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厌学现象得论文

2024-05-08

如何应对厌学现象得论文(精选8篇)

篇1:如何应对厌学现象得论文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篇2:如何应对厌学现象得论文

年轻人创业有五难:一难是没钱,二难是没关系,三难是没经验,四难是胆量,五难是没办法。没钱是首当其冲,谁也不可能在没钱情况下创业,甚至开什么厂办什么店,没钱几年什么也做不成。没关系,年轻人走向社会,干什么都有人看不起,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冷嘲热讽。没经验是年轻人最大问题,不仅创业没经验,干什么都没经验,问谁也没有知道。没胆量就是失败后不敢对人说,包括自己亲人朋友们也不敢说长道短,还有没办法,碰到什么事后只能碰运气。由此可见,年轻人创业就是一种乐极生悲,想干什么并不由自己,而是由社会说了算,年轻人创业五难现象不解决,创业就是一句空头支票。

年轻人创业如何度过五难,如何应对五难现象,这就是年轻人的当务之急。社会变革已经给年轻人一个机会了,想创业的年轻人也已经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方向,如果抓紧时间创业肯定会有收获。问题是如何创业,如何走自己的路,的确是问题。年轻人创业应当向老一辈人学习,他们有数不清的经验和胆识,创业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谁敢于创业谁有可能成为富裕首户,这就是年轻人创业的前提,如果连这前提都没有,年轻人创业就是空中楼阁,是梦想。年轻人创业首当其冲,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心,让自己在年轻人心中有自尊心,让其他年轻人羡慕自己,这样的创业就是树立了信心。然而,这样的树立信心也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当放弃所有胆怯,放弃所有恩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付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矛盾。不要民创业有什么难处,也不要怕人说长道短,谁爱说什么谁就说,说多了他们也就不说了,这就是创业的精神基础。

年轻人创业就是需要老一辈人的关心,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式各样问题和矛盾,然而遇到问题和矛盾也不要怕,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认真负责,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不赚钱的生意。俗话说,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也没有不赚钱的企业,只要认真负责,企业就会有一个转机,有一个突飞猛进。企业是什么,企业就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好地方,只要认准了创业就是朝前努力,什么样的企业也不在话下,什么样的年轻人也是成功的。因此,年轻人创业有五难,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篇3:如何理性应对学生的厌学现象

分析原因

1. 应试教育逐渐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应试教育, 客观上使教师对反映考试要求的知识过分看重,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兴趣等的变化, 与学生日后的发展及职业理想很少挂钩。

2. 教师自身的问题

(1) 从学习发生的过程看, 学生的学习, 就是不断实现迁移的过程, 要促使学生学习中有效实现迁移, 顺利发生有意义学习, 教师教授新知之前, 就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要是搞不清这些, 备课、讲课中就抓不住理论上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实际上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关系的差距在那里, 以此授课, 必然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学起来费力, 引起厌倦心理。

(2) 有些教师不懂得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 只有当前面知识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时, 才能进行新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 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进行归因分析, 就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学生疲于应付, 头脑中的问题, 越积越多, 久而久之, 害怕学习。

(3) 更有甚者, 有很多老师不懂得过度学习法, 逼着学生进行大量无效劳动, 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据研究, 过度学习量达到50%时, 学习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再进行此种材料的重复学习, 即为浪费。

小学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 很多老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作细致研究, 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你一个字写错, 我就罚你再写五页、十页, 实际上, 学生对某个问题经过过度学习已经掌握时, 仍在做着极不情愿的重复性活动, 本来, 50%量以外的时间可用于如文体活动、智力开发等, 以缓解学习疲劳。因此, 这只能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和智力摧残, 有碍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正确强化, 挫伤学习积极性。

(4) 有些教师教学艺术和方法欠缺, 知识面狭窄, 照本宣科, 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5) 有些教师很少了解学生已经掌握和能够掌握的学习策略和习惯, 教学双边配合不默契, 学生学习效果差, 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3. 学生自身的问题

