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

2024-05-06

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精选8篇)

篇1: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

李清照简介资料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士大夫的官宦之家。李清照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苏轼的学生,所以素有文学底蕴,家中藏书丰厚。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自小在家中长辈的熏陶下,对于文学典籍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慢慢地也向这方面学习。

李清照年少时,跟随父亲来到都城生活,在繁华的都城中,激起了李清照极大的创意。李清照此时不仅会写诗,也学会了作词,书写了一片流传至今的著作《如梦令》。

公元1101年,李清照刚好18岁,这在古代都已经可以说是晚婚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两人都对文学典籍感兴趣,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虽然生活清贫,但知己相陪,但也充满着温馨的感觉。

1102年,李清照婚后第二年,李清照因当时的朝廷党争,被迫离开都城。和丈夫赵明诚一起,来到青州居住,李清照在此定居后,将居所唤作归来堂。李清照两人在青州生活了,因丈夫为官素有功绩,被调往淄洲为官。不幸的是,刚好异族入侵,李清照只好带着两人收藏的书籍开始了逃亡生涯。

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官至江宁知府,在异族入侵后,放弃了城池。与李清照逃往到湖州,在逃亡途中,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疾病突发,不幸逝世。李清照悲痛欲绝,在安葬了丈夫之后,抛弃了许多繁重的典籍,带着轻便的书籍向南方逃亡。

1132年,李清照改嫁于张汝舟,可惜其为人品行极差,故被李清照不喜,向官府揭发。此后,李清照就一个人过着单身生活,在金华居住。公元1156年,李清照时年已经73岁,带着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失望的情感下,悄然辞世。

篇2: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有《漱玉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他们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理想的更高追求不能实现,她也未必清楚,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在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一种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种缠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一种相思之苦和对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并不是男性作者容易体验到的。

在封建时代,尽管有不少男性作者以女子的口吻写爱情,但这种出于女性之手的创作,在反映了她们的感情需求上,具有不同的意义。也正因为这一点,当男性作者借女子口吻写出的作品被反复吟咏的时候,李清照的同类作品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诋毁。王灼《碧鸡漫志》便攻击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种见解既迂腐又荒谬。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并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了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永遇乐》的下阕曾写到今昔不同的心境: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如今的情怀是像《武陵春》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寓居金华时。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在词的艺术方面,李清照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看法。她写过一篇《词论》,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的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有铺叙,有情致,也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这些观点显然有其偏颇的地方。李清照看来受词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较重,而忽略了词向许多不同方向发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脱离音乐而偏重文字表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所在。

她的诗现存十余首和一些断片,往往写得很豪迈,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及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等,都是涉及南渡后民族与国家大事的慷慨悲愤之作,但由于词“别是一家”的观念的束缚,这种题材和风格在她的词中极少出现。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由于上述词学观点,李清照的词在表现情感时,极其注意与诗歌不同的那种细腻深婉,也极其注意词的特殊的语言技巧;加上她的出众的才华与文化素养,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复杂的情感,使得她的词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在描写心理和情感的活动方面有其特别的长处。她不仅善于捕捉那些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层层剖露复杂的心境。像《永遇乐》的下阕,在追忆“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的繁华气氛之后,先是说“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因为现时的人语欢腾的景象,是内心寂凉的主人公所不敢面对的,她宁可把自己留在孤独之中;接下来却又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因为这景象勾起她的旧梦,令她低徊不能远去。两层之间承接得自然顺畅,同时又翻过一层,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种孤独悲伤的心情表现非常生动,令人感到酸楚。再如《武陵春》的下阕,先说双溪春好拟泛舟,接下来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在一回一转中,以委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

篇3: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

绝大多数城市人都遇见过这样的提问。“单位之问”并非没有道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单位一直是中国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城市发展和稳定的核心细胞。即使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 它仍然是令人骄傲的身份象征, 在城市的公共话语里, 这代表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在社会层级中的地位。

单位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人, 也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城市。不久前, 许多人都在讨论“拆墙”。然而, 大部分讨论, 都在关注“要或不要”、“能与不能”。其实, 要把握其源与流, 分析其利与弊, 至少要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位小区建设的历史过程, 置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历史现实中进行梳理。

