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2024-05-20

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精选8篇)

篇1: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法规名称】 全民防卫动员准备实施办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1-12-27 【效力属性】 有效 【正

文】

全民防卫动员准备实施办法

第 1 条

基于全民国防理念,因应防卫固守、有效吓阻之战略方针需求,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建立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以下简称动员准备)体系,以达平时广储战力于民间,国防与民生相结合之目的,特订定本办法。

第 2 条

动员准备任务如下:

一平时结合施政作为,完成人力、物力及战力综合准备,以积储战时总体战力,并支援地方紧急状况应变。

二战时统合运用民间力量,支援军事作战,并维持公务机关紧急应变及国民基本生活之需求。

第 3 条

动员准备应由中央各相关机关及各级地方政府,纳入年度施政计划推动实施。

各机关推动实施动员准备业务所需经费,依其分工职掌及实际需要,循预算程序办理。

第 4 条

动员准备区分为军事动员及全民动员,其范围及执行机关如下:

一军事动员:包括军队动员及军需工业动员,由国防部执行。

二全民动员:包括精神、人力、物资、经济、财力、交通、卫生动员,由中央各相关机关及各级地方政府执行。

第 5 条

实施动员准备所获之资料,应作为动员准备业务之依据,并支援地方紧急状况应变,非经主管机关核准,不得转作其他用途。

实施动员准备及演训事项,涉及人民权利与义务时,应以契约方式办理,所需经费由申请使用机关在年度预算中编列之。

第 6 条

动员准备计划指导体系区分为纲领、方案、分类计划,其主管机关如附表一,作业程序另定之。

(备注:附表请参阅中华民国现行法规汇编 83 年 5 月版(一○)

5766-15 页)

第 7 条

国防部承行政院之命,设中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业务会报(以下简称中央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其任务如下:

一动员准备业务基本方针之决议。

二动员准备纲领、方案、法令之审议。

三有关全民动员支援军事动员之政军协调。

四台闽地区防卫作战综合战力之协调、指导。

五行政院交办事项之审议。

中央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审议之动员准备纲领、法令须经行政院核定后施行。

动员准备业务指导体系如附表二。

(备注:附表二请参阅中华民国现行法规汇编 83 年 5 月版(一○)5766-16 页)

第 8 条

中央动员准备业务会报置召集人一人、副召集人一人、委员若干人。

召集人及副召集人分由国防部部长及副部长担任,其编组如附表三。

(备注:附表三请参阅中华民国现行法规汇编 83 年 5 月版(一○)5766-17 页)

第 9 条

各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得设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其任务如下:

一中央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决议事项之综合协调与执行。

二动员准备方案之策订及分类计划之审议。

三有关全民动员支援军事动员之政军协调。

四行政院交办动员准备事项及法令之审议。

前项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应置召集人一人、委员若干人。召集人由副首长兼任,委员由各该方案主管机关视需要聘兼之,另置执行秘书一人、秘书若干人,均由现职人员兼任。

第 10 条

各动员准备分类计划主管机关之任务如下:

一依据动员准备纲领、方案,策订各该分类计划并协调推动。

二有关全民动员支援军事动员之政军协调。

三行政院交办动员准备事项之执行。

前项业务由各该分类计划主管机关指定单位及人员兼办之。

第 11 条

省(市)、县(市)政府应设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其任务如下:

一中央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决议事项之执行。

二依中央各机关动员准备业务会报策颁之动员准备方案、分类计划,策订该机关之执行计划。

三中央各机关颁布之动员准备分类计划中,有关调查、编组、宣传、演训、积储等事项之配合与执行。

四有关全民动员支援军事动员之政军协调。

五战力综合协调业务之配合与执行。

前项会报置召集人一人、委员若干人,召集人由地方首长兼任,委员由各该首长视需要聘兼之,另置执行秘书一人、秘书若干人,均由现职人员担任。

县(市)动员准备业务会报应受省动员准备业务会报之指导,每半年召开会议一次,如遇紧急灾害事故得召开临时会议。

第 12 条

国防部得依台闽地区防卫作战构想,在中央动员准备业务会报指导下,设台闽地区全民防卫动员战力综合协调组织,整合作战地区总力,建立全民防卫作战力量,并协力地方处理灾害防救等事宜,其实施规定另定之。

军、师、团管区司令部对人力、物资、经济、交通、卫生动员准备之调查、编管、演训、验(签)证等,负协调及配合执行之责。

第 13 条

精神动员准备,旨在培养无形战力,凝聚全民生命共同体及全民动员、全民国防之认知。

第 14 条

精神动员准备作法如下:

一结合教育目标,落实民族教育,培养国民爱国意志。

二透过文宣作为,唤起民众觉醒,建立全民动员共识,团结奋发,保乡保国,坚实全民国防之根基。

第 15 条

人力动员准备,旨在供应军事作战与重要生产事业所需人力,对民防、消防、交通、重要公、民营生产事业机构进行人员调配填补与管制,并负责学校青年动员服勤、战时伤残及退除役军人安置等事宜之规划。

