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测试题(带答案)

2024-05-02

高中历史必修三测试题(带答案)(精选6篇)

篇1:高中历史必修三测试题(带答案)

高 二 历 史(必 修)试 题

一、选择题

1.“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的思想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 “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 “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2.关于孔子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学说

B.维护周礼

C.倡导“为政以德”

D.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3.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4.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 C.“仁”与“礼”学说

D.“大一统”的思想 5.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

C.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

6.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宇宙便是吾心”C.“工商皆民生之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C.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D.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

8.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9.下列不属于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林则徐

10.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 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B.文学革命思想 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

11.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

D.是在 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12.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节制资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这段引文最可能出自

A.魏源

B.洪秀全

C.康有为

D.孙中山 15.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 A.提出国民一律平等

B.提出了平均地权 C.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

D.提出推翻清政府 16.新三民主义在实践方面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7.观察右图所示的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A.

B.

C.

D.

18、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1.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右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该卫星被命名为 A.长征I号

B.东方红一号

C.探索者I号

D.红旗一号 22.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下列思想家中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的人物是

24.20世纪初提出的时 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著名理论被称为 A.落体定律B.万有引力定律C.相对论D.量子论

25.1946年2 月14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了。它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耗电174千 瓦,耗资45万美元。这台计算机诞生于 A.苏联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6.人们日常生活中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坐飞机旅行④上网聊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7. 右图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8.“你是我的兄弟和姊妹,是爱的世界,生命象花和蝴蝶,相互依偎才会美„„”传唱全球的奉献爱心之歌《WE ARE THE WORLD》(四海一家)属于

A.摇滚乐

B.浪漫主义音乐 C.表现主义音乐D.新古典主义音乐 29.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顺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①火车②马车 ③磁悬浮

④车

30.“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这是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的作者是

A.约翰·施特劳斯

B.莫扎特

C.威尔第 D.贝多芬

三.材料解析题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描绘的分别是哪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物?(3分)

(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1分)“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2分)

(3)材料二中“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的“诗篇”围绕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4分)

四.问答题(10分)

41.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除儒家外,诸子百家中还有哪些主要思想流派?(3分)

(2)儒学思想在形成后曾遭到严厉压制。那么,儒学思想在哪一朝代成为正统思想?(1分)(3)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受到严峻挑战。这一时期挑战儒学思想的主要思想家有哪些?(至少举出两位。2分)

(4)近代以来,维新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是如何对待儒学思想的?请分别举一例说明。(4分)

42.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什么?(2分)

(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什么?简要说明其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

(3)20世纪初,出现了新文化运动,请写出其中一位代表人物。该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3.(12分)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

(3)当欧洲发生前两次解放思想运动时,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什么现象?(4分)(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思想解放潮流?(2分)

高 二 历 史(必 修)试 题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1-10 BDCDB CCDDD 11-20 CDDDC CCDDC 21-30 BABCD BAABD 二.判断正误 √√××√××× 三.材料解析题

39.(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分)(2)邓小平。(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2分)四.问答题(10分)41.(1)道家、墨家和法家。(3分)(2)汉代。(1分)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任意举两位即可。2分)

(4)维新思想打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如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2分)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彻底批判儒学,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都发表文章批判儒学(或批判尊孔复古思潮、“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分)

42、(1)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师夷长技以制夷(2)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作用:①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②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他们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3)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任意一个)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43.(1)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3分)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分)

(2)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2分)(3)当欧洲发生文艺复兴时,中国思想界理学兴起与发展,占据了统治地位。它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2分)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时,中国明清之际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思想;(2分)(4)主要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封建专制主义异常强大。(2分)

篇2:高中历史必修三测试题(带答案)

含答案.doc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福建省晋江市高中历史教学协作组2016届高三测试卷历史必修三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晋江市高中历史教学协作组2016届高三测试卷 历史必修三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请将第Ⅰ卷答案填写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Ⅱ卷答案写在指定区域内。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2.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A .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 .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 .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 .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4.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5.对图1解读正确的是

