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2024-04-18

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通用11篇)

篇1: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与程序

1、药品安全危害事件(以下简称药害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药品质量事件、群体性药害事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重大制售假劣药品事件及其他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药品不良事件。为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根据药品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能或已经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突发事件分为三个等级。

3、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执行。

4、重大制售假劣药品事件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药品安全事件,本院有关科室和个人应立即向院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停药、抢救,对症处理,将危害降至最低。

5、本院任何科室和个人均有责任及时向院领导小组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药害事件的义务。医疗科室在获悉有关药害事件信息时,应立即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药害事件信息需在1小时内上报,不得隐瞒、缓报和谎报。

6、医疗科室发现药害事件的信息事件后或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情况调查、分析事件的原因,在规定时间内报院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药害事件可越级上报。

7、根据药害事件的发展势态,应急报告分为初次报告、动态报告和总结报告: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潜在影响、发展趋势分析、拟采取的措施等。

(2)动态报告内容:根据药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报告药害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应对或处理措施。

(3)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因果分析和应对措施的探讨,对以后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建议等。

8、各医疗科室在接到药害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报告经核实情况后,根据药害事件的性质,在2小时内报告食品药品监管局同时报卫生局。并在全院范围内通报。

备注:

一级:重大药害事件。指药害事件在全院范围影响大,波及范围广,蔓延势头紧急,已经发生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或者致人严重残疾、或者十人以上轻伤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事件。

二级:较大药害事件。指药害事件在医院范围影响扩大,蔓延势头有升级趋势,已经导致一人重伤、或者五人以上轻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事件。

三级:一般药害事件。指药害事件在一定区域内造成较大影响,危害较为严重,具有较为明显的蔓延势头,已经导致一人以上、五人以下轻伤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药品药害事件

篇2: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与程序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药品管理,做好药品的安全监测工作,保证病人用药的有效和安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二、医院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梁峰任组长,中心副李学亮、业务主任郁向军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付丽、李修成、朱新光、何成民、何艳阳、陈影、刘锐、汪振芳组成。

由医务科负责宣传、组织和实施,药剂科负责分析、处理和保存报告档案。

三、医院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各科室负责人作为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联络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掌握,及时督促和帮助临床医生认真地填写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保持与药剂科的密切联系。

药剂科具体承办对临床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鉴别,药剂科负责汇总本院药品不良反应资料,通过网络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另外负责转发上级下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材料。

四、药师接到临床医师填写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后,必须立即到病人床前询问情况、查阅病历,与医师一起共同进行因果关系评价,提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意见。

填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由药剂科专人负责存档。

五、医教部和药剂科负责提供对本院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咨询指导,组织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对某些药物在使用中可能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临床医师以便做好防范措施。

六、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

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除一般的病例外,其余病例报告时均要求向医教部呈报药品说明书和病例摘要,死亡病例还需呈报死亡小结。

七、医护人员获知或者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报告医院药剂科和医教部,经分析确认后由医务科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报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同时填写《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对每一病例还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

八、医院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

九、医教部、药剂科应当对本院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十、各科室应当积极配合医院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分析和资料收集。

十一、对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不按要求履行报告责任者,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经上级部门处理者,按上级部门处理意见。

十二、本制度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围:1、有危及生命,致残直至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不良反应。2、新药使用后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3、疑为药品所致的突变、癌变、畸形。4、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5、非麻醉药品产生的药物依赖性。6、疑为药品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7、其它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可疑即报”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普遍报告原则。

(二)药品不良事件(ADE):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群的用药风险,本着“可疑即报”的原则,对有重要意义的ADE也要进行监测。

(三)药害事件:泛指由药品使用导致的患者生命或身体健康损害的事件,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以及其他一切非预期药物作用导致的意外事件。

相对于药品不良反应,药害事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扩大。药害既包括非人为过失的不良反应,也包括人为过失导致的其他负面药物作用。药害事件主要有三种类型:1、是由于药品质量缺陷(假药、劣药)导致损害的事件;2、是由于合格药品使用过错(超剂量中毒、用错药和不合理用药等)导致损害的事件;3、是合格药品在按说明书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良反应损害,即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四)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4、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5、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六)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

(七)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是指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篇3: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随着现在国家社会法治的不断进步, 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行政法治的思想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 行政主体自我监督机制也得到很大发展, 相对人的权利保障也得到进一步实现。然而对于我国的行政说明理由制度来说, 其面临的困境却是不容忽视的, 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

