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保障

2024-04-21

重庆市社会保障(共6篇)

篇1:重庆市社会保障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办法》的通知

渝劳社办发〔2006〕64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

为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根据《重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渝府发〔2005〕68号)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政务公开办法》(劳社部发〔2006〕2号),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并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劳动保障政务公开办法。

二○○六年四月五日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建立公正透明的劳动保障行政管理体系,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劳动保障行政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改进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及直属机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能,根据《重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渝府发〔2005〕68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政务公开办法》(劳社部发〔2006〕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劳动保障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和劳动保障政务信息等方面对社会实行政务公开的事项。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

除本办法第七条所列免予公开的事项外,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直接从事的劳动保障事务和掌握的劳动保障信息,均予以公开。

公开内容要全面真实,公开方式要及时便捷,办事结果要公平公正,做到方便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方便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条公开事项在增加、变更、撤销或终止时,应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

第二章政务公开的内容

第五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公众主动公开下列事项:

(一)重庆市劳动保障政策文件

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劳动保障规范性文件;

2.重庆市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重庆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其执行情况与统计

1.重庆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年度工作要点;

2.重庆市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3.重庆市劳动保障事业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和相关工作措施;

4.重庆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三)劳动保障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及执行情况

1.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遵守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等各类制度、标准、规范、程序及执行情况;

2.要求全市用人单位遵守的劳动保障各类规定、标准、规范及执行情况;

3.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

4.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药品目录,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

5.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情况。

(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

定期公布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情况。

(五)信访事项

重庆市劳动保障部门信访机构地址、电话、电子信箱。

(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1.重庆市劳动保障工作的重大活动;

2.突发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时,需要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或其他社会保险提供紧急援助的事项;

3.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及拖欠社会保险费数额巨大的用人单位名单;

4.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保护事件情况;

5.不法或违法经营的境内外就业中介组织名单。

(七)行政许可事项

1.法律、行政法规设定或国务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立的劳动保障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及调整情况;

2.由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行政许可和有关的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上述事项的办理结果。

3.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

(八)重大决定草案和决策过程

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或者编制的规划、计划、方案等,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公众公开草案,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2.对重大决策举行专家论证会或邀请社会各界参加听证会。

(九)机构、人事方面

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管理职能及其调整、变动情况,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人员履历、职责、变更情况;

2.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等的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网址、电子信箱等信息;

3.定期清理、确认的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时间、联系电话,定期清理、公告、审验的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及执法证件;

4.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及其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5.审批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民办及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技工学校名单,认定的境

外就业中介机构和中外合资(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名单,批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名单、工伤保险协议机构和生育保险协议机构名单;

6.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7.重庆市劳动保障方面获得全国性及市级表彰的机构和人员名单。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劳动保障政务事项

法律、法规对前款事项的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对于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劳动保障事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依据政务公开的规定,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向其公开。对于依法申请公开事项,除行政许可、信访事项等对当事人依法提供有关服务和信息外,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直接向当事人提供本人、本单位或他人、其他单位的各类信息和就业、技能、社会保险等服务和信息。

第七条下列事务和信息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漏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正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的事项,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公开后可能会影响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活动或者会影响个人、单位安全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二)、(三)项所列的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受免予公开的限制:

1.当事人同意公开的;

2.公开的公共利益超过可能造成的损害的;

3.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开的。

第一款第(四)、(五)项所列的事项,如果确有必要征求意见、举行听证的,或公开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且不会造成实质性危害的,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可以决定予以公开。

第三章政务公开的形式

第八条重庆市各类劳动保障政务事务和信息公开的主渠道是“重庆劳动保障网”网站。凡在上述网站公布的信息即为已经公开的信息。

第九条按照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要求,在其上公开重庆市劳动保障信息和事务。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手册、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公共媒体,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其直属机构设立的资料索取点、政务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设施,公开劳动保障信息和事务。

第十条对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建议的事项,采用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以及邀请人民群众旁听会议等形式,对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就某个阶段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向社会不定期公开举办宣传咨询活动。

第十一条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扩大电话咨询、网上对话(如信访)、网上办事(如网上职介、网上受理、网上咨询)等服务项目的范围。

第十二条各类信息和事务公开期限根据其紧急程度,分别为“生成(或领导批定,下同)后1小时内”、“生成后24小时内”、“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生成后10个工作日内”。

第四章组织实施和监督保障

第十三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政务公开的同步审批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责

