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原理作业

2024-05-03

国际贸易原理作业(通用8篇)

篇1:国际贸易原理作业

开放教育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

(二)一、填空题

1.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由(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三部分构成。

2.从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以来,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的对外贸易政策,它们是:(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

3.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上述背景下出现了(管理贸易政策)政策。4.早期的重商主义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主义)。

5.在1791年12月美国第一任财政策部长汉密尔顿提出的“(制造业报告)”中认为,为使美国经济自立,应当保护美国的幼稚工业保护贸易理论。

6.保护贸易理论,就经济观点而言,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具有代表性。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7.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的所征收的税收。

9.普惠制的主要原则是(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的。10.对原产地标准的规定有两种,即(加工标准)和(增值标准)。11.按照征税的一般方法或征税标准分类,关税一般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12.按照关税的保护程度和有效性分类,关税可分为(名义关税)、(有效关税)。13.海关税则又称(关税税则)。它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进、出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海关税则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海关课征关税的规章条例及说明);另一部分是(关税税率表)。

14.关税税率表主要包括(税则号列),(商品名称)和(关税税率)三部分。15.海关税则主要可分为(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两类。16.按照征税目的,关税可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17.普惠制给惠国对本国的保护措施规定有(免责条款),(预定限额)和(竞争需要标准)。

18.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它是与(关税壁垒)相对而言的。

19.进口配额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即(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

20.关税配额按商品进口的来源,可分为(全球性关税配额)和(国别关税配额),关税配额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分.可以分为(优惠性关税配额)和(非优惠性关税配额)。

二、选择题(单选、多选)

1.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叫(C)A、国境 B、海关

C、关境 D、自由港

2.关税是一种(D)A、直接税 B、附加税 C、调节税 D、间接税

3.关税的主体是(A)。A、国内的进出口商人 B、国外的进出口商人 C、进出口货物 D、消费者

4.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人商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优惠关税待遇,被称为(D)。

A、最惠国税 B、特惠税 C、滑动关税 D、普遍优惠制

5.能反映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超速有效的保护程度的关税是(D)。A、禁止关税 B、名义关税 C、选择税 D、有效关税

6.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具有以下特点(BCDE)。A.在限制进口的作用上,非关税壁垒不如关税壁垒 B.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C.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隐蔽性 D.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歧视性

E.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7.绝对配额在实施中可分为(AB)。A.全球配额 B.国别配额 C.关税配额

D.“自动”出口配额制

8.征收出口税的目的一般有(ACD)。A.增加财政收入 B.扩大出口 C.保证本国生产 D.保证国内市场供应 E.防止低价倾销

9.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以来,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有以下类型(BD)。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管理贸易政策

D.保护贸易政策 E.超保护贸易政策

10.对个别国家和个别商品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常见的有(BD)。

A. 差价税 B. 反倾销税 C. 滑动关税 D. 反贴补税 E.混合税

三、判断题

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被称为重金主义。(×)

2.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3.李斯特认为,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不需要进行保护。(√)

4.关税的税收主体是外国的进出口商。(×)

5.普遍优惠制是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互惠的优惠关税待遇。(×)

6.关税壁垒比非关税壁垒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7.特种进口许可证在申请程序上一般比公开一般许可证要繁琐。(√)8.在外汇管制的三种形式中,成本性外汇管制最为严格。(×)9.只要实行外汇倾销,即可以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10.由于差价税是一种随着国内外价格差额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它是一种滑动关税。(√)

四、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第一、保护本国的市场;第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第三、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第四、积累资本或资金;第五。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2.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3.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4.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

5.关税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6.财政关税

财政关税又称收入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面征收的关税。

7.保护关税

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面征收的关税。

8.名义关税

名义关税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在其他条件相同和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税率愈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愈高。

9.有效关税

有效关税是指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它代表着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

10.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它是与关税壁垒相对而言的。

五、问答题

1. 简述管理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管理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

2. 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章争。

(2)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3. 什么是进口附加税?征收进口附加税目的何在?

进口附加税是指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还根据某种目的再加征的额外进口税。进口附加税通常是一种特定的临时性措施。其目的主要有: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抵制外国商品低价倾销;对国外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或报复等。因此,进口附加税又称特别关税。

4. 什么是名义关税与有效关税?

