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2024-05-22

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精选19篇)

篇1: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一、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物体中,的形状是圆柱。

A、B、C、D、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6dm3,它的底面积是18dm2,它的高是

dm。

A、B、2C、6D、183、下面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单位:cm)

4、下面杯中的饮料最多。

5、一个圆锥有条高,一个圆柱有条高。

A、一B、二C、三D、无数条

6、如图:这个杯子装下3000ml牛奶。

A、能B、不能C、无法判断

二、判断对错。

1、圆柱的体积一般比它的表面积大。

2、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体积也相等。

3、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4、“做圆柱形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5、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三、填一填。

1、2.8立方米=立方分米6000毫升=

306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5平方米40平方分米=平方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它的底面积是cm2,侧面积是cm2,体积是cm3。

3、用一张长4.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制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最多是平方分米。(接口处不计)

4、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76cm3,圆

柱的体积是cm3。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cm,它的体积是cm3。

四、解决问题。

1、⑴制作这个薯片筒的侧面标签,需要多大面积的纸?

⑵这个薯片筒的体积是多少?

2、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4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3、一个圆柱形水池,水池内壁和底面都要镶上瓷砖,水池底面直径6米,池深1.2米。镶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图,先将甲容器注满水,再将水倒入乙容器,这时乙容器中的水有多高?(单位:厘米)

5、张师傅要把一根圆柱形木料(如右图)削成一个圆锥。

⑴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⑵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篇2: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判断对错。

1、圆柱的体积一般比它的表面积大。

2、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体积也相等。

3、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4、“做圆柱形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5、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填一填。

1、2.8立方米=立方分米6000毫升=

306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5平方米40平方分米=平方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它的底面积是cm2,侧面积是cm2,体积是cm3。

3、用一张长4.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制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最多是平方分米。(接口处不计)

4、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76cm3,圆柱的体积是cm3。

篇3: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春秋时期, 有一个人名叫伯牙, 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 常常是理解不深, 只是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 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艺 术家。有一天, 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 , 居住在东海, 他能传授培养人的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 让他给你讲讲, 这样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他们备了干粮, 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 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 我去寻师父。”说罢, 就摇船渐渐远去。

过了十天 , 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 每天调琴之余, 举目四眺, 空寂无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 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 郁郁葱葱, 深远莫测, 不时传来群鸟啁啾 (zhōujiū) 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 使他不觉心旷神怡, 浮想联翩, 感到自己 的情趣高 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欲望, 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 把满腔激情倾注在琴弦上, 一气呵成, 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 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伯牙感情真切的演奏, 先生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 你回去吧! ”伯牙恍然大悟, 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 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 终于成了操琴的天下妙手。

篇4: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单元概述】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先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殖民主义道路,他们通过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奴隶贸易等手段,迅速积聚起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带来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印度的章西女王和拉丁美洲的玻利瓦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课标要求】

1.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知识结构】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能力提升】

1.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而这些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掠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对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些罪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三角贸易”。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印度反英大起义发生在1857-1859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这样大规模的起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更为迅猛。一方面,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作为原料,英国本土不盛产棉花,印度却是一个产棉大国。英国可以利用宗主国地位,从印度进口大量的廉价棉花。但印度本国也以棉纺织业的发达著称于世,因此不愿意把大量棉花运往英国,这就是一个矛盾。另一方面,英国棉纺织商品急需寻找市场,于是英国人就把眼光瞄准了地广人多的印度。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严重冲击了印度本土的棉纺织业,使印度大量的棉纺织工人失业。这样,英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印度反英大起义。

3.辩证地看待殖民扩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持续了近500年。对于这种殖民扩张,传统的看法就是“一边倒”,认为这种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比如,殖民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瓦解了殖民地的旧式经济,用强制的方式使世界日益融为一个整体,在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美化殖民扩张。

【典例解析】

例1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些黑色货物”将会被贩卖到( )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解析:根据“中段航程”、“横渡大西洋”、“黑色货物”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确定这位史学家所描述的事件就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分为三段航程:首先,从欧洲出发,来到非洲;其次,把黑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最后,卖掉黑人后把金银或工业原料从美洲运往欧洲。因此,中段航程应该是到达美洲。

