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2024-05-07

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精选10篇)

篇1: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提高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安全教育,围绕如何有效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士自律及依法护理的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差错源于细节,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满足病人要求,使病人得到安全可靠的护理。

二、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事故分析会,鼓励护士谈经验教训,而不只是批评、惩罚,做到只对差错不对个人,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改善系统管理问题来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注重护理工作关键环节的控制

是一个多人多班次合作的工作,环节多、交接多、配合多、可能发生的差错隐患也多,故在重点环节实施流程管理,控制护理质量,以避免工作遗漏,提高工作质量及病人满意率。

三、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质能力与护理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要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使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要求护士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

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并围绕护理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病人安全。

篇2: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1 健全护理管理体系

1.1 组织领导 医院设有护理部,主管护理副院长1人,护理部主任1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区护士长5人,实行护理部主任-区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正确行使护理人员院内调配,护士升、调、资、惩等护理工作事宜。

1.2 人员编制 全院有临床科室42个,编制床位1200张,护理人员829人,占全院人员的43%,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34人,主管护师303人,护师373人,护士117人。本科护士131人,专科护士463人。

2 规章制度

制订严谨的工作制度和建立科学的质控体系,做到制度严格化、职责明确化、操作规范化,使得工作中有章可循,检查有据可依。 (1)认真拟定各级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各位护士认真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2)严格无菌观念,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制定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严格查对制度,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防止减少差错的发生,杜绝事故的出现。 (4)认真拟定病房管理工作制度,严格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室安 静、整洁、舒适、安全,为病人创造优美的修养环境。 (5)坚持护士长查房制度,加强了夜班护士工作的 责任心,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工作能力,提高了全院护理管理水平,保证了医院夜间护理工作质量。

3 质量管理

3.1 制订医院护理质量目标,完善护理目标管理 结合当前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和护理新动态,制定科学的具有正确导向的目标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控制小组。 质量管理控制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区护士长组成,每季度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全院各科进行检查,并对各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

3.2 制定护理业务考核标准,对全院护理工作进行考核

篇3: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关键词:护理管理,门诊感染,切入点,护理质量

医院门诊高人流量和大部分医疗器械的聚集和使用, 使得门诊成了医院各种感染事故发生的高风险地方, 而护理环节则是控制感染事件发生率的主要环节, 护理管理的严密与否直接影响着发生感染事件的多寡[1,2]。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每年30%~50%的医院门诊感染事件发生多是由护理人员护理不当或护理管理混乱造成的, 而护理质量问题中, 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则是增加感染风险的主要因素[3]。因此, 重视和加强护理管理, 强化护理人员对消毒隔离工作的认识, 促使护理人员养成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和职业习惯, 是医院预防和控制感染风险, 改善医疗环境, 提升医疗护理质量的努力方向。

1 护理管理意义上的门诊感染原因分析

1.1 管理意识差

医院护理部门的工作是一项全员性的、全方位的协调、配合的过程, 而目前护理管理仅局限于有护士长的督促、检查, 管理意识的欠缺, 管理方式的不合理, 管理力量的薄弱, 导致具体工作不能落实到人, 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意识基本没有, 而且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相互协调性很差, 工作非常低效, 根本不能保质保量。另一方面是, 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因此不能严格规范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也会导致感染风险的增加。

1.2 客观原因

一是侵入性诊治手段不断增多导致感染风险的增加。据统计, 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性事件占医院感染的45%左右。近年来, 随着先进医疗器械不断在增多, 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疗器械不仅将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 还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 从而使病原体极易侵入机体, 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二是使用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往往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患者接受化疗放疗后, 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 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可能性;三是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耐药性株增加, 致使病程延长, 感染机会因此增多;四是医院环境污染严重。医院往往传染源多, 环境也因此比较恶化, 诸如抽水马桶、水池、便器、推车等都经过许多人触碰, 倘若消毒不彻底, 必然携带大量的病菌, 而且这些物件使用频率高, 因此传染范围也就很广;五是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或者采取消毒除菌措施。

