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体检总结

2024-04-18

全民健康体检总结(通用8篇)

篇1:全民健康体检总结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活动总结

2012年9月1日是我国第6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主题是“我行动,我健康”。

**中心卫生院利用8月31日**集日之际,组织了内、外、妇、药剂科、检验科、社防科、护理人员及公共卫生科职工11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及义诊活动,发放宣传材料(低盐饮食、高血压病知识、糖尿病知识)三百份,发放限盐勺300个,免费检测血压100余人次、血糖50人次。

9月1日,我们于**镇政府会议室举行了**镇“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启动仪式,党委副书记***出席并致辞。他要求,各村委负责人组织做好广大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大力开展各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好、开展好,全面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能力。

此次活动以“我行动、我健康”为主题,向全镇群众倡树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镇各村两委干部、乡村医生共1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在启动仪式上,**镇下发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议书”,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健康知识培训。旨在通过政府主导、多

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高我镇整体健康水平。

**中心卫生院

2012-09-02

篇2:全民健康体检总结

千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健康千阳全民健康教育活动的总结报告

市爱卫办:

按照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健康宝鸡全民健康教育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宝政办发[2010]35号)文件精神,我县高度重视、精心安排,以“关爱你我他,健康千阳人”为目标,按照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轮驱动方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千阳”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现将整个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安排,全面启动实施“健康千阳”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在宝政办发[2010]35号文件下发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县政府成立了由副县长杨林森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林金芳、县卫生局局长景沛杰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县财政局等22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爱卫办,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使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做到组织落实。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县政府办向各乡镇、各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健康千阳全民健康教育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千政办发[2010]43号),对全县全民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明确了任务,夯实了责任。三是专项安排部署。6月份,县爱卫办组织县级各相关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召开了全县健康教育工作会,对健康千阳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和无烟单位创建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健康教育活动明确要求“四定”,即:定任务、定标准、定责任、定时限,有效保证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根据千政办发(2010)43号文件和《关于2010年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安排意见》(千爱卫办发[2010]4号)文件要求,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以社区、村组、中小学、医院、公共场所、机关单位、工厂等为重点,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认真开展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

县政府网站、千阳卫生网根据季节变化,及时上传健康保健知识。县广播电视台每天在黄金时段开播《健康有约》节目,宣讲四季养生、老年保健、常见病防治等知识。

城关镇依托东城社区和西城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作。全年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板面8块,推广宣传《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组织社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协调社区群众参加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配合医院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建档、65岁以上老人体检、慢性病调查摸底等项工作。

各中小学校利用健康教育课、广播、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基本技能和传染病防治、心理卫生、吸烟有害健康等知识,定期组织学生上街开展城市保洁工作,捡拾垃圾,清理野广告,擦洗公共设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卫生意识。各学校坚持晨检制度,抓好“两课一操”,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狠抓了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科学规范作息时间,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和视力定期监测制度,有效降低了学生近视眼发病率。

各医疗卫生单位都设立了健康教育室,配备了宣教设备和材 料,充实健康教育宣传员,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各类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坚持每月更换一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积极开展住院病人和陪护人员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健康教育处方,进行控烟宣传,所有医疗卫生单位都制定了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力争年内实现卫生系统无烟单位全覆盖。

县交通局、建设局、广电局、工商局、文化旅游局、经贸局等单位重点抓好各自负责公共场所内的健康教育工作。在火车站、汽车站、文化广场、休闲园、商场、电影院等窗口单位,利用广播、宣传橱窗等方式,经常性开展健教活动,今年,特别突出了控烟宣传,在公共场所明显位置设置了禁烟标志。

各乡镇按照《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紧密结合农村改水、改厕、卫生文明镇村创建等工作,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培训等形式,宣传农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知识及妇幼保健、饮用水卫生等卫生常识,做到了“三有三进”,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和各工矿企业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定期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在职工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各单位积极开展了控烟工作,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设置了规范的禁烟标志。

三、多轮驱动,突出特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1、大力开展“乡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活动,健康教育进村入户。

