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室分类统计表

2024-05-10

图书室分类统计表(通用11篇)

篇1:图书室分类统计表

《亲近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93~95页。[教材简析]

本课的素材选取生动有趣,以亲近大海为主题,选取了游泳、拾贝壳等海边孩子所熟悉的素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

3、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在生活中感受分类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你最喜欢到大海边做些什么呢? 师:你们这么喜欢大海,现在让我们在一起到大海边去游玩,好吗?(课件)

师:我们来到了大海边,快来说说你在大海边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仔细观察。)

活动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师:小眼睛真明亮,观察真仔细,能不能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

生: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板书)一共有多少只船?

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来!怎样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 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

生:可以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 师:你们把游泳的人分成男女两类,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就知道海面上游泳的有多少人了„.(同学们,他们想的这个办法怎样?

师:你们组的同学真聪明,善于动脑筋,老师送你们一份小礼物。师:其他小组也有其他的好办法?(可以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数。)

师: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人分类数一数,再把数的结果加起来,得出的就是海面上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也是一个好办法。你们真的好棒!老师都没有你们这么棒!也送你们组一份小礼物!还有别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方法。例如:大人、小孩;带游泳圈和不带游泳圈的)

学生边说边进行板书:男女、泳帽、大人小孩、泳圈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得好办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

师:那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完成统计表。好吗?

师:谁来说说你们统计的结果? 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数的结果呢?指电脑数一数看对不对。

你们小组数的真仔细,老师送你们一份礼物,其他小组也是和他们一样吗?谁来说说,你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数的结果如何?(看课件数)他们数的正确吗?你们真棒!数的很仔细。送你们一份礼物。

师:同学们可真棒,以这么多不同的标准将海里正在游泳的人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并一起完成了统计表。

现在看这个统计表(大人小孩),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

我们再来看上一个统计表,戴泳帽和不戴泳帽的,你知道了什么? 男女的呢?你知道了什么?

现在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个统计表,小眼睛仔细看,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哇!你们有这么重大的发现,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老师也送你们一份礼物。(分类不同合计一样,说得真好,他们得分类不同,但合计是一样的都是21,21就是表示游泳的人数。)师:(小结)我们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知道要想求“海面上游泳的一共有多少人”?(板书)可以先把游泳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数一数再完成统计表,在统计表中还能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分类统计!(板书:分类统计)

活动三:在情境中,巩固学习

1、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想不想继续?(想)师: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只船?”

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来算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吗?可以怎样进行分类统计?告诉我好吗?这样吧,你们先小组商量商量,选择你们最喜欢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把你们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作为礼物送给我好吗?

2、学生用事实物投影演示送给老师的礼物并说出从统计表中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教师借机送贝壳)注意学生说结果要和全班同学对照看正不正确(还有谁也是用这种方法分类的?你的结果是多少?你的?一样吗?)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用哪些方法对一共有多少只船进行分类统计的啊?)种类、颜色,分类方法不同,但他们的合计是一样的,对吗?

3、这个问题又解决了,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小朋友手里都有一张统计表,能自己完成吗?好开始!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结果是多少?(多媒体展示)

活动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师:咦?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谁能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来算出有多少位同学?(可以按小组分每组6人,共6组。)

师:你很用心,还运用到了我们刚学到的乘法的知识。(分男女)

师:分男女进行统计?不错!小朋友们可真厉害!

活动五: 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我看到每个小组都得了不少的小礼物,哪个小组得的最多呢?赶快我们统计一下,比一比谁最多。把结果填在统计表中。学生动手操作。

你们组按什么分?(大小)得了多少个?你们组得了多少个?按什么分得?

哪些组是按大小分得?多少分?哪些组是按颜色分得?多少分?看来你们小组最榜,得到的小礼物最多。

活动五:课后总结 师:老师送你的礼物喜欢吗?

师: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好,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恭喜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回家后把你的收获展示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好吗?并且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对你喜欢的一项内容进行统计,下节课进行交流好吗?