(1) 此类学生对某门课形成的认知结构不很健全, 后续同化新知的知识基础差, 反复赶不上教学进度要求, 在班级授课制这种特定场合, 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

(2) 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有些人喜欢有些科目, 而厌烦另一些科目的学习。

(3) 个别学生已经定势的学习习惯, 学习策略, 学习方法较差, 与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的教学要求差距太大, 在部分班额较大的班级, 授课教师无法常常做到因材施教, 这些学生的学绩逐渐落后, 厌倦起学习来。

(4)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习策略等缺乏反思, 只笼统看到自己学习不足, 不会发现产生不足的原因, 更认识不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便就自暴自弃。

4. 学生厌学也与社会和家庭部分因素有关。

解决策略

1.呼吁社会和家庭, 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

家庭要为孩子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对孩子提要求, 不应只是学习成绩, 而更应看重孩子为人处事的道德、情感、理想及其他伦理关系教育;社会上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进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拓展孩子思维发展空间, 产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源泉, 这样, 学生就能从应试教育的环境氛围中摆脱出来, 逐渐端正学习心态。

2.提高自身素质, 优化教学过程

(1) 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 不断提高驾驭教学的本领。

(1) 积极钻研教育心理理论, 注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与这些学生年龄特征相结合。

(2) 不断研究厌学学生的心理状态。首先, 要了解这类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状况、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 尽量做到既照顾多数学生, 又考虑他们的需要;其次,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策略指导;再次, 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有特长的学生, 进行经验交流, 优化全班同学的学习方法。

(3) 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帮助这类学生打好学习基础, 掌握适宜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加强个别辅导, 鼓励他们逐步改进学习方法。

(4)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改进教学策略,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把语言直观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让刺激信息全方位的作用于学生感官, 这样, 才可真正点燃学生内心的激情, 全身心投身于学习。

(2) 动态地研究学生, 关注厌学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 不断改进强化方式, 促进学生向会学、爱学方面转化。

(1) 帮助厌学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本地繁荣, 自我发展而学习的崇高理想, 激发起发奋学习的责任感, 义务感, 坚定学习信念;承认学习过程必然会遇到困难, 勇于克服困难, 力争搞好自己的学习。

(2) 帮助这类学生结合教师总体教学计划要求, 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使学习过程循序渐进, 有规律地进行。

(3) 教育学生家长, 在对待厌学学生的态度上, 要热情关怀, 耐心体贴, 避免拒绝、轻视和责罚的态度, 否则, 只能适得其反。

(4) 善于观察这类学生的天性, 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培养和鼓励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并把这种优点迁移到其他科目学习中去。

(5) 在成功与失败的态度问题上, 为这类儿童创造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 诱使其成功, 使他们品尝成功的乐趣, 同时, 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这类儿童学习中出现的失败, 并给予他们敢于失败的权利。儿童正是在反复的尝试与探究中, 看到了自己征服自然的神奇力量, 不断进步。企图只让儿童作出正确反应, 那是一种套在儿童身上的虚假光环, 只会束缚儿童探究进取的手脚, 最终培养一批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意识的庸才, 务必引起我们的警觉。

篇4:如何应对厌学现象得论文

摘 要: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厌学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克服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厌学、退学等消极行为,就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逐步消除高职院校学生厌学情绪。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厌学现象 应对措施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高职院校逐年扩大招收生源,入学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存在厌学现象,一方面它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能力形成及就业发展前途,另一方面影响高职教育质量,制约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高职教育持续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

所谓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高职学生厌学一般表现为:学习采取消极态度,通常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玩手机,看小说等;课后不看书,不完成作业;部分厌学学生对上课态度不端正,不重视专业学习,经常找借口迟到、早退,旷课;平时不认真学习,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任课老师把考试重点、考试题目勾画出来;部分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铤而走险,想方设法作弊。