(1)名义关税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在其他条件相同和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税率愈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愈高。

(2)有效关税是指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它代表着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

5. 什么是非关税壁垒?主要有哪些措施?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有哪些特点?

(1)非法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2)与关税壁垒比较,非关税壁垒具有以下特点:①非法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②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过到限制进口的目的;③非法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

(3)非法税壁垒主要有以下措施:①进口配额制;③进口许可制;③“自动”出口配额制;④外汇管制;⑤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⑤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①各种国内税2③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③进口押金制度;@海关估价;(11)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

6. 什么是绝对进口配额?分为哪几种类型?

(1)绝对进口配额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达到这个额数后,便不准出口。

(2)这种进口配制额在实施中,又有以下两种方式:

①全球配额。它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该种商品一律适用。当进口超过总配额就不准进口。

②国别配额。即在总配额内按国别和地区分配给固定的配额,超过固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为了区分来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在进口商品时进口商必须提交原产地证说明书。国别配额可以分为自主配额和协议配额。

7. 什么是海关估价制和专断的海关估价?

(1)海关估价是指海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申报进口的货物价格进行审核,确定或估定其完税价格的制度。

(2)专断的海关估价是指有些国家不采用通常的海关估价办法,而专断地提高某些进口货的海关估价,以增加进口货的关税负担,阻碍商品的进口。如美国海关对某些进口货曾采用的“美国售价制”就是这种专断的海关估价制。

篇2:国际贸易原理作业

《德育原理》

1、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请在文后附上自己的工作单位与所教的学科。

答:德育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而语文课中的教育性又是特别的鲜明,因为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同时,语文课的思想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担负起这个德育重任,在语文课教学中融入德育。

二期课改的语文教材在单元内容上并没有一个明确主题作为统领,但是每一单元前都有一条温情脉脉的导语,引出相关德育主题。在小学四年级新版课本第一页第一单元,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导语:“无论是家人轻声细语的叮咛,还是老师意味深长的教诲;无论是默默无言的呵护,还是体贴入微的挚爱,都给我们以温馨的慰藉„„关怀,是我们生活中最令人心醉的风景。”这一单元的8篇文章和2篇古诗全部围绕“关爱”这一主题展开,文章分别为“老师领进门”、“热流”、“餐桌上的大学”、“妈妈,我爱你”、“父亲的叮嘱”、“最珍贵的礼物”、“留住今天的太阳”、“我的第二次生命”,古诗为“小廊”与“易水”,蕴涵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还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

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1、“设身处地”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在教学《军神》一文时,通过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刘伯承、设身处地地体会没有用麻醉药时手术刀割开肉体的剧痛,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医生”极度敬佩的感情。学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感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由衷地佩服共产党人的坚毅。

2、“身临其境”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如教学《五彩池》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九寨沟,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黄龙五彩池在祖国的位置,再结合课文朗读,观看五彩池的视频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五彩池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五彩池的特点,还使得学生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他们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

3、“朗读体悟”法。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既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思想的过程。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教《东方之珠》一文,我通过“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诵读激发情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同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我们也必须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其中,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则能让学生们既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如:今年母亲节当天,我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字数不限,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神态和语言)等。回校后,我及时组织了各种活动。如画展,让孩子们讲自己的画张贴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画五花八门,有帮妈妈洗脚的,有帮妈妈做家务的,有给妈妈捶背的,等等。其中大部分画都配有简短的文字,将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话表达出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接受了一次良好感恩教育,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在练笔中增强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作文教学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其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此外,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要求我们在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生活、乐观生活的态度。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到课外活动中,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四年级语文老师

2、调查分析:请选择你所在学校任意年级的一册德育教材,从道德的类型、层次与构成要素等三个维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优缺点。

答:我执教的为四年级,选择教材为第一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材。

本教材的指导思想

● 以马可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教材编写指南,贯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遵循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 贯彻《面向21世纪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行动纲领》; ● 编写符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特征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教材;

● 落实学科综合、内容整合、以知载德、以人为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科二期课改要求,建构”以学生生活区域为学习领域,以人类基本社会活动为主题单元,以学生发展过程特点(年龄和年级)为教材编排层次”的、”主次结合、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制框架。