任追究制度和公开评议制度等各项制度,建立实行政务公开的保障体系,保障政务公开的有效实施。

第十四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和直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监督部门和服务对象的监督,通过有效方式听取意见,发现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认真处理对政务公开工作的举报投诉等事项,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甚至弄虚作假的,要依据法律和纪律严肃处理。

第十五条重庆市监察局驻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察室负责对重庆市劳动保障政务公开的实施情况组织监督检查和评议。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五章附则 本办法由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实施。

篇2:重庆市社会保障

一、社保卡信息查询

(一)社保卡信息可通过触摸屏进行查询

社保卡信息可在重庆市劳动保障信息查询系统的触摸屏进行查询,触摸屏分布在重庆市各区劳动保障局服务大厅、各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服务大厅、就业管理局服务大厅以及大部分街道办事处服务大厅。通过触摸屏,可查询个人的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信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在触摸屏打开重庆市劳动保障信息查询系统首页后,选择【社会保障卡】按钮。进入社会保障卡应用登录页面。插入社保卡(照片面向下),此时社保卡读卡器指示灯变为绿色。通过触摸屏的数字键盘输入社保卡密码,点击【确认】按钮。若有错误请根据系统提示重新输入密码,若验证成功系统将进入用户操作部分。如密码输入错误可通过【删除】、【重置】按钮修改。登录成功后选择要查询的内容进行查询。包括卡基本信息查询、公共数据查询、就业与失业查询、社保保险查询、医疗保险查询、低保和优抚查询、生命与健康数据查询。(二)社保卡信息可通过网上查询

1、登录重庆市劳动保障公众信息网(http:///);

2、进入社保信息查询的相关模块;

3、输入个人的18位身份证号码和查询密码(查询密码默认为123456,为保证密码安全,建议参保人领取社保卡后及时修改密码)。

4、登录成功后可查询个人基础信息、工伤保险信息、养老保险信息、医疗保险信息、失业保险信息、生育保险信息。(三)社保卡信息可通过12333电话查询

社保信息查询操作流程图:

个人账户查询流程说明:

1.按照主流程提示按3号键进入“社保信息查询”,再按1号键进入“个人账户”子流程,提示用户输入身份证号码; 2.验证身份证号码成功,提示输入6位密码; 3.验证用户身份;密码不通过提示继续进行1步骤;

4.密码通过,提示“医疗卡余额请按1,失业保险连续缴费月数请按2,退休待遇金额请按3”;

5.选择相应查询,系统播放查询结果; 6.重复4步骤。

工伤人员待遇查询流程说明:

1.按照主流程提示按3进入“社保信息查询”,提示“工伤人员待遇查询按2,工亡人员待遇信息查询按3,单位医疗保险缴费4”; 2.按2进入“工伤人员待遇信息查询”,系统提示输入个人社保号按#号结束;

工亡人员待遇查询流程说明:

1.按照主流程提示按3进入“社保信息查询”,提示“工伤人员待遇查询按2,工亡人员待遇信息查询按3,单位医疗保险缴费4”; 2.按3进入“工亡人员待遇信息查询”,系统提示输入个人社保号按#号结束;

单位医疗保险缴费查询流程说明:

1.按照主流程提示按3进入“社保信息查询”,提示“工伤人员待遇查询按2,工亡人员待遇信息查询按3,单位医疗保险缴费4”; 2.按4进入“单位医疗保险缴费查询”,系统提示输入单位社保号按#号结束;

药品目录、诊疗项目查询流程说明:

1.系统提示“药品目录、诊疗项目查询”请到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站进行查询;

(四)社保卡信息可通过在社保经办机构查询

持卡人可在重庆市各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窗口要求工作人员查询个人的相关信息。

二、密码修改

(一)电话修改密码

持卡人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电话12333(市话收费)进行个人密码的修改。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拨打固定电话12333,进入主流程后按照语音提示按5进入社保卡改密、挂失栏目。

2.按1进入改密功能,根据语音提示输入社保卡号后8位(字母X以星号键代替),按#号键提交。

3.根据语音提示要求输入原始密码,如果你的原始密码为123456,语音会提示您输入您的身份证号码,并按#号确定,如果你输入的身份证号码正确,语音就会提示输入新的密码并按#号键确定,再次输入新密码并按#号键提交。两次输入的新密码一致后修改密码成功。(注:如果原始密码不是123456那么就不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流程图如下:

