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全民健康知识试卷

2024-04-17

云和县全民健康知识试卷(精选4篇)

篇1:云和县全民健康知识试卷

云和县全民健康知识竞赛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我国对艾滋病人实行什么政策?

A.两免一补 B.三公 C.四免一关怀 D.一概关押隔离 2.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____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A.白血病 B.感冒 C.癌症 D.炎症 3.出现咳嗽、咳痰____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4.健康“一二一”行动是指____。

A.日行一万步 B.吃动两平衡 C.健康一辈子 D.以上都是 5.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____。

A.医疗保险 B.五险一金 C.电话费报销 D.职业保护的权利 6.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____。

A.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B.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起 C.从饮食健康做起 D.从纵情娱乐开始 7.在吸血虫病疫区该怎么做?

A.相信自己福大没关系的 B.少喝疫水 C.避免接触并及时服用预防药物 D.远离疫区 8.我省对成瘾的艾滋病患者用____维持治疗。

A.阿司匹林 B.美沙酮 C.柴黄颗粒 D.泰克 9.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应达到____以上。A.50% B.60% C.70% D.80% 10.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怎么做能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A.接种流感疫苗 B.每天吃大量抗生素,杜绝流感发生 C.屯粮不出门 D.不和家人、朋友等接触,以防传染 11.孕妇的口腔卫生保健,应该____。

A.特殊对待 B.照常处理 C.不用处理 D.不管他 12.下面哪些因素对于营养与食品安全非常重要? A.科学选择烹调方式 B.绿色食材 C.正确的营养搭配 D.以上的选项都正确 13.劳逸结合,每天保证____小时睡眠。

A.6-7 B.7-8 C.8-9 D.9-10 14.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是____。

A.5月31日 B.9月1日 C.10月8日 D.11月14日 15.吸烟者该如何尊重不吸烟者的权利?

A.不在公共场合吸烟 B.带着不吸烟者一起吸烟 C.各有各的自由 D.不用尊重 16.劳动者怀疑自己患上了职业病,可申请____。A.体检 B.职业病诊断 C.放假回家 D.退休 17.每天每人食用食盐不多于____g。

A.5 B.6 C.7 D.8 18.《云和县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号是____。

A.云政办发【2015】41号 B.云政办发【2015】42号 C.云政办发【2015】43号 D.云政办发【2015】44号 19.制定工间操制度,每天职工运动时间不少于____分钟。A.10 B.20 C.30 D.40 20.《云和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广行动实施方案》是____发文的。A.云和县人民政府

B.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C.云和县卫生计生局 D.云和县总工会

二、判断题(每题2题,共20分)

1.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2.发生突发事件时,一切行动听指挥,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开展自救、互助活动。()3.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0。()4.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5.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6.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7.到 2015年底,云和县至少完成健康社区 5家、健康单位 7家、健康餐厅 7家、健康食堂 7家、健康步道 1个、健康主题公园 1个的创建任务。()8.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9.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10.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哪些?主要表现是什么?

2.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广行动的具体任务有哪八项?

四、问答题(共20分)

1.你觉得该如何做好本单位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至少答出5项以上)

篇2:云和县全民健康知识试卷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三纵三横”医疗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称为城职保)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称为城居保)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称为新农合) 合称为“三纵”,作为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部分,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三横”即主体层、保底层和补充层。在“三纵三横”完整的框架下,我国医疗保险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正快步走向人员的全覆盖[2];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报销比例也逐年提高,截止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 以上,住院补偿率由2003年的14. 4% 提升到了2011年的46. 9% ,同时又逐步开展了门诊统筹以及大病二次补偿。然而,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医疗保险实际保险效果的提升,报销比例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居民医疗负担的减轻,我国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离真正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仍有较大差距。所以,作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整个过程中的必要进程,针对现阶段医疗保险全覆盖的效果及在全民健康覆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拟对2003 ~ 2011年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医疗保险全覆盖对健康覆盖的作用以及两者间的差距,并对医疗保险制度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3年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2008年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2011年医改中期评估调查中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住院报销情况以及居民家庭的医疗卫生支出相关数据。3次卫生服务调查调查的户数分别为57023、56456、18822户,调查人数分别为193689、177501、59835人,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8. 30% 、95. 00% 、95. 50% 。采用SAS10. 0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来检验2003、2008、2011年的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来检验均值间差异,以P < 0. 01作为显著性差异标准。所有数据都被折算至2011年的费用水平。