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师现状和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编写组专门建构了”生活扩展、主次兼顾、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逻辑。这个逻辑的基本内涵是:

a.坚持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社会生活空间是随着儿童生活空间和领域的扩展而扩展。

b.把儿童的活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联系起来,每个学年的学习领域都有”主””次””及”三类。

c.每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则依照学生发展的水平和年级的提高而螺旋上升。本教材的构成特色有: 1.广泛参与

在教材编制队伍的组建上,坚持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研人员和第一线教师相结合的路线,从而保证课程理念的坚实与创新、课程内容的科学与规范、教材组织的可行与创新。因此,编写组不仅已经吸取了第一线教师的许多宝贵意见的建议,而且认为学生也是课程编制和教材实现的主体,也作为了教材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创造者。2.单元一栏目结构

《品德与社会》教材基本采用单元一栏目结构。就每一册教材所涉及的学习主体,或者说学生的生活领域而言,编写组采取了单元编排的结构。譬如,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由”九州方圆”、”物华天宝”、”人地和谐”、”中华一家”四个单元组成。就每一课的教学活动而言,编写组采用了栏目编排结构,即每一课中都会出现4~5个栏目。反复出现的栏目有:”七色光”、”故事园”、”聪明豆”等等。采取这样结构的依据在于:

(1)旨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和各种活动来学习。这样的安排既便于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又符合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使不同的同学在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感官和活动参与学习。

(2)编写组确定的栏目就是要建立新型的、有效学习活动模式:”接受—习得”、”体验—交流”和”探究—发现”三维一体的学习活动模式。(3)栏目设计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增、选删某些栏目。

3.“活动天地”和”拓展与合作”的设计

本套教材仍然在每单元后专门设立”活动天地”(低年级)和”拓展与合作”(中高年级)。应该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主,也更具操作性、实践性、合作性和探究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形成协作、参与的意识,提高操作实践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能力。4.图表文字使用

孩子们对社会事物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编写组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选择,提出几个内容呈现方式:

(1)在图表与文字的呈现方式上,从低年级的以图表呈现为主逐渐过渡到高年级的以文字表述为主;

(2)从低年级的以”图”为主逐渐过渡到高年级的”图””表”并用。

(3)充分利用图画的生动、夸张、鲜艳的视觉效果,过渡到高年级运用具有真实性特点的照片为主。5.信息与资源建设

篇3: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应用问题探讨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会计学家Eric Kohler的思想,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库珀与卡普兰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之后才为西方会计学界所重视,并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即“二战”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战后发展的新时期,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大量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采用,新兴产业部门层出不穷。企业生产过程中先进技术使用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使企业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使企业间接成本(包括通常较大的先进技术成本和操作先进技术的非直接生产人员成本)大为增加,这使得间接成本成为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成本。如果依然按照传统成本计算体系中的间接费用分配基础或标准,就会歪曲成本计算数据,对企业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因此,在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的企业里,企业的生产间接成本应该以产生间接成本的原因为基础,分配给各个不同成本单位。这些产生间接成本的原因称作间接成本的“成本动因(Cost driver)”。间接成本按其动因分配方法称为作业成本法,它“是循着按成本动因分配间接费用的原则发展而来的。”

此外,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实时信息系统的完善为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提供了必要数据,对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需要更多信息,高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容易得到更多、更详细的成本数据,同时也使得方便、快捷地处理复杂数据成为可能。

二、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产品/劳务成本的计算过程实质上是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过程。前者指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与间接制造费用的发生、归集过程;后者则是按照一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或标准将各项间接费用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或成本单元上去。在传统的成本计算体系中,间接费用的分配以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设备实际工时、机器设备定额工时、年度计划分配率等为基础或标准。而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费用则按其动因进行分配,其基本程序如下:

(1)识别关键作业,即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作业、时间分析,看包括哪些作业,各占多少时间,区分增加与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努力减少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时间及成本。这一分析是设计本企业作业成本法以及实施作业管理的基础。

(2)按照消耗组织资源的比例将间接成本归集到每一项作业,归集到每一项作业的间接成本构成了作业成本库。

(3)在将间接成本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之后,为各个成本库确定恰当的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成本动因取决于产品产量或业务量水平,包括动力费、维修费、直接人工、一般机器设备及维修用机器设备的折旧等,它们或与机器相关、或与人工相关的成本,其成本动因即费用分配的基数可以是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产量。