(二)在触摸屏上修改社保卡密码

在触摸屏打开重庆市劳动保障信息查询系统首页后,选择【社会保障卡】按钮。进入社会保障卡应用登录页面。插入社保卡(照片面向下),此时社保卡读卡器指示灯变为绿色。通过触摸屏的数字键盘输入社保卡密码,点击【确认】按钮。若有错误请根据系统提示重新输入密码,若验证成功系统将进入用户操作部分。如密码输入错误可通过【删除】、【重置】按钮修改。登录成功后选择点击修改卡密码。若需修改社保卡密码,需登录后,点击【卡密码修改】按钮,进入密码修改页面,如下图所示。在相应位置分别输入社保卡旧密码,新密码和确认新密码后,点击【确认】按钮。若操作无误,则弹出修改成功提示,若操作有误,请按屏幕提示重新操作。

(三)在社保经办机构修改社保卡密码

持卡人可在重庆市金保工程的业务经办机构安装有读卡器的窗口要求工作人员修改社保卡的密码。修改密码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和原始密码。密码由本人输入。(四)在重庆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修改社保卡密码

持卡人可携带修改密码时需提供的有效身份证件和原始密码,到重庆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进行社保卡密码修改。

三、社保卡挂失

持卡人遗失社会保障卡后,可拨打12333电话及时挂失,电话挂失后应及时到所属区县医疗保险分中心进行书面挂失。挂失后,持卡人如果在提出补领申请之前找回遗失的社保卡,可凭居民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和社保卡到所属区县医疗保险分中心办理解除挂失的手续。解挂不能通过电话办理。(一)电话挂失流程

1、拨打固定电话12333,进入主流程后按照语音提示按5进入社保卡改密、挂失栏目。

2、根据语音提示按2进入挂失操作,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身份证号码,按#号键提交。

3、根据语音提示要求输入密码按#号键提交,如果你输入的身份证号码正确,要求用户确认挂失,确认后即挂失成功。(二)医保分中心挂失

在各所属区医保分中心,可受理社保卡的挂失和补卡等业务。挂失时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按工作人员要求填写挂失登记表。

(三)重庆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挂失

篇3:重庆市社会保障

重庆市农村固定观察站的调查数据显示, 2000 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 26.51% ( 357 万人) , 2001 年为 30.1% ( 405 万人) 、 2002 年为 30.92% ( 415 万人) 、 2003 年为 30.74%。其中在重庆市省内 (含区县内)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由 2000 年的近 60% 下降为 2003 年的 40% 以内, 相反跨省外出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则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具体转移情况如下 (数据见表 1 ) :

(1) 外出劳动力在样本村中占的比重及构成。

在所有样本村中, 2000 年 ~2004 年外出劳动力分别占样本村劳动力总数的 26.51%、 30.10%、 30.92%、 30.745%、 34.77%。从 2004 年十个村的调查户印证, 486 户调查对象 1166 个劳动力中外出劳动力达 457 次, 比例为 39.2%, 较面上为高。在 2004 年外出的样本村农民工中, 有 616 户是全家出走, 外出人口 2049 人, 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9.39% 和 9.07%。其中, 在 2000~2004 年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调查中, 40 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所占比重约为 80% 左右 (在调查户中统计, 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龄 32.3 岁) 。而另一方面, 留在本乡本土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平均耕作土地由 2001 年的 2.17 亩/ 劳动力降为 2003 年的 2.00 亩/ 劳动力。这表明, 农村劳动力资源仍然过剩, 外流的趋势还会发展。但从农村劳动力外出性别构成上看, 男女之比由 2000~2001 年的 1.3:1 升到 2004 年的 1.46 :1。

(2) 流向和组织程度。

2000~2004年, 样本村中外出劳动力有明显的流向 (直辖) 市外的趋向;具体而言, 2000~2004 年向省外转移劳动力占样本村全部外出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 40.26%、 50.41%、 50.65%、 61.64%、 65.0%, 而留在本区县务工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则分别为 33.9%、 24.75%、 22.13%、 10.85%、 10.85%。至于在区县 (自治县、市) 外、直辖市内务工的劳动力在比例上的变化则由 25.84% 略微升到 27.51%。按地区来说, 山区和库区的样本村中, 外出劳动力流向 (直辖) 市外的趋向更为突出, 到市外打工的劳动力均在 55% 左右或更多。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农村劳动力外出的盲目性很大。据对固定样本观察村调查分析, 经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 尽管由 2000 年的 1% 左右上升为 2004 年的 2.97%, 加上用人单位招工, 也不过 5~6% 左右;而靠自己碰运气的, 逐渐从 2000 年的 49.28% 下降到了 2004 的 28.13%。此外, 随亲友外出的比例也很大, 逐渐从 2000 年的 43.79% 上升为 2004 年的 66.31% ;其中, 山区几个样本村特别突出, 均接近 70%。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

