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车间新版的管理

2024-05-04

GMP车间新版的管理(精选6篇)

篇1:GMP车间新版的管理

新版GMP对生产车间的管理

新版GMP 第九章 生产管理  第一节 原则

 第一百八十四条 所有药品的生产和包装均应当按照批准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有相关记录,以确保药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并符合药品生产许可和注册批准的要求。

 第一百八十五条 应当建立划分产品生产批次的操作规程,生产批次的划分应当能够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和特性的均一性。

 第一百八十六条 应当建立编制药品批号和确定生产日期的操作规程。每批药品均应当编制唯一的批号。除另有法定要求外,生产日期不得迟于产品成型或灌装(封)前经最后混合的操作开始日期,不得以产品包装日期作为生产日期。

 第一百八十七条 每批产品应当检查产量和物料平衡,确保物料平衡符合设定的限度。如有差异,必须查明原因,确认无潜在质量风险后,方可按照正常产品处理。

 第一百八十八条 不得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同时进行不同品种和规格药品的生产操作,除非没有发生混淆或交叉污染的可能。

 第一百八十九条 在生产的每一阶段,应当保护产品和物料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污染。

 第一百九十条 在干燥物料或产品,尤其是高活性、高毒性或高致敏性物料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当采取特殊措施,防止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 第一百九十一条 生产期间使用的所有物料、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的容器及主要设备、必要的操作室应当贴签标识或以其他方式标明生产中的产品或物料名称、规格和批号,如有必要,还应当标明生产工序。 第一百九十二条 容器、设备或设施所用标识应当清晰明了,标识的格式应当经企业相关部门批准。除在标识上使用文字说明外,还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被标识物的状态(如待验、合格、不合格或已清洁等)。

 第一百九十三条 应当检查产品从一个区域输送至另一个区域的管道和其他设备连接,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 第一百九十四条 每次生产结束后应当进行清场,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没有遗留与本次生产有关的物料、产品和文件。下次生产开始前,应当对前次清场情况进行确认。 第一百九十五条 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任何偏离工艺规程或操作规程的偏差。一旦出现偏差,应当按照偏差处理操作规程执行。

 第一百九十六条 生产厂房应当仅限于经批准的人员出入。

 第二节、防止生产操作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 第三节、生产操作

 以上两节在“制药车间生产现场卫生管理”中讲过,这里不再讲述

 第四节 包装操作

 第二百零二条 包装操作规程应当规定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混淆或差错风险的措施。 第二百零三条 包装开始前应当进行检查,确保工作场所、包装生产线、印刷机及其他设备已处于清洁或待用状态,无上批遗留的产品、文件或与本批产品包装无关的物料。检查结果应当有记录。

 第二百零四条 包装操作前,还应当检查所领用的包装材料正确无误,核对待包装产品和所用包装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质量状态,且与工艺规程相符。

 第二百零五条 每一包装操作场所或包装生产线,应当有标识标明包装中的产品名称、规格、批号和批量的生产状态。

 第二百零六条 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应当采取隔离或其他有效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或混淆的措施。

 第二百零七条 待用分装容器在分装前应当保持清洁,避免容器中有玻璃碎屑、金属颗粒等污染物。

 第二百零八条 产品分装、封口后应当及时贴签。未能及时贴签时,应当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操作,避免发生混淆或贴错标签等差错。

 第二百零九条 单独打印或包装过程中在线打印的信息(如产品批号或有效期)均应当进行检查,确保其正确无误,并予以记录。如手工打印,应当增加检查频次。

 第二百一十条 使用切割式标签或在包装线以外单独打印标签,应当采取专门措施,防止混淆。

 第二百一十一条 应当对电子读码机、标签计数器或其他类似装置的功能进行检查,确保其准确运行。检查应当有记录。

 第二百一十二条 包装材料上印刷或模压的内容应当清晰,不易褪色和擦除。 第二百一十三条 包装期间,产品的中间控制检查应当至少包括下述内容: 

(一)包装外观; 

(二)包装是否完整;

(三)产品和包装材料是否正确; 

(四)打印信息是否正确;

(五)在线监控装置的功能是否正常。

样品从包装生产线取走后不应当再返还,以防止产品混淆或污染。

 第二百一十四条 因包装过程产生异常情况而需要重新包装产品的,必须经专门检查、调查并由指定人员批准。重新包装应当有详细记录。 第二百一十五条 在物料平衡检查中,发现待包装产品、印刷包装材料以及成品数量有显著差异时,应当进行调查,未得出结论前,成品不得放行。 第二百一十六条 包装结束时,已打印批号的剩余包装材料应当由专人负责全部计数销毁,并有记录。如将未打印批号的印刷包装材料退库,应当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第一节 生产中涉及到的的术语及其规程 

一、批和批号  批

经一个或若干加工过程生产的、具有预期均一质量和特性的一定数量的原辅料、包装

材料或成品。为完成某些生产操作步骤,可能有必要将一批产品分成若干亚批,最终合并成为一个均一的批。在连续生产情况下,批必须与生产中具有预期均一特性的确定数量的产品相对应,批量可以是固定数量或固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量。

例如:口服或外用的固体、半固体制剂在成型或分装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口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以灌装(封)前经最后混合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批号

用于识别一个特定批的具有唯一性的数字和(或)字母的组合。

 中药饮片批号是以同一批中药材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生产一定数量的相对均质的中药饮片为一批。

 正常批号的编制方法。

 1.按生产的年月日及产品序列号组成,产品批号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2.公式:年号﹢月号﹢序列号。

 3.式中:年号,如03年,月为03,产品序列号(序号为月序号)为08,则生产批号为030308。

 4.生产批号的编制由车间主任员专人负责,不得有重复批号出现。 ● 生产日期的确定

根据批生产指令签发的日期为准。如:批生产指令的生产日期为2012年5月18日,则说明该批次的生产日期为2012年5月18日。

 物料平衡

产品或物料实际产量或实际用量及收集到的损耗之和与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之间的比较,并考虑可允许的偏差范围。 物料平衡的计算:

物料平衡=实际值/理论值×100%  注:实际值:为生产中实际产出量。包括本工序产出量(合格品);收集的废品量;生产中的样品量(检品、留样观察品)。

理论值:按照生产指令所用的原料、包装材料量,在生产过程中无任何损失或差错的情况下得出的理论数量。

 ● 需要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的主要工序详细情况见产品工艺规程

 ● 物料平衡率高于或低于合格范围,不能递交下工序,通知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将情况报告给生产部部长,生产部及质量管理部有关人员进行调查,采取处理措施,并详细记录。

 工艺规程

为生产特定数量的成品而制定的一个或一套文件,包括生产处方、生产操作要求和包装操作要求,规定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工艺参数和条件、加工说明(包括中间控制)、注意事项等内容。

    ● 中间产品

指完成部分加工步骤的产品,尚需进一步加工方可成为待包装产品 ● 包装

待包装产品变成成品所需的所有操作步骤,包括分装、贴签等。但无菌生产工艺中产品的无菌灌装,以及最终灭菌产品的灌装等不视为包装。 ● 包装材料

药品包装所用的材料,包括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印刷包装材料,但不包括发运用的外包装材料。

第二节 中药饮片炮制流程及相关设备介绍  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 不同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不得在同一操作间同时进行。 每一操作间或生产设备、容器必须有状态标志。

 中药材净选后,要放在垫仓板上,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净选后药材的洗涤必须使用流动水,不同药性的药材不得在一起洗涤,洗过的药材不得露天干燥。

 生产用水使用经检验合格的饮用水。

 挑选:挑拣除去非药用部分或分离其不同药用部分或将药材按大小、粗细、分类挑选  筛选:我公司选用FX-380变频风选机进行筛选,以筛除去药材中夹杂的泥沙、石屑及其它的夹杂物。变频式风选机采用立式,利用变频技术,可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风机风速与压力,使达到最佳净选效果。为饮片生产质量管理提供量化依据。立式风选机主要用于成品饮片的杂质去除,可有二种工作模式。一是除轻法:以较小的风速去除药物中的毛发、棉纱、塑料绳、药屑等杂质;二是除重物:用较大风速除去饮片中的石块、泥砂等非药用杂质。

 洗制:用清水适量将药材附着的泥土或不洁净物洗净,洗时注意掌握时间、勿使药材在水中浸泡过久,以免减失药效。我公司所用设备为XY-700洗药机进行清洁,清洗效果为肉眼观察清洗后的药材表面无泥沙,药材显其本色,清洗水质清澈、无异物。该洗药机结构简单,是当前广泛使用的药材清洗设备之一,适用于除去附着在药材表面的泥砂。其结构特点是,一水平放置的开有小孔的不锈钢筒体,内壁装有螺旋推进板,该筒体的下部为贮水槽,另装有水泵和喷淋管。物料由进料斗送入,启动水泵、转动带孔筒体,物料被筒体内螺旋板推进,受高压水流喷淋进行冲洗,污水进入水箱上层经排污阀排出,经洗净的药材在筒体的另一端被自动送出。

 润药:我公司采用RY-1000真空气相置换式润药机。该机为机电一体化,运用气体具有强力穿透性的特点和高真空技术,让水蒸气置换药材内的空气,使药材快速、均匀软化,采用适当的润药工艺(如控制真空度、时间、润药次数等),给药材进行“定量”加水,使药材在低含水量的情况下,软硬适度,切开无干心,切制无碎片。如白芍、板蓝根、黄芪、甘草、黄岑等药材,采用真空气相置换润药,润药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含水量增加6~12%(根据需要可控制或增加含水率)。该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高真空条件下,药材内部空隙产生真空状,充入蒸汽后,受压差的作用和气态分子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气态水迅速充满药材内部空隙,达到使药材快速、均匀软化的效果。对于一般

药材来说,增加8~10%的含水量,就可以满足切制的要求,而且切制片形好。该项技术的优点在于:避免了药材在浸润时易导致有效成分的流失,大幅度地缩短了药材软化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避免了液态水对药材的浸泡和污水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大幅度地降低了药材的含水量,不但提高药材切片的外观质量,还节约后续干燥能耗,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另外,采用料框和小推车装载药材,操作简便。配备水蓄冷真空气流除水装置,确保高真空系统的可靠运行。

 蒸煮:对于黄芩药材来讲,我公司采用ZYJ-0.7蒸煮锅对其进行蒸煮操作。该机由锅体、锅盖、蒸汽夹套、支架和传动机构组成。除蒸汽夹套外,蒸煮锅为常压设备,蒸汽夹套外一般没有保温材料。锅体轴线垂直于地面,药材由人工从锅体的上部加入。出料时,由传动机构将锅体旋转90°,药材从锅体内自行排出。热源仅限于蒸汽,由夹套蒸汽加热。该蒸煮锅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

 切制: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进行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亦可使用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式润药箱等软化设备。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其规格厚度通常为:

 片 极 薄 片 0.5mm以下,薄片l~2mm,厚片2~4mm; 段 短段5~10mm,长段10~15mm; 块 8~12mm的方块;

 丝细丝2~3mm,宽丝5~10mm。

 其他不宜切制者,一般应捣碎或碾碎使用。(本页中国药典规定)

 切制:根据药材的不同,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和企业各产品的工艺规程,进行切制。我公司设备为QYJ-90转盘式切药机,该机切药原理系模仿剪刀剪切物料原理。切药刀盘绕水平轴线旋转,物料由全钢坦克链条挤压并将其输送至切刀口,旋转刀盘与固定切口形成“剪刀”的二个相对运动刀口,将物料剪切为片状。切片厚度1~18 mm可调。该机功率大,切制力大,产量高,噪音比剁刀式切药机低。 筛选:我公司采用振动式振荡筛对切制或炒制后的中间产品的药屑进行筛除,这样更有利于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本筛药机是用偏心轴与支撑钢条相互驱动来控制浮动振幅的。它结构新颖、经久耐用,并分两层筛。整机全封闭安全可靠。

