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2024-05-23

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精选13篇)

篇1: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代,生命成了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加强,伴随而来的是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勃发。在魏晋名士风流潇洒,他们或以酒色、或以山水、或以音乐、或以清谈、或以宗教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增加生命的密度。但魏晋毕竟是一个空前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时代,他们的情感绝不是个性解放后那种单纯的无羁无绊、无拘无碍,而是在狂放洒脱背后的灵魂的无尽悲忧。而只有陶渊明以他自己别具一格的对生命的体验方式,在官场与田园之间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把“自然”处理得恰到好处,构筑起一座超出表象的精神家园。“自然”一词,是陶渊明的一种生命旨归,是其构筑的为后人所仰慕的精神家园,是其诗歌总的艺术特色。

自钟嵘说陶渊明的诗歌是“笃意真古”(《诗品》)以后,诸家论陶诗的艺术风格虽说法不尽相同,但多以平淡自然为旨归。严羽论陶诗是“质而自然”(《沧浪诗话》),胡应麟说陶诗是“开千古平淡之宗”(《诗薮》),朱庭珍在《筱园诗话》里指出“陶诗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 无可置疑,艺术风格首先是作家艺术个性的表现。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言乐,曲度难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天才论”的文气说,认为禀赋决定个性,个性决定创作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专论文章风格和作家的关系: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认为文章特色分别被作者的才、气、学、习所决定,才、气是一类,即指作家的先天性情。作文如此,作诗亦如此。“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便是陶渊明的个性。萧统赞他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陶渊明传》), 酷爱自然是陶渊明的天性,坚守自然之性, 在生活中诗歌中处处表现真性情。概而言之,这种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平淡自然——语淡情深

《论诗绝句三十首》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指出陶诗的审美倾向是天然清新,无须雕饰而真淳自见,与晋代追求词采华丽大异其趣,自然本朴,这也就是《朱子语类》所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这是一种极高的审美趣味。其语言平淡自然,有如清水芙蓉。如其《归园田居》组诗: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全诗质朴,语言明白省净:不事典故,不用辞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如舟过水无痕,雁过空无迹。在这里,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中大部语言都是表面平淡,但实是寓精奇华美于平淡朴素之中。萧统在 (陶渊明集序)中就说: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钟嵘在 《诗品)中评陶诗亦云: “至如 ‘欢言酌春酒’。 ‘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那!”惠洪 (冷斋夜话)卷一载: “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陶诗平淡自然而又不露斧凿之痕,是常为后人所惊叹的。例如: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南窗革时物,北林荣且丰。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除阶旷游迹,园林独余情。

《悲从弟仲德》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九日闲居》

借助整齐的对偶形式与谐调匀称的音节,把相互对应的两个部分突现出

来,使它们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既显得自然本色,又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化

与感染力。又如: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凱风因時來,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側,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雲,怀古一何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的“掷”和“贮”字,是再平常不过的动词,但看似平淡却很精彩。

苏东坡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指出:“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秒,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冷斋夜话》卷一)。是的,陶诗语言的真谛就是在“经意而不经意”(《蕙风词话》)之间,使绮丽寓于朴素之中,造就如此平淡自然的语言之美。

东晋以来,玄风大炽。士族文人务空蹈虚,理赘于辞,不免“淡乎寡味”之饥。而陶渊明把自己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包蕴在淳朴笃实的田园生活中,诗语平淡自然更是情深隽永。钟嵘《诗品》评其文风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指出陶潜朴茂中不乏风华清靡的艺术趣味。也就是苏轼评价陶诗所称誉的“陶渊明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曾纮也说:“余尝评陶公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试看: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怀古”是诗题中的中心词。第一首是去田舍途中的咏怀。开头四句“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直陈将去南亩躬耕之事,言约旨远,语浅义深。“春兴”之情不能“自免”。中间六句写去南亩途中的所见所闻,“夙晨”、“鸟弄”、“寒竹”一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人一路欣赏鸟语花香,陶醉于大自然的真趣之中。诗句有如风行水上,诗人的欢欣之情自然在春风中弥漫。第二首续继而来,思更深,情更切。“秉耒”以下八句写在田里耕作时的情怀。“欢”字痛快淋漓的表现“忧道不忧贫”的喜悦,由于自己内心喜悦,所以才对农人“解颜”相劝。而对“平畴”、“良苗”的描写更是情深意浓。诗人怀古言志,语言平淡自然犹如话家常,但真情感人。如元陈秀明编《东坡诗话录》曾载:“苏子瞻一日在学士院闲坐,忽命左右取纸笔。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大书小楷行草,凡写七八纸,掷笔太息曰:‘好!好!’散其纸于左右给事者。”

