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2024-04-16

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通用10篇)

篇1: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铭记历史·扬爱国主义精神” —— 北京大学深圳研 究生院研究生会常代会破冰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 70周年,为深切缅怀抗战英烈的光辉业绩,培养和增 强新吸纳和加入的常委会的新人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 责任意识,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激 发 “ 新人 ” 和 “ 老人 ” 们共同的, 更深厚的爱国主义热忱, 弘 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建设,激发青年们奋发成才、报效祖国的热忱。研 究生会常务委员会特举办以“铭记历史〃扬爱国主义精 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暨常代会破冰活动。

二、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 重大意义,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功绩、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抗战精神,奋勇前进争取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引导新青年们在活动中重温历史, 深刻认识历史、感悟历史、不忘历史、勿忘国耻、以史 为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青年的忧患意识及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到民族复 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此外,在“铭记历史”之刻,通过“破冰”活动充 分搭建同仁之桥,同志之情,使新鲜血液尽快融入到常 代会的大家庭,熟络各部门同事,使新进力量尽快熟悉 各部门具体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工作,让新兴成员尽快 通晓和达成常代会的工作精神和共识,提升内部凝聚力 和团结力。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2015年 10月 24日 — 25日 活动地点:深圳市革命烈士陵园、大鹏所城

四、活动人员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全 体成员

五、活动内容及安排

1.勿忘历史 —— 深圳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敬献花 圈活动

(1地点简介:深圳是广东省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 之一,又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具有 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深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陵园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芳名亭、革命烈士纪念 馆等有很好的爱国教育之用。

(2活动安排:10月 24日早 9:00— 10:15,在深圳 革命烈士陵园,组织常代会全体成员到烈士陵园开展 “ 让 历史告诉我们 —— 爱我中华报效祖国 ” 主题活动。进行参 观、瞻仰,向抗日烈士等革命先烈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活动前期准备 主要负责部门: 主要物资准备: 2.红色记忆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 70周年系列座谈会

(1活动地点:(2 活动安排:10月 17日早 10:30— 12:00开展 “纪 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系列座 谈会”。以“我心中的红色记忆”为主题,分两部分开展 活动:第一,各部门派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主题演讲;第 二,就主题演讲、个人经历、背景知识或具体感受等进 行自由发言。

(3活动前期准备 主要负责部门: 重要事项准备: 3.激情岁月 —— 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展映展播(1活动地点:(2 活动安排:10月 24日下午 14:00— 17:00开展 “ 激 情燃烧的岁月电影展播 ” ,观看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水准 的纪念抗战胜利的影视作品或以抗战题材为主题的爱国 主义影片。

(3活动前期准备 主要负责部门: 4.峥嵘岁月 —— “一战到底”历史知识竞答竞猜环 节(1活动地点:(2活动安排:10月 24日晚 19:30— 21:00以“忆 往昔峥嵘岁月”为主题,以丰富新青年历史底蕴,开拓 思维为目的,以“一战到底”的活动方式进行竞答竞赛, 以中共党史、抗战历史等国内外历史事件为竞答的主要 内容,开展此项主题活动。

(3活动前期准备 主要负责部门: 活动事项安排: 5.红色之旅 —— 深圳大鹏所城参观游览

(1地点简介: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 防军事要塞,有着 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 恩爵、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深圳今 又名“鹏城”即源于此。大鹏所城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活动安排:10月 25日 9:00— 16:00在深圳大鹏 所城进行参观游览,主要参观城门楼、振威将军第、县 丞署、关帝庙、候王庙、赵公祠等景点,以及史迹展、赖氏族展等展览。让常委会成员对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 海防军事要塞等有所了解和知晓。

(3活动前期准备 主要负责部门: 活动事宜安排:

六、活动宣传

活动结束后通过南燕之声等微信平台对活动开展的 情况进行详尽、创新的报道。

七、经费安排(一交通费

车费:850元×2(天 =1700元(二食宿费

人/天:50(含 24 日午、晚餐,25 日早、午餐)50×55(人)×1.5(天)=4125 元

(三)其他:500 元 总计:6325 元

篇2: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大家好!

当球王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时,有位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贝利回答说:下一个。努力追求下一个目标也是我的人生信条。我是来自2015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七号候选人姚钰。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学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委员!

初入大学,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我加入了学生组织,近两年的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使我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工作能力也提升了许多。我现任班级生活委员,校学生会女生部副部长,回首从干事到副部长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感受到的是学生会这个集体带给我满满的正能量。在校期间我荣获一等奖学金两次,二等奖学金一次,曾参加党代会、学子之星、秋之韵等十余项大型活动,这让我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我深知:学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是学校思想育人的重要平台,同时是学生会下设的一个监管机构,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学生干部工作。对于我来说,作为学生干部无论身在哪个组织,都代表着全校大学生形象,然而职责也只有一个就是“本着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原则为全校同学服务,所以我愿意做好这助手,当好这臂膀,更愿做一个改革者,为伟大的学生工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我有幸当选,我会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自我完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榜样

