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5-05

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13.2.5-2013.2.10

调查地点:湖北省广水市余店镇九岭山村

调查对象:村委会及部分村民

学院: 能源学院

班级:1102105

学号:1110200618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家乡农民增收情况

今年寒假,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的活动,了解了一些家乡农民增收的情况,认识到我国农村的现状。

一·调查时间:2013.2.15--2013.2.20 二·调查地点:湖北省广水市余店镇九岭山村

三·调查方式:1.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关于家乡农民收入的调查问卷)。2.观察(通过平时观察,了解了一些农民增收的方式)。

3.采访(通过采访村委会成员、部分村民,了解了一些农民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政府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

四·调查背景:

余店镇位于广水市西北部、先觉庙水库东岸,西与随州市曾都区相望,由原兴隆乡和余店镇于2005年4月份合并组建而成,属市级重点中心镇。全镇辖39个行政村,39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6486户,总人口6.9万,现有耕地面积44860亩,国土面积248平方公里。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9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98元。九岭山村地处余店镇最西端,与随州市随县仅一山之隔,群山环绕,村里没有大的河流,附近仅有两个较大的水库,属于缺水的村庄。

近几年来,新一届村委会抢抓公路“村村通”机遇,九岭山村下大力抓好通村公路建设,通过村民捐款和政府投入,累计投资超过10万元,新铺水泥路11条共30公里,基本覆盖全村各个生产组。

2013年寒假期间,我利用闲暇时间,抓住过年农村家庭人员团聚之机,运用多项方法,查阅九岭山村的一些资料,分发调查问卷,走访部分村民家庭,观察村民一次活动场所及村民一些日常生活消费等。认真听取村民们的一些生活反映,听取他们的一些对党政策的批评和建议。

五·调查目的:

这次亲身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去更深入了解社会基层人民。

根据调查取得的结果,真实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客观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争取为当地的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面貌、农村生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六·调查结果:

1.村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2.村民储蓄情况

3.村民受教育情况

4.村民家庭支出

5.村民对现阶段家庭收入满意情况

6.在调查中大多数村民反映村里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普遍认为国家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希望国家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七·调查结果分析 九岭山村居民中,现阶段仍在从事种植业的人不多,据悉,各村里的青壮年平时都是 外出在大城市打工,因为大城市工资较高,而且生活丰富多彩,满足了年轻人的好奇心。此外,纵使部分留守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上白天也算是在城镇里面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青壮年中绝大部分很久都已经没下过土地了。目前很多村子里面的土地,都是承包给人或者就是直接荒废,导致了大部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农村的土地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其朝气和经济活力。此外,伴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的人工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相比于在家种地,收益更大。通过与他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员交流发现,大部分过年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年轻人都承认,现在在外面打工,由于他们文化低,只能干很苦很累的活,更是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他们在外面也是死生活得紧巴巴的。因此,在村民们中,基本上在银行没什么好点的储蓄,若是碰上有一个家人大病,整个家庭便是会陷入困境。只有部分家庭选择养殖来提高家庭收入,不过近年来,这些选择养殖业的家庭条件出现改观,使部分人也走上了这条道路,村里出现两个养猪场,一个养鸡场,一个专业养鱼塘,多个养牛户。但都是刚刚起步。综上所得,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而且收入的质量也是比较差。2 在村民们的收入调查中中,生活支出占了很大的部分,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很多村民都放弃样年猪的传统,加上最近肉价油价菜价飞涨,生活消费成为村民很大的消费。不断飞涨的物价,引来了村民们连绵不断的埋怨.此外,由于各种原因,我发现村子里很多村民都在镇上买房子。针对这个情况,我采访了部分村民,他们说由于家里很多男孩都长大了,作为家长他们需要为孩子先买房。这就花掉了家庭多年的收入,很多家庭甚至还因此负债。因此,可以这么说,很多在买房的村民们中,现在他们家里很多都处于负债的状态。

在调查中发现,最近几年村里出现多起村民财物失窃事件,而且事件越来越严重。几年前,还只是少数的偷鸡摸狗,最近,出现偷猪,偷肉,偷家电,偷摩托车等严重危害村民财产安全的事件,而且作案者多数未被抓获,抓获的也只是交钱了事,出现偷了进,出来再偷的一批惯犯。现在,人人自危,不敢在院子里放任何值钱的东西,甚至在夜晚还得照看牲畜,粮食等,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秩序。对此,派出所,村委会没有任何动作,群众普遍反映,对作案者的惩罚不够严厉,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尽管收入状况不尽人意,然而绝大部分村民都是对自己现阶段都是还有一定层次的认识,在受访人群中,他们大部分都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一些不满和一些期待。他们大多数想过其他的方法来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然而,我采访了部分养殖业户主,他们表示,养殖业是一个耗时间,耗精力,耗人力的职业,这钱并不好赚。此外,加上村子偏远,路途又不好走,这些村民必须为产品的输出支付大量的运输费用,导致很多农副产品价格不高,以至这些村民不能靠种植副产品来增加收入。综上所述,村民平时收入消费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市场闭塞,导致消费居高不下。在采访中,村民普遍反映政府的很多政策未能完全落实,惠民政策未能真正惠民,医疗保险不能及时返还,低保五保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不能全部送到村民手中。对于村民普遍反映的水利设施问题,政府长期置之不理,或仅仅是面子工程。邻近很多村子的堰塘都进行了清淤工作,而真正缺水的我们村仍不见动静,村民多次找到村委会,村委会也以搪塞了事。对此,村民怨言较大。一系列原因,造成我们村人口流失严重。

