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活动场所值班表

2024-05-05

宗教活动场所值班表(通用8篇)

篇1:宗教活动场所值班表

里委发„2011‟ 号

关于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稳定机

制的通知

各村(居)委员会、乡直有关单位,各宗教团体: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稳定工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重大事故发生,现就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稳定工作机制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本着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号召广大信教群众坚持爱国爱教,爱教首先必须爱国。各宗教活动场所要坚持自治、自养、自信三自原则,要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

面。

二、建立网络

实行乡、村、宗教场所三级管理网络。街道由庄德峰任组长、宣传统战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乡民族宗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一名副职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作为堂点法人代表,结所属堂点负全责。

三、安全保障

首先,各场所必须要配备灭火装置,每个堂点不得少于4只灭火器。

其次,供电线路的配置与安装,需经电力部门安装和认可,方可使用。

第三,房屋及辅助房绝对杜绝险房、危房现象,所有房屋需经街道安监部门的检查验收和认可,方可使用。

四、有下列情形的,关闭教堂

1、有邪教活动,有异端邪说渗透

2、有安全隐患,有内部斗争

3、有整改通知书、不进行整改的4、搞封建迷信活动的5、属险房、危房的五、应急处理机制

1、发生上述情况之一的,各堂点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上报村负责人,堂点负责人和村负责人要迅速到达现场,控

制事态扩大,同时上报乡分管领导,乡分管领导要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组织施救,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2、依据事态情况,街道领导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要根据现场情况,果断决策,组织卫生等人员开展施救,同时上报上级机关部门。

3、要以确保人身安全为根本宗旨,关注信教群众

六、卫生防疫制度

根据《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乡宗教的实际情况,特订立宗教活动场所卫生防疫制度。

1、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组织信教公民学习宣传卫生防疫常识,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防疫方针政策,做到“讲究卫生,人人有责”、“控制疾病,预防为主”。

2、宗教活动场所内外应保持卫生清洁,经常性进行卫生大扫除。要有一名管理组织成员专门负责卫生防疫工作。

3、信教公民在场所内聚餐时,事前应对桌椅、灶台、餐具等进行保洁消毒,检查食品果蔬是否新鲜,防止酶烂未熟食品上桌。有条件的主厨和帮厨人员要有卫生许可证,严禁患有传染病的人员上灶台,保证信教公民饮食安全。

4、宗教活动场所内如发生非典、流感、食物中毒等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应立即向有关部门(包括乡镇政府、卫生单位、统战部)报告疫情,保留、封锁现场(包括食品、餐具等),迅速将病人送医院治疗,暂停信教公民聚会等活动,防止疫情扩散。

5、乡、村、宗教场所负责检查、监督宗教活动场所的卫生防疫工作,对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在规定时限内没有整改的或整改后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将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七、消防管理制度

根据《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结合乡宗教实际情况,特订立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管理制度。

1、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2、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场所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施和组织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宗教活动声场所要组织管理人员和信教公民学习宣传《江苏省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加强防火常识和逃生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信教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灾能力。

4、保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凡500人以上信教公民聚会的活动场所每年要进行一次防火安全疏散演练,训练紧急状态下撤离和灭火方法。

5、根据场所大小实际配置灭火器材,定期检查和更换,确保完好有效。坚持场所内水源和储水充足。建立防火安全值班制度,有条件的要成立义务消防队。定期检查香火炮烛、电路、门窗、危房,安全出口等消防安全工作。

6、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防火安全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经检查发现有问题,场所应及时整改;在规定时限内没有整改的或整改后不符合要求的,要追究场所负责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撤销场所登记证,取消活动资格。

八、治安管理制度

根据《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乡宗教的实际情况,订立宗教活动场所治安管理制度。

1、宗教活动场所应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保护信教公民的的合法权益,保持宗教活动场所安定稳定。

2、全体信教公民要学法、知法、守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文化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3、建立治安责任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信教公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4、严禁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生产、经营、销售烟花爆竹、管制刀具等危险性物品。不准收留不明真相人员,确需留宿的应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手续。

5、严禁在场所内进行打架斗殴、聚众玩牌、赌博、参与“六合彩”、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观看淫秽书刊、录相等违法犯罪活动。如发现场所内有违法犯罪活动,宗教事务部门将撤销登记,并报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6、加强场所治安防范工作,实行登记、值班和巡逻制度。场所内的文物、贵重物品、现金、存折等都要有专人负责保管。重点部位应配备警报器材,防止偷盗、抢劫事件发生。

7、场所内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发生违犯宗教禁忌等伤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坏民主团结、影响社会稳定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中共******委员会

2011年9月20日

主题词: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机制通知抄送:县委统战部,存档中共***县***委员会2011年9月20日印发(共印20份)