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恪守本心。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监督他人,同时也能很好的受他人监督。

二、队伍建设方面。要全面培养重点选拔人才,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学生会执委会的工作。对各学生组织的委员进行工作考核,防止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现象发生,同时设立相关调查部、暗访组、匿名投票箱。对群众多次举报的学生干部,调查了解情况,一经核实,有权罢免其所任职务。

三、群众基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本着“服务同学”的宗旨,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要切实扎根到同学中去,让全校同学真正的意识到常务代表委员会是为全校同学服务,代表全校同学形象,维护全校同学切身利益,接受广大同学监督与建议的一个机构。

以上是我对工作的初步设想,对于我来说常务代表委员会委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坚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老师们同学们,如果你们对我以往工作表示满意,请继续相信我支持我,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为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3:合唱教学活动中的集体主义教育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合唱是集体艺术活动,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参与者为共同的标而努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审美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唱对集体主义意识培养的作用

1、合唱艺术

合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 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 同时演唱一首歌曲的艺术活动, 是音乐、文学与演唱的结晶, 是一种互相配合、协作的集体艺术活动。合唱不讲求个性的张扬, 而是要把个人的歌声融合到合唱团的整体声音之中。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和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 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 它能够培养人们的音乐素养, 提高声乐演唱技巧, 更是体现集体协作能力极为有效的形式。

2、合唱艺术的作用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 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 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开展合唱教学, 演唱高尚、健康的合唱作品, 可以净化心灵, 追求美好, 学会控制, 增强自信, 增强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

(1) 服从集体。合唱中声音的个性膨胀是忌讳的。合唱的音色、音量、力度、音准、节奏来不得半点个人随意, 演唱中的气息、吐字、行腔及情感的表达也要在共性中得到统一。这也是一名出色的独唱演员不一定是优秀的合唱队员之原因所在。合唱首先要适应整体的需要, 不断收敛自己的个性, 控制自己的声音, 不能过分张扬、随意、任性, 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2) 表现自我。合唱中的合作与独立是辩证统一的。合唱要求参与者既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和能力, 又有独立的声部表现能力。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 又要配合不同的声部, 当多声部交织进行时, 合唱者应具备唱好本声部以表现整体音乐效果的能力。经过长期合唱训练的人, 一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整体感和独立的声部观念, 而且感觉敏锐, 分辨力强, 在表现自我的同时, 体现整体音乐效果。

(3) 体会做人。合唱是一种集体创造美的活动, 合唱将教会学生集体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 对待他人, 对待工作, 对待生活, 使他们养成一种宽容与慈爱的情怀。合唱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人才, 促进社会道德风尚趋向和谐具有深远意义。

三、合唱过程的集体主义教育

1、教师引领

合唱教学能充分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 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追求。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是合唱要求达到的效果, 它与齐唱、独唱、对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 其艺术内涵更为丰富。

(1) 教师是楷模。教师是合唱教学的组织者, 应有高尚的师德, 热爱教育事业, 有强烈事业心, 在教学中以亲切、乐观的教学情绪和热爱音乐的精神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合唱观念与意识, 是合唱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前提。

(2) 教艺是先导。合唱教师除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 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合唱指挥能力外, 还应该具备教学组织能力, 通过积极、灵活、有效的教学实践, 在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热爱及接受规范教育的同时, 在使学生接受和欣赏音乐美的过程中, 在提高学生合唱水平的同时, 感受集体合作的快乐, 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先决条件。

2、从过程中感受

音乐教学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形象来教育人, 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和认同过程。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欣赏和教唱, 提高学生对合唱歌曲的欣赏能力, 通过适当的音乐辅垫和情景诱导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意境, 在经过多次组合的过程以后, 让学生感受集体合作由不适应到适应再到愉快再到成功的喜悦, 是从过程中体验集体主义。

(1) 个性与共性。独唱与合唱都要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 但前者注重个体声音个性的自由表达, 后者需要统一群体的音色, 要求共性的表现, 合唱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在多声部合唱中, 必须保证各声部音色的统一和稳定。每个人必须适当控制着把自己的声音“隐藏”在大家的声音里, 让学生从合唱过程中控制自我, 维护整体。

(2) 分与合的统一。合唱时各声部的音准、节奏、音色等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到合唱的效果。因此, 分声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自唱旋律音准、节奏的基础上合唱旋律, 在合唱时再调整音色, 为教师分组、分步指导提供了条件, 以达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3) 声部人员配置就像社会分工。在分声部的时候, 同、异质学生要均衡分布, 不能将“精兵强将”集中在某一声部, 造成声部实力不均, 根据实际情况在合唱过程中, 对参与人员进行随时调整, 逐步形成较为均衡的人员配置, 也让学生在调整中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这就像社会对人的分工一样, 每个人都在自己最适合的岗位上, 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 也是集体主义要求做到的。

四、合唱过程集体主义的培养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提倡的, 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守的人的行为规范准则。在合唱教学过程中, 应当在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艺术美, 理解美的本质的同时, 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与齐唱、轮唱、领唱和对唱过程, 感受音乐艺术魅力并从中感受愉悦的同时, 培养合唱队伍团结统一的精神要比合唱本身更有价值。充分利用合唱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引导和培养, 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团结意识、集体意识、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有一个大的升华, 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2]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2]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吴承旋, 吴安声.合唱指挥法教程[M].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2.[3]吴承旋, 吴安声.合唱指挥法教程[M].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2.