篇2:图书室分类统计表

《标准》提倡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1.导入时我就以生活中的整理衣服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另外渗透本校的文化: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2.出示了例题图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再问“他们参加了什么比赛?”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后我又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这个课题。

3.接着“志愿者虹猫要按比赛的不同发不同颜色的运动服,蓝兔要给不同的小动物定他们喜欢的午餐”从而产生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分类统计,再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到这种策略的意义和作用。等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主动的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在学生经历里统计的全过程后,孩子们思考分析出两次统计有什么异同,体验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的分类标准不同,它的结果也是多样的。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的实用性,感觉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分类统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二、存在的不足

平时在一班上课气氛都是很活跃的,学生很轻松的举手回答,有时回答的还很精彩。可是今天不知道是因为在第3节课上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比较拘束,放不开的原因,还是后面的练习可能比较简单也或许是练习形式比较单一的原因,总之今天上课虽然举手的也很多,可是发言并不精彩,甚至有重复的;气氛也很死板,感觉不象低年级的课堂,正好与之前吴老师一年级的形成鲜明对比。

篇3:浅论多元统计的分类问题

关键词:分类与分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可视化分析

在生物、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中, 存在大量量化分类问题。例如为了研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需要将相关性强的指标归并到一起。在生物学中, 为了研究生物的演变, 生物学家需要根据生物的不同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1]。多元统计分析中可以将变量或样本进行分类的方法很多, 如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可视化分析等。尽管这些分析方法都可以基于所测量的一些特征, 给出好的分组方法, 对相似的对象或变量进行分组, 但由于每种方法的原理不同, 因此分组结果往往不同, 从而解释不同。

聚类分析是将样品 (或变量) 进行分类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按分类对象的不同, 分为样品聚类 (型聚类) 和变量聚类 (型聚类 ) 。样品聚类是进行判别分析前的必要工作。根据样品聚类的结果作判别分析, 得到判别函数, 进而对新的样本进行归类判别。变量聚类在寻找研究对象彼此独立的有代表性变量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

聚类方式是用来归类的某种规则, 常用的聚类方式主要有系统聚类, K均值聚类, 有序样品的聚类等。在系统聚类中, 样品归为某一类便不能改变, 因此要求各步骤的分类必须准确, 分类方法恰当。另外, 系统聚类需要计算样品 (或变量) 间的距离 (或相似性) 和类间距离, 要保存“类间距离”矩阵, 相应计算量比较大, 占用计算机内存较多。但系统聚类可以对不同类数产生一系列的分类结果。K均值聚类是一种迭代计算方法, 按要求先给出一种粗糙的分类, 然后根据某种原则进行迭代, 样品 (或变量) 可以在不同的类中有进有出, 直到分类比较合理为止。K均值聚类对计算机性能要求不高, 聚类结果比较简单易懂, 适用于事先明确分类数目及样本量很大时的聚类分析;但K均值聚类只能产生指定类数的分类结果。鉴于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的优缺点, 在实际问题中, 往往从样本中先选取少量数据进行系统聚类, 选取合适的类数, 然后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进行聚类。若样品的次序不可改变, 则只可以采用有序样品的聚类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通过一组变量的几个线性组合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统计方法。聚类分析不改变原始数据, 只是根据样本或变量之间的距离远近或者相似性进行分类。不同于聚类分析, 应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分类, 是将原始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变量, 这些少数的变量 (主成分) 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以每个样本的第一、第二主成分的值为变量进行聚类, 或以第一、第二主成分为坐标轴, 在平面上标出每个样本, 根据图示, 按照距离的远近对样本进行分类。另外, 还可以以变量的因子得分做点图, 得到变量的分类情况, 从而加深对样本分类含义的全面理解。

。主成分分类与一般的聚类方法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 主成分分类可以以点图的方式将样本分类结果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 有利于对分类结果的理解, 也有利于对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其次, 可以借助主成分分类的中间成果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点图分类, 这样不仅能得到变量的分类情况, 还能加深对样本分类含义的全面理解。

在多元统计分析中, 一些可视化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样本进行分类。例如反映多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矩阵散点图。矩阵散点图不仅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同时反映多个变量数值, 而且可以根据图示。从某个变量的角度看, 将样本根据距离的远近进行分类。依据矩阵散点图的分类结果, 可以与系统聚类中只考虑一个变量的分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可视化分类分类结果形象、直观。

在生产决策和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根据所观测的样本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判别的问题。例如某医院有部分患有肝炎、糖尿病、冠心病等病人的资料, 记录了每个病人若干项症状指标数据。对于一个新病人, 当测得这些指标时, 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料找出一种方法, 判别患者患有哪种病。在市场预测中, 根据以往调查所得的各项指标, 如何判别下季度的产品是畅销、平销, 还是滞销。判别分析就是判断所选样品属于哪一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不同于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类和可视化分类, 事先并不知道类的数量和类别, 判别分析是已知类的数量和类别, 并且知道每个类的一些样本的观测数据, 在此基础上, 依据某种分类准则建立分类判别式, 并对新给出的样本判别其的归属问题。实际应用中, 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当判别分析的类别不清楚时, 可先用聚类分析等分类的方法对部分样品进行分类, 然后用判别分析法建立适当的判别准则实现对新样品的分类。

