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2024-05-02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精选12篇)

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篇2: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大江:长江。

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千百年来的杰出人物都被滚滚东去的浪涛冲洗尽了。淘,冲洗。风一流人物,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故垒:古时旧营垒。

周郎:周瑜。

赤壁:地名,周瑜在赤壁曾大破曹军。

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冲入天空。

卷起千堆雪:卷起的浪花就像千万堆白雪。

一时多少豪杰:那个时候产生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周瑜的名字。

小乔:周瑜的妻子。

雄姿英发:描写周瑜当年姿态雄健,意气风发的气概。

羽扇纶(ɡuān)巾: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当时文人任元帅的打扮。纶巾,青丝带织的头巾。

樯橹:摇船的工具。樯,船上的桅杆。

灰飞烟灭:船队被焚,像烟灰一样消失了。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使自己过早地长出了花白的头发。多情应笑我,即“笑应我多情”的倒装。

一尊还酹江月:还是用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尊,酒器。酹,以酒洒地祭奠。

【古诗今译】

滚滚东流的长江,宛若一条时间的长河,千百年来,荡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英才。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一插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一样的浪花。如诗如画的大好河山哪,那一时期,曾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那姿态该是多么的雄峻。手里拿着羽一毛一扇,头上戴着青丝头巾,谈笑之间,曹军的战船就在浓烟烈火中化成了灰烬。游历于古战场之间,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其实就象一场梦,还是用这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以文章著名,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就教他读《汉书》,嘉佑二年(1057)进士。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可谓是前无古人。他拓展了词的题材和内涵,打破了词专门表现情爱和愁怨的束缚,笔力纵横,意境高远,开一代豪放磊落之词风。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黄州一团一练副使的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面对古战场,词人感时伤怀,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作者在词作中,借助于追怀古人,表达了他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及成就英雄事业的向往,抒写了自己不能施展才能与抱负的苦闷。

上阙:咏赤壁,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作品起笔以“大江东去”这一眼前景象兴起,写长江之水给人以奔流直泻的气势与雄奇壮丽的美感。日夜奔流的滔滔江水,使人感受时光与历史的流逝,引发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触景生情,既状写了眼前大江的景致,又点明了怀古,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了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交代古战场的地点、时代、人物,点明题意,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巧妙地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把读者带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的回顾之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是从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即采用动一态笔法勾画古战场的壮丽与雄奇,其目的在于暗示当时的战争场面,激发读者从中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词句在表达作者对大好河山热爱之情感的同时,也为下文盛赞周瑜做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凭吊古战场的思绪中又回到现实中来。英雄人物已经如同这长江流水一样逝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在结构上,前一个分句是对上文的概括与总结,是承上;后一个分句是对“千古风一流人物”一句的呼应,又是下文的领起,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这又是启下。

下阙:怀周瑜,抒感慨。借助于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两句中,作者采用了面中取点的写法,从众多风一流文物中选取一点——周瑜 ——加以具体描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了他的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了他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与用兵及指挥作战的杰出才能。作者着力写周瑜不仅仅在于凭吊古人,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借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原本功业无成却又遭遇贬谪,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也只有借吊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慨身世,叹人生短暂、无常,心情由激昂一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怀,感情沉郁,使作品余音不绝。作者这里表现出来的除了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之外,还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客观反映,同时也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篇3: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一、意象的界定与分类

对意象下一个确定的全面的定义其实很难。简单说来, 意象是主观意义、客观事物、诗人情感和特定场景的综合体。当诗人把个人情感, 心绪和客观物体联系起来时, 意象便产生了。换句话说, 诗人借助客观物体或环境来表达个人情感。意象的范围很广, 袁行霈 (1998:53) 把意象分为以下5类:1, 关于自然界的意象, 如天体, 气候, 地理环境, 动植物等;2, 关于社会生活的意象, 如战争, 旅行, 婚姻, 死亡等;3, 关于人的意象, 如人体, 人的感官, 心理活动等;4, 关于人类社会的意象, 如建筑, 风俗, 城市等;5, 关于神鬼的意象, 如神, 灵魂, 魔鬼等等。奈达 (1964b:91) 把与文化相关的翻译也分为5类, 分别是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以此为依据, 我们也可以把意象分为生态意象, 语言意象, 宗教意象, 物质意象和社会意象。这些意象都基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语言特色, 美学观念, 思维模式, 自然环境, 历史典故, 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极大的影响着意象的翻译,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播意象是很有难度的。