在全县各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了“乡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活动。各乡镇卫生院组织乡村医生进村入户,上门开展“五到家”服务活动,即:健康教育进农家,重点人群管理进农家,慢性病康复指导进农家,卫生监督工作进农家,巡回医疗进农家。县卫生局投资6000多元统一印制了千阳县卫生室便民服务卡,服务卡上公示了村卫生室上门服务内容、责任医生联系电话和医院急救电话。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由乡村医生统一填写各农户基本信息,并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可凭此卡进行健康咨询,鳏寡孤独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还可凭此卡要求预约上门医疗服务。全县共发放便民服务卡20400张。各乡镇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刷写标语、换写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乡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开展上门宣传,入户登记,做好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慢性病调查摸底等工作,为今后全面开展好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月28日,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一行来我县调研农村卫生工作时,对我县“乡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活动给予 了充分肯定,他说,乡村一体化就是把乡医的医疗卫生服务向老百姓身边推,让老百姓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通过医生进农家活动来实现,医生进农家的核心是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医生进农家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健康素质。

2、炎炎盛夏送健康,健康教育深入居民小区。

8月1日至9月20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了为期50天的“炎炎盛夏送健康”大型健康教育宣传系列活动。每天晚上19点至21点,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疗专家和健康教育宣传员,轮流在县文化广场、休闲园、步行街等夏夜乘凉人员密集的区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活动内容以宣传普及常见病、多发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心理卫生为主。现场展出宣传版面,发放健康小传单,护理人员为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称体重、测腰围,根据检测结果,提出健康建议,此活动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和赞扬。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组织医疗专家,现场为市民义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本次宣传活动共悬挂横幅6个,展出图文并茂的板面46块,免费发放宣传材料5700余份,宣传画210张。免费量血压630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1140余人次,义诊患者332人,参与宣传、咨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5人次,出动车辆50 车次。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务人员利用周末,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各居民小区,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咨询,普及健康防病知识,促进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利用开展本项活动的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居民健康档案。

3、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县教育局在继续抓好学生健康教育基础工作之上,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教活动。今年,向全县中小学发放《千阳县健康知识问答》、《城市居民健康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6000多份,开展了一次健康知识大测试活动。各学校根据各自实际,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田径、球类、“三跳”等各类运动会,在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共有19655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测试率达99.7%,很好的推动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普及,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生育关怀”——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实施规划》,千阳中学、红山中学作为青春期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投资近4000元,配备了4台青春期健康知识CD视听设施,投资5000多元,制作青春期健康知识宣传版面18块,采取在岗学习、外出培训、邀请辅导讲座等形式,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63名,设立视听室、活动室、心语室4个。5月份,县教育局特邀团中央《知心姐姐》 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团,在县幼儿园、千阳中学、张家塬中学、南寨小学举办了4场面向学生家长的健康教育报告会,引导学生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心理健康,从而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无烟单位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我们利用“5.31”第23个世界无烟日,组织相关单位走上街头,大力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等知识,介绍科学戒烟方法,开展吸烟行为干预,营造了全民参与和监督控烟的社会氛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县爱卫办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千爱卫办发[2010]10号),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无烟单位创建工作,积极申报无烟单位,并落实专人负责日常的监督管理,建立各项控烟制度,设置禁烟标志、标识和提示牌,强化无烟单位标准培训,形成领导干部带头示范,职工相互监督、劝阻的控烟环境。截止目前,今年拟建的46家 无烟单位已全部完成申报工作。

5、结合卫生日,健康教育快车走上街头,深入乡镇,积极开展适宜健康教育活动。

县卫生局组织医疗、疾控、妇幼、卫监专业人员,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防治碘缺乏病日、“5.31”世界无烟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等卫生节日,结合“三下乡”活动,走上街头,深入乡镇,采取展板、挂图、讲座、宣传单、宣传画等形式,开展咨询宣传和义诊服务,发挥预防保健导向作用。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开展义诊咨询800多人次。

总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较好的完成了“健康千阳”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人民群众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努力推动我县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健康教育 活动 总结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 政协办公室,县爱卫会主任、各副主任,档