第 16 条

人力动员准备应就各项专技人力完成分配、填补、训储、管理等作业。必要时,得配合军事、民防、消防等演习,依相关法令或以契约方式办理演训事宜。

第 17 条

凡列入人力动员准备分类计划内之公、民营生产事业机构及其工厂(场),由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在方案主管机关指导下,实施作业能量访查,办理专长分类统计。

前项事业机构及其工厂(场)对于分类计划主管机关为执行动员准备工作,所实施之现场作业能量访查及专长分类统计,应主动配合办理。

第 18 条

列入人力动员准备分类计划内之公、民营生产事业机构,应依据相关动员准备分类计划生产任务,预估战时人力需求,提出人力填补计划。

省(市)政府劳工处(局)所属就业服务及职业训练机构,应配合有关填补计划需求,办理专技人力调查、列管、训练事宜。

第 19 条

人力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应指导民防、消防机关支援各项动员准备分类计划之演训。

前项演训得结合灾害防救、军事、区域性应变等演习实施之。

第 20 条

物资动员准备,旨在统筹策划战时军民所需重要物资、设施之获得与运用,并办理物力调查与规划、供需协调签证及重要物资积储等计划作业。

物力调查之作业要领及重要物资、设施品项,依物力调查实施办法规定办理之。

第 21 条

重要物资积储,有关能源类依能源管理法规办理。有关粮食、食盐、食油等民生重要物资,应完成二至三个月安全存量。

为因应战时国防军事需求,物资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应本先期规划,战时配合节约调配等方法,完成三至四个月需求量之储备;战时需求数量,由国防部依战备计划提供。

第一项之重要物资积储,公营事业机构需结合施政计划逐年准备,逐次强化,并鼓励民间生产事业机构及厂商,结合自身生产计划,囤储一至三个月安全存量,供战时配合运用。

第 22 条

为因应战时国民基本生活需求,物资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平时应选定重要民生必需品项,订定消费标准及配给、配售基本需求量,预为规划准备。

国军及军勤人员之实物配给,由国防部依规定办理。

公教人员及其眷属、军眷、一般民众实施实物配售,由物资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及物资供应单位,全面完成配给、配售之规划与准备。

第 23 条

依据国军年度作战计划、军事动员目标及战耗预估,物资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应配合军需物

资购置、租用、征购、征用准备分类计划,完成重要物资及固定设施需求品量之调查与统计,并以契约方式办理演训事宜。

军需物资战时得以征购、征用方式获得,平时应依战时状况预作判断,完成签证作业。

第 24 条

为维持福建省金门、马祖地区居民战时基本生活,物资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应指导福建省政府策订金门、马祖地区物资供应调节计划,并得作必要之演训。

第 25 条

经济动员准备,旨在建立军需工业生产转换设施,办理钢铁等重要工业原材料储备与紧急生产应变措施,及策订电力、给水设施之安全维护计划。

第 26 条

重要工业动员准备系因应军事动员需求,依结合经济建设、培养动员潜力之原则,对钢铁、铜、铝、造船、机械、电机、汽车、通信电子、食品、水泥、化工原料、橡胶、塑胶制品及重要民生用品等工业进行调查与规划,以厚植动员潜能。

第 27 条

国防部为自立研制主要武器装备,得结合军、公、民营生产事业机构,建立军需工业动员生产体系,完成各项动员生产准备,并视需要选定工厂,签订战时生产转换契约,订定作业规范。

有关提升军品自制能力事宜,依公民营事业生产军品辅导办法及作业规定办理。

第 28 条

为配合国防工业发展需求,由国防部及经济部选定生产厂商,以契约方式协议制供符合国家标准之军民通用品,达成国防工业植基民间之要求。

第 29 条

为确保战时电力、水力供给,统筹策划战时军民及工商活动所需水、电能源之获得、调配、运用,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应办理电厂、水源与供输设施之安全维护及抢修器材等准备事宜,并以契约方式办理必要之演训。

第 30 条

财力动员准备,旨在配合军事动员需求,统筹策划战时预算转换、战费筹措及金融外汇管制等事宜。

第 31 条

财力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应依据当年度国民生产毛额,概估全国当年收入,及国家总预算之编列情形,预估战时可资转用于军事之财力,完成战费筹措。

战费需求之军事动员部分由国防部提出,动员准备分类计划之备用性部分,由各分类计划主管机关依战时预算转换作业程序办理之。

第 32 条

战时预算转换及金融外汇管制准备分类计划之策订,依预算法及战时预算会计处理程序等有关法规办理。

第 33 条

交通动员准备,旨在确实掌握全国非军用之运输与通信能力,依运输统一调配与通信统一管制之原则,支援军事作战及紧急应变之需求。

第 34 条

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应规划铁、公路、捷运运输调配战备准备,推动维护铁、公路、捷运设备及桥梁隧道安全,增进行车安全管理、抢修作业技能训练等准备措施。

第 35 条

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应规划公路监理单位执行车辆动员编管业务,对车辆、工程重机械、汽车修护工厂及操业人员,经常实施调查、登记、异动管理与校正。