 干燥:要求含有挥发性成分的干燥温度不超过50℃;对于一般性的药材干燥温度为不超过80℃。我公司的设备为热风循环烘箱,采用轴流风机循环空气,经电加热器加热后通过风道由分风板分配进入干燥箱,加热物料,同时循环的热风将蒸发出来的水份带走,部分湿热空气通过排湿口排出箱外,使物料得以干燥。

 炮制:我公司涉及到的品种只有白芍是炒制,炒制方法是用文火(140~170℃)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本品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气微香)。设备为CY-2炒药机,本机是采用新型YD系列变速电机带动凹轮减速器来连接炒锅进行转动的。炉膛内采用高温耐火材料制成,保温性能好,经久耐用。该机采用电热管为能源,温度上升快,炒制效率高。

 内包:操作工依批包装指令的要求领取合格饮片和包装用聚乙烯袋。双人复核并记录数量。依批包装指令规定的包装规格进行称量,将称量准确的饮片装入聚乙烯袋内并进行封口。分装后的产品要保证装量准确。同时还应检查是否密封。对不符合要求的用剪刀剪开重新分装。分装后的半成品,放入周转容器内,注明品名、批号,移至下工序  我公司涉及到的所有的品种的内包规格均为1kg/袋。 内包装操作在二楼净化区域内进行,操作人员等相关人员进入要参照净化区的更衣程序进入,按照净化区相应的规程进行操作。

 注意:称量过程中电子秤必须是经校验合格且在有效期内的。

 外包装:本工序的操作场所设在饮片车间二楼,本工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打印岗位班组长从物料管理员处领取本批所需标签类印刷性包装材料进行打印,班组长将每天打印的合格标签类包装材料、废品在下班时交给物料管理员,结存的标签类包材在本批清场时交给物料管理员。

●物料管理员将打印合格的标签类包装材料凭包装指令计数发放,并填写相应记录,外包工序班组长将每天标签类包装材料废品数量退给物料管理员。

● 物料管理员将标签类包装材料废品量当天在质监员监督下进行销毁,并填写相应记录。

●检查包装规格与生产指令是否一致。无误后开始贴签,标签要求端正,位置合适,牢固、批号清晰。依批包装指令将完成内包装后的产品装入箱内,要保证装量准确。箱体清洁、内容不完整的标签不得使用。

●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封箱,贴胶带,贴产品合格证。

●零头包装:执行《零头管理规程》,产品合格证要有标记。

●全部生产结束后对生产现场进行清场和清洁,填写清场记录。

第三节 中药饮片的验证 

(一)含义

验证

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一系列活动。

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包括从生产厂房、设备、设施,使用的物料,生产工艺,中间控制,人员素质,检验方法,清洁卫生,产品性能等一系列活动。

验证的重要性 

1、验证是GMP的重要组成部分 

2、验证贯穿在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中 

3、验证是证实设计、确立文件的过程

4、验证是落实预防为主的主要手段 

5、验证是GMP动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 新版GMP要求的确认与验证:

 第一百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确定需要进行的确认或验证工作,以证明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确认或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 第一百三十九条 企业的厂房、设施、设备和检验仪器应当经过确认,应当采用经过验证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检验方法进行生产、操作和检验,并保持持续的验证状态。

 第一百四十条 应当建立确认与验证的文件和记录,并能以文件和记录证明达到以下预定的目标:

(一)设计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设计符合预定用途和本规范要求; 

(二)安装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建造和安装符合设计标准; 

(三)运行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标准;

(四)性能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在正常操作方法和工艺条件下能够持续符合标准; 

(五)工艺验证应当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 第一百四十一条 采用新的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前,应当验证其常规生产的适用性。生产工艺在使用规定的原辅料和设备条件下,应当能够始终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 第一百四十二条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或厂房)、生产工艺、检验方法等发生变更时,应当进行确认或验证。必要时,还应当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 第一百四十三条 清洁方法应当经过验证,证实其清洁的效果,以有效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清洁验证应当综合考虑设备使用情况、所使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取样方法和位置以及相应的取样回收率、残留物的性质和限度、残留物检验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

 第一百四十四条 确认和验证不是一次性的行为。首次确认或验证后,应当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情况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当定期进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 第一百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验证总计划,以文件形式说明确认与验证工作的关键信息。

 第一百四十六条 验证总计划或其他相关文件中应当作出规定,确保厂房、设施、设备、检验仪器、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检验方法等能够保持持续稳定。

 第一百四十七条 应当根据确认或验证的对象制定确认或验证方案,并经审核、批准。确认或验证方案应当明确职责。

 第一百四十八条 确认或验证应当按照预先确定和批准的方案实施,并有记录。确认或验证工作完成后,应当写出报告,并经审核、批准。确认或验证的结果和结论(包括评

价和建议)应当有记录并存档。

 第一百四十九条 应当根据验证的结果确认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

中药饮片涉及到生产设备及工艺的验证 

一、设备验证:(关键工序)

 中药饮片新设备的验证主要包括设备的设计确认DQ,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性能确认PQ。 设备选型要求

(1)满足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参数要求; 

(2)适用范围和精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要求 ;

(3)设备材质(含工具、容器)表面易清洗消毒、不易产生脱落物,不发生化学反应,不吸附中药材、中药饮片 ;

(4)公司中药饮片生产关键工序涉及设备如:

净制—干燥,切制---润药,炮炙---蒸、炒、煅等设备。

二、清洁验证

 中药饮片清洁验证的清洁依据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版的方法进行验证。

 设备清洁的关键部位必须选择设备的边角,即最容易为固体残留,液体玷污,又不易清洁的地方。

 清洁方法按照相关设备的清洁规程进行清洁。

 清洁验证过程中要注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新版GMP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要求进行验证。

 验证步骤

 1.验证前进行现场检查。 2.外观检查

 2.1 外观检查清洁方法:彻底清洗、擦拭设备内、外表面和死角部位,清除表面活动毛刺,做到轴见光、沟见底、设备见本色、无油污、无积水、无杂物、无药垢,设备内

   

  外表面干净。并对清洁的设备及部件进行感观检查。

2.2 检查方法:在不低于300勒克斯照度的情况下先目视检查设备的所有清洁部位,是否清洁干净。

2.3判定标准:目视无肉眼可见的品种残留或其他残留。3.擦拭法:

3.1取样方法:QA取不易脱落纤维的无菌棉签数只,按《擦拭取样标准操作规程》对关键部位进行擦拭。擦拭过程应覆盖整个表面(不少于25cm2)。按棉签擦拭示意图方法,每只棉签擦完一面后翻转棉签,用另一面再进行擦拭,方向与前一次相垂直(擦拭取样完成后,车间应立即对擦拭部位进行重新清洁)。

3.2用棉签擦拭洗药机的内壁及外表面,无残留物、棉签无药物颜色、灰尘等。3.3清洁有效期的确定:清洁后,没间隔24小时,检查一次,直至污染物接近可接受标准为止,即为清洁的有效期。

三、工艺验证 

1、含义

工艺验证指与加工产品有关的工艺过程的验证; 即指证明工艺可靠性和重现性的验证

FDA工艺验证定义:工艺验证是建立提供特定的工艺能够稳定地生产符合其预定的规格标准和质量特性的高度保证的文件。

2、工艺验证的内容

(1)工艺参数的可控性与重现性; 

(2)收率与物料消耗的稳定性;

(3)中间产品或成品质量的符合性。

3、产品验证

证明全过程的生产按规定工艺所生产的产品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

注意:

(1)有各种操作SOP,包括检验SOP(草案);

(2)各工序确认内容的测试项目应有较强的针对性;

(3)收集数据应仔细、清楚,能反映事实;

(4)慎重选用“最差条件试验”或“极限试验”;

(5)试验有足够的重复次数,证明其重现性。最少不得低于三批的数据。

篇2:GMP车间新版的管理

GMP是国内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2011年3月1日,新版GMP正式发布实施,与1998版GMP相比,内容更详细、更全面,也更具有操作的指导性。新版GMP文件章节强调了良好的文件是质量保证系统的基本要素,细化了文件管理原则,明确了文件管理的范围。

一个制药企业能否良好运行,不能仅仅依靠厂房、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改进,还必须重视软件的管理。软件管理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合理、规范、完整的文件系统,使药品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1、文件管理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的重要性

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证,人员是关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许多药品生产企业在硬件建设方面普遍投入不足,人员素质还未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软件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资源应用角度考虑,GMP牵涉到的这三个基本方面,比较容易改进的是软件和人员,而改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则是软件。由此可知,软件的完善,尤其是文件系统的完善,是我国制药企业进行GMP建设的首要任务。

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系统的主要目的:

(1)提供质量标准。如新版GMP规定,物料和成品应有经过批准的现行质量标准;必要时,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也应有质量标准。按照规定,这些标准的一般内容应包括对物料的描述、取样检验方法、定性和定量的限度要求、贮存条件及有效期等内容。

(2)明确管理职责。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系统,并以完整的文件形式明确规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使生产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按照书面规程进行。

(3)规范生产操作。为达到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目的,首先需要使生产人员操作标准化。因此,企业应当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操作程序用书面文件加以规定,如厂房清洁消毒规程、设备维护保养规程、仪器校准规程等,使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位职工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一切言行要以文件为依据,照章办事,明确责任,避免因语言差错而造成行为上的差错。

(4)跟踪产品情况。生产全过程应当有仪器或手工的记录,并妥善保存,以便于査阅,追溯产品历史。

这些记录包括确认和验证记录、批记录和发运记录等。新版GMP强化了记录类文件的管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部分制药企业只重规程而忽视记录的错误思维。

2、新旧版本GMP在文件管理方面的比较

1998版GMP在新版GMP颁布实施前已实施10年。在这10年中,旧版GMP较好地指导了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但同时也暴露了它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其条款内容过于原则,缺乏灵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且重硬件、轻软件,缺少偏差管理、变更控制等先进理念。而此次修订的重点之一就是细化软件管理,使我国的药品GMP更为系统、科学和全面。

与旧版GMP相比,新版GMP在文件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亮点:

(1)强调了文件管理的必要性。新版GMP的一大特点,即强调管理活动、生产活动都应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要求一切操作按照书面程序严格进行。如第十二条规定严格按各种书面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

(2)明确了文件的范畴。第一百五十八条指出”本规范所指的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记录、报告等“。以往很多企业对于各类文件区别对待,如质量标准、工艺规程不按照文件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记录、报告编制随意,部分类别文件不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等情况。文件范围的明确有助于企业规范管理各类文件。

(3)细化了文件管理流程。从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复制,到使用、保管和销毁,新版GMP进

行了较具体的规范,要求文件内容确切、清晰易读,保管有条理,不得产生差错和混淆。

(4)强化了记录类文件的重要性。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与本规范有关的每项活动均应有记录“,这是保证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活动可追溯的重要途径。新版GMP规定,每批药品都应有批记录,包括生产、包装、检验和药品放行审核等与本批产品有关的记录和文件,并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5)增加了电子记录管理的内容。计算机程控化系统在药品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使电子数据资料的管理成为企业记录管理的一个部分。新版GMP增添了电子记录的相关规范,体现了GMP随时代进步而发展的特点。