图1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6.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7.“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

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 .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B .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C .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D .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

8.“唯一的明智途径,是慢慢取得中国人的信服,排除他们的疑心,然后再劝他们进教。” 为此,利玛窦

A.到广东肇庆建立天主教堂作为传教据点 B.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适应中国国情 C.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D.参与修订历法完成浩大的《崇祯历书》

9.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 .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 .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 .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 .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10.甲午中日战争时, 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A .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C .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B .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11.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A .“开眼看世界”

B .主张“中体西用”

C .倡导“实业救国”

D .宣传维新变法

12.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朝《听南纪谈》、清朝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这反映了

A .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务实学风的支持

B . 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C .儒家思想革新的进取性不强

D . 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13.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这体现了作者

A .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B .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

C .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

D .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

14.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5.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16.以下是l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8)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A .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

B .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

C .公众批评《临时约法》

D .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17.某论文把宋明理学的产生、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学、三民主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内容作为重要依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思想文化变革促进经济繁荣

B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思想

C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D .不同特色文化的交融发展

18.英国学者阿德诺•托因比在《942—1946年的远东》中指出: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中虽然宣称不马上建立一个完全共产主义的中国,重申他过去建立一个联合政府的主张,但他坚定地宣布,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论述表明该学者

A .站在中共的立场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 B .用中国政府的视角看待中共战后的国家设计 C .客观地记述了中共七大关于中国发展的愿景 D .从第三方的视角看到了战后国共两党的对立 19.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

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C .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B .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D .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20.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1.12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据此判断大学的产生具有

A .重视教化的宗教化特点

B .神学为主的神学化特点

C .求实致用的世俗化特点

D.培养官僚的官方化特点

22.希腊发现了古埃及纸草,中国出土了拜占庭琉璃器,朝鲜出土了唐三彩。以此可以解读下列概念中的

A .殖民主义

B .文化传播

C .军事征服

D .宗教扩张

23.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种主张

A .反映出古希腊法律是习惯法

C .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

B .说明了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 D .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 24.那时(16世纪初),宫廷生活日益变得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宫廷成为聚集财富、资助文艺活动和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在那里生产出许多供后人景仰的艺术珍品。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受影响于

A .宗教改革的冲击

B .罗马教皇的感召 C .人文主义的传播

D .启蒙运动的开展

25.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版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耶稣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 .倡导宗教宽容

B .宣扬教会权威

C .反对宗教改革

D .抨击罗马教会

26.法国作家拉伯雷(1493—1553)在《巨人传》中提出了“随性所欲,各行其是”的口号。这一口号

A.直接反映了封建教会的腐朽

B.否定了教会宣扬的“神创说”

C.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核心主张

D.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27.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在此,孟德斯鸠旨在说明

A .自由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

C .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B .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D .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基础

28.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 .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29.右图为在法国取得发明专利的“汽马”。这项发明出现 的前提是

A .马的驯养与使用

B .蒸汽机的改良与使用 C .电的发明与使用

D .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 30.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 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 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31.李荣忠在《吉他与流行音乐潮》中指出: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 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 敲着、奏着、唱着, 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 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 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该种音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罪恶的黑奴贸易的推动

32.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曾谈到他的创作时说:“目的虽有, 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为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其创作风格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理性主义

D .现代主义

晋江市高中历史教学协作组2016届高三测试答题卷 第I 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3题12分、第34题14分、第35题11分、第36题15分,共52分。)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鲁迅

材料二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孔子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与“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12分)

34.(14分)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明代习俗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晚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根源。(4 分)

材料二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针锋相对,它发轫于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承诺。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经济政策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也很重要。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导性理论。在斯密看来,自私——乃至贪婪——是推动人们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动力。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将自己干预经济的行为限制在保证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

——丹尼尔·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2)

材料三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3)材料三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

发生变化的原因。(7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分)

35.(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伏尔泰

《梅杜萨之筏》

卢梭

《巴黎圣母院》

《自由引导人民》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1)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所示近代欧洲的变化。(6 分)