篇2:宗教活动场所值班表

第一条 为了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促进宗教活动场所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和《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予以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第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检查(以下称“年检”)主管部门是该场所的登记主管部门。

第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年检的主要内容: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

(二)管理规章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三)主要宗教活动及涉外活动情况;

(四)主要财务管理、收支情况;

(五)登记项目变更情况;

(六)所属企、事业和现有房地产的变动、管理情况;

(七)其它有关情况。

第五条 年检主管部门在每年第一季度依法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情况进行年检。年检主管部门应事先将年检的内容、时间及具体要求,书面通知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

第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应按年检通知要求,到年检主管部门领取、填写《宗教活动场所检查表》,经乡(镇)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签署意见后,报送年检主管部门接受年检。

第七条 年检主管部门依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在《宗教活动场所检查表》上签署年检意见。

第八条 年检意见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类。

第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符合下列情形的,确定为年检合格: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

(二)开展宗教活动及涉外活动无违法违纪行为;

(三)依照本场所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活动;

(四)财务制度健全,收入和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五)及时办理有关变更登记及机构设置备案手续;

(六)认真按民主程序办事;

(七)在规定时限内接受年检。

第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确定为年检不合格:

(一)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

(二)宗教活动及涉外活动有违法违纪行为的;

(三)违反本场所规章制度开展活动的;

(四)违反有关财务规定的;

(五)不办理有关变更登记和机构设置备案手续的;

(六)重大活动缺乏民主程序的;

(七)无特殊情况,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接受年检的;

(八)年检中弄虚作假的;

(九)违反其他有关规定的。

第十一条 年检合格的宗教活动场所,由年检主管部门在该场所的《宗教活动场所检查证》上加盖年检印章。

第十二条 年检不合格的宗教活动场所,由年检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并限期整改。

第十三条 在限期内整改合格者,由年检主管部门在该场所的《宗教活动场所检查证》上加盖年检印章。

第十四条 不接受年检、在限期内整改不合格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年检主管部门可以追究该场所管理组织负责人的责任,并视情节轻重,对该场所予以警告、停止活动、撤销登记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取缔。

第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对年检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六条 年检主管部门应将年检结果报上一级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省级宗教事务部门应汇总全省年检情况,上报国务院宗教事务局。

第十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检查表》、《宗教活动场所检查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按照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指定的式样印制。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意见,报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备案。

第十九条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对本办法的实施进行监督。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篇3:宗教活动场所值班表

本文拟借鉴审计模型和HSE的人群聚集风险调查表, 通过对北京市多家宗教场所进行实地调研, 针对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的特点构造出宗教场所活动的人群聚集风险的安全检查表, 进而为宗教活动场所聚集人群风险的安全检查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措施。

一、研究对象介绍

本次调研的城区中, 包含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活动场所, 并选取了缸瓦市教堂 (基督教) 、宣武门南堂 (天主教) 、牛街礼拜寺 (伊斯兰教) 、广化寺和广济寺 (佛教) 作为检查表的实践基地。

各宗教场所均有其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 比如佛教的佛诞节、水陆道场,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圣诞节、复活节, 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其中本次调研的宗教活动有佛诞、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古尔邦节。

通过对上述西城区多个宗教场所的多次宗教活动进行实地考察, 总结宗教活动场所风险有以下特点。

1) 信教群众不断增加与宗教活动场所有限承载力矛盾越来越突出。宗教活动场所人群过量聚集和拥挤疏散问题越来越突出。

2) 宗教活动场所类型多, 场所内部布局复杂, 场所外围环境复杂, 不利于人员疏散。

3)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应急管理难度大, 应急管理协同能力相对较低。

4) 宗教活动场所多为文保单位, 出于空间局限、信教群众宗教情感、文物保护需要等多种因素, 常规的防爆安全检查等安全技术和安全标准不能实施。

5) 信众的应急心理准备不足, 应急知识缺乏, 面对突发情况处置能力弱。

6) 木制结构建筑多, 可燃装饰多, 明火火源多, 消防设施不健全, 火灾隐患较大。

7) 人员流量大, 场所使用率高, 文物损失影响严重。

在这些宗教活动人群风险的影响下, 如何保证信教群众的安全是应急管理的核心, 其中安全检查表是适合自身检查与外部监督的重要手段。

二、安全检查表理论模型

(一) 安全检查的所属范围

安全态势的风险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 如图1所示, 其中安全检查属于安全态势的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方法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行业, 多用于安全生产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末, 随着中国安全防范行业的兴起, 该方法逐渐开始了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 称为安全态势的风险分析方法, 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由于人群聚集场所的变动性和复杂性, 很难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因此, 对聚集人群安全态势一般采用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定性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安全审计、安全评价与安全评估四类。本文主要针对聚集人群的风险进行分析, 所采用的是其中的安全检查。