2结果

2. 1国家服务调查入户受访者特征分布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国家32地区96个县区的样本住户开展入户调查,能够有效代表我国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3次受访者居住地、家庭收入等特征信息见表1。

2. 2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覆盖率变化趋势

2003 ~ 2011年3次调查我国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情况见表 3。

2. 3 2003 ~ 2011年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变化

2003 ~ 2011年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变化,居民门诊率、住院率、住院分娩率变化情况见表2。

2. 4 2003 ~ 2011年我国住院补偿变化趋势

2003 ~ 2011年我国住院补偿的变化趋势相关数据见住院补偿比变化趋势( 表4) ,人均年住院报销费用及所占住院总费用的比重,2011年为半年补偿费用,放大全年计算8年的年增长率。3次调查住院患者因经济原因自出院率的变化趋势见表5。

2. 5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风险保护变化

2003 ~ 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风险保护变化相关数据见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变化情况( 表6) 和我国家庭卫生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份额变化情况( 表7) 。

3讨论

3. 1我国基本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通过表2所反映的情况,截止到201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 7% ,已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3]。保障制度覆盖人口增长幅度较快,全国平均年增长率大约为15. 8% 。其中,城市地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增长尤为突出,由2003年的21. 0% 增长至2011年的97. 4% ,年均增长率达到21. 1% 。在2003年以前,由于只有“城职保”对城市中的职工进行医疗保险,而城市中相当大一部分未工作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学生、失业人口等,并不包括在保险覆盖范围之内。这一部分人本就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更多的扶持与照顾,若没有受到医保覆盖,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所以,针对这一问题,2005年“新农合”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城居保”于2007年初开始试点并逐步推行,广泛覆盖“城职保”没有覆盖的城市农村居民,这是对我国医保制度一个重要的补充,我国医保制度逐步走向全民覆盖。

3. 2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比的双重提高促进居民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

从表4能够看出,2003年我国平均住院补偿比为14. 4% ,到2011年增长至46. 9% ,年均变化率为15. 9% 。农村居民的住院补偿比 一直高于 城市地区,2003年分别为34. 5% 和5. 8% ,2011年分别为54. 6% 和43. 7% ,但城市地区的补偿比增长较快,年均变化率为28. 72% ,高于农村地区的5. 9% ,造成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补偿比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归结于2007年“城职保”开始试点并推广后对城镇人口实现医保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这8年来农村地区的“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提高的速度明显增快,200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2008年之前的速度,这说明“新农合”制度在覆盖率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已把制度完善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提高报销补偿力度,把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落实到实处,为农民谋取真正利益。

在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率的双重提高下,增进了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意愿,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居民有能力去购买更多的医疗服务,如表3所示,居民服务利用率的3个指标,门诊率、住院率和住院分娩率都有显著提高。其中,住院率增 长幅度最 大,年均增长 率为11. 82% ,其次是住院分娩率,年均增长率为3. 40% ,门诊率增长最慢,为1. 25% 。该数据表明,医疗保险的提升对于居民住院的帮助大于门诊,这是由于患者的主要疾病负担来自于住院花费,住院单次费用远远高于门诊单次费用,患者“看病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住院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主要由于居民罹患重大疾病,支付高额住院费用而产生的。所以,在完成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医疗保险,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着眼于提高居民医保补偿比特别是住院补偿比,并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让老百姓能真正的看得起病,住得起院,也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必经之路。

3. 3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并未明显减轻

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是衡量家庭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指标[4]。如表1所示,城市、农村家庭年均收入在2003~ 2011年的8年时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 3% 和13. 5% 。在家庭年均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比例却没有明显变化。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对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从表5患者因经济原因自行出院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因经济原因自行出院的患者在逐年减少,年均变化率在 - 10. 8% ,改善速度较为明显,但截止2011年底,全国范围内仍有28. 0% 的患者由于经济情况自行出院,即在所有住院患者中,超过1 /4的患者是因为无法承担住院费用在病情没有稳定控制的情况下自行出院。从表7中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家庭卫生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份额一直在增长,相对于家庭收入的飞速增长,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使得居民收入和医保政策相对滞后。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收入的增长。究其原因,其一为我国老龄化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5]。这类疾病一般伴随终身,要求终身治疗、终身服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二为我国政府投入不足,保险水平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5. 15% ,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7. 2% ,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自1978年以来由20% 左右提高到50% 左右,政府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无论是从比重上还是从绝对数上都低于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投入。

