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

2024-05-16

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精选8篇)

篇1: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

第28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要想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就,需要发挥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中就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读书法。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什么是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对象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分别加以界定、阐释、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2、为什么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1)客观依据——是由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的客观性决定的;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作为整体的事物”,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组成,所谓“整体”是对事物的一种“静态”理解

二是“作为过程的事物”,过程是阶段的有机联结,所谓“过程”是对事物的一种“动态”理解,整体是个过程,过程也是整体。

事物自身的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认识它的时候必须既分析又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这是由客观事物客观辨证性质决定的(2)重要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需要。只有对各个要素作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同时也只有对事物各个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3、分析与综合的联系

(1)分析与综合相互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提。

(2)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过渡。一分方面是分析向综合的转化;另一方面是综合向分析的转化。

4、怎样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1)总体说来,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

(2)具体而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很多。具体学科的内容、具体问题的内容不同,分析与综合的具体方法就不同。

各种分析与综合的具体方法的共性都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

(3)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做到: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 1

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二、合理想象

在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力

1、什么是合理想象?

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2、为什么要有合理的想象?

合理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是推动事物发展必然要求。具体地说:(1)合理想象可以促进人们提出假说,发展认识。(2)合理想象是科学发明的重要途径。

(3)合理想象也是“思想实验”的重要途径。

3、怎么进行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不能不立足客观事实、不根据规律的胡乱猜想。

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创造性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打破陈旧,立足于独立思考。

二是求异性。其思维主体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善于发现和把握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是新颖性。创造的本质就在“新”中,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发明新技术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3、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它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2)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和其它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它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

4、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往往表现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5、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求人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

二是要敢于超前。对待前人的理论要以实事求是 的态度正确对待。对正确的要坚持和发扬,对错误的要敢于纠正和超越。

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想象不是凭空想象,创造性思维不是脱离科学的轨迹。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与顿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头脑,偏爱有长期准备的头脑。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四、知识经济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我们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经济时代更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说来:

(1)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就决定了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决定性意义。

(2)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创新。进行创新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需要。热点点拔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分析]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的,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勇于和善于不断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题例解析

1、下列关于分析与综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①综合就是对通过分析与分解的各个要素进行机械相加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③要在综合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④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核心方法是(D)

A、从实际出发的方法B、实事求是的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矛盾分析的方法.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败坏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的两大祸害。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指手画脚,做官当老爷;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只图虚名,不求实效。官僚主义引发 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据此回答3-5题

3、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这一事实说明(A)

A、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C、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关系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4、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这种做法违背了下列哲理(C)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5、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败坏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的两大祸害。从哲学上讲(D)①是对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属于感性认识 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属于理性认识

③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属于真判断④是由已知判断提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属于演绎推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放军第三医院和西安希莱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家教授大胆地将无限遥感技术和微电极技术结合,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电生理记录、分析及细胞功能定位系统,用于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获得重大突破。据此回答6-7题

6、难治性精神病治疗的重大突破蕴涵的哲理是(B)

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7、专家教授在难治性精神病治疗过程中的大胆创新说明(C)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B、看问题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C、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和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D、理性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据此回答8——10题:

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B)A只要有理论创新就会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创新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9、人们要做到创新,就必须(A)

①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②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③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④突破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是(C)

A、科技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础

B、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果

C、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

D、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二、非选择题

11、恩格斯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

(1)这里的“联合”、“分解”的含义各是什么?

(2)“它们”指什么?与(1)中的问题有什么联系?

(3)为什么既要“联合”又要“分解”?

参考答案:

(1)“联合”即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解”即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2)这里的“它们”指事物本身。二者的关系是: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

(3)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作周密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各个要素的本质加以综合,才能真正认识客观对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如果不分析各要素,就无从认识事物;如果只分不联、不综合,就会导致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都有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创新和完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这就要求我党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上述材料说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试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党的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完善执政理念。

(2)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前进要求执政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③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过程。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认识的飞跃。

13、20世纪40、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方兴未艾。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和所涉及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什么影响?