(二) 安全检查的认知方式

安全检查是一种在状态上的确认。在检查前要先根据模型和被检查单位各自的特点制作安全检查表 (SafetyChecklist) , 其中模型通常采用审计模型 (Audit Model) 。需要检查被检单位指标与检查表内检查项的符合程度, 并且做出相应的评判。一般情况下只需检查各个检查项的有无, 用是否标注, 特殊情况无法用是否的需要对其状态进行简单概括。

(三) 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检查的流程

安全检查流程的构建采用戴明模型。戴明模型又叫PDCA循环, 分为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改进 (Act) 四个部分, 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 即按照PDCA循环, 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安全检查的流程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如图2, 其中计划 (Plan) 阶段即为理论基础, 执行 (Do) 阶段为制作安全检查表, 检查 (Check) 阶段为进行场所安全检查, 改进 (Act) 阶段即根据每次检查的结果对宗教场所进行总结, 对安全检查表的理论基础进行改进, 以便下次检查。

(四) 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检查的理论基础

宗教场所聚集人群安全检查的理论基础包括审计模型、宗教活动场所特点和人群风险评估 (Crowd RiskAssessment) 。其中审计模型分三个层面:政策与策略 (机构、组织、人员) 、执行与过程控制 (执行计划、过程控制、持续改进) 、资源与保障 (人力资源、设备与设施、信息) , 详见图3。聚集人群风险评估 (CRA) 是HSE用调查表法对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进行的分析。

三、宗教活动场所人群风险安全检查表

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检查表的总体框架采用审计模型, 在大型活动的检查项上借鉴了国外的聚集人群风险评估 (CRA) 的经验, 然后参照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的特点, 特别是针对宗教活动聚集人群的入场和疏散的过程、拥挤点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 得出了针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检查表, 详见表1、表2和表3。

四、检查项讨论

安全检查表按审计模型分为计划层面, 执行层面、资源层面。下面将分析每个层面的构成。

(一) 计划层面

计划层面主要考察宗教场所的各项工作方案是否齐备。其中典型的安全事件包括人群踩踏、治安、医疗、食品卫生等方面。应急预案分为火灾、恐怖炸弹、雨雪天气、人群过量等, 应包括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并且做好风险评估。人员疏导方案不仅需要平时的疏散预案, 还需要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宗教方面的禁忌要考虑各个宗教派别针对食品、衣着和称呼的禁忌。

(二) 执行层面

执行层面主要涉及到宗教活动人群拥挤时的风险, 分为入场、活动现场和散场三部分。

1. 入场管理

首先, 入场入口要进行限流措施。可以采取在入口安装人流统计设备等措施, 及时监测场内人员数量, 设立饱和预警, 及时与入口人流管控人员联动, 设置警戒线, 控制进场人数, 防止入口通道聚集过量人群。也可在入口处设立明确的告知显示装置, 告知信众场内的饱和程度, 防止人群情绪失控。

其次, 需要设置入场引导, 防止人们自发式进入形成拥挤。可以设置引导人群流动的伸缩护栏、也可用布条和旗杆做护栏, 用红地毯铺地, 并且有专人负责管理;也可以由管理人员手拉手组成人墙来引导。

最后, 入场需要有缓冲措施, 包括:1) 在院内摆座椅, 增加活动容纳人数, 信众可以在此候场。适合空间比较宽阔, 人数不是很多的情况, 可以在院内进行一些宣传活动;2) 入口外移。将进口排队点向外围推, 分批次放人进入教堂, 防止人群一起拥挤进入教堂;3) 设置引导人群流动的护栏。也可作为缓冲区, 增加排队长度, 充分利用了地理条件, 适合空间比较狭小的区域。

2. 活动现场管理

首先, 需要有信息提示。包括设置疏散线路标识和安全出入口, 安全出口需分清访客入口和绿色通道;每隔一定时间通过大屏文字显示并用广播告知当前的入席率或其他注意事项;锁、门栏过高或者台阶过低都易引起绊倒或摔倒, 需要进行提示;安全人员可以佩戴红色臂章或者其他标志, 与非工作人员区分开来, 易于发现问题时及时找到安全人员;告示提示牌可以用结合佛教理念的语句劝导耐心排队, 对卫生间也应有提示。

其次是拥堵点的识别。包括拥堵点的识别和疏导, 应特别注意逆流或者十字交叉人流等双向人流, 秩序混乱, 极易造成拥堵, 影响疏散。

最后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有些宗教场所外国人比较多, 需要设置专门的翻译人员。要照顾各类弱势群体, 老年人需要搀扶, 尤其是在通道出现斜坡的地方;残疾人员要用轮椅, 可以设定特殊的通道。有些宗教场所门口出现乞讨卖艺人员, 对寺庙的治安、名声都造成影响, 需要进行管控。