篇4: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对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很有兴趣,都会积极参与。在活动的开始,我思考了很久。什么是爱国主义?这个名词好像离我们很远。在老师和电脑的帮助下,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热爱祖国、支持祖国发展就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爱国主义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伟大的抗战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向上;凝结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更是我们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同学们,我们要把爱国主义铭记在心。今天的和平与繁荣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像烈士那样,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爱国情怀,要让中华民族兴盛起来。

我们要牢记历史,也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地向着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勇往直前!

这些,就是我参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些感想。

篇5: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极易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 其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开展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逐步认同, 从而坚定信仰、增强自信、提升自我。

2. 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综合性的, 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信息高速发展和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现状时, 理性地解决心存的疑虑和思想的混乱, 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 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

3.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不足, 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反馈。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 帮助其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

1.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纳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 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入日常教学计划, 安排专职教师负责, 在教学时间和经费保障的前提下, 向学生全方位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 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 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实际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摆正努力方向,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3. 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创新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在平时, 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活动中, 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化和专业化, 整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开展, 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强、思考研究能力强、业务熟练相结合的专业队伍, 从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思路, 解决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

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点

1. 紧密结合形势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形势不仅要符合大学生成长的需求, 还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 真正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神圣职责担负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 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的创新。

2. 坚持基本原则

一方面, 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切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尊重学生的选择、建议和行为;另一方面, 充分尊重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对活动不断进行规划和改进, 确保每一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

3. 构建科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和组织体系。一方面, 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加强对党的理论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认识;另一方面, 要逐步形成上级机构领导, 各级单位负责, 具体小组实施, 人力物力齐保障的组织体系, 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4. 吸引广泛参与

此项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 用信息网络的方式方法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活动中, 在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胜宏.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篇6:让聋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组织领导聋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好办法。

2012学年,我们精心设计引导聋生参与以下活动。

1、与先进人物对话交流我校邀请了云南残疾人运动会十佳运动员之一的黄文涛来校作“自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彩报告,并接受我校学生的采访。经过对话,交流,优秀残疾运动员最多金牌,为国争光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教育了聋生。

2、参观工厂、社会。全校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自来水厂,考察、了解了水厂的发展简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3、举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演讲比赛”各班同学认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推选一名用手语讲故事的能手参加全校比赛。演讲会上,“程门立雪”、“铁杵成针”、“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一个个小故事,通过参赛学生生动的手语、丰富的表情演示出来吸引了在场每一位师生。

4、召开爱国主义主题班会。以美术专业2年级班的《心中的长城》为首,各班聋生纷纷自行设计、召开了一个个各有特色的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同学们运用诗歌、小品表演及绘画等多种形式,讴歌祖国与家乡的巨大变化,把爱祖国同爱家乡、爱上海、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结合起,提高了认识,振奋的精神。

5、坚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我校坚持举行每星期一早晨及重大节日早晨的国旗升旗仪式。全校师生员工参加国旗升旗仪式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大家用手语齐“唱”国歌,学生党支部书记作简短讲话,重温国旗图案的含义,缅怀先烈。激励全校师生奋发进步,为国增添光辉。

6、排练文艺节目,组织艺术节活动。我校艺术团的手语歌舞《我的中国心》、《我的祖国》均达相当水准,在市、区获奖。我们还要求每个班级都排练爱国主义内容的小品、舞蹈节目,举行了全校艺术节会演。这样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陶冶了爱国情操。

通过鼓励聋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及政治上进心。良好的校风学风正在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新成绩。在组织引导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1、“灌输”与“参与”两手抓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取得实效高效。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政治课、校班会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等内容的系统教学、“灌输”。也需要“设计教育活动”,组织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还需其他一些工作的配合。聋青年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日益增长着参与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组织聋生“参与”活动,与对聋生教学“灌输”这两种形式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结合,运用得好对聋生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兴我中华的社会责任心是有利的。

2、对教育活动要精心设计对参与投入要热情引导注意适合聋青年身心发展特点。例如“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中要注意不是让聋青年消极的做“听众”、“观众”,而是事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内容让他们准备好采访,考察提纲,与报告者或考察单位进行主动积极的交流活动。

3、爱国主义教育应与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现阶段爱国就是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祖国。因此,爱国,也就是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事业。爱国不尚空谈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集体维护并增进集体荣誉,直至维护国格,努力学习,工作,为国争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上接第153页)问题学生通常不容易被老师喜欢,甚至会引起某些教师对他们的忽视、歧视;而问题学生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问题”而对教师采取疏离、逃避甚至对立的态度。这样不协调的师生关系又会进一步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问题学生要给予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爱,要把这作为转变教育思想、提高师德水准的重要内容和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重要因素。只有与问题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才能更有效地教育这些学生,从而才谈得上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建立一个良好班风的班集体。

