师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误, 组内的成员反思如果自己担任主讲会是怎样的精彩, 听课、评课的教师都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 明年我们再讲时会有哪些创新……

教师的成长在不断的反思中, 积极思考, 大胆预设,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这是教研组写的反思总结。

此次创新课教研活动的举行, 加大了教师教研教材、探究教法的力度。在这次听评课活动中, 我们一年级组的全体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了每一个环节, 备课组的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组内每一位教师都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加大了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体现了备课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 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其次教研活动的举行, 是学校为教师搭建的一个平台———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在这次听评课活动中我们组开展了多项教研活动, 真可谓是时时有教研, 处处有教研, 事事有教研。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一年级数学组)

3.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教研组创新课校本教研活动, 充分调动了各个教研组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教研模式的每一个环节, 充分发挥了教研组每个成员的潜能, 群策群力, 畅所欲言, 起到了头脑风暴的效果。充分发扬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动性, 创设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 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2011年, 2012、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教研先进单位。

教研活动中各教研组老师集体研究学情、精心设计教法,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 师生互动, 讲练结合,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转变,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行了有效结合。在讲课的同时听课、评课活动也进行的有声有色, 真正起到了交流、锻炼、展示、提高的作用。同时在活动中教研室的领导亲临指导, 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一对一补课总结下一篇:永磁电机简单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