2 加强护理管理, 控制医院门诊感染的对策

管理一般是由组织、职责、规章制度以及监督等内容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 而护理管理同样必须依赖一套从领导和组织架构、护理规章制度、监督检查体系等构建起的管理制度来维持运行。因此, 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2.1 构建分级管理组织, 实现组织管理

事实证明,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 一个环节的运行必然处于无序混乱状态。因此, 针对护理工作实际, 探讨建立分级管理组织, 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 有助于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在分级管理的具体实施上, 各个医院有各自的方式, 但基本上可以是院长-- (分管) 副院长—科室负责人 (护士长) --护理人员 (护士) 的分级架构。分级管理的好处是决策和指令的一贯到底, 而且责任制也确保了来自决策层的决策指令的严格落实。在分级管理体系上, 护士长的角色极为重要。护士长在护理科室感染管理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负责护理科室的感染管理、监督、上传下达和具体指导护士工作。此外, 护士长还在护理人员培养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促使护理人员自觉地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的有关规定, 贯彻执行各项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预防因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 护理工作失误而引起的医院感染。目前在许多大医院都在推行护士长负责制, 形成了以护士长为核心的护理团队, 团队之间展开服务竞赛和比拼, 在竞争与和合作上实现员工素质的提升, 实现管理水平的改善, 这是未来的发挥趋势, 也是以有效组织管理来预防和控制感染风险的科学尝试。

2.2 建立规章制度, 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针对护理管理上的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制度除了有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 也有各个医院自己制定的内部法规, 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 还有诸如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等规定。这些针对性的制度规章有助于促使护理人员明白护理管理上的具体操作内容、操作要求、操作范围以及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通过制度约束, 促使他们形成责任意识, 提高基本的业务素质, 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和程序, 规范操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 最终实现医院感染的自我预控。

2.3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医院要制订全院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加强对护士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 提高护士的业务理论水平;加强技术操作训练, 提高操作技能。定期对每个护士进行业务和操作考核, 落实奖惩制。只有全面提高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2.4 重视护理管理上的细节控制

2.4.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毫无疑问, 切断医院污染源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彻底消毒灭菌。护理人员应当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及其注意事项, 对医疗用品进行严格消毒[4]。对常用的浸泡消毒液、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等可建立有效的消毒、灭菌与监测制度, 实行定期监测机制, 对不合格的要有分析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在配置药物、各种注射及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时, 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此外, 医院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源或被感染, 如有疑似传染性疾病,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根据需要注射相关的疫苗, 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2.4.2 建立门诊易感染源监控网络

医院感染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检测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 发现薄弱缓解, 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监测的内容一般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清洁卫生监测、传染源监测以及员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检测等, 通过全面、动态的监测, 有助于及时发现感染隐患和滋生苗头, 为及时进行感染源苗头消除奠定基础。监测方式一般分常规例行、定期、定点、定内容等, 各个医院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检测方式, 但监测记录必须详细具体, 并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为决策提供依据。

3 结语

医院门诊一直是医院感染事件的多发地, 随着医疗环境的日趋复杂化, 导致门诊感染的不确定因素也随着增多, 因此唯有加强护理管理控制, 从源头上减少感染和防范感染风险是广大医疗机构改善医疗环境, 提高治疗质量必须解决的头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国秀.加强护理管理控制门诊的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5) :642.

[2]郭英霞.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全科护理, 2009, 7 (28) :2588.

[3]刘蓉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5-17.

篇4: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关键词】产科护士;护理安全;差错事故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4-01

孕产妇是一些在生理、病理、心理上处于特殊状态的群体,护士对她们的护理不仪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仅应提供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为单一目标。还要让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等细节服务。产科在医院的所有科室中风险最大的部门,因为产科病儿的病情变化较快,并且对于诊疗的结果诊疗的过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预见性差,所以稍有不注意就会发生医疗事故。对于产科而言,护士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以及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1影响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产科是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这是由其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所决定的。护理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会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带来遗憾。加强产科安全管理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确保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1.1技术水平不到位 目前本院产科低年资护士比较多,护理经验不足,而且由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增高,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工作压力大,影响产科护理安全。