综上, 我们对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分类方法作了简要阐述。每种分类方法不同, 结果和解释的出发点也不同, 但各种分类方法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希望对学习数据的分类问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4:以“分类统计”凸显学生需求

关键词:分类统计;把握教材;解读学生;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贯穿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每一册中,而二年级下册的“分类统计”,则在整个统计领域中,起了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借由《统计》教学,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在共同思考并借鉴外界优秀思路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着力分析“分类统计”的教学,以此来真正地理解教材,钻透教材,让学生的需求产生得更加自然。以下便以学生为本,详略有序地呈现“分类统计”的三次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毛坯房:第一次教学设计

在初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一次的教学:

(一)导入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动物运动会。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过程。

(1)提问:如何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动物?

(2)引导从“动物种类”以及“参加项目”的角度分别来数,从而呈现两张表格。

(3)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4)从每张表格各知道了什么?两次统计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张表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利用统计表解决问题。

出示: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小猪要给小动物准备不同的食物;小鹿要给小动物颁发不同的礼物。

教学思考: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呈现教材需要的两张统计表,进而让学生进行统计。如何让统计表呈现得自然,让学生自主产生两张统计表是要解决的第二大问题。

二、样板房:第二次教学设计

基于第一教学设计的实践和反思,以两个大问题为突破口,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中出示比赛画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小鹿:给跳高运动员买玩具飞机,给长跑运动员买玩具赛车。

小猪:给小狗买骨头套餐,给小兔买萝卜套餐,给小猴买桃子套餐。

2.思考并交流怎样解决礼物问题和套餐问题。

(1)在思考交流中引出不同的分类,并归纳分类标准。

(2)呈现表格,突出“合计”。

3.整理数据。

①统计时的注意点和统计的基本方法。

②统计这两张表格有什么用。

4.交流结果。

①完善统计表,各解决哪个问题。

②比较两次统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从每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④按比赛项目分,按动物种类分还可怎么分类统计?

教学思考:重新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出示情境图后,直接引入小猪和小鹿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的分类需求。在两张统计表的呈现上,也是由学生的分类标准中完善起来的,这样学生对两张统计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今后自己制作统计表提供方法。

如此的教学,看上去很顺利,学生对分类的统计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能结合生活中的问题来体现分类统计的意义。但是,再次细细地钻研教材,研读教参,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让教学目标产生了偏离。这样的教学设计,尽管不同的标准出来了,但是小猪和小鹿的两个问题,不就是直接把情境中的信息分成了不同的两类吗?这不依旧是教师的介入才有的不同标准分类吗?那如何能根据这样一个情境,既要能引导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分类思考,又要让学生对于分类能很自然地产生需求呢?

三、精装房:第三次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只能打破原有的思路,重新思考新的问题,从而迸发出了第三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中引出比赛画面。

(二)分享智慧,探索新知

1.生成分类。

(1)大问题导入:谁来当运动会的小导游,给客人们介绍一下运动会的情况?

(2)思考并进行讨论:如何清晰地介绍运动会的情况?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介绍,引出两种不同的分类。

2.產生统计表。

(1)数跳高、长跑的动物,按“比赛项目”分。(板书)

(2)数狗、兔、猴,又是按什么来分的呢?(动物种类)(板书)

(3)呈现表格。根据学生的分类呈现表格,并理解“合计”的含义。揭题:“分类统计”。

3.解决问题。小鹿:给跳高运动员买玩具飞机,给长跑运动员买玩具赛车。

小猪:给小狗买骨头套餐,给小兔买萝卜套餐,给小猴买桃子套餐。

篇5:《分类统计》教学设计

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曲泳玥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一)》第98、9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统计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刚结束的运动会吗?虽然我们班没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是同学们为班级努力拼搏的画面却深深印在了老师的心中,了不起的孩子们。小动物听说我们召开了运动会,他们今天也要召开森林动物运动会。想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

2、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又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心中一定会有答案的。【设计意图:从动物运动会引入,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学习分类,建构模型

1、分类 师:瞧,大象伯伯来了,它说:“我想为每个运动员发一个号码牌,需要发多少个呢?”如果想帮大象伯伯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

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就行了。师:怎么数?