参考答案:c

例2在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B.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C.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

D.地处大西洋航道的中心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了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通过对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掠夺,英国获取了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参考答案:A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开启了近代殖民主义狂潮”的两个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西班牙

C.葡萄牙和西班牙 D.英国和葡萄牙

2.1700年,美国的黑人只有2.7万人,到了1820年则达到177.2万人。黑人在美国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自然增长

C.战争中难民的流亡 D.“三角贸易”

3.下列对“三角贸易”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①使英国许多城市兴盛起来②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非洲得到开发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三角贸易”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A.准备了雄厚的资金 B.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c.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D.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5.“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英國垄断了黑奴贸易 B.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c.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D.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掠夺

6.下列有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B.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篇5: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圆所围成的( )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通常用字母( )表示,已知半径求圆的面积公式为( )。

3、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宽相当于圆的( )。

4、半径是4㎝的一个圆,它的直径是( ),周长是( ),面积是( )。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

1、圆的半径越大,面积就越大。 ( )

2、一个圆的半径是2dm,它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 )

3、圆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 ( )

4、在一个大圆内减去一个小圆就形成了一个圆环。 ( )

5、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1∶2,面积之比也是1∶2。 ( )

三、对号入座。

1、一个圆的直径扩大2倍,它的面积就扩大( )倍。

A、2

B、4

C、8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的面积最大。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

3、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9.42

B、18.84

C、28.26

4、大圆周长与小圆周长的比是3∶2,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A、2/3

B、2/5

C、4/9

5、环形的内圆半径为6厘米,外圆半径为8厘米,求环形面积的算式是( )。

A、3.1462+3.1482

B、3.14(8-6)2

C、3.14(82-62)

四、请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半径(r) 直径(d) 圆的周长(c ) 圆的面积(s)
0.5m () () ()
() 12㎝ () ()
() () 25.12dm ()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草地的木桩上拴着一头牛,绳长4米,这头牛能够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把一张长6dm,宽4dm的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剪掉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篇6: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一、我会填。

1.1/2+1/2+1/2+=9( )×( ) 4/5×2=( )+( )

2.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 ),就是求( )。

3.分数乘整数,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 ),然后再( )。

4.2/5×3表示( );

2/7×4表示( )。

5.在计算3/7×5时,用( )相乘的积作分子,( )不变。

二、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 )

2.2/5+2/5=1/5×2=1/5( )

3.3/8×2既可以表示2个3/8是多少,也可以表示3/8的2倍是多少。( )

4.9×5/6和5/6×9的意义相同,读法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

5.求10个2/5的和是多少?列式是2/5×10。( )

三、计算。

7/15×10 12×5/16 14×4/7 10/21×14

8/9×6 5/18×5 20×7/15 63×8/27

四、在 里填上“”、“”或“=”。

12 3/4×12 3/5 3/5×2 3/8×1 3/8

13×2/3 13 1/5×2 1/5 4×8/9 8/9

五、列式计算。

1.2/5扩大6倍后是多少? 2.4个3/8是多少?

3.5/12乘6的积是多少? 4.5个2/3相加的和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

1.一种花生每千克含油2/5千克,100千克这样的花生含油多少千克?1吨花生呢?

2.我们有5名同学为奥运会画一幅组图,每名同学完成组图的2/13。他们一共完成了组图的多少?

篇7: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步练习

1.常见的统计图有(),(),()。

2.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的多少。

3.在制作统计图表前我们要做的工作有:()。

4.这是六(1)班同学水果喜好情况统计表(见下表)

① 因为表中是人数,只要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就行了,所以画成()比较好。

② 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有:(),(),()。

③ 请将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④认真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下图是深圳某公司一车间中三个小组男、女工人数统计图

① 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 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 从图上可以看出()小组的人数最多,()小组的人数最少.

② 通过计算,能知道第一小组是()人,人数最少;第二小组是()人,人数最多;第三小组是()人.