二、异化法与归化法

翻译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 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是一种朝向目标语言的翻译法, 通过归化的翻译, 一些文化负载词和表达方式以一种更易理解更明了的方式传递给目标读者。换句话说, 对于目标读者来说比较陌生或难以理解的信息归化翻译会以一种目标读者更为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异化翻译则是一种朝向源语言文化的翻译方法。译者在异化翻译的过程中会尽量多的保持原文的异国风情, 尽可能的把原文原汁原味地翻译给读者。意大利裔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就是异化翻译的倡导者, 他认为翻译就是要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别展现给读者。通过译文的陌生化吸引读者对源文化的好奇, 给读者以新的文学文化体验, 从而达到文化间的交流目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蕴含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 如果仅是为了让异国读者读懂而采用归化译法的话译文势必会损失很多文化元素, 而文化元素正是诗歌的精华所在。因此, 提倡陌生化的异化翻译在诗歌的意象翻译中便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三、意象的异化法翻译分析

具体说来, 在诗歌意象方面, 异化翻译究竟有何优势, 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翻译实例中加以理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有三个不同的译本。张炳星译作:“He set enemy’s warships on fire, which collapsed like a deflated tyre”;许渊冲译作:“while enemy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castles in the air”;杨宪益译作:“While the dread enemy fleet was burned to ashes!”。对于念奴娇中“强虏灰飞烟灭”这个意象, 中国读者肯定有着近似的感受, 那就是大江之上, 数不尽的敌人的战船被烧的浓烟滚滚, 火光冲天。这是一个很有气势很壮观的景象。张译把“强虏灰飞烟灭”译作“战船烧着了, 像瘪轮胎一样得瓦解了。”许译为“战船按计划摧毁了, 像空中楼阁一般消逝了”张译和许译采用了归化的译法, 分别借助了西方读者熟悉的瘪轮胎和空中楼阁的意象来替换“灰飞烟灭”, 这样的译法达意是做到了, 但是本首宋词磅礴的气概却在归化的翻译下消逝得无影无踪。杨译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方法, 就直接的翻译成“敌人的战船都被烧成灰烬”。没有采用任何西方意象, 给西方的读者留以想象的空间, 如果战船能被烧成灰烬, 那一定是火光冲天, 黑灰四散, 这样的翻译使“强虏灰飞烟灭”在达意的基础上也保持的原词意象。

依然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张炳星译作:“Life is but a dream.Let me with a cup of wine pour a libation to the river and moon of eternal time.”;许渊冲译作:“Life is like a passing dream, O, moon, I drink to you who saw them on the stream”;杨宪益译作:“Ah, this life is a dream, Let me drink to the moon on the river.”三位译者对于“人生如梦”的翻译基本一致, 差别出现在“一尊还酹江月”的“酹”上。“酹”是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张译用了“pour a libation”只洒酒以祭奠, 比较符合原文意象;而许译和杨译都采用归化译法, 译作了“drink to”。“drink to”这一动作更为西方读者熟悉, 是为了祝某人健康, 交好运或某事成功而喝酒。但原文给读者的意象是词人俯身把酒缓缓洒在地上以祭奠江月, 而后两位译者的译文则会让西方读者以为词人对着江月高举酒杯, 说了一番祝词后把酒一饮而尽。这显然与原文的意象有较大的差别。

四、结语

诗歌之美多在于意象之美, 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必然包含了中国丰富的古典文化。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异化翻译方法的采用能较好保持诗歌意象的美学价值, 给西方读者了解东方文化的机会, 实现文化间地平等交流。