又如:《饮酒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或与邻人“披草共来往”或“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闲谈畅饮是常事。这次“饮酒”只由是——诗人招引,其情不俗;故人“赏”此趣,一个平淡的“赏”字,道出其情亦雅。“挈壶相与至”,乡人各自”挈壶”而至,乡里古朴淳真之情在平淡自然的言语中溢出,沁人心脾。“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这四句写松下饮酒的情景,无几案可凭,亦无丝竹相和,但铺荆于地,宾主围坐,举觞相酬,随意言笑,岂不是更有一番清趣,岂不是洋溢着一股更浓郁的情意。此情无关乎世俗,此情源于诗人淳朴的生活体验,发之于声,便是语淡情深。

再看《停云》: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悦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停云》,思亲友也。”“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写诗人思念朋友的殷切深情,等待朋友的焦急之情。神态与心情生动而真实。“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招余情。”树木凋零可再现欣欣向荣之新境,此种景象岂不更是召唤出诗人思念朋友的深沉感慨。“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鸟儿闲静的栖息在树丫上,热切优美的相互唱和,此种动人情景,自然兴起诗人怀念朋友的挚切心情,他是多么想和朋友相见开怀畅谈,而终于“愿言不获”,于是只有一句意味深长的感叹:“抱恨如何”。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至始而终都是写怀念朋友,真实感人,而“怀亲友”隐晦曲折涌现出的感变伤时之情也是悲愤难抑。陈廷焯说:“渊明之诗,淡而弥永,朴而实厚,极疏极冷极平极正之中,自有一片热肠,缠绵往复,此陶公所以独有千古,无能为继也”(《白雨斋词话》卷八)

梅尧臣说: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平淡自然而又语淡情深犹为可贵。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语言特色,并非始于他归田之后,其诗基本上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写诗,这也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早在归田前,写有五言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時。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茲。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詎有几,纵心复何疑!”

其中,只有“巽坎”取自《周易》,其余语言通俗朴素自然,“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就连表达希望归隐的真实感情也是自然流露。又如他的《挽歌诗》其一云: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素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诗人依旧平淡的语言中,我们看到诗人面对死亡莞尔而笑的自然之态。

(二)浑融凑泊——意与境合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渊明过着雅净简素的乡村生活,享受着淳朴憨厚的农家风情。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陶冶着他的心灵,使他在心灵深处听到自然发自远古的朴茂之声,也使他在灵台中发现了生命与自然的熹微晨光。于是自然万物流淌在其诗中,成为独特的自然意象。天地、山川、草木、荣木、蔓草、园木、三春蕖、秋莲房、游鱼、飞鸟、青松、秋菊、冬雪、斜川等风物、以及永远周而复始的自然,甚至寥廓的宇宙,都成了陶诗中体验生命的原型意象,这些意象浑融凑泊,这也正是他那超尘脱俗的人格象征和回归自然超然淡泊的风格的艺术观照。陶诗中有不少作品意与境交相融合,极富理趣,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是“有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篇2: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代进士考试很重要的一关是诗歌创作,诗题是官方给定的,题前例加“赋得”二字,意为“得”到某个给定的题目,故“赋”此诗。有志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平日往往模拟此类诗题进行创作训练,以期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白居易此诗,便是他青少年时“复习迎考”阶段的“演练”之作。其诗体为五律,诗题的关键词有二,即“古原草”与“送别”。

前两联先写“原草”。“离离”,形容茂盛。第三联补出“古”字。古老的道路,荒废的城池,可见此原野为“古原”,此草为“古原草”。“远芳”,延伸至远方的芳草。“晴翠”,阳光下的绿草。最后一联点明“离别”。“王孙”,这里是对游子的尊称。二句由《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出。“萋萋”,亦形容茂盛。至此,题面中的5个字都写全了。

如果仅止于此,还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及格而已;作者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匠心独运,将那地位虽然卑微,生命力却异常顽强、异常旺盛的野草,设置在经历了野火焚烧的磨难之后,迎来了春风吹拂的.大好时光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用浓墨健笔写出了野草的精、气、神。而那野草,又不仅仅是自然之物,它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篇3:白居易的诗歌及其音乐

