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困境

2022-09-11

随着4G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等的迅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已经超越传统接入模式, 成为我国最为普遍的互联网访问形式。工信部直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10日发布预测称,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8.75亿, 拥有世界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虽然娱乐、电子商务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占有绝对主流的地位。但因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整体偏年轻化, 10-29岁的年轻群体在总体移动用户中占比达到60%[1], 教育仍然占据一个重要的分支。《英国教育技术杂志》 (SSCI) 主编Nick Rushby教授列出的10个2011年的热点追踪主题, 其中排名第一就是移动学习。

同样, 由于移动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所致, 传统教育模式也像传统的娱乐方式、商务模式一样, 承受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研究结果

(一) 主导者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负责组织教学形式、安排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教育模式由“教”转变为“学”, 即学生针对自身学习需求, 主动寻找相关内容, 教师成为资源的提供者。甚至学生可以自由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 教师失去对整个过程的掌控力。

(二) 碎片化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 碎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信息传播速食化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学习也不可避免的进入“碎片化”阶段。

现代教育理念对碎片化做了很多的适配, 比如幕课 (MOOC) 、微课[2], 这类教育资源重点突出、易于获取, 其短小的内容——例如微课程, 通常只有60秒左右——极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传播。这些形式的流行标志着“碎片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近些年, TED (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 即技术、娱乐、设计) 演讲非常流行, 每年3月, TED大会在北美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 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TED大会上的演讲内容广泛, 通常在10-30分钟左右, 且每一个演讲都具有较好的独立性, 是教育适应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经典体现。但从TED上流行的内容来看, 与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巨大的区别, 这种形式并不能照搬到传统教育领域。

但碎片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节奏仍然严重相悖。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要求将学习内容进行切割和简化[3], 对于某些学科, 尤其是像数学这种需要复杂逻辑推导的学科, 这将是难以实现的。大部分情况下, 碎片化学习只能作为系统化学习的补充[4]。利用碎片时间, 将系统学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逐个击破, 起到巩固和补充的效果。被切为碎片的知识, 极有可能缺乏系统性。虽然能够迅速的掌握一些知识点, 但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 难以被组织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三) 社交化

移动互联网应用依托于手机, 自身带有严重的社交化倾向。虽然大学即是小社会,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有大量的接触社会、参与社交的机会, 但这些仅是作为课外的补充介入学生生活, 教学本身的社交属性并不明显。随着近些年随着社交网络的深入人心, 教育者普遍认为教育的社交化势在必行[5], 也对社交化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主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互动, 然而由于移动设备和交流形式的特点, 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内容是有限制的, 难以进行复杂的表述和沟通, 图文的形式也导致沟通效率的低下;一对一的语音和视频沟通形式, 虽然能极大的提高效率, 但是内容的可共享性会极大的降低, 不利于搜索页传播。

社交化学习被证明在某些课程教育实践上是有效的[6], 但要求这些课程本身需具有社交化的属性, 比如语言类课程。社交化教育方式能为这类课程提供更有效、高效的认知策略, 提升学习效果。在适应社交化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更频繁地、有意识地使用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认知策略, 在培养策略使用自觉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 传统教育要具备社交化的教学过程、社交化的评价体系以完美适配移动互联网模式。而目前, 教育对于社交化的尝试仅存在于在线沟通交流, 要实现全过程的社交化,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去权威化

互联网信息传播形式本身就极具草根性和去权威化。尤其是在我国互联网中, 去权威趋势的形成, 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虽然学术界具有极其推崇权威的特点, 权威并未完全消亡, 但也难免收到冲击。

由于教师主导地位的消失, 教师对于授课过程、评价手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变化, 教师由强制性向引导型转变, 这使得在传统教育法规、制度中, 教师所具有的法定权威极大弱化[7]。同时, 互联网倡导平等的思想, 也使得对“天地君亲师”的历史崇拜不复, 传统权威消失。尤其近些年, 从“砖家”、“叫兽”等网络词语的流行, 可见传统权威的公信力确实, 多以被质疑的形象出现。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传统权威中不乏滥竽充数者, 他们确实提出了一些漏洞百出的见解;二是部分言论在传播过程中被断章或曲解, 而传播者或媒介大多数抱仅传递信息而不对真实性、正确性负责的态度。

事实上由于教育过程中, 教、学双方天然的不对等, 即使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 必然也不能完全的去学术权威, 这个过程极有可能是去伪存真的过程, 也将是马太效应的集中体现, 由于移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便捷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越来越倾向于查找、采纳“大权威”的产出物。