第 36 条

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应规划船舶及其操业人员之调查、编管及训练,并办理船舶舣装计划、充实海上接驳装卸设施、加强港埠各种建设作业能力等准备。

前项之调查、编管主管机关区分如下:

一一千总吨以上商用船舶之动员准备事项,由交通部航政司办理。

二二百总吨至未满一千总吨商用船舶动员准备事项,由台湾省政府交通处办理。

三未满二百总吨之商用船舶及各型机动渔船(筏)动员准备事项,由内政部警政署办理,机动渔船(筏)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协办。

四金门、马祖地区未满一千总吨之船舶及各型机动渔船(筏)动员准备事项,纳入福建省车船动员准备计划办理。

第 37 条

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应规划办理民航站(场)与导(助)航设备(施)之动员准备,并编管各型飞机及操业人员。

第 38 条

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应规划建立公、民营电讯(子)器材厂商基本资料,办理通信统一管制,设施安全防护等动员准备事项,并与联合长途台设立中继线相互通联,完成军、公、民通信战时作业准备。

第 39 条

第三十四条 至第三十八条之铁、公路、捷运、车辆、船舶、航空器、通信等动员准备事项,得以契约方式配合军事、民防等演训验证之。

第 40 条

卫生动员准备,旨在配合军事动员准备需求,办理战时紧急医疗体系规划、战时医事人力编管、设备筹补、医药卫材生产与积储等动员准备事项。

第 41 条

分类计划主管机关为预估战时各地区大量伤患救护需求,应结合紧急医疗救护体系,完成战时紧急医疗计划。国防部得预估战时紧急医疗需求,先期与各地之地区级以上医院签订相互支援契约。

第 42 条

各级卫生主管机关应对辖区内之医疗机构设施状况及医事人员,办理调查、登记及编组等准备事项,并完成临时医疗院所之开设及疏散计划。

第 43 条

省(市)、县(市)卫生主管机关为因应战争灾害需求,应结合施政,完成外伤用之重要药品器材储备。

前项之储备应采逐年推陈换新方式办理,其储备标准如下:

一台北、高雄二直辖市按其人口百分之二 五比例计算。

二台湾省省辖市按其人口百分之一 五比例计算。

三县按其人口百分之一比例计算。

第 44 条

各动员准备方案主管机关为因应战时全民防卫动员体系有效配合国军防卫作战,应针对各分类计划,依相关法令或以契约方式实施必要之演训,其需实员参演时,由分类计划主管机关协调国军、民防、消防、卫生机关及紧急医疗机关支援之。

第 45 条

本办法自发布日施行。

篇2: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园区各企业:

根据《金堂县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金堂府办发〔2010〕33号)文件精神,我县全民健康体检工作按照“全面覆盖、免费提供、自愿参检、城乡均等、方便群众”的基本原则,目前正在全县各乡镇、各单位(企业)有序展开,这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的惠民举措。

按照上级安排部署,金堂工业园区赵镇片区企业健康体检工作从2012年12月开始,由当地医疗机构(赵镇卫生院)进驻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参检过程中不对参检企业和体检人员产生任何费用。为确保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请园区企业积极响应并报名参与,及时与赵镇卫生院或园区管委会进行联系,以便合理安排体检时间。回复截止时间:2012年12月12日。

赵镇卫生院联系人:夏瑜。联系电话:*** 园区管委会联系人:戴强。联系电话:***

金堂工业区企业发展办

篇3: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三纵三横”医疗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称为城职保)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称为城居保)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称为新农合) 合称为“三纵”,作为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部分,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三横”即主体层、保底层和补充层。在“三纵三横”完整的框架下,我国医疗保险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正快步走向人员的全覆盖[2];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报销比例也逐年提高,截止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 以上,住院补偿率由2003年的14. 4% 提升到了2011年的46. 9% ,同时又逐步开展了门诊统筹以及大病二次补偿。然而,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医疗保险实际保险效果的提升,报销比例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居民医疗负担的减轻,我国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离真正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仍有较大差距。所以,作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整个过程中的必要进程,针对现阶段医疗保险全覆盖的效果及在全民健康覆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拟对2003 ~ 2011年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医疗保险全覆盖对健康覆盖的作用以及两者间的差距,并对医疗保险制度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3年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2008年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2011年医改中期评估调查中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住院报销情况以及居民家庭的医疗卫生支出相关数据。3次卫生服务调查调查的户数分别为57023、56456、18822户,调查人数分别为193689、177501、59835人,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8. 30% 、95. 00% 、95. 50% 。采用SAS10. 0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来检验2003、2008、2011年的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来检验均值间差异,以P < 0. 01作为显著性差异标准。所有数据都被折算至2011年的费用水平。

2结果

2. 1国家服务调查入户受访者特征分布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国家32地区96个县区的样本住户开展入户调查,能够有效代表我国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3次受访者居住地、家庭收入等特征信息见表1。

2. 2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覆盖率变化趋势

2003 ~ 2011年3次调查我国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情况见表 3。

2. 3 2003 ~ 2011年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变化

2003 ~ 2011年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变化,居民门诊率、住院率、住院分娩率变化情况见表2。