6、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问题学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问题学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和问题学生谈心,时时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总之,“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和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困难而艰巨的工作,但如果老师善于把握契机,巧妙地运用心理教育手段,用我们的耐心、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勇敢地承担起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问题学生”就一定会有根本性的转化。让我们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加强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 《浅谈班级管理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读写算,教研版)

[2] 《德育评谈》 糕秋生

篇7: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在信息化时代应对学习怎么下定义?为什么建构主义如此受青睐?答案就是:信息化时代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简单来讲, 就是学习者自行建构学习意义的有效学习环境。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要成为应用技术的主体, 并需要为学习者创造能够自动引发学习动机的, 能使学习者“寓学于乐”的娱乐性环境 (Engestrom, Y., 2000) 。目前, 已成为重要学习环境或学习媒体的教育游戏可谓最理想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娱乐学习环境。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教育游戏, 是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来设计的。

在最近出版的B e y o u n d Constructivism一书中, 作者Winn提出:“当前, 我们需要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反思。我们在研究建构主义时, 应加深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是怎么发生的, 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 怎么学到的, 如何把这一学习过程具体、情境化地表现出来。”Winn还指出, 在研究建构主义时, 应更加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是否实际发生 (Winn, W., 2004) 。

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学习理论之一, 但是到目前为止, 人们似乎只沉迷于它的理想境界, 而忽略了它所具有的致命弊病, 即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于随意, 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难以估量和做出正确的评价等。我们还需通过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建构主义。

鉴于此, 本研究以活动理论、主义学习理论为哲学的、认识论的思维框架, 分析这些理论所蕴涵的对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启示。

活动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活动理论认为, 学习是表现学习者具体活动的一种现象, 即思考和行为是一致的, 而活动和意识成为学习的中心机制。认知主义者的主张则与此相反, 认为学习是脱离学习者的行为而先行的。在游戏世界中, 玩家在愉悦于游戏的过程中懂得新的事物, 在直接参与游戏之前, 玩家不刻意去理解游戏内容。玩家的意识和思考在玩游戏时以及活动的过程中自动发生。总之, 活动理论主张, 学习者的活动跟游戏中玩家的活动很相似。因此, 根据活动理论, 把游戏中玩家的行为当做学习活动来分析, 是设计教育游戏的恰当的理论框架。教育游戏需要在游戏中明确地设定教育目标。此时, 活动理论可以成为能够确定目标的理论依据, 即活动系统6个要素就是拟定理论分析框架的主要因素。依据这一分析框架来分析游戏中玩家的活动过程, 以此作为思考的立足点, 我们可以分析和归纳活动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基点启示。

就如Jonassen和Rohner-Murphy所主张的, 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设计中, 要聚焦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 基于意图性、历史、文化、使用工具来仲裁有意义的意识过程或者个体的自我反思是根据活动理论进行教育游戏设计的基本观点。 (Jonassen, D.H., 2002) 。

活动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提供如下借鉴。

1. 教育游戏必须以学习者通

过玩游戏形成的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为依据。设计教育游戏时, 应考虑设计对于学习者有意义的游戏性活动。学习者玩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是无意识的。因此, 游戏的过程中应蕴含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潜在的思考过程及其联系性。多样的游戏体裁中, 发现、探究、问题解决型内容的教育游戏最能反映上述游戏设计思想。还有, 在冒险性游戏的探险要素、RPG游戏的任务形态和基于模拟类的游戏中, 学习者通过玩游戏来持续地提高战略性思考能力, 所以在设计此类游戏时, 活动理论可以成为游戏设计的恰当理论框架 (Kim, B, K, 2004) 。

2.设计游戏时, 必须考虑到社会脉络实践的真实活动要素。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学习者所经历的游戏性行为, 使之迁移到现实中的能力, 是基于活动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所追求的教育价值。

3.在教育游戏设计中, 应用活动系统从教师、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游戏, 并探索要素之间潜在的矛盾, 改善要素之间的不均衡关系。

4.活动系统中的6个要素与游戏中的工具、项目等因素相联系时, 根据联系范围和水准考虑游戏的水准和工具的水准, 是基于活动理论的游戏设计应考虑的重要部分。活动系统支持6个要素及其他所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 设计游戏时, 必须探索如何把部分相互作用的活动要素与游戏水准、工具水准联系起来。

分散认知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分散认知 (D i s t r i b u t e d cognition) 理论是由Hutchins最早提出的 (Hutchins, E., 1999) 。分散认知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与认知并不是只属于个体的, 而是由统属于环境的事物、个人、工具所分散作用形成的。即人所研究的包括高尖端技术在内的多样事物都是为发展人的能力而开发的。因此, 除了人的认知活动和能力之外, 还应研究扩张人类认知能力的作为认知工具的技术。认知分散时, 学习者的自我概念随专家的概念化而收敛 (coneprual change) 。此时, 分散认知中的人工物件 (artifacts) , 既可以扩张人的认知能力, 又可以提供认知残余 (cognitive residue) 。分散认知与情境认知也有联系性, 情境认知理论所主张的知识并不是只属于某个个体的知识, 而是在共同体中相互作用的, 与周围同伴的相互沟通中显现的社会构成物。这在分散认知中被区分为个体分散认知 (individual distributed c o g n i t i o n) 和社会性分散认知 (social distributed cognition) 。