(2)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说明“创新”对于认识事物的意义?

(3)从政治学常识的角度说明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4)运用经济学常识说明科学技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中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对国际经济格局影响: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加大。对所涉国家经济结构影响: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创新性思维可以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②创新性思维针对实际情况,运用分析和综合等方法,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③现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创新性思维。

(3)①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有的全部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总和。②综合国力竞争将最终决定一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③历史和现实都说明,综合国力的低下会受制于人,甚至被动挨打。

(4)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②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力量。③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篇2: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

1.题目是“科学的思维方式”,那“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严谨。你所得出的结论要有靠得住的理论依据和

事实依据。法律上讲你要有完整的证据链,才能给一个人定罪。

2.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造成事物的客观存在,都是有多个因素决定的。复杂程度总超出我们的想象。考虑

到多个因素,从多个方面,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去考虑问题。

3.认识到我们知识的局限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学到的知识不够:第二就是目前的科学体系中的相关科学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客观现实。通俗的说你学到的知识就是错的,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把不适用的理论应用到推理过程中。理论都是抽象出来的,有他存在的条件和范围。是

否适用要从复杂的事实中辨别。

5.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在我们的工作中,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要有区别的对待,不能用对待技

术问题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管理问题。

6.防止用思维定势对待任何问题。以前的事实不一定能代表现在。不轻易说“就是它的毛病,那某某出问题

了,上回就是它造成的”。

7.要透过现象抓本质。

比如生产中某个温度稍微异常,仔细的人会列出123个原因,每个原因里又列出123个原因,逐步检查可能发现比如其他工序某个阀门没有关严等等,很小的原因。

再比如:三四岁的孩子,带他出去,经常到街上就喊腿疼要抱着,腿怎么了纳闷?但是到公园就跑去了,抓都抓不住。为什么?可能是人多的地方,看到的到处是大人的腿,缺乏安全感。或者抱着视野能开阔一点?肯定腿不疼。

8.对于重要的问题,不能过分自信,浅尝辄止轻易下结论,然后问“元芳你怎么看?”

9.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它包括已经过去和未来两个方面,世易时移,很多情况都变了,昨天获得的信息

可能已经过时了。比如某个要素以前挺好现在老是出问题,就要考虑到他所处的环境,它的条件是不是已经变化了。有时考虑到未来的多个因素对现状的影响,比如房贷,我贷款买房把我老爹愁坏了,我给他分析,a.现在国家要发展经济,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钱越来越毛了,工资会越来越高,贷款不是问题了。b.如果经济出现危机,还不了贷款银行也不会收你的房子,他也拍卖不出去了。

C.如果有什么意外发生,连贷款都还不了了,肯定还有其他的大事存在,这事就不用考虑了。

结论:适当有点负债率不要紧,有点风险也不要紧。

10.11.站的高才能看的广看的远。

12.学会多少知识、理论都不重要,会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不会用只是废铁一块,把工具运用到得心应手的才是真正的行家,好比金庸说的人剑合一的境界。

篇3: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

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启发学生想像, 培养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想像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像向有意想像过渡, 由再造想像向创造想像发展的重要阶段, 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像,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像的练习, 如看图说话, 复述课文, 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像。例如, 教了《我叫“神舟号“》, 可以让学生驾着“船儿”去想像太空的情况;教了《大海睡了》可启发他们用拟人手法, 想像白天和夜晚的大海各是什么样的美景, 跟大海在一起, 就像和妈妈在一起一样温馨。随着年级的升高, 知识的增长, 智力的发展, 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像的比重, 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像活动。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像。如《狐狸和乌鸦》, 我让学生以同桌为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乌鸦”, 自编课本剧。要求除了对话, 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动也要尽量表演出来, 不加旁白, 让人一看就懂。另外, 当一组同学在台上表演时, 我还让其他同学作“评委”, 以课文为依据作出分析评判。这样就把想象和表演有机的结合起来, 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纵向探究,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 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 探究事物的起因, 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 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