生1:先数数跳高的有多少只?再数数跑步的有多少只?加在一起就行了。

师:不错的方法,你是按照它们运动的项目来分的。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2:还可以先数数兔子有多少只,小狗有多少只,小猴子有多少只,加在一起就行了。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你是按照什么来分的? 生2:我是按照小动物的种类来分的。师:真有想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我是按照衣服颜色来分的,红色的在一起,绿色的在一起,蓝色的在一起。……

师:同学的想法可真不少,分的方法也不同。我们都先把这些小动物来分一分,(板书:分一分)分完以后再需要做什么呢? 生:数。

师:对,再数一数就可以了,(板书:数一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类统计。(板书)

2、统计

师: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是按什么分的? 生:项目。

师:把运动会分为跳高和长跑两类,简单说就是按项目分类。什么叫合计?

生:就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

师:对,在表格的第二行是统计出的只数,因为前面已经说明统计的是只数,所以在写结果时只写出具体的数字,不要写上单位。

师:现在就来数一数,跳高的有多少只小动物,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动物吧!谁来数一数?

生数出只数,填入表格,算出合计。

师:除了这种分类方法,我们还按照动物的种类来分一分。谁来统计一下。

生按种类分,填入表格,算出合计。

(三)分析统计表

1、对比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一个是按项目分的,分成了跳高和跑步,一个是按动物种类来分的。

师:也就是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它们的格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是什么导致了格数不同,还是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师:观察的真仔细,那相同之处呢? 生:相同之处是都有合计,而且都是19只。生:都有只数,因为统计的都是小动物的只数。

最后达成共识,师小结:两张统计表无论是按项目分类统计,还是按动物种类分类统计,它们都是对运动会中的动物只数进行统计的,所以结果一样。

师归纳: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是不同的,但合计是相同的。

2、师:你能从统计表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找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独立解决。

(四)解决生活的统计问题

师:我们现在可以帮大象伯伯解决它的难题了吗,需要多少个号码牌?(19个)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藏着许多的统计问题呢!瞧。这是我们学校课件的活动情况,如果我们想统计一下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活动,可以怎样统计呢? 生:我们先可以分一分。师:怎么分呢?

生:可以按照项目分,跳绳的分一组,踢毽子的分一组,踢足球的分一组,做操的分一组。

师:真是不错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可以按照男生、女生来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分类方法,下面就请用你最喜欢的分类方法来统计一下吧。在统计时想一想如何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谁来展示一下?(展示两种不同的统计表)师:谁有好方法,如何在统计时不遗漏、不重复? 生: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

生:我们还可以在不同的标准下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看的更明白。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小学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阶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不同标准去正确分类整理收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最后,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表,在思考和比较中体会到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分小组活动、讨论,又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联系实际,总结提升

师:其实统计的多种多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我们的衣橱堆满了杂乱的衣服,谁来利用今天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类? 生:我们可以把夏天的放一起,冬天的放一起,春天和秋天的放一起。

师:你是按照季节来分类的。

生:我们可以把爸爸的放一起,妈妈的放一起,孩子的放一起。生:我们还可以按照颜色来分,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黑色的放一起。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有了这么多好的分类方法,我们的衣橱就会变得干净、整洁。

师:我们随意摆放的鞋子,也可以按照分类的方法来放,谁有好方法?

生:我把冬天的放一起,夏天的放一起,春天和秋天的放一起。生:我把不同材质的放一起,皮鞋放一起,布鞋放一起,凉鞋放一起。

生:还可以把爸爸的放一起,妈妈的放一起,孩子的放一起。师:真是学以致用的好孩子们!

师:有的同学有一个坏习惯,就是让爸爸妈妈收拾书包,有时会出现忘带作业,忘带书本的情况。学了今天的分类统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回家思考怎样才会让我们的书包变得干净,整洁?我们在下周一的班会课上举行“整理书包我最棒”活动,好不好?

