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

2024-04-17

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精选10篇)

篇1: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在。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乘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在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念奴娇·中秋》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的“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篇2: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篇3:《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赏析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春梦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尽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但以儒为本的思想却从未改变过,这与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传统儒家的进取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与读书人的人性也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这样评价:“苏轼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苏轼将这些思想很好的贯穿运用在创作中,为后人提供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摘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摆脱了众多词人的婉约惆怅之态,抒发了词人豁达的情怀与超脱的精神。本文作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与体会,从背景、思想、人生境界与矛盾等几个方面来鉴读这首千古名作。

篇4:《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Tune: “Charm of a Maiden Singer” Memories of the Past at Red Cliff

Su Shi

The Great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1 heroes of bygone2 years.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 3. 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

When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ll in flame4.

Jagged5 rocks tower in the air,

Swashing waves beat on the shore,

Rolling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

To match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so fair,

How many heroes brave of yore6

Made a great show!

I fancy7 General Zhou at the height

Of 8 his success, with a plume9 fan in hand,

In a silk hood, so brave and bright,

Laughing and jesting10 with his bride so fair,

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mental, 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11,

Younger than they, I have my hair all turned gray.

Life is but12 like a passing dream,

Id drink to the moon which once saw them on the stream.

评析: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词人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本译作利用重音和节拍的交替变换,使词语结构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对相同或相近音素的反复使用,如flows, those; years, appears; fame, flame; air, fair; shore, yore; snow,show; height, bright等构成了音韵押脚,更加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增添了艺术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About the Translator —Xu Yuanchong

Xu Yuancho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His translation works include:

(1)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Drydens All for Love(《一切为了爱情》) and Scotts Quentin Durward (《昆廷•杜沃德》);

(2) from French into Chinese: Hugos Theatre(《雨果戏剧选集》) and Balzacs Un Debut Dans La Vie(《人生的开始》);

(3)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Earthshaking

Songs—Epic of Chinese Revolution (《动地诗——

中国现代革命家诗词选》), Su Dongpo — A New Translation(《苏东坡诗词新译》), 150 Tang Poems (《唐诗一百五十首》).

Notes:

1. gallantadj. 勇敢的,英勇的

2. bygoneadj. 过去的,昔日的

3.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

这是个完全倒装句结构,整个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

(1) In a lecture hall of a university in England sits a professor. 英格兰一所大学的讲堂里坐着一位教授。

(2) At the top of the hill stands a temple. 山顶上坐落着一座寺庙。

注:诗歌中恰当运用倒装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的作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苏轼的《浣溪沙》中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时也用了相似的修辞手法,即:In the brook below the hill there drowns the orchid bud; the sandy path between pinetrees shows not a trace of mud. Shower by shower falls the rain while cuckoos sing.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完全倒装形式。

4. in flame(s) 着火,燃烧。如:

The building was in flames. 大楼失火了。

5. jaggedadj. 锯齿状的,不整齐的

6. yoren.

of yore(archaic or rhetoric古或修辞) 相当于 long ago,“往昔”的意思。如:in days of yore 昔日

7. fancyv. 设想,想象,幻想

8. at the height of 在……的顶点,最强点。如:

He is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

9. plumen. (升上空中的)一缕(烟等);羽毛,羽饰

10. jestv. 开玩笑

11.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

mental, 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

这句话使用了虚拟语气。“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发了作者许多感想 ——好像自己的灵魂到远古游历了一番。

12. but此处意为only。如:

I dont think well manage it. Still, we can but try. 我想我们应付不了这事,只能试试。

翻译练习:按照题后括号里给出的提示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 窗户里飘出美妙的音乐。(倒装)

2. 当时正是披头士乐队最出名的时候。(at the height of)

3. 我们到达时,房子已燃烧在熊熊大火中。(in flames)

4. 她感觉自己好像听到楼下有声音。(fancy)

参考译文:

1. Out of the window came sweet music.

2. At that time the Beatles were at the height of their fame.

3. The house was in flames by the time we arrived.

4. She fancied she heard a noise downstairs.

注: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译者在语言表达上出于押韵的需要做出个别不符合常规语法的调整,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辨识。

篇5:念奴娇中秋的赏析

【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的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的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

①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

②桂魄: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

③玉宇琼楼: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④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⑤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⑥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⑦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⑧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⑨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滴之中。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的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诗人简介】

篇6: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1

念奴娇·中秋对月

朝代:明代

作者:文征明

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2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篇7: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注释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挹一作“吸”。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扣一作“叩”。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赏析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辞退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辞退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篇8: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