单位大院建设

如何在空间上组织共产主义城市, 这是中共最早从1947年夏开始在大陆东北地区陆续接管主要城市之后就开始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早在1919年, 时年27岁的毛泽东就草拟了一份“新村计划书”, 在文中毛泽东对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了这样一种初步设想:在未来的新社会里, “新村”是社会成员聚居生活的标准小区, 设有“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 在“新村”里“自治会”维持秩序并用道德约束其成员。

在规划手法上, 早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 苏联学者就提出了小区规划理论。他们认为“小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居住单位, 应包括公寓、公共食堂、娱乐场所、托幼、中小学校、医疗所、商店等一系列服务设施, 同时与工作场所紧密结合。到1950年代末, 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几位建筑师和社会学家合作写成《理想的共产主义城市》一书, 提出了“新居住单元”的设想。这种“新居住单元”是小区的深化, 作为一种将生产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公社化城市聚落, 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模式, 在城市中则逐步形成了单位制度主导发展的局面。同时受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 (重) 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得以实施, 苏联的“小区”也成为包括中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标准模式。

比如上海著名的“曹阳新村”,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大规模工人居住区, 就是完全按照这种小区规划理论建设的, 并且自从首期于1952年5月完工开始, 就曾经长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在城市住宅区建设和社会平等体制探索方面的一个神话而进行广泛的意识形态宣传。

当然, 中国的单位制小区并非完全按照毛泽东的那份“新村计划书”或者苏联的“新居住单元”或小区规划理论建设, 但毫无疑问, 单位制小区从它们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虽然不可否认这种选择中所包含的共产主义理想, 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共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恢复城市生产和重建城市管理体制, 并且将分散的资本逐渐集聚到国家积累体制中。单位制和单位制小区无疑是最佳选择, 它们将生产、消费、娱乐、政治动员、意识形态宣传和控制等紧密整合在一起, 并且高度集中在单位小区内部的有限空间里, 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难度, 最大限度地压缩了体制外的生存空间和流动性。

“龟裂城市”的空间

就这样, 在空间上就形成了以单位主要职能的生产空间和单位辅助职能的生活空间共同构成的单位大院。单位有机关、事业和企业等基本类型, 并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单位还存在相应的级别, 如国家级、省部级等。在国家体系中, 各个单位就形成了纵向联系紧密、横向联系匮乏的格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施行的是土地划拨和无偿、无限期使用的制度, 各个单位多占地、建“大”院就成为了一种理性选择。

单位制所构造的社会结构, 可以用“龟裂城市”来形容:各个单位制小区画地为牢, 自给自足, 相互之间一般不产生空间上的紧密接触, 整个城市被众多单位制小区分割为龟裂状。

从积极方面来说, 单位大院促进了社区安全, 促进了居民交往和心理归属感的形成。实体的院墙将城市空间与单位空间进行了区隔, 大门成为唯一的内外联系通道。出入大门的身份识别, 对外部群体限制的同时也将不安全因素限定在了大院之外。社区居民既是同事, 也是邻居。业缘、地缘关系的重合, 再加上单位经常组织的集体活动, 为居民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交往创造了条件。交往增多、长期在单位大院居住的时间效果和单位身份识别作用共同促进了居民心理归属感的形成。

当然, 单位空间组织模式的不利影响也十分明显。

首先, 单位大院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割裂。单位大院的封闭性导致了城中城的出现, 在城市空间整体层面上形成了蜂巢状的结构。这样, 单位大院相互之间的联系被限制,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性被削弱。

其次, 单位体制和单位大院造成了城市空间规划调整的困难。由于单位性质与级别的存在和土地利用无偿、无限期的使用特征, 当城市整体发展与相关单位利益不一致需要协调时, 困难就会产生。尤其是对行政级别高的单位来说。

再者, 单位大院对城市交通的阻碍作用。许多单位大院体量巨大, 其封闭性导致城市交通必须绕行。同时, 也限制了交通微循环的形成。

最后, 单位体制和单位大院造成了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和效率低下。由于单位公共服务只限于其内部成员, 单位之间便形成了各自领地的公共服务。这进一步构成了规模效益的障碍, 也导致了相关主体缺乏竞争和活力, 并最终造成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