摘要: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 诗歌的意象则是诗歌的精华所在。要把蕴含着丰富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歌意象翻译得让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文一样得到启发, 感动和美的享受是意象翻译的目标。为此译者在意象的翻译中常常采用异化法以期能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异化翻译法,陌生化

参考文献

[1]阿成、杨宪益、戴乃迭:《唐诗》, 外文出版社, 2001年。

[2]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篇4: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事实上,文本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存在,自它脱离作者而存在于客观世界开始,就具有了高于生命力的开放性。“在作品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明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揭示的内容,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方法。[1]”而这首词的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文本隐含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它召唤着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多元解读。

一、知人论世,解其英雄失路之悲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主题的重要途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这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经历几乎使苏轼跌入人生的绝境,他的志向也由当初的“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了“聊从造物游”。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的大量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一颗伤感的灵魂,因怀才不遇,被贬异乡而发出的悲慨。

读罢《念奴娇·赤壁怀古》,不难发现,在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词人显然特别钟爱周瑜,我们不仅感叹,何也?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周瑜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词人显然并不认同。词人昵称其“周郎”,除了词人的亲近之意外,亦可见出周瑜当时之年轻,“小乔初嫁了”的“初”字也是很好的佐证。而这位少年得志,婚姻美满的将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早生华发”,仕途坎坷的苏轼情何以堪,只能慨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至此,我们也许能明白,周瑜不仅是苏轼仰慕的英雄,其辉煌的人生也是苏轼一生寤寐求之而不得的,而这种遗憾让他咏怀赤壁古迹的时候更感伤怀。正如晚清黄苏《寥园词选》中所说的“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

二、品读文本,解其英雄横槊之气

清代词论家徐轨认为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也流露出了这种豪迈之气。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将奔腾的江水与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着一“尽”字,极写自然的永恒,人事的无常,历史的不可扭转。词人开篇就将全词置于这样一个广阔悠久的背景之下,让人自然感受到他豪迈的风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又连用三个动词“穿”“拍”“卷”,绘形绘声绘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在这样一个雄奇壮阔的赤壁战场上,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豪杰,周瑜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也在“谈笑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面前,人是何其渺小,英雄已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之中,故词人深觉“多情应笑我”,认为正是自己的多愁善感,使自己“早生华发”,不如以酒酬月,聊寄情怀。

尽管人生有诸多不幸,但是词人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上并未沉湎于悲伤,而是为我们展示了属于自己的洒脱豪迈,将个人的成败得失置于历史长河中,似乎一切都是虚无。

精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并不失其英雄之本色。

三、文本互涉,解其精神突围之达

文本互涉是指“文本之间相互映射、相互干涉,体现为一个文本中存在很多需要其他文本来弥补的不足之处,也就是通过许多文本来共同阐释一个单独文本的过程,为读者解读一个文本供应相关的思路和方法,让文本有本可循。[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自主地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入到阅读体验中,构建自身的阅读认知体系。在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联系其同期创作的两篇散文前后《赤壁赋》,寻找其内在联系,进一步解读其主题思想。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同样提到了周瑜“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苏轼笔下,曹孟德是文韬武略皆具的“一世之雄也”,但与周瑜相比似乎略逊一筹,从功业而论,周瑜自是无法与曹操相比,但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风采显然在苏轼心中更胜一筹。周瑜可谓其理想人格的化身,在周瑜身上,我们依稀可见苏轼早年在儒家思想教化下那份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理想。然而这种理想却在现实面前折戟,如何排遣这种理想不得施展的悲伤呢?《前赤壁赋》中词人以一句“而今安在哉?”对英雄业绩安在质疑,而这正吻合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尚且被历史洪流湮没,自己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呢?苏轼似乎从中得到了解脱,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佛家思想的真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去除妄想、执着、分别,使烦恼减少,活得自在、幸福、美满,进一步恢复自己的智慧、神通、德能与才艺,苏轼就是在这种自觉中得到了涅槃。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汲汲于功名只是徒增愁肠,催生白发,不如放下执念,寄情山水。

