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2024-04-20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共12篇)

篇1: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独裁,专断。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形成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国家统一。

④变化:战国奠基 → 秦朝建立 → 汉朝巩固 → 隋唐完善 → 北宋加强→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

△战国奠基:

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三公及其职责:

丞相:百官之首,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④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篇2: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1、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①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②措施和影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及其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下辖六部), 执行诏令。

②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根本目的和实质:加强君主专制

3、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措施:

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

②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

积极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①措施:实行行省制度

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5、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①发展变化:

②科举制

A.兴衰: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宋元;僵化没落于明清。

B.影响:

明清以前:打破了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篇3: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关键词: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复习,比较联系,通史意识

一轮复习在高三备考中持续时间最长, 地位最重要, 对于决战高考起到关键性作用。一轮复习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下面我主要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重要性与复习方法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及其重要性

(一) 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念、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和历史现象;既有规律性的认识, 也有具体史实, 是史论结合的。

(二)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培养主要着力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足以看出基础知识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提升学科能力、形成思维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丈高楼平地起, 要想建成历史学习的大厦, 基础知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接下来我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谈一下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具体策略。

二、教师对基础知识复习的组织策略

(一) 研究考纲, 选择重点

高中历史内容丰富并且有一定深度, 如果对基础知识复习面面俱到的话就会导致重点不突出, 面面都不到, 使一轮复习简单雷同于新授课, 直接影响一轮复习的效率。可见选取复习重点十分必要。那么选取重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什么?只要高考考的就是重点, 因此选取重点要把握三个面向:面向高考真题、面向考纲、面向课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情合理并且大胆的取舍, 突出重点, 同时适当补充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分期。

(二) 整合教材, 形成专题

当前我们用的岳麓版教材基本采用专题模式编写, 没有完全按照历史顺序。因此不少学生缺少历史的时间概念, 往往做不到把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来;也有学生对知识线索不清, 记忆混乱。因此在复习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劣势, 可以结合课标要求适当整合教材, 以帮助学生在专题史的基础之上形成通史意识。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4课主要讲授秦朝之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教材分别陈述了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一系列制度, 但是线索较乱, 结合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学情, 可以打破教材顺序, 按照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层含义即皇权与相权之争, 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这两条线索, 结合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梳理重要政治制度与重大史实, 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被废除。这样梳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 形成内容上的连贯性, 有助于形成时空明确、概念清晰的立体化知识体系。

(三) 联系比较, 把握规律

在高考中对于重点问题的考察往往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的表层内容, 通常体现出了古今中外联系比较这一理念, 以此达到学史的目的, 同时也是课标中要求的目标之一:通过历史学习, 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汲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央集权制度时, 可以结合必修二、必修三分析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思想体现为儒学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可以进行中西对比, 从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意义等方面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相对比。

(四) 知能并重, 多练多思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 在对知识的运用中, 才能提升能力。一轮复习不仅要夯实基础, 而且要直击高考提升能力。因此对基础知识不能要求学生盲目的死记硬背, 可以尝试灵活变换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如适当补充小材料, 创设新情景, 提出新问题, 开发新题型等, 这些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 归纳材料观点的能力, 又能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 防止对历史知识学的死背的死。如在区别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时, 可以采用函数图的方式加以区别, 提示学生以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发展程度, 让学生画三个函数图, 以此区分概念并加深对概念宏观上的理解。

(五) 形成通史意识, 做好向二轮复习的过渡

当前高三历史复习大多使用三轮复习法。其中一轮复习主要采用专题复习的方式, 目的是让学生夯实基础, 深化理解, 形成体系。二轮复习是在大通史小专题的复习思路下, 形成通史意识, 建立时空概念, 强化重点问题, 提升学科能力。一二轮复习既是一种梯状提升的关系, 又是相互呼应的。因此在一轮复习的具体环节中可以适时呼应一下二轮复习的主旨, 特别是一轮复习进行到必修三复习的时候, 在政治史、经济史基础知识已经完成的基础之上, 进行不要的知识回扣与整合, 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 又有利于知识的体系形成与深入理解。

篇4: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史料是认识和研究历史的依据。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在这一形势下,史料教学运用得好与坏就成了决定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有效与否的关键。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1.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历史知识。在这个历史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历史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高考的要求。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新材料、新情境”。不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史料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些题目的答案直接来自于所给史料。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重要性。