2. 4 2003 ~ 2011年我国住院补偿变化趋势

2003 ~ 2011年我国住院补偿的变化趋势相关数据见住院补偿比变化趋势( 表4) ,人均年住院报销费用及所占住院总费用的比重,2011年为半年补偿费用,放大全年计算8年的年增长率。3次调查住院患者因经济原因自出院率的变化趋势见表5。

2. 5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风险保护变化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风险保护变化相关数据见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变化情况( 表6) 和我国家庭卫生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份额变化情况( 表7) 。

3讨论

3. 1我国基本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通过表2所反映的情况,截止到201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 7% ,已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3]。保障制度覆盖人口增长幅度较快,全国平均年增长率大约为15. 8% 。其中,城市地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增长尤为突出,由2003年的21. 0% 增长至2011年的97. 4% ,年均增长率达到21. 1% 。在2003年以前,由于只有“城职保”对城市中的职工进行医疗保险,而城市中相当大一部分未工作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学生、失业人口等,并不包括在保险覆盖范围之内。这一部分人本就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更多的扶持与照顾,若没有受到医保覆盖,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所以,针对这一问题,2005年“新农合”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城居保”于2007年初开始试点并逐步推行,广泛覆盖“城职保”没有覆盖的城市农村居民,这是对我国医保制度一个重要的补充,我国医保制度逐步走向全民覆盖。

3. 2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比的双重提高促进居民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

从表4能够看出,2003年我国平均住院补偿比为14. 4% ,到2011年增长至46. 9% ,年均变化率为15. 9% 。农村居民的住院补偿比 一直高于 城市地区,2003年分别为34. 5% 和5. 8% ,2011年分别为54. 6% 和43. 7% ,但城市地区的补偿比增长较快,年均变化率为28. 72% ,高于农村地区的5. 9% ,造成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补偿比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归结于2007年“城职保”开始试点并推广后对城镇人口实现医保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这8年来农村地区的“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提高的速度明显增快,200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2008年之前的速度,这说明“新农合”制度在覆盖率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已把制度完善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提高报销补偿力度,把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落实到实处,为农民谋取真正利益。

在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率的双重提高下,增进了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意愿,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居民有能力去购买更多的医疗服务,如表3所示,居民服务利用率的3个指标,门诊率、住院率和住院分娩率都有显著提高。其中,住院率增 长幅度最 大,年均增长 率为11. 82% ,其次是住院分娩率,年均增长率为3. 40% ,门诊率增长最慢,为1. 25% 。该数据表明,医疗保险的提升对于居民住院的帮助大于门诊,这是由于患者的主要疾病负担来自于住院花费,住院单次费用远远高于门诊单次费用,患者“看病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住院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主要由于居民罹患重大疾病,支付高额住院费用而产生的。所以,在完成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医疗保险,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着眼于提高居民医保补偿比特别是住院补偿比,并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让老百姓能真正的看得起病,住得起院,也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必经之路。

3. 3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并未明显减轻

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是衡量家庭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指标[4]。如表1所示,城市、农村家庭年均收入在2003~ 2011年的8年时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 3% 和13. 5% 。在家庭年均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比例却没有明显变化。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对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从表5患者因经济原因自行出院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因经济原因自行出院的患者在逐年减少,年均变化率在 - 10. 8% ,改善速度较为明显,但截止2011年底,全国范围内仍有28. 0% 的患者由于经济情况自行出院,即在所有住院患者中,超过1 /4的患者是因为无法承担住院费用在病情没有稳定控制的情况下自行出院。从表7中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家庭卫生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份额一直在增长,相对于家庭收入的飞速增长,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使得居民收入和医保政策相对滞后。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收入的增长。究其原因,其一为我国老龄化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5]。这类疾病一般伴随终身,要求终身治疗、终身服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二为我国政府投入不足,保险水平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5. 15% ,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7. 2% ,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自1978年以来由20% 左右提高到50% 左右,政府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无论是从比重上还是从绝对数上都低于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投入。