3. 散场管理

散场管理需要检查疏散通道是否通畅。场所内疏散线路, 有些场馆存在杂物堆积现象, 应及时清理;平时未使用的出口由于游客不熟悉和缺乏引导, 活动时即使开了也少有人走, 导致人群出口使用时某些口过于集中, 影响疏散, 应加强引导和宣传;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收起护栏, 以免对行人造成堵塞, 但地毯不能及时收回, 以免阻碍人流, 需要在人群疏散完后再收回。每场活动结束后, 可以考虑在容易造成人员滞留的地方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疏散, 这样可以防止由于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造成的人员滞留, 从而使得疏散通道更为通畅。

场所外出入口处疏散通道, 不仅需注意交通管制的时候, 更需注意的是当解除交通管制后, 人群疏散完之前的那段时间, 稍有疏忽便可导致拥堵;摆摊点区域通道应保持畅通;工作用车与入口应保持一定距离, 防止堵塞通道。

(三) 资源层面

1. 人力资源

主要是针对每场维持秩序的安全管理人员, 由义工和牧师负责或配备专门的安保人员。需要了解其配置、选拔的标准和培训的内容。培训以责任和疏导为重点, 尤其是识别拥堵点、建立疏导点。安全管理人员需要了解预案及其职责, 有些地方采用对预案并不是很熟悉的临时义工, 对预案并不是很熟悉, 影响预案的实施, 因此平时应进行一些训练。

2. 设备与设施

可分为视频安防监控措施、防爆安检措施、通讯措施、消防措施和电力措施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作用在于震慑、远程监视、视频取证, 目前应做到与当地公安系统相连;防爆安检系统对于反恐防恐、检测炸弹和违禁品意义重大, 希望以后能得到推广;良好的通讯措施用于现场指挥调度、应急指挥和支援;目前宗教场所由于建筑结构和活动内容, 普遍都为重点防火单位, 消防系统应该按规定的级别进行完善配置;电力系统方面, 经调查有些晚上举行的宗教活动曾发生过停电事件, 需要提前进行通知, 并配备应急灯, 还需检查电力设施是否存在触电隐患。

3. 沟通与宣传

宗教活动需要跟预案中卫生、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进行沟通。还需要向公安系统了解近期社会上发生过的与宗教活动相关的治安案件, 这些事件可以作为参考,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宗教活动需要处理好跟周围商户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有的宗教场所跟周围居民距离过近, 宗教活动的时候广播等声音可能会影响居民休息, 需要互相进行沟通, 保持良好关系。

宗教活动时信众有时会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 因此在举办活动时要考虑信众的精神状态, 避免内部发生冲突。宣传方面首先包括疏散线路的宣传, 对场所布局和疏散线路的了解程度决定了疏散的时间;另外需要针对公众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宗教场所多用木质结构, 而且烧香的比较多, 应注意防火问题。消防部门也需要针对本场所进行定期的培训。

五、结论

本文从大型活动的聚集人群风险方面, 针对宗教活动场所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采用国外的审计模型、戴明模型, 并对北京西城区多家场所多次活动进行实地调研, 制作出了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检查表。

该检查表在开斋节等一些重要宗教节日期间得到了应用, 为宗教活动事前安全自查和管理部门检查提供了科学工具。利用检查表对各宗教场所进行了对照检查, 发现了人群对流、疏散方案没有针对性等问题, 并提出了安全建议, 如设置安检设备、对入口和出口人流控制、加强人群流动和分布监测措施等。

由于调研范围有限, 不可能将所有的宗教场所和节日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 安全检查表还需要在以后的应用中得到完善。

摘要:宗教场所作为大型活动场所, 其聚集人群的安全态势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多家宗教场所和活动的实地调研, 总结了宗教场所的安全风险特点, 然后利用戴明模型设计了安全检查流程, 接着利用审计模型和HSE调查表设计了宗教场所人群风险的安全检查表, 为宗教活动场所聚集人群风险的安全检查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指导措施。

关键词:宗教场所,人群风险,风险评估,安全检查

参考文献

[1]许晓光.旅游与宗教[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2]杨鸣, 江白益西.宗教活动场所治安管理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邢晓莹.哈尔滨宗教建筑遗产的文物价值与保护[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

[4]曾豪杰.我国宗教安全问题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曾豪杰.浅谈宗教安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

[6]李晋业.对阿坝藏区寺庙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7]万坚, 傅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 保护宗教活动场所[J].世界宗教文化, 2003.

[8]王振.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 2007.

