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2024-05-06

教学分类(精选十篇)

教学分类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分类方法,分类思想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几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 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 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 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的分类讨论思想, 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全部内容中。学习分类方法可以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 应让学生了解到所谓的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 需要根据对象属性x, 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 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简单谈几种分类方法。

(一) 根据数学的相关法则性质或特殊规定进行分类。

例如,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根的判别式时, 对于变形后的方程用两边开平方求解, 需要分类讨论大于0、等于0、小于0这三种情况对应方程的解。

例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3>2x2+a。

分析:此题的符号决定能否开平方, 是分类的依据, 通过移项不等式可以化为 (a-2) x2>a-3的形式, 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a-2>0、a-2=0和a-2<0三种情况分别解不等式。

(二) 根据数学的概念分类。

有些数学概念是经过分类得出的, 解答此类题目, 一般就可以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

例题:化简:|a-4|—|a+6|

分析:这要按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求解。需要分三种情况:绝对值>0时, 绝对值<0时和等于0时, 分类讨论, 得出结果。

再如:当m为何值时, 函数y= (m+3) x2m+l+4x-5 (x≠0) 是一次函数?

分析:这要根据一次函数的概念进行分类求解。

(三) 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关系进行分类。

1.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 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正负关系到抛物线开口方向。

3. 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相交, 等等。

例题: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上的夹角为30°, 底边长为a, 则腰上的高是多少?

分析:本题根据图形的特征, 把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高, 可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或。。

(四) 根据几何图形中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

例如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 由于圆心的位置分为在角的边上、角的内部、角的外部三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分析时三种不同情况就要分别进行讨论证明。可以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 这是最容易解决的, 然后通过作过圆周角顶点的直径利用先证明的 (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 的情况来分别解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和外部这两种的情况。这是一种从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图形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解决的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 在证明弦切角定理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时, 也要分圆心在弦切角的一条边上、弦切角的内部和弦切角的外部三种不同情况来解决。

再如:⊙O1与⊙O2, 相交于A、B两点。两圆半径分别是25和17, AB=30, 则圆心距是多少?

分析:根据两圆的位置进行分类就可以求得圆心距为28或12。

二、在法则、定理、公式导出过程中的分类思想

有些数学性质、公式或定理在不同条件下是会有不同结论的, 或者可以说结论只有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才能成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结论如何, 等等。

比如: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它的递减或递增性就要取决于k小于0还是大于0, 这就需要分类来进行验证。

再如:不等式的运算性质要按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的不同来决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

又如:初中课本证明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为什么要根据圆心相对于圆周角的位置分成三种情况去证明?这就需要学生在自主画图测量、分析讨论才能回答的, 否则就失去了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当然也就无法体会到分类证明的目的和优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索活动, 会逐步体会到恰当的分类可增加题设的条件, 即可以把分类的依据做为附加条件, 先证明特殊情况, 再由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这样就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化繁为简。

其实分类讨论的本质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复杂到简单, 分而治之。只要学生掌握住这种思想, 解起比较难解的题时也会思路清晰, 得心应手。如, 学会了证明圆周角定理之后, 在学习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时, 学生们就可以自主运用再次认识“分类讨论的思想”的探究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法则、定理、公式的论证过程, 注意归纳、揭示公式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增强分类意识, 体验分类思想方法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 分类的思想方法是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应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它的灵活掌握需要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是要在多次理解和反复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 教师要在在日常教学中要在根植于课本的基础上, 着眼于提高;要善于挖掘出各种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分类的思想方法,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 揭示分类思想的本质, 进行渗透、概括、提炼与强化, 使学生能够自觉合理地运用分类的思想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芬.初中数学课堂最优化教学初探.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04) .

[2]梁海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01) .

[3]陈志红.打破常规束缚开放数学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1) .

[4]朱德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类型与程式.中国教育学刊, 2010, (01) .

[5]秦晓艳.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数学的美.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 (02) .