1.2 责任心缺乏 护理工作除了技术的要求以外,更多是对于责任心的要求,护理工作是一个良心活。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能仔细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并且进行记录,就会造成不能及时处理问题,从而会造成胎儿或母亲的死亡或出现生命危险等状况。这些危险后果的产生大都是缺乏责任心所至,给病人造成不安全感。

1.3 缺乏法律意识:护理记录是能够反映护理过程真实情况的有效记录,也是当发生纠纷或者在对患者进行后续诊疗的一个依据。有时护理记录的不规范会给护理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一旦发生纠纷,因此失去法律效力而造成院方无法举证。法律意识缺乏的另一表现,护理人员缺乏对于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这种情况源于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1.4 缺乏沟通:护理关系是否融洽是决定在护理中是否会有利于病人恢复的一个主要积极因素。但是产科常常由于缺乏沟通或者因为护理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造成许多的问题出现。

2、 产科护士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应做到以下措施:

2.1 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第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使产科的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服务素养,具备一定的安全护理能力。第二:作为产科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护理人员有意识地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培训,因为这样可以使得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本能的要求。第三: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并尽可能地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低甚至使其消失在萌芽状态。

2.2 技术精益求精:产科护士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利用自学、函授、外出进修等机会,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能、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护理动态,熟悉一切新的仪器设备、新开展的手术护理。从意识上认识到护理工作重要性。除技术培训外,还要严格护理文件的规范性,如何能保证在短时间内及时地记录操作过程,如何能保证其记录的可靠性,都对护理人员在技能培训时应该选择的内容。

2.3加强专科业务学习,不斷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专科的业务学习积累经验。使护理人员能通过孕产妇的相貌、特征、年龄、性别,联想到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内容,给予恰当的护理。观察产程,根据产程的变化给予相应的各种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4 加强工作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护理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对每一项工作均应有严谨的态度,思想不放松,应一丝不苟完成每项工作。利用每一个治疗与护理的机会,对孕产妇进行察言观色,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了解产妇所需,解决各种护理问题。

2.5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做好交接班,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严格操作规程,及时做好护理文件书写,做好护生带教工作,做对放手不放眼,尤其要加强“慎独”修养。抢救工作时做到头脑清醒、忙而不乱、用药准确,急救措施正确,在临床工作中相互监督、互相提示,不遗漏、不抱怨。每一项护理工作时时警惕,以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2.6加强护理之间的沟通:护理成败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护理的过程是否具有专业性,二,是护理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和患者的良好沟通。前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后者是心理层面的要求。因此护理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仅有利于病人的病情恢复,同时也有利于医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有效的避免可能会发生的医疗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合理地定位自己,知道如何避免自己在语言上的粗暴,以及态度上的蛮横。在术前和术后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并且依据患者的要求尽量地保证患者的隐私。

3.讨论。

产科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地方,这当然是由于产科的高风险本质所决定的。要保证产科质量防止差错事故,护理人员必须要强化质量意识,要懂得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性,对差错事故苗头要立即根除。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安全意识,打造护理安全文化。实践证明只要护士在思想上重视,时刻把产妇安危放在心上,严守操作规程,遵循护理法规,强化护理行为中的法律意识,是可以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

参考文献

[1] 万春玲:加强产孕护理管理与防范事故差错的发生探讨

【J】中国学杂志。2007.7(12)

篇5: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摘要] 目的: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是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方法: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规范制度等措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结果:护理工作面广,琐碎复杂,存在不安全因素较多,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从细节上落实护理安全和管理,保证患者的安全。结论: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工作责任心,预防不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题] 护理;质量 ;安全

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护理安全重在务实,从细节上抓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工作责任心,预防不安全隐患,提高工作质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近几年来我院着重抓医疗护理安全工作,使我院医疗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1安全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

1.1经常开展安全教育

教育护士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条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使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护理安全措施,在工作中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患者至上,热情服务,一切为了患者,维护患者权利,为患者排忧解难。

1.2规范护理规章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执行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护理部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制订了护理工作流程、工作目标,责任到人,定期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院的各项护理管理制度以及《卫生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对护士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和安全知识考试,做到护理安全人人知晓,人人有责。