(六)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并将你学到的知识回家告诉你的爸爸妈妈。

(七)板书设计

分类统计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是不同的,但合计是相同的。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曲泳玥

新课标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分类统计》时,我从孩子们最熟悉的运动会引入动物运动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如何来统计小动物的只数。学生领悟了分类的含义后,我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去分类,在这样一个人人参与的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分类任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对比两个统计表中,学生也理解了分类统计的特点。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分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材料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节课我一共设计了3次分类活动,这节课我还注意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让学生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说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等等,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课下提出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篇6:幼儿园分类统计的教案

活动目标:

一.在游戏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

二.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三.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超市,观察了解超市的物品排列。

2.有生活用品、玩具、食品的类概念

二.环境的创设:利用货筐、积木、标志片等与幼儿共同布置成一个“**超市”

三.材料准备:

1.发动幼儿收集幼儿用品、玩具类、食品类的物品若干

2.袖套、笔、记录板,幼儿人手一份,橡皮擦六快

活动过程:

一.分类

1.师幼共同搬运货物(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类)过超市

2.幼儿讨论如何将物品分类摆放。谈话:想想怎么样摆放物品能更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提出分类要求:

(1)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

(2)要轻拿轻放,与同伴商量,互相合作

4.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归放,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

5.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统计

1.问题讨论:想知道超市里有什么物品吗?它们的数量是多少?该怎样统计呢?

2.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

3.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

(2)重点指导幼儿清楚地记录,统计的是什么物品,它的数量是多少?

(3)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

(4)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

三.讲述

1.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

四.延伸

1.出示统计表,帮助幼儿从随意的统计过渡到表格的统计

篇7:新建中学图书室分类

基础类图书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哲学类图书B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类图书C

E

F

G

H

I

J

K

自然科学类图书

T

U

V

X

综合性图书Z

篇8:毕业审核中分类统计学分的实现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而毕业审核又是高校教务管理中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学分制的普遍执行和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实现, 原本“看表格、查成绩、算学份”的传统人工审核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步伐, 无法满足现代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目前, 大部分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都提供了自动毕业审核功能。但是, 在具体实现中仍能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论述的就是其中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如何准确的分类统计学生的已修学分。

一、问题的提出

学分制管理中, 学生所学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三类。毕业时学生所修相应学分必须大于或者等于规定学分才可以准予毕业。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务管理都使用了标准的关系数据库,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 我们可以使用一句SQL语句来实现分类统计学分, 然后判断是否满足毕业条件即可。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 由于成绩库里的课程属性设置不正确, 导致统计出来的学分无法正确分类, 无法自动判断学生是否满足毕业学分。根据笔者经验, 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学生重修已经停开的课程。如学生不及格课程《国际金融管理》, 但是重修时该门课程已经停开, 学生只能重修《国际金融》课程替代《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但是在学生计划内没有《国际金融》课程, 所以在成绩表中《国际金融》只能显示为任选。 (注:计划内不存在的课程表示为学生任选课程, 以下类同)

2、修读高要求课程替代低要求课程, 如修读《高等数学B》来替代《高等数学D》

3、修读同等要求的其他专业课程替代本专业课程。某些课程内容相似, 但是针对专业不同, 以致于在数据库管理中存储的关键字不同, 学生修读完后依然显示为任选

4、校际间学分的承认。随着高校间相互办学的流行, 高校间相互承认所学学分将变得十分普遍。但是每个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同, 所以课程表述的方式也必然不同。在转换校外学分为校内学分时, 课程属性也得不到确切保证。

针对以上的情况, 我们在统计学分之前, 必须要保证课程属性的正确, 才能统计出正确的分类学分数, 才能自动判断学生是否修满毕业学分。

二、问题的解决

根据实际操作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置替代课程, 用替代课程的数据和性质来统计相应学分,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核对一个准确的专业教学计划

学生修读的课程属于什么性质完全是根据教学计划来判断的, 所以一个准确的教学计划是下面所有工作的前提。教学计划内必须设有课程号, 课程名, 学分, 课程属性等字段。

第二、采集学生课程替代的需求

从上面的各种情况来看, 每个学生出现的情况是没有规律的。也就说, 学生出现的情况是因人而异的, 这样我们就必须经过一个需求采集的阶段。

该功能实现并不复杂,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在学生个人信息系统上增加一个替代课程信息采集界面即可, 开发语言可以使用ASP, JSP, PHP等各种动态网页开发语言。采集结果能得到学号, 原课程号和拟替代课程号即可。

但是, 为了保证提交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必须对提交数据进行一些控制。

第三步、汇总统计采集数据, 审核是否可以替代课程

根据采集的替代课程信息, 在规定的时间内, 根据开课系所分类汇总替代信息。替代课程需求信息必须由各开课系所来的审核, 信息处理部门最终汇总处理。

第四步, 集中设置替代课程

在得到开课系所确认的替代课程信息后, 信息处理部门可以集中处理替代课程信息, 在此之前必须在成绩表中增加一个替代课程号字段。设置替代课程号为学生提交, 学院审核通过的替代课程号。

