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2024-04-15

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通用8篇)

篇1: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湖北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参照财政部《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以下简称部门结余资金),是指同省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省行政、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企业在预算内,按照省财政厅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尚未列支出的财政拨款资金。

第三条部门结余资金按支出性质划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

省直部门应当对部门结余资金中的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分别进行统计、核算,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单位会计账表相关数字进行核对。

第四条部门结余资金按形成时间划分为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

当年结余是指部门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余;累计结余是指部门截止到某年底形成的累计财政拨款结余资金。

第五条部门结余资金原则上仍由省直部门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安排使用。省直部门在部门预算执行中,确需追加支出的,应优先使用结余资金予以安排;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将当年预算安排资金与以前结余资金统筹考虑。省财政厅可以提出统筹使用省直部门结余资金安排该部门新增支出的建议。

第二章基本支出结余的管理

第六条省直部门基本支出结余包括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余和公用经费结余。

基本支出结余原则上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用于增人增编等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间不得挪用,不得用于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标准。

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由财政拨款提取转为事业基金的结余,也纳入本办法关于基本支出结余资金的管理范围。

第七条在部门预算执行中,省直部门零星增人增编等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应首先通过基本支出结余资金来安排,并将基本支出结余资金动用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八条在编制下年部门预算时,省直部门新增基本支出,应优先动用基本支出结余资金,结余资金不足以安排时再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增加预算。

第九条对累计基本支出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省直部门,省财政厅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其结余资金进行统筹,作为安排该部门下年基本支出预算的资金来源。

第三章项目支出结余的管理

第十条省直部门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分为净结余资金和专项结余资金。

(一)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包括:

l.项目当年已完成形成的结余资金;

2.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项目中止或撤销形成的结余资金;

3.某一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连续2年未动用,或者连续3年仍未使用完形成的结余资金;

4.其他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如不可预见费结余资金。

(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资金包括:

1.项目当年已执行但尚未完成而形成的结余资金;

2.项目因故当年未执行,需要推迟到下年执行形成的结余资金。

第十一条在部门预算执行中,省直部门动用净结余资金安排项目支出,或调整项目支出专项结余资金使用用途的,均应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二条在编制下年部门预算时,有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的省直部门,应将净结余资金全部作为本部门下年预算的首要来源,统筹用于本部门重点项目支出。

第十三条省直部门连续安排预算的延续性项目,有专项结余资金的,在申报下年预算时,应结合项目进展情况主动统筹部分结余资金,再向省财政厅申请增加预算。对延续性项目专项结余较多的部门,省财政厅在下年可适当减少有关项目支出预算。

第十四条省直部门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在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有关规定上交省财政后,剩余部分应按照本办法有关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规定条款执行,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使用时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四章结余资金的审核确认

第十五条预算结束后,省直部门应对本部门和所属预算单位的结余资金情况逐项清理、逐级汇总,并对形成结余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于次年1月底以前,将本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情况表》和有关说明文件报送省财政厅。

第十六条国库集中支付形成的结余资金,省直部门必须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向省财政厅报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实施单位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申报核定表》。

第十七条省财政厅负责对部门结余资金数额和有关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并于2月底以前将审核意见通知省直部门。

第五章结余资金的安排使用

第十八条在预算执行中,省直部门确需追加支出时,应结合本部门结余资金情况,优先动用本部门结余资金。上年部门结余资金和当年预算安排不可预见费不足以安排时,再向省财政厅申请追加支出。

第十九条在编制预算时,省直部门结余资金使用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按照关于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省直部门在省财政厅对本部门结余资金审核确认后,将本部门结余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计划,以及拟动用本部门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统筹安排下年有关项目支出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省财政厅;

(二)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预算平衡情况,结合该部门“一上”预算、累计结余资金情况、提出的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安排使用和统筹安排项目支出计划等情况,对该部门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安排使用和统筹安排项目支出计划进行审核并提出建议,随“一下”预算控制数下达省直部门;

(三)省直部门根据省财政厅“一下”预算控制数和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安排使用及统筹安排项目支出计划建议数,调整编制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上”预算。

第六章结余资金消化的激励约束措施

第二十条对累计结余资金比上年减少的省直部门,允许其在不违反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动用一定金额的净结余资金解决应由省财政负担的本部门历史遗留问题的支出,具体动用时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二十一条对累计结余资金比上年增加较多的省直部门,省财政厅在下达“一下”控制数时,可以视部门结余资金增加情况,适当减小部门项目支出预算增幅或压缩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总额。

