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类

2024-05-01

统计分类(通用10篇)

篇1:统计分类

《亲近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93~95页。[教材简析]

本课的素材选取生动有趣,以亲近大海为主题,选取了游泳、拾贝壳等海边孩子所熟悉的素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

3、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在生活中感受分类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你最喜欢到大海边做些什么呢? 师:你们这么喜欢大海,现在让我们在一起到大海边去游玩,好吗?(课件)

师:我们来到了大海边,快来说说你在大海边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仔细观察。)

活动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师:小眼睛真明亮,观察真仔细,能不能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

生: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板书)一共有多少只船?

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来!怎样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 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

生:可以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 师:你们把游泳的人分成男女两类,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就知道海面上游泳的有多少人了„.(同学们,他们想的这个办法怎样?

师:你们组的同学真聪明,善于动脑筋,老师送你们一份小礼物。师:其他小组也有其他的好办法?(可以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数。)

师: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人分类数一数,再把数的结果加起来,得出的就是海面上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也是一个好办法。你们真的好棒!老师都没有你们这么棒!也送你们组一份小礼物!还有别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方法。例如:大人、小孩;带游泳圈和不带游泳圈的)

学生边说边进行板书:男女、泳帽、大人小孩、泳圈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得好办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

师:那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完成统计表。好吗?

师:谁来说说你们统计的结果? 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数的结果呢?指电脑数一数看对不对。

你们小组数的真仔细,老师送你们一份礼物,其他小组也是和他们一样吗?谁来说说,你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数的结果如何?(看课件数)他们数的正确吗?你们真棒!数的很仔细。送你们一份礼物。

师:同学们可真棒,以这么多不同的标准将海里正在游泳的人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并一起完成了统计表。

现在看这个统计表(大人小孩),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

我们再来看上一个统计表,戴泳帽和不戴泳帽的,你知道了什么? 男女的呢?你知道了什么?

现在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个统计表,小眼睛仔细看,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哇!你们有这么重大的发现,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老师也送你们一份礼物。(分类不同合计一样,说得真好,他们得分类不同,但合计是一样的都是21,21就是表示游泳的人数。)师:(小结)我们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知道要想求“海面上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板书)可以先把游泳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数一数再完成统计表,在统计表中还能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分类统计!(板书:分类统计)

活动三:在情境中,巩固学习

1、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想不想继续?(想)师: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只船?”

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来算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吗?可以怎样进行分类统计?告诉我好吗?这样吧,你们先小组商量商量,选择你们最喜欢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把你们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作为礼物送给我好吗?

2、学生用事实物投影演示送给老师的礼物并说出从统计表中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教师借机送贝壳)注意学生说结果要和全班同学对照看正不正确(还有谁也是用这种方法分类的?你的结果是多少?你的?一样吗?)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用哪些方法对一共有多少只船进行分类统计的啊?)种类、颜色,分类方法不同,但他们的合计是一样的,对吗?

3、这个问题又解决了,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小朋友手里都有一张统计表,能自己完成吗?好开始!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结果是多少?(多媒体展示)

活动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师:咦?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谁能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来算出有多少位同学?(可以按小组分每组6人,共6组。)

师:你很用心,还运用到了我们刚学到的乘法的知识。(分男女)

师:分男女进行统计?不错!小朋友们可真厉害!

活动五: 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我看到每个小组都得了不少的小礼物,哪个小组得的最多呢?赶快我们统计一下,比一比谁最多。把结果填在统计表中。学生动手操作。

你们组按什么分?(大小)得了多少个?你们组得了多少个?按什么分得?

哪些组是按大小分得?多少分?哪些组是按颜色分得?多少分?看来你们小组最榜,得到的小礼物最多。

活动五:课后总结 师:老师送你的礼物喜欢吗?

师: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好,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恭喜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回家后把你的收获展示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好吗?并且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对你喜欢的一项内容进行统计,下节课进行交流好吗?