不需要替代的课程, 设置替代课程号为原课程号

Update cj_lncjb set tdkch=kch; (由于成绩表中数据过多, 设置时可分批处理进行, 如根据年级)

第五步, 根据替代课程信息刷新课程属性

设置好替代课程信息后, 接下来就是刷新课程属性和学分了。

/*刷新课程属性, zyh, nj为专业号和年级, 以确定学生计划*/

Update cj_lncjb set kcsx= (select kcsx from jh_kcb where kch=cj_lncjb.tdkch and zyh=cj_lncjb.zyh and ni=cj_lncjb.nj) ;

第六步, 分类汇总统计学分

以上工作做完后, 我们就可以按照正常情况统计学分了, 代码为:Select xh, kcsx, sum (xf) from cj_lncjb where abs (kscj) >=60 group by xh, kcsx;

结束语

毕业审核是一件繁琐的事情, 除了基本的统计学分外, 还涉及到各种分类项目, 如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 绩点成绩是否达到要求, 是否受到处分等等, 本文只限讨论学分分类统计的基本实现功能, 其它内容在此就不再详细论述。

摘要:基于毕业审核的现状研究, 本文重点论述成绩表中课程属性正确设置的必要性和作用, 以及如何使用替代课程实现根据课程属性分类统计已修学分, 以期达到自动毕业审核的目的。

篇9:一气呵成数据分类提取统计

在一个数据汇总表里按地区提取出数据进行统计并生成相应的工作表,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在汇总表中按地区排序,再分类筛选,然后是复制、粘贴筛选出的数据到新的工作表中,最后再对每个工作表进行数据统计。这样的方法效率实在太低。如果利用数据透视表的方法,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上述问题(图1)。

1. 生成数据透视表

选择数据区域中的任何一个单元格,点击“插入”选项卡中的“数据透视表”,在弹出的“创建数据透视表”窗口,“选择放置数据透视表的位置”处选择“现有工作表”,位置处选择F1单元格。在右侧的“数据透视表字段”中,将“客户区域”拖放到“筛选器”处,将“品牌代表”拖放到“行”处,将“销售额”拖放到“值”处(图2)。

2. 设置数据透视表

数据透视表制作完成后,对它进行必要的设置。点击“设计”选项卡中“报表布局”下的“以表格形式显示”(图3)。

接下来,点击“分析”选项卡中“数据透视表”处“选项”下的“显示报表筛选页”,在弹出的窗口中直接确定即可(图4)。

这样,就实现了按“客户区域”提取汇总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统计的效果了。这种方法是不是特别简单而有效呢?

篇10:历年考研数学题分类之概率统计

1.设随机变量X在区间[1,2]上服从均匀分布;随机变量

1,若X0;Y0,若X0;

1,若X0.则方差D(Y)_______.00数三、四考研题

2.设A,B是二随机事件;随机变量

1,若A出现;若B出现;X

Y1,1,若A不出现.

1,若B不出现.试证明随机变量X和Y不相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与B相互独立.00数三、四考研题

3.设二维随机变量(X,Y)的密度函数为

f(x,y)

2[1(x,y)2(x,y)],其中1(x,y)和2(x,y)都是二维正态密度函数,且它们对应的二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13和

3,它们的边缘密度函数所对应的随机变量的数学期

望都是零,方差都是1.(1)求随机变量X和Y的密度函数f1(x)和f2(y),及X和Y的相关系数(可以直接利用二维正态密度的性质).(2)问X和Y是否独立?为什么?

00数四考研题

4.设随机变量X和Y的数学期望分别为2和2,方差分别为1和4,而相关系数为0.5,则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

P{|XY|6}________.01数三考研题

5.一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成箱包装,每箱的重量是随机的.假设每箱平均重50千克,标准差为5千克.若用最大载重量为5吨的汽车承运,试利用中心极限定理说明每辆车最多可以装多少箱,才能保障不超载的概率大于0.977..9.((2)0.977,其中(x)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01数三、四考研题

6.设随机变量X和Y的数学期望都是2,方差分别为1和4,而相关系数为0.5,则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P{|XY|6}__________.01数四考研题

7.设随机变量X和Y的联合分布是以点(0,1),(1,0),(1,1)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上服从均匀分布,试求随机变量UXY的方差.01数四考研题