3、文件管理流程 3.1文件的起草

3.1.1文件的起草人

文件的起草应遵循”谁用谁起草“原则,由使用部门负责,以保证文件的实用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使用部门的人员从事相关文件的编写工作,一方面可以在编写过程中理解和掌握GMP对自己工作领域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了解文件内容,有助于文件的实施。如设备的维护保养规程由主管设备的专业人员来起草,编写完成后用于规范设备管理人员的维护保养工作,可操作性强。如果编写人员是非专业人员,编制出来的文件往往会与实际生产脱节,使用者与文件的磨合过程也会相对较长。

文件编写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先由使用人员起草,然后交主管部门审核、修改。

3.1.2文件的格式和内容

文件编制时要有统一的格式,这样不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有利于文件的分类、使用和保管。

文头、文尾中应反映一些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版次、页码、文件发布或实施日期、起草部门和批准部门等。

文件内容编排要有可行性,一般正文内容包括:(1)目的:简明扼要地说明制定该文件的目的。

(2)适用范围:该文件适用的范围或应用领域,必要时还应说明不适用的范围和应用领域。

(3)责任者:执行该文件的部门或人员以及对执行该文件负有监督检查责任的部门或人员。

(4)内容或程序:这是文件的主体,阐述管理或操作的详细内容、方法或步骤,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或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5)引用文件:指本文件引用的现行标准和其他文件,列出文件编号和名称即可,以便于参考和查找。

在文件起草的过程中,还应保证其内容与药品生产许可、药品注册批准的相关要求一致。

3.2文件的审核

文件的审核人一般为文件起草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审核人应对文件的内容负责,尤其是对文件的合法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把关。必要时,起草后的文件可由文件管理部门组织会审,会审人员包括文件使用部门负责人和相关管理部门负

责人。如文件经审查需要修改,则通知起草人进行修改,再进行审核。

经审核最后确定的文件,由质量保证部门统一分类、编码。3.3文件的分类和编码

文件按其属性可分为‘指令性文件’和记录’两类。”指令性文件“是执行标准,阐述”如何去完成某项工作“,如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等„”记录“是历史性文件,阐述”完成了什么工作“,如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企业应建立适当的文件分类系统。

文件分类后,为便于识别、查找和使用,应对每一份文件进行编码。编码应遵循系统、准确、可追溯、一致的原则。编码是由文件性质、文件类别号、文件序号、修订次数(版本号)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可用隔开。以下举例说明文件编码的方法:

(1)文件性质:如分别以 STP(Standard Technology Procedure)、SMP(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来代表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操作标准;以RD(Record Document)代表记录。

(2)文件类别代码:文件的类别代码可分别用TP(Technological Procedure,工艺规程)、MM(Material Management,物料管理)等两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3)文件的序号以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表明该文件是该类文件的第几号文件。

(4)文件最后以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文件的修订次数,如“00”表示为新制定文件,“01”表示修订过一次,依此类推。

文件与编码必须一一对应,一旦某文件终止使:用,此文件编码即告作废,不得再次启用。

3.4 文件的批准

文件的批准应由审核人的上一级领导负责。文件的批准人必须与其承担的责任相一致,以保证文件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批准人应在批准文件之时规定文件的生效日期。

起草的文件经过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方可发放使用。3.5 文件的复制和分发

所有文件均由质量保证部门复制。复制时应控制文件的印制份数,其数量按分发部门的数量而定。原版文件由质量保证部门归档保管。

在分发新版本文件的同时应收回旧版文件,并建立分发记录,对文件的去向

进行记录,以便更新版本时旧文件的回收。

文件一经批准,应在文件生效之日前分发至相关部门或人员。

文件分发后,各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培训,保证有关人员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文件内容。

3.6文件的修订

新版GMP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文件应定期审核、修订;文件修订后,应按规定管理,防止因疏忽造成旧版本文件的误用。“

文件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文件一旦经过修改,必须给定新的编码,对相关文件中出现的该文件编码同时进行修订。

3.7文件的撤销和销毁

质量保证部门将修订后文件的复印件分发给有关部门后,应同时收回原版文件并销毁。文件收回时,回收人做相应的回收记录。

销毁文件必须做文件销毁记录。已撤销的文件和过时的文件,除一份留档保存外,原文件不得再在现场出现。对保存的旧版文件应作明显标识,与现行文件隔离保存。

3.8记录的管理

记录是文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详细反映药品生产状况、员工工作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可用于对药品生产过程的回顾与追踪,能够体现企业执行GMP的实际情况。

新版GMP要求,与本规范有关的每项活动均应有记录,如:确认和验证、生产、包装、变更控制、偏差处理、培训等。所有记录至少应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一年,确认和验证、稳定性考察的记录和报告等长期保存,以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活动可以追溯。

同时,新版GMP要求记录真实、清晰、详尽、清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记录的保管和销毁应遵循文件管理规程,不得随意处理。

4、结语

篇3:GMP车间新版的管理

无菌软膏剂是指《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规定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需要进行无菌检查的软膏剂。随着新版GMP的推出, 我国各地药厂、专家、设计人员等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讨论, 力求最彻底地理解新版GMP。本文主要对新版GMP无菌软膏剂生产厂房的理解和设计进行阐述, 结合我国无菌制药厂房的现状, 提出一些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整改升级的意见, 希望对相关的设计人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新版GMP关于无菌软膏剂的相关规定

1.1 新版GMP的推出

我国加入WTO后, 产品出口剧增, “中国制造”已闻名国际, 但我国产品大多数仍为低端产品, 尤其是药品方面, 其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与国际高端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关于如何提升我国药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加快我国制药企业产业升级改造, 已经成为共识。我国1998年版GMP已不能适应药品安全发展的需要, 为了让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 我国参照欧盟GMP和WHO GMP修订了2010版GMP, 并于2011年发布。事实上, 新版GMP推出多年来, 我国整个制药行业产业升级加快, 药品生产更规范、质量更高, 部分产品质量已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 关于无菌软膏剂的相关规定和解读