1.3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工作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加强护理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定期地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求证。落实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是搞好护理安全的关键,根据各科室工作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各班工作有序,做到忙而不乱,一切为“以患者为中心”,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同时要减少或杜绝不安全隐患,切实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到安全,消除思想顾虑,专心治疗。

2加强护理工作环节质量

2.1加强对环节质量的监控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医院的护理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违规操作、差错、护理缺陷,及时反馈、查处,并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杜绝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做到护理质量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2.2规范工作流程,注重环节质量

做好对患者的入院介绍,争取患者的合作,患者面对陌生环境难免会产生生疏感觉,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态度和蔼,住院后及时介绍医院的《患者须知》和规章制度,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住院规则,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建立各种护理工作流程,各种医嘱执行查对制,差错事故报告处理等应对流程,认真对待每一起差错和护理缺陷。

2.3加强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技能培训考核

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反复训练专业技能,做到技术精湛,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严防技术性护理缺陷,从根本上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各种操作前的查对制度,如“三查八对,一注意”(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用药后反应),认真查看药品有效期限、澄明度、配伍禁忌,做到准确无误,严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4定期召开患者工休座谈会

定期召开患者工休座谈会,倾听患者的宝贵意见,便于不断改进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放心满意。

3总结

护理工作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患者的安危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人员最直接接触患者,最了解患者的情况,容易发现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对危重患者,护理人员通过精心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可给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篇6: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二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为新大楼各护理单元治疗室内张贴“三查十对,做到了吗?”和“呼叫患者姓名了吗?”等提示语,时时提醒护士,加强患者安全。

2、在住院大楼地下室统一清洗拖布,做到一用一消毒,既符合了院感标准,又为医院节约了大量水资源,节省了人力。

3、护理部与物业管理部门协调,规范了工友用房的管理,尽可能消除大楼隐患。并开设医务人员专用电梯,方便医护人员取血、会诊等工作。

4、合理有效利用医院的现有资源,患者外出检查用平车,住院大楼的病床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推出大楼外,这样可以延长病床的使用寿命,使每位护士都能做到爱院如家,爱护医院的一草一木。

5、护理部与物业协调,在住院部入口处增设保安,规范了探视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休养环境。

6、继续加强无烟医院和落实无地铺管理,已取得很大的成效,为医院营造文明、健康、舒适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细化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重新规范了护理教学查房、业务查房、行政查房,订购护理查房光盘,并组织各护理单元进行学习。每月一次的护理业务查房,现已形成常态化管理。

2、依据卫生部新的《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从3月1日起,护理部取消了部分护理书写记录,推行表格化书写。

3、重新修订《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4、新编《健康教育手册》护理人员人手一册,各护理单元制定了《住院患者健康服务指南》。

5、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并向社会公示,接受患者及社会的监督。重新制定《护理服务规范》并下发各科室。

6、护理部鼓励护士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和异常信息上报。

7、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六项标准,护理部组织供应室进行多次评估、整改,规范了物品清洗流程,于5月份开始,将部分科室换药包送到供应室统一清洗、消毒,年底供应室全部达到下收下送。

8、要求各护理单元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完全分开,而且还要进一步细分医疗垃圾并给予醒目的标识。

9、抓好危重病人管理和基础护理的落实。

10、护理部与财务科协调,简化出院流程,方便患者,减少护士跑外勤,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四强化护士长管理意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1、护理部本着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重新修订了《护士长手册》和《病区护理质量考核手册》下发各护理单元,明确了护士长的工作思路。

2、每月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分析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价、分析、整改,不断达

3、通过不同形式,转变护士长理念,悉心指导新上任护士长工作,对新护士长采取培训与指导等形式,帮助新上任护士长尽快适应角色,承担起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

4、于7月份护理部举办了护理管理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是护士长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技巧、护理管理者素质与领导艺术。以达到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目的。

五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1、对全院护士每月进行三基理论考试,选拔出20名优秀的护士作为“三甲评审”三基考试的选手,已组织学习了三基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部分,并进行了考试。