《分类与》教学反思 篇2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和谐小学 贾亚男

分类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会按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我对本节课的处理是首先由几张图片让孩子们理解分类的意义,然后由主题图引出对气球的分类,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孩子体验分类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数一数,画一画,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上注重引导,但是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少。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交流。

2、课堂目标不精练,导致重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学目标要少而精,这样一节课才有效果。

3、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点名批评学生。要探索鼓励表扬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能太过严厉。

4、本节课的练习太少。练习是帮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的,适当的练习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今后会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

5、课堂行为习惯养成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初中写作教学的分类教学 篇3

第一类,优秀型。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曾经有好几个学生升学后成了高一级学校文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今年,我所教的初一的几个学生竞无师自通的写出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来,叫我校的许多老师惊讶不已。这些正是我对优秀型学生采用了上面两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结果。

第二类,优良型。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前不久,我校举行了作文比赛,要求每班选出三名代表参加,在初二年级二十一名选手中选前十名进行奖励,结果我派出的六名选手全部获奖,分别排在第二、三、四、六、七、十名的位置,在这些学生中,有二名是新培养出来的新秀。这一事实说明,语文老师发现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是何等重要。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像无知的“饲马者”那样,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第三类,中间型。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四类,后进型。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篇4

一、了解学生,分层建立互助小组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状况,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把学生划分为A、B、C三层。A层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方法正确,习惯良好,有很强的进取心,竞争意识浓厚,约占全班人数的25%。在分层教学中他们可以充当“小老师”,在小组活动中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并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深度。B层学生略逊于第一层,约占全班人数的50%,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一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遵守课堂秩序,但他们大都易于满足现状且不太自信,表现欲和竞争意识不强,是班级中的“稳定且悬浮的群体”,稳定性最易被教师忽略,悬浮性又使他们成为最具有潜力的,需要进一步挖掘的群体。分层教学中可以为此层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弥补教师在整体授课过程中对此类学生的忽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加强参与的竞争意识,从而发展成为A层。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群体,约占全班人数的25%。这类学生要么不善于思考,学习习惯不好;要么纪律问题严重,不听讲等,是最令老师感到头痛的一些学生。同时,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很少,常处于陪读状态,也是最需要老师多加关爱的学生。教师作为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关键人物,在分层教学中使此类学生获得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要发动小组成员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建立互助小组。八人一大组,每组中兼有A、B、C层学生各2、4、2名,四人一小组,大组内开展两小组竞争,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提高合作、探究交际的能力,同时培养竞争意识。此类分组不会造成“标签效应”,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当然,这种层次是动态的,根据各组的学习情况和组员的个别差异可调整各层人员,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得到保护,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的环境中得到最佳发展。也可以减少后进生的自卑感,缩小甚至消除两极分化现象,使后进生得到发展。

二、分级要求,分层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为了使优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好,应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不同级别的要求。对于A层学生,适当提高教学难度,着重培养他们英语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如会灵活运用词汇,能背诵课文,并可以根据提示编写与所学内容类似的短文或对话。对于B层学生,着重培养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C层学生按课标的基本要求执行,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采取“慢进度,多反复,常反馈”的办法,要求掌握单词及知识点,能朗读课文,对话并理解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学生完成相应的目标要求时,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挑战。

实施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教授同一教材内容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程度施教,从最低点起步,逐步升级,分合有致,动静结合,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实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小学生好胜心强,为了博得掌声,全班同学斗志昂扬,对于那些基础实在太差的学生,小组成员们会逐词逐句进行辅导,在此过程中“小老师”能加深印象,“学生”能得到提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分类指导、异步发展

教师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点拨,努力使学生从“教我学”变成“我会学”,发展学生的自学、自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作业、练习上也应“量身裁衣”。首先,实施分层布置作业,设置弹性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如每教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布置三项作业:(1)选择2—3个单词背会并抄写和朗读课文;(2)背会四会词和根据课后练习出现的问题简单复述课文的大意;(3)听写单词短语并收集有关课文主题的相关资料,模仿课文自编对话。设计弹性作业的目的,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所选择。其次,教师设计练习也要有层次性,设计练习时一般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或两类题:基础题和拔高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一般要求A层学生中必做高档题,或基础题和提高题都做;要求B层学生必做中档题或基础题,自选2—5道高档题或拔高题做;要求C层学生必做低档题,努力做1—3道中档题,或只做基础题。这样的分层练习题能使多数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起点,改变后进生的陪读现象,使优等生吃饱,中等生进步,后进生合格。三个层次、三种类别的作业辅导,虽不同步,但目标明确,殊途同归,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发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做法的实施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分类指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方法,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 锻炼意志等,而且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弱点做好思想方面的辅导。如C类学生,他们往往没有良好的习惯,由自卑发展到丧失自信、对他们要倾注爱心,耐心辅导多用鼓励语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还要与个别学生多交流沟通,找出滞后的心理因素再加以引导。B类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他们向A类学生挑战,促使其转变成A类学生。A类学生,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他们易产生自傲情绪及优越感,对他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引导他们横向拓宽,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展同层次竞争,并鼓励创新,纵向加深。

