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欣赏教案

2024-04-12

网络文学欣赏教案(通用6篇)

篇1:网络文学欣赏教案

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

一、课题:第三章

散文欣赏与创作概述

二、授课班级:04、05美术装璜,05公共管理(脱产)、中英文秘(业余),全校公修课班级。

三、教学目的、要求:讲授诗词欣赏与创作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欣赏诗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司马迁《项羽之死》

8.文化苦旅之《都江堰》(余秋雨)

五、课程总学时、学时分配:共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一)概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二)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项羽之死》;欧阳修《秋声赋》。

(三)鲁迅《春末闲谈》;文化苦旅之《都江堰》(余秋雨)

上述每段课各安排3课时。

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材以基础,辅以音像材料,全方位 调动视、听、感受、想象、思考的积极性,并且采取字、词、句、段解说、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理论联系实际评析鉴赏等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和享受文学作品的审美内容与方式、方法。

(二)结合堂上讨论、写作文学批评作业等师生互动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文学鉴赏力,进而实现“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尝试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最终 在社会上发表文学作品。

七、参考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等文集。

八、课堂练习

让学生对教学重(难)点先进行鉴赏讨论,再分析。

九、课外作业 学习完毕有感而发,创作一篇散文,并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写一篇鉴赏文章。

十、课堂小结

在学生中受到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06第一学期的全校公修课要增加班次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学生们非常热爱文学与欣赏课程,本学期这门公修课仅在海珠校区就有300多人选修,我系紧急增加班次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抑扬顿错高声诵读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真谛,还写了很多热情洋溢的学习体会、心得的文章,普遍认为文学欣赏与创作的教学非常必要和实用。因为文学蕴藏着恒久的治世做人之道与管理智慧,掌握、传习、运用文学的综合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汲取生活智慧,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工作,使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传统东西,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现跨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话,解开管理人的困惑,正是现今信息时代极为渴求和企盼的。所以很高兴能够在大学阶段继续语文学习,圆自己热爱文学的梦,也十分感谢老师们从中灌输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文学审美方式方法,培养他们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洞明世事的知识和如何做人、做学问、写作,懂得社会上各式各样人物的复杂心理,为今后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有感而发,同时还成立了《云帆社》等社团,积极投稿尝试文学创作,相当部分的同学已经在《活色校园》和《校报》等的文学专版上发表作品。

第三章 散文欣赏

第一节 散文欣赏概说

一、散文概说

1.散文的含义

 广义散文 广义的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泛指除诗歌之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 狭义散文 狭义的散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称,是文体“四分法”中的一种。现代人又称其为“美文”、“不同凡响的美的文学”。2.种类

 叙事写人散文

 写景状物散文  议论说理散文 3.特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

 形散

 内容散

 “章法”散

 “笔法”散

 “神不散”

 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散文怎样“散”,但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作者总是围绕一个主题,放开去,收拢来。

 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因作者的风格而异。情趣虽各异,归旨却为一。

4.如何使“形散”与“神不散”有机交融,需要作者的筹思和才华。

5.吴伯箫: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散文名作欣赏>序》

二、散文欣赏

散文鉴赏的根基也只能是“形散而神不散”。

1.品散文的神韵

 诗有“诗眼”,散文有“文眼”。“文眼”是指能表达或暗示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的警策词句。

 刘熙载:“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艺概·词曲概》

 玛拉沁夫:抒情和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哲理的探索》

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被称为“千年绝唱”,首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文眼”。

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可谓“文眼”。2.抓散文的线索

 刘熙载:散文,“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穷。”“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散文是“飞”的艺术,所以“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艺概·文概》  纵式(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

 横式(或以事理为序,或以情感为序,或以事物为序);例如,欧阳修《醉翁 3 亭记》以“乐”贯穿全篇: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游宴之乐、与民同乐。

 纵横式(纵式、横式的综合运用)。

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记》,既以游踪为序,又以雪(物)为线索贯穿全篇。3.欣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 抒情手法——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因事写意。

 叙述手法——人称变换、方式变换、技巧变换等,形成见情见性的叙述。

 描写手法——精致的工描、写意的白描,收到以形写神的效果。

 诗化、意化手段——把散文写得如诗如画,给人以情的陶冶,美的愉悦。

三、散文欣赏的中外比较

 共同点:历史散文是其他散文,如游说、小品、抒情散文的母体。

 不同点:

范围:中国的历史散文注重博而全,且史论发达;西方的历史散文侧重社会历史的一个侧面。

作者:中国的历史散文以官修为主;西方的历史散文多为私家著述。

表达:中国的哲学、政论散文气势雄阔,文学性强;西方的哲学、政论散文常探讨某一个问题,文笔精巧严谨。

立意:中国散文的意靠“养”获得;西方散文的意靠“思”获得。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先秦时期

1.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2.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二、汉魏六朝时期

1.赋--汉代文学的代表

 发展阶段: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

 代表作家: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张衡、赵壹等

2.司马迁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时代: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 体例: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130篇,52万余字

 文学成就: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 地位: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庾信的《哀江南赋》、郦道元的《水经注》

三、唐宋时期

1.唐代古文运动

 韩愈

 柳宗元

2.晚唐小品文

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 欧阳修

 苏轼

4.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四、明代

1.明初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

 刘基的《卖柑者言》 2.台阁体

3.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传统

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5.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6.竟陵派 7.晚明小品文

 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8.复社、幾社

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 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

五、清代

1.国初三大家--魏禧、侯方域、汪琬

2.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3.清代骈文中兴:陈维崧、袁枚、洪亮吉、汪中等为主。

第三节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一、现代散文

1.五四时期的散文

 主题: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个性解放。

 成就:扩大了创作题材--扩充了散文文体--杂文和小品散文;

 名家名篇。2.左联时期的散文

 幽默闲适小品--林语堂与“闲话风”;

 现代杂文--鲁迅与“鲁迅风”;

 京派散文--何其芳与《画梦录》;

 报告文学兴起--夏衍及其《包身工》等。3.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

 报告文学再度勃兴,例如丘东平的《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 杂文创作兴盛,例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张爱玲的《流言》等。

