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

2024-05-24

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共9篇)

篇1: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那些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之中融人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等。这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篇2: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

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对后世的影响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篇3:白居易诗歌对日本古代诗歌的影响

白居易的《白氏文集》是在日本平安朝时期流行起来的, 受白诗的影响, 平安时期的诗风趋向平易、晓畅、易懂。尤其是菅原道真、纪长谷雄、三善清行等人的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等, 都从不同侧面大量吸收了白诗的营养, 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日本汉诗更显得具有中国风格。并且, 在当时, 不但出现了侍读《白氏文集》的专业户, 还有些日本人还有些日本人组织了诗会——“尚齿会”, 来专门学习白乐天人格风骨的。日本从平安朝起, 由于贵族文人在情感、艺术上都开始倾向于白居易, 因而开始自觉地模仿白居易的诗作, 并且也开始大量运用白居易诗中定型化的“意象”去做诗。这类诗可以统称为“白体诗”。它可分为以下三种形态:第一是模仿白居易诗歌形体的诗歌, 可称为仿体诗, 主要是对白居易诗歌外部艺术形式的模仿;第二是采集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可称为仿句诗, 我们前面说过的有些诗人直接从白诗中摘取诗句译成日文作为自己的诗名的, 就属于这种仿句诗;第三是融合白居易诗歌的主题或意境的诗歌, 可称为仿意诗, 这类诗作是“白体诗”趋向成熟的诗歌。

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几位日本诗人和诗集受白诗的影响:

一、《本朝丽藻》等集子

《本朝丽藻》的编者为高阶积善, 他是唐诗尤其是白居易的热情追随者, 甚至把白居易奉若神明[1], 其生卒生不详, 主要活动在一条朝, 是一条天皇为首的宫廷汉诗沙龙的主要成员。《本朝丽藻》的作者喜好句题诗, 即以前人佳作中的隽语秀句为题。那么由于白居易诗歌在当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凡是《本朝丽藻》中有出处可考的句题, 多数都摘自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例如《春色无边畔》这一句题, 是取自《白氏文集》卷二十三所录《和<望晓>》一诗;《门闲无谒客》这一句题, 是取自《白氏文集》卷二十五所录《与僧智如夜话》一诗;《醒时心胜醉时心》这一句题, 是取自《白氏文集》卷十五所录《仇家酒》一诗。

而由藤原公任所撰之《和汉朗咏集》, 又称《和汉朗咏抄》、《和汉朗咏》、《倭汉朗咏集》等, 此集专萃适宜朗咏的汉诗、和歌佳句。在所收的587名汉诗佳期句中, 白居易的佳期句达成142条, 居全集之首。而被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的日本作品《源氏物语》也和白居易的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源氏物语》的作者是紫氏部, 原姓藤原, 名不详, 是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 其父亲也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据资料统计《源氏物语》全书引用白居易诗句的达到了108处[2]。

二、菅原道真的汉诗创作

菅原道真在日本被誉为文学之神, 他生于公元845年, 卒于903年, 活跃于贞观、延喜年间, 被认为是日本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3]。他的著作主要有诗文集《菅家后集》、《菅家文草》等。菅原道真自幼接受儒教伦理道德的教育, “治国平天下”是道真施展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 也是他作为一名儒士不容推辞的责任。道真的诗中洋溢出的抒情情调, 给予了日本后世文学以深刻影响。他在贬谪时期创作的讽谕诗, 以诗可叱贪官、憎暴敛, 一心为民请命, 使得其诗歌创作贴近劳苦大众的生活, 取得了他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菅原道真的诗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有多种原因, 这里不仅有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的观念意识, 还有白居易那种“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学观念。他的诗歌诗歌创作受白居易的影响很大, 且其成就最高的讽喻诗很大程度上是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学习, 而关于菅原道真的创作与白诗的关系, 早在日本元庆七年 (公元883) , 渤海大使裴颋出使日本时, 就曾指出:“道真文笔似白乐天也。”[4]而当代日本学者藤原克己则指出:“道真的诗, 不受白诗的影响或者与白诗没有亲缘关系的, 实在不多。”[5]

道真曾两次被贬谪, 也就是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其中《寒早十首》、《舟行五事》、《路遇白头翁》、《叙意一百韵》等最为著名。《寒早十首》创作于仁和二年 (886) , 是他谪居赞州第一年。其中三首是:

何人寒气早, 寒早夙孤人。父母空闻耳, 调庸未免身。葛衣冬服薄, 蔬食日资贫。每被风霜苦, 思亲夜梦频。

何人寒气早, 寒早药圃人。辨种君臣性, 充徭赋役身。虽知时至採, 不疗病来贫。一草分铢缺, 难胜箠决频。

何人寒气早, 寒早钓鱼人。陆地无生产, 孤舟独老身。袅丝常恐绝, 投饵不支贫。卖欲充租税, 风天用意频。[6]

从外在的创作形式上看, 道真《寒早十首》是模拟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的句式创作出来的。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中的第三首是这样写的:“何处春深好, 春深执政家。凤池添砚水, 鸡树落衣花。诏借当衢宅, 恩容上殿车。延英开对久, 门与日西斜。”

显然, 从句式上看, 菅原道真的“何人寒气早, 寒早……人”等句子套用白居易的。从内容上看, 道真笔下的孤儿、药圃人、钓鱼人等, 都是生活在最底层且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苦百姓, 而这些劳苦大众的人物形象,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白居易的讽喻诗《卖炭翁》和《采地黄者》。“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 愿易马残粟, 救些苦饥肠” (《采地黄者》) 。从道真的这首诗不难看出, “充徭赋役身”、“不疗病来贫”的药圃人与“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者的境遇是如此地相似。同样, “卖欲充租税, 风天用意频。”的“钓鱼人”与“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 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卖炭翁”的形象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 菅原道真诗歌创作是在在实践着白居易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创作主张, 以达到“比兴美刺”创作效果[7]。

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一诗中, 凭借自己的想像, 描写了元稹的谪居生活:“官舍黄茅屋, 人家苦竹篱。白醪充夜酌, 红粟备晨炊。寡鹤摧风翮, 鳏鱼失水鳍。暗雏啼渴旦, 凉叶坠相思。”这里前四句, 与道真“叙意”诗中有关太宰府谪居环境的描写十分相似, “移徙空官舍, 修营朽松橼。荒凉多失道, 广袤少盈廛。井壅堆沙甃, 离疏割竹编。”白诗的后四句是写元稹的“鳏居之恩”, 这一点在道真的“叙意”诗中也有所体现, “瘦同失雌鹤, 饥类哧雏鸢”即是同一意境的再现。

再者, 道真所写的百韵长诗与白居易写的百韵诗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

生涯无定地, 命运在皇天。贬降轻自芥, 驱放急如弦。牛涔皆陷阱, 鸟路总鹰颤。宛然开小阁, 睹者满遐阡。与谁开口说, 唯独曲肱眠。

——道真《叙意一百韵》

穷通应已定, 圣哲不能逾。即日辞双阙, 明朝别九衢。大道全生棘, 中丁尽执殳。时遭人指点, 数被鬼揶揄, 万里抛朋侣, 三年隔友于。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

以上几处, 尽管有些词句略有差异, 但意境却是相同的。道真的, 《叙意一百韵》、《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的意境, 以之渲染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在日本的众多诗人中, 道真是学白居易诗风学得较好的诗人之一, 这也和他本身深厚功底分不开。其他诗人, 如岛田忠臣, 在同时代学白的诗人中, 虽谈不上大家, 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其《春日雄山寺上方远望》一诗云:“不是山家是释家, 危峰望远眼光斜。今朝无限风轮动, 吹绽三千世界花。”这俨然是白氏的口吻。

其他诗人中, 如《本朝王粹》卷一, 日本兼明亲王《忆龟山》词是模仿白居易《忆江南》而作的, 首末两句“忆龟山”和“能不忆龟山”就是仿照白居易的“忆江南”和“能不忆江南”而来。另有藤原忠通、嵯峨天皇、“六歌仙”、都良香等众多诗人的创作都深受白居易的影响。

三、白居易对日本诗歌创作影响大的原因

(一) 白诗产生的社会环境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相似

从外部的社会生活条件看, 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 是整个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虽然表面看来社会发展还是很繁华的, 但是藩镇割据的情况已经存在, 唐中央政府已无实权,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 社会必然是朝着衰退的方向发展的。而当时正处于平安朝的日本呢, 天皇的权利逐渐被各大武家政权分解, 中央集权被严重的削弱, 这和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极为相似。天皇和身边的那些空有头衔的大臣们无力反抗权贵家庭, 只能是每天饮酒吟诗, 徒具风雅了。