分类教学设计 篇5

1、能说出自己了解到的生活中的垃圾,掌握垃圾分类方法,知道垃圾处理的办法。

2、激发互相交流的兴趣,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说得清晰,听得认真,态度大方、有礼貌的交际习惯。

3、培养学生减少垃圾、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关于垃圾的来源,巧处理垃圾的办法,“废物利用”的小手工作品。

2、教师:课件、地球爷爷生病的表情(图)、垃圾分类卡片、小奖品些许。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大家在观看时保持安静。

(播放课件:风景优美的视频)

师:看了这个视频片段,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风景美如画。

师:这么美的环境,我们多么喜欢啊!可是有一天,它却被破坏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你们看,……

(播放课件:垃圾成山、环境被污染的视频)

师:看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

生:河水被污染了,空气被污染了。

师:完整观看这个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人类的生产严重破坏了环境,环境进一步恶化。

师:地球爷爷生病了,它多痛苦啊!(贴地球爷爷生病的表情)到底是什么让它生病的呢?

生:垃圾。

师:各种垃圾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垃圾呢?今天,我们就围绕“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这一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二)了解生活中的垃圾

师:要开展这次活动,首先要了解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垃圾。家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可以观察和记录一下家里一天产生的垃圾,你可以根据这个表格对家中的垃圾进行统计,怎么样?你发现了家中有哪些垃圾呢,你的表格填满了吗?这是老师家的调查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图片)

(三)垃圾分类

师:你们真是懂得观察生活的孩子!大家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如果有这么多的垃圾没有处理好,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美丽家园。聪明的人类为了更好地处理垃圾,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垃圾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

(生说出具体的垃圾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师进行评价)

师:我们接下来看四种垃圾分类标志。可回收垃圾是一个闭合循环的三角形,厨余垃圾是我们熟悉的厨房中的食物残余所组成的,有害垃圾一般是红色的,给我们以警示,上面还有一个×,其它垃圾与可回收垃圾近似,却是一个不闭合三角形。

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说。先来看一看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金属、纸盒、橡胶、玻璃、织物等。接下来是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菜根菜叶、果皮果核等。接下来是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旧灯管、水银温度计、农药瓶等。最后是其它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纸巾、烟头等。

重点提示:电池中含有放射性物质,是对大自然,甚至人体都会产生危害的危险垃圾。所以老师建议小朋友们向你们的家人、朋友、邻居进行宣传,告诉他们,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的电池,尽量使用可充电的电池,减少废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电池要放到指定的垃圾桶内,由专业人士进行特殊安全处理。

(播放课件: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

师: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学会垃圾分类投放了吗?试一试来迎接老师的挑战吧!看看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常见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呢?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没问题。

挑战赛第一关:填一填(课件出示挑战题目)

挑战赛第二关:贴一贴(课件出示挑战规则),依次挑选三名学生上台贴一贴。贴完后进行评价。

(四)变废为宝

师:同学们,对于垃圾,不论以上哪种处理方式,都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增加社会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其实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只要我们合理处理垃圾,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循环利用,垃圾就可以变废为宝了。

师:我们班就有很多心灵手巧的孩子,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垃圾变废为宝,重新展现它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感受同学们的创意。

(五)手工作品展示

按折纸类、交通工具类、装饰品类、绿植类、布艺类等依次展示。

师: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很多很多,处理它们的办法更是数也数不清,老师惊喜地发现,聪明的小朋友们不但说得很棒,而且做得也不错。这个展示架上摆放了你们“变废为宝”的小手工作品。这一样样精致、可爱的小作品,不仅向大家展示了小主人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聪慧、灵巧,同时也表达出小主人们渴望减少浪费、合理利用资源、善待大自然的美好心愿,真是“手巧”又“心灵”!