[9]郭海林, 黄洪举, 倪晓阳, 李晓磊.安全风险表征指标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篇4:宗教活动场所人群风险研究

关键词:宗教活动场所 人群风险

宗教场所是指对信仰宗教的公民开展宗教活动的公共场所。[1]宗教活动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宗教场所及宗教活动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都在急剧增长,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宗教场所8.5万余处[2]。宗教场所的安全意义重大,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的研究,人们对宗教场所的安全尚停留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文物安全[3]、宗教组织合法性[4][5]等方面。2009年5月颁布的《消防法》将宗教场所列入人员密集场所[6],宗教场所作为城市公共场所,宗教活动又是典型的大型活动,因此研究其安全风险时重点应放在人群聚集风险的研究。

1、宗教活动及人群风险管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宗教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总成部分,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基督新教),其中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其余都是从国外传入的。但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在传播中都受到我国传统政治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近年举办各种大型社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急剧增长而且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周期也越来越长,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2、我国的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概述

我国目前的宗教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佛教、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道教、伊斯兰教等[7]。其中道教是本土教,其余均为外来教。其中本次调研的宗教场所有缸瓦市教堂(天主教)、宣武门南堂(基督教-新教)、广化寺、广济寺(佛教)、牛街礼拜寺(伊斯兰教)。

各个宗教均有其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比如佛教的佛诞节、水陆道场,基督教(东正教、新教、天主教)的圣诞节、复活节,道教的中元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其中本次调研的宗教活动有佛诞、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古尔邦节。

在举办宗教活动中,一旦发生灾害,控制措施不得力,将很容易酿成大的灾难。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县密虹公园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7人死亡;同年2月1日朝觐者在麦加参加宗教活动时,人群拥挤至少造成244人死亡,200多人被踩伤;2011年1月14日,印度西南喀拉拉邦伊杜基地区一座山庙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后,人群在返回途中发生踩踏事件,造成104人死亡,50人受伤。

本文结合现场调研以及对众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到导致事故发生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害人事故发生的规律,希望对活动组织者做好事故预防与救援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宗教活动场所安全风险特点

通过对上述西城区多个宗教场所的多次宗教活动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得出宗教活动的安全风险有以下特点:

(1)人员构成较为特殊

宗教活动由于人员构成较为特殊,易造成疏散困难,引发拥挤踩踏事故。首先,参加宗教活动的信众年龄层次多为中老年,有些行走缓慢、需要搀扶,有些需要轮椅,影响疏散;其次,一些场所的信众存在外国人,语言沟通不便,在疏散指挥时交流会有障碍;第三,宗教活动时信众内心宗教情绪强烈,常常会热切地希望表达他们的宗教感情,场面一旦失控,极易酿成事故。

(2)场所布局复杂

宗教活动数量多、规模大、人员多,但宗教场所布局复杂。不利于疏散。首先,有些宗教场所构造复杂,宗教建筑因历史原因多次扩建、改建、拆除、重建,建筑结构已经不是以前设计的结构,疏散线路较为复杂,难以理解。其次,缺乏安全教育,信众对宗教场所的疏散布局不十分熟悉。

(3)疏散通道不畅

疏散通道不畅极易形成拥堵点。首先,有些疏散通道十分狭窄,易造成拥堵点;其次,有些疏散通道上堆积有临时障碍物、有些通道不平坦,有些地面上会有障碍物;第三,有些疏散线路设计有问题,易产生人流交叉等双向人流;第四,有些疏散线路出入口少,未能根据人群大小设置出入口开关门的数量。

(4)现场引导不够

活动现场引导不够,疏散标志缺乏或不明显。首先,活动现场人员引导服饰不明显,管理人员与信众不易区分,不仅影响指挥,遇突发事件还不便求助信众寻找。其次,有些活动只注重入场引导,缺乏散场引导,有些游客长时间驻留,影响下一批游客的疏散;第三,活动结束后围栏、地毯收回时间过早或过晚,均影响疏散。地毯收回过早会阻碍疏散的人群,围栏不及时撤回,会影响人群的行走。

(5)疏散标识不明显

有些场所缺乏整体疏散线路图、出入口标识、人流方向标识及其他标识,有些标识虽然有,但不明显、不规范、不清晰[8]。

(6)防爆安全检查未列入活动常态标准

防爆安全检查作为防范爆炸犯罪和恐怖袭击的重要手段,现已成为机场、轨道交通、文博、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常态标准。宗教活动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意义重大,现在国际形势严峻,要随时提防外来势力及邪恶组织等的恐怖爆炸对宗教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但由于信众传统思想等各种原因防爆安检暂未实施。

(7)火灾隐患较大

火灾也是导致人员拥挤踩踏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活动场所作为重点防火单位,火灾隐患较大。首先,宗教建筑的材料多为实木结构,易燃烧;其次,可燃装饰多,室内外装饰品多为油漆彩绘、挂画垂帘[9]、幔帐、飘带、饰布等易燃纺织品;第三,明火火源多,寺庙常用香火、油灯、蜡烛等火源,宗教祭拜常有烧香、焚香纸等,构成了宗教场所巨大的火灾隐患;第四,消防设施不健全,缺乏演练;第五,疏散通道过窄,影响消防车通行和扑救火灾。