二、史料的选取途径

1.从教科书中选取史料。

高中历史教材包含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卡片等形式的史料。这些史料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要将这些史料与相应的历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起学生重视,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从历史专业著作中选取史料。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阅读历史专业著作,如《全球通史》、《中国通史》等,并从中选取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史料。

3.从历史专业论文中选取史料。

教师要阅读历史期刊,及时了解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选取史料。中学历史期刊主要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研究》、《历史学习》等。

4.从网络资源中选取史料。

互联网蕴含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师要从网络资源中选取史料。

5.从高考试题中选取史料。

高考试题中的史料都是命题专家精心挑选的、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史料,因此教师可从高考试题中选取史料。

三、史料教学的具体实施

1.发挥史料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要以史料为主,发挥史料的论述作用,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对此,教师可根据历史教学选取史料,引导学生概括历史背景、内容、意义等知识,帮助学生解读史料。

2.教给学生研读史料的方法。

(1)“6W”法。

所谓的“6W”是指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内容及结果)、how(形式与过程)、why(原因)。“6W”是历史事件所必备的要素,任何一段史料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这些要素。

(2)分层法。

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史料的层次。在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的层次。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史料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史料的开头、中间、结尾处。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能为史料解读提供帮助。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史料的类别,这样学生才能联系相应的教材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史料的形式,不同形式史料的研读方法是不同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史料的深层结构,概括史料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在明确层次和类别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史料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史料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可利用历年高考试题或模拟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首先,审问题。不管是文字型材料题,还是表格、图片型材料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以减少阅读材料的时间。在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求答项、中心词、限定语。

例如,对于问题“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审求答项:相互影响;审中心语:经济;审限定语:时间限定——19世纪中前期,地点限定——英美两国,要求限定——根据材料二。

其次,阅读材料。材料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大致了解材料的意思,精读是深刻理解材料的意思。

最后,组织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按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四、史料教学的实施要点

1.选取一手史料。

由于二手史料可能会包含记录人的个人观点,因此一手史料能更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

2.契合学生实际。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解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尽量使用多种史料。

教师要使用多种史料,如历史文献、历史地图、统计数据等,并尽可能从多个方面选取史料。

4.精心设问。

篇5: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及清朝统治的危机,在此基础上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掌握鸦片战争的简要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前言

1、中国近现代史分段:

近代史:1840-1949(旧民主主义1840-1919;新民主主义1919-1949,整个近代史都是两半社会);现代史:1949年后。

(1)近代史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约80年)其内容为中国近代化,也就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近代化的历程分为: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但始终没实现。

(2)近代史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约30年)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即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

(3)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1949-现在)其内容是中共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探索中国的社建道路,有成就也有曲折;后20年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具大的成就。

2、两半社会的特点:

封建制度的根本未变;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中外势力勾结;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政治、军事及经济。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建立基础不同:后者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前者排斥分工;满足需求范围不同:后者满足市场需求,前者满足一家一户或小范围需要;与外界联系不同:后者对外开放,前者闭关自守;对技术要求不同:后者采用先进技术,前者因循守旧;

二、鸦片战争背景

1、中国:总特征为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政治:日益腐败。官场腐败(材料);阶级矛盾尖锐(材料); 军事:军备废弛、军纪败坏。财政:国库亏空。

外交: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材料); 补充闭关锁国

①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原因:根本上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防止倭寇和反清势力;防止西方民主思想的渗透;统治者担心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影响统治;统治者狂妄自大 评价: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暂时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思想和文化科技;属消极防御,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国入侵;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补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

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E.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F.自然经济根深蒂固;G.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经济:英法等国完成和进行工业革命;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进一步完善;

军事:装备先进,英国成为“海上霸王” 外交:为夺取原料和市场进行对外扩张;

三、鸦片和禁烟运动

1、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烟毒泛滥白银外流。中英贸易情况:

英国-中国

商品情况

中国出超

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材料)。

2、走私鸦片的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鸦片危害:

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 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 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见材料)

道光帝支持禁烟原因:危及清朝统治 主张禁烟:林则徐、黄爵滋、邓廷桢 禁烟运动:虎门销烟1839、6

意义: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影响: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林则徐活动:

上书禁烟-钦差大臣去广东-广东整顿海防、缴烟-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四、鸦片战争原因:

1、根本:英为抢占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五、鸦片战争经过

1、过程:

开始:1840、6封锁珠江口;

爆发:一阶段:1840、6-1841年初

珠江口-厦门-定海-白河口(原因)琦善谈判; 扩大:二阶段:1841年初-1842年8月

香港岛(广州)-厦门-鸡笼-定海-吴淞-镇江-南京。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民有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人民中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结束:1842英军到南京下关海面,清政府求和。

2、性质

英国:掠夺中国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3、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强大 主观:清政腐败

篇6:高中化学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笔记

原子结构图、元素符号、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结构简式。

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电离式(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尤其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和氢氧化铝两式电离)

电池(两极反应式、燃料电池式)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PS:必须做到正确书写(客观事实、符号正确、微粒守恒、条件完整等)

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

碱金属

(物理、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分析相似和递变;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转化、关系,从氧化还原角度了解过氧化钠)

几种重要的金属

(铁、铜、铝、镁;活泼性;冶炼方法、合金应用、合金的应用和性质与原来金属的比较)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检验

(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特殊性质;铁、二价铁、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氧化性和还原性)应用、制备、检验

非金属

(无机非金属材料碳、硅的性质。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碳族在周期表的位置;一氧化碳的污染;硅酸盐工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殊性;一般反应需要高温的条件)

海水—氯、溴、碘卤族元素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对环境的污染;卤族的相似和递变性、工业提取溴、碘的方法;海水淡化的方法、海水综合利用---氯碱工业、制金属镁)

硫的氧化物、硫酸及其氧族元素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过氧化氢的性质催化剂对它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二氧化硫的污染、三氧化硫的状态;它们之间的转化、硫酸的性质应用、硫酸盐的性质)

氮、氮的氧化物、硝酸、铵盐、氮族

篇7: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一、英国崛起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1)宗教“异端”运动与威克里夫(14—15世纪);(2)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戏剧(16世纪);(3)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与牛顿力学体系(17世纪);(4)早期启蒙思想与霍布斯、洛克(17世纪);

(5)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掠夺与圈地运动)、《航海条例》、殖民战争与“日不落”帝国的确立(16—18世纪);(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代议制、内阁制、政党政治)的确立(17世纪);(7)英国工业革命、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瓦特蒸汽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与“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城市化的开始(18—19世纪);

(8)自由主义运动的崛起(1832年议会改革、自由党的崛起和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自由放任思想的盛行)(19世纪);(9)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与法拉第电磁感应(19世纪);

(10)至二战前始终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11)其他: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计划》、撒切尔主义(20世纪)。

二、美国崛起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1)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与资产阶级联邦体制与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18世纪);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富尔顿汽船(19世纪);

(3)南北战争与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起飞奠定基础(19世纪);

(4)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托拉斯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争夺世界霸权,并与英国并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纽约)(20世纪初)

(6)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出现(20世纪20—30年代);(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向社会主义阵营发起冷战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黄金20年”(20世纪40--60年代);(8)石油危机、经济滞涨、美苏争霸处于劣势、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

(9)里根主义、克林顿“第三条道路” 与美国经济走向好转(20世纪80--90年代));

(10)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经济”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出现与美国的“单边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三、美国的崛起过程,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美国崛起的成功经验与条件。

1.过程: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一战后,美国开始争夺世界领导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2.重大问题:国家分裂和黑人奴隶制的存废;29~33年大危机;两次世界大战。

3.经验与条件: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善于利用和发展人才优势;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制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扩大国内外市场;实现国家统一;勇于创新、善于抓住机遇;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土广阔、资源丰富。

四。、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1.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地位:英国有“世界工厂”之称,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五、现今中国选择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为促进“和平崛起”所做的努力。1.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是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需要;

③是为了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需要;

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

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友好相处,是中国的对外政策;

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⑦自古以来中国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A.古代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郑和下西洋);

B.近代中国深知和平的珍贵;

C.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盟与不结盟); ⑧“核时代”除和平崛起外,别无它途。2.努力:

①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③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⑥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如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进行裁军和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等;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如加入APCE、与欧盟、东盟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等,积极构建睦邻友好关系,如倡建上海合作组织。

六、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①政治:结束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及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