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净结余连续3年超过当年财政拨款总额5%的部门,应向省财政厅书面说明情况,省财政厅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

第七章结余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省财政厅、省审计厅按照有关规定,对省直部门结余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或者检查。被调查、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拒绝、阻挠、拖延。

第二十三条对省直部门在结余资金管理中违反本办法的,省财政厅、省审计厅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相关规定,责令其进行纠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结余资金收回财政总预算。

对违反本办法的部门和单位,由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省直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结余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第二十五条对财政预算内非税收入安排的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在核实收入的前提下,视同经费拨款结余资金处理。

第二十六条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政府性基金项目结余资金,按照各项基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所有涉及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预算管理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篇2: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财预[2010]7号

颁布时间:2010-1-18发文单位:财政部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从编报2009中央部门预算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时起,中央部门即按照本办法进行核算、统计。中央级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当年未使用的财政拨款,不再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统一按本办法关于基本支出结转资金的规定执行。对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已转入事业基金但尚未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也一并纳入本办法管理。在编报2009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时,应按规定编报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当年结转和累计结转资金情况。

附件: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二○一○年一月十八日

附件:

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是指与中央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在预算内,按照财政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未列支出的财政拨款资金。

第三条 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以下简称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

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以下简称结余资金)是指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

第四条 中央部门应当对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和统计,并与单位会计账表相关数字核对一致。

第五条 按形成时间,中央部门结转资金分为当年结转资金和累计结转资金,结余资金分为当年结余资金和累计结余资金。当年结转和当年结余资金是指中央部门当年形成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累计结转和累计结余资金是指中央部门截止到年底形成的历年累计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第二章 结转资金的管理

第六条 中央部门结转资金包括部门预算基本支出结转资金和项目支出结转资金。其中基本支出结转资金包括人员经费结转资金和日常公用经费结转资金。

第七条 基本支出结转资金原则上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用于增人增编等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但在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间不得挪用,不得用于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标准。

项目支出结转资金结转下年按原用途继续使用。

第八条 结转资金原则上不得调整用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中央部门确需调整结转资金用途的,需报财政部审批。

第九条 中央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因增人增编需增加基本支出的,应首先通过本部门基本支出结转资金安排,并将安排使用情况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条 中央部门连续安排预算的延续项目,有结转资金的,在编制以后预算时,应根据项目结转资金情况和项目资金需求情况,统筹安排财政拨款预算。

第三章 结余资金的管理

第十一条 中央部门结余资金是指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对某一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连续两年未使用、或者连续三年仍未使用完形成的剩余资金,视同结余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 基本建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的确认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对财政部核定的部门机动经费,当年未使用的资金按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中央部门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形成的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应全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部门预算,按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用于本部门相关支出。

第十五条 中央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可以在部门本级和下级预算单位之间、下级不同预算单位之间、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统筹安排使用结余资金。

第十六条 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部门预算之前,原则上不得动用。因特殊情况需在预算执行中动用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安排必需支出的,应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七条 中央部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及时按规定向项目主管部门或财政部报送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中央部门根据项目主管部门或财政部批复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中确认的结余资金数额,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在项目主管部门或财政部批复竣工财务决算后30日内,将应上交中央国库的结余资金上交;中央部门及单位留用的结余资金需报财政部批准后方可动用。

第四章 减少结转和消化结余资金的措施

第十八条 中央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对当年执行进度缓慢、预计年底可能形成较多结转或结余资金的项目,应及时提出调减当年预算或调整用于本部门执行中新增的重要支出的建议,报财政部审批。对经财政部审核调减的部门预算资金,全部收回中央总预算。

第十九条 除特殊原因外,对当年结转和结余资金比上年增加较多,或常年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中央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财政部将视其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适当压缩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总额。

第二十条 对以前部门预算安排的财政拨款资金,因特殊原因已无法支出或已不需要支出的,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收回的,财政部可以商中央部门后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资金收回中央总预算。

第五章 预算编制阶段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安排使用

第二十一条 预算编制阶段,中央部门结转和结余资金使用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一上”预算编制阶段。中央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结合本部门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以及当年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统筹安排提出部门“一上”预算申请。对拟统筹使用本部门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安排下一支出预算情况,随部门“一上”预算报送财政部。

(二)“一下”控制数测算阶段。财政部结合中央部门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以及当年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对部门“一上”预算进行审核,提出“一下”预算控制数。将对部门动用结余资金计划的审核意见,随“一下”预算控制数下达中央部门。