2、护理部对全院40岁以下的护士进行了50项护理操作的培训,每月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

3、护理部对专科护士进行了专科培训。

4、护理部对104名合同护士进行提高待遇考试。

5、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培训,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6、护理部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考察学习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的理念。

7、医院为了不断优化护理队伍,秉着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在全院护士中公开招考护士长后备人选。

8、进一步规范实习生的管理。

9、为了进一步落实“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形成三级质控。

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1、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

选择确定心外科、肾内科为无陪护病房;骨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心内科为温馨病房;普外科为爱心病房。护理部为“无陪护、温馨、爱心病房”挂牌,护理部主任为家属召开公休座谈会,为家属和患者讲解“无陪护病房”的好处,并下病房指导工作,设计宣传栏等。通过这批病房的开展,要带动全院护士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2、成立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依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和基础护理三个文件,重新修订了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及质控计划。成立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使基础护理质量始终处于监控状态,实行分工负责,进一步落实基础护理。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督导,确保基础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与患者沟通,提高服务满意度

护理部每季度进行全院范围内满意度调查1次,要求病区每月进行满意度调查1次,满意度>98%,无陪护试点病房满意度达到100%。护理部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通过获取病人的需求及反馈信息把“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水平。

七加强护理文化建设,营造护理团队氛围

结合护士节活动,举办了《争创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大会。会上表彰了2个进步最快的护理单元,6名星级护士,10名护理服务明星,20名微笑天使,还表彰了20名护龄在25年以上,仍在临床一线轮岗夜班的护理人员,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八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倡导奉献精神

注重对护士服务理念的转变,通过开展“温馨在病房,处处有护士”等活动,把“用心创造感动”的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护理部团结带领全院护理人员,在护理质量、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在全院范围内稳步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用做事业的态度,为医院负责的精神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医院的全面建设做出新的贡

献。

王绿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012000)

篇7: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近几年, 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苏丹红事件、塑化剂事件的不断曝光,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已经到了零容忍的程度,尽管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众多的综合性管理措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每年仍有大量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建立可靠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责任主体不清,执法不严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各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确立了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机制。

从最近两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处理各事件的监管部门基本上对应了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相关规定,然而看似天衣无缝的分段监管,却隐含了很多的缺陷。

首先,分段监管造成了权责不明。

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将监管权分别划拨给质检、工商、药品监督等不同的行政部门,破坏了监管权的完整性。

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很难界定、认定、追究相关机构责任。

其次,分段监管造成了监管效率低下。

由于各部门专业知识、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监管不平衡,违背了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性的较高要求。

同时,分段监管易引致职能部门对监管权行使的掣肘与推诿,在相互推诿与掣肘中无谓地耗损与抵消了权力的威慑力度与执行力度,导致低效率,甚至行政权运行限于停滞。

第三,地方政府执法不严。

由于目前地方以GDP来评价地方官员的业绩,地方政府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造成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职责异位,不仅没有充当好居中裁判、监督、惩戒的角色,反而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扮演了与中央政府政策、法律博弈的角色。

甚至有时一些“逆向作为”纵容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违法执法行为。

1.2 生产主体对危害分析肤浅,危害控制措施不切实际

危害分析是制定控制措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进行全面充分的危害分析,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企业在进行危害分析时,相关危害的信息及资料收集渠道不多,没有完整的原辅料清单,不能识别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潜在危害;制定的工艺流程图不完整,并与现场的加工过程不一致;加工工艺的相关参数描述不详尽,如缺少时间、温度、压力、转速等参数;控制措施描述不周全,如原料控制只描述进厂验收过程的控制,而不能考虑收购前种养殖、运输、入厂等前期控制。

并且,所采取的的危害控制措施不切实际:一是CCP点确定的数量不合理,CCP点制定过多过滥,有的有六、七个,既没有能力全部控制到位,也大大增加了控制成本。

二是控制措施的选择不合理,例如添加剂的使用完全可以通过OPRP来控制,但是也用关键控制点来控制,还有的把应该采用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工序而用OPRP来控制。