《后赤壁赋》中词人梦中遇一道士,问及“赤壁之游乐乎?”颇有道家纵情山水之意。庄周梦蝶亦或是蝶梦庄周,这是道家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古代失意之士寻求精神解脱的重要途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的“人生如梦”之慨与道家所说的虚无主义不谋而合。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感情上与前后《赤壁赋》有着共通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儒释道思想在其人生失意时碰撞、融合后的积淀,正如余秋雨所说的“突围”。而这种精神的突围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超然。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筐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而且“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思想的多元解读要求我们把握文字中蕴涵的信息,使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构造自己的独特感悟。它强调我们的视野必须扩大到与文本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生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注释:

[1]陆丽华.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8).

[2]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4,(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5.

篇5: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niàn nú jiāo chì bì huái gǔ

念奴娇赤壁怀古

sòng sū shì

宋 苏轼

dà jiāng dōng qù , làng táo jìn 。

大江东去,浪淘尽。

qiān gǔ fēng liú rén wù 。

千古风流人物。

gù lěi xī biān , rén dào shì , sān guó zhōu láng chì bì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luàn shí bēng yún , jīng tāo pāi àn , juàn qǐ qiān duī xuě 。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 , 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 , 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 , xióng zī yīng fā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yǔ shàn lún jīn , tán xiào jiān , 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gù guó shén yóu , 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 , zǎo shēng huá fā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rén jiān rú mèng , 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原文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3、古诗翻译

篇6: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篇7: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篇8: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一.都写了赤壁景色, 但景物色调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开头先即地写景, 从壮阔的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 随即用“浪淘尽”, 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 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 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接着集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仰视, “乱石穿空”, 用“乱”“穿”写山高石峻, 拔地而起, 直插云霄, 动感极强;俯视, “惊涛拍岸”, 用“惊”“拍”写惊涛骇浪声若惊雷, 势若奔马;由远而近, “卷起千堆雪”, 用“卷”和“雪”写出浪花层层叠叠席卷而来的气势和颜色。这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又诉诸不同感官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 把如画江山描写得那样雄奇壮丽、震撼人心, 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则描写了空明柔美的赤壁秋江月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不同的是, 本文写景相对分散。“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简短两句, 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二字, 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 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 脉脉含情, 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之下, 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 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 显得浩瀚无边, 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 无拘无束, 因而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诗人写赤壁月夜江景的空明柔美, 衬托其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同时, 写江水、明月, 也为后文借江水、明月抒发超凡的人生感悟埋下伏笔。

二.都写了有关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 但对人物的寄寓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胜利的英雄周郎——周公瑾即周瑜。苏轼先从侧面描写, “小乔初嫁了”, 以美人衬英雄, 突出周瑜的年轻得志;次写肖像, “雄姿英发”, 姿态威武, 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 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80万大军, 但只率3万水军的周瑜, 面对强敌, 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颇有儒将风范, 在“谈笑间”, 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 以周瑜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反衬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年已老而功业无成的失意, 为下文抒发“人生如梦”蓄势。

《赤壁赋》写的则是失败的英雄曹操。曹操, 是通过“客人”之口写的。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一“破”一“下”, 声势何其显赫;次写军力之盛,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在极力渲染曹操赫赫声势后, 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 从而解释了客人之悲的原因。这样一个“一世之雄”, 尚且“困于周郎”, 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默默无闻、平庸之辈的今人呢?故“客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对客人的劝慰启发和剖露诗人心志作了铺垫。

三.都抒怀, 但哲学思想不同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 把“佛、儒、老 (道) ”三家哲学结合起来。这两篇文章则蕴含着不同的哲学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多表现了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奋厉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 , 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 (《策别》第八) 的盛世, 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 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作者临“故国”, 思豪杰, 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年的环境里面, 想到周瑜在34岁的时候, 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 而自己呢, 比他大十多岁, 却贬谪到这里, 没有为国为民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来。江山依旧, 人事各异, 沦落无聊, 老大徒伤, 于是引起“人生如梦”的感喟, 认为既是如此, 还不如借酒浇愁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 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 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态之下, 姑作达观。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不免趋于消极。但我们从前面作者极写豪壮之景、极赞豪迈之人的文字中, 更应感受到的是他强烈的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