材料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2)针对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5分)

3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新艺术创造的要求,一种既能回顾寻根于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方法,又可以立基于世俗音乐的主调风格音乐,终于在1600年前后应运而生,在音乐舞台上出现了歌剧这一体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歌剧的出现是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这一“时代潮流”对当时的文学、艺术、科学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列出这一时期在文学、美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各举一例)。(4分)材料二

(2)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5分)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两位思想家主张的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历史作用的角度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6分)晋江市高中历史教学协作组2016届高三测试卷 历史必修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3.史实示例:董仲舒杂糅法家、阴阳家等创立新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儒生读正统儒学方可做官;吸收佛道思想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察主要范围;(4分)康有为:假托孔子改制,视其为改革家;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冲击封建伦理纲常;袁世凯称帝,重奉孔子至圣;新文化运动:“打到孔家店”凡涉孔子即愚昧落后;建国后,孔子被丑化,封建思想总代表(批林批孔)。(取其4点,8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4.(1)新变化:突破等级限制;追求奢侈生活。(2分)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2分)(2)作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3分)(3)特点:单一化、政治化;多元化、人性化。(4分)原因: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3分)35.(1)整理:材料反映了近代欧洲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集中体现了近代欧洲思想文化界的发展变化。(3分)

探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在法国革命冲击下,欧洲处于剧烈变革与动荡之中。思想:现实的残酷使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理性王国)感到失望。(3分)

(2)观点:“醉心欧化(1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技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肯定。(4分)

观点:“保存国粹(1分)。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为体,西为用”,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对西方技术的学习,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4分)(如答义和团运动亦可)

篇3:高中历史必修三测试题(带答案)

一、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必修三的教学目标和学科指导意见

基于高考考试大纲对命题的要求, 我们要研究并融通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浙江省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确定简洁的教学目标。在对这些目标考点命题灵活操作设计空间得以拓展的同时, 既要斟酌所考查知识的范围和难度, 又要能以此准确把握和理解教科书的教学内容。

例,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 (1) 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 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2) 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在对这个教学要求的有效性设计中, 首先, 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层次和深度。其中知识范围很明确, 但对于了解、体会、感受的层次和深度却没有划定大致的边界, 因此还要认真学习指导意见上给我们提供的其他信息:课标内容和教学建议。这无疑也就成了我们这节课把握能力层次和深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 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一要求进行多角度透视: (1) 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2) 不同时期类似历史背景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 (文学主流和文学体裁) ; (3) 不同时期文学主流的特色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其次, 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 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的把握:设计同一文学内容用不同时期的文学来展示, 揭示文学多姿多彩背后不仅是多样的文学体裁、不同的文学风格、非凡的文学成就, 最后整合本课知识范围引导学生探究出在中国文学多姿多彩背后隐藏的文学规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 而后才能深刻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的美感, 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有效的课堂设计要重视探究必修三教材的规律性特征

围绕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对重要考点进行整合, 通过引导、分析、应用实践等有效的课堂设计, 帮助学生在建构、深化知识体系的同时, 也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必修三的规律性特征。

(一) 从必修三的阶段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文化都可以探究出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就奠定和升华了学生理性探索的理论基础, 把握了必修三的脉络, 减轻了必修三学习的难度, 增强了对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的融会贯通, 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 从必修三的区域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中国的, 还是西方的文化, 都可以发现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 且这种发展不是封闭的, 而是在各自的历史环境中或小或大规模的交融和借鉴。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 学生自然能认识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创新性、融合多样性, 也必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增强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继而提高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成就以及进步的价值取向

(一) 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

1. 课堂设计模式要创新多样化

课堂设计模式创新多样化是实现有效课堂设计目的的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 对其实际情况和心理进行了解, 选择适合学生, 让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设计。在不同的课例中, 课堂设计的模式灵活多变, 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出最佳的课堂设计模式。