(三)“二上”预算编制阶段。中央部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一下”预算控制数和结余资金安排使用建议数,编制“二上”预算。同时,对当年年底结转资金情况作充分预计,随部门“二上”预算报送财政部。因结合部门预算执行进度,需对下年有关财政拨款预算数进行调整的,应商财政部同意并调整“一下”预算控制数后,调整编制“二上”预算。

(四)部门预算草案上报阶段。预算执行结束后,部门预算草案正式上报国务院并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之前,财政部可结合中央部门的当年实际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商中央部门对有关项目财政拨款预算安排数及统筹使用结转和结余资金数进行调整。

第二十二条 中央部门的项目支出结余资金必须在预算执行结束、结余资金已实际形成后,才可在编制以后预算时统筹使用。对在预算执行中,因项目已完成或终止形成的剩余资金,未经财政部批准,不得直接在编制下年预算时安排使用。

第六章 结转和结余资金的报送及确认

第二十三条 预算结束后,中央部门应对本部门和所属预算单位的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逐级汇总,并对形成结转或结余资金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于下年2月底前,将本部门《20××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格式及填制说明见附1、2)和有关说明文件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四条 国库集中支付形成的年终预算结转和结余资金,中央部门还须按照财政部关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年终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在下年1月20日之前报送相关报表。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负责对中央部门结转和结余资金数额进行审核确认,并于3月底前将审核意见通知中央部门。财政部批复的部门预算中的结转资金数额与财政部审核确认的结转资金数额不一致的,以审核确认数为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中央部门在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财政部应当责成其进行纠正,并可以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有关资金收回中央总预算。

第二十七条 中央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规定,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参照本办法的原则,另行制定管理规定。

第二十八条 对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项目支出结转和结余资金,按照有关政府性基金项目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财政部2006年12月7日发布的《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6]489号)同时废止。

篇3: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一、结余资金的管理现状

从审计署对各中央部门历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结余资金居高不下困扰着许多单位, 有些单位甚至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将结余资金零增长设定为目标。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2009年12月18日就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09年前11个月, 全国财政支出56236亿元, 完成年度预算的73.8%。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看, 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 一季度各月支出进度都较低, 二、三季度逐步回升, 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 其中12月份的进度通常都在20%以上。前三年12月份财政支出占全年预算的25%以上。

这种财政支出模式很容易形成结余。对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 财政部2006年12月专门出台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财预[2006]489号) , 该办法对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 并对这两类结余区别管理。但是该办法没有考虑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 而是一概而论。

二、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分析, 可以分为合理原因形成结余和不合理原因形成结余。

(一) 合理原因形成结余主要有:

(1) 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形成结余。预算单位通过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各项支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范围、时间进行, 从而有效堵塞漏洞, 避免了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浪费等问题, 加强了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形成财政拨款资金结余。

(2) 单位提高行政效率形成结余。现行许多单位引入企业的管理思想, 使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投入”相同、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产生最大的效益, 形成结余。

(3) 外界压力使单位厉行节约形成结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纳税人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监督意识加强, 逐步要求单位支出公开、透明。这就使得单位不得不厉行节约, 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形成结余。

(二) 基于预算管理循环分析, 结余资金形成的不合理原因主要有:

(1) 预算编制不科学、准确性差形成结余。目前单位在编报预算时出现虚报、多报预算, 从而形成结余。另外, 虽然基本支出定员定额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 但项目支出定额体系还未建立, 这就使得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没有一个相对标准, 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从而形成结余。

单位预算编制不细化、上级单位代编下级预算和单位预算由财务部门代编等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预算执行缓慢, 资金留滞, 也是造成结余的原因之一。

(2) 预算批复不及时形成结余。这主要是体制因素导致, 并主要形成项目结余。目前我国部门预算“一上”大约于每年8月份开始, 经过完整的“二上二下”这个程序后, 预算下达到实际执行单位大概在4、5月份, 预算拨款时间要更晚。这就导致预算执行时间只有8个月左右, 资金安排不及时, 造成一些项目无法按时完成, 形成结余。

(3) 项目预算执行中缺少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形成结余。现行单位项目管理中由于没有引入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或执行不严格, 致使有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就匆匆上马, 最后由于实施条件不足等原因而停止, 形成项目结余。

(4) 决算不及时形成结余。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不高, 使得决算不及时, 特别项目完工不及时进行验收、办理结题手续, 造成项目成本核算不实, 经费长期挂账, 形成结余。

三、完善结余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 有区别的激励政策

通过前面对结余资金形成原因分析, 可以将相应结余资金分为合理结余和不合理结余。对于合理结余, 应该提倡, 并给予单位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理结余, 主管部门应该予以相应的惩罚。