转型时期的小区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逐步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位的全能主义受到了冲击。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下岗潮的出现, 部分“铁饭碗”被打破。单位大院职住合一、自成一体的情况开始深刻变化。在新的住房供给和选择机制下, 以收入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居住空间格局, 开始逐步代替以身份为代表的居住空间。在此过程中, 门禁商品房社区大量建设, 满足了居民对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 大量的单位院墙出现了虚化、绿化等调整, 部分大院的围合度有所降低。但市场机制下空间使用权的明确, 也导致了部分单位大院内部进一步分割, “再墙化”现象明显。许多单位社区在此过程中选择了门禁化管理。

由于国家力量的大幅退出和单位制的巨大转型, 单位制小区已经不具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同构型高、归属感强、安全性好、福利高的居住空间的性质。单位制小区的居民构成将发生变化。比如一部分职工会依据其经济能力在住房市场上自由选择住房, 可能将单位制小区内的原有住房出卖或出租, 从而使小区的居住功能与职业功能进一步分离。而由于单位型小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开发相对成熟的区位, 周边地段的商业、教育、医疗机构配套齐全, 加之相比于新型楼盘的低价位, 因此也有很多单位外人员愿意购买小区中的住房。于是小区居民构成将发生某种演替。这就使得单位制小区的职业功能和居住功能更加分离, 小区居民的异质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 单位小区出现管理退化的领域往往是与企业盈利没有直接关系的, 特别是小区公共服务。为了弥补甚至是引导单位在这些方面的功能退化, 填补单位制退出后在社会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制度性空缺, 国家在原有的街道——居委会管理体制基础上推行的所谓“城市小区建设”, 大多数社会性职能都转移到街道和居委会。

走向未定的未来

转型期封闭小区的大量出现, 同样带来了一系列利弊。

首先, 封闭小区满足了居民的安全需求。转型期以来, 城市社会构成日益复杂, 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治安形势以及居民心理的变化, 使得安全成为了住房选择中的重要因素。小区门禁化和专属的物业管理, 很好地适应了这一需求。

其次, 封闭小区满足了部分居民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受城市社会构成复杂化和消费文化的驱动, 符号成为部分居民彰显身份和实现社会认同的媒介。居住空间同样成为了消费符号的载体, 高档居住小区日益成为居民身份的代表。

再者, 封闭小区满足了居民对私密性等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随着居民个人意识的提高, 私密性被看得更加重要。同时, 安静、绿化也是居民生活质量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闭小区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为同时兼具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的群体提供了相应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下, 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

最后, 封闭小区为产权明确、管理便利和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封闭小区有明确的空间边界, 居民家庭空间、业主共有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界限清晰可见, 明确了居民的个人和公共财产, 也为不同类型服务的供给与消费划出了边界。

但封闭小区也存在本身固有的不足及其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其中被批评最多的是封闭小区所造成的社会空间隔离。在住房个体选择的模式下, 居民收入和身份与居住空间互为表里, 并不断固化。居民在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上逐步分割, 造成了潜在的社会矛盾, 也限制了社会互动和社会流动, 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其次, 封闭商品房小区存在公共活动不足和活力缺失的问题。由于商品房小区存在公共空间不足, 加之居民相互陌生和生活节奏加快, 小区内公共活动和社会互动普遍存在不足。这进一步促进了居民防卫心理的提高, 陌生感、疏离感和现代性的寂寞普遍存在, 而至关重要的心理归属及地方感则严重缺失。

再者, 大体量的封闭小区构成了城市交通运行的障碍。大体量的封闭小区一方面降低了城市路网密度, 阻碍了城市微循环的运行。另一方面, 封闭小区的出入口往往也是交通堵塞的关键点, 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出行成本。

可见, 封闭小区的存在有其丰厚的现实土壤, 而有形的墙和物质层面的空间封闭, 只是相应功能和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想要消除空间封闭的负面影响, 走向开放和互动, 势必要去除物质层面的障碍。但若将封闭小区的问题简化为围墙的阻碍, 忽视了封闭小区背后的社会与心理复杂性, 则可能造成更复杂的问题。而今, 国家已经下决心对事业单位进行彻底的改革, 并发布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即使如此, 单位制仍然不会消失, 而会不断地转型再嵌入到市场化的社会之中, 在中国的城市公共话语中肯定还将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篇4:测测你是哪个朝代的人?

A 是(去2)B 否(去7)

2、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吗?

A 很喜欢(去7)

B 否或一般(去3 )

3、有过强烈的无奈感、发觉生活中有些事是不得不接受的吗?