六·增加改进农民收入的建议 各级乡镇和党政领导机关,要切实做到关心农民,帮助农民,真实反映农民现况,把国家和社会分配的资源花在农民身上,减少腐败贪污的行为,严厉打击违法压榨农民行为,在农民们心中树立一个廉洁正直的形象。要大力提倡健康富有朝气活力的文化,严抓严打偷盗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3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四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建立品牌意识,整合农业,养殖业资源,提高农产品,农副产品质量,打出品牌,扩大影响。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因此首要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5 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政府要有计划引导城镇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农产品滞销和资金短缺,利用城里的优势,拉动农村的资源充分发展。加大招商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到村子里去办厂,招工等,充分利用剩余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村民应提高各种意识。首要应提高自己当家做主的意识,对于不能为村民谋福利的村委会,应敢于直言,甚至投票罢免。其次,提高主动意识,不能仅仅等待政府投入改造不良的水利状况,应该动起手来,做出成绩。再者,提高保护财产安全的意识,做好防护工作。还有就是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附录:本次调查问卷:

关于九岭山村居民收入调查的问卷

各位农民朋友:

您好,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为了解我们九岭山村农民的收入情况,我做了此次调查,并会对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一些分析,会对我们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大家能为我提供帮助。谢谢您的合作。

请在符合您家庭情况的选项前打勾,谢谢。您家庭人口数

A 1人 B 2人 C 3人 D 4人 E 5人 F 6人 G 7人以上(含7人)您家庭年收入大概是

A 低于5000 B 5000-8000 C 8000-10000 D 10000-15000 E 15000-20000 F 20000以上 3 您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及人数(“无”请填0)A 小学或小学以下 _______ 人 B 初中 _______ 人

C 高中 _______ 人

D 大学或大学以上 _______ 人 4您家庭这一年储蓄情况如何? A 储蓄足够 B 收支平衡 C 略差资金 D 严重负债 您家庭这一年主要支出在

A 家庭子女教育支出 B 家庭生活消费支出 C 医疗费用支出 D 其他 6 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可以选出多项)

A 家庭种植业 B 家庭成员外出打工 C 养殖 D 其他副业 E 其他来源 您是否想过其他增加收入的方法 A 是 B 否 您会考虑什么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

A 增加副业收入 B 外出打工 C 做生意 D 其他 9 您对您家庭现阶段的收入满意吗? A满意 B 不满意

10您觉得制约我们村发展的因素是 A缺水 B 交通 C 土地 D其他 11 您对国家的补贴政策满意吗? A 满意

B 不满意 您觉得国家政策是否真正落实了? A 没有落实 B 落实了 您希望以后在那些方面可以有所改善? A 家乡交通

B 家乡教育状况 C 家乡水利设施 D 国家扶持力度

F 其他

再次谢谢您的真诚合作,祝你家庭和睦,万事如意。

篇2: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14.2.5-2014.2.10

调查地点:安徽省利辛县大李集镇吴寨村

调查对象:村委会及部分村民

学院: 能源学院

班级:11202102

姓名:吴凌志

学号:1120200213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家乡农民增收情况

今年寒假,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的活动,了解了一些家乡农民增收的情况,通过家乡农民的增收情况认识到我国农村的现状。

一·调查时间:2014.2.11--2014.2.22 二·调查地点:安徽省利辛县大李集镇吴寨村 三·调查方式:1.观察 2.问卷调查(见附录)

3.采访(通过采访村委会成员、部分村民,了解了一些农民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政府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

四·调查背景: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亳州市辖境的南部,北邻涡阳县,南连颍上东靠蒙城县,南连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西接阜阳市的颍东区和太和县,属于亳州市。利辛县地处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 33°28′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县境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3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面积1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2014年),其中农业人口占93%。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比重为33.2:27.7:3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98元(折合1336美元)。

大李集镇地理走势西高东低,交通相对偏僻,境内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过;12.5公里长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镇与北边乡镇分开,同时给大李集镇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条件。境内主要河流有马胡河、乌江、黑土沟。其中乌江历史悠久,留下过许多美丽的传说,但由于乌江常年失修,现仅存有几米宽的小河沟,人们只能从残桥巨型条石上去想象他的久远和古老。

五·调查目的:

这次亲身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去更深入了解社会基层人民。

根据调查取得的结果,真实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客观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争取为当地的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根据调查取得的结果,真实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客观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争取为当地的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调查结果:

同年与上年比增收情况:

种植业 :1.小麦油菜籽等粮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业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养殖业 :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工 :外出劳动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个体经营增收人均89元 可以看出,由于国家政策和政府投入使农村的农民收入稳定上升。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家乡来说,正在逐渐向前迈进。中央的减轻农民负担在近几年得到了实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鼓励了农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积,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科技发展,使得农民种植技术不断地提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机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节省了人力,这使得有更多人从从事农业转到从事其它行业上,所以出现了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家禽养殖厂等。便利的交通也为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输出提供了条件,现在家乡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温州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当不错的收入。

七·调查结果分析

农民收入虽然有一定增长但是上升缓慢,根据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分析,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

1)农民就业不足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整体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农民就业问题严重。况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推广,又加重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另外,由于过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剩余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缓解。由此可见,未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失业状态不会减轻,而是越来越严重。过剩的劳动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业:大量的农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数的农民增收也不现实。

2)市场机制尚待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业要素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这一结果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和农村投入不够,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县乡财政向农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主观因素:

1)农民素质不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低下。这里讲的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能够满足增收需要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针对农民增收而言,最关键的素质主要是能力素质。然而,就农民整体而言,这个问题不容乐观。

2)我国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而贫困群体的多数在农村,是农民。另外,国家对农业政策落实上存在着与其他有关政策相矛盾的环节和方面。例如,国家要农民增收,就要减少农民,但计划生育政策规定部分农民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农民。还有基层政府机构臃肿、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对农业的投入落实不到农民手中,等等。

八·增加改进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

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2003年至2010年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 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 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 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 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 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

附录:本次调查问卷:

关于吴寨村居民收入调查的问卷

各位农民朋友:

您好,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为了解我们吴寨村农民的收入情况,我做了此次调查,并会对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一些分析,会对我们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大家能为我提供帮助。谢谢您的合作。

请在符合您家庭情况的选项前打勾,谢谢。您家庭人口数

A 1人 B 2人 C 3人 D 4人 E 5人 F 6人 G 7人以上(含7人)2 您家庭年收入大概是

A 低于5000 B 5000-8000 C 8000-10000 D 10000-15000 E 15000-20000 F 20000以上 3 您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及人数(“无”请填0)A 小学或小学以下 _______ 人 B 初中 _______ 人 C 高中 _______ 人

D 大学或大学以上 _______ 人 4您家庭这一年储蓄情况如何? A 储蓄足够 B 收支平衡 C 略差资金 D 严重负债 5 您家庭这一年主要支出在

A 家庭子女教育支出 B 家庭生活消费支出 C 医疗费用支出 D 其他 6 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可以选出多项)

A 家庭种植业 B 家庭成员外出打工 C 养殖 D 其他副业 E 其他来源 您是否想过其他增加收入的方法 A 是 B 否 您会考虑什么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

篇3:天水市失地农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现辖7个县(区)、114个乡镇、2505个村,65.9万户农户,305.8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38.2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2公顷,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

近年来,为了促进我市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建设和工业基础建设力度,天宝、天定高速公路、扶贫公路、天水机场、天水卷烟厂、大唐甘谷电厂、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等项目建设相继启动,城郊川区村大面积土地被征用,农民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奉献,许多农民成了失地农民。据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征用土地2490公顷,涉及人数121658人,其中城市规划区征地1096.7公顷,涉及人数61464人。从被征地人员年龄结构看,16周岁以下为26654人,占征地人数的22%;16周岁~44周岁为50629人,占征地人数的41.6%;45周岁~59周岁人数为27278人,占征地人数的22.4%;60周岁以上人数为17097人,占征地人数的14%。从被征地规模看,被征地后现有耕地0.07公顷以上的农民有52075人,被征地为1163.73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42.8%和46.8%;现有耕地0.07公顷~0.03公顷的农民有15610人,被征地为385.95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2.8%和15.5%;现有耕地0.03公顷~0.02公顷的农民有16496人,被征地259.95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3.6%和10.4%;现有耕地0.02公顷以下的农民有24078人,被征地396.8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9.8%和15.9%;完全失地的农民为13399人,被征地为283.7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1%和11.4%。征地安置以货币安置为主,货币安置人数为98164人,人均安置费10565元。

从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征地面积、征地人数,还是征地补偿标准,各县(区)差异悬殊,情况复杂。从征地面积看,五县两区中麦积区征地面积最大,失地人最多。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计征用农民土地1494公顷,造成44600人失地,分别占全市征地总面积和失地总人数的60%和36.7%。征用土地主要流向三个方面,一是羲皇大道、宝兰铁路二线、宝天高速公路及麦积区过境段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征地500.4公顷;二是军事用地征用29.4公顷;三是桥南渭滨新城马跑泉片区开发建设、天水经济开发区、二十铺工业示范区、甘泉现代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和村民住宅建设等征地964.2公顷。其他县(区)的征地用途亦类似于麦积区,主要用于公路、铁路、机场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市供水、供热、供电、道路、城市扩容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村民宅基地、小城镇建设及乡镇企业建设等方面。从农民失地情况看,各县(区)均有农民部分失地和完全失地的现象,其中秦州区农民完全失地情况最严重,该区东团庄、东十里、莲亭、伏羲路、天水郡、七里墩、东方红、金家庄、枣元、石马坪、玉泉、瓦窑坡、左家场等村是征地重点村,如七里墩村先后有61.48公顷土地被征用,东十里村22.2公顷被征用,这些村川区土地已基本征完。从征地补偿标准看,秦州、麦积两区补偿标准较高,亩均征地费5万元以上,人均征地款1.5万元以上,清水、张川两县较低,征地款2万元左右,人均征地款仅为0.3万元左右。

二、所做工作

农民失地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市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保障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不下降。