4结论

我国医保制度逐步走向全民覆盖,但并未实现WHO提倡的全面健康覆盖。但我国现有的“全民医保”并不是全民健康覆盖,全民医保通常是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一种制度安排。全民健康覆盖的关注点在于全民的健康,其目标不是建立一种制度,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来实现全国居民健康服务的覆盖与保险。同时,全民健康覆盖的内容不单单是医疗服务的保险覆盖,还包括公共卫生、健康促进、卫生决策等其他不涵盖在医疗保险范围之内的内容[6]。但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我国医疗保险本覆盖与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覆盖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医保政策仍然存在盲点,使得一些特殊人群排除在外,如一部分因经济贫困无力参保的农村居民,由于户籍制度和异地就医制度滞后而参保麻烦的农民工等外出务工人员,使得全民医保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7]。这部分人大多数生活条件较差,又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保护,一旦出现较严重疾病,必将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严重打击,并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是说,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Access的问题,提高了居民服务利用,但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居民Finance的问题,居民经济保护的问题仍没解决,全民服务利用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这两方面正是全民健康覆盖的最核心的内涵,单纯的提高一个并不代表全民健康覆盖的推进是有效的,不能对外只肯定改善的一面,如果公平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没有解决全民健康保险的核心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1年全国已经达到了95. 7% 的覆盖率。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这种覆盖是低水平的覆盖,对于减轻我国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有限,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覆盖。这意味着在新医改进入到深水区的同时,作为医改的重要一环,我国的医疗保险也进入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在转型期中,我们要把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作为工作的基础,把提高医疗保险报销力度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实现整合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工作的目标。目前,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新农合”同“城居保”合并的试点,再同“城职保”进行逐步接轨[8],从“三元化”逐步进入到“二元化”,最终实现“一元化”,消除制度间的不平等,建立一个普世平等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基本医疗制度全民覆盖在我国推进“全民健康覆盖”进程中的作用,同时剖析“全民健康覆盖”与“全民医保”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2003~2011年我国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医疗保险覆盖率、住院补偿比、灾难性卫生支出等健康服务利用指标等相关数据。结果:我国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比的双重提高促进居民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并未明显减轻。结论:我国全民医保推动了全民健康覆盖的进程,但当前服务利用不公平性是全民健康服务推进的主要制约。

篇3:全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健康优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健康的考虑纳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秀峰说,将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健康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健康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健康及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同时也要求健康问题监督与问责优先。”

王秀峰说,坚持健康优先的核心是摒弃过去以物为中心、片面追求GDP增长、将卫生与健康单纯作为消耗性行业的发展观,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健康需求为牵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采取和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带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健康红利”。

“为保障健康优先,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王秀峰说,要建立健康影响评估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确保将对健康的考虑纳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我国在完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率先探索独立的健康影响评估试点,积累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说,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不断进步的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首先是健康管理体制的建设,即“健康入万策”,需要跨部门、跨领域协调联动,成立国家健康促进委员会,以健康中国统领协调各部门。

共建共享,形成强大健康合力

《纲要》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3个层面,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提升国家健康能力,实现“健康服务全覆盖、优质公平可持续”的健康理念,是政府部门的首要职责。要深化健康体制改革,健全国民健康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实现健康保障全覆盖;提升健康治理能力,完善健康监管体系;全面改善健康环境,为健康生活提供环境保障;适度发展健康产业,坚守健康服务的公益性。建设健康中国,还需要为国民提供促进和改善全民健康生活的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说,《纲要》的通过和发布,是医学健康领域的重大事件,让人感觉非常振奋。建设健康中国,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要建立大健康观。未来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重点要在实现“四维健康”上下功夫,即无病无弱、身心健全、社会适应、环境和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如果仅仅将对健康的追求等同于医疗治病,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纲要》从健康生活入手,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疾病挑战最直接、最积极主动的应对。

公平公正,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纲要》提出,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提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健全、公平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孟庆跃说,《纲要》提出优化服务结构,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院体系相衔接,系统性整体推进改革。关键是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否则医疗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不可能彻底改变。要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角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类型卫生机构的功能进行界定,并据此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和评估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

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认为,改革医疗卫生筹资机制,把资金更多投入到健康领域,用于健康管理、康复和预防。医务工作者也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避免疾病发生。这就要改变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医务人员把更多精力用于维护国民健康。

篇4:云和县全民健康知识试卷

这一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了精辟的阐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健康资本国家的根本原因所在。研究发现,我们党对人民健康的关心一直与创建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建立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着力点。从以下几个时间节点和史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对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各项保障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合法机构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拟定的《劳动法大纲》中明确提出劳动者应当参加一切保险,其保险费应当完全由雇主或国家负责。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实行劳动保险的主张。