篇2:统计分类

《标准》提倡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1.导入时我就以生活中的整理衣服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另外渗透本校的文化: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2.出示了例题图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再问“他们参加了什么比赛?”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后我又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这个课题。

3.接着“志愿者虹猫要按比赛的不同发不同颜色的运动服,蓝兔要给不同的小动物定他们喜欢的午餐”从而产生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分类统计,再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到这种策略的意义和作用。等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主动的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在学生经历里统计的全过程后,孩子们思考分析出两次统计有什么异同,体验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的分类标准不同,它的结果也是多样的。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的实用性,感觉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分类统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二、存在的不足

平时在一班上课气氛都是很活跃的,学生很轻松的举手回答,有时回答的还很精彩。可是今天不知道是因为在第3节课上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比较拘束,放不开的原因,还是后面的练习可能比较简单也或许是练习形式比较单一的原因,总之今天上课虽然举手的也很多,可是发言并不精彩,甚至有重复的;气氛也很死板,感觉不象低年级的课堂,正好与之前吴老师一年级的形成鲜明对比。

篇3:浅论多元统计的分类问题

关键词:分类与分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可视化分析

在生物、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中, 存在大量量化分类问题。例如为了研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需要将相关性强的指标归并到一起。在生物学中, 为了研究生物的演变, 生物学家需要根据生物的不同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1]。多元统计分析中可以将变量或样本进行分类的方法很多, 如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可视化分析等。尽管这些分析方法都可以基于所测量的一些特征, 给出好的分组方法, 对相似的对象或变量进行分组, 但由于每种方法的原理不同, 因此分组结果往往不同, 从而解释不同。

聚类分析是将样品 (或变量) 进行分类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按分类对象的不同, 分为样品聚类 (型聚类) 和变量聚类 (型聚类 ) 。样品聚类是进行判别分析前的必要工作。根据样品聚类的结果作判别分析, 得到判别函数, 进而对新的样本进行归类判别。变量聚类在寻找研究对象彼此独立的有代表性变量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

聚类方式是用来归类的某种规则, 常用的聚类方式主要有系统聚类, K均值聚类, 有序样品的聚类等。在系统聚类中, 样品归为某一类便不能改变, 因此要求各步骤的分类必须准确, 分类方法恰当。另外, 系统聚类需要计算样品 (或变量) 间的距离 (或相似性) 和类间距离, 要保存“类间距离”矩阵, 相应计算量比较大, 占用计算机内存较多。但系统聚类可以对不同类数产生一系列的分类结果。K均值聚类是一种迭代计算方法, 按要求先给出一种粗糙的分类, 然后根据某种原则进行迭代, 样品 (或变量) 可以在不同的类中有进有出, 直到分类比较合理为止。K均值聚类对计算机性能要求不高, 聚类结果比较简单易懂, 适用于事先明确分类数目及样本量很大时的聚类分析;但K均值聚类只能产生指定类数的分类结果。鉴于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的优缺点, 在实际问题中, 往往从样本中先选取少量数据进行系统聚类, 选取合适的类数, 然后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进行聚类。若样品的次序不可改变, 则只可以采用有序样品的聚类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通过一组变量的几个线性组合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统计方法。聚类分析不改变原始数据, 只是根据样本或变量之间的距离远近或者相似性进行分类。不同于聚类分析, 应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分类, 是将原始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变量, 这些少数的变量 (主成分) 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以每个样本的第一、第二主成分的值为变量进行聚类, 或以第一、第二主成分为坐标轴, 在平面上标出每个样本, 根据图示, 按照距离的远近对样本进行分类。另外, 还可以以变量的因子得分做点图, 得到变量的分类情况, 从而加深对样本分类含义的全面理解。

。主成分分类与一般的聚类方法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 主成分分类可以以点图的方式将样本分类结果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 有利于对分类结果的理解, 也有利于对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其次, 可以借助主成分分类的中间成果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点图分类, 这样不仅能得到变量的分类情况, 还能加深对样本分类含义的全面理解。

在多元统计分析中, 一些可视化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样本进行分类。例如反映多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矩阵散点图。矩阵散点图不仅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同时反映多个变量数值, 而且可以根据图示。从某个变量的角度看, 将样本根据距离的远近进行分类。依据矩阵散点图的分类结果, 可以与系统聚类中只考虑一个变量的分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可视化分类分类结果形象、直观。