对合理结余, 可以区别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进行激励。对于行政单位, 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如财政部表彰单位为部门预算先进单位、审计署减少部门审计时的抽审单位数量等。对于事业单位,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比例甚至考虑部分项目的结余全部留给单位使用, 以作为激励, 具体比例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或者由财政部专门出台一个文件规定各项目的具体比例, 各单位在年末决算时, 按照相应比例计算留给本单位使用, 多余部分则上缴财政或者暂留本单位, 在编制下年预算时估计合理结余, 优先考虑。

对于不合理结余, 由于它的形成原因不合理, 因此应该全部上缴财政, 并且财政部门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 如通报批评、不予拨款、在下年预算中减一定数额, 加强审计等。

这种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区分合理结余与不合理结余。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引入绩效和绩效考核思想, 同时假设预算制度是科学的, 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准确的。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 建立各项项目支出的追踪问效机制, 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绩效考核, 如果单位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后, 仍有结余, 则认为是合理结余, 即在绩效合理、风险适当的条件下形成的结余, 可以按照前述规定执行。若单位因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而形成结余 (除不可抗力外) , 则认为是不合理结余, 全部上缴财政。

(二) 基于预算管理循环的综合措施

(1) 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核。预算编制是源头, 如果编制不准确, 则会导致后续环节的连锁反映。因此, 要严格审查单位预算编制范围是否真实、完整, 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合理, 预算编制程序是否适当, 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 以确保预算编制准确。同时要逐步建立项目支出定额体系, 确保项目预算相对真实、准确。

(2) 完善预算制度。在我国的预算制度下, 单位真正执行预算的时间大约为预算年度的三分之二, 这就使得有些预算无法按时执行, 是形成结余的原因之一。与美国相比, 美国的预算年度为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 但美国预算编制周期很长, 历时18个月左右, 给中间环节留有足够的时间, 允许各方沟通交流, 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完整性。预算执行为整个预算年度, 有利于单位按计划执行预算, 从而减少结余。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适当提前预算编制的时间, 使得“二上二下”这个程序有足够的时间。改变预算年度, 比如说设为每年的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 1日, 正好是人大批准预算后开始执行, 单位执行预算时间则为整个年度。

(3) 以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导向进行项目管理。对于项目要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基础上, 才能启动, 以控制项目风险, 不能匆匆上马, 并进行追踪问效。

(4) 提高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这项措施旨在解决单位决算不及时、不实和项目完工后未能及时进行验收等问题, 以确保结余资金的计算准确。

(三) 其他措施

(1) 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扩大财政直接支付业务的范围, 同时加强对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 可以减少单位直接接触财政资金的范围, 从而可以减少结余。

(2) 结余资金总额管理与分项管理相结合。单位在对结余资金进行总额管理的同时, 根据结余资金的类型、特点、原因、期限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使之更具针对性。

(3) 提高预算的公开和透明度。公共财政的预算应该向公众公布, 反映公众的意见, 接受各界的质疑, 这也可以督促单位提高公共财政意识, 减少结余。

参考文献

[1]、刘喆.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的编制方法及特点[J].财经科学.2006, (2) :117-124

[2]、金荣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原因分析[J].财政监督.2008, (7) :73-74

篇4: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一、县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形成原因

县级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是指与县级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未列支出的财政拨款资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欠完整。有的部门单位没有按规定将上年的结转结余资金编入下一年的预算,财政预算安排也未考虑部门的上年的结转结余,导致结余资金不仅没有重新安排或收回,反而逐渐增大。

二是预算执行欠到位。部门预算约束力不够强,年中特别是年末调整频繁、追加较多。政府部门有强烈的预算最大化冲动,想方设法争取资金,争取了远远超过自身消化能力的预算,最终却花不出去。部门单位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不少部门认为财政预算一经下达或资金一旦到账,财政资金就属于单位所有,预算执行快慢则由单位自行把握;或者认为只要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就可,没有考虑如何处理结余,甚至有意“隐匿”专项经费结余。

三是项目申报分配欠规范。项目资金是“唐僧肉”,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加之分配过程缺乏规范、透明的制度体系,部分专项资金缺乏科学合理论证。为了得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各地各部门以各种名义大量包装、申报项目,出现了一些项目重复申报或不实申报等问题,项目资金到位后却无法按要求实施,形成大量项目结余资金。