1927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还提出“政府应设立劳动保险局,由资本家每月缴纳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基金”。

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第十章就是养老、工伤等各项保障的规定,其中包括支付工人和其家属的医药费。

1948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决定于1949年4月1日起在铁路、邮电、煤矿等七大国营行业试行。东北行政委员会还专门为这一条例的试行制定了试行细则,具体项目包括医疗费、医疗补助、丧葬费、丧葬补助及救济金、家庭抚恤金、生育补助金等,涵盖了除失业保险之外的所有项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劳动保险法规,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劳动保险条例奠定了基础。

2 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真正成为全国普遍执行的规范化制度,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这就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企业劳保、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

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劳保医疗制度的确立。劳保医疗制度覆盖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后来扩大到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建筑等行业。

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标志着公费医疗制度建立。适用范围为各级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

劳保、公费医疗制度都是以工资收入者为主要对象。劳保医疗由企业出钱,企业管理;公费医疗由财政出资,成立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管理。两项制度在筹资上个人不缴费,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实际上是“免费医疗”,是福利而不是保险。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实行了40多年,对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历史作用。

3 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型基本医保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建立了职工基本医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其中,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建立最早。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44号文件)颁布。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的医疗保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一是实行强制参保原则。规定国有、集体、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城镇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这里的“强制”是个好词,其目的是确保人人享有公平的参保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大数法则和互助共济效应。

二是首次实行权利义务相对等的保险原则。规定医疗保险费由单位与个人共同缴纳,体现了资金筹集上的责任分担。医疗费用方面,规定了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三条线”政策,体现了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起付线为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的10%,封顶线为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的4倍。2009年以来,按照新医改文件的要求,封顶线普遍达到6倍。个人缴费和“三条线”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告别了国家和用人单位大包大揽的“免费医疗”,建立了个人分担机制,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或避免浪费。

三是实行“第三方”付费原则。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主管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登记、权益记录、待遇支付等经办服务,发挥医保经办机构第三方付费的作用,代表参保人团购医疗服务,以改变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单个就医者的弱势地位。

除上述三大原则外,44号文件还规定了保障范围、管理制度和费用结算办法,即“三二一”管理规范;将原来享受劳保、公费医疗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到一个制度,打破了国家干部与企业职工的界线,统称“城镇职工医保”,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又将“城镇”二字去掉,称为“职工基本医保”,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实际,因为已有5000多万农民工参加了职工医保,而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再用“城镇职工”显然不合时宜和实际。

综上所述,44号文件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确立了“保基本”的基本方针,建立了责任共担、互助共济的保险机制,是由“福利型”向“保险型”的跨越,赋予了制度可持续的内涵。它为后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及经办服务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依据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的要求建立的,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医疗保障有了制度安排,数亿农民无医保的历史宣告结束。新农合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筹资渠道实行政府补助与家庭缴费相结合。这种筹资方式改变了纯粹的农民合作模式,且以政府补助为主。筹资模式决定制度性质。因此,新农合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医疗性质,变成了一项真正的基本医保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是按照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建立的,标志着基本医疗保险的最后一块空白——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险也有了制度安排。

4 新医改成为全民医保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4.1 中央提出“一个完善、两个全面”覆盖目标

2009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一个完善、两个全面”:一个完善,即“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覆盖就业人口”;两个全面,一是“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试点意见”提前了一年;二是“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乡参保参合总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达95%以上,全民覆盖目标基本实现。

4.2 政府补助和待遇水平实现双升

在实现人员全覆盖的过程中,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由2003年试点时财政补助每人20元,提高到2008年80元,2010年120元,2011年200元,2012年240元,2013年280元,2014年320元,2015年380元。个人或家庭缴费标准由各省自定。城镇居民医保2007年试点时人均财政补助40元,2010年以后与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完全相同。待遇方面,农民的医疗费报销比例达到75%,城镇居民达到70%。两项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4.3 顶层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2016年1月3日,《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国发〔2016〕3号,以下简称3号文件)发布实施,到目前已有北京、湖北等9个省份实现了符合社会保险发展规律、国家社会保险基本法律和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等“三符合”的整合,加上3号文件出台前整合的9个省份,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了“三符合”的整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央提出的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意图和目标一定会实现。个别因遭受干扰在管理体制上另搞一套的地区迟早会回到符合规律和法律的轨道上来,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上述历程清晰地显示,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我们党一直是顶层决策者、组织领导者、制度政策设计者、改革方向的指引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全民医保。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医保目标仍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5 几点思考