(一) 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 未形成单独完善的体系

我国说明理由制度面临的困境, 最突出表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这导致了我国说明理由制度只能零散的分布在一些单行法或地方规章之中, 比如:《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78条规定,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充分说明决定的理由, 说明理由包括证据采信理由、依据选择理由和决定裁量理由。行政执法决定文书不说明理由, 仅简要记载当事人的行为事实和引用执法依据的, 当事人有权要求行政主体予以说明。《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4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 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无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造就了我国行政说明理由制度分散的特质, 分散于各个单独的法律法规现状又直接导致实施的重重困难。另一反面我国关于行政说明理由制度的规定也相对较为粗浅简略, 缺乏详细的细则, 可操作性较低。在实践中即使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关于说明理由的规则, 也会被行政主体习惯性的忽视或简化。

(二) 适用范围比较狭窄, 未对授益性行政行为作出规定

从我国目前关于行政说明理由制度的规定,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说明理由程序发生的前提是该行政行为是否定性的行政行为, 所谓的否定性的行政行为即是行政主体作出的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处分行为;也就是说如果行政主体作出的是授益性行为的话就不需要说明理由。说明理由制度的适用仅限于否定性的行政行为。然而如果授益性行政行为没有说明理由的相关规定, 那行政主体在作出授益性行政行为的时候就可相对的随心所欲, 行政相对人也无法对行政主体进行监督。故在我看来, 授益性行政行为同样必须说明理由。

(三) 内容上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相关单行法规中所有关于说明理由制度的规定, 都只是简单粗略的一个大致规定, 只是强调行政主体应该说明理由, 而对为什么需要说明、怎样说明、说明到怎样的程度等并无详细的一个规定。一个法律无相关实施细则可以说是很难实施的, 因其缺乏可操作性, 相反行政主体就拥有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无限制的自由裁量必然带来滥用与渎职的恶果。

(四) 违反说明理由的法律后果不明确

纵观我国现行的说明理由制度的规定, 由于无相关行政程序法的细则或者配套实施规则, 说明理由制度在现实中很难得到实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有的所有法律法规中根本没有规定违反说明理由的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 无救济何来权利, 没有法律后果的法律可以说是纸面意义上的法律。没有相关的追责机制, 说明理由制度对行政主体来说, 其可以遵守亦可忽视, 而对相对人来说, 他们的权利就更难得到保障了。

二、我国行政程序说明理由制度出路———说明理由制度构建

作为一种成熟制度, 说明理由制度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行政程序中要实现说明理由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说明理由的时间

说明理由的时间, 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主张, 说明理由应该只在行政行为作出的同时进行, 也有的学者认为, 说明理由不仅应强调与行政行为同时进行, 更不该忽视行政行为作出之前的事前, 即应进行两次说明理由, 事前与事中。在我看来, 说明理由在正常情况下当然应该涵盖事前与事后的, 然而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事后的说明理由也是需要的。

说明理由的时间非限定的, 不可变通的, 而是针对不同的行为, 不同的情况有所变化, 有所区别的。比如, 一般涉及到相对人的重大利益的行政行为作出之前, 行政主体就应当以一定形式在一段时间内向相对人说明理由, 这样行政行为的作出更能得到相对人的支持与理解。另外针对行政主体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 因为抽象行政行为的复杂性, 行政主体应分阶段的多次向相对人说明理由。在一般行政行为中, 行政主体可在行政行为作出的同时向相对人说明理由, 若遇到特殊紧急情况, 在行政行为发生的事中无法说明理由的, 应在事后向相对人说明理由。

(二) 说明理由的方式

说明理由的方式无非两种, 口头或书面。口头形式固然有简洁, 方便, 成本低等优势, 但其所存在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非正式的口头形式说明会让相对人的维权缺乏证据。

我认为, 在我国应以书面为主、口头为辅, 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才能口头说明理由。书面形式相对于口头形式而言更有利于说明理由的具体落实与相对人的权利得到保障, 当然其也可以为司法审查留下正式的证据。

在紧急情况下可用口头形式, 但为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 如相对人提出申请或在情势必要下, 行政主体在事后也应该以书面形式将之前以口头形式作出的说明理由告知相对人。

(三) 说明理由的内容

说明理由的内容应该有充分的基本事实, 有效的法律依据, 合理且正当的理由。

行政主体在作出决定之前应说明其所依据的基本事实, 而对于次要事实可不予说明, 对于存在争议的事实, 行政主体在说明理由时更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行政主体在说明支撑其行政行为具有合法性的法律规范时, 应全面展示其如何确定法律事实基础, 如何选择法律, 如何进行法律位阶的选择, 如何处理法律规范的冲突, 如何依据此法律作出怎样的行政行为。合理且正当的理由体现在行政主体在说明其作出行政决定时考虑到的, 动机、出发点、成本、得失、以至整个的权衡过程, 该理由也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规则, 符合公共利益需求。

(四) 确定违反行政程序说明理由义务的法律后果

违反说明理由义务应确定以下几种法律后果:

行政主体作出对行政相对人的不利处分而未说明理由的, 将导致行政行为的绝对无效。

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前向相对人说明了理由, 但说明理由时存在严重瑕疵如:说明的理由不清不楚, 说理由错误的, 说明理由不充分的, 这些情况下应撤销该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存在一些轻微瑕疵的可以视情况进行追认而补正其效力, 对于说明理由而言也应同样适用此条, 说明理由不能因些许轻微瑕疵就否定行政行为的效力, 这样太影响行政效率。这种情形只能出现在说明理由的形式与时间上。

参考文献

[1]彭修凯.论行政程序说明理由制度[J].当代法学, 2002 (9) .