四是专项资金拨付欠合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但资金到位普遍缓慢,往往集中在下半年,还有不少在12月份才到位,存在“上半年等钱用,下半年催用钱”的现象。由于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很多项目当年难以完成项目建设,有的甚至当年难以开工,项目资金结转下年支出的比例较大。

五是会计核算欠准确。一些单位核算年度收支结余时,把本年收入支出对冲后,把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一并纳入“结余”科目,滚入下年使用,用于弥补工作经费。专项收入进账时不记专项收入,而是记作暂存款,年终结转把暂存款调收入,进入经费结转,从而达到当年占用专项资金的目的。一些单位项目已经实施、支出事项已经发生,但不在规定时间内结算、报账,形成账面结转结余资金。

二、加强县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建议

当前,县级政府一方面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量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长期留存在部门和单位,未纳入财政统筹安排、有效利用,影响预算执行的效率,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甚至被挪用。必须下大力规范和完善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用好用活财政存量资金。

一是规范预算编制。将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每年应对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进行清理摸底,统计上报,将其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支出,避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长期留存在部门和单位。上级财政部门应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或尽可能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指标,做到“一年早知道,送钱到基层”,便于县级全额编入地方年初部门预算,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完整性和精细化程度,减少预算调整和追加,提高预算精细化程度。认真核实跨年度项目规模及实施情况,对虚报项目规模、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要坚决核减该项目支出预算,直至取消。

二是严格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执行特别是项目支出管理,强化预算对项目的“硬”约束,促进预算指标的合理使用,严格预算指标追加管理,切实减少年度预算结转。因政策变化等原因,对预计年底可能形成资金结转的项目,应及时提出调减当年预算或调整用于本部门执行中新增重点支出项目的建议,并履行规定审批程序。对部门预算安排的财政资金,因特殊原因已无法支出或已不需要支出的,应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资金收回县级预算。对年度执行中上级追加的专款,要及时制订安排使用方案并尽快拨付,防止年终集中突击办理。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制度。在预算执行动态监管机制方面,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督促,建立预算支出执行情况通报、跟踪分析、考核奖惩等多环节联动的制度,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通过奖补和收回资金等方式,既要鼓励部门和单位按预算规定及时有效执行,避免形成大量的结转结余资金,又要鼓励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精打细算,努力节约财政资金,防止大把花钱、突击花钱、恶意减少结转结余资金。在绩效评价机制方面,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项目预算金额50万元以上的,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同步编制项目绩效预算,并在实施阶段适时开展绩效评价。对执行进度慢、可能形成较多结转结余资金的项目,及时调减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实施分类管理。按照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的不同性质,分为基本支出结转结余和项目支出结转结余,并分别进行管理。基本支出结转结余资金下年度部门继续使用,并通过部门预算安排逐年消化,可用于部门增人增编等人员、公用经费支出,结转两年以上的基本支出结余资金原则上由县级预算统筹。属中央、省专项补助项目支出结余,中央、省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原则上全部收回县级预算。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各单位要对历年往来款项、各种不同类型的结转结余资金进行分类清理排查,摸清底数。财政部门应对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中有违规行为的,应责令其纠正,并相应压缩下年度部门预算控制数。审计部门要在日常审计中加强监督,对挤占挪用结转结余资金问题加大处理力度,确保结转结余资金及时消化和有效利用。

篇5:财政拨款结转资金解释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第三条:

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以下简称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财政拨款结转”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财政拨款结转”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额。

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以下简称结余资金)是指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

篇6: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

填制说明

一、《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反映部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结转情况及项目支出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

二、分项说明:

1.“项目”:填列口径与预算批复口径一致。

2.“项目代码”(第1栏):填列年初预算批复项目的代码;预算执行中追加的项目代码可通过系统新增产生。

3.“项目单位”(第2栏):填列存在结转和结余资金单位的名称,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单位、项目支出结转和结余单位。单位级次应与预算编制单位一致。

4.“预算批复年份”(第3栏):填列项目支出预算批复年份,自××××年至××××年。如是一次性项目,则起始年份与终止年份相同。

5.“截至上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5栏):填列截至上年(即20××年的上一年)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

6.“截至上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6栏):填列截至上年(即20××年的上一年)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

7.“20××-预算数”(第7栏):填列20××年年初预算批复、执行中调整的财政拨款数。8.“20××-当年实际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第9栏):填列20××年年初预算批复、执行中调整的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数。

9.“20××-当年实际支出-使用以前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1栏):填列使用以前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

10.“20××-当年实际支出-使用以前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12栏):填列使用以前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