(一)对失地农民给予补偿对宝天高速公路、宝兰二线等国家重点项目公路建设用地和地方公益性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标准,采取一次性补偿办法解决。这些国家重大项目的征地补偿费兑付程序操作都比较严格规范,首先由各地国土资源局按照文件规定标准统一计价,经分管领导审查,局长签字后,分期拨付到被征地乡镇,并按当地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管理兑付规定,由乡镇兑付到被征地村集体和被征地农户,由于县、乡都严格实行专帐管理,封闭运行,土地补偿费由乡级直接兑付到被征地对象,坚持先个人后集体的补偿原则,按照已批准的土地补偿方案该付给农民个人的全部付给个人,该付给村集体的全部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县(区)内发生的城市建设征地各地积极探索,采取了多种补偿和安置方式。如清水县红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为防止失地农户日后生活没保障,经乡政府和失地农户协商,达成征地补偿资金逐年发放,每0.07公顷地每年500元,30年全部发放到位(每0.07公顷地共补偿资金15000元)。大部分县(区)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全额纳入村集体财务统一管理。用银行支付的年利息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帮助为了解决失地农民失业问题,各地千方百计开发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占地企业安置就业。近几年随着新上企业的不断增加,占用的土地越来越多,但不少用地企业都把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作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为政府分忧的主要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被占地村组的劳动力就业,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二是号召农民转变观念,开创新业。有一技之长的兴办家庭工业,有的从事商业服务业,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吸纳了不少失地农民,缓解了就业压力。四是鼓励失地农民搞劳务输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地后在外务工经商,有的还进入了白领阶层。

(三)向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就我市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秦州区、麦积区是我市确定的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县(区)。两区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对被征地农民的参保范围及手续办理、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养老待遇的计发、组织管理和服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按照国家和省上政策要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村集体和个人三方承担,其中政府从土地征用总费用中承担30%,村集体从土地补偿费用中承担50%,个人从土地安置费用中承担20%。村集体和个人承担的部分直接从土地补偿费用和安置费用中扣缴,政府补助部分由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金中划拨。今年五月份《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已由省政府下发省内各地正式实施。这项养老保险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这项养老保险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也为我市积极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给失地农民重新调整土地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征地管理,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安置新途径,妥善处理保障经济建设用地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关系。除了货币安置渠道外,还适时进行土地调整,以原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从新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产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等方式辅助安置,使失地农民有地可耕。如甘谷县新兴镇苟家村、卢家崖村、谢家村等村委,由于村集体留有机动地,补偿安置采取将机动地重新调整给失地农户,保证失地农户在承包经营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拨付的补偿资金全额留在村集体,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主要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等。

(五)积极调处征地纠纷近几年失地或无地农民上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些甚至升级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为尽可能地化解征地安置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尽力保护农民利益,各县(区)分别成立了土地纠纷问题专项工作组,加大土地纠纷调处的力度。对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乡村实地调查核实,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三、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广大农户识大体顾大局,对国家集体重大建设项目征用土地都给予了积极配合,大多数农民对补偿安置比较满意。但也有一部分农民因此而失去土地,变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就业无门、低保无份”的特殊群体。

(一)补偿标准不一,失地农民安置费偏低补偿标准问题是农户反映较强烈的问题,由于各级政府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都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造成同一个村,同一地块因公路建设、企业用地、商品房开发用地等用途不同,到农户的补偿费悬殊太大,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标准较其他征地类型相比偏低,都在1万元左右,最低的每0.07公顷6000元,但城区建设用地补偿地价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引起了农民的攀比和不满。同时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农民,按照被征用土地的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制定的补偿标准已远低于经济发展,而且就是这样的补偿费还常常不能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农民生存的基础,也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最可靠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土地被部分或全部征用,农民的生活势必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会陷入贫困。土地征用前,农民种田收益虽不太高(每0.07公顷地年纯收入约400元左右),但这部分收入比较稳定,为农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对那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冲击更大,他们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成了失地农民中的弱势人群。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

(三)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空间窄,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另外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上级尚未出台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制定享受低保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倾斜,所以农民对征用土地并不是很欢迎。据调查,失地农民中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大龄的失地农民,尤其是女35岁、男40岁以上的农民。这部分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失去了土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和技能等限制,缺乏就业竞争优势,转业十分困难。即便能就近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也多不稳定。二是被征地前完全依赖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他们来说,由于总体素质不高,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在调查中,一些外来投资企业和当地乡镇企业虽然征用了大量土地,但是涉及征地的农民却无法在该企业就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技术特长,素质偏低,企业无法接受他们就业。特别是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部分人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生活在城中或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余地小,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也比较保守,因而失去土地对他们就业影响更大。同时,由于我市大部分县(区)是吃财政饭,财政困难,对农民就业培训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对失地农民开展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难度。

(四)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由于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就业、收入等方面的稳定性差,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便成了农民,特别是大龄失地农民一块很大的心病。当前我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巨大差距。我市经济欠发达,城乡差别表现得尤为突出。2008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0.24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48元。在城镇,基本建立了面向绝大多数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待遇,部分城镇困难群体享受城镇低保待遇;而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很容易因为年老、疾病、失地等原因返贫;二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建立。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五县两区只有秦州、麦积两区制定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规定,由于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才刚颁布实施,致使各地制定政策无据可依,其他县(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三是农村未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在城市实行,虽然有一部分城郊失地农民也享受了低保,但范围很小,政策控制得很严。

四、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和途径

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它事关农村和社会的稳定,高度重视先地农民问题,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真正从政策上、制度上予以关注解决。

(一)依法管地、依法征地,完善征地程序建议有关部门严格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依法管地、依法征地。要认真分析项目、产业、投资强度等情况,做到用多少,征多少,不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防止盲目圈地,造成土地闲置、抛荒等现象发生。同时要完善征地程序,特别要保证作为土地权利人的农民,在征地过程中,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在征地之前和征地过程中,均应发出告示,为土地权利人依法参与创造条件,坚决防止“暗箱操作”。要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之间的不同供地方式,对经营性用地加大土地征用税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管理。

(二)建立科学的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应该改变以土地产值确立征地补偿标准,代之以遵循公平原则和市场原则计算补偿费用,明确征地补偿费的价格属性,并明确征地价格的内涵。