以重庆固定样本观察村调查户劳动力外出为例, 2003 年向省外转移劳动力占样本村全部外出劳动力的比重高达 61.64%, 远远高于省内务工转移所占比重;另外, 2004 年重庆市农村转移出乡外的劳动力中, 转移到市外的劳动力 249.89 万人, 占 65.0% ;转移到市内的劳动力 134.42 万人, 占 35.0% ;市外地区成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而就跨省转移的总体就业格局而言,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以向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集中为主, 向周边邻近的省区转移为辅, 不过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重庆农村劳动力在西部地区之间的流动呈上升趋势, 相反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比重则呈现出下降走势;在 2004 年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转移到东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 54.2%, 转移到中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 2.1%, 转移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 43.7%。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 以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 东部地区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正在逐步减少, 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2004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转移到东部地区的人数占 46.8%, 转移到中部地区的人数占 2.9%, 转移到西部地区的人数占 50.3%。当年转移到西部地区的人数所占的比重超过东部地区约3.5 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已成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热点地区。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结构特征。

2006年5~8月, 本人负责的课题组通过对酉阳、开县、石柱、巴南等地的实地调研, 发现目前重庆市各区县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 (即进入城镇务工经商) 的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且所占比重仍有上升的趋势。另据重庆市农调队调研数据显示, 2004年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0.8%, 从事工业的劳动力占31.5%, 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占28.3%, 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2.5%, 从事商业的劳动力占2.7%, 从事住宿、饮食业、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劳动力占34.2%。这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业的职业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

2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缺失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 从转移的主体农民来说, 其转移行为主要受到经济收入的驱动力、受教育程度、转移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因素仍旧是户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 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制度因素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转移的阻碍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甚至消除, 惟有社会保障制度依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差别。具体而言, 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农村社会保障机构不健全且缺少保障农民工的相关法律制度。一方面, 农村基层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和从事农民 (含农民工) 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农村社会保障难以全面建立;另一方面, 现行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中, 至今没有一部综合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或规章, 重庆市虽然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 但由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效力的限制以及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 因此, 在现实中很难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大部分的农民工并未得到社会保险的保障。

(2) 社保缴费基数和比例对农民工收入而言过高。据笔者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重庆市“三农”问题的调研发现, 10年来, 重庆地区的农民工月工资只提高了60元, 却要用1/6的收入缴纳社保费, 负担过重。

(3) 未按农民工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提供社会保障。农民工有强烈的保障需求, 根据重庆市农调队的调查资料, 农民工认为用工单位要为外来工解决的问题依序有:按时发放工资占30%, 居首位;办理失业、医疗保险占22%, 居第二。据笔者组织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进行的调查, 发现医疗费用问题是农民工们最大的心病, 他们普遍对“得大病没有钱医治”以及“工伤后老板不管”的情况非常担心, 认为养老保险是“遥远的事情”。由此可见, 现行五大社会保障险种中, 农民工对工伤保险和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保障需求最为迫切。

(4)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对接造成农民工退保率高。据调查, 重庆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外出农民工在春节前后办理退保手续。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在外地的重庆籍农民工按照当地规定都要参加社会保险, 但是他们在重庆农村地区还主要是家庭保障模式, 一旦这些外出农民工离开打工地, 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法转回原籍。

从上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可以看出, 真正阻碍我市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转移进程的最主要障碍表面上是城镇户籍制度, 实际上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缺乏化解市场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其结果造成非农化与市民化呈现为两个分割的过程。因此, 我市应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高度, 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 顺应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转移的内在规律, 创造性地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 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为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社会保障从工业延展到农业的理论成果,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构建城、乡各自既相对独立, 又利于衔接的连通式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首先应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制度, 有助于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间建立起一个衔接的平台, 对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立健全重庆市级农村社保管理协调机构与农村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 应当设立重庆市级农村社保工作管理委员会, 负责农村社会保障的全面管理与协调工作。区县 (市) 可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本区县 (市)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乡 (镇) 可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农村社会保障日常业务工作。