(六)总结:健康的地球爷爷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地球上不再有垃圾,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

生:水清了,天蓝了,空气新鲜了,大自然变得越来越美丽。

师(总结):没有了垃圾,环境不再被污染了,疾病也不再四处作怪了,还保持了生态的平衡。你们看,地球爷爷的脸上又露出了健康、开心的笑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家园,我们只有一个母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四、作业布置

《分类》教学设计 篇6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关注“新鲜、有趣、好玩”的认知规律,我在这节课中大量设计实物录像、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学生在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中自觉产生“分类”的愿望,并以“创设情境、认识分类”,“动手操作、体验分类”,“拓展延伸、应用分类”等循序渐进的教学层次渗透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并以小小售货员的角色对学具袋中物品进行分类。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组与组之间观摩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

3.注意培养学生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希望学生学习完后,掌握分类方法和意义的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有意识地在整节课中渗透分类的意义,在对家庭中的物品分类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一、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分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通过分一分、看一看、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了解分类的含义。

2.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摆放日常用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增加学生对分类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商场录像、小柜台及相应物品、学具袋(5袋不同的物品)。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分类

1.感知分类

播放商场的远景录像。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的商品有很多种,商场是把同一种商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售货员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师:刚才看了商店里的阿姨摆柜台,你们想不想摆呀?下面请大家来当小售货员,动手分类摆一摆。

要求:首先,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到柜台前,看看你们的柜台前的学具袋里有些什么东西。商量、讨论怎样把这些东西分类摆放好,然后动手合作把物品分类摆放好。(放音乐,让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中活动)

2.小组参观、交流、汇报

师:哪个组先请大家来参观?

接着一组一组汇报,同学相互评价。(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培养交流、评价意识)

3.德育教育

师:老师觉得五个小组摆得都不错,经过我们小售货员们的分类摆放,这些东西不乱了,看起来清楚了,找起来方便了。你们说分类好不好?平时,我们同学们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要分类摆放好,养成良好的习惯。

4.列举生活中的分类

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分类?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如:

生1: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英语、有人说法语……

生2:有哈巴狗、有猎狗……

生3:有白种人、黄种人、黑人。

生4:有卖玩具的商店、有卖衣服的商店、有卖学习用具的商店……

……

(三)拓展延伸、应用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合作分类摆放物品,做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放松放松吧!(课件演示)

1.游乐园游戏

(1)在水果和蔬菜中找出蔬菜,并把蔬菜射下来。采用游戏形式,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2)在各种交通工具中把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游览动物园。(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

3.家庭里的物品分类。(大衣柜中衣物分类和学习用品分类)

4.文具店里的分类活动。

(四)结束全课

师:小朋友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的快乐旅行也要结束了。我想分别请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当司机,开车送大家回家好吗?

师:你们商量一下,对乘客分别有什么要求?

男生:男同学坐我的车,穿校服的坐左边,没穿校服的坐右边。大家要守秩序。

女生:女同学坐我的车,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师:小朋友们要按司机的要求上车,千万别上错车哟。

教学隐喻的分类刍议 篇7

教学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 它传达了隐喻的言说者或设计者的教学观念, 并给“接触”到它的人以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但是, 无论在教育实践界还是教育理论界, 很少有人有意识地注意和反思“教学隐喻”。本文尝试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 对教学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教学隐喻进行分类, 以明晰教学隐喻的存在形态。

一、教学隐喻分类:共时性的维度

从教学隐喻的“现时”样态的视角, 即从教学隐喻的共时性的维度,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语言形态的教学隐喻和非语言形态的教学隐喻。

(一) 语言形态的教学隐喻

这里的语言形态的教学隐喻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来讲的, 即指通过语音—文字所表达的教学隐喻。其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

1. 口头语言的教学隐喻

口头语言的教学隐喻根据其言说者的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教师对教学的隐喻, 另一类则是教师之外的人群, 或曰社会大众对教学的隐喻。经过笔者的分析, 这两者的隐喻有时是相同的, 但在很多情况下, 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 教师和社会大众可能都会经常用到“教师是园丁”这个教学隐喻。但是, 像教师是“人梯”“铺路石”“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具有道德意味的隐喻, 往往是社会外部加给教师的。而教师则更多地用“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摆渡人”“杂家”等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处境。

时下所流行的“教师是专家”“教师是研究者”等教学隐喻, 也不是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和观念革新, 而是一些教育改革者和研究者对教师的新的“规定”, 这种外在的“规定”并不一定能激发教师内在的情感共鸣和认知冲动。