第一,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测算能领到城区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参照系数,提高现行补偿标准。

第二,坚持以市场化方式确立补偿标准。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征地区位、人均耕地数量、农民人均收入、土地供求关系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等诸多因素,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对于不同区位、不同层次的土地给予失地农民不同的补偿差额。

(三)建立稳定的安置渠道,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目前,我市基本都是以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安置失地农民。应设法拓宽安置渠道,帮助农民寻找新的就业出路。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基金,享受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再就业培训基金可从土地征用款项与集体资产积累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可规定40岁以下无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必须参加就业培训,并且为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可考虑将经过培训作为照顾性工种用工的一个优先条件。从丧失生产资料的角度来说,失地农民与下岗职工的性质是相同的。因此,政府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应给予失地农民政策性扶持。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调查中了解到,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来说,养老保障成为最大的问题。大多数老年家庭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一旦坐吃山空,生活就没了着落。因此农户期望在今后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进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以土地换取就业的方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篇4: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桦甸市永吉街道辖区征地基本情况

桦甸市永吉街道地处桦甸市城乡结合部,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近年来,街道辖区的大量农用土地因工业、城市建设被征用,致使许多农民失地。2009年,永吉街道有10个村土地被征用,共涉及农户825户,占街道农业人口的32%。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通过调查,失地农民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调查的576个失地农民当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没有;二是就业能力差。从事农耕的占85%,并且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能力差;三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没有及时跟进。上级相关部门只为完全失地农民办理了失业登记证明,并为已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完全失地农民连续补贴3年50%的保费。

2.农业用地征用存在的问题

2.1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机制 由于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扩建,征地面积也随之扩大,失地农民也逐渐增多,失地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它涉及到户籍、计划生育、义务教育、住房安置、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

2.2失地农民中18岁以下的人员没有经济来源 在调查中发现,0~18岁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属消费层,占失地农民人员26%,没有生活来源。

2.3失地农民中45~60岁之间的人员就业难 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以从事耕田为生,文化素质较低,一旦失地,转行就业非常困难。

2.4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补助标准偏低 目前,桦甸市只发放给完全失地农民连续3年50%的社保费用补贴,部分失地农民没有任何待遇。

2.5征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征地过程中,为了工作进度作出的一些承诺,征地后没有兑现,造成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

3.今后针对失地农民就业于生活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失地农民的知识含量、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要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业能力的增强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既可以增强用人单位聘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3.2广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就业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把就地、招工、投资入股、住房、划地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征地单位就业促进的作用。

3.3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主要是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影响征地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各种壁垒,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二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4重视资产建设,缓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压力 失地农民的资产建设,有赖于政府的重视和培植。要让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资产建设,形成长效的收益机制和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化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住宅时,既要确保他们居有其屋,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

3.5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 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篇5: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及影响因素 摘要:通过假期对周边农村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相关部门的走访发现近些年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相比经济发展及城镇居民增收情况仍然较慢,城乡收入差距仍在逐步加大。农民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思考,渴望改变现状瓶颈颇多。政府部门也出台相关措施帮助农民增收,有一些成效 但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小康生活还需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农业经济道路。

正文: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名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寒假的时间对周边农村居民的增收情况做相关调查,对比农民收入情况,分析、找出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1.农民收入情况:

相比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元左右。增收的主要原因:粮食增收,农产品价格上涨,外出务工收入增加,自主经营养殖等,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补助等。

种植业作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粮食产量市场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相比2002年种植业人均增收约350将近占增收总额的30%;利用闲暇时间外出务工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去年全市农民工人均工资性收入1301.5元,比2002年约增加450元;家庭性的养殖生猪羔羊等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自主经营使人均增收约300元;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上对农业的支持和鼓励,各项惠农政策补贴等使农民人均增收约100元。

2.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还存在不少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2.1漯河市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不强,仍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就我所在的村来说近些年来由于雨水较大导致低洼处农田多处被淹,农作物严重减产,有些甚至颗粒无收,这导致部分农户不仅没有了种植收入还赔进去了大量的农药化肥种子投入。就全市而言2003年由于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23.5%,棉花产量下降14.7%,烟叶产量下降29.8%,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下降3%。2007年全市又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19.5%,棉花产量下降41.2%,油料产量下降23.5%,烟叶产量下降44.3%,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1.7%,是1986年以来增幅仅高于2000年的第二个低增长年份。

应对办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电力、通讯、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在农田水利建设上通过承包、拍卖等形式明晰所有权,走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调动广大农民特别是大户发展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2.2 市场不规范也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阻碍因素,除草剂刚刚在我们那里兴起时,大大的方便了农户,并且收效显著,次年一些农药公司纷纷推出自己品牌的除草剂,由于市场规范化程度不够高出现了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直接导致使用除草剂的农作物焦黄枯死,以至于本该是一片绿色的盛夏季节遍地焦黄。虽然后来找到了责任法人,由于诸多原因最终农户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赔偿金,直接导致了当年的收入下降。类似的还会有劣质化肥等。