2. 课堂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设计充分运用了多媒体,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利用它特有的交互功能,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真实, 贴近生活。这样既优化了课堂结构,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 设计要成就学生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有效的课堂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其次要成就现实中大部分学校学生要求应试能力提高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 课堂设计的主旋律是教师把应试和发展学生素养相结合, 使学生拥有广博的见闻, 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握世界的趋势与潮流, 实践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在现实中提升对社会历史的敏感度, 进而活学历史。

四、有效的课堂设计要把握设计自身的特点

(一) 设计严谨的教学结构

首先, 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严谨的文学性和特性的科学性, 切忌将必修三的历史课设计成纯粹意义上的文化欣赏课等。其次, 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各环节相互衔接, 密切配合。要防止出现设计上的漏洞, 如前后矛盾和逻辑不顺等。因此, 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师生间的互动等进行缜密的设计, 以便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 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 设计要有鲜明的主题

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即设计的情景内容与主题既紧密相关, 又显而易见、简单明了, 并且最终要达到预期设计的功效。

(三) 设计要符合课题的灵活性

有效的课堂设计提倡自由创造、创新。如设计方法上有倒叙、插叙, 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 核心材料的连贯运用等。但在不同的课题上又要探求符合其课题的设计方法, 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设计, 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切实实践来带动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 要提高历史必修三教学课堂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就要抓住以上四个关键:一是围绕核心目标, 二是体现必修三的学科教学教育价值, 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是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不断追求有效的课堂设计, 才会有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也才能有师生双赢的可能。

参考文献

篇4: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必修部分)

1.费孝通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时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古代( )

A.宗法制度文化 B.“家国同构”理想

C.森严的等级制D.“三纲五常”原则

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最早出现于元朝

4.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D.军机处

5.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

6.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7.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

A.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B.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

C.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8.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9.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依据史实,“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12.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1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4.面粉加工业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据统计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以前,中国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中国面粉贸易开始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增加了近59倍。关于这一时期中国面粉大量出超的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民国初期政府的鼓励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南京国民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为中国面粉出口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一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表现为 ( )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D.提出了联合农民阶级斗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16.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指出:“……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蒋介石则声称,此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周恩来说:“这次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亚洲这两个迫切问题如果能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是抱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大D.雅尔塔会议

18.“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 )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他们的庄稼长得真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我国今年钢的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 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A.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

20.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2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23.据统计,16至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争先恐后地坐上了杀手的头把交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印第安人体质羸弱 ②新航路开辟后源自欧洲大陆的病菌传播 ③印第安人对这些外来病菌免疫力低 ④欧洲殖民者为消灭印第安人大量传播病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4.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材料中的“某人”指的是( )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马丁·路德D.达尔文

25.“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这个“政治奇迹”是( )

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B.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C.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建立起共和政体

D.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26.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27.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我们同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二战后初期,体现上述思想的经济领域内的合作有(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C.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D.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9.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伟人”。《时代》在解释他的重要地位时如此说道:“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得多。其原因不是政治或经济上的,而是技术上的——技术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任何科学家显然都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代表这些进展。”其中“这些进展”应指 ( )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B.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C.提出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D.提出物质波理论,发现了量子论

30.“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描述的作品是( )

A.《向日葵》B.《樱桃和桃子》

C.《日出·印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西。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使用奴隶和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而为主。……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且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自由和平等。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相悖之处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三中卢梭的说法,阐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因。

(3)卢梭是否赞同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法性?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论证。

32.中日关系一直是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选自北师大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材料四 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1年底,日本对华投资企业达22.370家,协议投资44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327亿美元。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

——陈景彦《喜忧并存之35年——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

(1)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能报仇雪耻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三中的中日联合声明达成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声明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些理念?