三是选择的监控对象方法不合理,如某方便米饭加工厂,对采购大米的转基因控制,采取对供方仓库的每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这在实施中可操作性不强,也不在自己的监控能力范围内。

1.3 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

规范合理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是提高食品安全,有效控制危险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安全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应对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对潜在的食品安全危机无法进行有效预警,对已经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进行科学评估,一旦危机出现就会迅速扩大,导致民众恐慌,以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 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

2.1 整合监管主体加强安全管理

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部门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最佳的选择,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多头分段管理的状态正在改变。

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整合卫生、工商、质检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的职权,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监管机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力度,提高效率。

2.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力度

政府除了要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要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以此对那些违规生产企业进行惩罚,同时给予其他厂商以警示效应。

为此,政府要尽快出台和完善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加以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3 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国家要加快各类食品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加大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力度,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要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修订。

有条件的企业应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以规范企业的生产、储存活动,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2.4 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国家对重点企业的食品安全要素的直报网络;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强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

2.5 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培训演练基地建设,提升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

参考文献

[1].高茂根,吴桂银等. 浅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兽医杂志,

[2].饶朝龙,刘书文. 浅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促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篇8: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1 加强护士长自身建设, 是提高护理人员水平的基础

护士长在医院护理系统中上有护理部领导, 下有护理人员期望, 承上启下, 既是桥梁又是纽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长首先要掌握科学的管理知识, 并在工作中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才能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 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应及时补充现代科学知识, 善于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 及时果断处理。

1.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规范服务行为

住院患者本身情绪不好, 如果护士言语生硬, 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优良的服务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支持, 同时也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关爱患者, 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 还要尽可能关心患者的心理问题, 不能过分依赖医疗仪器, 要与患者用心沟通, 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提供主动、灵活、个性化的服务, 必须有良好的服务观念, 在工作中要想患者之所想, 为患者解除不适, 急患者之所急, 为患者分忧, 把患者“满不满意”作为护理目标。护士长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关心护士了解内心世界, 及时排除工作及心理压力, 使护士以轻松地心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1.2 减少差错, 防范纠纷, 是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1.2.1 护理不安全因素

1.2.1.1 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1) 管理者缺乏经验, 从事行政事务多, 抓护理质量少; (2) 规章制度不健全, 对职责常规检查不到位; (3) 业务技术抓得不紧, 对新护士、临时护士及实习护士的业务培训未及时跟上。

1.2.1.2 护理岗位设置缺编

1978年由卫生部定编为病房与护士比为1.0∶0.4, 医护比为1∶2, 比国际标准偏低。目前所调查的医院, 按卫生部标准均未达到[1]。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造成护士超负荷工作, 服务不到位, 患者不满意, 这些不良因素均给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1.2.1.3 护理人员因素

(1) 在护理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 导致发错药、打错针、工作疏忽大意、巡视病房不及时, 对患者病情变化心中无数, 夜间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由于不负责任、粗心, 导致医嘱未执行, 延误治疗。 (2) 护理记录的书写目前尚无统一的书写标准和具体要求, 如果生搬硬套有关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不但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病情变化甚至可能与诊疗不一致, 最终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和难以为护士无过错的护理行为举证。

1.2.2 防范护理纠纷的措施

1.2.2.1 规范护理程序, 护士长要注重质量监督。

对护士的薄弱环节, 完善考核标准, 各班首先自控, 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使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1.2.2.2 严格查对制度, 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工作, 面对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 任何的疏忽和闪失都会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和不可弥补的损失。

正确及时执行医嘱, 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 抢救危重患者时, 医师下达口头医嘱, 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并做好记录。

1.2.2.3

加强学习, 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 定期考试考核, 加强三基训练, 只有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 熟练应用抢救器具, 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

2 讨论

2.1 护士长的带头作用

护士长作为管理者, 应运用临床积累的经验, 发挥个人的预见力、观察力, 从实用性、合理性、法律性角度审视护理行为, 并敢于承担风险, 加强管理与学习,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2 加强学习