《赤壁赋》则更多表现了他的齐生死、等是非, 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 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 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 讲究风节操守, 这就使他既不见于元丰, 又不得志于元祐, 更受摧折于绍圣。佛老思想使他在面对种种政治磨难时有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 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赤壁赋》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曹操这类英雄人物, 也只能显赫一时, 何况我辈!因而, 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 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 希望与神仙相交, 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四段, 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 提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如果从“变”的角度看, 那么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那么万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 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达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因此, 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 从而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第五段,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表现出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佛老思想的影子。

篇9: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品析鉴赏,总结了苏轼刚正不阿、积极入世同时又超越世俗、旷远宏达的士大夫精神及其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对词所做的不朽贡献。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士大夫精神 历史贡献

在我国丰富珍贵的文学艺术宝库中,古典词是其中一只独放异彩的金匣。不太过分地说,如果宋词是金匣里最耀眼的皇冠,苏轼的词也许就堪称这顶皇冠里最璀璨的明珠。

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到:“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寥寥数笔,却精确地概括了苏轼一生的人格精神。一方面,作为承担兴天下之重任的士大夫成员,苏轼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刚正不阿,独立不屈,积极入世,恪守信念;另一方面,士大夫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在苏轼心中得以完美保存。而苏轼之所以被后来那些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利倾轧中走得孤独艰辛的文人所尊为典范,是因为苏轼面对这相对而立的精神追求,却能够将其巧妙融为一体,成功解决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历来在士大夫心中纠结不清的矛盾。毫无疑问,这种情怀对苏轼的文学作品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轼在诗歌、散文、词创作等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就词而言,苏轼在整个词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词始终被视为一种风流小曲、末道小技,写的不过是些儿女情长、悲愁离合,风格也只是单调的纤巧柔媚、缠绵悱恻。自苏轼始,词的题材、风格,到意境、表现手法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到的:词到了苏轼,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从题材来看,苏轼的词既有传统的内容,又有通常只在诗里出现的题材。而最能反映苏轼在词题材上的开拓成就的有两类: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慷慨激昂、豪迈进取,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是抒发自己在面对自然、感怀今昔时所得到的富于哲理的人生感受,高逸旷达、洒脱不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风格上看,苏轼词的风格与其词的题材一样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但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苏轼有意识地去追求并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迈又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从语言上看,苏轼“以诗为词”,为词的表现争取了更大的自由,将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具有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整个发展历史中的特殊贡献,都可以在其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略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封五年即一零八二年七月。由于受到“乌台诗案”的压迫,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尽管生命得以保全,精神却因这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严重打击。被贬期间,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作于苏轼游于黄风城外的赤壁矶。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一种较常用的先景后情,先虚后实的方法。自起笔始,作家便气度不凡。时间上跨越古今,空间上地跨千里,把奔腾万里、气势磅礴的大江之水和卓而不凡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广阔悠远的背景画面。接下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作家所处的位置以及在这里遥想到的主人公——时代俊杰周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浓墨重彩的刻画描写,营造一个有似万马奔腾、电闪雷鸣的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上阕气势突兀、雄风乍起,内蕴慷慨纵横之气,用广阔的空间和无垠的时间以及历历如绘的生动描写,渲染出一种豪壮、奔腾的艺术氛围,开拓了宏大的艺术境界,声色俱厉,动人心魄,似有千钧之力。