8.设随机变量X和Y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Y

X

10100.070.180.1

510.08

0.320.20

则X

2和Y

2的协方差cov(X2,Y2)__________.02数三考研题

9.假设随机变量U在区间[2,2]上服从均匀分布,随机变量

1,若U1;1;XY1,若U

1,若U1.1,若U1.试求:(1)X和Y的联合概率分布;

(2)D(XY).02数三考研题

10.设随机变量X和Y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Y

X

10100.070.180.151

0.08

0.32

0.20

则X和Y的相关系数________.02数四考研题

11.设随机变量X1,X2,,Xn相互独立,SnX1X2Xn,则根据列维林德伯格(LevyLindberg)中心极限定理,当n充分大时,Sn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只要X1,X2,,Xn().02数四考研题

(A)有相同的数学期望;(B)有相同的方差;(C)服从同一指数分布;(D)服从同一离散型分布..10.12.设随机变量X和Y都服从正态分布,且它们不相关,则().(A)X与Y一定独立;(B)(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C)X与Y未必独立;

(D)XY服从一维正态分布.03数四考研题

13.设随机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为0.9,若ZX0.4,则Y与Z的相关系数为____________.03数三考研题

14.设总体X服从参数为2的指数分布,X1,X2,,Xn为来自总体Xn的简单随机样本,则当n时,Yn

12

n

Xi依概率收敛于__________.i1

03数三考研题

15.设随机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为0.5,EXEY0,EX2

EY2

2,则

E(XY)

________.03数四考研题

16.对于任意两个事件A和B,0P(A)1,0P(B)1,

P(AB)P(A)P(B)P(A)P(B)P(A)P(B)

称做事件A和B的相关系数.(1)证明事件A和B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相关系数等于零;(2)利用随机变量相关系数的基本性质,证明||1.03数四考研题

17.设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的指数分布,则

P{X

DX}________.04数三考研题18.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A)14,P(B|A)13,P(A|B)1,令

1,A发生,B发生,XY1,

0,A不发生,0,B不发生.求:

(1)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分布;(2)X与Y的相关系数XY;(3)ZX

Y的概率分布.04数三、四考研题

.11.19.设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的指数分布,则

P{X

DX}____________.04数四考研题

20.设随机变量X立同分布,且其方差为

21,X2,,Xn(n1)独0,n

令随机变量Y

n

Xi,则().04数四考研题

i

1(A)D(X

n21

Y)2

n

;

(B)D(X11Y)

n2n

;

(C)cov(X2

1,Y)

n

;

(D)cov(X1,Y)2.21.设X1,X2,,Xn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列, 且均服从参数为(1)的指数分布, 记(x)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则().05数四考研题

n

X

i

n(A)limP

i1

x

(x);

n



n

n

Xi

n(B)limP

i1

x

n

n

(x);





n

Xi

n

(C)limP

i1

x

n

(x);

n

n

Xi



(D)limP

i1

x

n

(x).n





22.设X1,X2,,Xn(n2)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 且均服从N(0,1),n

记X

1n

Xi,YiXiX,i1,2,,n.求

i1

(1)Yi的方差D(Yi),i1,2,,n;.12.(2)Y1与Yn的协方差cov(Y1,Yn);(3)P{Y1Yn0}.23.设总体X的概率密度为f(x)

05数四考研题

1

e2

x

(x),X1,X2,,Xn

06数三考研题

为总体的简单随机样本, 其样本方差S2, 则E(S2)=__________.24.设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1,12), Y服从正态分布N(2,()

(D)

06数三、四考研题

22),且P{|X1|1}P{|Y2|1},则

(A)

12;

(B)

12;

(C)

12;12.06数四考研题

25.设二维随机变量(X,Y)的概率分布为

X101Y

1a0.10

00b0.110.20.2c

其中a,b,c为常数,且x的数学期望E(X)0.2,P{x0,y0}0.5,记

ZXY.求:(1)a,b,c的值;

(2)Z的概率分布;

(3)P{XZ}.07数四考研题

26.设随机变量X与Y独立同分布,且X的概率分布为

XP

记Umax{X,Y},Vmin{X,Y}.求

(Ⅰ)

3213

(U,V)的概率分布;

(Ⅱ)U与V的协方差Cov(U,V).27.设随机变量X~N(0,1),Y~N(1, 4)且相关系数1,则().XY(A)P{Y2X1}1;(C)P{Y2X1}1;