在生产决策和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根据所观测的样本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判别的问题。例如某医院有部分患有肝炎、糖尿病、冠心病等病人的资料, 记录了每个病人若干项症状指标数据。对于一个新病人, 当测得这些指标时, 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料找出一种方法, 判别患者患有哪种病。在市场预测中, 根据以往调查所得的各项指标, 如何判别下季度的产品是畅销、平销, 还是滞销。判别分析就是判断所选样品属于哪一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不同于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类和可视化分类, 事先并不知道类的数量和类别, 判别分析是已知类的数量和类别, 并且知道每个类的一些样本的观测数据, 在此基础上, 依据某种分类准则建立分类判别式, 并对新给出的样本判别其的归属问题。实际应用中, 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当判别分析的类别不清楚时, 可先用聚类分析等分类的方法对部分样品进行分类, 然后用判别分析法建立适当的判别准则实现对新样品的分类。

综上, 我们对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分类方法作了简要阐述。每种分类方法不同, 结果和解释的出发点也不同, 但各种分类方法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希望对学习数据的分类问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4:以“分类统计”凸显学生需求

关键词:分类统计;把握教材;解读学生;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贯穿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每一册中,而二年级下册的“分类统计”,则在整个统计领域中,起了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借由《统计》教学,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在共同思考并借鉴外界优秀思路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着力分析“分类统计”的教学,以此来真正地理解教材,钻透教材,让学生的需求产生得更加自然。以下便以学生为本,详略有序地呈现“分类统计”的三次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毛坯房:第一次教学设计

在初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一次的教学:

(一)导入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动物运动会。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过程。

(1)提问:如何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动物?

(2)引导从“动物种类”以及“参加项目”的角度分别来数,从而呈现两张表格。

(3)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4)从每张表格各知道了什么?两次统计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张表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利用统计表解决问题。

出示: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小猪要给小动物准备不同的食物;小鹿要给小动物颁发不同的礼物。

教学思考: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呈现教材需要的两张统计表,进而让学生进行统计。如何让统计表呈现得自然,让学生自主产生两张统计表是要解决的第二大问题。

二、样板房:第二次教学设计

基于第一教学设计的实践和反思,以两个大问题为突破口,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中出示比赛画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小鹿:给跳高运动员买玩具飞机,给长跑运动员买玩具赛车。

小猪:给小狗买骨头套餐,给小兔买萝卜套餐,给小猴买桃子套餐。

2.思考并交流怎样解决礼物问题和套餐问题。

(1)在思考交流中引出不同的分类,并归纳分类标准。

(2)呈现表格,突出“合计”。

3.整理数据。

①统计时的注意点和统计的基本方法。

②统计这两张表格有什么用。

4.交流结果。

①完善统计表,各解决哪个问题。

②比较两次统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从每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④按比赛项目分,按动物种类分还可怎么分类统计?

教学思考:重新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出示情境图后,直接引入小猪和小鹿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的分类需求。在两张统计表的呈现上,也是由学生的分类标准中完善起来的,这样学生对两张统计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今后自己制作统计表提供方法。

如此的教学,看上去很顺利,学生对分类的统计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能结合生活中的问题来体现分类统计的意义。但是,再次细细地钻研教材,研读教参,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让教学目标产生了偏离。这样的教学设计,尽管不同的标准出来了,但是小猪和小鹿的两个问题,不就是直接把情境中的信息分成了不同的两类吗?这不依旧是教师的介入才有的不同标准分类吗?那如何能根据这样一个情境,既要能引导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分类思考,又要让学生对于分类能很自然地产生需求呢?

三、精装房:第三次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只能打破原有的思路,重新思考新的问题,从而迸发出了第三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中引出比赛画面。

(二)分享智慧,探索新知

1.生成分类。

(1)大问题导入:谁来当运动会的小导游,给客人们介绍一下运动会的情况?