上述分散认知理论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启示。

1.教育游戏的内容中应包含能够扩展学习者认知能力的主题和游戏方式。换言之, 教育游戏本身就是个体分散认知的人工物 (artifact) 。因此, 通过应用教育游戏来支持和扩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教育游戏本身要起到使学习者导致认知残余的分散认知的作用。设计教育游戏时, 不应单纯地追求趣味性与Flow因素, 而应设计能够引发学习者学习概念变化和思考能力扩展的故事情节和内容。

2. 在设计游戏时, 要注意设

计能够支持学习者自我反省学习与元认知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是通过游戏中的工具 (tool) 或者场景 (stage) 等因素体现的。分散认知理论所强调的认知残余 (cognitive residue) 因素在教育游戏设计中容易被趣味性的因素来所遮盖。因此, 游戏环境中需提供学习者能够自我反思的、进行元认知性思维活动的工具和项目, 以及起仲裁作用的衔接工具等。

3. 在游戏中能够发展学习者

游戏能力的工具就是认知脚手架。在教育游戏中, 项目、任务、提问、NPC、MUD、共同体等因素支持学习者玩游戏和发展玩家的游戏能力。在提高学习者游戏能力的同时, 应考虑把能够起认知脚手架作用的认知因素包含在游戏的内容中。这些都应反映在教育游戏设计中。

生态心理学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生态心理学是Gibson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针对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提出来的 (Gibson, J.J., 1979) 。他主张, 有机体和环境是不能分开的。因此, 生态心理学重视有机体相互作用的环境, 即聚焦刺激世界的生态本质的心理学。除了学校环境之外, 家庭等多样的共同体环境中教师、同伴及父母等有机要素进行相互作用。生态心理学认为, 对于这些有机因素的研究, 自然的研究设计方法是最合适的 (Barron, B., 2006) 。

生态心理学认为, 知觉是人能动地从周围的事物中受到刺激而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行为。生态心理学还认为, 学习可以视为意图和注意, 在学习目的环境中学习是行为引发的affordances。这种affordance在教育游戏设计中是通过画面设计和界面方式体现的, 它可以引发学习者恰当的游戏行为。

上述生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有如下启示。

1.根据a ff o r d a n c e s可以评价教育游戏是否达到设计人员和教学者的意图。在教育游戏的效果性评价中, 除了评价学习者关注 (attention) 程度以外, 还应评价是否过分地超越了对学习者起脚手架 (scaffolding) 作用的水准。

2.应提供能够使学习者的要求和教师的意图趋于一致的游戏内容。此时, 作为学习工具的教育游戏可以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相互沟通和促进学习的游戏环境。

3. 设计教育游戏时, 应注意

设计游戏中的叙事顺序, 有组织地在游戏中提供给学习者的认知脚手架和探索工具, 即游戏应被设计为通过叙事 (叙事内含学习脚本) 有顺序地进行游戏活动, 并使这些程序通过视觉工具更有组织地呈现。

本文基于几种最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分析了这些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启示。通过分析, 总结了10种游戏设计观点。 (1) 教育游戏的内容应为学习者通过玩游戏能够认识和思考的内容。 (2) 设计教育游戏时, 应考虑社会脉络实践的真实性活动。 (3) 教育游戏的设计应考虑从教师、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矛盾行为。 (4) 以活动系统中的6个要素为基础, 游戏设计中考虑游戏水准和工具水准。 (5) 游戏设计时应考虑能够扩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主题和游戏实施方式。 (6) 游戏设计中, 通过设计分场景和工具来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反思性学习和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内容和环境。 (7) 教育游戏中, 使扩展游戏能力的工具成为学习者的认知脚手架工具。 (8) 需要设计游戏中能够评价游戏功效的恰当系统。 (9) 要设计能够使学习者的要求和教师的意图趋于一致的游戏内容。 (10) 设计教育游戏时, 应考虑游戏中叙事的顺序对组织化游戏活动的认知脚手架工具和航海工具的设计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启示, 以最近受关注的活动理论、分散认知理论、生态心理学等为中心, 从理论的角度为教育游戏的设计提供了概论型的设计原理, 以期为今后探索教育游戏设计的具体原理和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Barron, B. (2006) , “Interest and self-sustained learning as catalyst of development:A learning ecology perspective”, Human Development, Vol.49No.4, pp.193-224.

Barron, B. (2006) , “Interest and self-sustained learning as catalyst of development:A learning ecology perspective”, Human Development, Vol.49No.4, pp.193-224.

Engestrom, Y. (2000) , “Activity theory and individ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Y.Engestrom, Miettinen R., &Punmaki R. (Ed) ,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38.