从社会大众对教师及其教学的隐喻的变化来看, 教师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有所变化, “眼镜蛇”“警察”等隐喻的出现, 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态度从一味的褒扬到多元的评价。[1]而由“教书匠”到“教师是朋友”“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等隐喻的转变也体现了社会对教师教学的新期待。

与此同时, 教师对自身的隐喻也在更新和扩展。面对着社会将种种角色指派给教师的境遇, 有教师指出:“教师就是教师, 不是别的。”这或许体现了教师面对外界对其无限制地“规训”而表现的“无奈”。一个教师在“悲愤”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教师是三明治”, 即教师因承担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三个方面的种种要求, 而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教学压力。

从教师个体来讲, 其教学隐喻往往与其个人的生活史相关联。如一个身处农村或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 可能会用“插秧”“抛秧”的隐喻来表述控制严格的教学和注重生成性的教学, 或许也可能会用浇麦子时的“漫灌”来类比教学以重新确认当前被抨击的“灌输性教学”的价值。

2. 书面语言的教学隐喻

书面语言的教学隐喻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理论著作;另一个则是一些教师在出版的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上所发表的文字。由于教师书面的教学隐喻与其口头的教学隐喻基本一致, 且这些隐喻的分布颇为广杂, 限于篇幅, 在此, 笔者暂只讨论教学理论著作中的教学隐喻。

在古代的教学理论著作中, 广泛地存在着教学隐喻。例如, 我国最早的教学理论著作《学记》, 短短一千二百余字中就出现了九个隐喻。其中很多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如“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通篇都用“种子”“鸟”“树”“建筑”“园艺”等来类比教学, 文字生动、形象,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当代的教学理论著作中, 直接将教学与其他动植物或事物的类比比古代要少得多。如果说古代的教学隐喻是“浩如烟海”的话, 那么现当代令人新奇的隐喻可谓是“寥若晨星”。虽然如此, 现当代的教学理论也并不是完全“抛弃”了隐喻, 只是将其隐含在自身之中罢了。例如,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暗含了人是动物的隐喻, 而智能加工理论则将人学习的过程比作电脑的运作过程。

教学隐喻的口头语言形态和书面语言形态是相互转化的。在当前书刊和网络媒介日益发达的情况下, 教师拥有更多机会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和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想, 其中就包括其对教学的隐喻。另外, 教学理论著作中的教学隐喻由于形象而鲜明地表达了教育思想家的教学思想, 因而它们也会在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口头语言中广为流传。例如, 墨子的“素丝说”、洛克的“白板说”、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等隐喻已为教育者所常用。

(二) 非语言形态的教学隐喻

游览过中山陵的人都知道, 其台阶的设置富含着隐喻。392级台阶的数字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 只见台阶不见平台, 这代表着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而从上往下看, 只见平台不见台阶, 这代表着伟人开阔的视野;从碑亭到祭堂, 共有石阶339级, 分为8段, 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可以说, 中山陵是非语言形态的隐喻的典型代表。在教育的物质场域, 也广泛地存在着隐喻。这些隐喻存在于学校建筑、雕塑、图画以及符号之中。

学校中的许多建筑富含着隐喻。我们在每一个校园中几乎都可以看到雕塑, 一所学校的雕塑可以体现这所学校的文化, 也可以体现其教学理念。例如, 一所学校中一双大手捧起一个“太阳”的雕塑, 隐喻了学校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追求。一所学校在一块厚重的立方体的大理石上写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标语, 体现了其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理念。而一所学校中由各种学科的符号汇集而成的立方体雕塑, 则体现了其注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的教学理念。

许多关于教学的符号也可被视为教学隐喻。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双手捧起嫩芽”的图标, 曾通过教科书, 将呵护儿童心灵和成长的教学追求传达到全国各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而在日常的教学生活和研究中, 许多人也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一位研究生在一次课上做了一个自行车的符号, 来比拟当前的教学, 其中, 教师是前轮, 学生是后轮, 她认为教师在外力的主导下, 带着学生驶向“他人”所规定的方向。

由于建筑、雕塑、符号等实物层面的隐喻更具有模糊性, 因此, 人们往往对这些载体所传达的信息不甚明了, 或对同一载体所传达的信息有不同的理解。例如, 笔者认为, 以上所述的自行车的隐喻恰恰可以体现时兴的教学理念, 即可以这样解释:教师在推动学生发展的同时, 也需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旅行的过程。这说明了在以实物呈现教学隐喻时, 需要配以文字的说明, 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表达设计者的理念。