[2]章剑生.论行政行为说明理由[J].法学研究, 1998 (3) .

[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4]张树义主编.行政程序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5]章剑生.论行政行为说明理由[J].法学研究, 1998 (3) .

[6]杨汉国.论行政行为说明理由的瑕疵及其法律救济[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7]朱应平.澳大利亚行政说明理由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行政法学研究, 2007 (2) .

[8]叶必丰.行政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9]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一、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二、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

四、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五、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群体不良反应,应立即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并应立即会同同级卫生厅(局)组织调查核实,并向国家仪器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六、个人发现药品引起的新的或者严重的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应直接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对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的单位或个人反馈相关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程序

1、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原则是“可疑即报”。

2、各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后,由当班医护人员通知药剂科临床药师,临床药师接到电话后2小时内到临床了解情况,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3、若遇输液反应或危及生命的药品不良反应,当患者家属提出疑义时,由临床医务人员和病人同负责将药品封存后保存于冰箱内,如患者及其家属对所用药品提出要检验,24小时内由医务科会同患者进行检验或往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4、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小组将所收集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3日内将结果以书面材料反馈临床科室,并上报医务科或相关主管领导。

5、药剂科主任指派专人负责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收集整理,并及时将全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

药害事件调查、处理程序

为做好药品安全事件的处理,减轻后续事件的发生,减少药品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做好药害事件的预防工作,特制定药害事件调查、处理程序。

药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按照药害事件的性质和等级分别采取以下三套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第一套预案:发生一级药害事件时启动

1、接到药害事件报告后,院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核实,确认后下达指令,督导组尽快赶赴现场,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2、到达现场后应立即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以下工作: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协助其它医疗卫生部门,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查明事件原因,依法提取有效证据;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对质量可疑的药品进行抽样送检;已流入社会的有毒有害物品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源头和流通、使用渠道进行全面监控,以控制药害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现场处理工作实行动态报告制度。即每4小时一次向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当地政府报告药害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4、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在岗、车辆齐备、通讯畅通,有关人员都要服从统一调度。

5、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应急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

小时值班电话,做好记录。

6、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向媒体发布药害事件的动态,公正舆论,稳定人心,消除恐慌。

7、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各级有关单位要保障交通工具及其他所需物品的及时提供。

第二套预案:发生二级药害事件时启动

1、接到药害事件报告后,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核实,确认后下达指令,派出督导组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2、到达现场后应立即组织开展以下工作: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协助其它医疗卫生部门,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查明事件原因,依法提取有效证据;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对质量可疑的药品进行抽样送检;已流入社会的有毒有害物品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源头和流通、使用渠道进行全面监控,以控制药害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现场处理工作实行动态报告制度。即每8小时一次向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药害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4、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人员都要服从统一调度,休假人员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开通通讯工具,保持通讯畅通。

5、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应急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值班电话,做好记录。

6、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势态。

第三套预案:发生三级药害事件时启动

1、接到药害事件报告后,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畅通应急通讯联络系统,及时调度和综合、分析、汇总应急工作情况,向领导小组报告。

2、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派工作组于1小时内赶赴现场,迅速组织开展药害事件的调查及现场处理工作。每12小时一次向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一次药害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3、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人员都要开通通讯工具,保持通讯畅通。

4、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应急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值班电话,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汇报。

5、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开展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动与有关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情况,通报信息,协调工作。

6、联系新闻媒体或通过网站,发布有关药害事件信息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7、其他应对措施。

三套预案由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指令,启动第一套预案时,应同时报告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及市政府。

后期处置

1、药害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后,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须在2小时内向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市政府报告。

2、药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或人员未依照本规定履行职责或行动迟缓、失职、渎职而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有关部门应依照党纪、政纪给予纪律处

分或行政处分;对表现突出并做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奖励。

备注:

一级:重大药害事件。指药害事件在全院范围影响大,波及范围广,蔓延势头紧急,已经发生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或者致人严重残疾、或者十人以上轻伤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事件。

二级:较大药害事件。指药害事件在医院范围影响扩大,蔓延势头有升级趋势,已经导致一人重伤、或者五人以上轻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事件。