加强对护士的法律法规学习, 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要加强法律教育, 巩固法律意识、纠纷意识、举证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只有具备熟练的业务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 加上高尚的职业道德, 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 使患者产生信任感。

2.3 加强管理

做好护理人才资源的管理, 是法制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层次护士的能力, 做好各项管理协调工作, 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才能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法律知识的普及, 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 加上社会呼吁保护消费者权益, 视患者为弱势群体, 又由于近几年医疗案件及各种违规行为的曝光, 造成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不信任。人们易用法律手段解决医疗护理过程的各项问题。实践证明, 没有法制化的管理, 就没有高质量的护理。因此, 为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也为更好的保护护士自己的合法权益, 必须重视护理管理的法制化。

参考文献

[1]许苹, 谭晓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 2001, 20 (7) :55-56.

篇9: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19 文章編号:1004-7484(2012)-08-3000-01

近年来,医院门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加强门诊管理的措施。通过实践,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个很好的指挥和协调机制,门诊服务为一体,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了社会影响。现将实践和体会介绍如下。

1 护士长的言行

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护理的领导者,在完成科室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长要做好病区管理;除了要明确自己的基本任务和精通业务技术外,还应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护士长具有影响力。护士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护士工作情绪以及患者的就诊情绪,乃至影响工作效率。作为护士长尽可能不指责、抱怨。做事、说话要有分寸,表达要谨慎,不讲损害护士自尊心的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病人和护士创造和谐,轻松的环境。

2 掌握工作节奏变化规律及动态信息

2.1 护士长每天工作重点。检查护士工作状态,介侯,环境卫生。病人,医生访问和健康教育。及时、全面地把握门诊动态信息,以便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监督检查的护理人员规定和操作程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护患纠纷和差错。

2.2 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病人和医生需要,使管理有的放矢。

3 抓好综合协调工作

3.1 加强制度成本,标准化协调,层层把关。了解所有患者的医疗问题,解决或内部协商,制定一系列的工作制度,严格控制服务。协调与运行,做到有章可循。

3.2 注重科室与科室的协调,掌握好病人与科室间的关系,使病人满意。

3.3 讲究协调的艺术性,在协调的过程中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做到既坚持原则又要分清是非,善于倾听,化解矛盾和分岐。

4 提高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门诊的护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患者就医情绪,要求护士对患者做到来有笑声,起有说声,问有答声,树立“以人为本”温馨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绝不推诿患者,诊治室有病人,就有护士在,满足最后一位病人需要。

5 抓好日常的护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门诊护理工作繁忙,工作范围的随机性和时效性,使多元化的高效运行必须客观科学,充分发挥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护士的作用,形成合力,既分工又合作,有效地搞好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

6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建立一个符合门诊护理的质量体系,指导,咨询,分流,侯诊断,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和参与护理的过程等,都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制定具体措施,教育引导护理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使质量活动中遵守质量体系的要求,以提高护理质量。

7 处理好两个“关系”

7.1 负责和谨慎的工作态度。护士长做事,必须有一个负责的精神,不推诿,敢于正确处理,要谨慎,能管,敢管,管好。

7.2 充分利用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研究门诊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处理各种问题,只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研究跨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全力以赴在医院和护理质量目标上达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

篇10:如何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

社区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区或小区建设也在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规范,其中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市场经济下应生的物业管理模式的管理,对社区及小区的管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消防安全管理在各种管理模式的管理中所占的地位和份量愈来愈显著,然而管理单位在落实各项工作的同时,却滋生了大量的火灾隐患,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方面产生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多种管理模式的社区与小区社会消防管理,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

当前,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社区与小区建设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建小区以市场主导型(即物业管理)的管理模式的各种配套设施、相应的人力、物力、软硬件措施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以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社区,在坚实的权力作后盾的政府职能作用下,形成条块结合的以块为主各司其职和消防管理网络,长期以来发挥着核心作用,所以在消防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但是作为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的平房区、棚户区、郊区等,以居委会核心的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社区,以广泛参与民主自治、自我管理为机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会长期存在。