二、教学隐喻分类:历时性的维度

隐喻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兹 (I.A.Richards) 认为, 一切隐喻都有相似的“结构”, 即“主旨”“载体”和“依据”。简单地讲, 主旨是所要言说的思想或主题, 载体是与之相似物, 依据是事物间的“直接类似”或我们对之具有的“共同心态”。[2]31“隐喻的主旨和载体往往并不对等, 二者相差愈远, 隐喻内部的‘张力’也就越大”。隐喻的张力结构的变化决定了隐喻形态的历时变化。据此, 隐喻一般都要经历活隐喻、衰老的隐喻和死隐喻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 载体“企慕”主旨, 但又难以“捕捉”到, 二者之间的张力达到顶峰, 这时会出现不太贴切的笨拙的隐喻, 或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喻;在第二阶段, 主旨和载体“均衡对称”, 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 大多数隐喻属于这一层次;在第三阶段, 载体几乎代替了主旨, 二者的张力趋于零, 隐喻开始转化为普通的语言。[2]9

基于此, 从历时性的角度, 我们可以将教学隐喻分为“活”的教学隐喻、“衰老”的教学隐喻和“死”的教学隐喻。这三种隐喻形态依次进行转换, 便构成了隐喻生命演化的连续体。[2]9

(一) “活”的教学隐喻

“活”隐喻又可以被称为有生命力的隐喻。活隐喻的产生一般需要发现者有睿智的眼光, 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言:“隐喻是天才的标志。”只有具有高度洞察力的人, 才能发现两种明显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以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言说抽象的事物。活隐喻因其新奇而使人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认知冲动。由于每一个隐喻都不是从来就有的, 都是人所创造的, 因而可以说, 大多数隐喻都曾是“活隐喻”, 曾对人们的情感和认知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例如, 今天我们感到很平常的隐喻“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梯”, 在刚被创造时对人的感染力, 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

随着学校教育的变革以及人们对教学的认识的深入, 新的隐喻不断地被创立, 以表达新的认识。例如, “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教学即砌砖”“教学即旅行”这些隐喻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的理念是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的重新认识, 其确认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究者的身份, 以及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教学即砌砖”则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将新的知识镶嵌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过程;“教学即旅行”则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 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这些隐喻以全新的认识重塑了我们的教学观念。

(二) “衰老”的教学隐喻

活隐喻产生后, 随着人们的频繁使用, 其主旨和载体之间的张力逐渐缩小, 进而变为程度不同的“衰老”的隐喻。例如, 教师是“园丁”“蜡烛”“铺路石”“人梯”等隐喻由于被使用的时间过长和频率过高而使人们觉得“平淡无奇”, 即使是“教师是专家”“教师是研究者”等给人感觉较鲜活的隐喻, 现在也不像其刚被言说时给人的惊奇那么强烈, 它们最终也会变为“衰老”的隐喻。

隐喻“衰老”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的隐喻的出现。教学是复杂的, 人们需要不断地转变视角, 并产生新的隐喻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它。当人们通过新的视角和新的隐喻发现了教学的新特质后, 原有的教学隐喻就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老旧”的感觉了。例如, 在当前“教学即旅行”“教师是专家”的新教学理念的背景下, 如果有人再提“教师是教书匠”“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隐喻就显得与时代有些“脱离”了。当然,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一种教学隐喻都仅仅看到了教学的某一个方面, 新的教学隐喻不可能完全取代“衰老”的教学隐喻, 其只是实现了一种超越和扩展。

(三) “死”的教学隐喻

教学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但是, 由于人们经常使用一些教学隐喻, 而逐渐忽视了其“主旨”和“载体”之间的差异性, 直接在概念的意义上使用隐喻并将其纳入了日常语言。例如, “教书匠”等教学隐喻已基本转化为了普通的语言, 而教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教学是一门艺术也属此例。从本质上来讲, 教学是一门科学和教学是一门艺术, 都是隐喻, 即通过科学和艺术来类比教学。但是, 简单地讲教学是一门科学, 或教学是一门艺术都是不准确的, 就是因为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使得其既有科学的意味, 又有艺术的品质。而在现实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许多人尤其是一些教学研究者, 在提到教学是一门科学或教学是一门艺术时, 往往以概念的形式来理解它, 而不是以隐喻的形式来理解它。教学科学、教学艺术的概念的形成说明这两个隐喻已经“死亡”, 并进入了日常语言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刘俊娉.从教师隐喻的变化看教师角色转变[J].基础教育, 2008 (4) .