篇5: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组 长:姜 毅 副组长:王书圣 王建民

组 员:吕新怀王 赫赵大兵王云妍

禚志明徐恒雁赵 飞刘桂君 芸 强曲光林 孙 晶

崔 伟 刘 伟 王韶光 吕洪锦 龙口市人民医院2012年9月1日

魏 吕益奎

邹春玲 张安道

吕晓洁 张玲玲

篇6: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程序、处理流程

根据相关法规和本院有关规定,要求科室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信息报告、报送工作。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告范围: 1.群众性活动的严重伤亡事件;

2.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的投毒案; 3.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 4.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安全事故; 5.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火灾;

6.公共场所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5人以上的治安事故;

7.一次中毒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7人以上或中毒人员身份特殊的中毒事故;

8.重要涉外事件:如外籍、港台等重要人员的重病救治等; 9.其他重大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人以上的。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 1.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肺炭疽和霍乱1例以上;(2)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疫和炭疽等流行;

(3)一个平均潜伏内在同一村(居委会或单位等)发现同一乙类、丙类传染病2例以上或2例以上死亡;

(4)发现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1例以上;(5)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1例以上;

(6)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7)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疫情。

2.中毒事件(包括饮用水、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1)中毒人数超过5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2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出现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3.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丢失、被盗)事件。4.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1)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2)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媒介生物发生异常;(3)医源性感染暴发;

(4)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5)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严重个体反应或死亡事件;(6)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等事件;(7)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8)发生产妇死亡1例以上。

6.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报告内容:

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经过、伤亡人员等。续后根据情况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处置结果等

四、报送时限:

1.接诊科室在15分钟内向医院有关职能部门及总值班作电话口头报告。2.医院有关部门、总值班在15分钟内向市卫生局等有关业务归口单位电话口头报告。

3.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医院防保科责任报告人在2小时内向业务归口单位报告。

六、处理流程

篇7:常见除草剂药害与控制

一、药害的分类

除草剂的药害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引起的药害称为隐性药害。药害症状在施药后短时间内不明显, 需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表现症状。在低温条件下表现抑制作物生长, 叶色浓绿, 遇高温时徒长, 造成贪青晚熟, 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通常表现在播后苗前除草剂和激素类除草剂。药害在新叶及生长点发生, 轻的影响生长, 严重的导致绝产。第二种是由触杀型的除草剂引起的药害称为显性药害。药害症状明显, 容易辩认, 常在高温条件下表现作物叶片有灼烧斑点, 叶枯焦, 不传导, 一般不影响作物生长, 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小;但在作物病害严重, 或受不良环境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或施药过晚在高温条件下药害严重, 有的难以恢复, 或贪青晚熟而减产, 在病害发生严重时也可造成绝产。通常表现在苗后除草剂。常见药害有漂移药害和残留药害。一次性漂移药害包括喷幅间漂移和远距离漂移, 二次漂移包括挥发漂移。

二、常见除草剂药害症状与诊断1、咪唑啉酮类

咪唑乙烟酸药害产生条件:温度低于10℃持续2天及多雨光照少的条件下有药害。常见的药害有飘移和残留造成敏感作物药害。飘移药害最敏感的是甜菜、玉米、小麦、油菜、高粱、谷子度过高可使大豆致死。

咪唑乙烟酸每公顷用有效成分75克:种玉米、小麦、大麦、烟草需间隔12个月, 种棉花、向日葵需间隔18个月, 种水稻、高粱、谷子需间隔24个月, 种马铃薯需间隔36个月, 种油菜、苜蓿、番茄、洋葱、南瓜、西瓜、辣椒、茄子、白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黄瓜等需间隔40个月, 种甜菜、亚麻需间隔48个月。

2、二苯醚类

氟磺胺草醚 (虎威) 、三氟草醚 (杂草焚) 、乙氧氟草醚 (果尔) 等。这类药剂在高温 (气温28℃) 、低湿 (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下) 条件对大豆药害严重;前茬玉米、小麦茬比大豆茬受药害后易恢复;在p H值6.5以下的酸性或弱酸性土壤, 大豆重茬根腐病严重地块, 大豆受药害后难以恢复。

3、磺酰脲类

这类除草剂常用品种有:烟嘧磺隆 (玉农乐) 、绿磺隆、甲磺隆苯磺隆 (巨星) 、噻吩磺隆 (宝收) 、吡嘧磺隆 (草克星) 、氯嘧磺隆 (豆磺隆) 、苄嘧磺隆 (农得时、威农) 、太阳星 (乙氧嘧磺隆) 、醚磺隆 (莎多伏) 、砜嘧磺隆 (宝成) 等。

噻吩磺隆、氯嘧磺隆在低温、多雨、病虫危害严重, 特别是PH值6.5的酸性土壤和大豆根腐病、线虫病严重的重茬地块, 可造成严重药害, 甚至绝产。氯嘧磺隆在大豆拱土期至大豆一片复叶展开前使用大豆敏感, 大豆拱土期氯嘧磺隆与乙草胺混用药害加重, 大豆从出苗至一片复叶展开以前施药后遇低于10℃温度持续2天, 可使大豆死亡;大豆2片复叶期以后施药, 在低温条件下可造成严重药害。