二、当代散文

1.解放后十七年的散文

 两次散文创作高峰——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20世纪60年代初期。

 著名散文家

诗人散文——杨朔及其《茶花赋》;

战士散文――刘白羽及其《长江三日》;

学者散文――秦牧及其《社稷坛抒情》; 杂文――邓拓、吴晗和廖沫沙及其《三家村扎记》。2.文化大革命时期,散文界一片荒漠。3.新时期的散文

 报告文学很有“轰动效应”,例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

 文艺性诗书,例如巴金的5集《随想录》,代表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

 总体趋势:散文创作朝多元化发展。

 “散文热”现象: 学者式的文化散文,例如余秋雨;

作家式的人文散文,例如贾平凹。

一、散文的欣赏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散文的概念和范围,随着文学 的发展在不断演变。在我国古代,凡是与韵文、骈文相对,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叫散文。人们有所谓“六经之中,除诗经外全系散文”的说法(即古代散文的含义)。文学史上称的先秦散文、汉魏散文、唐宋散文等,都是包括除韵文以外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散体文章的,而且成了我国文学的正宗。不过那时侯人们没有叫它散文,而是称之为文章。“唐宋八大家”和《古文观止》便是古代散文的代表。

作为文学一部分的散文的这一名称,是在“五四”新文化兴起后才出现的。“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名字”,“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我国“五四”以来,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由于各种文学样式逐渐成熟,趋于完善,“散文”的概念有所缩小,而把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称为散文,它包括随笔、小品、杂文、传记、游记、速写、报告文学、序跋、日记、札记、书信、回忆录,等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各种文体的含义和特征日益明显,许多原来称为散文的文章体式又各自独立成类;因此,现在一般所说的散文是指的更狭义的文学作品。它的含义应该是:散文,是指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又区别于杂文、报告文学等,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以叙事、抒情为主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因为它选材海阔天空,“半瓣花里说人情”,“一粒沙里见世界”,篇幅短小,反映现实生活迅速及时,人们把它称为“文学轻骑兵”。亦即我们本章所讲的散文(195):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艺性散文,把不具文学特性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出了散文的范围。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坛,除了长篇小说较热之外,其它文艺体裁较沉寂。既没诗也没歌,诗歌不断走下坡路,通篇说的是大白话,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诗歌应与时代和人民结合才有价值)。“先锋派”小说晦涩难懂,再不就是美女(男)“作家”的“身体语言”小说(网上曾经轰动一时的“木子美”便是典型),尽管备受舆论的批评,读者也不“买帐”,可作者们还孤芳自赏,自我感觉良好。戏剧就更是门可罗雀,不景气,“夕阳艺术”真不为过(粤剧,要“上山下乡”才能维持下去,剧场里坐的观众都是老年人)。不过,散文却一枝独秀,一直繁荣发达。这时最红火的就是散文随笔,尤其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碎片》等作品,读者最爱读,特别受欢迎。这是余秋雨先生九十年代在国内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散文,在社会这反响很大,其中有些文章不止一次在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非常精彩,很有才气、机智、深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思考。《文化苦旅》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 魂和人生密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思考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格。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同时也有守护继承。余秋雨每到一处讲学游历,都对当地文化烂熟,但写出来又有其艺术加工。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是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阳关雪》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惧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分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毛笔文化,文人的思想寄托,毛笔“与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连,但沉溺其中,阻碍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乌蓬船文化”“夜帆船”是中国文化的缩影,笑谈中挥霍生命脉,西方正发展现代科学理念,狄德罗,永远驶不进现代化的航道。《废墟》也是一种美,孕育现代化文明。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家住龙华》等。《这里真安静》夜里日本的军人、妓女、文人。三维结构,运用小说的想象文笔非常优美,构思独特。为保吸引读者,小说的写法,有情节的要求吸引人,文字漂亮,但又有理性和感情,可不泛情,表述机智,现代白领特别喜欢看,调节工作紧张的节奏,提高文化素质的要求。余先生的散文意境独特,“言已尽而意无穷”,不愧是当代散文大家。讲到当代散文,我们必须读余秋雨的散文。

一、散文的分类

(一)记叙散文:这是一种指以记叙事件、描写人物为主 的散文,往往也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它在表现上与小说相似,但不象小说那样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

它是通过叙写真人真事、真景真物来反映现实生活,如参观记、访问记、见闻录、传记、游记、琐忆等等。记人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叙事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景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状物的,老舍的《小麻雀》。

(二)抒情散文:这是一种以描写景物、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它在反映生活的方法上与诗近似,但它又不象诗那样要讲究节奏和声韵。如周墩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背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

(三)议论散文:这是一种寓理于象、借端寄慨的散文,是指除杂文以外的,以议论为主,借助形象说理,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的散文。韩非子的《买椟还珠》等。《文化苦旅》。

三、散文的特点

(一)、题材广泛,体式多样

不管何种文学形式,都可以从多方面反映生活,题材都是丰富的。但是,散文的题材,比起其它文学样式来,更少受限制。凡是人事景物、感触情思,既不能做小说又不适宜写剧本的,都可以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既可抒喜怒哀乐之情,又可叙古今中外之事,不 可论文,史、哲、经之理。冰心就说过:“我们的前辈作家,拿散文来抒情,来说理,来歌颂,来讽刺,在短小的篇幅之中,有时‘小题大做’,从一粒沙来年一个世界,真是从心所欲,丰富多彩!”总之,大至于宇宙空间,小至于针头线脑,均可在散文的笔下,生发出一篇散文来。“一叶且合人意,虫声有足引心。”比如,一片霜叶,小说家就很难以之为主要内容写成小说,而散文家却能以其制作出思想深邃,凝聚着时代风烟的佳作,如鲁迅的《腊叶》。又如,一个古城,戏剧家就不能以之为对象写成剧本,而散文家却以之结撰成为饱孕着乡土之情的精品,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写成了《白杨礼赞》;刘白羽因在“江津”号上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写出了情文并茂的《长江三日》„„总之,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可以摄取来作为写作散文的题材。所以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散文在反映生活的时候,不象诗歌那样讲究韵律;不象剧本那样分场分幕;不象小说那样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只要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它可以选用多种样式。除一般常用的文章样式外,也可以用书信体,日记体,对话体等。正如鲁迅所说的:“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鲁迅的《过客》是对话体,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日记体,冰心的《寄小读者》、周作人的《乌篷船》、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是书信体。