下阕以“遥想”二字自然转承。作者睹物怀人,集中笔力刻画了风流倜傥又有着大将之风的英雄人物周瑜。史载当曹操北平袁绍,南卷荆襄,欲投鞭断江,会猎东吴之不可一世之际,年仅二十有余的周瑜,力克降议,率孙刘联军,迎战赤壁,借火攻以寡胜众,一战而三国鼎足势成。从此英雄豪杰,路人皆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句常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处:一是此处语序实际应为“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小乔初嫁了。”二为小乔嫁给周瑜十年之后,赤壁之战才进行。而这两点却正是作家的生花妙笔。自古美人配英雄,“小乔”看似突兀的出场,却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丰发。除了韵律上的需要以外,语序的安排更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同时,这一句也体现出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语言上所作出的贡献。在好发议论、道学味浓重的宋代,苏轼却唱出“小乔出嫁了”这样新鲜活泼的口语词,表现出不一样的新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作家寥寥十三个字,将一场惊天动地、血肉横飞的恶战婉转轻松道出,不着痕迹,却同时以此为衬,把周瑜在这次战事中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雄才韬略的大将风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阕四句,两句怀古,两句伤今。伤今之笔,又不同于其他伤今之——或悲愤激昂,或沮丧灰暗,而是一种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的博大情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反躬自嘲的概叹,内心却蕴涵壮心不已的豪气,纵使深沉,纵使痛切,却并没有心酸。“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人生如梦”,体现出苏轼受佛禅影响的人生感受。李泽厚指出:“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的确如此,苏轼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对于人生痛苦和无奈的超越和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寻求个人心灵的平静,但这种心理事实上却又蕴藏这比一般悲哀更深沉的情感。然而无论如何,它都表现出在更为高远的立场观照社会与人生、处理个人不幸遭遇的旷远和宏达的情怀。这一首词中,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对英雄豪杰的深切缅怀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而最后两句作家离开自己意想中的古代战场,回到现实生活,观照自身的时候,又表现出一种出世、超越的情怀。

总之,从苏轼这首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作里,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留给世人的无穷的精神财富以及他为词的发展以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也造就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段永强.佛禅意趣与苏轼词风[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单长江.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J].咸宁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篇10: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听读课文的录音。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水调歌头 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3、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11: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要点:

一、进行有成效的诵读练习,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二、体会苏轼词风豪放的特点和洒脱,旷达的性格。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两周来,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神游了国人引以为傲的盛唐时代,诵读了“诗仙”李白激越奔放,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以及大诗人白居易充满伤感和愤慨之情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当然还有唐宗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著名散文《师说》。今天,让我们再穿越一次来到词的王国宋朝领略宋词带给我们的无限美感。

二、板书课题《边说边写边解释词牌,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词牌)(题目)(作家)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俗话说唐诗、宋词。唐诗乃诗中奇葩,宋词则诗中极品。宋词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词至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遂深,”其中北宋词又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代表而苏轼又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

(揩板书)苏轼。请大家翻看题注。老师提问:北宋文学家《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同学们请思考,题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 苏轼,有各的文坛奇才、全才。诗,词,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均为卓然大家,散文,苏轼直逼韩愈,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与当时书法各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等等,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全才,在当时的官场上却屡遭贬谪、倒霉透顶下面请大家 听我读一段背景资料(P152参)

四、教师范读全词(以下是练习诵读时间)

1.指<男、女各一人>领读全词各一遍。

2.全体齐读课文。老师指导纠正后再齐读

五、诵读、分析、讨论

1.由学生齐读上片,<教师指导,再齐读> 2.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3.教师串讲并点拨<可参考教参P149> 教师:下阕就着重写周瑜……(参考教参P149)

A.由学生齐读下篇<教师指导> B.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指导轮读全词(分句轮读,分片轮读,男女生轮换跟读)

六、教师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赤壁怀古》领略了豪放词风的壮美,大气,也感受了苏轼为人的练达,洒脱,下面我们具体认识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豪放的 风格 2.烘托映衬

3.情景交融(可参考教参P150)

七、布置作业

篇12: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2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四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奇景穿山势险峻气势拟人

写景咏赤壁拍巨浪惊险声音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卷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英雄风采 咏史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上一篇: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优秀作文下一篇:良心的发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