(B)P{Y2X1}1;(D)P{Y2X1}1.08数三、四考研题

28.设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1的泊松分布,则

P{XE(X)2}_______.08数三、四考研题

篇11:图书室分类统计表

今学期班上进行线的专题活动,小朋友都很有兴趣,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线。一时间,班上就有了不同质地、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用途的线。为了能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我组织进行线的分类、统计活动。让幼儿更深入了解线的种类。

二、使用对象及场所:大班幼儿在幼儿院进行。

三、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讨论中,对线进行颜色、粗细、质地、长短的分类。

2、教师和标记的引导下,学习自己设计简单的统计表。

3、语言表达操作的情况,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得到发展。

四、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线若干。

2、纸、笔每人一份。

3、统计示范图。

五、活动过程

1、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线,请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学会初步的分类技能。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好多不同的线,待会就请你们自己去观察,看看能不能分清这里一共有多少种线?

幼儿听后就三三两两的在各种线前观察,对线产生了兴趣。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能让幼儿自己先去观察,比较,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让他们尝试分类,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按颜色、粗细等不同特征来分类。

师:刚才我听到有小朋友说,可以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我们来试一下。

幼儿

尝试按颜色分类,把相同颜色的摆放在一起,全部分好后再数数各有几种。

师:还可以按什么来分呢?除了颜色不同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不同的特点了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继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发现、比较下不断地想到分类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长、短和用途来进行分类,并做好分类记录。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启发性作用,主体还是幼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说出来,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把幼儿观察、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自己设计统计图来记录。A、幼儿看记录进行操作活动,把所有记录的结果统计出来。B、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各种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我把小朋友所说的都记录在黑板上了,现在就要你们想想,帮我设计一个最漂亮的。

幼:老师我可不可以设计两个。……

教学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提出要求,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老师只是个观察者,在巡回的观察着幼儿的工作,如果不是幼儿有求必答,老师都不去打扰他们,充分体现出幼儿是主体,不再受老师的影响。

4、教师小结,并找出不同范例,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统计方法,让大家学习。

师:这是谁的,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会不同,有的会说得很好、很多,说得很完整,有的却不知道怎样表达,但都要进行鼓励表扬,因为要肯定他们的设计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活动评价:这个活动设计充分抓住了幼儿心,小朋友面对这么多样的线都很好把它分清楚,也记得快,所以教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从生活中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材料准备的很充足,教师的语言简而少,很具有启发性,而且也留了时间让幼儿充分的认识探索,是一节充分以幼儿为主的课。

6、重要词汇:质地、用途、统计。

一、设计思路:

近阶段,我们小一班的孩子正围绕着“我的朋友在哪里”的主题开展着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找朋友、猜一猜、摸一摸,送礼物等)。小班孩子由于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活动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想不到其他人,在开展了这个主题以来,孩子们开始试着找朋友,和朋友一起游戏,但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和开朗、活泼、善交往的孩子一起玩,而对于那些比较内向、胆小、又不善交往的孩子则常常很孤立,要么一个人坐着,要么独自玩耍,很少有同伴去注意他们,更没有人去关心他们。所以,我预设了这次主题活动:关心关心他们。

二、主题目标:

1.能够发现别人明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情,会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体验关心别人的快乐。

2.继续体验与朋友共同游戏的快乐,知道朋友越多越好。

三、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情感体验:

1.最近,我们小一班的小朋友一直在讲讲好朋友,找找好朋友,那你们跟好朋友在一起开心,还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开心?为什么?

2.那你们开心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呢?(请幼儿来做做)我们一起来做做开心的样子。

3.你们看,我上一次把你们和好朋友玩的开心的样子都拍下来了。

(二)观察照片,幼儿讨论:

1.找找哪一个是你,为什么这么开心?

2.这里还有几张照片,看看是谁?他们开心吗?(不开心)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他们为什么不开心?

3.请不开心的小朋友讲讲为什么不开心。

4.怎么让不开心的小朋友开心?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话?你会和他做什么?

5.现在你可以去关心他们,让他们高兴?谁想去和ⅹⅹ玩?关心ⅹⅹ的小朋友有吗?

(三)幼儿分散活动:

引导幼儿去关心同伴。

(四)讲评延伸:

1.介绍你是怎么关心小朋友的?讲了什么话,怎么做的?

2.问不开心的小朋友现在开心吗?你以后可以自己去找找好朋友,好吗?

上一篇:新闻晚知道1完整版下一篇:钳工实习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