2.3产业结构单一,单纯靠种植出售原始农产品来获取收入的经济模式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应对办法: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赚取二次利润。例如邻市许昌市就有自己的品牌产业豆制品加工,靠着廉价的原材料该市普及豆制品深加工,规范化管理取缔小作坊,打出自己的品牌形象现在该市的豆制品已经远销欧美,每年为该地农民带来巨额收益。而据我了解相关的豆制品加工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周边村子就存有,一家一户一台机器就可以生产加工,但市场一直打不开只针对周边的农户小城镇供货,以至于始终不能成为一个产业。而临颍县的南街村就做的非常好,该村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建立食品药材等加工厂,每年获利颇丰。同时南街村还发展旅游经济,在本村搞绿化,建设红色旅游区,花重金购买及建设景区吸引国内外游客,每年赚取大量收入。政府应该引导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积极开拓市场,为乡镇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2.4农民工缺少专业技术,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这些工作所能创造的收益增长有限也就直接导致农民工工资增长困难。

应对办法:政府部门应引导一些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靠技术吃饭。如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京珠高速公路从我们这里通过,需要大批的挖掘机、铲车驾驶员,在本地招不到工只能到外地高价招聘。如果政府能引导并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将会是长久的收益。

2.5农民自主创业困难,缺乏指导、市场。高中以来我就开始关注家乡的发展,也从网上或同学口中或者自己亲眼所见中了解了一些地区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浙江省和广东省的经济模式,在广东部分地区一个小村落就可以是一个企业群,这里小家小户就可以架起机器生产,家家户户都是“有产阶层”收入自然可观。再说浙江省的小商品,每年我们这里都有大批人到温州义务等地打工,他们也曾感叹说在那里一个小院落几台机器就可以生产这些小商品,像水晶、小饰品等在当地就可以买到初步加工的原材料,买回去后只需稍稍加工就可以制成精美的小工艺品,这也使兰西县成为了国内外水晶制品的中心。

应对办法:引导一些手工制品的加工企业进入农村,为农民开拓创业渠道。提供较为简易的资金支持。利用农村土地的廉价建立一些代工厂并给予技术指导,如郑州周边的大王村就集中发展食品加工厂,已成为全国小食品的一个重要集散中心。

总结:通过假期对周边农民收入情况及精神面貌的调查,发现为农民增收必须保证第一产业的稳定性,让农民在做好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在发展其他创收渠道,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不再作为单纯的“三无”劳动力输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办法。然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走出一条自己的农业经济道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还要引导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开辟道路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由于时间和能力的有限,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信息收集过程中有不少朋友和家乡人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篇6: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区:江苏·邳州

时间:

调查者:

一、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与连云港之间。东与新沂市为邻,西与徐州市铜山区和贾汪区毗连,南接睢宁县和宿迁市宿豫区,北界山东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5′50″-118°10′40″,北纬34°07′-34°40′48″。东西距离52公里,南北距离61公里。

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83亿元、增长54.9%;一般预算收入19.2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增长13%;工业用电量10.24亿千瓦时、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增长4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达167.7亿元、增长21.8%。新增汽车20000辆,销售商品房72万平方米、增长1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增长18.6%,消费对GDP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5家,总量达581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1.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层次有效提升。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 值91亿元、增长18%。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增产;大蒜亩均收益2850元。新增高效农业19.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7.8万亩。新建大中型养殖场70个、养殖小区320个。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粮库5万吨,粮食仓储条件明显改善。整理开发农田3.4万亩。新增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省级观赏鱼标准化示范区。如今的邳州──享有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三个东陇海县级第一”,东陇海第三大城市,创造了板材、大蒜、银杏、石膏产业“四个全国第一”;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奖;自营出口1.47亿美元,名列苏北第一;连续三年在徐州市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还荣获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名列67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市,2012年邳州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名列第56位创造了邳州纪录。经过20年的跨越发展,邳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1.9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000万元、农民纯收入13000元,较20年前分别增长14.5倍和13.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拓展到45平方公里。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家乡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是数量。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

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邳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基地,始终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个关键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求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上有大的突破。按照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要求,抓好项目的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打造转型跨越新基础,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强财政和群众收入。实施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大

胆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一是根据发展需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增强带动效应的原则,适当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探索建立特色经济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增强乡镇与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功能,营造一个乡镇与市区之间密切合作、高度融合的错位发展氛围;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大力推行工商企业登记备案制,大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三是不断完善激励、约束和奖惩机制,把对外开放、经济投入、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内容,放到工作考核的突出位置来对待,加大奖惩力度,以此形成争创先进、注重实绩、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确保各项经济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四是以打造诚信邳州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我市法制环境、行政环境、社会信用环境,使邳州真正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明城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执政,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靠工作实绩把学赶先进、跨越发展的目标变成现实。

二、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样卷请见最后一页

篇7:农民工的收入情况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今各地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这就需要大量的外来人口来参与建设。我们不幸且万幸的成为了这样的建设者,不幸的是我们可能是最低层次的劳动工作者,万幸的是我们这样可以得到比在家里干农活高出很多倍的收入。中西部各地都走在外出务工的潮流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就会有它鲜为人知的内在意义。剖析它的利弊,探讨它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出一些维护其稳定发展得建议。中共十七大已有了农民工代表,但数量很少,不能称为一个群体。,三位农民工代表参加全国人代会,首次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反映了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周末期间,我们对太原部分工厂,建筑工地的打工者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一些农民工打工的情况。调查对象总的来说就两个年龄层,即中年和青年,调查内容包括外出务工的数量、流向、就业、社会保障及创业等情况。通过多次多方面多场合的谈话,调查结果总结为以下内容。