(8)文物损失影响严重

宗教场所历史悠久,很多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不论是建筑本身还是里面珍藏的经书、藏品都是无价之宝,不论从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历史价值、科学还是研究价值均无法估量。

由于现实条件的不足,不可能将所有的宗教场所和节日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这里只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场所。本文希望能对日后宗教场所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 YX11129。

参考文献:

[1]张万祥,试论哈尔滨市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及其管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3

[2]杨鸣,江白益西.宗教活动场所治安管理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1):59-64

[3]邢晓莹.哈尔滨宗教建筑遗产的文物价值与保护[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

[4]曾豪杰,我国宗教安全问题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5]曾豪杰.浅谈宗教安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

[6]李晋业.对阿坝藏区寺庙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26):67-68

[7]许晓光.旅游与宗教[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萬坚,傅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保护宗教活动场所[J].世界宗教文化,2003,3

篇5: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依法设立的寺庵林舍、宫观、清真寺、教堂及其他从事宗教活动的固定处所。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

公安、工商、文化、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同级宗教事务部门做好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第五条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有关规定向宗教事务部门登记,并接受检查。

宗教活动场所终止、合并、迁移或变更登记内容时,应当到原登记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由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代表组成的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管理组织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报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接受当地宗教事务部门的管理;

(二)教育信教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不同的宗教、教派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和睦相处;

(三)制止自由传道、私设聚会点、私自选任宗教教职人员、不按规定发展信徒等非法宗教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打击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

(四)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五)保护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古迹、建筑设施、古树名木及其它财产不受损害;做好宗教活动场所的治安保卫、安全防火、绿化美化等工作;

(六)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和收入;开办社会服务业和公益事业。

第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财产和收入由该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管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其财产,不得无偿调用其收入。

第九条 改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须经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属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改建、扩建,还须报同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再按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条 在寺观教堂需对重点文物拍摄电影、电视、录像或摄影、拓印的,必须征得该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和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经办理工商、文化登记等手续,可以经销国家批准发行的宗教书刊、音像制品、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开办相关的社会服务业。属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得在其保护范围内从事有损文物保护的活动。

第十二条 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可以接受信教群众自愿捐献的布施、乜贴、奉献和其他团体、个人的捐赠;不得摊派和勒捐;接受境外捐赠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不得到社会上捐挂功德,不得接受境外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

非宗教团体和个人不得借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之名向群众捐挂功德。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不同宗教或不同信仰的宣传和争论。

除本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和教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发表演说,散发、张贴宗教宣传品和其他宣传材料。第十四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由县以上宗教团体认定或解除,报同级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未经认定备案、已经辞去或者被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人员,不得履行宗教职务。

第十五条 宗教活动应当由宗教教职人员主持,没有宗教教职人员的,可由宗教团体指定,并经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的人员代行主持宗教活动。

第十六条 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应当在本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确需跨地区进行的,经当地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上一级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本市宗教教职人员到市外或者市外宗教教职人员到本市主持宗教活

动,应征得宗教团体同意并报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在市内跨县(市、区)主持宗教活动,须经双方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第十七条 宗教团体指派宗教教职人员到所属范围内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教务指导,应当持有该组织出具的有效证明。

第十八条 宗教团体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举办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培训班,清真寺招收海里凡,必须由宗教团体提出申请,报同级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举办非常规性宗教活动,必须经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对组织、单位处以二千元以上四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干扰、妨碍宗教活动场所正常宗教活动的;

(二)强迫公民信教或者不信教的;

(三)非宗教教职人员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的;

(四)未经批准,本市宗教教职人员跨地区到外地或者外地宗教教职人员到本市举行、主持宗教活动的;

(五)宗教教职人员到未经批准、登记或者认可的场所举行、主持、参与宗教活动的;

(六)未经批准在寺观教堂对重点文物拍摄电影、电视、录像或摄影、拓印的。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物品;情节严重的,可以对组织、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并可以提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取缔,拆除违法设施:

(一)未经批准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

(二)未经批准维修、改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的;

(三)未办理手续接受境外宗教组织和个人捐赠的;

(四)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到社会上捐挂功德,摊派和勒捐,接受境外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的;

(五)非宗教团体设置宗教设施、收取或者变相收取宗教性捐赠的。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权活动,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二十二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宗教活动场所值班表

本标准的4.2、4.5、6.2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4)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标准化研究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旅游局。

本标准起草人:曹俐俐、曾毅、陈言楷、刘雪涛、匡盛、杨建伟、刘莉莉、李涵、王世川、祝燕。

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管理和培训与宣传。

本标准适用于有燃香活动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的燃香安全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的应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6386燃香类产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燃香活动sensing activity