分类分层教学实施旨在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按学生知、情、意、行不同, 对学生分类分层教学

教师在全面研究学法的知、情、意、行之后, 综合考虑全班每位同学的数学知识水平和其他因素, 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类型学生, 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教学。A类为优生, B类为中等生, C类为学困生。这样分类有利于教师课堂的组织教学和辅导, 有利于教师批改作业和学生的信息反馈, 充分调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使不同类型的同学在各自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优化教学环节, 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1. 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 分层次备课。备课时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 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 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确定他们不同的教学要求。对能力稍逊、智力发展迟缓学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让尖子生以及部分中等生适当超过大纲的要求。如: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时, 教材中出示一条线段图表达题意, 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表达题意。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备课时教师应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 即让B类同学独立学会画线段图, 按线段图正确列式, 甚至可以出示类似问题, 让B类同学努力去完成;让C类同学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让A类同学在掌握本课教学内容基础上, 鼓励他们编一些类似应用题, 完成课后星号题。另外在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讲授时减缓程度、问题设计及练习难度, 都应当以B类同学认识水平为准, 也要充分激发A类、C类同学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学设计, 既能保证落实大纲的要求, 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

2. 课堂教学。

“分层次教与学”教学模式着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分为:导入新课—揭示各层次教学目标—分层次自学 (尝试新知) —新授—学生分层次巩固练习、教师分层次辅导 (检验各层次目标落实情况) —课堂总结等环节。这几个教学环节也不是固定不变, 也要针对小学数学课的具体课型和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但都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 又有兼顾培优、辅差的“分”环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 (0除外) 的倒数”时, 就可以采用分类分层教学。提问时可以先提问中等水平学生。根据他们知识水平的不完善, 在教学例题之后, 可以问他们:“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有没有什么数没有倒数, 为什么?”在中等生无法回答“0”为什么没有倒数时, 可引导A类学生, 发挥A类学生优势, 通过讨论、探究, 启发全体学生对此进一步理解。在导入新课、巩固练习, 教师辅导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 分类分层完成教学任务。突出培养A类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B类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C类生及时掌握“双基”的能力, 达到统筹兼顾, 共同发展的目的。

3、作业。

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可以分成三组:A组是练习巩固题, 即全班必做题。这些作业是根据中等水平学生设计的, 水平稍低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B组习题是根据能力较差学生的水平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C组习题是提高题和发展深化题, 即根据能力高的学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同学选做B组、C组习题。要求C类学生做到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 落实大纲要求;对B类生、A类生可以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 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灵活性的创造性。

4. 评价。

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作业、考卷、口试、实践操作等, 应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行,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B类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提示不足又指明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类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告诉我们, 事物的量变可以影响质变。因此我们对A、B、C类学生划分, 评价也要根据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风格上的变化给予合理的要求和公正的评价。

谈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 篇9

分类讨论又叫逻辑划分,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义。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本质认识, 是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所用数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如果说教材内容是一条“明河流”, 那么数学思想就是贯穿整个教材的“暗河流”。它隐藏在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的背后, 反映了这些知识的共同本质,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因而更深刻﹑更本质, 对认识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因此教师对数学思想的教学应予以高度重视。

2.什么是逻辑划分。所谓逻辑划分是把一个概念分为若干个种概念, 即将大类分为若干子类, 从而借助特殊﹑直观﹑生动的种概念, 明确属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它是明确概念的必要方法, 从而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其实质是整体化为部分, 然后逐一解决, 最终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3.什么是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思想的一种, 它是解答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 它是为了解各种因素制约着的数学问题, 使原本变换不定的问题, 分解成若干相对确定的问题, 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对提高学生全面﹑周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也属于逻辑划分,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避免反逻辑错误。在教学大纲中分类讨论的定义是这样给出的:在研究数学问题时, 根据某一标准把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 然后按类进行讨论。简而言之, 就是先分类﹑后讨论。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明确分类是讨论的前奏, 讨论是分类的延续, 本着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把分类讨论思想分成两个层次, 即分类思想和讨论思想。教学中要使学生确立分类思想, 学会分类方法。显然相对于分类思想, 讨论思想是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 强化分类意识, 传授分类方法。