(2)思考并进行讨论:如何清晰地介绍运动会的情况?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介绍,引出两种不同的分类。

2.產生统计表。

(1)数跳高、长跑的动物,按“比赛项目”分。(板书)

(2)数狗、兔、猴,又是按什么来分的呢?(动物种类)(板书)

(3)呈现表格。根据学生的分类呈现表格,并理解“合计”的含义。揭题:“分类统计”。

3.解决问题。小鹿:给跳高运动员买玩具飞机,给长跑运动员买玩具赛车。

小猪:给小狗买骨头套餐,给小兔买萝卜套餐,给小猴买桃子套餐。

篇5:分类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确立: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一年级的两次统计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整个教学力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统计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生活化,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第101-103页,有关分类统计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方法和分类统计的意义。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在生活中感受分类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教学过程:

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大海的画面,播放大海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大海的声音,感受大海的美丽。活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吗? 学生回答:大海。师:那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大海,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大海边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师:我们来到了大海边,快来说说你在大海边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学生交流:有船,有人在游泳,有人在沙滩上玩耍和休息„„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生2:海面上一共有几只船? 生3:沙滩上有多少人?„„ 板书问题1和2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产生共鸣。】

活动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来,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和问题2,其它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课下解决好吗?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题-:“海里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1)估计

师: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在海里游泳? 生:20、18---(2)数一数

师:如果我们想确切的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海里游泳,该怎么办?

生:可以数一数。

师:哦,也就是统计一下。(板书课题:统计)师:这么多的人怎么数呢? 生1:一个一个的数 生2:两个两个的数 师生一起数。

(3)引导学生分类的必要性

师:你能利用我们一年级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想出的是什么办法?

生1:可以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 师:你们组的同学真聪明,善于动脑筋。那我们在数的时候能不能把同一个人既归到男的这一类又归到女的这一类呢?

生:不能。

生2:可以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数„„ 师:你们组真的好棒!

生3:可以按戴游泳圈和不戴游泳圈的数„„ 生4:可以按扎辫子和不扎辫子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不同的统计方法,使学生体会分类统计的多样性。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方法,然后再选择一张合适的统计表,完成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统计表,你有不明白的吗?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统计表。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统计情况。介绍时先说你们是按什么分类统计的?统计的结果怎样?

(全班交流统计表完成情况,教师让学生代表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小组的统计结果,边介绍自己小组的统计方法。)师:观察这些统计表,能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交流:

学生1:我发现它们的统计结果都一样。

学生2:我发现它们用的统计方法不一样,但最后的合计都一样。师:也就是统计标准不一样。

小结:我们发现同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统计,但统计的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大海边学到的新知识——分类统计!(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具体的统计过程,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标准不一样,但是统计结果是一样的。】 问题二:“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师:刚才小组合作完成了第一个问题,想不想自己来试试,(想。)(出示第二个问题: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师:可以怎样统计呢?选择你最喜欢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把你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小组活动,独立完成统计表,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全班交流统计表完成情况,教师让有代表性的同学投影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并说出从统计表中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师:观察这些统计表,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它们的统计结果都一样。生2:我发现它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板书:分类标准不同 合计结果相同

【设计意图:本部分为教材中的绿点教学,是对红点教学的进一步巩

固,重在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体验分类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另外,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活动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统计花

师:同学学的真不错,想不想再试试。(想)秋天百花盛开,(出示题图)你能统计出一共有多少朵花吗?

生自己统计。集体交流。先说统计标准,再说统计结果。【设计意图:旨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统计班级学生

师:咦!问题来了,听课的老师想知道今天你们班来了多少未同学?谁能用我们在大海边学的新知识帮老师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呢?

学生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学生1:可以按男女分类统计。学生2:可以按年龄分类统计。

学生3:可以按穿校服和不穿校服来分类统计。学生4:可以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由大海边的分类统计引到了上课现场统计在坐的学生数,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统计的用途在生

活是如此的广泛。】

课堂小结: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用分类统计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看看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能用到分类统计,好吗?

篇6:大班数学 趣味统计与分类 教案

设计意图:

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枯燥的活动。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已渐渐不满足于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满足于教具与学具的操作、不满足于学习10以内的数、不满足于有章有节地学习数学、不满足于在活动室内学习数学等等,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老调动不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与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如何变“传授为主”为“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文档仅供参考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文档仅供参考

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案例点评: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7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文档仅供参考

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篇7:统计分类

1、你了解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政策吗?