二、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厌学情绪,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计划,欠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习动力,长期下来,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自控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录取的多数学生成绩不太好,他们在高中阶段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自控力较差,到高职院校后,学习上更强调自主学习,加剧了部分学生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以致产生厌学思想。

3.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生存需要,不断降低录取门槛以赢得生源,尤其是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中表现得更明显,这样就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出现不听讲、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学习积极性降低,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客观原因

1.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

与中学阶段相比,任课教师往往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成绩不太好又较敏感的学生会误以为老师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表现为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

2.教学方法存在不足,课堂缺乏吸引力。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探索,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学生的具体学情和高职教育规律,师生互动较少,讲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失落感和厌学情绪。

3.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招生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要求不流失生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虽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但如果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就会有部分学生受到处分甚至被开除。这些矛盾使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加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学习压力,造成学风不够浓厚,学生厌学。

4.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

当前,有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高职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学生的能力不如普通高校学生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待遇不好、社会底层的工作等,导致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出现厌学情绪。

5.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高职学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这些不良思想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致使一些学生沉溺于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网络游戏,将学习抛之脑后,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6.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影响。

高职学生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其就业压力明显增大。有的学生为就业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学业。有的毕业生尽管找到了工作,但入职后发现有些学历不如自己的同事工资水平并不比自己低,产生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想法。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的高职学生,使其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应对措施

高职学生的厌学现象直接影响高职课程和教学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一)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更应该努力把教学知识、操作技能教给学生。首先,高职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课后多抽出时间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的真实掌握情况,从而调节适合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高职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二)更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开设课程,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整个招聘市场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增减一些公共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实行学分制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如针对大三学生,在基础课和理论课完成之后,可根据学生能力,与企业进行“订单式”、“顶岗实习式”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操作性更强的岗位实践。

(三)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熬夜,上课时无精打采,跟不上课程进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班级辅导员应多与这部分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鼓励学生参加有益身体健康的户外活动,分散学生网络游戏的注意力。整治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禁止学生在娱乐场所中玩耍导致晚归甚至夜不归宿。同时辅以严格要求,规范行为意识,完善奖学金评比制度,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弘扬正气,抑制邪气,消除大学生厌学现象。

参考文献:

[1]王栓军.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VOL17(1).

篇5:如何应对厌学现象得论文

天海制药企业的营销副总李天军在年初时由于连续几年的业绩欠佳而被总经理降为营销总监,这不仅在天海制药企业引起一片哗然,而且更使得天海制药的营销职业系的上上下下引起不小的震动,甚至可以说是“骚乱”。天海公司的这种决定,对于嘴上说尊重公司决定,心里却象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李天军副总经理而言,无异于是一次职业生涯的沉重打击。

对于李天军来讲,他为天海制药效力了六年,前三年的业绩颇使他得意,但后三年随着医药行业的改革及医药市场的风云变幻,以及他所领导的营销队伍的老化,使得曾经是呼风唤过雨式人物的李天军对于近三年连年下滑的业绩也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对于天海制药此次对李天军营销副总的降职降级,他从内心来讲是实能承受的。这不仅仅是丢面子的事,李天军感到,这是企业对自己的一种侮辱,令自己的尊严在天海制药企业也荡然无存。

天海制药企业在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李天军作为营销副总,他旗下直接管理的绝大部分人员都是他的“嫡系部队”,在各个市场的又都是身居要职的区域市场的经理,平时没少得到李天军的“照顾”。所以,六年以来,他这些嫡系部队的营销经理及业务人员,对李天军非常拥戴和忠诚。这种平时用一点一滴维系起来关系,可以说是牢不可破。