②经济:恢复了国民经济、建立了国营经济并开始工业化,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

篇8: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一顺序记忆法

准确快速的记忆, 是学生复习历史的基础。采用顺序记忆法复习历史, 使学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历史知识时, 就不会没有头绪了。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记忆的方法。如学生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经过时, 就可以采取时间顺序记忆法, 让学生记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来记忆历史事件。原因是:一战后, 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这四个战败国对所受制裁不满, 加上世界经济危机打击, 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不平衡, 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和绥靖政权的建立。经过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宣布向德国开战, 但是没有实际投入战事, 第二次世界战全面爆发,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并结成同盟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发动珍珠港空战,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并签署停战协定, 至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通过这种有条理的、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 不仅可以让学生简单快速地掌握知识, 还能防止学生张冠李戴, 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二简化记忆法

所谓简化记忆法, 就是把所要掌握的内容, 通过仔细分析和系统比较后, 从中找到所要记忆内容中容易记住的关键词, 从而简化记忆。学生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可以开动大脑去思考, 还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记忆效果, 就不会再为复习知识点发愁了。例如:学生在复习中国近代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 就可以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复习。首先要记住时间、签订国家、承认、增开、割让、准许、赔款, 加重这几个关键词, 然后把条约的具体内容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补充完整。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复习量大的历史知识点, 让学生在抓关键词的同时,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补充还能促进记忆。所以, 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既方便又好记忆。

三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法, 就是把所要记忆的知识按不同的性质列出提纲, 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 从而记住这些内容和属性的一种方法。如学生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时, 就可以采用归纳记忆法。其中发生了五次重大战争, 分别是:1840~1842年发生的鸦片战争,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被列强瓜分、中国政府丧权辱国, 国外列强占据着中国沿海省份的码头和商埠, 还向长江流域渗透, 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社会;19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中法战争,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答应中越边境向法国开放, 让法国人修筑铁路, 中国殖民地社会日益严重;不久中国和日本发生的甲午战争, 中国更是割地赔款,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帝国主义在军事、经济各个领域加大对华输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基本形成;1900~1901年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又一次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还在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的同时, 便于系统化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四公式记忆法

公式记忆法, 就像在解答数学题时, 套用一些固有的公式。用公式法复习历史, 学生在补充扩展的同时, 还能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辛亥革命=时间+背景+人物+过程+结果+经验+意义, 学生先记住这个公式, 然后进行补充, 就能很快地记住这个知识点。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背景是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 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劳苦大众生活疾苦和人们反帝反封建意识的不断增强;主要人物是孙中山;过程是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在日本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同盟会, 4月27日广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 6个月后在武汉武昌爆发武昌起义, 清政府土崩瓦解;结果是这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经验就是根据中国现实的国情, 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是不能胜利的, 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碍革命的顺利进行;历史意义就是, 虽然这次革命是失败的, 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大的解放, 并获得了民主、自由的权利, 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复习, 不仅能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也能在抓住重点的同时, 节约复习时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问题思维

一轮复习绝对不是对知识的简单梳理“炒冷饭”,而是在通史的基础上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使知识系统化,扫除理解上的障碍的过程,即“扫盲”。它是“整个高中阶段最全面、最详细、最完整的一次复习,只有把握了一轮复习,才能在整个高考中制敌取胜,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1]。因此,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对教材的把握必须透彻,乃至逐字逐句地理解。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思维呢?

一、立足教材,从教材中找出问题

历史知识浩瀚无穷,教材是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学习必修一时学生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公民”、“男性公民”与“成年男性公民”的表述有重复。当介绍城邦公民的时候说到“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从定义看,公民起码要具备四个条件:1.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非移民);2.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非奴隶);3.成年的(非未成年);4.男子(非妇女)。然而,必修一第24页第三自然段里却有“男性公民”、“成年男性公民”之说,甚至某些高考题的答案解释中亦有“男性公民”之类的语言,可能仅仅是为了强调“男性”“成年”,但实属重复之嫌。

学生从这个问题中就会很好地理解雅典公民的定义,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好的一轮复习,不仅要对字词“锱铢必较”,而且要辩证看待历史现象,不断从教材中汲取有效信息。

二、深入高考,挖掘相关“隐性知识”

高考课标是高中授课和高考复习标准,但是一些考试要求写得很抽象、简单,却包含很多隐性知识。2013年全国课标中一道材料题将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划分标准作比较,有些同学不理解疑惑元朝的行省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行省制采用“犬牙相入”的划分原则。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元以前多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以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元朝行省制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叉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台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蜊,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2],这样划分,就使行省内部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而且辖区内部的治理也变得十分复杂,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除此之外,行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人事、财政、军政和司法等各方面全受中央节制,地方亦失去割据的人才基础、经济基础、军事基础和法理依据,故能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学生可以从考标和高考题中获取更多有用的材料,挖掘更多“隐性知识”,作为教材的重要补充,促进一轮复习。