(2) 对重庆市属内的农民工积极实施城镇化政策, 如制定农民工的城镇准入制度, 完善农民工的城镇进入机制;制定农村土地流动转和土地经营制度, 完善农民工的农业退出机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农民工的农村返回机制。

(3) 将重庆市属内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无论重庆市属内的农民工是否放弃了家乡承包的土地, 其就业和生活的场所是城镇, 而且未来重庆市城镇化的步伐会迅速加快, 这意味着在“十一五”期间就要逐步将本市进城农民工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在为全体农民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 对农民工进行分类, 将之逐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①为已经进城落户并将承包土地一次性出让的农民工, 应直接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其参保险种和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办法视同于城镇职工;②对于无稳定职业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 则设计过渡性方案, 规定必须参保的险种以及自愿参保险种, 如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为强制性参保险种, 凡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农民工均可持大病医疗卡到指定医疗单位接受治疗。而养老保险则制定一定范围内不同档次的缴费率供农民工自愿选择, 同时规定凡雇用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所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保险费;③对于进入城市从事经营性的自雇性农民, 这类农民实质上已经实现非农就业转移, 可以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保障制度进行安排。

(4) 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重庆市失地农民主要分布在都市经济圈及渝西经济走廊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根据笔者对茶园新城区、北部经开区的失地农民调查, 发现有40%左右的失地农民无法就业, 他们最需要医疗、养老和就业保障。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还将有更多的农用土地被征为建设用地, 这意味着失地农民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目前, 我市各区、县已开始探索建设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将征地款首先用于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 将社会保障体系与城乡一体化就业市场的建设相结合。

因此, 我市在“十一五”期间, 可利用给予农民的土地补偿金以及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 为失地农民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为转向非农生产的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供各种相应保障;建设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失地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保障。

(5) 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分类实施, 率先在我市都市经济圈等发达地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重庆市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城镇化水平不同, 导致了地方财力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全市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在“十一五”期间, 率先在经济发达的都市经济圈实现城乡统筹, 为全市积累经验和发挥表率作用。都市经济圈的城乡社保体系一体化, 也可按照农民需求的顺序先实现医疗保险的统筹, 然后是养老保险。具体而言:

①完成制度模型设计, 形成城乡连通的社会保障信息技术网络, 在全社会 (或一定区城) 推行社会保障卡工程, 使所有社会成员均拥有自已的专用社会保障卡号和专用卡, 并且在社会保障卡上输入所有与其个人社会保障相关信息, 卡随人走, 本人和相关单位必须履行相关义务, 其信息及时录入, 形成完全社会保障信息库。

②在制度模型实化为实施措施, 并搭建了信息技术平台之后, 应分别根据农村社区人员结构状况, 采取形成“漏斗”的方式“赶羊入圈”:首先将农村有工薪收入的社会成员 (包括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 纳入社会保险。其次,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卡工程, 实行社会成员个体社会保障的属地管理, 可以将仍然是农民身份的“民工”逐步纳入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系统。然后, 对农村社区中有固定的收入且生活稳定的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 当地政府可以参照城镇将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做法, 从实际出发, 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最后,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引导相对富裕的农村居民自愿地投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之中, 从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通过分类实施和“赶羊入圈”, 让那些有条件进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农村居民, 通过有利于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制度设计的“漏斗”, 逐步进入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全社会的角度, 从发展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减缓社会成员的各类风险, 最大限度地降低城乡社会保障对接的成本。

(6) 通过城市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的发展。2005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 (45.2%) 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50.68%) 局面的形成。据此, 2005年重庆市委、市府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意见》, 规划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蓝图, 提出了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目标和本市农村人口转移的目标, 按“五普”统计口径, 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到2010年, 本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就业约200万人以上。由此可见, 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逐渐解决, 最终有利于城乡社保体系一体化。

总之, 在我市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 建立城乡分离、两个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但会割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通道, 破坏市场机制, 还会使农村居民和政府在未来发展中面临巨大的风险, 进而形成影响社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巨大障碍。 因此, 构建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不容忽视!

摘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缺失入手, 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特征, 就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对策性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创新,重庆市

参考文献

[1]李友根.我国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有效路径思考[J].经济纵横, 2007, (2) .

[2]高建国.试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对策[J].前沿, 2005, (10) .