氯嘧磺隆每公顷用有效成分15克, 种玉米、小麦、大麦、水稻、花生、高粱、谷子、向日葵、烟草需间隔15个月, 种苜蓿需间隔24个月, 种番茄、洋葱、南瓜、西瓜、辣椒、茄子、白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黄瓜等需间隔36个月, 种马铃薯、油菜、亚麻、棉花等需间隔40个月, 种甜菜需间隔48个月。

绿磺隆、甲磺隆飘移造成甜菜、大豆、油菜、玉米、西瓜蔬菜等药害。绿磺隆、甲磺隆残留危害:甲磺隆每公顷用有效成分7.5克, 种水稻需间隔12个月, 种大豆、亚麻、豌豆、菜豆需间隔22个月, 种玉米、甜菜、油菜、高粱、谷子、向日葵、烟草、甘薯、番茄、洋葱、南瓜、西瓜、辣椒、茄子、白菜、黄瓜、卷心菜、胡萝卜、萝卜等需间隔24个月, 种苜蓿34个月。

绿磺隆每公顷用有效成分15克, 种大豆、菜豆、碗豆、油菜、水稻等需间隔12个月, 种玉米、甜菜、高粱、谷子、向日葵、马铃薯、番茄、洋葱、南瓜、西瓜、辣椒、茄子、白菜、萝卜、胡萝卜、黄瓜、卷心菜等需间隔24个月。

4、酰胺类

异丙甲草胺 (都尔) 、高效异丙甲草胺 (金都尔) 、乙草胺 (禾耐斯) 、丙草胺 (瑞飞特) 、丁草胺 (马歇特) 、苯噻草胺、异丙草胺 (普乐宝) 、敌稗等。

大豆田用乙草胺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大豆药害严重, 可减产20~30%, 90%对大豆安全性比50%乙草胺好。玉米田用乙草胺用量过高、施后遇低温、播种过深容易产生药害。对大豆、玉米的安全性由好到差的顺序是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乙草胺。水稻田:对水稻的安全性苯噻草胺好于丁草胺;丁草胺在北方水稻苗床药害严重, 移栽田药害:未缓好苗、苗弱、地不平、水深淹没稻心、低温等条件下药害严重。苗床和本田过量使用增效剂会加重丁草胺药害。

5、三嗪酮类

嗪草酮 (赛克、立克除、赛克津) , 引起嗪草酮药害的原因是:大豆田 (1) 用量过大、 (2) 大豆播后苗前拱土期施药、 (3) 低洼地排水不良、田间积水、高湿低温、病虫危害造成大豆生长发育不良, (4) 土壤有机质低于2%的沙质土、壤质土以 (5) 个别敏感品种等、 (6) 嗪草酮混用不当对大豆药害加重, 可造成大豆死亡绝产。玉米田 (1) 有机质低于2%的土壤, 播后苗前施药极易产生药害; (2) 玉米播后苗前施药后遇大雨 (3) 玉米单交种制种田, 自交系中父本药害比母本重, 常造成父本死亡。

6、喹啉羧酸类

二氯喹啉酸是激素类除草剂:药害原因: (1) 使用过量。 (2) 水稻苗床:水稻2~2.5叶期使用, 药害症状不明显, 在分蘖后才表现出来。 (3) 苗床及本田喷洒不均匀均易造成药害, 局部会造成严重。苗床使用二氯喹啉酸药害比本田重, 减产也多。

7、恶二唑酮类

恶草酮 (恶草灵、农思它) 、丙炔恶草酮 (稻思达、快恶草酮)

水稻药害原因:用量过高、插后未缓苗、弱苗、插秧后插秧与施药间隔时间过短、施药后遇低温或井灌水未晒水 (水温5~7℃) 等条件下易造成药害, 药害症状为抑制稻苗生长。

8、环己烯酮类

烯禾啶 (稀禾定、拿捕净) 、烯草酮

飘移药害: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易受飘移或误用药害, 症状为作物受害后5~7天心叶失绿、根尖变紫、变黄, 全株节间变褐色, 用手轻轻可拔出, 10~15天整株死亡。

9、三氮苯类

莠去津 (阿特拉津) 、西草净、扑草净等, 莠去津残留药害:在黑龙江省>2000克/公顷, 对下茬大豆、小麦、大麦、亚麻、烟草、马铃薯、甜菜、西瓜、南瓜、水稻、菜豆、豌豆、油菜、苜蓿、番茄、茄子、辣椒、白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黄瓜等均有药害, 只能种植玉米、高粱。