三、勤于批判,破除定向思维束缚

历史是文科类里极具有思辨性的科目,学好历史,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而且需要批判性思维,不可只看课本有限的描述,还需破除“条条框框”的定向思维。

如江苏2013年有一道高考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摇?摇?摇?摇)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选A,考点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必修一介绍三省六部制时这样写“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可从这道题的材料中很明显看出皇权受到了限制,这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符,便产生疑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否真的加强了皇权?答案是肯定的,相权削弱,不代表对皇权毫无制约。钱穆的解释是:其一,“汉代宰相采用‘领袖制’,而唐代宰相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一分为多,相权削弱;其二,皇权的独尊也不会受制度的限制,唐代事实上也有不经中书、门下而随便下命令的皇帝,武则天、唐中宗如是[3]。三省六部制使宰相人数变多,但并未撼动皇权。

皇权与相权不是绝对的,宰相制度是法定的制度,本身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无独有偶,必修一第三课“学思之窗”里也介绍了北宋初期加强皇权。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渐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这与课本的措施看似矛盾,实质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这几个例子恰好从侧面反映了明朝内阁制不能制约皇权。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看教材提供的材料,破除定向思维的束缚。

四、探求本质,解除表象疑惑

高考中经常出题历史现象的“本质”,而本质是事物中最难理解的。

2008年宁夏文综第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本质(?摇?摇?摇?摇)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选A,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本质的题目,答案一般不会在材料里直接体现,而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概括;当然可以对其他答案进一步思考,进行排除。由于这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因此复习时,学生要善于通过教材提供的一些历史现象思考问题的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不会被表象迷惑。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调动学生的问题思维十分重要,且对高考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思维,一方面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学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浮于知识表面,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入理解,纵横贯穿,对学生参加高考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金高峰.2013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浅探[J].吉林教育·教研,2014(6).

[2]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J].中国方域,1996(6).

篇10: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其中还包括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以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

篇11: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解析:选D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应该是旧教派对新教派的攻击,故D项正确。

2.《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

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解析:选C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解析:选D “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4.(2018·苏北四市期中)“(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C项正确。

5.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欧洲的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君主,这些思想家具有启蒙思想。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和文艺复兴有关,故A项错误;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错误;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6.(2018·海门一模)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解析:选C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D项错误。

7.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指出:“如果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那么,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地位如此崇高的主要原因是他()A.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倡导“社会契约论”

B.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D.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

解析:选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的是孟德斯鸠,故A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故B项正确;倡导“社会契约论”的是卢梭,故C项错误;对启蒙运动做经典总结的是康德,故D项错误。

8.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选A “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表明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A项正确。

9.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捍卫人道精神 C.批判专制统治

B.倡导人性解放

D.呼吁宗教宽容

解析:选A 材料中“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说明捍卫人权,故A项正确。

10.(2018·常熟期中)“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故A 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是宗教改革,故B 项错误;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11.苏格兰引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A.注重知识普及 C.缺乏理性思考

B.热衷政治革命

D.追求人性解放

解析:选A “苏格兰引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表明英国的启蒙运动注重知识的普及,故A项正确。

12.(2018·南京调研)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解析:选B 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学会批判质疑,认为政治革命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与材料中康德强调思想自由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是卢梭的思想,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故D项错误。

13.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可知,孟德斯鸠提倡法律秩序下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主题是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与分权制衡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封建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自由应受法律的约束,故D项错误。

14.自从卢梭发表小说《爱弥儿》之后,法国年轻人模仿小说中的情节,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卢梭的启蒙学说得到普遍认同 B.雇佣劳动制度已遍及法国城乡 C.理性主义是法国社会普遍共识 D.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观念变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学一门手工匠人的工艺”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1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B.批判宗教神学

D.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选C “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指思想解放,“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指新的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7·江苏高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了人性但并未摆脱神学观;由材料一“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概括即可。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篇12: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第一单元: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期?历史背景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其中,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是哪一家?

流派: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主流:儒家学派。3.百家争鸣的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4.百家争鸣的影响?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思想主张?