(二)、结构形式上自由灵活,形散神集

即它的结构灵活,笔法疏放,文句自然。散文,往往是以主观的情态处理客观的事物,因此它的结构形式也往往取决于作者感情的波 澜。它不象小说那样一般要有紧凑的故事情节贯穿全篇;也不象诗歌那样要分行、分节或分章,反复咏汉;也不象戏剧文学那样,要按剧情矛盾的冲突的发展分幕分场。它只根据所写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把内容不同的生活片断串成篇。它可以有人也可以无人,可以有故事也可以无故事;可以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组织材料,还可以按作者的思想认识或见闻、感受将某一片断、某一场景、某一事件连缀成文。总之,它既注意一般文章结构的美学原则,即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又体现了散文这一特殊体裁的特点,即要松动,散得开,在抒写中可以随时插入其它事情,一环扣一环不是那么太紧、太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构就比较灵活。作品开头用两句话点出题意后,笔触轻轻一宕,转而着力铺写“望不到边际”的西北高原景色;接着用虚拟手法提出人们对于高原景色感到有点“单调”为下文托出白杨树蓄势,然而又没有立即引出白杨树,只是说有三五株象哨兵的树。而转到写白杨树,转得十分急骤,写得颇有气势,造成了结构中的第一个“凸峰”。在上“凸峰”以后,又转而用较为舒缓的笔调写白杨树的,枝,叶,皮。到此,白杨树的情状似已写完,但随即又写它的内在特质,点明它的象征意义,这是结构中的又一个“凸峰”。这样峰回路转,突起波澜,欲扬却抑,抑扬相间的特点,体现了结构上的灵活性。但是它在材料布局上又是严密有致的。

笔法疏放,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方面的自由灵活。小说必须是对客观事物作具体的描写,即使是议论,是感想,是观念的陈述,也必须纳入具体的描写之中。而散文就比较自由灵活,它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者叙述事件的发展,或者描写人物的形象,或者托物抒情,或者抽象议论,或者进行说明,或者采取对话,或者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总之,可以根据表达内容和主题的需要,随意变化。

散文是抒情的。作者的主观感情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使其感情能自然而有致地倾流。因此它的写作是文随情生,随顺自然,较少斧凿痕迹。特别是在文句方面,该骈就骈,该散就散。散文的行文如流水、随物赋形,流转自如。比如许地山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落花生》,开头说种花生收花生;接着说吃花生议花生,畅谈花生的用处;最后说做人要象花生那样,“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全文如拉家常,行文自然,故事动听,意蕴深刻。总之,散文在表达形式上是不拘成法的,它无论在结构上,在笔法上,都显得“散”。而由于散,文章就得写得生动活泼,蕴籍无穷。使人读后感到自然亲切,心情激荡,饶有兴味,并由此及彼地领会到更多更深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计,有人说“散文贵散”这是颇有道理的。但是,散文贵散,并不是说散文可以写得散漫而没有中心,在结构上可以松松垮垮。它自由不失纪,变化不离宗。它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明确的主题,周密的构思,精心的选材,精巧的结构,表达方式的恰当的运用。一切受限于主题之下,显现出“散而不乱”。

李广田在《谈散文》中说:“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它’,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象一座建筑,也应当象一颗明珠”。曹靖华的《花》,它的主题是说明培养祖国的花朵这种平凡的劳动的重大意义。文章从苏东坡咏花谈到鲁迅咏花;从别人咏从谈到自己栽花;从花的可贵可爱谈到祖国的“宝花”——新生一代的可贵可爱;从而谈到当年鲁迅 的“护花”,解放后党和毛泽东同志的“育花”;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谈到繁荣儿童文学创作的意义;最呼吁人们要“有心栽花”,让“宝花”在党支部的春风化雨中,迎风怒放,为祖国增添几许春色。这就看出了它选材自由,结构灵活,笔法疏放,文句自然,但它却毫无松散神集的特点。(三)、真人真事、真实真感

作家的笔触伸进历史领域,便有了传记散文;它的笔伸进地理领域,便有了游记散文;伸进哲学、政治领域,便有了议论性散文;伸进科学技术领域,便有了说明性散文。散文既然要与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科学技术等攀亲,就不能不受这些领域的影响,从而养成与其近亲——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不同性格。也就是说它不依靠虚构(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是虚构的真实),而是要描述真人真事、真物、真景。“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依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来积累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容,场地的实景审查清楚了,然后对能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时里。”散文,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中真事、真人、真景的真实记录,另一方面,在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大部类中,散文和诗歌又最接近,都强调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的感情。散文的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有了深刻的感觉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愿望。散文的写作也只有表现了作者对一定生活事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一定的感情,才能有致力人的力量,起到一定的感染作用。

(四)言近旨远、短小精悍,表达手法多样

言近旨远是指作者在作品中从眼前所看到的、遇到的、想到的写起,引出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深刻的含义和旨趣。短小精悍则是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短小是对形式而言,具体指结构单一,层次少,语言精炼。一篇散文一般只有几百字千把字,或两三千字,五千字以上的很少。精悍是指内容而言,内容坚实,思想深刻,观点鲜明。这两者是互想联系,不可分割的。言之有物,内容精悍,才有可能谈得上篇幅短小;篇幅短小就需要内容精悍,就得言近旨远,言简意赅。我国古代的优秀散文都这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桃花源记》(陶渊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岳阳楼记》(范仲淹)、《爱莲说》(周敦颐)、《病梅馆记》(龚自珍)等都是没有上千字的。但是不管记事、写景、说理都材料具体,内容生动,意思深刻。现代散文也如此,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少的只有几百字,最多的也没有超过三千字,但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法多样,都能给读者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