A非常了解(14%)B比较了解(44%)C不太了解(37%)D完全不了解(5%)

2、你主要从哪种途径获取垃圾分类回收的知识?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65%)B社会组织、学生团体的各项活动(16%)

C、亲人、朋友告知(10%)D其他(9%)

3、请问学校有没有分类垃圾箱?

A有,但很少(38%)B有,很多(40%)C无(13%)D没注意(9%)

4、你有将垃圾分类放入垃圾箱的习惯(包括在家里或公共场合)吗?

A总是(24%)B经常(39%)C偶尔(32%)D从来不会(5%)

5、当分类垃圾箱内垃圾已混放时,你还会选择分类投放吗?

A会(50%)B不会(22%)C依情况而定(23%)D不清楚(5%)

6、你觉得学校的分类垃圾箱主要存在哪些不足?

A总体数量过多,造成垃圾桶浪费(11%)

B总体数量过少,扔垃圾十分不方便(37%)

C没有及时清理和保养,常有损坏,气味难闻(28%)

D分类指示不明晰,没有说明每种分类主要包含哪些垃圾(24%)

7、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的?

A家里的垃圾统一装袋后扔到社区垃圾箱内(50%)

B家里有数个垃圾桶,按不同类别分类,但社区垃圾箱里的垃圾是没有分类的(21%)C家里有数个垃圾桶,按不同类别分类后,分类扔到社区内相应的垃圾箱内(29%)

8、你认为导致你不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主要原因有?(若已对垃圾分类则无需作答)A进行分类很麻烦(37%)B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31%)C觉得垃圾分类没什么意义(13%)D进行分类,占用更多的空间(19%)

9、你认为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吗?

A有必要,并且乐意配合(79%)B没必要(2%)

C无所谓(9%)D有必要但怕麻烦(10%)

10、你对学校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景有何态度与看法?

A乐观(62%)B担忧(28%)C没有前景(6%)D不关心(4%)

11、你认为推行垃圾分类回收的主要困难有?

A人们垃圾分类意识单薄(56%)B分类垃圾桶等硬件设施不完善(18%)C垃圾分类费时费力(16%)D对职能部门不信任,认为将来还会将所有垃圾混在一起(10%)

12、你愿意将回收好的垃圾捐给学校“拾基金”统一处理吗?

A愿意(36%)

B无所谓(35%)

C不愿意(23%)

篇8:毕业审核中分类统计学分的实现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而毕业审核又是高校教务管理中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学分制的普遍执行和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实现, 原本“看表格、查成绩、算学份”的传统人工审核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步伐, 无法满足现代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目前, 大部分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都提供了自动毕业审核功能。但是, 在具体实现中仍能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论述的就是其中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如何准确的分类统计学生的已修学分。

一、问题的提出

学分制管理中, 学生所学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三类。毕业时学生所修相应学分必须大于或者等于规定学分才可以准予毕业。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务管理都使用了标准的关系数据库,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 我们可以使用一句SQL语句来实现分类统计学分, 然后判断是否满足毕业条件即可。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 由于成绩库里的课程属性设置不正确, 导致统计出来的学分无法正确分类, 无法自动判断学生是否满足毕业学分。根据笔者经验, 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学生重修已经停开的课程。如学生不及格课程《国际金融管理》, 但是重修时该门课程已经停开, 学生只能重修《国际金融》课程替代《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但是在学生计划内没有《国际金融》课程, 所以在成绩表中《国际金融》只能显示为任选。 (注:计划内不存在的课程表示为学生任选课程, 以下类同)

2、修读高要求课程替代低要求课程, 如修读《高等数学B》来替代《高等数学D》

3、修读同等要求的其他专业课程替代本专业课程。某些课程内容相似, 但是针对专业不同, 以致于在数据库管理中存储的关键字不同, 学生修读完后依然显示为任选

4、校际间学分的承认。随着高校间相互办学的流行, 高校间相互承认所学学分将变得十分普遍。但是每个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同, 所以课程表述的方式也必然不同。在转换校外学分为校内学分时, 课程属性也得不到确切保证。