如《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 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 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 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 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学生们一定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三、横向拓展,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灵敏迅速地发现新事物, 提出新见解, 找出最佳的思维结果, 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 缜密学生的思维方式,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如《青蛙看海》写青蛙在苍鹰的指点下, 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 最后终于到达山顶, 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文章是以具体事例说明哲理的。假如仍用这个题目, 却要改变角度去写, 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学生一经启发, 一定会想出不少中心和题材;如为表现青蛙的坚强, 可写青蛙在登山时的情况, 为表现友爱的伟大, 可写松鼠的鼓励、苍鹰的指点。再如, 谈谈“鲁班和鲁板”二者是什么联系, 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要想有发明创造必须怎么办?这样, 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不再囿于课文内容, 而是钻进去, 跳出来, 由书本到生活, 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 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

在语文学习中, 小学生有时会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 这是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造成的。例如, 《蜗牛的奖杯》一课的课后练习, 用“唯恐”造句, 学生开始造句时几乎也都从“家长担心”这一方面去考虑, 什么“唯恐不安全”“唯恐身体不健康”……老师为了转移学生的思考角度, 引导说:“谁能从其它方面考虑一下这个句子的造法呢?除了家长对我们的关心以外, 自然景物不也有感受吗?”课堂里顿时沉默下来, 思维呈现滞涩状态。片刻之后, 学生们找到了新的角度:“小草唯恐践踏”“小区环境唯恐被破坏”……学生的思维角度从人的心理转到自然景物, 这时, 老师又设法进一步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角度:“在学校, 老师唯恐我们上课不听讲。”“地震后, 全国人们唯恐灾区人们精神上遭到打击。”

四、求异标新,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他们“别出心裁”, 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 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 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 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当通过示范, 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 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 怎样捕捉问题的关键, 怎样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 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 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 因为课堂上的争论, 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 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 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如在教学《槐香五月》时, 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忘返, 对槐乡的文化情有独衷时, 为槐乡设计槐花节的活动也水到渠成了。“同学们, 又是五月, 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槐乡又将迎来新一届的槐花节, 当我们领略了槐乡美景, 品尝了槐花香饭时, 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个槐花节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创意呢?”有了个性化的阅读, 有了老师的对联作铺垫, 学生的创意十分精彩:“我要画一副巨型海报, 展示槐乡槐花的美。”“我要写一篇文章, 介绍槐乡的故事。”“我想做一回导游, 介绍我们书上的内容。”“我要办一家饭店, 让游客们免费品尝槐花美餐”……虽然孩子们的创意不失天真, 但在这样的过程中, 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更加深刻, 对槐乡的文化更加亲近。同时, 以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到一个小课题的研究, 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吗?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获得的创造性成果, 教师应及时鼓励, 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 也应不遗余力地捕捉, 给以充分肯定, 这样, 学生就可以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 体味创造的甘苦, 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 以更大的意志努力去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篇4:科学地思维,培养思维的质量

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创造源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造的第一动力。为了适应今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为了完成历史的重任,我们必须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创造的志向,发扬创造的精神,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增长创造的才干。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势在必行。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启发学生想像,培养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想像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像向有意想像过渡,由再造想像向创造想像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像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像。例如,教了《我叫“神舟号“》,可以让学生驾着“船儿”去想像太空的情况;教了《大海睡了》可启发他们用拟人手法,想像白天和夜晚的大海各是什么样的美景,跟大海在一起,就像和妈妈在一起一样温馨。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像的比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像活动。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像。如《狐狸和乌鸦》,我让学生以同桌为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乌鸦”,自编课本剧。要求除了对话,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动也要尽量表演出来,不加旁白,让人一看就懂。另外,当一组同学在台上表演时,我还让其他同学作“评委”,以课文为依据作出分析评判。这样就把想象和表演有机的结合起来,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纵向探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