四、散文的诗意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与诗歌,除了语言表达的形式有所差别外,抒情的本质属性基本相同。所以特别强调有诗意(诗的意境)。即: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意是客观的景、物、人、事与主观的情、意、理、志的自然结合,即“境”与“意”有机统一而形成的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200)。意境是衡量抒情文学(包括诗歌、散文诗和抒情散文)优劣高下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它能使作品产生“象外之旨,韵外之味”,“含不 尽之意于意外”,从而达到“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典型的诗情画意,优美清新的抒情性散文。

五、散文的构思

篇2:网络文学欣赏教案

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著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著

(选定名著的标准(6条)名著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著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著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著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著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著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著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名著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著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著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 名著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名著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

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著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封神西厢镜。

这28字中,除《桃花扇》、《西厢记》外,全部是小说。

文学主要有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第二讲

中国诗歌

第三讲

中国散文

第四讲

中国戏剧和《西厢记》

第五讲

中国小说和《红楼梦》

思考与练习

1.选定名著的标准有哪些?

2.名著与通俗读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要读名著?

4.为什么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5.中国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5.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特点原则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一般要求

三、教学难点

文学欣赏的特征、原则、和要求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狭义的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种形式。

文学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体体现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三个互相联系、作用、依存的基本环节的动态过程。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的心理活动。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教育。

审美作用

指文学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轻松愉快。

美感娱乐是身心和谐的愉悦感。

审美作用就是精神超越作用,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的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人的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普遍的,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具有审美作用,但纯文学的审美作用相对突出,是其主要功能。《奥狄浦斯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表现的就是美。

科学是真,宗教是善,文学是美。文学之美的具体表现:

1.文学的形式美

2.文学的社会美

3.文学的语言美

A.文学语言的意象性;B生动的人物形象群体;C文学语言的表现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多层次解读;

三、文学的功能:审美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四、文学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4.文学欣赏是以“通感”和“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应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原则A.不可当真;.B.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C.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 D.正确看待创新;E.只可意会不可求甚解。

(三)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1.要读名著

2.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3.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A.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B.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C.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D.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E.学好母语

F.联系中外文学实际,不断比较。

五、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3.文学是三大功能是什么?

4.文学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要读名著?

5.文学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文学欣赏有哪些要求?

8.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二讲 中国诗歌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会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诗歌欣赏

三、教学难点 诗歌欣赏

四、学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诗歌的概念 1.诗歌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2.诗歌的功能

诗歌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诗言志”。言志的诗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3.诗歌的分类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如史诗、英雄颂歌、故事诗、诗剧等)和抒情诗;

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称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从年代来分,可分为古典诗和现代诗。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4.诗歌的特点

A思想内容的集中性

如:《长恨歌》

B.表达方法的抒情性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和谐的音乐性

韵律和节奏

D.想象的丰富性

E.结构的跳跃性

如:王昌龄的《闺怨》 5.诗歌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拟: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夸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借代:“大珠小珠落玉盘”

6.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 概况

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A.西周产生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先河,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石。

B.战国时屈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C.汉魏六朝出现的汉乐府是诗歌的一种新的形式,融合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骈文盛行,诗歌内容空泛。

D.唐代诗歌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初唐时期:准备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张若虚和陈子昂。

盛唐时期:巅峰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李白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代表诗人白居易。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E.宋代以文为诗,词鼎盛。

F.元代,散曲盛行,明、清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

G.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H.“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新诗诞生。

I.50年代末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J.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朦胧诗等新的诗歌形式出现了。

(二)诗歌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诗歌?

2.诗歌有些什么类型? 3.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概况。5.创作一首格律诗。

第三节

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散文的定义

2.散文的特点

3.如何欣赏散文

二、教学重点

1.散文的特点

2.如何欣赏散文

三、教学难点

散文欣赏

四、课时安排:2节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散文的定义

最初的散文概念很广,统称为文或文章,指与韵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诗词歌赋之外的一切不受韵律约束的作品。

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 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 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重要性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喝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散文乃门,诗乃窗。

(余光中)

1.没有散文就没有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

2.散文是最自由灵活最无约束的,活跃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3.散文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满足读者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短小精悍,灵活机变。作者可根据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最便于表现主题的具体样式,可以是溶知识与文学于一炉的科学小品,如周建人的《蜘蛛》,童裳亮的《海洋与生命》等;也可以是寄情趣于景观的风物游记,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还可以是记述言行观感的日记,如郝建秀的《进京日记》;又可以是倾吐心事的书信,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甚至那些是信手拈来的随笔扎记,录写见闻的参观访问记写,也都可归之于散文一类。在结构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便于作者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专长。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手法。游记散文自然应以记叙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知识小品则往往以说明为主,间以叙述事理;书信、扎记之类首先是陈述事理,免不了要对人对事作以评述(即议论),有时也要抒发自己的感受(抒情)。

3.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选材广泛,可大可小。大至伟人要事,小至民间琐屑,前者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写的是毛泽东主席从延安起身登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临别时刻的动人场面,后者如张洁的《挖荠菜》,写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挖野菜的故事。散文可以是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也可是娓娓细腻的情人秘语,报刊要闻、街谈巷议、花鸟鱼虫、米麦豆穗,未来的构想,成功的设计,罗列的趣闻,幻想的故事,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海外奇谈、名人迭事,一切的一切,任你信手拈来,经你精心构思,表达你深遂的思想,抒发你真挚的情意。但须切记,紧扣主题,切不可方构园,背离文章的宗旨。

4.意境深邃,诗意盎然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古有“诗文一家”之说,这是认同散文具有诗的文质。因此,诗意盎然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5.语言凝练明快,富有神韵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散文的发展脉络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1.古代散文成熟于春秋战国、在当时出现了以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为主体的第一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成功地记述传播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记载描绘了唇枪舌剑、刀光血影、纵横捭阖,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创作第二个灿烂的高峰。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无论从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来看,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3.唐宋时期,各家辈出,各领风骚,出现了一个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第三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创作,呈现出风格多样,个性鲜明,题材广泛,体裁各异,多姿多彩,多不胜数的局面。人们往往把唐诗时期的散文,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能够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艺术珍品。