4结论

我国医保制度逐步走向全民覆盖,但并未实现WHO提倡的全面健康覆盖。但我国现有的“全民医保”并不是全民健康覆盖,全民医保通常是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一种制度安排。全民健康覆盖的关注点在于全民的健康,其目标不是建立一种制度,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来实现全国居民健康服务的覆盖与保险。同时,全民健康覆盖的内容不单单是医疗服务的保险覆盖,还包括公共卫生、健康促进、卫生决策等其他不涵盖在医疗保险范围之内的内容[6]。但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我国医疗保险本覆盖与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覆盖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医保政策仍然存在盲点,使得一些特殊人群排除在外,如一部分因经济贫困无力参保的农村居民,由于户籍制度和异地就医制度滞后而参保麻烦的农民工等外出务工人员,使得全民医保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7]。这部分人大多数生活条件较差,又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保护,一旦出现较严重疾病,必将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严重打击,并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是说,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Access的问题,提高了居民服务利用,但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居民Finance的问题,居民经济保护的问题仍没解决,全民服务利用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这两方面正是全民健康覆盖的最核心的内涵,单纯的提高一个并不代表全民健康覆盖的推进是有效的,不能对外只肯定改善的一面,如果公平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没有解决全民健康保险的核心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1年全国已经达到了95. 7% 的覆盖率。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这种覆盖是低水平的覆盖,对于减轻我国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有限,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覆盖。这意味着在新医改进入到深水区的同时,作为医改的重要一环,我国的医疗保险也进入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在转型期中,我们要把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作为工作的基础,把提高医疗保险报销力度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实现整合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工作的目标。目前,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新农合”同“城居保”合并的试点,再同“城职保”进行逐步接轨[8],从“三元化”逐步进入到“二元化”,最终实现“一元化”,消除制度间的不平等,建立一个普世平等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基本医疗制度全民覆盖在我国推进“全民健康覆盖”进程中的作用,同时剖析“全民健康覆盖”与“全民医保”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2003~2011年我国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医疗保险覆盖率、住院补偿比、灾难性卫生支出等健康服务利用指标等相关数据。结果:我国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比的双重提高促进居民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并未明显减轻。结论:我国全民医保推动了全民健康覆盖的进程,但当前服务利用不公平性是全民健康服务推进的主要制约。

篇4: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关键词:学生体质 健康标准 问题与办法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30-01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深,学校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精力投入越来越多,学生的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改革的重点,而作为学校学生体质促进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生体质促进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 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在进行学生体质工作中必须要施行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较多问题,使得《健康标准》在学生体质提高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来说在实施《健康标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学校对《健康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2003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就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内容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并在2007年进一步对《健康标准》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部分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及时根据标准中的内容对学生体质进行测量,并将相关健康数据上报。或者是学校有关人员在实施《健康标准》过程中过于简略,部分学校在对《健康标准》的解读上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进行解读,使得《健康标准》在提高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2 学校测试仪器较为落后

《健康标准》中规定了学生身体素质各方面的标准和数据,并对其相应的测试仪器进行了规定介绍,这些测试仪器能够有效提高体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减少测量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数据的分析效率,但部分学校在对学生体质进行测量时采用落后或是质量不过关的测试仪器,就会使得测量结果与标准上相差过大,造成学生体质数据错误,这不仅增加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降低了学生体质数据分析效率,而且还会增加学校运营成本和经济负担。由此可以看出,测试仪器在《健康标准》实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1.3 《标准》中评分标准偏低

在现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关于学生身体素质标准的分数较低,尤其是及格线部分的标准过低。评分标准过低就无法对学生真正的体质进行检测,也就无法起到促进学生体质的作用。当学生自身健康状况并不良好时,由于设置的及格线较低,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及格水平,强化体育锻炼也就无从谈起,无法起到激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失去了《体质健康标准》的作用。

2 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以有效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国家教育部颁布《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对学生生理和心理进行锻炼,促进学生素质健康的提高。实施《体质健康标准》对于提升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各级院校应该加强对《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视,加深对《标准》要求的认识,组织人员进行《体质健康标准》专门的学习,切实将学生的体质促进工作放在学生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有效推动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进行,保证《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

2.2 保证测试仪器质量

测试仪器质量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测试仪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因而在实施《健康标准》过程中学校还应重视测试仪器的质量问题,使用质量过关的测试仪器,以有效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同时,在大批量进行测量仪器生产时还应该从学校自身经济能力考虑,在保证测试仪器质量的同时降低仪器成本,有效减少学校经济负担。

2.3 对评分标准进行修改

对于上面提到的评分标准偏低问题,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进行调整,适当提高《体质健康标准》中各项素质的及格分数。有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在柔韧、耐力、速度、力量等方面的身体素质较以前明显降低,身体素质明显降低,因而当前应该尽快找出造成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方法来提升学生素质,而不是通过降低《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来变相提高学生素质。而从《健康标准》所具有的激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作用来看,可以适当提高《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评分标准来达到激励目的,也能够保证《标准》得到顺利实施。另外,在对《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可以从《标准》中的测试项目入手进行调整。例如:取消台阶试验,台阶试验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台阶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包括仪器质量问题、测试程序问题、消极怠工效应等,这些都会影响台阶试验的测试结果。并且本身台阶试验在反应耐力上的有效性并不是很高,因而完全可以将台阶试验取消,用其他对耐力测试有效性更高的项目来代替。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体质健康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学校情况和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出发,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有效控制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中出现的应付和拖沓问题,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茂琼,张启迪,钟伟刚,等.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9,35(5):82-84.

[2]王琳.我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世界,2013(4):33-34.

[3]罗金星,吴莉.大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44-45.

[4]刘定一,曹殿康,李瑞年.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台阶试验的研究与建议[J].体育科学,2004(10):54-55,57.