如《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学生们一定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三、横向拓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灵敏迅速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找出最佳的思维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缜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如《青蛙看海》写青蛙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文章是以具体事例说明哲理的。假如仍用这个题目,却要改变角度去写,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学生一经启发,一定会想出不少中心和题材;如为表现青蛙的坚强,可写青蛙在登山时的情况,为表现友爱的伟大,可写松鼠的鼓励、苍鹰的指点。再如,谈谈“鲁班和鲁板”二者是什么联系,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要想有发明创造必须怎么办?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不再囿于课文内容,而是钻进去,跳出来,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

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有时会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这是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造成的。例如,《蜗牛的奖杯》一课的课后练习,用“唯恐”造句,学生开始造句时几乎也都从“家长担心”这一方面去考虑,什么“唯恐不安全”“唯恐身体不健康”……老师为了转移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说:“谁能从其它方面考虑一下这个句子的造法呢?除了家长对我们的关心以外,自然景物不也有感受吗?”课堂里顿时沉默下来,思维呈现滞涩状态。片刻之后,学生们找到了新的角度:“小草唯恐践踏”“小区环境唯恐被破坏”……学生的思维角度从人的心理转到自然景物,这时,老师又设法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角度:“在学校,老师唯恐我们上课不听讲。”“地震后,全国人们唯恐灾区人们精神上遭到打击。”

四、求异标新,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怎样捕捉问题的关键,怎样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因为课堂上的争论,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如在教学《槐香五月》时,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忘返,对槐乡的文化情有独衷时,为槐乡设计槐花节的活动也水到渠成了。“同学们,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又将迎来新一届的槐花节,当我们领略了槐乡美景,品尝了槐花香饭时,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个槐花节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创意呢?”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有了老师的对联作铺垫,学生的创意十分精彩:“我要画一副巨型海报,展示槐乡槐花的美。”“我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槐乡的故事。”“我想做一回导游,介绍我们书上的内容。”“我要办一家饭店,让游客们免费品尝槐花美餐”……虽然孩子们的创意不失天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更加深刻,对槐乡的文化更加亲近。同时,以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到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吗?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获得的创造性成果,教师应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应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以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意志努力去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篇5: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

摘要 主要探讨生物概念学习和科学思维方法指导的整合,总结生物概念教学思维方法策略,以达成概念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 概念学习科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充分把握好生物概念形成和生物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能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生物概念的同时,逐步熟悉和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明确能力目标。制定思维训练计划

无论是布卢姆还是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都强调学生学习前的认知状态、学习动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程度、学习的连续性。学生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建构主义理论则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新概念之前,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确立清晰的思维培养目标,在备课时制定思维方法训练计划,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落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明确自己的学习过程运用了哪些科学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概念的构建与能力的培养达成双赢。做好学情分析,提高训练计划有效性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及生活经验的影响,使其对生物学中很多重要的概念存在片面的理解,因此,对概念学习前的学情了解极为重要。教师通过提问、谈话及简单的问卷等形式,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所应用的知识,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对“光合作用”的学习中,往往发现学生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二者的关系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等。在讲授新课之前,提出如“在有光能的情况下,叶绿素与二氧化碳结合产生葡萄糖和水,这样的说法正确吗?”绿色植物不论何时,光合作用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吗?„„”教师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前概念。

不同的学习内容所涉及到的科学思维方法也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也要顺应调整,教师对学生易产生混淆的认识有比较具体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采用最佳的教学策略。结合科学史,展现科学思维方法价值

科学史是承载科学价值内涵的重要渠道。科学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有大量关于生物学发展史生动事例的描述,如关于光合作用发现史,教科书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几位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学生了解到“光合作用”是科学家们经过200多年的艰苦探索才逐步了解的,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表1)。引导充分交流,用科学思维方法诠释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这里的感性材料是指包括教师直观生动的语言表述本身在内的,对演示、试验、模型、标本、图像的观察和生物学概念原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所进行的讲解。

