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既精通对外贸易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文章在深入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优点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克服《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缺陷的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1:

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但当前农业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普遍欠佳。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详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国际贸易课程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课程主要阐述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要求课程内容设置能够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当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衔接不顺畅

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紧密相联,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分工的需要,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往往是由不同教师担任的,并且各科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常常导致这些课程的授课内容出现重复或缺漏。譬如,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学在贸易理论部分、与国际贸易实务在贸易方式部分、与市场营销学在世界市场营销渠道部分、与世界经济概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部分等地方容易出现内容重叠;同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有些学期的排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打乱了国际贸易与其先修课程(如国际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之间的学习顺序,学生没有学习过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就会导致课程基础欠缺,迫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额外花费时间去填补缺漏。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漏,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降低了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

国际贸易是一门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学科内容更新慢、偏重理论讲解等问题,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首先,偏重旧理论忽视新进展。在教学中,往往是古典和近代的经典理论讲得多,当代的新贸易理论讲得少,学科内容更新较慢。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专业技能限制以及科研压力等原因之外,还跟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关,当前多数国内教材对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追踪及理论分析明显滞后,教师进行理论更新困难重重。其次,偏重理论讲解忽视联系实践。长期以来,高校国际贸易课程习惯于采用讲授法,力图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动力未激发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相关基础知识,但是经济学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同时,受到院系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学生也较多倾向于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学生不重视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往往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过就忘,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与实习实践脱节

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就云南农业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学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农业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现实,然而,这种方式也限制了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农业院校一般都缺乏国际贸易方面的教学实践基地,特别是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交流,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到国际贸易实务环节进行学习的机会,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贸易理论的层面上,教学与实习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二、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1、合理设置课程

注重国际贸易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世界经济概论等相关课程的衔接与整合,通过编写教学大纲和精心选择教材等方式,促进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机一体的课程体系。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排课顺序,按先期课程多讲、后续课程少讲的原则编写教学大纲,删去相关课程重复的地方,确定每一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和教研室在编写教学大纲和征订教材时要召集相关教师进行讨论,组织协调。

2、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国家贸易教学的首要条件,完善教学内容,就是要协调好传统基础理论与前沿新理论的结构问题,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将教学的重点向当代贸易理论转变,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国际贸易新热点,如服务贸易、区域经济集团、非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互联网+”等国贸新知识,在现有教材还没有这方面内容的情况下,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可通过搜寻、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将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为丰富教学内容,我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可以根据云南开展国际贸易的优势条件和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学习与实践专题,譬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如何发展云南边境贸易、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之路、当前“互联网+”平台上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等。

3、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交互式教学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具有实用性、生动性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判断能力和组织案例教学讨论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国际市场形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2)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同时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最新国际贸易的动态。

(3)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的实验场所,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掌握贸易规章制度、贸易进出口流程、外贸函电、电子报关等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还可以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包含视音频资料、课件、案例、素材等,各数据库之间可以交叉使用、互相补充,既有利于师生互动,也方便学生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4)开放式研讨。利用云南地理位置优势,加强学校、学院与周边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或者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就国际贸易课程相关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与探讨的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摩学习机会。为配合授课方式改革,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经济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讨论效果。

4、强化校外实习

实践基地建设对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学校资源,与外贸企业、工商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贸易相关的工作中,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第八批校级一类课程《国际贸易》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赵梅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钟芸香、莫红梅: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教育,2015(5).

[2] 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 陈祥升、林枫: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4] 何婷婷: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微农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3).