篇3:全民健康体检总结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三纵三横”医疗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称为城职保)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称为城居保)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称为新农合) 合称为“三纵”,作为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部分,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三横”即主体层、保底层和补充层。在“三纵三横”完整的框架下,我国医疗保险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正快步走向人员的全覆盖[2];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报销比例也逐年提高,截止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 以上,住院补偿率由2003年的14. 4% 提升到了2011年的46. 9% ,同时又逐步开展了门诊统筹以及大病二次补偿。然而,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医疗保险实际保险效果的提升,报销比例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居民医疗负担的减轻,我国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离真正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仍有较大差距。所以,作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整个过程中的必要进程,针对现阶段医疗保险全覆盖的效果及在全民健康覆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拟对2003 ~ 2011年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医疗保险全覆盖对健康覆盖的作用以及两者间的差距,并对医疗保险制度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3年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2008年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2011年医改中期评估调查中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住院报销情况以及居民家庭的医疗卫生支出相关数据。3次卫生服务调查调查的户数分别为57023、56456、18822户,调查人数分别为193689、177501、59835人,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8. 30% 、95. 00% 、95. 50% 。采用SAS10. 0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来检验2003、2008、2011年的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来检验均值间差异,以P < 0. 01作为显著性差异标准。所有数据都被折算至2011年的费用水平。

2结果

2. 1国家服务调查入户受访者特征分布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国家32地区96个县区的样本住户开展入户调查,能够有效代表我国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3次受访者居住地、家庭收入等特征信息见表1。

2. 2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覆盖率变化趋势

2003 ~ 2011年3次调查我国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情况见表 3。

2. 3 2003 ~ 2011年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变化

2003 ~ 2011年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变化,居民门诊率、住院率、住院分娩率变化情况见表2。

2. 4 2003 ~ 2011年我国住院补偿变化趋势

2003 ~ 2011年我国住院补偿的变化趋势相关数据见住院补偿比变化趋势( 表4) ,人均年住院报销费用及所占住院总费用的比重,2011年为半年补偿费用,放大全年计算8年的年增长率。3次调查住院患者因经济原因自出院率的变化趋势见表5。

2. 5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风险保护变化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风险保护变化相关数据见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变化情况( 表6) 和我国家庭卫生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份额变化情况( 表7) 。

3讨论

3. 1我国基本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通过表2所反映的情况,截止到201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 7% ,已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3]。保障制度覆盖人口增长幅度较快,全国平均年增长率大约为15. 8% 。其中,城市地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增长尤为突出,由2003年的21. 0% 增长至2011年的97. 4% ,年均增长率达到21. 1% 。在2003年以前,由于只有“城职保”对城市中的职工进行医疗保险,而城市中相当大一部分未工作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学生、失业人口等,并不包括在保险覆盖范围之内。这一部分人本就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更多的扶持与照顾,若没有受到医保覆盖,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所以,针对这一问题,2005年“新农合”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城居保”于2007年初开始试点并逐步推行,广泛覆盖“城职保”没有覆盖的城市农村居民,这是对我国医保制度一个重要的补充,我国医保制度逐步走向全民覆盖。

3. 2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比的双重提高促进居民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

从表4能够看出,2003年我国平均住院补偿比为14. 4% ,到2011年增长至46. 9% ,年均变化率为15. 9% 。农村居民的住院补偿比 一直高于 城市地区,2003年分别为34. 5% 和5. 8% ,2011年分别为54. 6% 和43. 7% ,但城市地区的补偿比增长较快,年均变化率为28. 72% ,高于农村地区的5. 9% ,造成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补偿比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归结于2007年“城职保”开始试点并推广后对城镇人口实现医保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这8年来农村地区的“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提高的速度明显增快,200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2008年之前的速度,这说明“新农合”制度在覆盖率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已把制度完善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提高报销补偿力度,把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落实到实处,为农民谋取真正利益。

在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率的双重提高下,增进了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意愿,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居民有能力去购买更多的医疗服务,如表3所示,居民服务利用率的3个指标,门诊率、住院率和住院分娩率都有显著提高。其中,住院率增 长幅度最 大,年均增长 率为11. 82% ,其次是住院分娩率,年均增长率为3. 40% ,门诊率增长最慢,为1. 25% 。该数据表明,医疗保险的提升对于居民住院的帮助大于门诊,这是由于患者的主要疾病负担来自于住院花费,住院单次费用远远高于门诊单次费用,患者“看病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住院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主要由于居民罹患重大疾病,支付高额住院费用而产生的。所以,在完成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医疗保险,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着眼于提高居民医保补偿比特别是住院补偿比,并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让老百姓能真正的看得起病,住得起院,也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必经之路。