一、意象的界定与分类

对意象下一个确定的全面的定义其实很难。简单说来, 意象是主观意义、客观事物、诗人情感和特定场景的综合体。当诗人把个人情感, 心绪和客观物体联系起来时, 意象便产生了。换句话说, 诗人借助客观物体或环境来表达个人情感。意象的范围很广, 袁行霈 (1998:53) 把意象分为以下5类:1, 关于自然界的意象, 如天体, 气候, 地理环境, 动植物等;2, 关于社会生活的意象, 如战争, 旅行, 婚姻, 死亡等;3, 关于人的意象, 如人体, 人的感官, 心理活动等;4, 关于人类社会的意象, 如建筑, 风俗, 城市等;5, 关于神鬼的意象, 如神, 灵魂, 魔鬼等等。奈达 (1964b:91) 把与文化相关的翻译也分为5类, 分别是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以此为依据, 我们也可以把意象分为生态意象, 语言意象, 宗教意象, 物质意象和社会意象。这些意象都基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语言特色, 美学观念, 思维模式, 自然环境, 历史典故, 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极大的影响着意象的翻译,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播意象是很有难度的。

二、异化法与归化法

翻译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 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是一种朝向目标语言的翻译法, 通过归化的翻译, 一些文化负载词和表达方式以一种更易理解更明了的方式传递给目标读者。换句话说, 对于目标读者来说比较陌生或难以理解的信息归化翻译会以一种目标读者更为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异化翻译则是一种朝向源语言文化的翻译方法。译者在异化翻译的过程中会尽量多的保持原文的异国风情, 尽可能的把原文原汁原味地翻译给读者。意大利裔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就是异化翻译的倡导者, 他认为翻译就是要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别展现给读者。通过译文的陌生化吸引读者对源文化的好奇, 给读者以新的文学文化体验, 从而达到文化间的交流目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蕴含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 如果仅是为了让异国读者读懂而采用归化译法的话译文势必会损失很多文化元素, 而文化元素正是诗歌的精华所在。因此, 提倡陌生化的异化翻译在诗歌的意象翻译中便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三、意象的异化法翻译分析

具体说来, 在诗歌意象方面, 异化翻译究竟有何优势, 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翻译实例中加以理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有三个不同的译本。张炳星译作:“He set enemy’s warships on fire, which collapsed like a deflated tyre”;许渊冲译作:“while enemy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castles in the air”;杨宪益译作:“While the dread enemy fleet was burned to ashes!”。对于念奴娇中“强虏灰飞烟灭”这个意象, 中国读者肯定有着近似的感受, 那就是大江之上, 数不尽的敌人的战船被烧的浓烟滚滚, 火光冲天。这是一个很有气势很壮观的景象。张译把“强虏灰飞烟灭”译作“战船烧着了, 像瘪轮胎一样得瓦解了。”许译为“战船按计划摧毁了, 像空中楼阁一般消逝了”张译和许译采用了归化的译法, 分别借助了西方读者熟悉的瘪轮胎和空中楼阁的意象来替换“灰飞烟灭”, 这样的译法达意是做到了, 但是本首宋词磅礴的气概却在归化的翻译下消逝得无影无踪。杨译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方法, 就直接的翻译成“敌人的战船都被烧成灰烬”。没有采用任何西方意象, 给西方的读者留以想象的空间, 如果战船能被烧成灰烬, 那一定是火光冲天, 黑灰四散, 这样的翻译使“强虏灰飞烟灭”在达意的基础上也保持的原词意象。

依然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张炳星译作:“Life is but a dream.Let me with a cup of wine pour a libation to the river and moon of eternal time.”;许渊冲译作:“Life is like a passing dream, O, moon, I drink to you who saw them on the stream”;杨宪益译作:“Ah, this life is a dream, Let me drink to the moon on the river.”三位译者对于“人生如梦”的翻译基本一致, 差别出现在“一尊还酹江月”的“酹”上。“酹”是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张译用了“pour a libation”只洒酒以祭奠, 比较符合原文意象;而许译和杨译都采用归化译法, 译作了“drink to”。“drink to”这一动作更为西方读者熟悉, 是为了祝某人健康, 交好运或某事成功而喝酒。但原文给读者的意象是词人俯身把酒缓缓洒在地上以祭奠江月, 而后两位译者的译文则会让西方读者以为词人对着江月高举酒杯, 说了一番祝词后把酒一饮而尽。这显然与原文的意象有较大的差别。

四、结语

诗歌之美多在于意象之美, 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必然包含了中国丰富的古典文化。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异化翻译方法的采用能较好保持诗歌意象的美学价值, 给西方读者了解东方文化的机会, 实现文化间地平等交流。

摘要: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 诗歌的意象则是诗歌的精华所在。要把蕴含着丰富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歌意象翻译得让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文一样得到启发, 感动和美的享受是意象翻译的目标。为此译者在意象的翻译中常常采用异化法以期能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异化翻译法,陌生化

参考文献

[1]阿成、杨宪益、戴乃迭:《唐诗》, 外文出版社, 2001年。

[2]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篇9:《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赏析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春梦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盡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但以儒为本的思想却从未改变过,这与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传统儒家的进取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与读书人的人性也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这样评价:“苏轼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苏轼将这些思想很好的贯穿运用在创作中,为后人提供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篇10: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上一篇:体育教案模板空白下一篇:办公室工作人员上半年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