4.1 归纳思维抽象过程,有效建构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对于概念的认识与建构并不是在头脑中机械地去重复有关对象的逻辑定义,而必须是以在思想中实际地建构出其模式为必要前提的,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生物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剖析概念与原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可提供分析的示例,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学生通过对特例的考察,弄清这一概念的直观背景,把这一概念与已经掌握了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知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织成分的一个同化过程。在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教师按照生物学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科学概念,在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学习。

孟德尔在遗传学研究上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所蕴含的深层面的思维品质,经过认真的观察、比较、分析,选定豌豆为杂交实验材料开始,体现出盂德尔善于总结和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实验材料的正确科学选取,为其成功发现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表2)。

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变异》中仅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就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对教材从思维方法层面的挖掘,可以有效地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能力。同时,通过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过程,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知识得到深化(表3)。

4.2 指导信息梳理,归纳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需要用到分析法与比较的方法。分析法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比较是对有关事物进行分析,在区分出事物之间各自的特征的基础上,将事物之间的特征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方法。

如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学习中,不少学生对氧的来源认识上存在误区,因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生理现象学生十分熟悉。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很容易将二氧化碳和氧气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氧气中的氧来自二氧化碳。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证据或反复讲解,但这一错误的概念,仍然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中。教材中专门介绍了鲁宾和卡门在1939年用小球藻悬液进行的两组实验。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通过对鲁宾和卡门实验的分析与归纳,抽象出实验结论支持的观点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水。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到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分析、类比、推理、演绎、归纳、综合等。

再如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内容也是学生易产生混淆的内容之一,教师如果采用比较图表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精加工策略,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通过联系对比,排除知识间的干扰和混淆,从而获得正确的认知,此时需要用到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关注阶段性总结,实现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抓住普遍性、本质的东西,在构建概念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讲述生物膜系统这个概念之前,学生已经习得细胞膜、核膜、内质网、溶酶体、叶绿体、线粒体等生物专有名词。关于生物膜系统概念的教学,教师首先在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内的各种膜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生物膜的概念名称,理解此概念内涵与外延,使其明确生物膜的结构具有一致性;了解它们在功能上协调一致的关系,从而为形成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做好铺垫。最后,启发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综合各种膜的共性,给生物膜系统下定义。待物质跨膜运输及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完成后,可以再一次进行归纳,分析各种膜结构之间在结构上的一致性,从而丰富对生物膜系统的理解。学生从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程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与功能为探究结构提供了线索,而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假说进行一次次的验证与修正。可以说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正是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在逐步构建概念体系的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注重思维的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在思维层面上反思,才能领悟思维方法的真谛,才能发展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6.1 反思思维过程,优化思维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归纳与总结,培养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采用绘概念图等方式,整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关注思维本质,挖掘内在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概念图突出了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主体网络结构,增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演绎能力,有利于学生同时对多个概念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

6.2 借力习题评讲,提炼思维方法

新课程的高考提倡“能力立意”,主要体现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能否解答“能力立意”考题,关键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获得信息后能否快速地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中。能力要求的考查要以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题目,例如对某个探究实验的设计;对某个生活问题的研究,对一种遗传现象的调查(如调查本班学生中单眼皮与双眼皮学生的比例,分析该性状的遗传规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方法。

教师习题讲评时,应结合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比较。注重揭示蕴含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命题意图、明确解题思路,进行思维模型的构建。从而提高解题的针对性,降低答题的错误率。

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学科发展的灵魂,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在对生物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发现和创造的思维轨迹,从中学到思维创新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不仅学到生物学知识,更增强了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缜密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是教师需要不懈努力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6:培养学生思维的生物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思维的生物教学反思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它能全面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论据,思维过程严密,不为情境的暗示左右,不盲从或附和。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问题探究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慎密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怀疑和批评别人的观点和结论,敢于发表独到见解。

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直觉性和批判性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凸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深入开展优化问题设计的研究,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正发挥问题探究的教育功能。

篇7: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本质的、间接的反映。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会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在科学课程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能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发展他们探求科学的能力。