3. 3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并未明显减轻

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是衡量家庭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指标[4]。如表1所示,城市、农村家庭年均收入在2003~ 2011年的8年时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 3% 和13. 5% 。在家庭年均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比例却没有明显变化。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对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从表5患者因经济原因自行出院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因经济原因自行出院的患者在逐年减少,年均变化率在 - 10. 8% ,改善速度较为明显,但截止2011年底,全国范围内仍有28. 0% 的患者由于经济情况自行出院,即在所有住院患者中,超过1 /4的患者是因为无法承担住院费用在病情没有稳定控制的情况下自行出院。从表7中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家庭卫生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份额一直在增长,相对于家庭收入的飞速增长,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使得居民收入和医保政策相对滞后。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收入的增长。究其原因,其一为我国老龄化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5]。这类疾病一般伴随终身,要求终身治疗、终身服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二为我国政府投入不足,保险水平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5. 15% ,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7. 2% ,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自1978年以来由20% 左右提高到50% 左右,政府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无论是从比重上还是从绝对数上都低于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投入。

4结论

我国医保制度逐步走向全民覆盖,但并未实现WHO提倡的全面健康覆盖。但我国现有的“全民医保”并不是全民健康覆盖,全民医保通常是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一种制度安排。全民健康覆盖的关注点在于全民的健康,其目标不是建立一种制度,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来实现全国居民健康服务的覆盖与保险。同时,全民健康覆盖的内容不单单是医疗服务的保险覆盖,还包括公共卫生、健康促进、卫生决策等其他不涵盖在医疗保险范围之内的内容[6]。但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我国医疗保险本覆盖与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覆盖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医保政策仍然存在盲点,使得一些特殊人群排除在外,如一部分因经济贫困无力参保的农村居民,由于户籍制度和异地就医制度滞后而参保麻烦的农民工等外出务工人员,使得全民医保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7]。这部分人大多数生活条件较差,又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保护,一旦出现较严重疾病,必将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严重打击,并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是说,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Access的问题,提高了居民服务利用,但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居民Finance的问题,居民经济保护的问题仍没解决,全民服务利用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这两方面正是全民健康覆盖的最核心的内涵,单纯的提高一个并不代表全民健康覆盖的推进是有效的,不能对外只肯定改善的一面,如果公平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没有解决全民健康保险的核心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1年全国已经达到了95. 7% 的覆盖率。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这种覆盖是低水平的覆盖,对于减轻我国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有限,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覆盖。这意味着在新医改进入到深水区的同时,作为医改的重要一环,我国的医疗保险也进入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在转型期中,我们要把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作为工作的基础,把提高医疗保险报销力度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实现整合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工作的目标。目前,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新农合”同“城居保”合并的试点,再同“城职保”进行逐步接轨[8],从“三元化”逐步进入到“二元化”,最终实现“一元化”,消除制度间的不平等,建立一个普世平等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基本医疗制度全民覆盖在我国推进“全民健康覆盖”进程中的作用,同时剖析“全民健康覆盖”与“全民医保”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2003~2011年我国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医疗保险覆盖率、住院补偿比、灾难性卫生支出等健康服务利用指标等相关数据。结果:我国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比的双重提高促进居民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并未明显减轻。结论:我国全民医保推动了全民健康覆盖的进程,但当前服务利用不公平性是全民健康服务推进的主要制约。

篇4:全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健康优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健康的考虑纳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秀峰说,将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健康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健康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健康及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同时也要求健康问题监督与问责优先。”

王秀峰说,坚持健康优先的核心是摒弃过去以物为中心、片面追求GDP增长、将卫生与健康单纯作为消耗性行业的发展观,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健康需求为牵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采取和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带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健康红利”。

“为保障健康优先,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王秀峰说,要建立健康影响评估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确保将对健康的考虑纳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我国在完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率先探索独立的健康影响评估试点,积累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说,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不断进步的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首先是健康管理体制的建设,即“健康入万策”,需要跨部门、跨领域协调联动,成立国家健康促进委员会,以健康中国统领协调各部门。