三.调查结果

1. 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如今,出去打工的人群不再主要集中在建筑等高体力的产业,我记得很多年前,他们说的打工基本都是城市建设山体开发之类。主要原因当然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起飞的年代,城市化步伐加快,另外就是,他们的知识文化都不是很高,也没有技术。迎合当时的发展情况再结合自身情况,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体力劳动者。但是,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外出的父辈基本都回来了,一是因为儿女已经长大,二是年龄和体力以及文化水平都以跟不上外面世界的发展需要。可以说是功成身退吧,付出过的他们,应该在家享一点清福。从过去老一代农民工挣钱回乡发展,到现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融入城市发展。从过去老一代农民工要求足额支付工资,向新生代农民工要求参加社会保险转变;从过去老一代农民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向新生代农民工要求分享企业和城市发展成果转变。如今,年轻人一般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只识几个字,没有技术,主要

是进厂,什么电子厂玩具厂的木工厂等;稍微有点远见的就去读几年技校,学个手艺比常人又长半截,成为技工,再通过工作中的提升,逐渐由初级升中级直奔高级。这些人学的都是模具和汽修等一些列的技术劳动,在当下还属比较吃香的活儿;也有眼光长远的读高中考大学,毕业后能进入公司管理层,是比较高级的了,遗憾的是数量还少得可怜;还有就是中老年人,有常年在外打工而不种田的,他们干的露天的活居多,或者就是所谓的脏活累活,比方说养猪放养种树。他们求的应该是稳定,像在家干农活。还有的老年人比较特殊,他们不是出去帮人家打工,而是跟在儿子儿媳身边,帮他们在小孩以及做家务,好让年轻人一心一意上班赚钱。

2.关于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

生产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一,你是在帮人家打工,不是住家里,自主性低;二,集体工作,厂家肯定只供应个整体,不可能为你量身定做,并且打工仔都是流动性很大的流动人口,缺少稳定性;三,基本没有白领,没办公室坐,而是下生产线。四,工伤保险是农民工当前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是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的着眼点。五,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在缺乏保障机制的情况下,患病尤其是大病不仅给农民工带来身体的伤害,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失业。所以应当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大病医疗部分的社会统筹保障机制。六,养老保险制度;对拥有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固定的住所和单位,在城镇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农民工,应该考虑将他们纳入当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3.关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和社会保险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规范用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条件。但是事实上是参差不齐吧。这个份两点阐述。第一,进厂的基本都有签订合同,毕竟国家政策最近几年在这方面落实有所改进吧。合同是有,而基本

权益其实没有得到真正保障,很多合同都会有“什么什么后果自负”之类,这些都是对务工者不负责的表现。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不过好歹有些工伤赔款之类,总比没有的好。第二种是没有劳动合同的,这类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打工者身上,因为他们进的都不是正规的厂家甚至就不是厂家,很多就是口头协议。往往这样就晨会了真正的后果自负,毫无社会保险可言。所以我们建议劳资双方要签订正规、有效的合同,政府部门要经常抽查监督,及时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4.关于工资问题

工资才是打工的最终归宿,重中之重。只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大家都不愿意多说。可以肯定的是,基本没有拖欠的情况,大家都觉得自己劳有所得,也心安理得。至于把工资换成收入,仿佛都不乐观。消费高,同时消费心理高,因此做普工那点工资往往是不够花的。能存到钱的那是个好孩子。这主要相对于年轻人。中老年人不一样,他们节衣缩食把钱攒下来,打理家里。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赚钱。从少量的`信息得知,一千块钱以下的月工资基本没有,两千左右的最普遍,上三千的算高收入。工资的问题主要成为了自身的问题,也叫理财问题。老板都按你的工作量和统一工资标准发给你。如果说不足的话,那就是上升为中国社会制度的缺陷了,剥削是经济发展得永远的主题。

四.打工给家里造成的影响

外出打工,首先来说,收入增加了,最直观的影响是家里的条件提高,盖房子,购家具家电买衣服。从一个整体去说,一个村的生活水平一起提高了,一带的人民都富裕起来。这是好的影响。那么不好影响是,家里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了,农村里大量天地荒废,还有一个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抓了收入,却丢弃了家庭的长远建设,也是得不偿失的。

五.调查结果反思即对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建议

1.从农民工本身来看,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通过各种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能更好的保障工作效率。

(2) 提高维权意识,学法懂法,最终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3) 提高文化素质,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也有利于安全工作,学一些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改变别人对农民工的偏见。

2.从政府方面来看,最主要的是完善和改进相关的法律政策。

首先,扩展就业岗位。发展国家的基础建设,大力吸纳就业人员,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逐步解除城乡两立的户籍制度。结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缓冲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其次,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保护农民工,维护其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利的行为予以惩罚。可以对《劳动法》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有关农民工的内容。

再次,健全劳动力市场。整治非法建筑用工市场,以及黑中介,以便农民工通过合法程序与建筑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最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推选农民工人大代表等,既可讲出农民工的心声,又能使农民工逐步融入社会,也有利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

3.从整个社会层次来看,以下各方面应加强。

(1)法律援助机构。大部分农民工面对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或者选择沉默,这是社会的悲哀;或者选择暴力手段,这是法律的悲哀。一个完全的法制社会,法律不仅仅是一部分的工具。因此,社会上应该存在一些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咨询,投诉和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2)媒体。媒体应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农民工。再社会主义社会,不应该有职业歧视,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人。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一方面是媒体本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让这部分农民工得到更好的生存。

六.结束语

农民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强大力量,对促进城乡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生存以及心态问题,确保在统筹发展,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各个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