面对天海制药公司宣布对李天军副总的降职决定后,李天军几天以来都是心存不快和耿耿于怀的,于是,这加速了李天军辞职的步履。

事件还没过一个月,李天军就向天海制药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递交了辞职报告。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李天军的辞职也并非完全是这次天海制药对他降职所引起的,早一年前他就有这方面的打算,只不过企业对他不薄,且他也想再搏一把。从结果看来,他这个营销副总想把天海制药的营销困局扭转,已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这次降职事件只不过是加速自己离开天海制药而去创自己事业的导火锁罢了。

李天军的辞职报告递交上去一周后,得到了两位领导的顺利批示,领导们并没有做过于殷勤的挽留,董事长只是说了几句客气话,而总经理压根就没挽留他的意思,

这种结局多少使李天军这个为天海制药服务了六年的营销副总离去时带有些悲壮、苍凉与酸楚。

李天军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天海制药,撇下了一帮与他休戚与共“嫡系部队的营销兄弟们”。李天军就象天海制药这帮营销人员的“老大”一样,他的突然离职,不仅使公司上下的领导与员工倍感意外,而且更使这帮营销人员为他“抱打不平”。

就在李天军走了一个月后,天海制药的营销团队已经象一盘散沙而几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不论是营销经理还是部分业务人员都纷纷辞职。很明显的向天海制药企业昭示,他们为天海卖命是冲着李天军副总,而“纷纷走人”,也是为了李天军副总,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天海制药企业走了近五分之二的营销人员,企业的营销团队与大部分市场基本陷入半瘫痪状态,市场营销进入到了“断层”,人员一进无法顺利得到弥补。天海制药企业的高层们一会象“热锅上的蚂蚁”,一会象“无头苍蝇”,一会又象“救火队长”,一时间叫苦不迭狼狈不堪。

象天海制药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在许多企业中都有可能会遇见,而且还有可能更为严重。对于那些早期发现的许多企业还能够预防,而对于将这种现象演绎到“病入膏肓”阶段的企业,就象天海制药企业这样,只会使这种情况越来越糟,事件愈演愈烈,导致的残局一发而不好收场。

那么,当企业遇到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和“树倒猢狲散”的营销与管理情况出现时,该如何防范和应对呢?以笔者多年在医药行业、医药企业中的从业经历和观察研究,得出以下解决心得:

一、不断实施“市场轮换制度”

许多企业,不论是区域的地市级市场,还是省级市场,经常会出现“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扎下去不挪窝”的情况。这样不仅会使这些三五年都不动窝的区域经理或业务人员形成一定的“专制与独裁”,而且还会养成一定的惰性。同时,这些市场的经理“树大根深”,做一些有损市场与企业的“文章”自然方便得多,如果得到的是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自然他们感激的是自己的主管领导。

篇6: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一、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中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问题。部分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平时也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他们情绪不稳定,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四是生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由身体不适引起厌学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营养不良、易疲劳、体质屏弱,经受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而忽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和场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往往成为终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课程内容被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导致学科份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学习负担有增无减,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是首位的,教育评价仅仅是鉴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然而目前我国考试成了中心,分数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造成目标与工具本末倒置,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计算着分数,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学校忽视和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无尽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奖惩措施,教师和学生都在升学的指挥棒下,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形

成“厌教”和“厌学”心理。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把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完全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更谈不上课堂艺术,教学方式单调,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四)社会因素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一些媒体对有关事件的失实报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厌学导致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校、逃避学习的责任。中学生正值发育成长阶段,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这一时期就几乎失去了一生。另外,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怎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由厌 学 引 起的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三、防治对策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阶层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和措施去应对。据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施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人们感兴趣的,都会快而好的去完成,反之,就觉得较为困难。同样,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求知欲是直接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以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为宜。

(二)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会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实际考虑,降低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设立目标,来满足学生

学习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不能实现,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加重厌学和畏惧情绪的现象。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象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在于胜利的欢乐。”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针对一些厌学学生懒惰、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点,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自觉、自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可以采取及时反馈、强化动机,及时沟通,多表扬,常鼓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懒惰、无毅力的消极心理。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改变厌学态度。