二、同是安全工作,消防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隐患任意滋生

目前,无论在何种管理模式下的社区或小区,公安派出所大部分已经进入,并设置了社区警务室,外勤民警照片以联系方式与社区群众见面;安全门上锁、一层窗子上铁栅栏,小区入口设置护栏铁桩等,毫无疑问社区治安问题得到了好转。

(一)派出所、消防已经进入社区,大部分社区设置了社区警务室。物业管理只重治安防盗,没有很好地介入消防安全管理,管理工作趋于重防盗轻防火,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保安大多属于临时雇佣性质,消防安全意识与技能差,导致出现种种怪现象:一是消防设施被上锁,二是一层窗子上铁栅栏并上锁,问及原因,为了防盗。可是万一发生火灾,灭火、逃生之路在哪里?

(二)尤为突出的且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新建成的小区,在出入口的消防通道、小区内的消防水源、消防水泵、消防设施和器材不规范或设置及管理方面不合理。

(三)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严重不足,有的物业管理单位甚至连最基本的消防桶、沙箱、铁锹、灭火器材等消防设施都未配置;有的对器材缺乏保养,任其自生自灭。

(四)居民家中因家装滋生火灾隐患,而其安全意识却十分淡薄。现代家居中绝大多数为追求美观、高雅,在装修房子时采用了大量的可燃性材料装修,这也就为火灾埋下了后患。

(五)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的平房居民区、棚户区、郊区等分别在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的组织协调下,以数量不多的治安巡逻队、志愿者组织,实现了治安自治,但是在消防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普及,这是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

三、不同隐患产生的根源

(一)物业管理公司是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作为一种经营性的社区管理,以经济效益为生命线,消防安全管理的法规建设滞后于物业管理的发展,使物业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不明确,相关主体间的法律责任不清。例如:产权关系不明确,一个住宅哪些部位、设施、设备属业户共有,哪些维修养护费应当由业户共同承担,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法律责任不清,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火灾、偷盗等事件物业管理单位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目前司法机关在调解和判决时缺乏法律依据。

(二)社区消防管理介入滞后于物业消费使用,由于重建设轻管理,造成物业管理单位、建设和管理脱节。大部分物业管理单位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派生出来的。

(三)前期以效益为主开发的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防盗轻防火的现象,防盗方面对保安要求极为严格,可防火则普遍被忽视,为减少开支,精简人力,使物业消防管理人员人才短缺,现有人员身兼多职,素质低下,不少保安的消防知识一片空白,这样的保安队伍实难承担处理突发火灾的重任。

(四)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的平房区、棚户区、郊区由于早期的城市建设或开发中,未将其纳入整体规划,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扩展,将其划入城市区域但又未开发。

四、提高社区消防管理的建设性措施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人是们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加强消防进社区,加大消防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消防在社区群众中的主体意识,发挥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三者有机结合,在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让市场主体参与到社区消防管理中来,发挥各种社会主体的作用,使政府行为主体、社会行为主体、市行为主体在社区消防管理中分工合作,在实践中探索最优化的组合形式来适应社区消防的管理和建设。

那么管理单位在社区或小区建设方面,消防安全管理上该如何去做呢?建立一种群防群治多元化并举合作的机制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出路。

(一)政府强化,明确职责、划清责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已经颁布实施,第十条明确规定: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在管理范围内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1)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2)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3)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4)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其他物业管理单位应对受委托管理范围内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负责。

(二)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集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专业化管理的新局面,这是规范和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辖区人民政府为核心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管理,应发挥其协调职能作用,联合城建、公安、文化、教育、城管等部门及企业单位为一体,形成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的消防管理防护网络。

(三)对近期内不能开发、改建的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的平房区、棚户区、郊区等加大消防投入,改造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社区及街道办事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广泛关注的消防安全氛围。从而形成人人重视消防、人人具有一定消防安全自防自救能力的“群众消防”文化。

(五)组建多种形式、多元化兼治安与消防多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消防志愿者、义务消防巡逻队等队伍,负责对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居民楼内消防设施的检查维护,随时制止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和扑救初起火灾。

上一篇:团体游戏,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下一篇:物业项目经理技能考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