4.元、明、清时期,古代散文创作逐渐衰微,虽然在这个朝代的早期和晚期尚有几篇稍有生气的作品,人们在散文创作的理论方面也有所探索,也曾出现过打着不同旗号的各种散文流派,但总体上看散文创作比起元杂剧明清小说的繁荣显得相形见绌。

5.近现代散文在吸收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吸收部分外来思想,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四)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五)散文欣赏

如何欣赏散文

1.牵住线索,沿波讨源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

——刘熙载《艺概·文概》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没有线索,文章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二月兰》以“二月兰”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2.领悟意趣,品尝意味

散文的意趣和意味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文中的人事景的有机融合、相映生辉的一种艺术韵致。写人注重神采,叙事注重寄意,写景意在抒情,含蓄蕴籍,空灵飞动。“一切景语即情语。”写景散文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 ”,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

3.找准文眼,细察理趣

散文尽管取材广泛,内容博杂,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在散文中总有一些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精练警策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它是作者精心安设的“机关”,与文章的立意关系重大。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文眼,如果抓不住文眼,就会影响对散文的正确理解、深刻把握。如《哭小弟》的文眼“哭”;《二月兰》中的“紫气直冲霄汉”。《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理趣是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的高层次追求,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

4.把握语言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六)《幽径悲剧》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有些什么特点?

3.简述中国散文的发展概况。

4.散文有些什么类型?

5.谈谈季羡林《幽径悲剧》的特色

6.欣赏散文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7.任选一篇散文进行赏析。

第四讲 中国戏剧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戏剧的欣赏方法

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按剧本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向观众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剧本、演员、舞台是戏剧的三要素。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中国戏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以前的大禹治水之日。

最初的歌舞都是集体性的,后来出现擅长歌舞的专门人才,即巫觋(xi:男巫师)他们的表演在北方叫“跳神”,南方叫“巫舞”。

春秋时期,从巫师中分化出“优”。“优”以歌舞、诙谐、作乐、杂耍等为帝王服务。开始“优”是由侏儒担任。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角抵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游戏。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尤以《东海黄公》(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故事的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难怪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即“钵头”,西域传入的舞乐)歌舞戏的主要情节是人虎相斗,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代面》(戴面具或化粧有塗面和假面等裝扮)

《踏摇娘》(北齐(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人苏某,烂鼻貌丑,嗜酒,常在醉后殴打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等。

由于西域各国的音乐、艺术传入中原,汉族的民间歌舞有了胡乐,几乎所有的戏曲都离不开乐器胡琴(胡人发明的琴)。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也称瓦市、瓦舍、瓦子(宋朝的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和“勾栏”(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院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脚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剧形成。

世界上把中国戏剧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剧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剧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剧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中国戏剧丰富多彩,有国剧京剧,各省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如粤剧、越剧、黄梅戏、滇剧、评剧、河南梆子、鄂剧、豫剧等

(二)戏剧的分类

欧美等国,戏剧主要指话剧。广义的戏剧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话剧、歌剧,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

按类型分戏剧有悲剧(《窦娥冤》、《哈姆雷特》);喜剧(《望江亭》、《钦差大臣》);正剧(悲喜剧,《白毛女》、《暴风雨》)

按题材分戏剧有历史剧(《屈原》、《亨利四世》);现代剧《雷雨》、《等待戈多》)

(三)戏剧的审美特征

A.综合性。戏剧是能把绘画、雕塑等的直观性和文学、音乐等的过程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它吸收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各种艺术的诸多因素,因此具有综合性。

B.矛盾性。戏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矛盾冲突。因此有人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C.直观性。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直观的艺术。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使观众获得“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戏剧正是以其真实可信的直观性,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戏剧艺术的欣赏方法

1.主题美。主题是文艺作品通过塑造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戏剧欣赏者在看戏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准确地抓住戏剧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

2.个体美。戏剧中的个体美表现在语言、动作、服饰、布景等方面。如《屈原》中的《雷电颂》一场,屈原的台词(语言)抒发了他对发动势力的忿恨,对光明、自由的热爱。台词写得激情澎湃、铿锵悦耳,表现了语言美。

3.综合美。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求欣赏者具有多种审美能力,善于从综合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因此,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从剧本、导演、表演的有机结合,“单体部件”与“整体结构”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

(五)《西厢记》欣赏(略)元代戏繁荣的原因:

1.都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繁荣。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使文学的接受群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创作者与欣赏者分离,文艺作品消费阶层的出现,促进了专职剧作家和演员产生。

2.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戏曲创作的内容和表现对象。黑暗社会向文学提出了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要求,也提供了现实主义题材;元杂剧对封建压迫剥削和统治者抨击十分强烈,对受压迫者的抗争给予了深切同情和热情歌颂。

3.知识分子地位下降、命运凄惨,促成了他们与下层

民众的接触,并走上俗文学的创作道路。元建国后80年间废除了科举取士,知识分子被迫沉于下潦,与下层民众地位相似、情感相通,是元杂剧富有人民性、战斗性的重要原因。4.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相对薄弱。尊奉孔子,推崇程朱;佛、道、伊斯兰、基督诸教自由发展,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相对松动。促进了文学作品由“言志”“明道”“教化”向“代言”“俗乐”“闲情”的变化。

5.元代统治者本身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客观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民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都人。生卒年不详。有杂剧存目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还有

《破窑记》《丽春堂》两种及《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

题材演变与故事创新

唐·元稹

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始乱终弃”的行径;贬斥莺莺为“尤物”“祸水”。鲁迅称其“遂堕恶趣”。

宋·秦观、毛滂《调笑令·莺莺》,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二首,摒弃“女人祸水”论和对张生“始乱终弃”的称扬;故事成为文人创作和民间说唱的热门题材。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改变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珍惜爱情的书生形象。塑造了老夫人,红娘的形象。矛盾冲突也由崔张矛盾转为老夫人与年青人的矛盾;单线结构。

王实甫《西厢记》的创新:

不仅将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代言体的戏剧,而且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创新。思想上强调“情”:“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反映了元代社会宋儒礼教松弛、尚情重欲抬头的思潮。王《西厢》发出了最强音。通过贵族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尤其可贵的是,戏剧塑造了下层婢女红娘的光辉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情节(略)

红娘的形象:汤显祖: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

识何败红,战小也二不姐。克十!闺红分潘范诚

胆庭者中

;章,冓

有:红之

此盖也蟊辱

军夫;贼

师人坏,家张有

何谱生唐

攻者行之,不红止罪

破也者人,;,也

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在关键时又敢于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她是《西厢记》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A、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B、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C、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崔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kuai。囿于深闺,渴望爱情

初到殿堂“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主动对吟(一本三折)p46 长亭送别“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xia谲jue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都会令人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张生跳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大大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明·朱权: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王骥德:今无来者,后掩来哲,擅千古绝调。

明·徐复祚:语其神,则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言言本色: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莺莺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哀怨深沉。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娘语言鲜活泼辣,爽朗明快,雅中有俗。既然泄露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里陪酒陪茶倒扰就,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蜻枪头!

(2)字字当行,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张生: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张生: 我拽起罗衫欲行,他陪着笑脸 儿相迎,不做美的红娘特浅情,便做 道:“谨依来命。” 莺莺:晚妆

残,乌

亸。

脸,乱

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

来娘倒!〔去红不娘

害云

心〕

烦呀

〔,旦

怒撒

叫了

〕也

红!

厌的波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项,氲氲呵改变了朱颜。(3)熔前人诗词佳句及口语白话于一炉。

诗词佳句

如:

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秦观《鹧鸪天》)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口语入词

如:

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莺莺)常言道“恭敬不如从命”。(红娘)

他们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女大不中留。(红娘)(4)叠字的大量运用。

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

枕儿,则索昏昏沉 沉地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榅作重重叠叠的泪。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地随。

思考与练习

1.戏剧的三要素是什么?

2.简述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什么?

4.按类型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5.按题材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6.戏剧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7.如何欣赏戏剧?

8.戏剧为什么会在元代繁荣?

9.《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10.简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篇3:《简爱》文学欣赏

《简爱》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生活穷困, 受尽挫折, 但是她追求男女平等, 渴望爱情, 充满智慧。虽然这部小说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但是主人公对美好生活向往及对理想勇于追求, 在与命运的不断斗争中获得美好的生活, 是对当时上流社会拜金、贪婪、堕落等行为的强烈抨击。本文就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人物性格和文学价值等方面来欣赏《简·爱》。

1. 作品简介

《简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 现在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其实就是夏洛蒂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 非常具有自传色彩。主要讲述了简爱从小失去父母, 寄养在舅母家, 但是在这个家庭里她受到种种虐待。在被舅母赶去罗沃德孤儿院后同样受到了各种屈辱, 但她从来没有屈服。离开孤儿院后她去了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 在这里开始了她浪漫而传奇的人生。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若即若离、真挚而浪漫, 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幸福牵手。

2. 主要人物形象鉴赏

2.1 简爱

首先, 简爱最鲜明的性格特点是她的独立、坚强和勇于反抗。最早在书中体现出来是她在舅母家生活的那段时间, 她受到里德太太多年的虐待和小里德等人的嘲笑欺辱, 这种自尊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必然会使她的反抗意识逐渐强烈起来。在与小里德对打和怒斥里德太太的残酷和偏见时, 她的勇敢和独立自主的意识显露无疑。而在爱情中的简爱的表现同样是独立自主富有新思想的。她不会刻意奉承罗切斯特, 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回答他的问题, 她的率真、坦诚使得她在对罗切斯特的爱上大胆和真挚。

其次, 简爱另一方面又爱主观幻想。由于童年生活的不快乐, 她并没有享受到一个儿童应该有的生活权利, 在痛苦不堪的生活中她只能求得内心的支持, 她丰富的想象力无法在外界中展现出来只能回归到内心世界, 简爱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性格逐渐形成。她总是幻想着结识更多的不同性格的人, 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进入一个希望与恐惧并存的新天地。她虽然社会地位卑微、貌不惊人, 但是, 她有理想有追求、有着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幻想, 正是这种幻想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1]。

2.2 罗切斯特

首先, 罗切斯特其实在本质上和简爱是同一种类型的人, 他们都非常真诚和坦率, 向往自由和新的生活。罗切斯特虽然是一个商人, 但是他风度、优雅、气质高贵。他朴实、正直, 完全不像那个时代的商人一样自私自利、虚伪和贪婪, 相反, 他坚毅果敢, 敢爱敢恨。在变故面前默默承受。他勇敢地接受简爱, 一个贫穷与她地位不想当的女人。他敢于冲破世俗而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 罗切斯特代表了那个时代婚姻制度的牺牲者的形象。他虽然出身名门, 但身为次子的他不能继承财产, 为了富足的生活他被迫娶了有着巨额陪嫁的伯沙·梅森。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 随着伯沙·梅森因为家庭遗传的原因疯掉, 罗切斯特陷入了痛苦之中。而简爱的出现幻想了他内心对的浪漫爱情向往, 简爱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了他。

再次, 我们不能否认罗切斯特身上的男权主义思想。在对待两个女人上他的男权思想不断展现。在娶了伯沙·梅森之后, 他变得富有, 但是当伯沙·梅森疯了之后他将她禁锢并说她疯了, 而她只有通过纵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和简爱的爱情中, 他牵引着简爱, 企图用财富和夫权来控制她。他急于让简爱过上富足人的生活却忽略了她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在男权统治下的社会里罗切斯特难免会流露出这种性格特点[2]。