第二类成本动因取决于产品批次或批别,而与产品产量或业务量水平无关,包括订单处理、生产指令、设备调试、货物验收、材料处理、货物包装与运输、品质保证等。其费用分配的基数可以是订单数、生产指令数、为准备各批生产所作的设备调整次数(或耗用时间数)、检验的次数(或耗用时间数)。

第三类成本动因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它是为了维持企业的生产能力而发生的,包括测试检验部门的费用、零部件管理和仓库费用、产品的工艺和设计费用等,其分配的基数测试次数或耗用的时间、零部件的品种以及耗用的设计时间或更改设计或工艺的次数。

第四类成本动因取决于总营业水平,包括管理人员工资、设备折旧、房地产税、设备维护费、保险费、人事管理费用、职工培训费用、职工休闲设施费用等,其分配基数可以是机器工时、直接人工工时、职工人数、培训时间等。

(4)按照产品或劳务消耗成本动因的数量将成本库中的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

三、作业成本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在作业成本法下,依据不同的动因、各按其适用的分配基数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对于多品种、多步骤的产品生产及劳务提供过程来讲,大大提高了产品及劳务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有助于企业领导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发挥成本信息的计划和控制作用,有助于正确地进行业绩考核评价,有助于加强存货管理。这与传统成本计算体系中一般采用一个分配基础、从而按一个系数分配的粗糙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意义所在。

在作业成本法下,通过过程价值分析识别关键作业,区分增加与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奠定了实施作业管理的基础。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基础,以产品设计(成本)、适时生产系统(时间)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等基本环节为重点,优化企业“作业链———价值链”,塑造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作业管理可以被看作是作业成本法的逻辑发展。这是作业成本法之所以广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然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多品种、多步骤的产品生产及劳务提供过程。如果是单一产品的生产或劳务的提供,从成本计算角度看,应用作业成本法与否的计算结果就没有区别了。其次,对于多品种、多步骤的产品生产及劳务提供过程,应用作业成本法能否大大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也受到质疑,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品种数量、以及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都对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原因之二在于成本动因的选择同样带有主观性,按照某种“武断”的基数进行分配的情况在作业成本法下也并非少见。

四、作业成本法应用建议

首先,以计算机辅助技术和计算机一体化制造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环境,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它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也正是这种环境影响的结果。在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和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中,如全面质量管理(TQM)、适时存货控制制度(JITICS)以及弹性制造系统(FMS)等,更适合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从而更高效地发挥其成本管理作用。

第二,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前提条件。在作业成本法下,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要求高度程序化,需要按成本动因设置大量的成本库,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由单一分配标准改为多种分配标准,再加上作业成本法专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所有这些工作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有效的信息管理制度才能完成。

第三,成本计算的目标在于加强成本管理、有效地降低产品或劳务成本。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分配基数以及计算系数的确定都要服从于这一目标,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合理地评价经营业绩,调动各方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单纯追求结果准确而使成本动因的选择、分配基数以及计算系数的确定过于繁琐。

第四,尽管传统成本计算体系与作业成本法之间存在差别,但二者间绝非对立,作业成本法是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对传统成本计算体系的继承、修正与发展。事实上,传统成本计算体系下的费用分配基础或标准与作业成本法下的一些动因是一致的。企业选择、确定间接费用分配基础/标准或成本动因时应以科学合理地分配各项费用、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为原则,而不在于其到底属于哪类方法。

第五,作业成本法及作业管理的思想提供了计算产品成本和加强成本管理的新思路,通过过程价值分析识别关键作业、区分增加与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以及努力减少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时间及成本的思想拓宽了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与途径,对所有行业、所有企业的成本管理都具有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 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国际贸易原理作业

关键词:编译原理;网络;作业提交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85-01

一、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

《编译原理》课程作业网上提交系统主要为《编译原理》课程提供网上的作业管理功能,主要分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个部分。

(一)管理员部分的主要功能

1.管理员登录功能:根据管理员权限进入管理员相应的页面。2.公告管理功能:管理员可以对公告进行查看、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3.修改密码功能:管理员可以修改密码。4.作业管理功能:实现作业信息的删除、修改、查询的功能。5.教师管理:实现教师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的功能