新版GMP关于无菌软膏剂规定:无菌药品的生产操作环境可参照最终灭菌产品生产操作环境 (表1) 、非最终灭菌产品生产操作环境 (表2) 中的示例进行选择。

注:[1]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灌装速度慢、灌装用容器为广口瓶、容器需暴露数秒后方可密封等状况。[2]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配制后需等待较长时间方可灭菌或不在密闭系统中配制等状况。

从新版GMP规定中可以看出, 属于可最终灭菌的无菌软膏剂, 其配制、灌装、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最终清洗后的处理工序均可在C级洁净环境下完成;而属于非最终灭菌的软膏剂就必须采用无菌生产工艺。

2 我国无菌软膏剂生产的现状

目前, 我国很多制药企业并未严格执行新版GMP关于无菌软膏剂的规定。有些制药企业将无菌软膏剂品种置于C级或D级洁净环境下生产, 甚至与一般软膏剂一起生产, 成品并未严格执行最终灭菌工艺, 而是采用添加抑菌剂达到目的。抑菌剂大多数有副作用, 对药品质量和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有些产品甚至造成了质量事故, 所以避免添加抑菌剂已成为制药行业的共识。若要不添加抑菌剂就生产出无菌软膏产品, 则需要各制药企业根据无菌软膏剂的特殊性, 结合新版GMP, 革新无菌软膏剂的生产工艺。

注:[1]轧盖前产品视为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2]根据已压塞产品的密封性、轧盖设备的设计、铝盖的特性等因素, 轧盖操作可选择在C级或D级背景下的A级送风环境中进行。A级送风环境应当至少符合A级区的静态要求。

3无菌软膏剂的特殊性及生产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无菌软膏剂既有一般软膏剂的通性, 又有无菌制剂的特性, 其原辅料多含油脂性物质, 部分原辅料不能采用无菌原料, 有些产品配制后不能通过过滤除菌, 还有些产品不能通过高温灭菌。无菌软膏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尘埃粒子, 其操作区在动态下不容易达到规定的洁净度, 因此其生产环境与注射级的无菌产品不同, 无菌软膏剂的生产过程更强调无菌控制。

无菌软膏剂可供选择的生产工艺方案不多, 各生产企业应根据规范和产品自身特性选择最经济的生产工艺方案, 依据配制和灌封这2个核心工序所处环境的洁净级别划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C+C:将配制工序和灌封工序均置于C级洁净环境下, 然后生产成品采用最终灭菌工艺, 内包装材料使用一般内包装材料, 这是最经济的生产方案。

(2) C+A/B:将配制工序置于C级洁净环境下, 而灌封工序则置于A/B级洁净环境下, 配制后采用过滤除菌或其他除菌方式, 如熔融、巴氏灭菌等, 内包装材料使用经过离子辐射灭菌的无菌内包装材料。采用这个方案的主要原因是所采用的原辅料不能用无菌原料, 且其生产成品不能采用最终灭菌工艺。

(3) A/B+A/B:将配制工序和灌封工序均置于A/B级洁净环境下, 内包装材料使用经过离子辐射灭菌的无菌内包装材料。采用这个方案的主要原因是所采用的原辅料能用无菌原料, 但配制后不能采用过滤除菌或其他除菌方式, 且其生产成品不能采用最终灭菌工艺。

4 无菌软膏剂生产各工序的设计

4.1 称量备料

新版GMP规定称量工序需要单独的房间和有效的除尘, 目前的方法是采用负压式称量罩解决除尘问题。如果称量工序在A/B级洁净环境下, 则采用带灭菌功能的无菌称量罩解决除尘问题。

4.2 物料转移

在A/B级洁净环境下生产的无菌软膏剂, 一般采用RTP (快速传递口) 无菌传递系统进行操作, 可保证物料等进行无污染风险转移。

4.3 配制

配制工序属于无菌软膏剂生产的核心工序。在A/B级洁净环境下的配制罐应带有CIP (在线清洗) 和SIP (在线消毒) 系统。因A/B级洁净环境下不能设置地漏, 所以配制罐的接管尽量短小, 阀门应置于A/B级环境外, 且采用自动控制系统。

4.4 除菌

配制后采用过滤除菌或其他方式除菌, 过滤除菌可用两级除菌过滤器 (0.22μm) 过滤药液, 最终的除菌过滤器应当尽可能地接近灌装点, 并采用热处理方法来弥补除菌过滤的不足;不能过滤除菌的产品采用高温熔融、巴氏灭菌等方式进行除菌。

4.5 灌封

灌封工序也属于无菌软膏剂生产的核心工序, 应采用自带A级层流封闭系统的灌封设备, 可减少灌封过程中操作人员对核心工作区的干扰。未自带A级层流封闭系统的旧式设备, 可通过在设备上方增加局部A级层流罩并采用玻璃罩或垂帘进行封闭。

4.6 半成品传出

半成品传出B级区可通过输送带传出或自带层流的传递柜传出。采用输送带传出方式应在B级洁净区与一般区之间增加一级缓冲间 (气锁室) , 气锁室外增加过渡区, 过渡区应送洁净风, 其静态应能达到C级或D级洁净度。

4.7 物料和内包装材料传入

新版GMP规定, 所有传递进入无菌生产区的物料和内包装材料均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而由于其外包工序位于非洁净区, 包装外表面受到污染, 所以应采用双扉的臭氧灭菌传递柜或过氧化氢蒸汽灭菌传递柜对其表面进行灭菌传递。另外, 由于无菌软膏剂强调的是无菌而不是尘埃粒子控制, 因此, 物料和内包装材料可以直接从一般区传递进入无菌区。