篇8: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定西市辖6县1区, 总人口2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5万人, 占89.3%。总耕地面积772.3万亩。近年来, 全市立足人均耕地少、气候干旱少雨、发展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 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 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典型带动”的发展思路, 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中医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 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精准化、现代化的农民增收之路。2014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增长12.6%。

二、取得成就

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 定西市抢抓国家大力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有利机遇, 通过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农合、新农医保、贫困救助等一系列惠农项目, 农村行路、看病、上学、吃水、用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农村脏乱差现象初步遏制, 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农民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㈡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目前, 外出打工是定西市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增收途径, 也是农民应对建房、娶妻、上学、就医等大开支的唯一出路。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步提升, 一些有专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工, 开始承揽自己熟练的劳务工程, 他们中的佼佼者已逐步成长为小包工头或劳务中介人, 开始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 成了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也有一些开始返乡创业。劳务输出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 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㈢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定西市因地制宜大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培植了马铃薯、中医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2014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这三大产业。

1.马铃薯产业方面。全市2014年种植马铃薯288.6万亩, 总产量、贮藏能力、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0万吨、350万吨和60万吨, 实现总产值120亿元。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上获得的收入就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2.中医药产业方面。2014年种植中药材136万亩, 总产量、饮片加工能力均达到30万吨, 种植加工总产值113亿元, 年交易量90多万吨, 完成交易额249.5亿元。农民从中医药产业上获得的收入就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

3.现代畜牧业方面。2014年, 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440万头 (只) , 肉蛋奶产量达到27万吨, 实现总产值120亿元。

㈣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定西市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的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全面整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以工代赈、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 立足新农村区位条件, 大力发展村域经济, 积极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 不断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村容村貌整洁、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依托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全市按照“整合项目, 聚集资金, 整体打造, 综合示范”的思路, 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新班子“五新一好”总体目标, 着重把握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两个核心”, 狠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配套”, 示范片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 示范片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展示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对全市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8%以上。

㈤培育带动主体促增收

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扶行动, 积极推进农村区域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全市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规范发展, 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民增收。

三、存在问题

㈠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粗放型、低效率的状态, 仍处在农业生产初级加工阶段, 产业化水平较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

㈡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严重制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㈢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农民“出行难, 环境差”及农村“规模小、布局乱”等现象仍较突出。水利设施仍需加强, 骨干水利工程灌面有限, 相当部分小微型水利工程老化严重, 抗旱防洪能力较弱。

㈣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据统计, 定西市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 加之各类农村适用技能培训与市场经济、劳务需求、农村现状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大多数农民缺乏应用新技术、新机具和外出打工的职业技能。

四、对策建议

㈠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全方位推进扶贫攻坚

抢抓中央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和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政策机遇, 认真研究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2012—2016年) 》和中央、省、市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 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以更大的敏锐性和紧迫感吃透政策, 着力争取更多的支农惠农项目,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多元化培育增收产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㈡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立足定西市三农现状, 多措并举, 努力扶持农业发展。一是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兴修水平梯田, 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继续采取压夏扩秋, 倒茬复种, 扩大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等有效措施, 在二阴山区种植马铃薯、蚕豆、中药材, 在浅山区种植全膜玉米、穴播小麦, 通过集中连片、规模种植, 稳定提高土地单产。三是发展山区蔬菜产业。抢抓国家大力扶持高原夏菜种植的有利机遇, 加快无公害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 引进高产、优质、抗旱品种, 不断扩大山区蔬菜面积, 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注重培育产地市场, 辐射带动发展芹菜、莲花菜、白菜等露地正茬蔬菜和夏收后复种蔬菜。四是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依据地域特点和产业基础, 加快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产业发展, 努力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五是加强农技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 完善服务机制, 将技术服务与利益挂钩, 鼓励农技人员领办服务实体或承包产业园区, 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大力示范推广集约化育苗、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综合增产技术, 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㈢强化培训引导, 进一步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劳务输出是农民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广阔、适应性较强, 能有效增收的现实选择。因此, 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头等大事, 常抓不懈。一是抢抓机遇, 把扶持农民打工赚钱作为“双联行动”的重要举措、促进农民尽快脱贫;二是根据劳务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切实从组织领导、奖励扶助、跟踪服务、人文关怀、有组织输出等全方位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科学制定符合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培训计划, 支持农民经纪人创办实用技能培训班, 扎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工技能;四是积极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全面落实定西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 加大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力度, 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让更多务工能人回乡创业, 吸纳更多无法外出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㈣加快土地流转,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和必然要求, “土地不流转、农业难发展”。要解决农业人多地少的根本问题, 必须正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造成的农业“失血”和“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尽快制定出台定西市的《土地流转实施办法》,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 规范流转程序, 完善相关政策, 以着力推进土地流转为抓手和突破口, 加快盘活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资源, 促进耕地尽快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稳定增加农民土地收益。

㈤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心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阶段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稳定和发展, 最终走向城镇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选择。一是明确中心村发展定位, 选择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产业优势明显、有辐射带动和发展潜力的村,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二是增加对中心村财政扶持力度,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心村的点定到哪里, 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就配套到哪里”的原则, 结合全市正在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全面整合新农村、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合理调整村庄土地空间布局, 农村建设用地应首先满足中心村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需要, 加快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 逐步缩减自然村数量。四是立足中心村区位条件, 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合理选择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发展路子, 培养新型农民, 围绕农产品加工、运输、包装、分类、贮藏、销售等加快兴办企业, 积极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 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不断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㈥健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上一篇:三年四班读书汇报会主持词下一篇:开元物业开展第七届“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