理性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充分的思维根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课应是一门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课程,对理性思维的培养应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都是由老师提出,学生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地从老师提出的问题中学习,慢慢地会失去提问的兴趣与能力。现实也有这样的反映:儿童提问的频率及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反而呈下降趋势。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试着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研究,即便这些问题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只要相关即可。此外,在探究过程中也可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与之前所探究的内容有关,应该鼓励学生马上进行探索,不能为了课程的进度或课程的完美而硬生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研究,这样会中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失去了问题解决与思维提升的最佳时机;也可能会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毕竟缺乏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真正开展课后研究。在《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中,当完成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拥难芯亢螅?有学生提出问题:小车的运动速度是橡皮筋直接绕在车轴上快还是橡皮筋绞紧带动螺旋桨转动快?虽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教材的研究问题,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根据所具有的经验做出猜想,有的认为橡皮筋直接绕在车轴上走得快,有的则认为橡筋绞紧带动螺旋桨转动走得快。我让他们拿出猜想的依据,有的学生马上找出之前所做的实验数据作比较,有的马上说做实验验证,我也顺势让学生思考该如何作对比。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为了追求问题的答案想出了许多办法。此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里,许多以往的经验在进行筛选、比较、分析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对知识的渴望是学习的动力。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提问的习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都具有深远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所谓思辨意识,就是能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以求真正理解,并能对观点进行补充完善或提出不同意见。这要求教师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某一说法,以免使学生的思考就此止步。教师应及时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就某一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悟透根本,这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提高。

《光的反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容易反光”感兴趣,我就让他们开展研究。其中有一组学生最快完成,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粗糙的锡纸比光滑的锡纸更容易反光,这与最初的猜想刚好相反。许多学生对他们的实验结果提出了质疑,我让他们进行演示,结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但有些学生还是不甘心,不断地提出各种质疑。如:是否控制好光源的距离、强度的变化等,最后发现原来粗糙的锡纸由于在揉捏中形成了弯曲的凹面,起到了聚光的作用,而光滑的锡纸是平的,不能聚光,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经过找茬后,那组学生知道了存在问题,重新平整了锡纸后再做实验,结果是光滑的锡纸要比粗糙的反光效果明显。

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困惑、大胆质疑时,他们开始进入深度思考,只有进入深度思考,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实证是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通常以具体的数据、事实来呈现。它不是臆测或虚构的,是正确的、真实存在的,是进行判断的尺度。

提出问题后,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经验去回答问题,此时应该让学生拿出具体的事实或数据来说明或支撑观点。我鼓励学生做实验探究去寻找证据,不要光空想。因为学生在寻找证据时其实就在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动,他们有机会直面原来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而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不但获得新知,还形成乐于求证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逻辑和实证在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受重视,导致我国在近代科学发展上严重滞后,于是有了“李约瑟难题”之问,这一问警醒了我国的教育。国家在新课程改革中把理性思维的培养提到了重要位置上,新课标也提出了要在基于实证的基础上开展科学探究,可见实证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它将对我国在科学、科技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四、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科学探究多以活动为主,但是如果把“探究”片面地理解为活动,只有“做”没有“思”,可能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活动了,收获却甚微。怎样知道学生是否思考或如何思考?我们可以借助可视化思维工具让学生展现其思维过程。

可视化思维工具如维恩图、鱼骨图、桥型图、气泡图、概念图、思维导图等,都是呈现及锻炼思维过程的最佳帮手。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多角度分析、整理归纳、发散思维等;还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深入讨论。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清晰,因为在语言表达时,反映在大脑皮层上的表象进行了概括与整理,逻辑思维由此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讨论中问题的层层递进也促进了学生有目的地去思考,明确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及严密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是《中国学生发展素养》的目标要求,也是科学探究顺利开展的能力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学会遵循原则去思考问题,长大后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后续力量,也借此向世界证明我国也有产生科学的良土。