A 是(去5)B 否(去4)

4、相信善有善报、等价交换的说法?

A 是(答案A)B 否(去 5)

5、你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吗?

A 是(去8 )B 否(去6)

6、比起游乐场来更喜欢名胜古迹?

A 是(答案E)B 否(去8)

7、更喜欢对抗类的比赛(如篮球、击剑)还是轻松的运动(如游泳、散步)?

A 对抗类的比赛(去12)

B 轻松的运动(去 3)

8、你是个喜欢质疑现实的人吗?

A 是(去10)B 否(去9 )

9、最近经常有迷茫的感觉吗?

A 是(去10)B 否(答案G)

10、你相信只要努力改变自己,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吗?

A 是(答案F)B 否(去11)

11、偶尔会觉得一切都是虚幻?

A 是(答案 D)B 否(答案G)

12、有人说过你太理想主义了吗?

A 是(去13)B 否(去 14)

13、"肮脏"这个词比"罪恶"更让你讨厌?

A 是(答案B)B 否(去14)

14、混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可怕(去3 )

B 机会(答案C)

答案

A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这是个美好和天真的时代,传说那时的人们都纯洁高尚、没有险恶的勾心斗角,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相应地,你是个充满梦想的孩子,不管实际年龄如何,至少现在你的心理年龄很年轻,可能在18岁以下。你相信世界的美好,喜欢“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的结局,然而世界真的是你想像的那样吗?

B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这一时期既充满战乱,又充满各种思想的火花,尽管有许多残酷的事,但高尚与优雅在这一时期依然受到众多人的推崇。你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过久的和平让你感到厌倦,也许偶尔你会因此被冠上"好战"的名号,但其实你只是讨厌沉闷罢了。你有脱离现实和在意形式的一面,美丽的事物对你很有吸引力。

C 、三国时代

比起同处战乱年代的战国时期来,这是一个更不择手段的年代。你喜欢竞争,好胜心强,充沛的精力让你对各种有挑战性的事都很感兴趣。与战国时代不同的是,和"美"这种抽象的东西相比你更注重现实,即使你是一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也不喜欢把道德挂在嘴边,在你看来,能验证一切的只有行动。

D、魏晋时代

魏晋时代的特点之一是种种颓废的风气,由于经历的苦难太多,人们开始变得不相信现实,感到在这无常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不可能由自己作主的。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你,同样是个喜欢怀疑的人,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你对世界持悲观的看法,现实对你来说常常是令人悲伤和无能为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消沉的人,所谓绝望的顶点是乐观,你只是比别人更清楚地看到了世界灰暗的一面而已。

E、唐朝

唐朝是安定和繁荣的时代,无论文化还是财富都达到了太平盛世的顶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你,内心也是安稳的,你喜欢平静的生活,个性温和成熟,具有较强的包容心。你应该经历过一些小的苦恼,但却没有遭受过太大的打击,可以说你是个幸福的人,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F、五四时代

套用《双城记》里的那句话,这是个光明的年代,也是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的前方有着一切,我们又一无所有。你或许正处在思想上的转变期,一些事让你对过去的自己发生了怀疑,决定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走过这段路之后,一切会变得更好。

G、现代

你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个时代而生的!你并非不知道这世上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你能把它们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下来,这让你过得很好。你不喜欢纷争,也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尽管这些会困扰你,但基本上来说你对现代社会里的种种问题多数能应付得比较好,也懂得如何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说明你是个成熟且适应力强的人。

H、未来

如果你在做这套测试时,做来做去总是回到同一道题目上,那么你是个奇特的未来人……也就是怪胎。

篇5:王维是哪个朝代的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 —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生平简介: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作品: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

抒写妇女痛苦为题材:《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王维历史评价: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首先升起的一颗文学巨星,他的诗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气韵和境界,或者说他的诗歌是盛唐之音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王维崇信佛学,因佛而好隐,或者因隐而好佛。他本人也曾和神会大师会晤,也曾为慧能大师作过碑铭。他的诗甚至反过来影响了禅宗的发展,丰富了禅宗公案的内容。但他与李白杜甫相比,毕竟还有差距。李杜如同日月,他只是苍穹之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与李、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他作人不如李、杜。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也曾被贼人所捉,但头一个念头就是反抗,头一个行动就是逃脱贼手;李白的反映则是拔剑而起,投笔从戎。王维虽有《凝碧诗》,毕竟作了伪官,《凝碧诗》说明他不想作伪官,但终于作了伪官,这就不是用几句话可以解说清白的了。