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就是爱人,要实现仁就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行为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6.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主张“有教无类” 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7.孔子对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其言行载于何书?

编订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称“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8.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各是什么?

孟子,荀子;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性本善”的伦理观。荀子主张:“性本恶”的伦理观,“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9.道家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法家集大成者代表人物是谁?其生活的时期及其主张?其影响是什么?

创始人:老子。主张万物本源是“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还认为万物相互依存。庄子:老子的继承者。他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主张君主以法治国,君主专制;影响: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10.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及影响?其著作?

董仲舒;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国家

统一的政治形势;“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著作:《春秋繁露》

11.董仲舒把百家中哪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儒学思想?

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影响?

(1)起用儒学者参政。(2)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3)兴办太学(4)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

1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其思想产生的影响?其代表作品?

背景: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主张: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④工商皆本;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作用;著作:《明夷待访录》

14.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其著作?其思想产生的影响?

主张:经世致用;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15.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他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1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思想的共同影响?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文艺复兴的背景?文艺复兴的核心及其性质?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文学三杰及其作品)其中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哪位?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罗马的文化遗存、人才汇集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核心:人文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人物: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作品:《十日谈》《神曲》《歌集》;彼特拉克。

3.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文艺复兴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作品?其中孟德斯鸠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信》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论法的精神》

影响:他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5.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和分权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自由平等。

6.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家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1.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是什么?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四大发明的经过(发明及使用外传等情况)?

造纸术:西汉就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3.四大发明的影响?

火药:帮助西方资产阶级把骑士阶层炸毁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4.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是什么?它是哪朝哪位科学家编订的?其影响

是什么?地位? 《授时历》;元朝:郭守敬;影响: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地位: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5.我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朝代、书名及作者)其中哪本农书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中主要记载的是哪个朝代的农业生产经验?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北魏

6.被誉为医家“万世宝典”的著作是什么?作者?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著作?作者?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 《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7.汉字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总体趋势?

汉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8.中国绘画艺术中,彩陶画的杰作是什么? 《鹳鱼石斧图》

9.战国帛画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10.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什么?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1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及其绘画理论?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12.隋唐画家代表人物?吸取了哪些国家的风格?优秀作品?盛极一时的壁画是什么?

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

13.两宋时期画坛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其代表作?

风俗画;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4.元明清时期,最突出的绘画是什么?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什么?其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朝代、作品)士大夫的文人画;写意画;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第四单元

1.牛顿是哪国什么时代科学家?其主要成就?著作?及其影响?

17世纪,英国;成就:提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影响: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2.爱因斯坦是什么时代哪国科学家?其成就?影响?

20世纪德国物理学家。成就:提出相对论(广义和狭义)

影响: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同时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了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3.达尔文是什么时间哪国科学家?其成就?影响(意义)?

19世纪,英国;成就: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著作:《物种起源》,他提出生物进化观点,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影响:有力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第五单元

1.早期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结果如何?

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人物:王韬,郑观应;主张:在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结果: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影响(评价)?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实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宣传变法的情况?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思想的合理性,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影响)?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价:猛烈的抨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德先生,赛先生指什么?)

民主,科学

6.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谁? 其代表作?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标志: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7.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及深远影响?

国内: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国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深远影响:她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诞生了新中国,而且使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焕发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8.第一个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怎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第六单元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评价: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3.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他领导了什么革命?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是什么?(或指导思想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5.孙中山在哪次会议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6.新三民主义包含哪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7.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

民族: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拥有

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评价:积极: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展开;局限性: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8.毛泽东怎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在民主革命阶段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导方向;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9.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哪些文章?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10.在什么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的?

抗日战争时期

1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时期?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哪次会议上?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共七大 1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内容分别是什么)?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的概括,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出判断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指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1992年,十四大: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十五大:决定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5.邓小平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16.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是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17.三个代表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影响)?

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江泽民创立了“三个代表”思想。

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8.在哪次会议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共十六大

19.“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那一年的什么会议?

1945年中共七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

第七单元

1.两弹一星研制的背景、目的?发明情况?意义?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打破美苏等国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进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60年代,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中国是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2.载人航天研制的背景?发明情况?意义?

1992年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神州5号”飞船成功升空;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中国和平利用核能建成哪两个核电站?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4.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名称?影响?

上一篇:小学主持人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大班幼儿毕业典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