[3]朱明.关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03, (4) .

[4]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 2001, (5) .

[5]刘文朝等.重庆市农村社会保障建制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经济论坛) , 2003, (2) .

[6]李友根.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 2006, (4) .

篇4:重庆市社会保障

关键词:农社对接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制约因素 建议

2011年7月召开的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农社对接” 是城市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是推进统筹城乡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农社对接”设立直销点或者建设直销店,进一步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其实质是继农超对接之后农产品供应链条再一次的优化创新,对构建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保证鲜活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重庆先后建立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等5个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7个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这些检测机构承担着农业部和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各种专项整治活动与农业投入品检测、“三品”认证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检测、各类社会委托和农业科学研究等检测任务,能够满足重庆农产品不同层次的安全检测需求。

1.2 大力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重庆市因地制宜,根据农业各产业的不同区域布局,大力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建成了一批有标准化生产基地、有规范化生产技术、有龙头企业带动、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地和产品通过质量安全认证、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规划,到2012年,重庆还将制定农业地方标准350项,争取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达到3000个。

2 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制约因素.

2.1 监管体制不畅,管理职责不清 现在很多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本上是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而重庆市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权和管理权限分散在农业、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依据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和检测,这种多头管理的结果是,一方面管理重复错位, 另一方面又造成管理的缺位,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出了问题互相推诿的情况,因此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源头监管难度大 由于长期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薄弱,科学施肥、用药及标准化生产规程很难在生产上完全实施。同时,市场上的农资用品(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品牌多、用途杂、价格乱,让农民在选择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因此很难有效的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

目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大多为分散式的单位和个体,规模化程度很低,在加上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求合作关系,所以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还处于投入多,回报少的境地。虽经多次农资打假整顿,但一些商贩和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仍然违规使用禁药,再加上农产品质量监管环节不规范,因此导致很多农产品在进入市场进入社区货架之前就已是问题产品。

2.3 监管环节乏力 虽然重庆市近年来不断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但是我们通过对重庆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社区超市等地的调查,发现农产品的监管过程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庆市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分布不尽合理。主城和各区县的检测机构已基本建立,但是面向生产基地的基层质检机构严重缺乏,如各乡镇的基层检测机构数量较少且质检设备陈旧落后,已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二是检测工作尚未常态化,基层检测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产品的检测次数教少,样本不足,检测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并没有形成对农产品全程的检测监督;二是基层检测队伍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检测人员数量不多且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定期培训,加之在对农产品的检测过程中常用快速质检方法,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感官评判的阶段,所以精确度不高。三是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重庆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监查制度至今尚没有确立,虽然在部分区县实施了对蔬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但是仅限于检测没有执法监督,对质量安全控制没有约束。在重庆对农产品实施准入制度尚还处于试水阶段,加紧开展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工作不仅关系着重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关系着农民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3 完善重庆市“农社对接”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3.1.1 调整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针对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管理分散的情况,重庆市政府应该针对“农社对接”和“农超对接”等惠民项目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处,由重庆市农委牵头,农产品质量安全处主要负责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动协调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水利局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部门,既防止职能交叉,又杜绝管理盲点,从而彻底改变目前相关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管理低效、标准重叠的局面。

3.1.2 加强领导,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问责制。目前重庆市还没有建立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责制度,因此为了顺利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有必要成立由政府领导班子和有关农业专家组成的领导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问责制度,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问责条例,对此可实行五个一工程,即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个规划,一套办法,一抓到底,将官员问责体系进一步系统化。

3.1.3 打破地区不平衡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监管水平。目前重庆市的主城、区县和乡镇在农产品的监管效果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资金投入、人员设置和检验仪器配备等方面城区都优于乡镇地区。政府应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整体性考虑,加大对落后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从而提升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监管水平。

3.2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3.2.1 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没有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就不能有效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方面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超市等主要输出地建立检验制度和合格证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农产品。另一方面,相关督察部门要加强对市场上农产品的抽查检测力度,建立健全违法惩戒机制,追究违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的责任,从而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有序进行。

3.2.2 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村供销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从而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标准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组织基础。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创建活动,通过示范活动增强农产品生产者从事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2.3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或者利用电视、杂志、广播等公共传媒等形式,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观念,从而引导、帮助、规范农民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3.3 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规范化运行,还需要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和调动消费者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施监督。信息透明是农产品社会监督的核心环节,政府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对不实标注、虚假宣传等违章行为进行惩戒,,纠正不实或错误的经营信息,同时可通过听证会、网络采集等方法透明、公开地向公众提供行政执法信息。

参考文献:

[1]周云龙,王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困境和突破研究

——基于广东、广西两省的实地调研[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44~46.