③ 第一小组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倍。

④ 第二小组男工人数占第二小组人数的()

⑤ 全车间有工人()人,其中女工()人,占()。

⑥ 第一小组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

⑦ 全车间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2.下图是北京市和深圳市的气温统计图。2018年2月

① 浅色直条表示(),深色直条()。

② 每个单位长度直条表示()。

③ 看了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还知道些什么?

篇8: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有以下几种:

一、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 , 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 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 (huánɡ) 》,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 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 这里不一一列举。

当然,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 不过它的抒情要求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段的叙述, 但不能铺展, 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二、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的。

1.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 (或音节) 、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 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 无固定格式, 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 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 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 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 (1819—1892) 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 《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 激情 , 常常富有哲理, 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篇幅短小, 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如鲁迅的《野草》。

篇9: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10: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

1.数一数,填一填。(21分)

①一共有个水果。()和()同样多。

②从左数第5个是()

2.按规律写数

026

191816151310

3.①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②2个十是(),10里面有()个一。

③一年级同学站队,兰兰的左边站了6人,右边站了5人,这一排一共有()人。

④钟面上有()个数。

⑤夹在7和9中间的数是()

二、在○里填上“”“”或“=”(10分)

13○1820○129○11

17○1913○108○18

17+1○18+10+2○2-0

10-9○1019-9○9

三、看谁算得对。(18分)

6+5=8+7=3+6=

2+6=12+2=7+5=

10-10=10-7=6+9=

9-4=5+5=0+20=

2+8=6+6=4+2+3=

5-1+2=10-3-4=3+3-2=

四、请按小动物的腿数分类。(12分)

五、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8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个()个()个()个

六、连一连(8分)

7时半9时10时半11时刚过

篇11: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1、把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和()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和()两种。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4、两条直线相交成()时,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5、过A点B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与垂直线。

6、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他的长度叫做()。

7、测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课本62页,4、5题)实际问题。

判一判: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一定平行。()

2、可以画出无数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互相垂直就是互相平行。()

5、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但没有垂足。()

6、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后,两条折痕一定互相垂直。()

篇12: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11分)

1)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和其中一个因数,求()的运算。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除法的法则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的小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再继续除。

3)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

4)两个数相除时,如果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

5)计算2.025÷1.47时,先将1.47的小数点向()移动()位,使它(),再将除数2.205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最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6)两个不为0的数相除,除数()时,商就大于被除数;除数()时,商就小于被除数。

7)8.24÷0.063保留一位小数,商就要计算到第()小数。

8)7.986精确到十分位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9)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取近似值是3.80,这个三位小数最小可能是(),最大可能是()。

10)在()内填上“>”或“<”:

3.45÷0.99()3.451.88÷1.01()1.88

二、计算:(51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6÷5=0.2÷0.4=1.6÷0.8=4.2÷2.1=

0.2×0.6=4.6÷0.46=0.52÷52=7.1÷0.1=

2、列竖式计算:(18分)

18÷24=43.68÷26=25.3÷0.88=

0.1575÷3.15=0.612÷1.8=24÷96=

8.64÷8=29.29÷29=111÷0.37=

用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0.05÷32210÷187

4.035÷2.416.787÷0.28

用竖式计算(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20÷610÷3.335÷74

四、列式计算:(8分)

(1)用0.56去乘23.79除以2.6的.商,(2)8.45除以1.3的商,再除以积是多少?2.6,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30分)

1、一个筑路队7.5小时修路136.5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修路多少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3厘米,等于宽的1.5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路1.65千米,20天可以完成。实际只用了15天,实际平均每天修路多少千米?

4、标准件厂今年6月份工业用电4.5万度,7月份用电量是6月份的2.6倍,两个月共用电多少万度?

5、4台磨粉机5小时磨面粉13吨。照这样计算,4台磨粉机8.25小时能磨面粉多少吨?

篇13: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1931—1934年, 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引下, 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此后,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 开始长征, 北上抗日。长征途中, 1935年4月, 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 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 (现已撤销省的建制) 、甘肃、陕西等11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 红军爬雪山, 过草地, 历尽千辛万苦, 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退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 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 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在长征途中, 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 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篇14: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篇15:四年级上册数学5单元同步练习题

1.甲乙丙城相距263.2千米,一辆客车行了3小时,每小时行76.5千米。这辆客车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料,最多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

3.张师傅3.5小时生产28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生产140个零件要多少小时?