篇5: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颁布时间】 2004-04-05 【正

文】

全民健康保险纾困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

第 1 条

为达成全民健康保险全民纳保之目标,并保障经济困难无力缴纳保险费被保险人及其眷属之医疗权利,特依全民健康保险法(以下简称本法)第八十七条之二第一项规定,设置全民健康保险纾困基金(以下简称本基金),并依同条项及预算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订定本办法。

第 2 条

(删除)

第 3 条

本基金为预算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款所定之特种基金,隶属于健康照护基金项下,编制附属单位预算之分预算,以行政院卫生署(以下简称本署)为主管机关。

第 4 条

本基金之来源如下:

一自全民健康保险安全准备贷与之款项。

二政府循预算程序之拨款。

三受赠收入。

四本基金之孳息收入。

五其他有关收入。

第 5 条

本基金之用途如下:

一、提供经济困难无力缴纳保险费之被保险人及其眷属无息申贷下列费用:

(一)依本法第三十条第一项规定之保险费。

(二)依本法第三十八条第一项规定应自行负担之费用。

二、管理及总务支出。

三、其他有关支出。

第 6 条

本基金之收支、保管及运用,由健康照护基金管理委员会办理之。

第 7 条

本基金之保管及运用应注重收益性及安全性,其存储并应依国库法及其相关法令规定办理。

第 8 条

本基金为应业务需要,得购买政府公债、国库券或其他短期票券。

第 9 条

本基金有关预算编制与执行及决算编造,应依预算法、会计法、决算法、审计法及相关法令规定办理。

第 10 条

本基金会计事务之处理,应依规定订定会计制度。

第 11 条

本基金年度决算如有剩余,得循预算程序拨充基金或以未分配剩余处理。

第 12 条

本基金结束时,应予结算,其余存权益应解缴国库。

第 13 条

第四条 第一款所定自全民健康保险安全准备贷与之金额,由主管机关按邮政储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拨付本基金后付与保险人。

第 14 条

篇6:大亚湾区全民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印发惠州市全民健康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惠市卫〔2018〕121号)精神,为做好我区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切实为全民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全区常住居民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指导和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疾病筛检和疾病管理,以促进和维护居民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根据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按照全员建档,全员体检,分类管理原则,为全区常住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将全区常住居民分为不同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健康档案体系。一人一档:即人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一)居民健康档案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转诊、会诊记录等。

5、健康档案格式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二)建档的方式。

新建档的两种方式:一是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二是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组织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三)档案的应用。

1、已建档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复诊时,应调取其居民健康档案,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入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进行各类人群随访时,应事先查阅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并携带相应表单,在服务过程中记录、补充相应内容,对于需要转诊、会诊的服务对象,由接诊医生填写转诊、会诊记录。所有的服务记录由责任医务人员或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汇总,并同时更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2、村卫生站能够调阅居民健康档案,录入管理服务信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医疗信息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健康管理数据与医疗信息以及各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居民跨机构、跨地域就医行为的信息共享。

3、积极开展健康信息大数据分析、监测、评估、运用,变“死档案”为“活档案”,为群众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党委政府卫生健康工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二、分人群进行管理

(一)一般管理人群。

一般管理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具有慢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由村(居)基层组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脱贫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1、大力培养城乡健康指导员,加强基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服务力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全员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群众预防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2、健康教育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重点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主题,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职业健康、健康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素养。

3、健康教育形式包括发放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和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

4、开展健康指导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的医务人员在提供门诊医疗、上门访视等医疗卫生服务时,要充分利用健康体检结果,针对居民健康体检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制定健康指导计划和干预措施,有针对性的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普及相关防治知识,强化健康管理。

(二)重点管理人群。

1、每年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2、严重精神障碍稳定患者人群,可与随访相结合,基层卫生人员或家庭医生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并给予健康指导。

3、35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在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检项目要求的基础上,增加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电图检测项目),可与随访相结合,基层卫生人员或家庭医生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并给予健康指导。

4、35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具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及时进行高危人群信息登记,并将高危人群纳入健康管理,包括了解其目前症状、体征、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对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并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对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给予健康指导。

(三)精准管理人群。

1、三期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有重大并发症等慢性患者群,每3个月进行1次面对面随访,随访时评估高危情况,根据紧急情况处理原则处理,若病情不能得到控制,随时转诊,基层卫生人员或家庭医生于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肺结核患者人群,100%使用结控督导软件或者广东省重大传染病(结核病)信息管理平台接收结核病患者管理通知单,对接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管理通知的肺结核患者,要在72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入户随访(门诊或家庭随访)。对于由医务人员督导的患者,医务人员至少每月记录1次对患者的随访评估结果,对于由家庭成员督导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患者的强化期或注射期内每10天随访1次,继续期或非注射期内每1个月随访1次。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要做好结案评估工作。

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群,基本稳定患者2周内随访,病情达到稳定按病情稳定管理;病情持续基本稳定的患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指导,并每月随访1次;病情不稳定患者按规范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随访。

篇7: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2012年9月1日是我国第六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为进一步推动赤山湖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句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句容市2012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方案》(句疾控[2012]85号)精神,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宣传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通过宣传橱窗、横幅等宣传方式,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支持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培养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降低高血压、糖尿病与心血管等慢性病的发病水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活动时间:2012年9月1日到30日。

3、活动主题:和谐我生活、健康句容人。

4、宣传内容: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减盐限酒,预防高血压;我行动、我快乐、我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