共建共享,形成强大健康合力

《纲要》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3个层面,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提升国家健康能力,实现“健康服务全覆盖、优质公平可持续”的健康理念,是政府部门的首要职责。要深化健康体制改革,健全国民健康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实现健康保障全覆盖;提升健康治理能力,完善健康监管体系;全面改善健康环境,为健康生活提供环境保障;适度发展健康产业,坚守健康服务的公益性。建设健康中国,还需要为国民提供促进和改善全民健康生活的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说,《纲要》的通过和发布,是医学健康领域的重大事件,让人感觉非常振奋。建设健康中国,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要建立大健康观。未来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重点要在实现“四维健康”上下功夫,即无病无弱、身心健全、社会适应、环境和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如果仅仅将对健康的追求等同于医疗治病,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纲要》从健康生活入手,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疾病挑战最直接、最积极主动的应对。

公平公正,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纲要》提出,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提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健全、公平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孟庆跃说,《纲要》提出优化服务结构,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院体系相衔接,系统性整体推进改革。关键是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否则医疗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不可能彻底改变。要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角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类型卫生机构的功能进行界定,并据此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和评估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

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认为,改革医疗卫生筹资机制,把资金更多投入到健康领域,用于健康管理、康复和预防。医务工作者也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避免疾病发生。这就要改变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医务人员把更多精力用于维护国民健康。

篇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总结

1、20xx年9月2号,我卫生院组织相关医务人员,由陈小飞副院长组织,于鲍亭大队开展健康咨询活动,为咨询人员免费测血压,解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遇到的日常问题。共免费测量血压100余人,前来咨询的群众120人,发放宣传单500余份,宣传册60余份。

2、于我卫生院门诊大厅悬挂横幅“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一条,提醒就诊患者健康活动意识,时刻注意吃动平衡。并于门诊大厅设置健康咨询书架一个,放置健康宣传手册,以便就诊患者随时取阅,积极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和享有生命质量。

此次宣传活动得到群众的好评,让居民能够更了解饮食活动与慢性病发生、防治的关系,提倡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让群众能够积极采取行动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共享健康生活。

篇6: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总结

工 作 总

(2018年9月30日)

七星关区田坎乡岩脚小学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总结

根据《毕节市七星关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第12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2018〕87号)的要求,我校制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有步骤的推进我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健康综合素质,把我校建设成环境更美、学生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学校,现将我校2018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校成立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行动”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二、充分利用宣传栏、各种宣传资料,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全面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各种宣传活动,推进健康宣传活动的开展。

三、主要内容。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工作主线,以倡导合理的饮食与开展适宜的运动为两大重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行动”氛围。

(一)倡导合理的饮食,注重系统性。以“合理营养、健康饮食”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系统的饮食知识培训。

(二)开展适宜的运动,注重针对性。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三)与慢性病防治工作相结合,加强健康管理

1.学校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基线调查和健康教育开发学生的健康需求,逐步建立健康档案。

2.学校通过开展 全校学生慢性病的筛查,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通过健康危险因素评估为其制定健康维护计划,促使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通过积极参与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通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充分调动我校学生的积极性,广泛普及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提高其健康意识和维护自身健康的技能,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的开展,改善学生健康。

七星关区田坎乡岩脚小学

篇7:开展全民健康日宣传活动总结

我们知道改善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减少慢性非传染病危害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善人们不良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发病率和控制率。首先我们要做好辖区的健康教育,提高我辖区人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此,我社区于9月1日上午开展一场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以其带动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这次活动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当日上午,我院在医院前设立一个现场咨询宣传点,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现场测血压,健康生活指导,宣传高血压、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与健康的关系,提倡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重点强化宣传口号“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制作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宣传栏,向群众发放宣传单。这次宣传活动日,我院设立1个咨询点,悬挂横幅2条,免费测量血压80人,测血糖35人,前来咨询的群众120人,发放宣传单200份。参与的居民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样的活动使丰富了他们的保健知识,为健康长寿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此次宣传活动深受中老年人的欢迎,通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活动,使群众进一步了解“减盐、预防高血压”的意义,提高了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防治知识水平。

篇8:全民健康体检总结

这一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了精辟的阐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健康资本国家的根本原因所在。研究发现,我们党对人民健康的关心一直与创建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建立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着力点。从以下几个时间节点和史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对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各项保障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合法机构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拟定的《劳动法大纲》中明确提出劳动者应当参加一切保险,其保险费应当完全由雇主或国家负责。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实行劳动保险的主张。

1927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还提出“政府应设立劳动保险局,由资本家每月缴纳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基金”。

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第十章就是养老、工伤等各项保障的规定,其中包括支付工人和其家属的医药费。