(五) 去中心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不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将被去除, “课本中心”和“学校中心”也将不复存在。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他们之间是平等的, 在这个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的功能不再是控制和灌输, 同样也不是看守者和助理者。而是为学生服务和进行引导, 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 学生的任务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权威和机械的背诵, 而是富有能动性的创造, 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 以达到自我的全面发展为目的[8]。去“课本中心”和“学校中心”使得学生不在局限于课本内容, 学习内容更加具有主动性, 使得学校变成并非是唯一公认的人材培养机构, 迎合了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趋势。但这种情况下, 对于学习成绩和成果, 进而对于人材的认定还缺乏统一的、事实的标准。去中心后极易陷入无政府的困境。

也有观点认为, “去中心化”并非真正的“去中心”[9], 互联网中也从未缺少中心。一个可能的现象就是旧中心不断的被新中心取代, 比如网络课程的兴起和传统教育的式微, 传统学校将会被更大规模的互联网教育系统取代, 形成更加集中化的隐式中心。初期, 这类中心仍然是O2O (Online to Offline) 实体化的, 并不只存在与互联网数字空间, 在线和离线将结合共存。

(六) 娱乐化

娱乐可说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最主流的应用方向, 而学习和娱乐作为一对矛盾, 长期以来, 娱乐化学习派一直试图将其中的间隙弥合, 从各种角度尝试“寓教于乐”。

相对于枯燥的传统学习方式, 娱乐化确有优势, 愉悦的感觉、虚拟的奖励甚至挑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持久力。但问题很多。首先, 一些教学客体 (即知识) 很难被娱乐化, 难以想象伯努利方程或欧拉定理娱乐化之后是什么样子。只能从学习的形式、过程等方面进行包装, 例如在学龄前、小学教育中采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动画、音视频等, 或对部分可形象化展示的几何定理使用二维、三维模型进行演示, 或使用美剧、电影进行英语教学, 娱乐终究是辅助的、表面的, 这显然说明娱乐化学习不适合所有学科;其次, 娱乐化的教学对学生同样有高要求, 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 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保证自己不被娱乐的形式所吸引, 这显然说明娱乐化学习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真正的娱乐化学习, 要求教育主体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觉悟, 要求发自内心的崇尚知识, 以掌握知识为乐趣。学习即使是以娱乐的方式进行, 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严肃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因此外在资源、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学习伙伴的合作态度等, 无一不是娱乐化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决定效果的优劣。

二、结论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角, 虽然问题很多, 解决方案也不够明朗, 但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教育不应对移动互联网持抗拒的态度。当下, 教育领域, 尤其是高校应坚持传统教学的主体地位, 同时作为创新思想最为活跃的阵地, 高校应积极参与, 加快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发挥移动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 随着4G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等的迅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8.75亿, 移动互联网介入教育也是大势所趋。本文探讨了在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 教育面临的诸多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群异化、时间和内容碎片化、社交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和娱乐化等特征而产生的。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学生成为教育的主导者, 这与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完全不同;同时, 现代社会碎片化程度越来越高, 学习也不可避免的进入“碎片化”阶段, 幕课 (MOOC) 、微课的兴起, 标志着教育在主动适配移动互联网, 然而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 传统学科教育都还不能完美移动互联化;社交化是移动互联网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的一个突出特征, 近些年, 教育者对社交化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主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互动, 但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沟通方式, 比起面授还存在诸多不便, 而且社交化的教学过程、社交化的评价体系等关键要素也有更广阔的进步空间;互联网信息传播形式本身就极具草根性和去权威化, 教师的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角色都被极大弱化, 由于教育过程中, 教、学双方天然的不对等, 必然也不能完全的去学术权威, 未来关乎“权威存亡”的洗牌过程将呈现马太效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不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将被去除, “课本中心”和“学校中心”也将不复存在, 传统中心将被更加集中化的隐式中心取代;娱乐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最为主流的应用方向, 而学习和娱乐作为一对矛盾, 长期以来, 一直在被试图整合, 但一些教学客体 (即知识) 很难被娱乐化, 娱乐化的教学对学生同样有高要求, 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 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保证自己不被娱乐的形式所吸引, 这些都限制了寓教于乐的效果。移动互联网无所谓好坏, 存在挑战的同时, 解决好这些问题, 无疑也是当前教育模式面临的一大发展机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教育,碎片化,社交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娱乐化

参考文献

[1] 郑兆华, 彭金莲, 邱锡光等.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4 (05) .

[2] 单莹.从幕课、微课看碎片化和娱乐化学习[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1) :18–19.

[3] 朱学伟, 朱昱, 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12) :91–94.

[4] 苏静婷.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碎片化学习的影响[J].信息通信, 2015 (07) :135–136.

[5] 灵毓.教育社交化的交互分析[J].神州旬刊, 2014 (32) :246–246.

[6] 邱瑜毅.基于社交化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1) :174–178.

[7] 聂芬芬.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权威的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8] 夏琳琳, 夏天成.教育“去中心化”与“差异性”研究[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Z2期.

[9] 俞永福.“去中心化”是个伪命题[J].创业邦, 2015 (01) :20–20.

上一篇:颌面部疾病的超声诊断下一篇:如何培养高职生的英语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