5、活动形式:根据不同人群(中小学生、机关人群、家庭主妇、老年人)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对家庭采用控油壶:每人每天25毫升,限盐勺:一日三勺不超标等实物宣传。在村健康

教育宣传橱窗内张贴宣传画,在主要街道挂横幅、对机关人员进行健康讲座等形式,让居民了解定期体检,把投资健康作为最大回报;不吸烟、不酗酒,尽量不熬夜,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天天有奶豆制品,多吃水果蔬菜,控油限盐;食不过量,规律用餐少静多动,动则有益,不拘形式,贵在坚持,积极投身“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一二一”行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自信乐观,喜怒有度,静心处事,诚心待人。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抵制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

6、加强对宣传的领导:成立赤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组 长:丁常信

中心分管副主任,成员:李双根、徐涛、步海峰、郑霞。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统计,并将活动结果报市有关部门。

句容市赤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8:全民健康体检实施办法

这一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了精辟的阐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健康资本国家的根本原因所在。研究发现,我们党对人民健康的关心一直与创建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建立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着力点。从以下几个时间节点和史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对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各项保障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合法机构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拟定的《劳动法大纲》中明确提出劳动者应当参加一切保险,其保险费应当完全由雇主或国家负责。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实行劳动保险的主张。

1927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还提出“政府应设立劳动保险局,由资本家每月缴纳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基金”。

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第十章就是养老、工伤等各项保障的规定,其中包括支付工人和其家属的医药费。

1948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决定于1949年4月1日起在铁路、邮电、煤矿等七大国营行业试行。东北行政委员会还专门为这一条例的试行制定了试行细则,具体项目包括医疗费、医疗补助、丧葬费、丧葬补助及救济金、家庭抚恤金、生育补助金等,涵盖了除失业保险之外的所有项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劳动保险法规,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劳动保险条例奠定了基础。

2 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真正成为全国普遍执行的规范化制度,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这就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企业劳保、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

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劳保医疗制度的确立。劳保医疗制度覆盖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后来扩大到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建筑等行业。

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标志着公费医疗制度建立。适用范围为各级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

劳保、公费医疗制度都是以工资收入者为主要对象。劳保医疗由企业出钱,企业管理;公费医疗由财政出资,成立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管理。两项制度在筹资上个人不缴费,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实际上是“免费医疗”,是福利而不是保险。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实行了40多年,对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历史作用。

3 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型基本医保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建立了职工基本医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其中,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建立最早。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44号文件)颁布。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的医疗保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一是实行强制参保原则。规定国有、集体、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城镇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这里的“强制”是个好词,其目的是确保人人享有公平的参保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大数法则和互助共济效应。

二是首次实行权利义务相对等的保险原则。规定医疗保险费由单位与个人共同缴纳,体现了资金筹集上的责任分担。医疗费用方面,规定了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三条线”政策,体现了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起付线为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的10%,封顶线为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的4倍。2009年以来,按照新医改文件的要求,封顶线普遍达到6倍。个人缴费和“三条线”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告别了国家和用人单位大包大揽的“免费医疗”,建立了个人分担机制,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或避免浪费。

三是实行“第三方”付费原则。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主管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登记、权益记录、待遇支付等经办服务,发挥医保经办机构第三方付费的作用,代表参保人团购医疗服务,以改变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单个就医者的弱势地位。

除上述三大原则外,44号文件还规定了保障范围、管理制度和费用结算办法,即“三二一”管理规范;将原来享受劳保、公费医疗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到一个制度,打破了国家干部与企业职工的界线,统称“城镇职工医保”,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又将“城镇”二字去掉,称为“职工基本医保”,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实际,因为已有5000多万农民工参加了职工医保,而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再用“城镇职工”显然不合时宜和实际。

综上所述,44号文件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确立了“保基本”的基本方针,建立了责任共担、互助共济的保险机制,是由“福利型”向“保险型”的跨越,赋予了制度可持续的内涵。它为后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及经办服务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依据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的要求建立的,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医疗保障有了制度安排,数亿农民无医保的历史宣告结束。新农合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筹资渠道实行政府补助与家庭缴费相结合。这种筹资方式改变了纯粹的农民合作模式,且以政府补助为主。筹资模式决定制度性质。因此,新农合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医疗性质,变成了一项真正的基本医保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是按照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建立的,标志着基本医疗保险的最后一块空白——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险也有了制度安排。

4 新医改成为全民医保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4.1 中央提出“一个完善、两个全面”覆盖目标

2009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一个完善、两个全面”:一个完善,即“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覆盖就业人口”;两个全面,一是“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试点意见”提前了一年;二是“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乡参保参合总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达95%以上,全民覆盖目标基本实现。