1948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决定于1949年4月1日起在铁路、邮电、煤矿等七大国营行业试行。东北行政委员会还专门为这一条例的试行制定了试行细则,具体项目包括医疗费、医疗补助、丧葬费、丧葬补助及救济金、家庭抚恤金、生育补助金等,涵盖了除失业保险之外的所有项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劳动保险法规,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劳动保险条例奠定了基础。

2 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真正成为全国普遍执行的规范化制度,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这就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企业劳保、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

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劳保医疗制度的确立。劳保医疗制度覆盖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后来扩大到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建筑等行业。

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标志着公费医疗制度建立。适用范围为各级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

劳保、公费医疗制度都是以工资收入者为主要对象。劳保医疗由企业出钱,企业管理;公费医疗由财政出资,成立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管理。两项制度在筹资上个人不缴费,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实际上是“免费医疗”,是福利而不是保险。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实行了40多年,对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历史作用。

3 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型基本医保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建立了职工基本医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其中,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建立最早。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44号文件)颁布。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的医疗保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一是实行强制参保原则。规定国有、集体、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城镇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这里的“强制”是个好词,其目的是确保人人享有公平的参保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大数法则和互助共济效应。

二是首次实行权利义务相对等的保险原则。规定医疗保险费由单位与个人共同缴纳,体现了资金筹集上的责任分担。医疗费用方面,规定了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三条线”政策,体现了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起付线为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的10%,封顶线为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的4倍。2009年以来,按照新医改文件的要求,封顶线普遍达到6倍。个人缴费和“三条线”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告别了国家和用人单位大包大揽的“免费医疗”,建立了个人分担机制,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或避免浪费。

三是实行“第三方”付费原则。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主管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登记、权益记录、待遇支付等经办服务,发挥医保经办机构第三方付费的作用,代表参保人团购医疗服务,以改变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单个就医者的弱势地位。

除上述三大原则外,44号文件还规定了保障范围、管理制度和费用结算办法,即“三二一”管理规范;将原来享受劳保、公费医疗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到一个制度,打破了国家干部与企业职工的界线,统称“城镇职工医保”,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又将“城镇”二字去掉,称为“职工基本医保”,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实际,因为已有5000多万农民工参加了职工医保,而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再用“城镇职工”显然不合时宜和实际。

综上所述,44号文件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确立了“保基本”的基本方针,建立了责任共担、互助共济的保险机制,是由“福利型”向“保险型”的跨越,赋予了制度可持续的内涵。它为后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及经办服务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依据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的要求建立的,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医疗保障有了制度安排,数亿农民无医保的历史宣告结束。新农合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筹资渠道实行政府补助与家庭缴费相结合。这种筹资方式改变了纯粹的农民合作模式,且以政府补助为主。筹资模式决定制度性质。因此,新农合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医疗性质,变成了一项真正的基本医保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是按照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建立的,标志着基本医疗保险的最后一块空白——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险也有了制度安排。

4 新医改成为全民医保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4.1 中央提出“一个完善、两个全面”覆盖目标

2009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一个完善、两个全面”:一个完善,即“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覆盖就业人口”;两个全面,一是“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试点意见”提前了一年;二是“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乡参保参合总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达95%以上,全民覆盖目标基本实现。

4.2 政府补助和待遇水平实现双升

在实现人员全覆盖的过程中,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由2003年试点时财政补助每人20元,提高到2008年80元,2010年120元,2011年200元,2012年240元,2013年280元,2014年320元,2015年380元。个人或家庭缴费标准由各省自定。城镇居民医保2007年试点时人均财政补助40元,2010年以后与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完全相同。待遇方面,农民的医疗费报销比例达到75%,城镇居民达到70%。两项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4.3 顶层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2016年1月3日,《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国发〔2016〕3号,以下简称3号文件)发布实施,到目前已有北京、湖北等9个省份实现了符合社会保险发展规律、国家社会保险基本法律和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等“三符合”的整合,加上3号文件出台前整合的9个省份,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了“三符合”的整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央提出的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意图和目标一定会实现。个别因遭受干扰在管理体制上另搞一套的地区迟早会回到符合规律和法律的轨道上来,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上述历程清晰地显示,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我们党一直是顶层决策者、组织领导者、制度政策设计者、改革方向的指引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全民医保。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医保目标仍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5 几点思考