10、苯氧羧酸类

2, 4-滴丁酯, 2甲4氯应用最广, 它们是典型的激素型除草剂。

玉米田苗后药害主要是过量或过晚或某些敏感的自交系及单交种常造成药害。

水稻使用2, 4-滴, 2甲4氯是灭草减产的除草剂, 不应在水田使用。

大豆播后苗前除草2, 4-滴, 2甲4氯不安全。

2, 4-滴丁酯飘移药害:由于其蒸气压高, 第一次飘移达11~14%, 挥发飘移高达12~19%。在气温15℃以上时, 开始挥发飘移, 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一般阔叶作物易受飘移危害, 敏感植物有大豆、甜菜、烟草、马铃薯、亚麻、棉花、蚕豆、碗豆、苜蓿、向日葵、草木栖、甘薯、西瓜、南瓜、西胡芦、香菜、胡萝卜、萝卜、葱、洋葱、蒜、番茄、茄子、辣椒、黄瓜、果树、阔叶林灌木等。

11、氨基甲酸酯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这类除草剂主要有杀草丹、禾草敌 (禾大壮)

杀草丹水稻药害 (1) 立针期施药, (2) 连年使用杀草丹, (3) 在低温、水过深。

12、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二甲戊灵 (二甲戊乐灵、施田补) 等。

氟乐灵药害:大豆田 (1) 用量过大 (2) 播种过深 (3) 施药与播种间隔时间 (一般施药后应间隔7天再播种) 过短 (4) 施药后低温高湿大豆减产10-30%。 (5) 在有机质含量低于2%的沙质土、壤质土, 花生, 大豆常造成严重, 重者可绝产。后茬残留主要危害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

13、有机磷类

莎稗磷 (阿罗津) 、草甘膦 (农达、农民乐) 等。草甘膦是应用最广泛的灭生性除草剂, 在生产上常出现误用或飘移药害。

莎稗磷水稻药害:低温、用量过大, 在苗床使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含有多效唑或烯效唑的壮秧剂、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赤霉素、2, 4-滴丁酯等, 造成弱苗, 易发生药害, 常与莎稗磷等除草剂药害症状混淆。

14、芳氧苯氧丙酸酯类

这类除草剂有精吡氟禾草灵 (精稳杀得) 、高效氟吡甲禾灵 (高效盖草能) 、精喹禾灵 (精禾草克) 、精恶唑禾草灵 (威霸) 、氰氟草酯 (千金) 等。飘移或误喷到水稻、小麦、大麦、高梁、谷子、玉米、糜子等禾本科作物。

15、嘧啶氧 (硫) 苯甲酸酯类

双草醚 (农美利) 、嘧啶肟草醚 (韩乐天)

韩乐天在水稻上药害:药量过高, >60克/公顷或重复喷洒或施药后遇低温对水稻有药害, 抑制水稻生长, 水稻叶发黄, 对产量有影响。水稻种间对双草醚 (农美利) 的耐药性有差异, 一般粳稻比籼稻敏感, 在北方粳稻易产生药害。

16、其他杂环类

异恶草松 (异恶草酮、广灭灵) 易挥发造成飘移药害。残留敏感, 每公顷用有效成分700克以下, 当年可种水稻、烟草、菜豆、碗豆、南瓜、西瓜、辣椒、黄瓜等。第二年种小麦、大麦、玉米、甜菜、亚麻、高梁、马铃薯、谷子、向日葵、苜蓿、番茄、茄子、洋葱、白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每公顷用有效成分大于700克, 种马铃薯、甜菜、高梁需间隔9个月, 种玉米需间隔12个月, 种小麦、大麦、亚麻、谷子、向日葵、苜蓿、洋葱、茄子、白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需间隔16个月, 第二年可种作物有大豆、水稻、菜豆、烟草、南瓜、西瓜、辣椒等。

17、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

大豆用生根粉 (萘乙酸+吲哚乙酸) , 大豆用多效唑、烯效唑拌种, 矮壮素用于小麦、油菜、甜菜, 水稻苗床使用壮秧剂 (壮秧剂含多效唑或烯效唑) 、生根粉 (含引哚丁酸+萘乙酸) 、叶霸、移栽灵、移栽乐 (含2, 4-滴丁酯) 。

三、常见除草剂药害原因与控制

(一) 、药害原因分析

1、误用或使用过量的除草剂 (1) 误用 (2) 使用过量的除草剂。

2、使用技术问题

施药机械和田间喷洒作业不标准

(1) 施药机械不标准: (1) 泵压力不足。 (2) 喷杆与地面不平行。

(2) 田间作业不标准导致使用不均匀: (1) 机车或人行走速度不匀、摆动喷雾导致喷药不均匀; (2) 药液配制不匀。 (3) 喷雾机无搅拌装置或喷洒除草剂作业中不搅拌药液。

3、没有根据土壤质地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施药

4、混用不当造成药害

(二) 、药害的控制

1、药剂选择:选用经过登记并在当地试验成功的产品, 谨防假冒。

2、合理使用:

1、温度:15~25℃, 封闭除草在播后3天内的早上8点以前晚上6点以后, 提倡夜间施药。2、空气相对湿度:65%~90%, 土壤干旱是提倡浅混土2厘米。3、土壤条件:有机质含量在2.5~5%之间。沙质土慎用封闭除草剂。

3、药剂缓解:

篇8: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为加强我单位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和对相关人员的考核,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目的:

充分贯彻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该法规,充分落实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职责,促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展开,促进相关人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法规知识的掌握和落实的自觉性,提高相关人员处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工作能力,提高相关人员处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我院相关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水平的自觉性,和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水平。

二、考核内容

(一)各相关科室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的学习情况。(二)各相关科室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的落实情况。(三)各相关科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情况。

(四)各相关科室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规章制度落实情况。(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不合格整改情况。(六)其他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情况。

三、考评程序

(一)每年不定期(至少一次)组织人员,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工作进行全面考评。(二)当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事件处置结束,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一次考评。

(三)发生疑似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事件处置结束,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一次考评。

篇9: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报告制度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重点监测非预期(新发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原始记录。

3.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积极进行临床救治,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的留样,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4.将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如实记入病历中。

**科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医师一名、护士一名

职责:负责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上报工作,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组织科室讨论

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制度的宣传、培 训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医师一名、护士一名报临床药学室(8582)

***科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为加强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全面落实和完善《博州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

报告管理制度》的各项措施,制定本科室制度。

一、科室设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组(名单见附件),主要负责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上报工作,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上报有科室讨论记录。

二、科室推荐2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高年资医生和护士各一名),监测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制度的宣传、培训,参与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表的收集管理工作。

三、科室监测员接受过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相关制度的培训。

四、医生应将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情况详细记录入病程记录中。

篇10:护理不良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指在对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或技术原因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的机体与功能的损害。按定性分为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程序和时限: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坚持自愿、保密、鼓励、真实、公开的原则。

(一)报告程序: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或发现安全隐患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应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报告途径:口头、书面、电话、内网、电子邮件。并在医院内网上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护士长向科护士长或护理部报告;护理事故、警告事件、重大医疗纠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护理部立即向医院领导报告;最后由医院将调查结果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报告时限:警告事件、情况紧急者在处理的同时立即上报;不良事件不得超过24小时;未造成后果事件及隐患事件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每周报科护士长,科护士长每周汇总后报护理部。

三、护理不良事件处理程序:

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一)各护理单元建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登记制度。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隐患后,及时向上一级汇报事件发生的经过、原因、后果。

(三)科室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及时上报事件。

(四)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少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五)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的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凡疑似输血引起的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封存保留。

(六)与不良事件相关的各种记录、检验报告、造成患者损害的药品、器具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藏匿、转移、调换,相关标本须保留,以备鉴定。违反规定者要追究相关责任。

(七)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故意隐瞒,事后发现时,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篇11:药害事件制度与程序

关键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申诉程序,程序缺陷,正当程序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大学生对学校作出的处分决定有异议, 或者认为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学校申诉机构提出重新审查处理, 以维护自己权益的制度。现行申诉制度中的申诉程序缺陷明显, 有必要对申诉制度程序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程序的缺陷

1. 申诉程序在法律规定上的缺陷

我国《教育法》对学生申诉权利作了实体性规定即规定了学生不服学校处分或处理时拥有申诉的权利, 但没有程序性规定, 对应当采取何种方法申诉、申诉范围、受理机构、处理程序等均没有涉及。2005年9月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仅规定了学生申诉时限、处理机构、处理期限等内容, 学生对处分决定如有异议, 在接到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可向学校的申诉处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机构要对学生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的学生。这些对申诉程序的规定非常笼统和原则化, 对于学生是否参与到申诉程序中、如何进行陈述和申辩、能否采用听证程序、申诉结果如何送达及执行均未提及。这种简略式的程序规定, 设计过于简单, 操作性不强, 很难保障申诉决定的公平公正。

2. 申诉程序在实践施行中被忽视

学生申诉制度在高校施行中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和学校对申诉制度中的程序性权利知晓率低, 重视不够。学生不知道有申诉制度, 对申诉程序更是知之甚少, 即使知道也不了解具体程序怎样操作。学校也不重视对学生程序性权利的维护。比如2010年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退学处分一案, 学生受到退学处分后不知道通过申诉反映诉求, 而学校在作出处罚决定时也不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导致学生直接把学校告上法庭。学校在一审及上诉中均败诉。原本有可能通过申诉得到妥善处理的事件, 升级为一起学生与母校间的法律诉讼案件。二是高校没有遵照相关法定程序进行申诉管理。按照《规定》的要求,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的申诉, 并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但实际工作中, 学校往往忽视学生的申诉请求。如在“李向荣与襄樊学院退学处分纠纷上诉案”中, 学生曾向学校提出申诉, 但学校并不受理, 导致学生转而选择其他维权途径, 起诉学校形成了讼案, 使申诉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作用。