篇8: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扶放结合, 自主设计实验模型

良好的方法能够发挥人的天赋才能, 在科学教学中如果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模型, 这将使得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 全面思索解决问题中需要的各种因素, 并经过反思、评价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自主设计实验模型, 解决科学问题。

在学习《物质的酸碱性》这一课的时候, 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验证自己学过的知识, 更好地学习指示剂在遇到酸碱溶液之后的变色规律。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如柠檬汁、碱面、白糖、食盐、油污净、洁厕灵等, 然后让学生尝试思索一下要如何测定这些物质的酸碱性。学生很快就想到可以利用紫色石蕊试液、p H试纸等进行实验。在这个基础上, 可以欺负学生进行思索, 要如何采取具体步骤来进行实验呢, 可以暗示一下学生, 是直接将碱面、白糖等倒入紫色石蕊试液或者放在p H试纸上吗, 让学生回忆一下在上课的时候实验展示中教师是如何做的。学生很快便会明白要将碱面、白糖等物质调配成溶液, 然后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溶液之中, 然后再看溶液的颜色变化。在此时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索回忆一下在使用滴管等实验器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地方, 要如何使用p 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来进行观察等问题。在这种循序渐进的指导下, 学生按照指导在自己的努力下很好地设计出了整个实验的过程, 尝试自己完成了一次科学的思索。

通过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尽量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自主设计实验模型, 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化, 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地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 极力拓展实验情景

萨迪说过, 这个世上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劳动的, 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 而另一种则就是学会了科学, 但是却不去应用的人。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出发, 尝试使用自己学会了的科学知识, 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扩展实验情景,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使得他们的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在科学教学中, 有些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难懂, 在这种时候不如联系实际生活, 让实验情景得以扩展, 在进行“力臂”这一部分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力臂, 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东西进行实验, 让学生感受力臂的存在和意义。在设计试验的过程中, 在杠杆后面放上一张硬纸板, 将硬纸板设计成靶子的形状, 将圆心设置成杠杆的支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弹簧秤的感受, 通过对实验的简单化处理, 可以得到有趣的课堂实验。在左边加上一定数量的砝码, 然后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对着杠杆的右边某点下拉, 同时当杠杆稳定在水平状态的时候,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问, 询问学生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有多大, 此时可以让学生记录下砝码的重量以及砝码的位置及弹簧的拉力。然后指导学生将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进行变换, 并记录弹簧的不同位置的拉力和位置, 然后进行观察它的变化和作用点有什么关系。而通过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 砝码的重力乘以左力臂等于弹簧的拉力乘以右力臂。学生很快会理解, 原来随着力臂的变化, 弹簧的拉力也在不断地进行变化, 但二者的乘积是一定的, 故而得到力臂与拉力成反比例的关系, 应用这种关系可以设计很多省力的装置。

用联系生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扩展实验情景, 让他们不会拘泥于小小实验室中得到的答案, 广阔的生活天地会成为学生更大的实验室, 让他们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化, 训练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

三、关注生成, 巧妙抓住实验外象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 在互动中师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 产生火花, 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不断提高认识, 升华情感, 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要巧妙地抓住实验外象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或巧妙利用失败的实验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学习《电能》这一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可以设定学生用“热得快”烧水但是“热得快”却因为故障无法进行工作的情景, 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故障现象让学生来进行分析。出于对成本的考虑, 教师可以采用初中电路中常常用到的电阻和灯泡进行实验设计, 模拟“热的快”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故障方案, 例如:电阻的断路和短路、灯泡的短路和断路、电线的断路等情况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猜测和验证进行问题解决, 教师可以从旁加以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体会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的使用方法, 还可以就这种故障的排除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通过组间交流的方式分享各自的分析过程以及得出的故障方案及解决方案。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考察了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 与他人交流协作得到最终方案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这可以促使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将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训练结合在一起, 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 促进他们提高科学思维, 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余霞杰.在初中《科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理科考试研究, 2015 (6)

上一篇:发展航空产业下一篇:2016最新初三毕业典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