白居易对音乐很有见解, 他主张在音乐中营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跟作者自己当时的心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种意境是要传递一种情感。这种思想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很好的反映: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传达给大家的不过是琴声, 为什么作者能够感受到声音中是饱含感情的?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有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 通过弹琴的技巧来判断的, 另一方面作者是通过琴声构造了一种伤心的意境, 通过作者的描叙我们可以勾勒住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青春已经不在的女子, 带着满脸的忧郁弹着琵琶曲, 似乎要把自己的满腔怨恨揉进曲子里面, 告诉周围的人。其实当时不仅是因为音乐给人忧伤的感觉, 作者当时因为被贬江州, 还要与自己的友人分别, 心中异常苦闷, 所以作者听到的琴声是格外的悲伤。才有后来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结果。

还有“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本来是很抽象很难捉摸的声音, 作者一一把它具体化, 这样具体化的描叙, 都可以使人想象出具体的画面, 并且这些具体的画面都传递出一种忧伤的意境。试想作者是在京城做官的时候碰见琵琶女的, 由于在朝为官, 人生是一帆风顺, 白居易当时的心境是开心的, 快乐的, 那琵琶女琴声中的意境还会是那么的悲伤吗?

此外, 白居易在《伊州》中写道:“老去将何散老愁, 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 未教成时已白头。”作者怀着一种愁绪教琴, 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未教成时已白头”, 作者并没有在教琴的过程中感受到排遣掉自己的忧愁, 范围增添了教琴不成的烦恼, 根本原因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忧愁的。

又如白居易的《五弦弹》:“第一第二弦索索, 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 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 凄凄切切覆铮铮。铁击珊瑚一两曲, 水写玉盘千万声。”在这里, 诗人以一连串生动的比喻, 铿锵的语言, 夸张的手法, 描绘了演奏者弹五弦的绝技。手中五弦, 弦弦不同, 五弦并奏, 凄切铿锵, 杀声惨气, 浸入肌肤, 其效果绝妙无穷。白居易认为演奏家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 化解到“弦” (音乐) 中, 最终产生了“水写玉盘千万声”的强烈效果。

音乐就其本质来讲, 只是一种由于物质的振动而产生的声波现象, 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然“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据此, 音乐便也有了情感, 这种情感是由“人心之动”而引发的, 它来源于“人”, 来源于“物”。白居易对这种音乐的移情现象也有所阐述:

猿苦啼嫌月, 莺娇语呢风。移愁来手底, 送恨入弦中。——《筝》

“弦”作为一个用来演奏乐曲的乐器的部件, 本来只是一种无情无义的物体, 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 然后“送恨入弦中”才使得音乐有了断肠的怨恨, 才使得本是无情无义的“弦”, 演奏出的是有情有义的音乐, 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的缘故。这种境界其实是很多音乐艺术家希望听众能够做到的, 也是他们想传递给大众的,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贝多芬最有名的是是他的交响乐, 几乎可以反映他曲折而不平凡的一生, 贝多芬用音乐传递着他的喜怒哀乐, 音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当时的精神世界:他的《第二交响曲》给人的意境是充满感情了冲突, 而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个人斗争精神:面临病痛和生活压力, 他有过自杀的可怕念头, 内心是矛盾的, 最终恢复自信之后才创作了写下了的。

出于对拿破仑的敬仰, 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 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 自由的理念。贝多芬把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拜用音乐体现出来了。

1806年前后, 贝多芬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 才思敏捷的写下了充满青春气息的《第四交响曲》。在第一乐章中, 漫长、忧郁, 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但突然, 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 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热烈的音乐, 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板、快板, 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这与贝多芬当时的心境是相符合的。在《第四交响曲》中, 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 这部作品充满了情趣, 更多了浪漫、温馨、愉悦, 这反映了贝多芬当时沉浸在爱情中的感情世界。

在音乐方面, 白居易还接受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至乐无乐”的观点, 认为音乐在休止时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例如:

冰泉冷涩疑弦绝, 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

歇时情不断, 休去思无穷。——《筝》

此时此刻, 音乐虽然停止了, 却产生了比有声时还要强烈的效果, 达到不可想象的意境。有时, 在乐曲还未奏响之际, 诗人就已经投入地进入到了音乐的意境之中了。

白居易对音乐的感受就像孔子说说的“余音绕梁, 三月不知肉味”, 好的音乐在演奏结束之后对人的影响没有立即结束, 音乐的内容总是值得人细细品味和回忆。这在西方音乐家也在追求这种效果:

贝多的命运交响曲中,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 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 开门见山, 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接下去, 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 每一个音符, 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

在经历一种厮杀之后, 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 像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 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听完整部音乐之后, 很多人都会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中无法自拔。

乔治·桑曾经专门描叙了他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景象:“我看见周围那些幸福的精灵拉着手同声赞美上帝。天幕渐渐半开, 我听到一个声音从高处传来:‘来吧, 我的强者, 去休息吧。’但我什么也没看见, 因为交响乐结束了。”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听音乐时候一种意犹未尽的心情。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分为几个乐章, 就是因为音乐给热的感觉是环环相扣, 停止之后的音乐给人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 深受震撼。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 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 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 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贝多芬的音乐中高昂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那张激动、恐惧、兴奋的气势, 而遭他的音乐低沉的时候, 近乎无声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的绝望、无奈等等, 在贝多的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们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在自己的脑海里, 还会久久的留在自己的生命中。

篇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赏析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篇5: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

《忆江南词三首》

《忆江南·江南忆》

《琵琶引》

《观刈麦》

《李白墓》

《花非花》

《问刘十九》

《大林寺桃花》

《卖炭翁》

《夜雪》

《暮江吟》

《放言五首·其三》

《池上·小娃撑小艇》

《除夜寄微之》

《杨柳枝词》

《采莲曲》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春题湖上》

《放言五首·其一》

《望月有感》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阴雨·岚雾今朝重》

《长相思·汴水流》

《望驿台》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放言五首·其五》

《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

《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

《为薛台悼亡》

《垂钓·临水一长啸》

《放言五首·其二》

《偶作寄朗之》

《微雨夜行》

《邯郸冬至夜思家》

《望月有感》

《放言》

《咏菊》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山泉煎茶有怀》

《观游鱼》

《放言五首·其四》

《燕诗示刘叟》

《春词》

《村夜》

《江楼月》

《南浦别》

《母别子》

《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

《开元九诗书卷》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看花屋》

《残春晚起,伴客笑谈》

《慈乌夜啼》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上香炉峰》

《早寒》

《月夜登阁避暑》

《和元九与吕二同宿话旧感赠》

《长恨歌》

《琵琶行》

《卖炭翁》

《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暮江吟》

《忆江南》

《大林寺桃花》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直中书省》

《长相思》

《题岳阳楼》

《观刈麦》

《问刘十九》

《买花》

《池上》

篇6:春游湖诗歌简介与赏析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字词解释:

夹岸:两岸。蘸水:碰到了湖水。

断桥:把桥面淹没了。

度:与“渡”同意通用。

蘸(zhàn):碰到了湖水。

作品翻译:

双飞的燕子什么时候飞回?岸边绽放的桃花紧贴着湖面。春雨后湖面水势高涨,把小桥的桥面都给淹没了,游人渡不过去,正在这时,一叶小舟柳阴下缓缓驶出。

作品赏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

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么选用哪一处最好呢?最后选出来了:就在春雨把桥面淹没了的地方。 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 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作者简介:

篇7:贾平凹作品《高兴》简介及其赏析

《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进了城的农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运。作品采用口述体的第一人称,语言幽默,流畅,易于阅读,是作家近年创作的最好看的小说。 贾平凹写了刘高兴等来自农村、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同时涉及了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妓x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而且,作品在描述他们生活困境的同时,着重关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写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爱情。正当百事瓦裂、浮华猖獗的社会变改之际,农民刘高兴先是将自己的一颗肾卖给了城里人,随后又与同乡五富来到城里拾破烂……妓x孟夷纯的出现不但引来了城市万象之态,还带给了他门支离纷崩、始料不及的命运……

贾平凹以其一贯的慈悲连绵,一贯的继往开来,一贯的淡定笔致打开了一幅令人缀乱或战栗的城市生活画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

篇8:白居易简介及其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国著名作家。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快自然。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作品简介:

讲述了大学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庄与往昔故人之间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体现了封闭守旧的环境所导致的人的退化和改革开放对人的改良。高老庄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据说那里的人是最为纯正的汉人,可是却偏偏矮小而粗俗,甚至一代不如一代,这些与高子路的妻子对村庄的退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老庄是高子路的故乡,为了给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高子路同妻子西夏从省城回到了故乡。原本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大学教授的他回到村子后,再次接触到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立刻使他回到了从前,开始变得保守、自私。此时的高老庄俨然成了一面魔镜,照出了高子路骨子里所固有的习惯,各种冲突和矛盾接踵而至。