[5] 胡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责任编辑:柯秋萍)

作者:杨洁

农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2:

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既精通对外贸易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文章在深入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优点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克服《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缺陷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既精通对外贸易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目前对外贸易业务操作的适应性较差。这就要求《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师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就业要求,因此本文力求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1 《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内容更加接近于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真实情况,从而一方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后对对外贸易业务的适应性更强。

1.1 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在此方法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不积极动脑思考,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学生遵循角色扮演的原则,充当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买方或卖方的角色,面对对外贸易实际经营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所掌握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参与案例讨论,了解实际的对外贸易业务的基本运作流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检验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工具,但《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解决对外贸易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要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进行完美的结合,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案例教学法可以检验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比单纯的“注入式”教学法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1.3 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之前,要写简要的发言提纲;在案例讨论之后,要写出本案例的分析报告,其文字表达能力在写作中逐渐得到提高。实际上,案例讨论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劝说、聆听等与人们沟通的技巧,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增强学生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1 耗时费力

案例教学要耗费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是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案例教学的准备,主要涉及准备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案例)、学生分组(把学习较好和活跃的同学与不太活跃的同学搭配在一起)和制定讨论计划等三个方面。其次是学生也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主要是案例预读,包括研读案例和阅读参考书。案例教学的效果则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耗费的时间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来说更多,如果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积极主动参与的话,就会打击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2.2 案例教学效果难以控制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案例教学从案例选择到课堂组织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对案例研讨内容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准备、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对理论知识的使用程度等都十分重要,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很好地把握。对于那些从教时间短且对课程内容掌握不深入的教师来讲,案例教学的效果不见得好过“注入式”教学的效果。由于案例教学的开放性,使得案例教学的评估容易变得主观化。

2.3 案例资源及材料获得性差

对于《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来说,要想搞好案例教学,应该有一套完整地从建立贸易关系开始到交易合同履行完毕后所涉及的所有的书面材料,最好这些材料是一笔交易的,交易标的物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商品,但是一般的贸易公司或是由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是不愿意把这些书面材料无偿地给一个教师,除非你与这个公司或企业的某个个人有关系。即使是找不到这样的真实的贸易资料,能找到空白的这些单据和合同的文本也是好的,实际上,空白的书面资料也是不容易得到,教师要到各个相关的部门去索取,人家还不一定愿意给。

2.4 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适应性差

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长期使用,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案例教学。实际上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得出的认识很可能是“过度概括化”的认识,因此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很不稳定的,有的学生嫌理论课枯燥无味,在案例教学中,也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仅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还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3 克服《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局限性的建议

案例教学的局限性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选择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案例资料

案例的种类很多,一般针对本科生,国际贸易的案例主要从三个方面设置:一是综合性的案例,一次真实地、完整的交易过程,从买卖双方建立贸易关系开始,到交易合同的履行,买方取得货物,卖方取得货款,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交易过程有所了解,以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二是对实际案例中的各种复杂、灵活的做法,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论证,以说明这些做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给定一些特定的对外贸易案例,让学生按照有关的国际规则、惯例和相关的国际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方案。以上三方面的案例,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阶段使用,要做到既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3.2 科学组织案例教学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对要使用的案例进行精心地准备,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地讨论,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课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要成功地开展案例教学,授课教师需要对整个案例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组织。案例应提前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预习;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授课教师作一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写出发言提纲,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案例分析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按小组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达到利用案例教学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

3.3 教师参与案例讨论的程度要适当

课堂上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平等自由讨论的案例教学环境。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案例分析的听众,利用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次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要注意听学生发言,做到学生的讨论是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如有偏差,必要时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如重新把讨论集中到某些被忽略的关键问题上,或指出某些敏感的因素,或鼓励大家认真分析某个学生分析的前提假设,或在小组里的大部分同学都不以为然的时候赞同某个人的意见引起讨论等等。

3.4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并不普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作用和教学安排,让学生对案例教学有充分的认识,明确告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另外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因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课堂上踊跃发言是搞好《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选一些平时爱钻研的学生当小组的组长并重点发言,另一方面通过分数这一常规的“指挥棒”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因此,检查并审批学生课前准备的为案例分析与讨论时所使用的发言提纲,是教师必须做的工作,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实践表明凡在上课前对案例分析材料进行预习并撰写发言提纲的学生,课堂讨论时就比较活跃,对问题探讨也显得比较深入、系统,案例教学的效果也让教师与学生满意。

3.5 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各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和国贸易组织机构的对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新变化,使得《国际贸易》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客观实践性,必然要求授课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国际贸易理论水平,还要具有相当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对国际贸易实践问题及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更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这样才能使所选的案例具有客观现实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寻求更多的背景资料,联想到更多的观点,为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案例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兆华,赖勤,傅智园.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152-154.