(二)教师部分的主要功能

1.教师登录功能:根据教师权限进入教师相应的页面的功能。2.修改个人资料功能:可以修改个人的信息。3.学生管理功能:能够实现学生信息的查看、添加、修改、删除、搜索的功能。4.在线布置作业功能:发布作业信息。5.在线批改作业的功能:在线给出相应的作业的点评和分数

(三)学生部分的主要功能

1.学生登录功能:根据学生权限进入学生相应的页面的功能。2.查看公告的功能:可以查看公告信息。3.修改个人资料的功能:修改个人信息。4.作业信息列表:学生查看、下载老师发布的作业题目。5.上传作业:上传做好的作业。1.4管理员信息表和作业信息表

二、教师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教师修改个人信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教师修改个人信息的功能描述:功能描述:本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修改。2.教师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修改的输入、输出:输入:更改的教师的基本信息。输出:个人信息修改成功或者失败的页面。

(二)教师布置作业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教师布置作业模块的功能设计:功能设计:用户登录确定为教师后,teacherlist.do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将查询值绑定给request转发到显示界面上。2.教师布置作业模块的输入输出设计:输入:作业标题、出题教师、作业上传截止日期、作业内容等。输出:作业发布成功或者失败的页面。3.教师批改作业模块的功能描述:功能设计:教师点击批改链接,查询数据库,显示该题答案和题号,做出批改,保存到数据库的correst表中。4.教师批改作业模块的输入输出设计:输入:教师批改作业后所给出的评语和分数。输出:成功批改的页面

三、学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学生查看公告和个人信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功能设计:在用户登录后确认为学生后,跳转到answer.do,查询数据库work表,把查询结果显示到页面上。

(二)学生上传作业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学生上传作业模块的功能描述:功能设计:学生点击做题链接,进行做题,并把做题结果和题号存入到answer表中,通过addwork添加到数据库。

2.学生上传模块的输入输出设计:输入:上传作业。输出:完成作业

四、结语

《编译原理》课程作业网上提交系统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主要体现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与Java Web开发技术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

[2]孙一林,彭波.Java数据库编程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3]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

[4]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5]Kven Genet.SQL Server database development Case Study Analysis.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12

[6]Steven Nath.SQL SERVER 2000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July,2003

篇5:审计学原理平时作业

第三次(第6-7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是内部控制的描述方法。

A. 鉴定法B.流程图法C.逆查法D.抽查法

2、()业务属于不相容职务。

A. 经理和董事长B.采购员和购销科长C.保管员和车间主任D.记录日记账和记录总账

3、()易于判断选择。

A.文字描述法B.流程图法C.绘图法D.调查表法

4、功能测试的目的是证明()的有效性。

A.控制B.程序C.控制程序D.强化控制

5、不相容业务分工即禁止()经济业务。

A.一机构承办B.一组人承办C.一人包办D.包办

6、内部控制源于()。

A.会计B.审计C.统计D.控制

7、总分类账与日记账的记录()分工。

A.必须B.无须C.可酌情D.无须认真

.8、按()发放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表。

A.部门B.单位C.班组D.人

9、法人重组可促使()发生转化。

A.控制B.风险C.人员D.行为

10、()是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的一种内部控制措施。

A.经济效益控制 B.财务程序控制

C.财产管理控制 D.内部会计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审计证据按形式分类,可分为()。

A.直接证据 B.实物证据

C.书面证据 D.口头证据 E、环境证据

2.收集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是()。

A.充分性 B.成本效益性

C.独立性 D.重要性 E、相关性

3.审计工作底稿按类别划分,可分为()。

A.表格 B.流程图

C.综合类工作底稿 D.业务类工作底稿 E、备查类工作底稿

4.()为内部控制的要素。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交流 E、监督

5.内部会计控制包括()