Gibson, J.J. (1979) ,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Hutchins, E. (1999) ,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distributed cognition.In L.B.Resnick, J.M.Levine, &S.D.Teasley (Eds) , Perspective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pp.283-307.

Jonassen, D.H. (2002) “Learning as Activ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42No.2, pp.45-51.]

Squire, J.etal.Designing Educational Games: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Games-to-Teach Proje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3, 435, 43 (5) .

Kang, I, E (1999) , “Why Constructivism-”, press of Cungill:Seoul, pp.58-63.

Kim, B, K (2004) , “about activity theory”,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Vol, 42, N2, pp.459-483.

篇8: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当今,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德才兼备人才,从而振兴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根据少年儿童的时代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开展“争当光荣升旗手”活动

我们把品学兼优,关心学校,班级表现突出的学生选为升旗手,主持周一升旗仪式和每天升降旗。自学校开展争当光荣升旗手活动以来,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感迁移到扎扎实实地做好平时点滴小事之中。如我班的蒋×同学,过去在班级各方面表现一般,开展“争当光荣升旗手”活动对他触动很大,他积极参加班级、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习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在班会上他激动地说:“我的最大愿望是在毕业前当一名光荣的升旗手。”由于他的积极努力,在学校举办的“爱祖国,做主人”的歌曲演唱会上被选拔为光荣的升旗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他俨然一个小卫士,国旗在他手中冉冉升起。我们改变单一的国旗下讲话形式,采用讲故事、即兴演讲、人物介绍、知识问答等形式,增强国旗下讲话的知识性、趣味性。

二、开展传统节日寄深情活动

我们利用清明节开展了“千多白花寄深情,星星想对先烈说”活动,邀请老干部、校外辅导员、优秀学生代表“三代人共植一株心愿树”表示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本领。如:我班残疾学生邹吉权烈士墓前宣读誓言“虽然我身残但志不残,我一定学好知识,完成先烈遗志为祖国做贡献”。

国庆节前后,我们组织学生又开展了“沐浴十月阳光,学史实,继传统,做主人”系列活动。通过学、比、写、讲、看、办、唱、赛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学”:即通过参观、讲座、报告会、课堂教学等让学生学习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达到学史名志的目的。

2.“比”:即让学生搜集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资料和有关数据,进行算账对比,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经济发展”的道理。

3.“写”:即让学生通过调查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家乡、学校的变化和成就,以“我为祖国绘蓝图”“家庭在我心中”为题开展征文競赛活动,培养学生立志长大建设祖国和家乡的志向。

4.“讲”:即让学生讲百名爱国仁人志士、英雄人物为国奋斗的英雄事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5.“看”:即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视剧,让学生了解过去,知道现在,写观后感,部分教师和学生写的观后感等文章多次获奖。

6.“唱”:即组织学生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做到上课前班班有歌声,每周唱一首新歌,每位学生会唱三至四首爱国主义歌曲,每学期搞一次大型爱国主义歌曲演唱会,评选优秀节目和最佳歌手,用歌声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7.“办”:即组织学生创办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手抄报、宣传画廊,学生亲自动手翻阅资料、安排版面、书写绘画,激发了学生活动兴趣,锻炼了学生自立能力,写出了心声意愿。

8.“赛”:组织学生搞“爱我中华,我爱家乡”知识竞赛和爱国主义知识问卷,拓宽学生了解祖国历史、名人志士、名山大川、家乡风貌、英雄人物等知识面。

三、开展“五个一”教育活动

1.组织学生读一本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故事书,会讲二至三个故事。

2.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好事,尽一份孝心。

3.团结帮助一名或几名同学。

4.学习成绩争取上一个新台阶。

5.为学校为班级争一份荣誉,做一点贡献。

通过“五个一”教育活动,涌现出几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小组,拾金不昧的同学,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优秀干部,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的同学,发挥特长在书画大赛中获奖,为学校争光的同学。

四、开展“争做交通安全小卫士小使者”活动

我校是一所少年交警学校,我们发挥小交警的作用,把品学兼优的小交警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争做交通安全小卫士小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上岗执勤维护交通秩序,宣传交通法规,他们还向交警叔叔学习,把爱的奉献精神体现在扶老携幼过马路,为来往行人做好事的行动中。每当学校大型活动小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组织同学过马路,保证了同学的交通安全,学生上学放学,小交警同学守护在校门口、楼梯口检查指导交通排,使学生上学放学秩序井然,形成了校门外一条线,进校园一条线,进楼内一条线的交通“三条线”。小交警同学以他们的模范行为为广大同学树立了榜样,被同学誉为“交通安全小卫士小使者”。小交警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信赞扬。

无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想教育,都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精心选择、设计,布置场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陶冶情操,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钧.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活动课[J].湖北教育,1995.