2.3 疯女人伯沙·梅森

这个被很多读者视为简爱陪衬的疯女人形象, 通读全文我们能够发现她其实并不是一个坏女人, 而是一个可怜, 令人同情的女人。在她的几次破坏行动中她并没有伤害哪个女人甚至简爱, 她的矛头都指向了男人, 她知道自己的对抗对象。通过分析品读, 不难发现, 伯沙·梅森其实是简爱内心怒火的化身, 伯沙每次出现都是简爱愤怒但是必须压抑的时候, 而伯沙歇斯底里的发泄着她对丈夫的不满, 当伯沙放火烧掉庄园则是象征着那个禁锢罗切斯特和简爱两个人的地方从此消失, 如此说来, 伯沙也是一个冲破束缚、渴望生活、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3]。

3.《简爱》的文学赏析

⑴这是一部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以第一人称简爱的自叙形式写成。小说中大部分是人物的心理描写, 这也是本书的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 读者被带进一个充满反抗与斗争的氛围中。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 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简爱》的优美、动人、扣人心弦使它至今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⑵小说通过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情感经历, 强烈地批判了以金钱作为婚姻基础的观念。塑造了简爱和罗切斯特在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默契。

⑶小说主要围绕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来展开描写。简爱对爱情的看法是爱情要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 而不要被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所束缚, 真正相爱的人是不在乎这些的, 这深化了她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你一往无前。罗切斯特被她的勇敢和率真所打动而爱上了她。

4. 结语

在欣赏《简·爱》的时候, 要充分了解到人物性格和贯穿始终的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简爱的不堪忍受穷苦生活而奋力反抗的形象是当时英国低层人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夏洛蒂这样一个没有接触过社会的女人能够把生活在社会下层里的觉醒中的新女性形象塑造的这么成功, 对于当时的女性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摘要:《简爱》可以说是夏洛蒂·勃朗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它所塑造的年轻少女简爱不卑不亢, 充满想法, 对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和坚持让人记忆犹新。这样一个坚强独立且勇于和社会及宗教进行抗争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在品读欣赏《简爱》时, 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去读, 还要深刻的体会简爱所处时代的背景、文章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设计甚至是语言的运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鉴赏就能够慢慢的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就在鉴赏的同时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关键词:《简爱》,文学价值,文学欣赏

参考文献

[1]龚轶, 浅析简爱的反抗精神及其时代意义[J].九江学院学报, 2010 (2) .

[2]李红萍, 论简爱独立人格的塑造[J].泉州师专学报, 2011 (1) .

篇4: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互动

关键词:文学欣赏;文学创作;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思维的拓展,进一步领悟生活中的真谛。文学作品是人们了解世界,培养自身涵养和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人们可以通过品味文学作品得到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诠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呈现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接受专业学者和大众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这样能够有效地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工作,是积极促进高质量文学作品创作的有力措施。本文针对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互动影响力。

一、文学欣赏的内涵

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集结了作者的智慧和情感,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更深一步的体会,在阅读文学作品本身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地理解和想象,提升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欣赏是有其固定步骤的,首先是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前要充分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文章的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情感领悟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择,进行基本的欣赏阶段定位,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进一步想象和体会作者的心境。其次,在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要对自己所选择的文学作品报以热情。充分期待的心情能够激发对文学作品实质内容的更高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且提出文学作品中的优异之处和弊端。

通过文学作品这个载体进行读者和作者的沟通联系,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读者的精神感受,也能帮助作者传递自己的情感。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时的体会进行想象的发挥,提升自己阅读时刻的趣味性。作者则能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人类情感的交融是文学作品价值的最高体现。

二、文学创作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个伟大的精神价值创作过程,是作者精神和情感的有力体现,向读者传递思想的过程中,完成文学和灵魂的交换。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完成的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叙述能力进行感人的传播,能够完善作者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进行作品形象的创作,进而塑造作者的独特思维建立。

文学创作具有它的文学特点,首先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具有变化性的。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绪会伴随时间、环境,以及周遭人的情绪等诸多原因而产生改变,或者是出现思维上的灵感,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的特点都是具有文学创作艺术性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都具有自身的创作周期,在创作的周期里能够满足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行文章的想象和发挥,但是文章中还包含着深刻的情感诠释和意义哲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能够从贴合实际的故事引导角度出发,在创作的过程中添加艺术的创作和想象能力,从而进行深度的情感渲染,在复杂的情感诠释中,进行逻辑和文学思维的融合。

三、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文学创作是文学欣赏的基础,文学欣赏推动文学创作的进展,两者共同进步。文学作品的创作加速了文学欣赏的诞生,为了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品鉴,文学欣賞的方式被大众慢慢地所接受,在接受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欣赏体系,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并且在保留原有文学构架的同时又增添了文学内涵,促进大众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价值。运用文学欣赏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延续和发展,利用文学欣赏的方式帮助文学创作提供动力,使文学创作更加完善和完美,在充分表达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灵感的创造,体现文学内涵和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是通过文学欣赏的过程被有效传播的,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能够成为树立读者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通过正确的文学作品指导,能够让读者在领会作者文章本意的同时,深刻品位文章中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不断地完善文学作品的质量,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学作品的欣赏价值。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创作的思路和感情,是非常具有生活含义和社会意义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社会指导意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的认知能力,还能够充分地提升国民的阅读素质。文学欣赏的作用就是能够促进和推动文学作品的再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通过对文章中故事性的解读,帮助学生对社会生活指导思想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受到读者的影响,一般作者都会根据读者的心理需求进行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虽然不是完全的指导中心思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选材和主旨的表达。实际的生活感受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贴合实际生活的创作更能够吸引读者。想象力的丰富直接决定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欣赏的研究价值,更加非凡的体验感受可以促进文学作品的艺术色彩。

文学创作能够激发文学欣赏的发展,文学欣赏能够促进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作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明.从“毛泽东时代”到“后毛泽东时代”:简论当代文学制度的变革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5-81.

[2]邓心强.论“虚实”在魏晋六朝的发展及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2-77.

篇5: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文学欣赏教案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喜欢春天,愿意参加春天的户外活动。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出春天的话题,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春天里都喜欢做哪些事情。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画面内容。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画面内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教师:请小朋友们跟随老师一起观看挂图,然后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画要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结合教学挂图,教授儿歌。

教授结合教学挂图,完整地朗诵儿歌一遍,再带领幼儿学习儿歌3-5遍。(待幼儿熟悉后,可采用教师问一句,幼儿答一句的方式反复练习。)教师:风筝到哪里去走走?走到哪里去了?