分类讨论的过程教学

将分类讨论思想应用到解题过程中, 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如何正确分类”等问题。

1.何时要分类讨论。一方面, 如以上所述当问题涉及有些概念﹑性质﹑参数和图形时, 要用到分类讨论, 这时要注意考虑全面, 不要漏掉“个别”情况。比如:

2.如何进行正确分类。要进行正确分类, 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确定分类标准, 并保持一致;二是分类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三是当讨论对象不止一个时, 应分层次进行, 注意避免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如果我们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把全体对象看作集合, 把分成若干个非空小集合, 1, 2…, 且满足条件:1) 12…=;2=, =1, 2, …, 且此外, 由分类讨论的定义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第一, 确定讨论对象和需要分类的全集;第二, 确定分类标准;第三, 确定分类方法;第四, 逐项进行讨论;第五, 归纳小结。这些要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尤其是分析图像时, 通过动画, 应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方法, 直观清晰地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演进的过程, 将教材由静态变为动态, 由单调变为丰富, 使教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身上升到理性认识, 架设起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思维通道。计算机上的数学实验, 让学生观察﹑验证分类的正确性﹑领会分类思想。

常言道:“授人鱼, 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的教学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方面, 分类讨论思想作为一个难点, 我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途径来帮助同学们去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李小克.普通逻辑学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出版社, 2002.

[2]潘巧明.数学思想计算机辅助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 2000, 9.

面对学生差异 实施分类教学 篇10

一、分类研究学生个体, 正确评价聋哑儿童的个性差异

针对聋哑儿童间的差异, 必须实施分类教学, 要实施分类教学, 就必须正确认识聋哑儿童, 聋哑儿童因听力的残损, 导致他们不光与普通儿童有着巨大的差异, 就连他们彼此之间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看, 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作为我们教师, 首先要从心里认识这点, 正确对待。要相信每个聋哑儿童都是可以培养的, 都有接受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教育权利。特别是在如今面向全体,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观念的大背景下, 研究聋哑儿童, 充分认识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 实施分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类确立教学目标, 激发聋哑儿童的学习动机

分类确立教学目标, 考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于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同时更注意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因而, 在备课时, 针对学生实际, 通过测定与观察正确分类, 教师一方面依据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 提出教学的整体目标。另一方面按分类提出不同目标, 将教学目标分为A, B.C。对A类学生, 每节课要求他们理解和熟记所学的内容, 正确解答课本的例题和练习, 做到会思考, 使他们吃得饱;对于B类学生, 要求能理解和熟记有关课上所教内容, 让他们吃得好;对于C类学生, 对他们要求不宜太高, 指导他们学好基本知识点, 让他们吃得了。在教学中, 不但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 突出学习要求的一致性, 以保证学生打好坚定的素质基础, 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突出学习的层次性, 做到一致性和层次性, 两者相铺相成, 相得益彰。

三、分类撰写教学方案, 适应聋哑儿童的学习需要

教学目标的分类制定, 决定了要根据具体的目标,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分类撰写教学方案, 以适应各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

A类学生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独立创造能力, 引导他们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感悟生活, 寻求真理, 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

B类学生设计教案时, 要注意开发学生潜在智能,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拓展其思维广度和深度。

C类学生以基础技能为设计对象, 以传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动手动脑等勤劳踏实的学习习惯。

四、分类设计练习作业, 不断提高练习效果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消化知识, 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作业题目的难度若是整齐划一,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业题目太多太难, C类学生便产生畏难情绪, 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导致厌学;相反, 题目太少、太易, 则很难调动A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易形成惰性, 抑制思维的发展。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 巧妙地设计练习, 则可以激发学生的“乐做”的情趣。为使不同类别的学生能体会到做作业的乐趣, 我们将作业设计为三类, 使学生不再把作业作为负担, 同时, 考虑作业量要适中,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 我观察到,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练习数量适当, 难度适中, 学生练习时信心足, 兴趣就浓,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练习和提高。由于作业的层次不同而形成的差距,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逐步缩短, 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分类设计测试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上一篇:赏识教育中职德育教学下一篇:Orem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