在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内香、烛、油等的活动。

4基本要求

4.1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具有燃香安全管理制度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4.2焚香炉、亭等燃香点宜设置在殿堂外较为的地带。

4.3燃香点的设置应与储存点相分离。

4.4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提供的燃香类产品应符合GB 2636燃香类产品通用技术要求。

4.5教师在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的燃香点设置文明进香和环境保护等标识,每次进香数量不宜超过3支。

4.6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设置燃香安全、防火等警示标识。

4.7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配备相应的设施和器材。

4.8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每半年至少举行1次消防演习。

5安全管理

5.1安全管理制度

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开展燃香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组织制定燃香安全管理制度;

注:可包括燃香点、存储点设置的条件、数量及规模,检查和处理的具体时间及频次,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等。

b)明确燃香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c)制定燃香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d)强调燃香安全报告制度等。

5.2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应包括:

a)提示信教群众和游客文明有序进香,引导信教群众和游客选用符合GB26386燃香类产品通用技术要求的香类产品;

b)及时清理香头,并进行安全处理,消除火灾隐患;

c)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设施和器材,确保运行良好;

d)负责所管辖区域内的消防安全工作,特别是用于燃香的固定火源安全; e)当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时或天气持续干燥,应加强对燃香点和检查和清理,必要时,停止燃香活动;

f)当参加燃香活动的人数超过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所设定的安全接待人数时,应采取限制进入、及时疏导等有效措施。

5.3重大活动安全管理

5.3.1举行重大活动前,应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燃香安全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

b)全面检查和其他安全设备设施,确保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c)增强安全管理人员,并确定活动中重大事项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事项责任人,明确职责;

d)进行安全演练。

5.3.2举行重大活动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加强对燃香点的现场指导和监管;

b)当燃香数量过多时,应及时清理,消除燃香炉、亭等燃香点的明火; c)对重大活动中的关键点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6培训与宣传

6.1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a)燃香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缺席 ;

b)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c)基本消防知识和技能;

d)消防设施和器材的使用;

e)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等相关知识。

篇7:宗教活动场所行政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法》和国 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 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宗教活动场所实行行政领导。

第二章 宗教活动场所

第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宫观,伊斯兰教的 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会所(以下简称寺观教堂),宗教院校,以及信教群众聚会的简易宗教活动点。

第五条 恢复开放原有的寺观教堂,设立简易宗教活动点,须向县以 上(含县,下同)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

举办宗教培训班须向市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

开办宗教院校须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报。

上述申请经批准登记后,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未经批准的,不得 进行宗教活动。

第六条 本规定颁布前,经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凡未 履行登记手续须向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补办登记手续。

第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培训班,需变更业经批准的登记内容的,须报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核准。

第八条 新建寺观教堂须经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第三章 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第九条 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在爱国宗教组织的指导下,建立由宗教职业人员和宗教徒代表参加的管理机构,实行民主管理。

第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维护国家主 权和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得进行违反社会 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接受文物、城镇规划、公安、园林部门的 指导,保护该场所的文物、建筑、设施、园林等,并做好治安防火工作。

第十二条 改建、重建、扩建寺观教堂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 事务部门批准。

征用寺观教堂及所属碑、塔、墓、围墙、园林和庭院,应与拥有其产 权或使用权的宗教团体充分协商,并报省人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寺观教堂的维修应报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本条以上行为凡涉及文物、城镇规划、园林部门的,应按规定同时报 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毁坏宗教活动场所。未经寺观 教堂的管理机构和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在寺观教堂范围内设立商业、服务行业岗点,或进行摆卖、展览等活动。

第十四条 在寺观教堂范围内拍摄电影、电视,须经市以上人民政府 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同时报文化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寺观教堂的经济收支,应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 财务制度,任何人不得将寺观教堂的收入占为己有。

第十六条 经批准开放的寺观教堂,可以举办招待所、小卖部、饮食 部等社会服务业和经营农林牧副业,但必须按政府有关政策和规定办理。第四章 宗教职业人员

第十七条 宗教职业人员是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女,基督教的 牧师、传道,佛教的和尚、尼姑,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兰教的阿訇,以及经县以上爱国宗教组织认可并报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的其 他以宗教为职业的人员。

第十八条 佛、道教寺观应根据实际需要定员。属全国重点寺观的定 员人数,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寺观的定员人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 批准。在定员范围内调入人员须经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宗教职业人员和宗教院校毕业生,经市以上人民政府主管 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可由省、市爱国宗教组织根据需要调配到有关宗教 活动场所工作。

第二十条 宗教职业人员到省外主持宗教活动,须经省人民政府宗教 事务部门同意;跨市、县的须经本市、县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到寺观教堂暂住的宗教职业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 临时户口。第五章 宗教活动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其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 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反宗教和无神论宣 传。