蝴蝶到哪里去走走?走到哪里去了?

小朋友到哪里走走?走到哪里去了?

4、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儿歌。

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春天里还有谁想出来走走,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儿歌。

教师:春天,还有谁想出来走走?

想到哪里去走走呢?

小朋友们还想到哪里去走走?

活动延伸:

篇6:网络文学欣赏与学习小结

这次的选修课我选择了网络文学欣赏,使我对网络文学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网络现在已经不是新名词了,而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语,没有网络,想想,你或许忽然间会丧失些什么,虽然现在的普及率在国内还不是高,但新型的行业——网吧,却让大多数网民们随处都可以上到网,拓展了这曾是高层建林中的新鲜玩意,由于普及率在节节攀升,故,网络文学也成了一个大科目,许多在网中游刃有余的80后90后大虾都成为浮游水面的流行语(春树、李傻傻等),可见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了。

什么是网络文学呢?这是难题,很多人都为网络文学提出了质疑,认为网络文学不应该归列文学,因其良莠不齐,随性所致,而文章在网络粘贴是否就可称为网络文学。应该说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相对一个人枯坐在家中,独自冥想,或通过观察身边人事获得创作灵感来说要便利多,同时由于它的快捷性,所以流于粗俗,由于网络文学增强了互动性,从而更容易激化创作者的灵感,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和参与都在促使优秀创作者的即兴表演或主动的创作相应的文学。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已经远远偏离旧有文学形式。

1、在媒介载体的不同,以往是纸质和笔杆的合唱,或者说单纯的打字机与手指的跳跃,而现代的网络文学在打字机的基础上,通过一根贯通有无的网络线,瞬间传递出千里音信,可以说是多脑在瞬间的火花中创作的产物。同时网络也提供的迅捷的查询功能和阅览功能,这都为创作天地开辟最有利的辅助作用。

2、文学形态不同,很显然迅捷的表达方式,让越来越网民创造许多简介叙述表达意思的词语或图示,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鲜活了网络文学的天地,有别于旧有文学,再则计算机技术的高新发展,制作出的一些创作软件,也在愉悦着人们闲暇的情操。

3、主体身份不同,造就了一人多面的世态,由于ID随性的使用,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申请各种面目的ID来展现当下情态的身份,故网络文学言语的随性以及污秽、低俗就不可避免了,人性中最底层的丑陋谁都有,因此通过网络文学这一隐的要命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好满足许多人宣泄的需要。

4、创作模式不同,旧有文学都是“文房四宝”秉笔而书,然网络文学确实在键盘上飞舞指头的快乐,汉字的形体美所引发的创作形态正在被拼音字母吞没,引述作家也永烈的话:“从此,我在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就像钢琴家潇洒地弹着钢琴。我的文思,在噼噼叭叭声中,凝固在屏幕上,凝固在软盘里。”可见了网络文学所带来的无以复加的快感,取代了咬笔头写的手起老茧的辛劳。文学的创作模式也开始进入了更加灵动和随性的阶段,不再是旧有文学的死扣框架的创作手法。

5、传播方式不同,以前通过纸媒,现在直接在网络中就可以呈现出来,而且还可以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排版规划,完全不需受制于人,只要懂得相关的网络使用技能,就能创所欲言了,可说流通速度之猛和广泛都是传统纸媒不可媲美的。

6、功能价值不同,文学从“载道经国”走向“孤独的狂欢”,在价值尺度上由社会承担走向自娱娱人转换;文学从“反映生活”走向“闲适自足”,在价值取向上由艺术真实向虚拟现实变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闲暇自得,虚幻畅游,是当今网络文学的特征,价值功能的彻底革新,让人们突如其来的错愕,时时会有丧失自我的迷幻感出现。所以由此可见网络文学也有其弊利之所。

所以,如何有效重建网络文学观,是当今沸炒沸扬的网络文学亟待面临的问题,如何将其引向更加优良的世态中,是每一个网民都要身体力行的当仁不让之举。任何一种平和状态都是经历一场场血痕厮杀,虽然现在一片祥和世态,谁又知道哪里嗣匐杀机,即使看似平淡的网络,却因为网民的良莠不齐而产生了诸多隐性的唇舌血战,其毒害性不低于黄色肆意泛滥对青少年的毒害,网络文学更多的流溢在炒作对骂排挤中,想提升整体网络文学的水平是当今社会全民的需要。因此,将网络文学从闲散休闲娱乐中走出来,承续旧有文学的高贵优良的气质,并搀和网络文学本身的灵活机动以及便携的合作态势,新的网络文学一定会走向春光明媚的风发意气的和谐景象。

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属于小说。以类型小说为主干的网络作品目前大致可分为:玄幻奇幻类、架空历史类、穿越类、武侠仙侠类、都市言情类、灵异惊悚类、军事类、游戏类、竞技类和科幻类。其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

我平时也很喜欢上网看小说,比较常去的网站:起点中文网,小说阅读网,逐浪小说网,纵横中文网,潇湘书院,言情小说吧等。这些网站都是很不错的,一般我喜欢看穿越的还有现代都市言情,通过这次的选修课让我也在上课的同时又丰富了生活,老师会放些有代表性的电影给我们看,有搞笑的,有感动的,还让我们了解网络的利与弊,使我们今后在上网的同时也应提高警惕,避免不必要的上当受骗。目前而言,我觉得网络文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而纵观网络文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学向金钱不断妥协的商战史。作为日益成长为文学主体的网络文学虽然已经发展壮大,但却一直没有解决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文学性。当前的网络文学有着大量的言情,军事,玄幻等大众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是对于文学本身——人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却几乎没有涉及。其直接结果影响着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也让网络文学沦为了和食后饱腹的便当一样的东西——这在信息时代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文学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网络文学最终能带给人们幸福——这种最宝贵却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吗?

历史最终会被我们续写。

上一篇:农民工法制宣传材料下一篇:清仓大甩卖搞笑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