(四)作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学生的素质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必须做好疏导工作,从而化解因得不到满足而留下不良的心理情绪。

(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注意创建和谐、团结、稳定的笋集体,积极向上的班风,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地环境中学习,思考,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情绪。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学习和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满足心理松弛的需求。其次,家 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家庭需求主要来自家庭和谐气氛和细致的关怀,因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满足学生的家庭需求至关重要。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篇7:论中学生厌学现象(推荐)

摘要: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厌学症已成为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从学生主观原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中学生厌学症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5个具体的解决方法,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 表现 成因 解决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追求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中学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爱学习,已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厌学心理。在他们或父母的压力下不得不呆在学校,或是在社会的压力下为了拿一张初中毕业证,有的甚至毫无目的,得过且过的在学校里混过三年,而这一群体已逐年庞大。因此,如何清除学生的厌学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一、“厌学”现象的含义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二、“厌学”现象的表现

第一,有厌学症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读书无用”,认为学习好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联系。厌学的人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信心,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不良的自我认识自我形象,是学生厌学的内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活动。本来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

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但是,在其它活动中,如运动、游玩、劳动、聚会等他们却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第三,厌学的学生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他们经常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上课时,虽然不做任何小动作,但是不看黑板,不看书,不记笔记,面对老师提问是一脸的茫然,甚至有些同学根本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上课就睡觉,下课铃一打立即精神抖擞。抄袭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从来不复习或预习功课。但是,必须指出:厌学者只在学习中表现出适应不良,而在社交、生活、体育、艺术等方面一般也能较好适应。

三、“厌学”现象的成因

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1、主观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1]

(2)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

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

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

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学生对学习和用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更有人说:“书读多收入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样错误认识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偏见在学校中的反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一些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是厌学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论是厌学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1]

(2)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信仰、观念等无时无刻不在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待知识的态度,对待学生成绩的态度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不少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单,以分数定惩罚,从而把关心孩子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从根本上去教育,没有指导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限的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对他们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给的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习,成绩就更差,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是一种“隐性教育”。中学时期,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生活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对他们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良好的家庭氛围易于沟通情感,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茁壮的成长,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从而为他们的远大理想奋斗。反之,孩子生活在焦虑、粗暴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不可能正常学习。

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生活承受巨大的压力,家庭往往就成为他们宣泄的场所。父母经常吵架,给子女带来不安、恐惧、敌对的情绪,导致他们对父母不满,不服父母的教育,不愿回家。他们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得不到爱,没有安全感。还有的父母有空就喜欢在家里打牌,聚众酗酒,时间长了,必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使他们厌恶学习。[2]

第三,家庭的结构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经调查证明,正常的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兴奋、稳定、烦恼、恐惧、嫉妒等影响趋向平均值,而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对此具有显著的影响,学生情绪波动大,而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及对学习的态度。

(3)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在应试机制的作用下,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教育长期等闲视之,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第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

第三,学生对学习态度存在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使学生厌学习。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内疚、厌恶等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与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学习。[3]

四、“厌学”现象的解决方法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2、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4]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3、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群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否重视激发,培养和发挥其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工作或学习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只有使那些厌学的学生充满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学校是执行社会化使命的专门群体,教师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方式去影响学生,多启发诱导,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5]

4、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

5、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篇8: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厌学形成起因分析

学习本身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 校园里的学子现在绝大多数是标新立异的90后, 他们从小娇生惯养, 相当一部分同学受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对初期课程的不理解逐渐演变为课堂里的大片空白, 造成大学校园屡见不鲜的厌学风气。当然, 厌学现象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 以下逐条予以分析。

1、偏见或浮躁引发的厌学

这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厌学成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信学长或社会传言, 误以为大学课程与将来工作没少有关联, 所以干脆以玩或锻炼其他能力为主, 考试敷衍塞责, 以六十分为荣耀,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彻底纠正这种不正确的观念。