11.“20××-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4栏):反映20××年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转资金数。

12.“20××-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其中:暂付款”(第15栏):填列20××年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中资金已经支付、会计上作为暂付款处理的数额。

13.“20××-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16栏):反映20××年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余资金数。

14.“截至20××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8栏):反映截至20××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

15.“截至20××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其中:暂付款”(第19栏):填列截至20××年底财政拨款累计结转资金中资金已经支付、会计上作为暂付款处理的数额。

16.“截至20××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20栏):反映截至20××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

17.“是否建设性资金”(第21栏):选择填列是否为基本建设项目,分为“是”、“否”。

18.“结转资金产生原因”(第22栏):填列截至20××累计结转产生的原因,选择填列“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细化方案的确定时间较晚”、“追加预算时间较晚”、“拨款时间较晚”、“暂付款虚增专项结转”、“招投标、政府采购等程序进展较慢”、“气候条件等不可抗因素”、“项目尾款或质保金”及“其他”等(对填写“其他”的应在“备注”栏中说明具体原因)。

三、其他注意事项

1.中央部门在中央预算管理系统软件结余资金管理模块中,填报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并按规定时间,将纸质和电子文档报送财政部。

2.项目填列口径应与预算批复口径一致。预算执行中追加项目如有财政拨款结转或结余资金的应包含在此表中,项目编码在系统中按新增项目生成,“备注”栏注明财政部批准文号。

篇7: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

核算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会[2010]5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会计处理,提供真实、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等有关规定,现对上述单位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核算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

(一)相关会计科目及明细科目和备查账簿的设置。

1.增设“304 财政拨款结转”一级会计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

增设“304 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核算年末中央级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结转数额。“财政拨款结转”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额。“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均设置“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中的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资金数额;“基本支出结转”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结转”和“日常公用经费结转”两个三级明细科目,“项目支出结转”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2.增设“305 财政拨款结余”一级会计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

增设“305 财政拨款结余”一级会计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结余数额。“财政拨款结余”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结余”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当年财政拨款结余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额。“当年财政拨款结余”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均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3.“306 事业结余”科目核算内容的修订。

“306 事业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和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外其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4.“401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相关明细科目的设置。

在“401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原“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401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原“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5.“504 事业支出”科目相关明细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504 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财政拨款支出”和“其他事业支出”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拨款和其他资金支付的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一级明细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三个二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事业单位使用当年财政拨款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支付的事业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三个二级明细科目下均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三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事业单位使用当年财政拨款支出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支出中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金数额;其中,“基本支出”三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两个四级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项目支出”三级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6.“108 预付账款”科目相关备查簿的设置。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付账款备查簿,详细登记使用财政拨款支付的预付账款以及其中使用当年财政拨款支付的预付账款。

(二)相关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在每年年末将财政拨款收支转入“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有关明细科目。

1.结转财政拨款安排基本支出的收入和支出。

事业单位当年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结转不得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应当在年末将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的收入和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

(1)结转财政拨款安排基本支出的收入。

年末,将财政拨款安排基本支出的收入转入当年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

(2)结转财政拨款安排的基本支出。

年末,将事业支出中当年财政拨款基本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科目;将事业支出中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中基本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科目。

2.结转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和支出。

事业单位应当在年末将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和当年财政拨款项目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将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项目结转和结余支出分别转入“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然后对“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下的财政拨款项目执行情况分别进行分析,按照《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的规定将财政拨款项目资金余额区分为财政拨款项目结转和财政拨款项目结余,将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数额分别转入“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和“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1)结转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

年末,将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转入当年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

(2)结转使用当年财政拨款的项目支出。

年末,将当年财政拨款支出中项目支出转入当年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项目支出”科目。

(3)结转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项目支出。

将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中项目支出转入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项目支出”科目。

将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中项目支出转入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时,借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项目支出”科目。

(4)分析并结转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完成上述处理后,根据有关项目执行情况的分析,按照当年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数额,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余

——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按照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数额,借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3.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结转。

事业单位应当在下年初将“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科目下的全部明细科目转入“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对应明细科目,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同时,将“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下的全部明细科目转入“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借记“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4.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对于事业单位需要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调整财政拨款结余和结转科目的年初金额,将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转入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借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科目或者“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详细登记已经使用的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金数额。

5.上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事业单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等上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时,按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财政拨款结转”或者“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有关明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

二、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

执行《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会计科目有关明细科目和备查账簿,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三、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的相关规定

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应当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有关的备查账簿,详细登记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相关信息。