4.8 A级区在线监测

由于无菌软膏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尘埃粒子, 其A级操作区在线监测不容易达到要求, 很容易出现偏差, 而无菌软膏剂生产更强调无菌控制, 因此, 生产企业应对偏差进行分析, 对产品质量不会有影响的偏差是可以接受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药监部门对制药生产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的情况, 制药企业要生产出符合2010版药典要求的无菌软膏剂, 应尽量避免添加抑菌剂, 根据新版GMP要求和产品自身特性选择最科学、最经济的生产工艺方案, 并对旧车间进行改造, 使生产过程更规范、更科学。

摘要:在对新版GMP研究及无菌软膏剂理解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无菌软膏剂生产车间的现状, 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整改升级的意见, 对实施新版GMP无菌软膏剂车间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版GMP,无菌软膏剂,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S]

[2]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S]

[3]GB50073—201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S]

篇4:GMP车间新版的管理

【关键词】新版GMP认证;药品企业;药品质量;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81-01

药品生产包括中药产品、生化药品、化学原料及制剂的生产,步骤精密,专业性强。GMP认证的实施要求企业淘汰落伍的管理办法,优化生产管理队伍建设,改善生产观念、工作方式、队伍建设。新版GMP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等新概念,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建立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实施风险管理,以科学和风险为基础落实新版GMP认证标准,强化药品质量。

一、对新版GMP认证的解读

GMP认证是我国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GMP的实施对于强化药品监管、提高药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在新版GMP中,质量管理体系这一概念得到了突出,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配备足够的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1]。通过GMP认证,药品生产企业得以控制生产中的差错、混淆、污染,实现了药品生产系统的完善及提升,对质量管理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版GMP认证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

首先,新版GMP认证有利于促进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新版GMP认证的标准是参考欧盟GMP文本制定的,对原料药标准的规定也参考了ICHGMP标准,这有利于我国药品企业向国际化发展;

其次,新版GMP认证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集中发展,药品质量不佳,经济效益不好的药品生产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大型药品生产企业吞并中小药品生产企业将促进药品产业的集中和规范;

再次,有利于优化药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新版GMP要求药品生产企业的各项管理标准、质量标准必须与注册申报标准一致,这将大幅度提升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体系的运作水平,促使药品生产企业各项检测、条例的清晰[2]。

2.不利影响

首先,增加企业耗资,新版GMP认证对企业管理体系、硬件设施的要求有了大幅度提高,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更新,这对于大型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影响并不大,但对于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经济开支;

其次,增加企业人力成本,新版GMP认证对企业人员的资历、学历、经验都有了明确要求,而聘用更专业的人才必然会增加企业耗资。同时,药品生产企业在各种专业培训中的花费也会大大增加;

最后,验证成本、质量管理费用的增加,新版GMP认证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更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在验证方面的投入也会大大增加,有研究人员曾估计,新版GMP认证实施后药品生产企业的验证成本能够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三、新版GMP认证后药品生产企业的管理措施

1.全员参与,塑造质量文化

新版GMP认证强调了全员参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不仅强调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的参与,还强调了企业质量负责人、质量受权人、企业法人的职责,促使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更为全面。通过新版GMP认证后,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在线QA管理制度,在产品的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全面控制药品质量,在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中提升全体员工的质量控制意识,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质量文化[3]。

2.风险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新版GMP实施前,药品生产企业缺少风险评估方法,而新版GMP认证则增加了质量风险管理这一概念,并强调了两个原则:(1)质量风险评估要基于科学知识,且要与患者相连接;(2)质量风险管理的形式、投入等应与风险等级相符合。通过新版GMP认证后,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将硬件设计、人员培训、物料管理、药品研发等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中,产品质量分析、变更控制、偏差处理等都应与风险管理结合,将风险管理变成质量持续管理的重要部分,及时发现制约药品质量的因素,防范药品质量事故,保障药品质量。

3.加强教育,提高员工素质

新版GMP认证对药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以此为依据继续完善培训体系。首先,对各部门的人员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哪些人员最需要接受培训,根据其实际水平制定培训计划;其次,丰富培训方式,利用情境培训、实际操作培训、经验传授等方式提高被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再次,建立培训师档案,定期对其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优胜劣汰,确保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持续性[4]。

4.完善评估,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

新版GMP认证对药品企业的生产区环境、生产原料等进行了规定。首先,药品生产企业应对各关键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及早采取控制措施;其次,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药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艺水平;再次,通过文件回顾、物料回顾、产品质量回顾等办法纠正以往存在的问题,也可通过PDCA模式来强化技术管理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新版GMP认证为药品企业提供了规范的管理办法,使所有药品生产企业都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生产,其能够消除药品生产企业的不足,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在通过新版GMP认证后,应继续以动态管理的方式不断完善,使自身在药品贸易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覃向阳,赵倩.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认证后加强管理的建议[J].中国药业,2012,21(18):5-6.

[2] 申丽莎,胡启飞,陈国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在我国的实施与展望[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0(01):33-37.

[3] 陈晓莉.从“齐二药”、“欣弗”等药害事件分析药品生产和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事,2015,22(10):871-873.