4.一间课室,长7.5米,长是宽的1.25倍,里面坐48个学生,平均每个学生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学校购买每张单价是140元的课桌,买了30张还多480元。如果用这笔钱买椅子,可以买40把。每把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6.一个周长是300米的长方形鱼塘,长是宽的2倍。如果每平方米产鱼2.25千克,一共产鱼多少千克?

7.小明买了3千克梨和3千克苹果共付20.1元,小芳买了1千克梨和3千克苹果共付15.1元。每千克苹果和每千克梨各多少元?

篇16: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1.某市现有42万人口,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农村人口增加1.1%,这样全市人口将增加1%,求这个市现在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设城镇人口是x万,农村人口是y万,根据题意填写下表,并列出方程组求x、y的值.

城镇农村全市

现有人数(万人)xy42

一年后增加人口(万人)

2.想一想:一批货物要运往某地,货主准备租用汽车运输公司的.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情况如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

甲种货车辆数(辆)25

乙种货车辆数(辆)36

累计运货吨数(吨)15.535

篇17:一年级上册数学数一数同步练习题

一、填一填。

2097(一个一个数)()、()、()、()。

9800(十个十个数)()、()、()、()。

3002(一个一个倒着数)()、()、()、()。

6800(十个十个倒着数)()、()、()、()。

二、填“十、百、千、万”。

1.我们学校大约有两()人2.一节火车厢大约能坐两()人

3.一列火车大约能坐两()人4.一棵大树上大约有一()片树叶

5.一个班大约有六()人6.一本书大约有二()页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一数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教案

★ 《跳绳》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数一数》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案

篇18: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篇19: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复习题题

我们经常听见这样的问题:你的数学怎么那么好啊?教教我诀窍吧?其实学习这门课没有什么窍门。只要你多练习总会有收获的,希望这篇初一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能够帮助到您!

1.下列各题中叙述正确的是()

A.两数相加,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C.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2、下列各数中是负数的是A.?(?)B.??221B.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D.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C.(?2)2D.?(?2)3

3、如果+200表示收入200元,那么支出-50元表示元

4、下列语句:(1)所有整数都是正数;(2)所有正数都是整数;(3)奇数都是正

数;(4)分数都是有理数;(5)在有理数中不是负数就是正数,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多余三个

5、数轴的.三要素有、、。

6、①若│-a│=5,则a=________.

②化简:|3.14-π|=_________

③如果x<0,且x2=25,那么x=_________

7、解答下列几题:

(1)、0.36+(-7.4)+0.3+(-0.6)+0.64;

(2)、-(-21)+(-13)-(-25)-(+28)-4

(3)、(-5)×(-6)×3×(-2)

(4)、-63÷7+45÷(-9)

(5)、(—9)7的底数是,指数是,可读作,它表示,—97的底数是,指数是,可读

作,它表示。

8、一粒钮扣电池能够污染60升水,北京市每年报废这种电池10000000粒,如

果该电池不回收,每年报废的这种电池将污染的水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升。

9、①、-18a2b的系数是_______,次数是_______.

②、多项式2x-yz-3x+1的次数是,常数项是.

10、一个三位数,个位上数字是a,十位上数字为b,百位上数字为c,那么这个三

位数可表示为()

A、c+a+bB、100c+10a+bC、100c+10b+aD、c+10a+10b

11、化简:(4x—2y)—[5x—(8y—2x—x—y)]+x

12、合并:7a2-2ab+2a2+b2+3ab-2b2

13、去括号:⑴、-a-(-3a+2a-1)=

⑵、-﹙m-2n﹚+﹙-m2﹢2n2﹚=

14、下列方程中,解是x=4的方程是()

A.3x?2?10B.3x?8?5xC.x(x?1)??4(x?1)D.3(x?2)?3x?2

15、某校初一有甲、乙两个班,甲班有学生90人,乙班有学生40人,求从甲班32

调多少人到乙班,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相等,设应从甲班调x人到乙班,依题意,所列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中小学艺术节活动方案下一篇:《沉香救母》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