A.会计凭证控制B.会计账簿控制C.会计报表控制D.会计分析控制

6.流程图法的优点有()。

A.直观B.省事省力C.深入D.灵活

7.流程图法的局限性是()。

A.专业素质要求高B.复杂C.灵活D.直观

8.()为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的主要物品。

A.现金B.支票C.报表D.办公用品

9.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的方法包括()。

A.核对法B.穿行试验法C.检查证据法D.现场观察法

10.内部控制总评的要点是()。

A.健全性和科学性 B.层次性和适用性

C.经济性和协调性 D.合理性和可行性

11.审计证据的鉴定方法主要有()等。

A.分类 B.盘存

C.计算 D.比较

12.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在形式上应遵循的要求是()。

A.要素齐全 B.格式规范

C.标识一致 D.记录清晰

13.内部控制按工作范围分为()。

A.内部会计控制 B.内部管理控制

C.内部核对控制 D.内部分析控制

14、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书面证据的有()。

A.会计凭证 B.会计账簿 C.经济合同

D.联营协议 E.会计报表

15.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以分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的复核。

A.分类 B.主任会计师

C.项目经理 D.部门经理

三、判断题

1.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越多越好。()

2.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员工询问后形成的记录属于书面证据。()

3.银行对账单属于外部证据。()

4.审计人员亲自取得的证据比他人提供的证据证明力强。()

5.部门经理复核是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最重要的环节。()

6.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7.审查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条件。()

8.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可立即进行符合性测试。()

9.职务岗位明确和权利义务清楚是界定职权范围的原则。()

10.良好的内部控制可完全杜绝串通舞弊。()

四、问答题

(一)什幺是审计证据?有何特点?

(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哪些方面有关?

(三)什幺是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

(四)简述内部控制及其所包含的要素。

(五)简要说明经济业务处理过程分工的要点。

(六)简述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各自的要点及其优缺点。

(七)什么是符合性测试?为什么要进行符合性测试?

五、实务题

1、根据内部控制的控制原理,指出下列职务哪些是不相容的?

(1)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

(2)审查某项经济业务。

(3)保管某项财物。

(4)记录明细账。

(5)登记日记账。

(6)登记总账。

(7)进行账实核对。

(8)执行某项经济业务。

(9)记录某项经济业务。

(10)记录某项财物。

2、请指出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为实现下表所列的有关内部控制目标,而应采用的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和交易实质性测试的方法。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测试 交易实质性

测试

现有销货业务均已登记入账(完整性)购货业务按正确的日期记录(及时性)

借款和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正

确(表达与披露)

投资单位均为被审计单位所有(权利与义务)

3、审计人员对某公司存货的内部控制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存货管理和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控制者的职权范围、有关业务处理的程序、会计记录处理的原则及有关凭证的传递程序等。

篇6:经济学原理作业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从供给方而言,房价上涨可能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建筑成本提高;而且,由于受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政策的影响,土地价格上涨,也会推动房价的上涨;同时,房地产商的炒房行为,也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动力;此外,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政府政策鼓励投资建设,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从需求方而言,我国人口多,房屋本身就具有刚性需求的存在,同时消费者对房价的未来预期也推动房价的上升;此外,中国的消费者将买房视为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消费心理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边际效用呈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

从生理上讲,效用实际上是人的神经对外部刺激所带来的兴奋和满足感。当外部给出一个刺激时,人的神经兴奋就会产生满足感,但当同样的刺激反复进行时,兴奋程度就会下降,即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因而,凡是都要讲究适度。

例如:当一个人很饿时,吃第一个面包给他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比如等于10,吃第二个面包时,他已经不那么饿了,第二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可能为6,当吃第三个面包时,他可能已经有点饱了,第三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2,当他吃到第四个面包时,他完全吃饱了,此时面包的总效用达到了最大值,但第四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却降为了0,再吃下去面包的边际效用就会降为负值了。

三、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正确的投资观念是什么?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决定和影响因素有很多,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有产业平均利润水平、货币供给与需求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国际利率水平、经济政策以及利率管制等等。

我们知道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因而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首先,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应当慎重分析和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性,牢记“回报越高,风险也越高”;其次,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选择适合的投资方式;其三,应该坚持投资方式多样化,“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其四,投资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坚决杜绝投机倒把、违法犯罪的行为;其五,面对各种投资结果,我们都应当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个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更聪明些?为什么? 第二个老人更聪明。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单单考虑本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的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经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的方式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

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所以我们说后一位老人更聪明些。

五、请论述一下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如何稳定物价?