其次,他缺乏李、杜特别是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王维诗最好写山林美景,田舍情怀。但对人民疾苦,缺少关注。总不能说杜甫接触的全是难民,而王维遇到的全是先富起来的人。这就降低了王诗的社会深度和社会含量。

篇6:柳永是哪个朝代的

对于柳永的出生年份并不是非常的确定,大约是在984年的时候。他去世的时间大约是1053年,所以是处于北宋期间,所以柳永是北宋的词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便学习诗词。在1002年的时候,柳永离开了家乡,在苏杭之间流转,一直沉醉在莺歌燕舞的生活之中。他进京参加科举,几次三番均没有中第,便开始沉浸在填词之中。一直到1034年的时候,已经暮年的柳永才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

但是对于柳永来说,他最大的成就不是在仕途,而是在词。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在词中加入了敷陈其事的赋法和俚词俗语,更加的容易理解。虽然平淡无奇,但是这确是他的独特风格。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在词中运用词调最多的人,为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为什么叫柳三变

柳永是我国北宋史上杰出的婉约派诗人代表,福建崇安人,柳永的祖上官宦世家,其父亲柳宜去世很早,所以柳永从小便跟随母亲、私塾先生学习诗词,并且才气外漏,在当时小有名声。

柳宜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柳三复、柳三接和柳三变,柳三变就是柳永,柳三变字景庄。后柳永自己改名为柳永,连自己的字也改了,改为耆卿。当时柳氏三兄弟的名声很大,被称为“柳氏三绝”。

柳永的仕途之路很是坎坷,四次科举不中,直到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宋仁宗特开恩科,对往年落第的才子放宽了要求,柳永才及第。当时柳永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柳永依然十分喜悦,被授睦洲团练推官。柳永前往,睦洲上任的时候路过苏州,并前去拜访了在苏州的范仲淹,到了睦洲后深受当地知府吕蔚的赏识,吕蔚向上举荐柳永,但是被朝廷以“未有善状”给驳回了,此后柳永就一直被调来调去,并且只是做一些小官小吏。

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柳永去世,由于没有亲人,穷困潦倒,柳永死后,是和他交好的青楼女子凑钱埋葬了他。

篇7:陆游是哪个朝代的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破碎,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痛苦的印记。

初入仕途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 ,十二岁就可以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 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1]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的工作。

北伐献策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Y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 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知道后告诉大臣张焘。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 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符离之战),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 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就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

篇8:“加班”与“健康”,哪个是根本

加班为什么在当下中国如此司空见惯?———是因为它有着极为深厚的“现实土壤”。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以厂为家”等等一系列颇具“市场号召力”的美好词语,成为职工奉献精神的最佳体现;每年一度的“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等,也是根据职工个人对工厂的贡献程度而评,这其中就包含“免费的加班”。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追逐利润,很多私人老板开始用各种方式让工人加班加点。这样一来,劳动纠纷日益增多,劳动法规也相应地增加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年代,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劳资双方的力量严重不对等。

新时代里,“爱岗敬业”、“爱厂如家”的“奉献精神”被“翻新”,并被“合理”地改造成“打造民族品牌”之类的口号。而在这样一类口号的“作用”下,很多公司都“养成”了浓郁的“加班文化”。特别是在一个集体加班成为习惯的公司里,员工个人很难提出异议———因为按照“潜规则”,你不加班,肯定升不了职、加不了薪,而且还有可能丢掉饭碗。可以说,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休息时间以及个人自由,对于当下大多数的职场人士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无奈之举。而这,也正如漳州市一家化妆品公司负责人所表示的那样:“公司虽不会强迫员工加班,但却肯定员工自觉性的加班行为———因为,自觉性的加班行为是员工对公司奉献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可以作为衡量员工敬业精神乃至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经济学家樊纲曾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许多中国企业的原始积累,是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实现的。而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因为,在一个以低成本和快速反应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公司里,“加班文化”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式管理强调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苦行僧”精神,也常常让加班者有苦难言。对此,“工作狂”们当然欣然接受,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不停地工作,才会觉得人生有价值、生命有意义”。但是,对于那些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时找寻平衡和快乐的“普通职场人士”而言,也只能在企业“加班文化”的浪潮里随波逐流、甘愿忍受了。

“潜规则”下的“是与非”

关于加班的“是与非”,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结而言,就是:职工到底该不该加班?加班的身心健康“消耗”与薪酬待遇“福利”又该如何权衡?