[2] 林冰.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07):78-79.

[3] 刘树密.浅谈案例教学的准备[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07):61-63.

作者简介:闫云仙(1972-),女,吉林农安人,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期货。

作者:闫云仙 马利锋

农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3:

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国际贸易

【摘要】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其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节约成本,增大收益特点,还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优点。考虑到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贸易一直存在较大的逆差,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阻碍情况,本文在研究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发展农业现代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 农产品 国际贸易 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现代农业概述

(一)现代农业概念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农业部长杜青林的概述: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1]。现代农业按发展特点可以分为: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生产技术型农业等。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自给自足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然而传统农业之所以被现代农业所取代,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更有效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首先,从手段来看,传统农业从生产方式还是比较落后,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体,生产不具有规模,也缺乏技术含量;现代农业则是更多依靠科技,无论从生产工具还是经营方式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先进性。其次,从生产经营者来说,从事传统农业的主要是农民,而且文化水平较低,传统农业往往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几乎没有专业化分工生产;而现代农业则对生产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的是新型农民,对人力以及技术资本的投入也较大。再次,从生产目的来讲,传统农业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所需,虽然产品也会有所剩余,会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但是其目的是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交换;现代农业具有市场性,商品性,它是为了实现商品交换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生产,其交换所得不仅可以维持扩大再生产,还可以增加教育、健康和文化等方面的投入,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情况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产品出口贸易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贸易得到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享受到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农产品的出口。图1具体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通过图1可以看出,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额大体上是呈上升趋势,进口额除2009年略有下降之外,也大体呈上升趋势,但明显进口增加的速度要大于出口,我国存在农产品贸易连续逆差。而据海关统计,2014年1~12月,我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92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4.2%,但贸易逆差为501.4亿美元,可见贸易逆差是个相当大的数据,不容忽视。

出现逆差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随着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逐步减弱,技术壁垒已逐渐成为各国争相采用的维护该国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农产品贸易。而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很严重[3]。

三、绿色农业与农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对现代农业以及农产品贸易现状的了解,也为了找到现代农业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现代农业的一个类型绿色农业入手,绿色农业具有对农产品要求严格,农药残留少等特征,而考虑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也经常在这些方面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因此把绿色农业与技术性贸易壁垒联系在一块。

以中国与欧盟贸易为例,通过我国2013年农产品出口年鉴查询,得到2001年到2012年我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额数据,以及从中国WTO TBT-SPS通报咨询网查询到反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指标: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使用简单的一元线性模型如下:

EX=c+αTE

考虑到数据的平稳性,在做回归时,我们采用lnEX与lnTE。EX表示我国出口欧盟农产品总额,c为常数项,TX为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对参数α估计的预期值是负数,即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越多,我国出口欧盟农产品总额越少。估计结果如下表:

R2为0.856,修正的R2为0.833,F值的显著性检验值为在1%的水平下为0.000127,而模型中F远大于1%的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模型整体拟合度很好。

lnTE的回归系数为-0.233,t值为4.741,通过了1%水平下的t检验。系数符号也与预期相同。说明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越多,我国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越少,反之,则越多。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到,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技术法规条数抑制着我国农产品出口,相反如果我国在这些技术法规上都符合,即严格要求本国农产品,走绿色农业道路,则会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可以得到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起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由实证分析可知,绿色农业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现代农业不只包括绿色农业,但是无论是其他哪个类型的现代农业都是以高技术为依托,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力,不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有促进作用,对我国其他类型的贸易也肯定是促进作用,因此发展本国现代农业已成为发展贸易,增强本国经济的必经农业化道路。我国可以从加强农业技术设施建设、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以及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去发展现代农业,进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

[2]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1).

[3]孙东升,周锦绣.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5).

[4]胡子昂.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13(11).

[5]徐志初.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探讨[J].天府新论.2008(6).

作者简介:王晓姣(1990-),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作者:王晓姣

上一篇:审计事业发展论文下一篇:三公经费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