5.1 全民健康离不开全民医保

2003年9月,原卫生部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在27696例患者中,到医疗机构就诊的为14152例,占患者总例数的51.1%,应就诊未就诊的占48.9%,其中38.2%的患者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就诊,应就诊未就诊达到23.5亿人次。住院方面,在调查出院患者的出院原因时,43.3%的患者自己要求出院,其中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的占63.9%;调查对象中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比例为29.6%,达6.3亿人次,其中因经济困难应住院未住院的占70%。因为那时新农合试点文件刚刚下发,并未实施;城镇居民医保4年后的2007年才开始试点。这就意味着当时除了职工一个群体外,城乡居民都没有医疗保险。这是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甚至住了院又要求出院的真实原因。

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圆了中国城乡百姓世世代代“病有所医”的医保梦。从此,长期压抑的医疗需求得到空前释放,就医人次直线上升:2002年,全国居民就诊总人次为21.45亿,人均就诊1.67次;2008年,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实施,就诊总人次达到35.3亿,人均就诊2.7次;2011年就诊总人次达62.7亿,人均就诊4.6次;2012年再创新高,达到68.9亿人次,人均就诊5.1次。到2015年,人均就诊一直保持5.1次以上。住院方面,2002年入院人数为5991万人,2011年达到1.5亿人,2012年达到1.78亿人。急剧增加的就医人次揭示了一个道理:老百姓有医保了,有病敢去医院治疗了,健康有了保障。健康连着小康,所以是天大的好事。这个道理提示我们,全民健康离不开全民医保作基础。

5.2 全民医保与“四更”目标相距尚远

“四更”目标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全民医保。这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实现“四更”目标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担当起全民健康的基础性大任。

目前的全民医保,与“四更”目标相距尚远:一是缺乏统一性。至今仍有十余个省份未作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决策。二是缺乏整体性。基本医保制度要与医疗救助、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各项补充保险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整体,才能“以多层次保障应对多元化利益诉求”,就现状而言,多层次之间最缺的就是整体性的理念和机制,加强基本医保与补充层次的衔接或统筹管理势在必行。三是缺乏系统性。从扩面征缴、待遇支付到监督管理,尚未形成环环相扣的机制,其中监管尤其薄弱。异地就医之所以成为欺诈骗保的重灾区,其原因就在于只强调结算方便而监管缺失。四是缺乏协同性。首先是三医难以联动是协同缺失或错位的直接原因,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不合理过快增长消蚀了不断增加的医保基金投入和不断提高的报销比例,看病难、看病贵并未缓解。其次是三项医保不协同。由于居民医保“大病保险”个人不缴费,待遇水平与职工医保逐步接近,许多参加了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纷纷中断医保、养老保险关系,转而参加居民医保和新农保,严重冲击了参保机制的稳定性。五是缺乏社保与商保功能的清晰界定。导致二者错位或混淆的现象严重存在。

医保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只这“五个缺乏”,但却足以说明建设“四更”全民医保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5.3 坚定信心,弥补缺陷,建设“四更”医保

解决上述几个缺乏,要深刻领会和弄懂悟透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弄懂悟透全民医保与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内在关系,从实现全面小康的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这是建立“四更”医保的思想基础。现实存在的城乡居民医保难统一,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难提升,不是难在方法上,而是难在大局观念的缺失上。其次,深刻领会全民医保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弄懂悟透保障人民健康、造福全国百姓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主张,增强按党的宗旨办事的自觉性,提升建设“四更”医保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三,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的方针政策,弄懂悟透坚守社会保险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法律)的重要性,以敢于担当的勇气,排除干扰,正本清源,弥补缺陷,健全全民医保。第四,深刻领会建设法治医保与建设“四更”医保的关系,弄懂悟透法制在治国、施保中的重器和利器作用,不断提升依法办事的觉悟。第五,深刻领会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重要性,弄懂悟透坚定中国特色全民医保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何等必要,为建设全面小康要求的“四更”医保不懈奋斗。我们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越战越勇,终于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还应该看到,上述“五个深刻领会”与“五个弄懂悟透”,不是指会说会道,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做。做得好才算真正弄懂悟透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Z].2009.

[2]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Z](.2016.

[3]王东进.跨上公正和谐医保新征程[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6-9.

上一篇:临涧中心卫生院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实施方案下一篇:戳心句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