针对以上的情况, 我们在统计学分之前, 必须要保证课程属性的正确, 才能统计出正确的分类学分数, 才能自动判断学生是否修满毕业学分。

二、问题的解决

根据实际操作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置替代课程, 用替代课程的数据和性质来统计相应学分,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核对一个准确的专业教学计划

学生修读的课程属于什么性质完全是根据教学计划来判断的, 所以一个准确的教学计划是下面所有工作的前提。教学计划内必须设有课程号, 课程名, 学分, 课程属性等字段。

第二、采集学生课程替代的需求

从上面的各种情况来看, 每个学生出现的情况是没有规律的。也就说, 学生出现的情况是因人而异的, 这样我们就必须经过一个需求采集的阶段。

该功能实现并不复杂,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在学生个人信息系统上增加一个替代课程信息采集界面即可, 开发语言可以使用ASP, JSP, PHP等各种动态网页开发语言。采集结果能得到学号, 原课程号和拟替代课程号即可。

但是, 为了保证提交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必须对提交数据进行一些控制。

第三步、汇总统计采集数据, 审核是否可以替代课程

根据采集的替代课程信息, 在规定的时间内, 根据开课系所分类汇总替代信息。替代课程需求信息必须由各开课系所来的审核, 信息处理部门最终汇总处理。

第四步, 集中设置替代课程

在得到开课系所确认的替代课程信息后, 信息处理部门可以集中处理替代课程信息, 在此之前必须在成绩表中增加一个替代课程号字段。设置替代课程号为学生提交, 学院审核通过的替代课程号。

不需要替代的课程, 设置替代课程号为原课程号

Update cj_lncjb set tdkch=kch; (由于成绩表中数据过多, 设置时可分批处理进行, 如根据年级)

第五步, 根据替代课程信息刷新课程属性

设置好替代课程信息后, 接下来就是刷新课程属性和学分了。

/*刷新课程属性, zyh, nj为专业号和年级, 以确定学生计划*/

Update cj_lncjb set kcsx= (select kcsx from jh_kcb where kch=cj_lncjb.tdkch and zyh=cj_lncjb.zyh and ni=cj_lncjb.nj) ;

第六步, 分类汇总统计学分

以上工作做完后, 我们就可以按照正常情况统计学分了, 代码为:Select xh, kcsx, sum (xf) from cj_lncjb where abs (kscj) >=60 group by xh, kcsx;

结束语

毕业审核是一件繁琐的事情, 除了基本的统计学分外, 还涉及到各种分类项目, 如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 绩点成绩是否达到要求, 是否受到处分等等, 本文只限讨论学分分类统计的基本实现功能, 其它内容在此就不再详细论述。

摘要:基于毕业审核的现状研究, 本文重点论述成绩表中课程属性正确设置的必要性和作用, 以及如何使用替代课程实现根据课程属性分类统计已修学分, 以期达到自动毕业审核的目的。

篇9:一气呵成数据分类提取统计

在一个数据汇总表里按地区提取出数据进行统计并生成相应的工作表,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在汇总表中按地区排序,再分类筛选,然后是复制、粘贴筛选出的数据到新的工作表中,最后再对每个工作表进行数据统计。这样的方法效率实在太低。如果利用数据透视表的方法,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上述问题(图1)。

1. 生成数据透视表

选择数据区域中的任何一个单元格,点击“插入”选项卡中的“数据透视表”,在弹出的“创建数据透视表”窗口,“选择放置数据透视表的位置”处选择“现有工作表”,位置处选择F1单元格。在右侧的“数据透视表字段”中,将“客户区域”拖放到“筛选器”处,将“品牌代表”拖放到“行”处,将“销售额”拖放到“值”处(图2)。

2. 设置数据透视表

数据透视表制作完成后,对它进行必要的设置。点击“设计”选项卡中“报表布局”下的“以表格形式显示”(图3)。

接下来,点击“分析”选项卡中“数据透视表”处“选项”下的“显示报表筛选页”,在弹出的窗口中直接确定即可(图4)。

这样,就实现了按“客户区域”提取汇总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统计的效果了。这种方法是不是特别简单而有效呢?

篇10:统计分类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

(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上一篇:大男当婚经典台词下一篇:*小学安全督导检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