四、《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的填列方法

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在填报《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中规定上报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时,根据下列方法填列:

(一)“截至上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5栏):反映截至上年(即20××年的上一年)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按照20××年初已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后的“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科目20××年初账面余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二)“截至上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6栏):反映截至上年(即20××年的上一年)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按照20××年初已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后的“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20××年初账面余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三)“20××年度-当年实际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第9栏):反映20××年年初预算批复、执行中调整的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数,按照“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科目20××年度借方发生额填列。

(四)“20××年度-当年实际支出-使用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1栏):反映使用以前年度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按照“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科目20××年度借方发生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五)“20××年度-当年实际支出-使用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12栏):反映使用以前年度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按照“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科目20××年度借方发生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六)“20××年度-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4栏):反映20××年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转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科目20××年末贷方余额填列。

(七)“20××年度-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其中:暂付款”(第15栏):反映20××年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中资金已经支付、会计上作为暂付款处理的数额,按照预付账款备查账簿中登记的有关数据填列。

(八)“20××年度-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16栏):反映20××年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余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20××年末贷方余额填列。

(九)“截至20××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8栏):反映截至20××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科目20××年末账面余额之和填列。

(十)“截至20××年度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其中:暂付款”(第19栏):反映截至20××年底财政拨款累计结转资金中资金已经支付、会计上作为暂付款处理的数额,按照预付账款备查账簿中登记的有关数据填列。

(十一)“截至20××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20栏):反映截至20××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和“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20××年末账面余额之和填列。

五、新旧衔接和2009年度相关报表的填列方法

(一)新旧衔接。

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应当在2010年初根据上述规定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和备查账簿。对本单位2009年末有关会计科目余额进行分析后,分别转入新设置的对应会计科目明细科目中,同时(或者)在相关备查账簿中登记。

对于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已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但尚未使用的基本收支财政拨款资金,应当转回至财政拨款结转相关明细科目,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

对于事业单位在2009年末从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结转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应当予以转回至财政拨款结转相关明细科目,借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

对于在2009年末事业基金和事业结余中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分析并分别转入2010年新账中的“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相关明细科目。

(二)2009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的填列。

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应当根据新旧衔接后有关会计科目明细科目余额和有关备查账簿,按照“

四、《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的填列方法”的要求正确填报《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

(三)2009年度中央部门决算报表中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填列。

2009年度中央部门决算报表中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填列方法按照《关于规范2009年度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部门决算填报口径的通知》(财办库[2010]8号)的有关规定填列。

附件:中央级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及企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相关会

计明细科目表

财政部

篇8:财政资金拨款管理办法

一、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国内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金利用计划性差

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 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资金利用计划性差, 突击花钱以及经费挤占现象屡见不鲜,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资金短缺。 从实践来看, 国内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 比较注重事后管控 (更准确地说是被动处理问题) , 比较重视经费支出核算, 严重忽略了资金预测问题,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资金有效利用率较低。

(二) 执行乏力

调查显示, 目前国内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 在使用预算资金时, 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以至于预算计划频繁变更, 预算执行乏力、缺乏权威性。同时, 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力度不够。 比如, 与预算执行相互混淆, 以至于预算编制与执行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最终的结果就是资金短缺、浪费, 甚至出现了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

(三) 预算编制及评价需要完善

实践中发现国内为数不少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直径仍未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预算评价和管理制度, 资金利用缺乏监控, 尤其是预算资金的利用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而且不合法、不合理。由于很多单位没有健全和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难以合理利用预算资金, 更难以有效改进预算资金的应用绩效, 因此也就处于被动状态。

(四) 监管体系有待健全

虽然目前我国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 但是在监督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比如, 财政预算没有建立预算公开制度, 部分单位预算审查、监督乏力, 甚至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漏洞, 审查、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管体系不健全, 难以确保公开性、公平性以及公正性。

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提高预算资金利用计划性

针对预算资金利用缺乏计划性问题, 建议重新对预算周期进行界定, 并且严格按照计划办事。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 就每一个年度的一季度无部门预算批复而拨付资金现象, 笔者认为应当重新制定预算年度适用机制。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国内多适用的是预算年度制, 对策建议进行更改, 适用跨年制。 具体实施过程中, 以本年度的4 月1日至次年的3 月31 日界定为预算年度, 以此来避免人大批复与预算年度计划之间相互冲突, 以保证财政部门于预算年度之初, 据批复预算拨付资金类, 预算约束力增强。