篇9: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关键词:高校团日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团日活动的实践状况,提高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2014年上半年,以天津市高校为例,对团日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共十一所天津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当代高校学生对共青团组织认识、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识以及高校团日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体系中的地位、功能等内容。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0200份,有效填写9721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其中一年级学生占39.3%,二年级学生占39.1%,三年级学生占16.0%,四年级学生占5.5%;文史类专业学生占40.2%,理工类专业学生占45.9%,医药类专业学生占6.6%,艺体类专业学生占7.3%;党员学生占9.0%,团员学生占86.3%,民主党派学生占2.6%,群众学生占2.1%。

二、调查数据与分析

(一)高校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基本认识

1. 共青团组织的内涵及本质认识尚浅。

调查显示,在“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组织的了解程度”选项中,仅5%的学生“非常了解”共青团组织,有57%的大学生“比较不了解”,还有12.4%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在对“您认为共青团所体现的政治属性程度”选项中,有5.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明显”,24.3%的认为“比较明显”,50.2%的认为“比较不明显”,19.7%的认为“完全不明显”。数据显示,70%的大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概念、组织结构以及政治属性等认识仍停留于表面。

2. 组织意识与组织行为缺乏有效衔接。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95.3%是党团员,然而在对“您认为加入共青团的重要性程度”一题选项中,认为“非常重要”的仅占6.5%,“比较重要”的占17.9%,“比较不重要”的占47.2%,认为“完全不重要”的占28.4%;在对“加入共青团后,个体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是否显著”一题选项中,认为受到影响“比较不显著”及“完全不显著”的学生比重占60%。基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高校学生虽然在中学阶段加入共青团组织,但自身组织意识并未随着组织行为的发展而深化,组织意识仅停留于“加入共青团组织”这一行为的初始阶段。

(二)高校学生对团日活动的基本认识

1. 团日活动的概念、地位及属性认识亟待深化。

调查显示,在对“团日活动的含义了解程度”一题选项中,49.5%的学生“比较不了解”,13.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高校学生在“开展团日活动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上,53.2%的学生认为“比较不重要”,20.3%的学生则认为“完全不重要”;针对团日活动开展的重要环节,43.1%以及23.2%的学生认为“出团旗、唱团歌、戴团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比较不必要”甚至“完全不必要”;关于“您认为团日活动的举办应该倾向于下列哪些方面?”一题选项中,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通过小活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59.7%),以演讲或辩论的方式进行活动(52.4%),以小组为单位出娱乐性为主的节目(52.2%),通过自由活跃的派对形式(44%)。

2. 团日活动实践环节趋于形式化与孤立化。

结合“您所在团组织开展团日活动的情况”选项中,仅10.7%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内容很丰富,很受欢迎”,31.4%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18.9%的学生选择“有时开展,有一定内容,较受欢迎”,30%的学生选择“不大开展,不大受欢迎”,9%的学生则选择“很久没开展过,记不清了”;在对“您所在团组织开展团日活动的时候,团员青年的参加情况”一题选项中,选择“基本没有人无故缺席,没有迟到早退现象”的仅有7.6%,选择“有部分人无故缺席,存在迟到早退现象”有73.5%;另外,在“团日活动与专业学习、实践的结合程度方面”,学生认为“非常紧密”的占8.9%,“比较紧密”的占29.1%,而认为“比较不紧密”及“完全不紧密”的分别占41.1%与20.9%。

3. 团日活动教育实践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调查显示,在“您认为开展团日活动有哪些好处”一题选项中,73.3%的大学生认为活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性”,69.5%的大学生认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60.7%的大学生认为“增强团支部的组织能力”;80%的学生对“当前学院、学校所开展的团日活动”持“比较不满意”、甚至“完全不满意”的态度;同时在“团日活动的开展对个人思想、学习、生活的影响程度”一题中,45%的学生选择“比较不明显”,22.2%的学生则认为“完全不明显”。

(三)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

1. 亟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调查显示,在“是否已经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题选项中,仅6%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正确树立”,18.7%的学生仍处于“完善中”,而55.3%的学生“还没有”树立,甚至20%的学生“树立的是其他的核心价值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肤浅化与表面化。

调查显示,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题选项中,能够完整、准确选择三个层面的占67.1%;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了解的生疏程度”一题选项中,选择“非常生疏”和“比较生疏”的占49%,选择“比较不生疏”和“完全不生疏”的占51%;在“您认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一题选项中,46.7%的大学生选择“比较不重要”,36.1%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重要”。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及生命力弱化。

调查显示,在“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途径都有哪些”一题选项中,69.7%的大学生选择“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62.1%的大学生选择“书本”,58.9%的大学生选择“网络”,42.4%的大学生选择“听报告”,32.7%的大学生选择“交谈”;而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一题选项中,选择“影响很大”的仅占12.2%,选择“影响不大”的占39.7%,选择“没有影响”的占48.1%。

(四)高校学生对团日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基本认识

1. 实践教育理论认同与教育施行现状间的差距性。

调查显示,在“大学中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一题选项中,选择“社会实践”的占64%,选择“两课”的占21.2%,选择“宣传”的占14.1%。但是,通过“所在的高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所体现的明显程度”和“您所在学院的教学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所体现的明显程度”两题选项来看,选择“比较不明显”的占52.8%和52.4%,选择“完全不明显”的占20.5%和20.4%。