第二十二篥 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求签、占卜、算 命、看相等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十三条 经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宗教职业人员可以 根据宗教习惯,在坟场、殡仪馆、医院及教徒家里为教徒举行必要的宗教 仪式。

第二十四条 除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场所外,任 何人不得在其他公共场所进行传教和宗教活动、散发宗教宣传品。

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和学校教学秩序的活动。

第二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活动,应由申请登记时经核定的宗 教职业人员主持和履行宗教职务;凡接待外来宗教职业人员主持宗教活动 和讲道、讲经,须事先向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申报。非宗教 职业人员不得履行宗教职务。

第二十六条 各级爱国宗教组织可以派出人员到其所属范围内的宗教 活动场进行宗教活动。

第二十七条 凡印制、出版宗教书刊、音像制品,须经市以上人民政 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并按出版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宗教组织可以在本寺观教堂内出售和分送经批准印制的 宗教书刊、音像制品及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

第二十九条 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外籍华人和外国人中的宗 教徒,可到我省内开放的寺观教堂过宗教生活,但必须遵守我国宪法、法 律和该活动场所的有关规定,不得擅自传教和散发宗教宣传品。

第三十条 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外籍华人和外国人中的宗教 徒,在我国境内按照宗教习惯自愿给宗教活动场所的奉献、布施、乜贴、可以接受。

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接受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外国的宗教团体、宗教徒的捐赠,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按规定 有关部门批准。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规定,情节轻微的,由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 部门予以批评教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 安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8:宗教场所不应划为风景区

众所周知,宗教场所作为风景名胜供各地游客游览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譬如洛阳的白马寺、开封的大相国寺、苏州的寒山寺、武汉的归元禅寺等佛教文化中心地,以及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青城山和承德的魁星楼等道教文化传承地,无一不要购买景区门票才能进入参观。

寺庙卖门票,看似理所当然,但实则问题多多。

宗教场所的景点化,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同时也丧失了宗教文化传承地的本质意义。寺庙道观等,一旦划入了景区,并成为宣传的噱头,也就变成了景点,导致一些普通百姓想要进寺庙为未来祈祷,却被高价门票阻挡在外,失去了寄托愿望的机会。如此,作为风景区的宗教建筑,已不再是信教传教之地,极大地伤害了宗教信仰者的感情。并且,在如今景区门票节节攀升趋势下,被划为风景区的寺庙等宗教场所“铜臭”味日浓,假以时日必将走上腐蚀文化传人、践踏传统的道路。

当今,热门景区的交通和环境管理一直是很令人棘手的问题,如果宗教场所都被划入了风景区,更加加重了交通和环境管理问题的困扰。据了解,一些香火旺盛的寺庙每月初一十五便人声鼎沸,车马难行,逢春节或其它重要传统节日更是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不得不出动大批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其场面可谓蔚为壮观。

针对这些问题, 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7月规定:“对于宗教人士进入游览参观点所属的宗教场所实行免费。”各地政府也出台相应的宗教场所交通维护措施, 比如2011年2月2日 (除夕) , 经苏州市政府批准, 苏州市区一些主要寺庙在进行“烧头香”和庙会等活动时, 周边道路被交通管制。有关部门在环境整治方面也进行着努力, 发动志愿者实时实地监督与维护等。尽管如此, 大家对于宗教场所的归属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负面情绪。核心问题是:宗教场所不该被划为风景区。

笔者认为,虽然大多数宗教场所,或者坐落在风景旖旎的地方,占据先天的地利,或者经过信徒的修缮和装点,具有旅游景点的功能,但是由于其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重任,我们不能够把它变成旅游景点来进行旅游产业操作。

对此,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明确宗教建筑和场所的归属权,让宗教场所管理有法可依。在这点上,甘肃省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去年10月份甘肃省出台了关于“宗教活动场所不得擅自划入风景名胜区”的规定。规定指出,对于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馈赠、转让或者侵占。确需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使用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文物保护部门批准。据了解,国家宗教局正在会商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专门文件,明确政策界限,提出治理措施,进行指导督察。各地也尽快出台有效政策,避免更多的宗教场所被滥用而变味。

要加强宗教场所的管理。积极推动理顺风景名胜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体制,协调风景名胜区内宗教活动场所与园林、文物、旅游等方面的利益关系,督促有关地方切实落实国家政策,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景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给予门票优惠。关键是要提高景区负责人和有关部门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历史上留下来的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载体,在丰富华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能因受利益的驱使就将其划为风景区,使之失去了本来的含义。已存在的名寺古刹风景区,有关部门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进行逐步开放,并且在管理上多花心思,尽量让宗教场所名至实归,发挥其传承文化、寄托性情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关注各个宗教组织的民生问题,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充,或者成立民间基金组织,保证各项宗教活动能够有序开展。

上一篇:加强绿化工作,美化厂区环境下一篇:企业培训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