(二) 提高预算执行力

针对预算执行乏力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首先对支出定员定额标准进行细化, 以确保各项标准能够顺利实施。 实践中, 个人的经费需纳入人员经费定额范畴, 并且应当注意避免公用经费一刀切现象, 严格按照职能、工作量要求, 对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进行细化。 比如, 差旅费、办公费等可人均量化者, 采取定员定额方式进行处理;同时, 还要严格控制单位用车、 各类物资采供, 严格控制公用经费, 确保预算编制能与单位的职能相结合, 提高其合理性。

(三) 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针对预算管理评价不到位问题, 应当健全和完善制度, 创新预算编制方法, 同时, 还要对编制预算及其评价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 自预算改革至今, 呼声一直比较高的是零基预算, 然目前仍有很多单位沿用传统的基数法。由于每一年度的预算均在上年度预算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编制, 因此导致所编制的预算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 影响了后续预算执行秩序。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应当立足实际, 积极改进预算编制手段, 比如采取零基、绩效等预算编制方法。在此过程中, 应当注意改变偏重定性的分析习惯, 采用数理方法分析预算定量, 并以此来实现预算准确度的提高。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 预算质量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 同时也会影响其绩效。 从这一层面来讲, 一定要加强预算编制。第一, 做好事前调查工作, 确保预算编制基础的真实有效性。第二, 审批以后, 不能随便变更预算, 如确实需要调整, 则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流程操作。 第三, 对虚报预算行为严惩, 一旦发现, 严肃处理。 编制时, 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立场。第四, 预算项目应当详载。 对部门绩效进行严格考核, 做好核对工作, 对各部门工作加强指导, 从而约束下属部门, 提高资产利用和管理水平。

(四)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建议建立财务报告制度, 加强监督。 正如上市公司, 现代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全部活动, 均应当接受监督和管理, 一旦发现违规或者违纪操作现象, 必须严格制止。同时, 还要加强事业单位资产以及预算管控, 基于外界压力, 加强内部资产以及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通过内外共同努力, 来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预算管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三、强化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管理过程中, 应当引入绩效管理机制, 进行绩效评价时, 可借鉴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绩效管理方式和有效方法, 确保预算改革的规范化以及有效性。

在评价体系的前期制度建设过程中, 应当建立组织实施机制。 对于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工作而言, 其覆盖面非常的广, 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 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一现象, 应当积极构建多部门组织实施机制, 将预算单位、权力机关以及设计和财政部门联合起来, 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 进行明确分工, 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实践中, 可采用的绩效评估措施和方法, 主要有全面质量管理法、360 度绩效评定法以及平衡记分卡和层次分析法等。 以层次分析法为例, 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还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预算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第一, 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因素, 再将有关因素按照具体的属性, 从上到下一一分解, 将其细化成多个层次指标。 第二, 比较判断矩阵构建。 分解指标后, 对判断矩阵进行构建, 得到矩阵指标两两对比数值。 第三, 各层指标权重计算。 利用和积法对各指标权数进行计算, 然后再从基层开始, 将每一个指标权数与上层指标权重依次相乘, 从而形成各指标之于总体绩效评定权重。 可采用的数学模型, 表示如下:

上式中的代表各层次的定性指标或者定量指标, 代表层的权重数, 利用加权综合求和法对评价对象得分进行计算。 同时, 还要跟踪管理, 以确保实施结果准确性。 为了保证所制订的绩效指标体系可满足预期效果。 对于预算单位而言, 企评价机构对绩效目标程度跟踪管理, 从而实行绩效指导之目的, 并且实时掌握业务活动以及执行。 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对积极采集业务绩效信息, 与目标比对分析, 确定绩效结果、预期目标之间的偏离, 并且查找其中的原因, 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 针对非量化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采集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图片和影像, 这些均可证明运行效果, 并且以此作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参考资料。 就绩效管理而言, 其最终的任务是实现计划目标, 全面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实效性。 该任务的完成, 需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在管理制度的完善、 工作计划和方式的优化以及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以及业务监督实效的保证等方面。 同时, 还有特别注重绩效评价差以及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查找其中的原因, 审定绩效评价各环节的活动计划以及具体执行状况, 从工作目标的确立上、关键指标的制订上、业务活动执行过程、 评价组织的跟踪监督力度、 自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等各方面揭示存在问题, 找出问题根源, 研究解决方案, 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和改进, 为下一期绩效评价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可以有效弥补落后管理体制, 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 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预算编制、加强监督管理、规范预算编制等方式, 实现强化预算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其进.张育红,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 2013 (02) .

上一篇:典题·考向预测 专题下一篇:执行力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