劳动关系专家赵静曦给出了这样的说法:“工作的第一根本是效率。提升工作效率的途径非常多,比如时间的有效管理、人力和企业资源的公道配置、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企业管理等等。但是在职场当中,有时由于工作(业务)需要,比如某突发事件、某重要项目等,为了突击完成任务而加班,这种加班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是员工应尽的义务。不过,这种加班也要分阶段性,管理层要站在员工的层面去思考,要让员工明白‘现在的加班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工作状态’,在员工疲劳的时候,还要适当地给他们休息时间,让他们更好地调整状态。”

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以“加班的多寡”来衡量员工的品德和工作态度,那就很有可能在企业当中培养起一种“加班文化”。这种“加班文化”是畸形的、可怕的,它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些真正讲求效率、有能力的员工会选择离开;其他员工由于被迫加班,又无法正面对抗,只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消极反抗”,比如怠工,结果就是:公司的办公成本上去了,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

赵静曦表示,“其实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恶性加班。如果员工出于同事间的比较压力,或是出于讨好领导的心态,不论有事没事一律装忙,明明过了下班时间,就是不肯离开工作岗位,使加班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这种加班‘竞赛’不仅扭曲了工作的真正意义,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当这种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一个深层次的矛盾。”

福州某知名酒店人力资源总监表示,优秀的公司会认真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员工加班的意义和效果,而不希望员工“为加班而加班”。“既然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就能完成工作,为何还要去加班?即便会有加班现象的存在,但那也只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是实现公司目标的一种方式,管理者可以根据必要‘浅尝辄止’,而不能过度提倡,更不能损害公司健康运作的机理。”

话虽如此,但是对在某大型房地产行业工作的黄鑫来说,“公司虽未主动要求员工加班,但是由于工作节奏快,任务越来越多,并且还给出限定时间,稍微‘拖拉’一点就会完不成。”再加上公司奉行“今日事今日毕”这样的理念,黄鑫只好把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业余时间奉献出来。长此以往,这种“延时性的工作状态”就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习惯。

“这种偷换概念的加班让人很无奈,比直接让我们加班还可恶!”对于黄鑫的“义愤填膺”,他的“顶头上司”、身为业务经理的李俊彦却这样表示,“我们房地产行业工作强度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员工既然选择了这种职业,那么就得全盘接受它的各种规则,包括延时加班,只能去适应。毕竟,优胜劣汰是这个行业里雷打不变的铁律。”不过,对于延时加班是否有提供相应的薪酬待遇“福利”,李俊彦给出了一个非常“模糊”的回答——“公司会综合考虑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成效,然后给出相应的福利待遇。”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由于高强度加班问题,就连原本被认为是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也频频成为“工伤”致死的牺牲品。虽然劳动法规对超时加班有明确的约束性规定,但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加上不少企业所推行的“狼性”企业文化,使得“主动加班”成为员工不得不为的必选项。

“主动”背后的“灰色文化”

按照《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在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时,应当按照相应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安排员工上班,也必须要按照规定给予相应报酬。但是,这必须是属于用人单位的要求性加班,如果是员工个人的主动性加班,就很难按照该规定实施。

由于受到《劳动法》约束,用人单位不能明目张胆地把“随意延长工时”写入规章制度,但却冠以“企业文化”的方式加以改装,由明令变成了暗示,并且打上了“自愿概念”的烙印。这种藏在企业文化之中的软性逼迫,已经成为不少企业津津乐道的管理经验,实际上却伤害了员工的利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起到消极作用———因为管理学教材上经常提到这样一句话:“是否有加班人员,是其管理人员领导能力的最简单的体现;加班越多,说明管理能力越差。”

其实,正如许多专家所言,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加班,其背后都存在不容忽视的资强劳弱问题———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单位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工作进度管理等,“鼓励加班”和“变相强迫加班”。员工要想融入集体、要想晋升、要想奔前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要想表现出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和事业的进取心,那么,加班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道不能绕开的“必答题”。