点评赏析:

贾平凹在在平淡中看出人生,看出人性,看出一种超过平凡生活的领悟,这就是作家的本领,就是作家的趋于成熟。也正是向一切大家所遵循的,所谓绚丽归于平淡,纤巧于充实,才会朴实无华而精气充实。《高老庄》既有困窘的一面,又有焦灼的一面,愈来愈触及到历史的深层,很多作家,具有一种大家风范的作家,并不是能给故事按部就班的进军,而是在无序的人生中经历相互冲撞的分化,大浪淘沙,最后成为以新代旧,完成新时代的更替。平凹的《高老庄》比起以往的作品有所超越,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领悟,对多种使人类困窘的境遇渗透其中,然而对未来的召唤都是鲜活的有生气的,这才是深沉有致的作品。

篇9: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大诗人。他出身于寒素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南北飘流,了解到民间疾苦,后为官,历德宗、宪宗到武宗六朝。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与元稹、刘禹锡友善。他一生仕宦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二十九岁至四十四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中拔萃科,授校书郎,三十五岁又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改周至尉,入为翰林学士,擢左拾遗。这时他的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要为朝廷兴利除弊。他有《策林》七十五篇,指出朝政弊端,发为歌咏则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七首,但后来感到仕途险恶,考虑个人出处利害,已有消极退避的思想。

二、后期(四十四岁至七十五岁)

先是四十三岁时,他授官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时,割据淄青镇的李师道派刺客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被劾“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而致罪的实际原因则是由于其长期批评朝政而触怒了皇帝。从此他逐步走向消极,虽然后来官职屡升,作过主客郎中,知制诰;召为秘书监,迁型部侍郎,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直到改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由于宦官专权,后来又有牛李党争,他见朝事难为,曾请求外放,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或在朝中担任闲散职务。这时儒家独善思想占上风,而且夹杂着佛家出世的思想。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进步的理论,并倡导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他总结了从《诗经》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应该为时代、为现实而创作的主张,认为文学的作用应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指导创作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一主张,诗人必须有自己的倾向、态度,诗歌中应有美刺比兴。他还谈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说诗歌是“根???,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成根本,通过语言、声音使人受到教育感化,才算是结果,才达到了文学的目的。他严厉批评了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给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崇高评价。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问》、《策林》和一些诗歌中。

篇10:诗人白居易简介

(772~846)

白居易(772~846)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在中国以及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出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很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篇11: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一、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二、人物生平

1 简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中进士,贞元十八年,于元稹同举书判拔崒科。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贞元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朝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召回朝任职。十年,因上书请扑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航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行州任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一面的堤,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明年转邢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因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制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把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白居易是弥了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望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份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喜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2 为 官

一生以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嗸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症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再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身受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者不与处理,白居易很气愤,上书力主缉拿凶手,以肃法纪。可那些全贵说他是潜越行为;于是被贬为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3 被贬后

贬官江州给百居易以很大的打击,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召回长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门争权夺利,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条长堤,并写了一首《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入何蓄水放水,蓄泻及时就不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假庭背景下,白居易又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白居易家中酿有美酒,每次喝酒必有丝竹伴奏,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名流入裴度、刘禹锡等。他宴请宾客有时宰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多只空囊,内装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一只,直到吃完为止。他是以天酒醉来解除九天疲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已。他在《传》中说:有个醉吟先生,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家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4 诗歌作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元和初年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值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严惩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至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的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明》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即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琵琶行》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野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妙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了声荤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出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格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浙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5 经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

赠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背景)

篇12:白居易《轻肥》赏析

【原文】

轻肥⑴

意气骄满路⑵,鞍马光照尘⑶。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⑷。

朱绂皆大夫⑸,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⑹,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⑺,水陆罗八珍⑻。

果擘洞庭橘⑼,脍切天池鳞⑽。

食饱心自若⑾,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⑿!

【注释】

⑴轻肥: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代指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⑵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

⑶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⑷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

⑸朱绂(fú):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管才能用。

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⑺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

⑻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⑼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

⑽脍切:将鱼肉切做菜。鳞池鱼:大海的鱼。

⑾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⑿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白话译文】

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赏析】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 “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篇13:白居易古诗赏析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集评】

黄N《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N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上一篇:党员档案中没有入党志愿书的处理下一篇:中国教育十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