很多同学长期呆在校园, 对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倍感厌倦, 对前途感到渺茫, 加之课堂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象高中时代那样易于接受, 内心的种种不安引发浮躁。一颗躁动的心灵当然不能潜心学习。

2、学习方法不正确而形成的厌学

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无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 都是迥然不同的。大学生学习应以自学为主, 老师只作大致的辅导和疏导, 学生上课须认真做好笔记, 然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逐步消化。很多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而厌学。

3、情绪低落而形成的厌学

这种情绪的形成可能是高考发挥失常、可能是报考时的“退档”、“滑档”等因素造成。班主任有责任告诉他们, 学校提供了个人发展的空间, “专升本”、“专转本”都不是没有可能。

4、因孤独感而造成的厌学

应该说, 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过心理方面的“断奶期”, 依赖感及自我中心意识仍然很强。具体表现在同学之间的相处方面, 存在一种落落寡和的成分, 所以造成了这种人越多来越孤独的崖岸自高。但他们内心深处又渴望交流, 因不得其门径而焦灼不安。由焦灼而形成对学校环境格格不入的不认同感, 又由这种不认同感导致厌学。

二、巧妙劝学, 创设班级良好学习氛围

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保持班级同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程, 减少补考人次, 力争消除重修现象, 杜绝留级人员, 保证班级同学圆满完成学业任务, 顺利毕业。针对广大同学表现的厌学情绪, 班主任必须有计划有策略地扭转这种不良习气, 在不同时期运用不同方法, 使学生们意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抓好适宜劝学的几个时期

开学之初, 开明宗义:刚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 面临新的人生发展机遇和挑战, 他们出现很多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 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新生入学时必须给他们敲响警钟, 向新生解释清楚, 大学里也有留级、肄业等处罚, 让他们充分认识其危害性, 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

考试前夕, 严正督导:大学生活相对丰富, 有些学生因参与各种活动而忽视了学习, 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夕, 班主任应充分意识学习问题的严重性, 劝导同学们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复习所学课程。

考后亮红灯, 鞭之策之:班级同学由于智力、投入精力等方面的原因, 有些同学难免暂时落后, 要及时教育他们挂红灯现象在大学并非个案和特例, 鼓励他们不要太过气馁, 让他们是树立信心, 重振旗鼓。

2、多方沟通, 及时疏导

利用察看宿舍和班会课时间与同学交流, 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情绪波动, 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班主任可适时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于接受学习、记忆和练习, 还应当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 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班会课上引导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给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 让他们相互了解, 加强沟通, 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取长补短, 共同提升。秉承"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学习。

班主任老师平时应该多和其他任课教师、学习委员、课代表频繁沟通, 以了解班级现状和学生动态, 及时对旷课、迟到现象做出反应, 将不良现象消失于萌芽状态, 以免积重难返, 回天乏术。班主任老师应当多和学生家长沟通, 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出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

3、克服网络冲击

当前, 网络对学生的巨大诱惑力已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也无从回避的话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妥善处理, 网络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器;放任自流, 网络就必然成为学习的拦路虎。网络作为学习之余的休闲娱乐未尝不可, 但如果一味沉迷, 必然玩物丧志, 教育同学们切不可本末倒置。

结论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厌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难点问题, 解决的方法当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作为班主任老师, 从良心及责任的角度出发, 当然要殚精竭虑, 慎之又慎。班主任老师对厌学的学生, 应该焕发其朝气, 激励其锐气, 粹炼其刚性, 保持其韧性。要做到“认真分析, 区别对待, 沟通疏导, 拨云见日”, 以便让同学们以愉悦的心情、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圆满的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洪历敏:《浅谈对大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职业时空》, 2007 (3) 03:56-57。

[2]梁方勇:《浅谈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5:68-69。

[3]田华文:《论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0) 6:177-178。

上一篇:六年级课外阅读检测题下一篇:团队建设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