篇5:新版GMP风险管理之我见

药品质量风险是药品生命周期内有关质量方面危害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二者的结合。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风险管理,其核心就是对药品的受益-风险进行分析,确保为治疗某种疾病而摄入一种药品的受益超过该药可能带来的风险。

目前,国际通行的几大制药法规如cGMP、EUGMP、ICH等,对质量风险管理都有具体的要求。新版GMP亦明确:“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FDA和欧盟都在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新版药品GMP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超标(OOS)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这些制度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等方面,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生产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其中,物料部分强调了对供应商的管理,供应商要进行审计,要有质量审计和评估的系统,要求对原辅料供应商进行现场的考察。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章节,增加了变更控制和偏差处理,纠正和预防措施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也是这次增加的,这几个方面交叉在说一个词:质量风险管理。这是以前没有强调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目的是通过涉及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因素、存在问题的系统归纳、分析总结,从而采取有力可行措施,解决问题,确实保证药品质量。质量风险管理是通过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将药品质量的风险考虑全面,加以预防和杜绝。前者是需要解决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后者是预期、分析,加以防范,减少和避免质量风险因素。

根据国外经验,风险管理流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回顾。而在不同的过程中,将通过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评估、控制和回顾风险,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应当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并行的组成部分,企业须建立相应机制,审核或监控各种事件,并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所有的风险,包括已有风险和确认新提起的风险。会议主题可包括:现有风险的回顾;风险缓解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对产品结果的回顾审核;产品回顾;环境回顾;变更控制、偏差、审计及调查发现的新风险的讨论确认等。

陈刚

049009106

篇6:GMP车间新版的管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车间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生产辅助用品等物资的管理。

2.职责

班长:依照该程序进行领料、退料。

车间物料员:依照该程序进行车间物资管理。

QA现场监控员:依照该程序对车间物资管理过程进行监控。

3.内容

3.1.领料

3.1.1.车间物料员根据批生产指令、批包装指令填写《车间物料领料单》(每次只能备一批

产品所需的物料),一式两份,由车间主任、QA现场监控员核查后,交库管员按单备料。

3.1.2.由车间物料员依据领料单对库房所备物料进行逐一核对、检查,要求物料包装清洁、完好,品名、规格、数量相符,有检验合格报告书。

3.1.3.领取印刷性包装材料时,除进行以上复核外,还要与相同版本的包材标准样张核对、检查,要求物料编码正确,印刷字迹、图案清晰,无明显色差,尺寸大小相符。

3.1.4.由转运人员按《转运SOP》将物料转运至车间。

3.1.5.由车间物料员按《物料进出一般生产区SOP》和《物料进出洁净区SOP》,将物料转

入中间站,并及时填写《车间进出站台帐》。有洁净度要求的原料、辅料需分零的,由库管员和车间物料员在车间洁净区内的称量间进行物料的称量、发放,并填写《称量原始记录》,多余的物料由库管员包装好,并填写好《桶笺》,送回库房保管,及时填写《物料分类帐》及《货位卡》,注明称量损耗量。

3.2.中间站/暂存间管理

3.2.1.物料员参照《库房物料管理程序》进行中间站/暂存间管理,及时上、下帐,做到帐、卡、物相符。

3.2.2.中间体管理

3.2.2.1.据生产工艺要求,由物料员请验。

3.2.2.2.依据检验结果,并经QA现场监控员确认,合格者,发至下工序;不合格者,执行《不

合格品管理程序》。

3.2.3.零头物料管理

3.2.3.1.处理执行《零头物料处理SOP》。

3.2.3.2.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的零头

 按品种、批号码放于相应货架上。

 同品种或同规格的下一批号生产时,物料员将零头发放至相应工序使用。

 转换品种、规格时,由物料员对零头物料中与下一品种生产无关的物料进行盘存,经

QA确认合格者,退还库房;不合格者,转入车间不合格品库/区,按《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处理。

3.2.3.3.外包装成品零头管理

 随同批成品寄库。

 同品种、同规格的下一批号生产时,与该批的产品组成合箱,在批生产记录中、装箱

单及外包装、产品合格证上注明。(合箱仅限两个批号)

3.2.4.不合格品管理

3.2.4.1.转入车间不合格品库/区。

3.2.4.2.大量质损的物料(超过5‰)经QA现场监控员确认(必要时取样检验)后,填写《车

间物料退料单》,退还库房。

3.2.4.3.其余的按照《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并填写《待处理物料台帐》。

3.3.中间站/暂存间发料

3.3.1.经检验合格和QA现场监控员确认放行的物料方可出站。

3.3.2.不合格、待验物料不得发放。

3.3.3.由班长根据批记录,到相应中间站/暂存间领取物料。

3.3.4.领料人核查物料无误后,双方在批记录上签名,完成交接手续。并由物料员及时填写

《车间物料进出站台账》。

3.3.5.发放经QC检验的中间体,须附上检验合格报告书。

3.3.6.印刷性包装材料由物料员计数发放,领用人逐一点数,并与标准样张核对,无误后,履行交接手续。

3.3.7.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现场的物料须摆放《物料标志卡》,标明物料编码、物料名称、物料批号、数量、加工状态、件数等内容。

3.4.车间物料入中间站/暂存间

3.4.1.物料员依照批记录核对物料的品名、规格、数量相符,且包装完好后,由双方在台帐、批记录上签字,完成交接手续,并由交料人将物料转入中间站/暂存间指定位置。

3.4.2.成品由物料员到操作现场检查,要求品名、规格、数量、包装质量、有效期、批号与

批生产记录一致,无误后,由操作人员运至成品库存放,物料员填写《寄库通知单》办理寄库手续,并在接到库管员发放的《入库单》后及时填写《车间成品入库台帐》。

3.5.退料

3.5.1.范围

3.5.1.1.生产中发现的质损(即质量不符合工艺要求)物料

3.5.1.2.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的零头

3.5.2.将零头物料包装好,称量,附上《桶笺》,并填写《车间物料退料单》,经QA现场

监控员确认后,退回库房。

3.6.其它物资管理

3.6.1.领用

3.6.1.1.物料员填写“领料单”(一式3份),交车间主任审批。

3.6.1.2.物料员将审批后的“领料单”交予相应库房的管理员,按单领取,并根据“领料单”

第一联登记车间的物资台帐。

3.6.2.发放

物料员将所领物资发放给需用人,并履行签收手续。

4.相关文件

《库房物料管理程序》

《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称量原始记录》

《车间物料进出站台账》

《待处理物料台账》

《寄库通知单》

《桶笺》

《车间物料领料单》

《物料标志卡》

上一篇:学校教务处处长竞聘演讲辞下一篇:绿植领养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