(4)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深远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反思现今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3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说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对此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中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历程,谈谈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B 5.C 6.D 7.A 8.A 9.D 10.B 11.B 12.C

13.A 14.B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C 22.D 23.C

24.C 25.B 26.B 27.A 28.B 29.C 30.C

二、材料解析题

31.(1)材料一认为人是天生平等的,材料二却认为人是天生不平等的。

(2)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私有制的建立和法律对不平等的确定。

(3)不赞同。因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全体公民是人人平等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应该包含平等这一目标。

32.(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全民族抗战。

(3)中美关系缓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4)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

(5)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互信和共同的战略利益。

3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将上海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贡献: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篇5: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

2、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儒家思想( )

A.极力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3、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强调从“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4、“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

5、《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6、《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8、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9、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10、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 ,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1、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

A.工商皆本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发明本心

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3、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请问该字属于( )

A.甲骨文 B.篆书C.隶书 D.楷书

14、下列书法作品依次为( )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

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

15、下列有关汉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避免了方言的差异,有利于各地文化思想的交流

B.统一规范的字体,便利中央政府的管理,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传播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

D.不利于白话文的推行,阻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1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17、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与该烟标命名理由不符合.的是( )

A.李白的诗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李白是追求理想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C.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郭沫若赞其“世上疮疾,诗中圣哲”

18、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理学兴盛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9、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由此,反映两宋时期社会风俗的作品的是

A.展子虔的《游春图》 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王冕的《墨梅》

20、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

A.山水画 B.写意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

2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2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3、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

好天气。”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泰勒斯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24、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 D.普罗塔哥拉

25、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相同之处是

①重视道德的力量 ②肯定人的重要性 ③强调知识的作用 ④推崇君主权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25分)

26、儒家思想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2分)

材料三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2分)

(4)据上述内容,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4分)

26、答案

(1)君权神授(2分)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2分)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2分)

(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2分)

(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 、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 ”,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由此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3分)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4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 ”“往往是盛世之兆”。(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2分)

27、答案:

(1)有教无类;贵贱有序。(2分)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3分)

(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四大家书法。专制主义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控制的加强。(4分)

(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2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4分)

篇6:高中生高考历史试题带答案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13、19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学科网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图5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学科网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有的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19.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21.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领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和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22.,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36.(2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 8 世纪, 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学科网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 9 世纪达到顶峰 。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分)

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2.A 13.D 14.C 15.B 16.B 17.A 18.C 19.D 20.B 21.D 22.C

36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月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在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联的意义。

37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管理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明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有关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第I卷 选择题(44分)

1.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加两猿,可容一牛,用一人牵,旁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2. 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思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舞蹈、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4.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 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5.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东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的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 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 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7. 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奇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美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8.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首列。当初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 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9.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10. 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

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11. 一战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战后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第II卷(56分)

12、 (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公元前2---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西晋统一王朝(280--316)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参考答案〗历史特征: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时期,两国都出现了法律为先导的社会变革。②公元前3世纪,两国都完成了统一。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两国都达到了强盛时期。④公元3世纪两国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内乱、统治危机以及出现了结束危机的短暂统一安定的局面。⑤公元4世纪,两国都面临着外族入侵、迁都和国家分裂。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什么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参考答案〗现象:两国在几乎同一时期都处于相似的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强盛与衰落的的现象。

发现:历史轨迹看,两国都出现了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交替延续的轨迹。

变化节奏上看,长期统一与暂时分裂。

认识: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

〖参考答案〗不同:中国在6世纪实现了再次统一,而欧洲维持了分裂局面。

制度原因:古代中国从秦朝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古代后世王朝延续,突出具有的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两大制度特点有利于统一。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参考答案〗争执内容:中英双方商谈时双方的应处座位、方向、次序(孰为上席)。

心 态: 天朝上国。

国内背景:政治上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与军事上的坚船炮利,对外殖民扩张。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外交地位:被动、屈辱、不平等。

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阶段),加进了对中国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顺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与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依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理应按照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顺序排列。

(4)综上,你认为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2分)

〖参考答案〗因素:国家实力、外交政策等

14.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参考答案〗品德:忠信等个人美德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政治抱负: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参考答案〗目的:经世致用。

意义: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强调了为学为人应有家国情怀,以天下苍生百姓为重。

上一篇:后电影论文下一篇:那棵树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