[2]姜岩,窦艳芬.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天 津农学院学报,2011(3):48~53.

[3]方永美,区晶莹,杨振刚,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J].现代农业,2009(1):73~74.

[4]林伟君,柴玲玲,万忠.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村,2010(5):52~56.

篇5:重庆市社会保障

一提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当今社会的第一反映就是一个“难”字,中国大陆,除极少数高校,概莫能外。在属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市,情况更为严峻,而在属于冷门,已经却又亟待发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看来,就业,又何止一个“难”字了得?

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以至于是社会问题。当然,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以至于社会问题,其目的绝不是抱怨,唉声叹气,而是发觉,揭示其积极意义与解决之道。

为何会出现如此之情形?社会上说法诸多。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后,以此时此地的立场与视角,浅析其原因,从共性方面来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从共性方面来讲,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及时、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完善、部分行业就业存在“潜规则”、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等。

“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战略的实行,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以跨越式的幅度增长;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高增长,而是陷入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的怪圈;

由于直线式上升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偏向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处于人才市场的主导地位而这种“供需借位”的就业市场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大学生错误的就业取向同样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对大学生“贬值”认识不充分,幻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过高,盲目的自信,浮躁与功利的社会风气对其的影响。甚至在校期间从事过学生干部、管理者的经历,也会使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

薄弱的就业指导,没有帮助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的准备;就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在另一方面制约着大学生就业。

托关系,走后门,本已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就是紧缺的工作岗位,自然使这一社会现象渗透到大学生就业方面。自然,这种权力寻租会满足部分拥有关系的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急切需求,如潮水般的就业困难浪潮将这一社会现象推向一个极致。这种“潜规则”打乱了就业中的竞争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社会人才的逆淘汰。就业困难,自然可以理解。

有两句话,分别是“物以稀为贵”,“高不成低不就”。在大学

生就业中,“物”是指工作岗位以及其背后大批的需求者。工作岗位是稀缺的,这决定了用人单位处于人才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前文已经提到过。用人单位决定了大学生就业中的“高”与“低”。我国大学本科之后的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用人单位,除去“潜规则”录取者,需要高端人才,或至少“有(若干年)工作经验者”,而新大学生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高端需求有限,但用人单位的低端需求却较为广大。然而,不少就业观念不端正,缺乏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多数无法接受此类工作。

再从发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个性方面来讲。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的学问。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专业,社会对它的认知程度还很不深入,在招生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些学生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调节过来的,给专业的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毕业生要进入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参加公务员录用考

试,而每年的公务员录用名额非常有限,而且面临其他专业学生及“潜规则”的挤压。而进入企业,当前大部分企业没有直接对应的部门或岗位,学生也还要面临与人资等专业求职者的竞争。

加之专业社保专业定位不明确,与专业科研成果及专业政策连接不及时,师资力量有限,都制约了社保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从社保学生个人来看,在四年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了解到了社保诸多方面的知识,更了解到了当前我国社保体制与机制的弊病。对自己就业中的社会保障异常看重。而其他专业的学生为了就业,因为与专业学生相比,对社保的知识与形势并不了解,对不健全的社保体制与机制可以接受。举一个例子,医生由于对药物药理过于了解,对药物副作用认识较其他人敏感地多,而不同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副作用。因此,医生自己在服药过程中要比其他人更纠结。选择了一个单位就等于选择了它的社保情况,社保学生在择业方面,要比其他人更纠结。就业状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问题如此严峻,因此发觉、揭示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其解决之道,势在必行。

主要来自:

杨泰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掌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6:重庆市社会保障

渝人社发〔2010〕27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级企业主管部门,各控股(集团)公司:

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政府第86次常务会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我市各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调整为:

一、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9个区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为870元/月,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8.7元/小时。

二、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万盛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16个区县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为750元/月,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7.5元/小时。

三、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自治县、秀山自治县、酉阳自治县、彭水自治县等15个县(自治县)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为710元/月,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7.1元/小时。

四、北部新区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为870元/月,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8.7元/小时。

调整后,重庆市辖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及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

上一篇:游善卷洞观后感600字下一篇:李开复对大一新生的演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