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通货膨胀引起的国家资本积累并不是依法计征的,而是通过过量发行货币、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方式获得的,会严重损害公众的切身利益。

2、通货膨胀在分配领域中扭曲了社会分配结构,导致国民收入和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分配不合理;同时通货膨胀还破坏了正常的债务债权关系,导致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分配不合理,扩大或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促进了两极分化。

3、通货膨胀对社会资源配置具有误导作用,加大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所有的计划、合同、契约等遭到破坏,使市场价格失真,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4、通货膨胀扭曲产业结构,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同时它还加剧经济“过热”现象,形成了“泡沫”经济。

5、通货膨胀影响对外经济环境,造成货币不稳定,损害国家的金融信誉,从而影响对外开放。

政府该如何稳定物价:

首先,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来增加各种商品的供应量。

其次,政府应当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对价格的调控和监管,查处各种哄抬物价、违法乱纪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其三,政府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市场中货币的供应量和流动性。

其四,政府还应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粮食、食油、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保障市场供应,以平抑市场价格。

篇7:广告学原理作业

工程学院 机械类一班 李晓哲 11级 学号201131150112 手机***(678830)

《广告学原理》作业

公司名称:小魔女饰品有限公司

产品:少女时尚饰品(面向6——18岁低龄少女市场;抓住目标消费者的心态,产品设计时尚、前卫、充满个性;产品的价格定位:中、低档)

市场背景分析:

1公司抓住目标消费者的心态,产品设计时尚、前卫、充满个性;产品的价格定位:中、低档,符合大众要求。

2公司地址在广州市中山市小榄镇,。显而易见的,处于珠三角,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处于6——18岁低龄少女,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有着强烈的爱美心理,愿意为打扮自己而花钱。而除此外,她们推崇各种西方文化,普遍对各种洋节津津乐道,推崇以送礼物表达感情。换言之,她们有较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意识。有着庞大的人流量、固定的消费群体,潜力无限的购买力,使此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3根据名牌产品的发展道路,利用广告可以把产品推广得更广,更有知名度,将带来无法预期的结果。

4现在国家正在鼓励小型新的企业发展,现阶段正符合国家的要求。

广告目标:使小魔女饰品形成大众观念、提高知名度、增强美誉度、促进销售等。

广告对象:低龄少女,有女儿的家长,和各种对这方面有要求的相关人士等。

广告地区:暂时在珠三角地区,逐渐的以珠三角为中心扩张。

广告策略

广告口号:青春+魅力=小魔女饰品

广告媒介:由于资金不多,所以我们明智的抛开的电视广告。而利用在一些青年杂志,青少年喜欢看的报纸和到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开展各种活动,发传单的形式宣传我们的产品。

广告活动:进行一些和学校的活动合作赞助一些协会努力提高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举行一些青少年竞赛等~~~

篇8:国际贸易原理作业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 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 共同利用资源, 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 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 以增进学习效果, 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 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 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 是典型的合作教学, 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 人一组, 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 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 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 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 最优的与最优的比, 差的与差的比, 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 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 人左右小组, 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 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 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 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 并随时举行评量, 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 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 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 (Sharan, 1976) 所提出, 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 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 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 (Aronson, 1978) 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 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 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 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 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加强合作, 发挥个人的专长, 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 争论不休, 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 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 甚至推卸其责任, 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 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 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 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 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 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 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 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 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 偏重理论教学,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 系统总结教学成果, 突出能力培养核心,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 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大班讲授, 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 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 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 人左右, 每个小班分成5 个小组, 每组6 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 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 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 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 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 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 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 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 学生选题开题, 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 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 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 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 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 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 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三)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由平时考勤 (10%) 、理论课堂表现 (10%) 、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 (20%) 、研讨课课堂表现 (20%) 、期末考试5个部分 (40%) 组成。平时考勤主要以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堂纪录为依据, 理论课课堂表现主要由学生课堂发言、课堂作业表现构成, 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报告与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来考核, 研讨课表现主要以学生发言、研讨论文完成情况为依据。为了使研讨课程更加合理, 每位学生的研讨成绩由研讨课小组得分 (40%) 、课程PPT、汇报得分 (30%) 、个人贡献度 (30%) 构成。

参考文献

[1]焦朝霞.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60-61.

[2]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6) :157-158.

上一篇:中专军训心得体会左右下一篇:交通安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