5.1 全民健康离不开全民医保

2003年9月,原卫生部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在27696例患者中,到医疗机构就诊的为14152例,占患者总例数的51.1%,应就诊未就诊的占48.9%,其中38.2%的患者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就诊,应就诊未就诊达到23.5亿人次。住院方面,在调查出院患者的出院原因时,43.3%的患者自己要求出院,其中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的占63.9%;调查对象中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比例为29.6%,达6.3亿人次,其中因经济困难应住院未住院的占70%。因为那时新农合试点文件刚刚下发,并未实施;城镇居民医保4年后的2007年才开始试点。这就意味着当时除了职工一个群体外,城乡居民都没有医疗保险。这是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甚至住了院又要求出院的真实原因。

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圆了中国城乡百姓世世代代“病有所医”的医保梦。从此,长期压抑的医疗需求得到空前释放,就医人次直线上升:2002年,全国居民就诊总人次为21.45亿,人均就诊1.67次;2008年,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实施,就诊总人次达到35.3亿,人均就诊2.7次;2011年就诊总人次达62.7亿,人均就诊4.6次;2012年再创新高,达到68.9亿人次,人均就诊5.1次。到2015年,人均就诊一直保持5.1次以上。住院方面,2002年入院人数为5991万人,2011年达到1.5亿人,2012年达到1.78亿人。急剧增加的就医人次揭示了一个道理:老百姓有医保了,有病敢去医院治疗了,健康有了保障。健康连着小康,所以是天大的好事。这个道理提示我们,全民健康离不开全民医保作基础。

5.2 全民医保与“四更”目标相距尚远

“四更”目标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全民医保。这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实现“四更”目标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担当起全民健康的基础性大任。

目前的全民医保,与“四更”目标相距尚远:一是缺乏统一性。至今仍有十余个省份未作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决策。二是缺乏整体性。基本医保制度要与医疗救助、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各项补充保险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整体,才能“以多层次保障应对多元化利益诉求”,就现状而言,多层次之间最缺的就是整体性的理念和机制,加强基本医保与补充层次的衔接或统筹管理势在必行。三是缺乏系统性。从扩面征缴、待遇支付到监督管理,尚未形成环环相扣的机制,其中监管尤其薄弱。异地就医之所以成为欺诈骗保的重灾区,其原因就在于只强调结算方便而监管缺失。四是缺乏协同性。首先是三医难以联动是协同缺失或错位的直接原因,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不合理过快增长消蚀了不断增加的医保基金投入和不断提高的报销比例,看病难、看病贵并未缓解。其次是三项医保不协同。由于居民医保“大病保险”个人不缴费,待遇水平与职工医保逐步接近,许多参加了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纷纷中断医保、养老保险关系,转而参加居民医保和新农保,严重冲击了参保机制的稳定性。五是缺乏社保与商保功能的清晰界定。导致二者错位或混淆的现象严重存在。

医保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只这“五个缺乏”,但却足以说明建设“四更”全民医保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5.3 坚定信心,弥补缺陷,建设“四更”医保

解决上述几个缺乏,要深刻领会和弄懂悟透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弄懂悟透全民医保与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内在关系,从实现全面小康的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这是建立“四更”医保的思想基础。现实存在的城乡居民医保难统一,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难提升,不是难在方法上,而是难在大局观念的缺失上。其次,深刻领会全民医保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弄懂悟透保障人民健康、造福全国百姓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主张,增强按党的宗旨办事的自觉性,提升建设“四更”医保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三,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的方针政策,弄懂悟透坚守社会保险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法律)的重要性,以敢于担当的勇气,排除干扰,正本清源,弥补缺陷,健全全民医保。第四,深刻领会建设法治医保与建设“四更”医保的关系,弄懂悟透法制在治国、施保中的重器和利器作用,不断提升依法办事的觉悟。第五,深刻领会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重要性,弄懂悟透坚定中国特色全民医保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何等必要,为建设全面小康要求的“四更”医保不懈奋斗。我们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越战越勇,终于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还应该看到,上述“五个深刻领会”与“五个弄懂悟透”,不是指会说会道,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做。做得好才算真正弄懂悟透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Z].2009.

[2]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Z](.2016.

[3]王东进.跨上公正和谐医保新征程[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6-9.

上一篇: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下一篇:28 华南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