一些法律和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加班文化”的盛行,侵害了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损害了其身心健康,并对劳动者家庭和谐造成破坏,社会应对“加班文化”说“不”,劳动部门应对违法企业严惩。但是,现实状况是:“加班文化”之所以盛行不衰,除了以上所分析的诸多原因之外,企业的违法成本并不高。比如,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对企业的罚款“按照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

国家一级律师朱列玉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样表示:“违法成本低造成对违法企业的法律震慑力不足,因此对违法企业尤其是加班严重超时的企业应处以更严厉的处罚。”为此,朱列玉建议:对超过法律规定的36小时的加班时间,可划出超时等级,实行阶梯式处罚———超时加班时间越长,对企业的惩罚金额就应越多。“此外,劳动监察部门应主动作为,尤其要加快探索科技监察的手段。”朱列玉认为,劳动部门可以向劳动者发放“用工卡”,并建立数据接收和分析的终端。劳动者通过刷此卡上下班,将是否加班、加班时间多长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劳动部门,从而提高劳动监察的覆盖面和效率。

社会更需要“准时下班文化”

2010年富士康发生的十余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此后,富士康虽然采取了提高一线员工基本工资、加强心理疏导等措施,有关方面也加强了对富士康的劳动监察,但富士康的“加班文化”并没有终结,其员工加班时间仍超过《劳动法》允许的一个月36小时。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法律工作部部长郭军曾在2015年2月2日表示,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案件事件还大量存在,富士康等一些企业长期违法安排劳动者长时间加班,致使部分劳动者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过劳死”或自杀现象时有发生。郭军的这一表态,是为了提醒企业遵守劳动法规、加强劳动保障。但是,不少网友的回应却是:“起码人家还给加班费,多关心一下那些没加班费的。”显然,现实中的劳动权益保障情况不容乐观。

特别是当“加班”被冠以“爱岗敬业”的名义而逐渐成为职场灰文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时,一系列不容乐观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随之“显现”———如何终结“加班文化”,还给社会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准时下班文化”?成为社会各方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企业应鼓励员工在规定时间高效完成工作,而不是加班。即使加班,也应将加班时间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规定范围之内。在2015年12月9日举办的2015年创业社群大会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就这样指出,创业企业的“加班文化”严重违反《劳动法》,“创始人、管理团队可以加班,员工不能加”,合理安排时间,让所有人不加班,是企业家需要解决的事情,要提高劳动效率。因为企业家“必须在遵守各项法律的条件下,把你的业创得更好。这是成为成功企业家非常重要的条件”。

但是,对于那些“变相鼓励或强迫员工加班”的颇具流氓性质的企业“加班文化”,是否有解决之道?

其实,当下许多企业们所奉行的“加班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而是根据当地的法律和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对于这样的劳动违法行为,不能止于道德批评,不能指望企业会主动加强劳动保障,而是要严格制度,加强法律约束和执法监管。

正如刘景在《如何终结富士康们的加班文化》一文中所分析的,劳动者“自愿加班”,主要还是因为收入相对较低,根本原因是劳资双方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早在2000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发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意在通过集体协商,弥补劳动者个人博弈力量的不足。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制度仍然步履维艰。如何让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文本走入现实,是各级政府和工会组织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此外,我国虽然形成了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为主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劳动监管薄弱、劳动者维权成本高、对违法企业惩罚力度低等问题。所以,要保护劳动者权益,还需要对劳动违法行为加强监管和惩罚,要通过提高劳动侵权行为的违法成本,迫使用人单位提高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依法履行劳动用工中的各种义务,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还应充分强化在增强职工维权力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表达职工合理诉求、预防和处理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的职能,真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赵静曦表示,“目前阶段,媒体呼吁可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特别是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努力做到‘铺天盖地’,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渠道。”同时,在当下的年检或者备案审查时,企业文化往往没有纳入监管的视线。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审查备案的规定时,可将那些表达上过于模糊、实际上却执行彻底的企业文化理念列入审查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

最后,还是要特别提醒大家:“我们要激情地工作,同时也要精彩地生活。”加班虽然成为一种“文化”,但“健康”才是根本。在社会各方努力改善“大环境”的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勇敢地对“加班文化”说“不”,努力学会自我管理,用一种更为舒服的方式去好好生活与工作,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而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谆谆告诫的:“年轻人不能老熬夜。内在有激情,还要从容不迫。”

上一篇: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法》资料下一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行政审批专用章使用和管理规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