4.2 政府补助和待遇水平实现双升

在实现人员全覆盖的过程中,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由2003年试点时财政补助每人20元,提高到2008年80元,2010年120元,2011年200元,2012年240元,2013年280元,2014年320元,2015年380元。个人或家庭缴费标准由各省自定。城镇居民医保2007年试点时人均财政补助40元,2010年以后与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完全相同。待遇方面,农民的医疗费报销比例达到75%,城镇居民达到70%。两项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4.3 顶层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2016年1月3日,《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国发〔2016〕3号,以下简称3号文件)发布实施,到目前已有北京、湖北等9个省份实现了符合社会保险发展规律、国家社会保险基本法律和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等“三符合”的整合,加上3号文件出台前整合的9个省份,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了“三符合”的整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央提出的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意图和目标一定会实现。个别因遭受干扰在管理体制上另搞一套的地区迟早会回到符合规律和法律的轨道上来,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上述历程清晰地显示,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我们党一直是顶层决策者、组织领导者、制度政策设计者、改革方向的指引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全民医保。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医保目标仍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5 几点思考

5.1 全民健康离不开全民医保

2003年9月,原卫生部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在27696例患者中,到医疗机构就诊的为14152例,占患者总例数的51.1%,应就诊未就诊的占48.9%,其中38.2%的患者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就诊,应就诊未就诊达到23.5亿人次。住院方面,在调查出院患者的出院原因时,43.3%的患者自己要求出院,其中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的占63.9%;调查对象中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比例为29.6%,达6.3亿人次,其中因经济困难应住院未住院的占70%。因为那时新农合试点文件刚刚下发,并未实施;城镇居民医保4年后的2007年才开始试点。这就意味着当时除了职工一个群体外,城乡居民都没有医疗保险。这是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甚至住了院又要求出院的真实原因。

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圆了中国城乡百姓世世代代“病有所医”的医保梦。从此,长期压抑的医疗需求得到空前释放,就医人次直线上升:2002年,全国居民就诊总人次为21.45亿,人均就诊1.67次;2008年,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实施,就诊总人次达到35.3亿,人均就诊2.7次;2011年就诊总人次达62.7亿,人均就诊4.6次;2012年再创新高,达到68.9亿人次,人均就诊5.1次。到2015年,人均就诊一直保持5.1次以上。住院方面,2002年入院人数为5991万人,2011年达到1.5亿人,2012年达到1.78亿人。急剧增加的就医人次揭示了一个道理:老百姓有医保了,有病敢去医院治疗了,健康有了保障。健康连着小康,所以是天大的好事。这个道理提示我们,全民健康离不开全民医保作基础。

5.2 全民医保与“四更”目标相距尚远

“四更”目标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全民医保。这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实现“四更”目标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担当起全民健康的基础性大任。

目前的全民医保,与“四更”目标相距尚远:一是缺乏统一性。至今仍有十余个省份未作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决策。二是缺乏整体性。基本医保制度要与医疗救助、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各项补充保险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整体,才能“以多层次保障应对多元化利益诉求”,就现状而言,多层次之间最缺的就是整体性的理念和机制,加强基本医保与补充层次的衔接或统筹管理势在必行。三是缺乏系统性。从扩面征缴、待遇支付到监督管理,尚未形成环环相扣的机制,其中监管尤其薄弱。异地就医之所以成为欺诈骗保的重灾区,其原因就在于只强调结算方便而监管缺失。四是缺乏协同性。首先是三医难以联动是协同缺失或错位的直接原因,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不合理过快增长消蚀了不断增加的医保基金投入和不断提高的报销比例,看病难、看病贵并未缓解。其次是三项医保不协同。由于居民医保“大病保险”个人不缴费,待遇水平与职工医保逐步接近,许多参加了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纷纷中断医保、养老保险关系,转而参加居民医保和新农保,严重冲击了参保机制的稳定性。五是缺乏社保与商保功能的清晰界定。导致二者错位或混淆的现象严重存在。

医保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只这“五个缺乏”,但却足以说明建设“四更”全民医保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5.3 坚定信心,弥补缺陷,建设“四更”医保

解决上述几个缺乏,要深刻领会和弄懂悟透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弄懂悟透全民医保与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内在关系,从实现全面小康的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这是建立“四更”医保的思想基础。现实存在的城乡居民医保难统一,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难提升,不是难在方法上,而是难在大局观念的缺失上。其次,深刻领会全民医保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弄懂悟透保障人民健康、造福全国百姓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主张,增强按党的宗旨办事的自觉性,提升建设“四更”医保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三,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的方针政策,弄懂悟透坚守社会保险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法律)的重要性,以敢于担当的勇气,排除干扰,正本清源,弥补缺陷,健全全民医保。第四,深刻领会建设法治医保与建设“四更”医保的关系,弄懂悟透法制在治国、施保中的重器和利器作用,不断提升依法办事的觉悟。第五,深刻领会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重要性,弄懂悟透坚定中国特色全民医保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何等必要,为建设全面小康要求的“四更”医保不懈奋斗。我们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越战越勇,终于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还应该看到,上述“五个深刻领会”与“五个弄懂悟透”,不是指会说会道,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做。做得好才算真正弄懂悟透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Z].2009.

[2]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Z](.2016.

[3]王东进.跨上公正和谐医保新征程[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6-9.

上一篇:企管专业论文选题下一篇:电厂员工入党志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