二、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程序体系

完善的程序是程序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完善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程序应该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告知申诉权利

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行使申诉权。如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时, 在处分决定书中应当告知学生具体的申诉权利、申诉时限和方式。

2. 提出申诉

学生如果对学校处分决定不服, 应当在接到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向学校申诉处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诉。书面申诉应写明以下内容: (1) 申请人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校、专业、年级、学号等。 (2) 申诉的事由、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和相关事实的证明证据。 (3) 申诉请求。如果申诉书中既没有明确的申诉请求, 又没有相关法律和事实证据, 申诉处理机构可以不受理。

3. 受理申诉

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审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并将审查的结论通知申诉人。申诉处理机构应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处理: (1) 对符合申诉条件的, 应予以受理。 (2) 对不符合申诉条件的, 可以不受理, 但必须说明理由。

4. 审查处理并作出决定

学校申诉处理机构应对学生申诉的案件进行调查和审查, 包括申请事由的具体情形, 原处分决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明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法律法规依据是否明确, 程序是否正当, 处分是否适当。在规定期限内要作出审查结论, 制作申诉决定书。申诉决定书包括调查起因、审查过程、审查程序、审查结论及其事实和法律法规依据等。审查结论分为三种情形: (1) 原处理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的, 维持原处理决定。 (2) 原处理决定认定事实清楚, 但适用法律错误的, 依法变更原处理决定。 (3) 原处理决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作出正确处理决定的, 撤销原处理决定, 发回原处理决定部门重新作出决定。

5. 通知执行

申诉决定书应及时送达申请人签字, 并告知学生不服申诉决定可采取的救济方式和期限。申诉决定书自学生签收之日起生效, 有关部门执行;学生拒绝签字的, 由送达人员记录在案, 暂不生效, 具体生效时间视学生是否寻求其他救济途径而定。

三、坚持申诉制度程序的基本原则

1. 公开原则

公开的本意是不加隐蔽。申诉程序中的公开, 是指除申诉处理机构认为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 申诉应当公开进行, 把相关信息在事前、事中或事后向学生及利害关系人公开。如台湾辅仁大学《学生申诉规定》第十一条规定, 申评会应通知申请人及关系人到会作出说明, 也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原则。近年, 大学生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学校应当实行公开原则, 在处理学生申诉过程中, 除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或涉及他人秘密等不宜公开的之外, 应当将申诉过程及结果向学生公开, 尤其是作出结论的理由、依据等应明确公开。当学生全面了解了决定的作出过程和事实法律依据, 申诉决定才更具有可接受性, 才能更好地化解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避免引起纠纷。

2. 听证原则

听证是指申诉处理机构在调查审查学生申诉过程中, 在作出决定前, 听取原处理机构人员提出当事人违纪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 听取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陈述、举证、质证和申辩的程序性活动。

目前, 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申诉一般只进行书面审理, 听证程序缺位。当事人没有机会进行陈述和申辩, 对申诉决定通常难以接受和认同, 进而寻求诉讼途径, 使教育管理纠纷进一步升级为诉讼案件。因此, 高校应当贯彻听证原则, 并按照听证原则的要求, 规定并强调听证程序在申诉制度中的运用。如果申诉处理机构认为有必要的, 要举行听证会;如果申诉学生或者代理人提出听证申请的, 也要举行听证会。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在《学生听证及申诉规则》中明确规定了采用听证原则, 并对具体听证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学生参与到申诉处理过程中, 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陈述和申辩, 充分表达意见, 进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听证程序的参加人可就有关问题相互进行质问、辩论和反驳, 从而查明事实, 作出公平公正的申诉结论。

3. 回避原则

回避, 即原本作出处分决定的人员在申诉程序中应该回避。台湾辅仁大学在《学生申诉办法》中对回避原则有明确规定, 在申诉处理机构的评议委员会中与申诉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员, 一律回避, 不得参与申诉评议。

在我国高校, 回避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 申诉处理机构的成员与申诉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应自行回避, 申诉人也有权申请相关人员回避;另一方面, 作出处分决定的原机构也应回避。当然, 整个机构不可能全部回避, 真正应当回避的是原来参与作出决定的工作人员。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是, 许多高校申诉处理机构的人员与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成员高度一致, 难以保障申诉处理机构作出公正合理的申诉结论, 难以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申诉结论。回避原则的运用能规避人员的高度重合, 保证申诉处理机构客观中立, 公正作出决定, 这是回避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向阳.权利申诉与权利救济:“象牙塔”中的程序正义[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5) .

上一篇:ttt培训培训师必备下一篇:关于工作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