2. 团日活动地位认同与价值观践行实际间的失衡化。

调查显示,在“团日活动是否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题选项中,86.5%的大学生选择“是”;但在“所在学院的团日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所体现的明显程度”一题选项中,选择“非常明显”的占5.4%,选择“比较明显”的占19.2%,选择“比较不明显”的占54.2%,选择“完全不明显”的占21.2%。

3. 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观诉求与主体实践间的滞后性。

调查显示,“在实践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应该与个人学习、生活的结合程度”和“在团日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应该与个人学习、生活的结合程度”两题选项中,选择“可有可无”的占57.4%和55.8%,选择“完全不需要”的占22.2%和24.9%。这组数据与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中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占64%和“团日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占86.5%两组数据形成反差。

三、调查结论与对策

(一)调查结论

基于调查结果的整体分析,高校团日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获得初步成效,高校学生进一步认同团日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考虑到当前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特别是近年来热议的所谓“普世价值”已经渗透至高校青年学生的严峻形势,结合数据结果所呈现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团组织及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倾向,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亟待强化;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挑战,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仍需完善;三是团日活动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实践育人优势弱化,其教育形式与内容尚未实现理想建构。对此,高校团日活动的教育实践必须探寻有效路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其认知并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高校团日活动教育实践体系的长效运行。

(二)对策思考

1. 建构政治理性,明确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阶级性与政治性。

纵观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显著特征,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不断进行冲击,其中“普世价值”理论作为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产物,已逐步渗透高校学习生活与文化建构领域。高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准确认识“普世价值”等非意识形态理论否认人的阶级性及社会历史性的真正本质,并未领悟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体系的摧毁意图。“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高校学生不仅需要意识形态教育,更应准确认知意识形态教育的阶级性与政治性,提高政治理性,实现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理性统一与真理探求、实践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理性统一。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其政治地位及本质的优势,考虑高校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层次性,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合理深化其阶级性和政治性的理论学习,强调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帮助学生在整体领会共青团组织内涵、本质的同时,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组织行为优化与组织意识深化的有效衔接,促进意识形态的延续与不断地再生产,成为高校学生行为的真正动机及出发点,最终唤起学生强烈的聚合心理,并上升为共同的信念及奋斗目标。

2. 完善教育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中起着主导支配作用。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在理论认知层面获取一定成效,学生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具体内容、理论价值,但在价值体系内化过程中,尚未实现理性认同。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其强势性与一元化的局限,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往往因高度且抽象的理论体系、狭窄单一的政治教育内容以及过度硬性的灌输教育模式,无法获得高校学生的高度重视,丧失理论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高校学生尚未完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无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进行理性认同。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应重视以团日活动为主导的教育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其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丰富性等优势,实现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促成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最终,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大学生思想,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牢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2]。

3. 探寻实践路径,构建多学科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

当前高校团日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虽然关注其在教育实践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自主参与程度却未达到理想水平,具体团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未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专业化与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团日活动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实践育人的优势有所减弱。高校团日活动应探寻合理有效的教育实践路径,大胆尝试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多学科渗透的创新模式,构建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团日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应继承传统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融合学生的特色专业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的同时,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并引领可持续的社会化发展道路。团日活动借助专业培养体系,确定具有吸引力及生命力的教育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在遵循阶段性及延续性教育原则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且明确了高校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3],最终以高校学生为有效的依托载体,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文化,以实现当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2]周强.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34.

篇10:常代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策划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 载体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明确要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一、高校应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以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高校应在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中与爱国主义思想相融合。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首选于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国家发展的深刻了解。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知识,但按成才的要求还很不够。所以,在大学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高校要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规划,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并针对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重点,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是趋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仅靠单一的课堂教育不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为谁学习,为谁工作”和“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以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橱窗、广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的艰苦奋斗和寒窗生活,学生们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背负着家长殷切的希望。作为“时代骄子”、“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究竟还应该不应该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当今的世界是个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等,这些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对生活在大学里的大学生产生了一些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也同时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呢?

第一、科学的思想素质

科学的思想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论。在世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

第二、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第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培育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活态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临难而不失常态。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实践中的自觉磨练,没有任何捷径。

三、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应不断的提高教育者的思想

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并使他们具有以上提出的各项素质要求的同时,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發展的步伐呢?这就要求:

第一,作为教育者,教育方法和途径要有新的姿态,实现教育方法的更新。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广大大学生的心态,然后根据大学生的心态来授课,要不断寻找新的工作切入点,绕过逆反心理的对抗,在思想不设防的地方入手,寻找思想症结的中心所在,只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就会激起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

第二,作为学校,应该在重视每个大学生学业的同时,更要着手培养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只有先学会怎么“做人”,才能更好地去读书、去学习、去思考,学校应该培养的不是一味的学习的大学生,而是更多地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第三,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改造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而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并取得胜利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塑的,思想品德代表人的素质,能够反映人的生活本领。一个完善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并把它付诸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论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上一篇:新窑煤矿班组建设培训答案下一篇:省人大代表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