(二) 白居易的生平和很多日本文人相似

白居易在当时的唐代也算得上是著名的诗人了, 而且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最后虽然是被贬谪江州, 也还是个司马。这和菅原道真等日本文人的经历十分相似。而且,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 已经到了“老妪能解”的程度, 这使得无论是喜欢他文采的文人志士, 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都能朗朗上口, 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层面。而当时的日本文人墨客们也并不全是风雅名士, 白居易的这种雅俗共赏也正是他们所喜欢的。

(三) 白居易的审美情趣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相似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能对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不单单是白氏诗歌本身的魅力, 还与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日本人喜欢具有感伤、宁静的作家及其作品, 日本人具有所谓“幽玄”的审美境界。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闲适、讽谕、感伤、杂律。而日本人只喜欢前三类诗作。并且白居易在创作闲适、感伤类诗歌时, 常常用自然界中那些幽寂、宁静的景象去创造自己的意境, 比如《琵琶行》中的“月”、“水”等意象, 去间接表露对人生的苦闷与内心的伤感。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幽玄”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 以“物哀”、“闲寂”等为核心, 讲究“境生象外”, 意在言外, 追求一种神似的淡美。白居易感伤诗歌中表现的凄楚、忧伤等感情色彩, 虽然与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幽玄”不完全相同, 但却十分相近, 所以了很容易在古代日本文人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 他的诗作比同时期其他中国诗人, 更能为日本人所接受, 对日本的诗歌创作和发展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萧瑞峰.论《本朝丽藻》的时代特征[M].文学遗产, 1999.

[2]谢东芹.白居易诗歌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 2011 (8) :74-76.

[3]高文汉.道真文学与白居易诗歌[J].文史哲, 2008 (6) :67.

[4]日.猪口笃志.日本汉文学史[M].东京:角川书店, 1984年, 第142页.

[5]日.猪口笃志.日本汉文学史[M].东京:角川书店, 1984年, 第142页.

[6]日本汉诗百首·早寒十首http://www.blogbus.com/westcre ek-logs/34945795.html.

篇4: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

关键词:韦应物;自成一家;韦柳

中图分类号:I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7-01

韦应物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在大历时期显得尤为特殊。大历年间,盛唐时候的壮阔气象已不复存在,因此题材多为风花雪月,乡情羁旅等,诗风也趋向于王、孟的清淡。韦应物与大历时期其他诗人工于近体尤其是五言律诗不同,他对各种诗体均有涉猎,尤其擅古体。大历时期诗人非常注重詞句的雕琢,并且大力追求对仗的精工和音律的和谐,韦应物的诗歌古朴、自然,一语天然万古新之感。经历了战乱以后,受时代的影响,大历诗歌的整体风格呈现一种凄清、寂冷的基调,而韦应物的诗歌读来平和恬静。此外,韦应物诗歌气韵悠长,清韵秀朗,而大历诗歌往往凄苦萧飒。总体说来,韦应物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对柳宗元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时候,苏轼将“韦柳”二人并称。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将“韦苏州体”单独列为一体,也可见其影响之大。从诗史的角度上来看,韦应物的创作不同于以大历年代“十才子”为代表的主流诗派,也不同元结一样完全追求崇尚简古朴拙的风格,可以说韦应物成就超越了这两派诗人,在诗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在读韦应物的作品时,不难品味到他这种“自成一家”的风格。例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在开头由于天气变冷,想起山中的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却又因为找不到而感到落寞与惆怅。起句“郡斋冷”三个字便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意境。颔联描写道士在山中的活动,“束荆薪”,“煮白石”。颔联写诗人的心理活动,结尾的“落叶满空山”,将诗的意境拉开,群山连绵,唯有满山的落叶将友人的行迹都掩盖了,寂寥之感顿生。整首诗展现在在人眼前的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色,语言平淡,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其中所蕴育的感情却深挚恳切。《容斋随笔》评价这首诗说道: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首先:韦应物以闲淡冲远为主的诗风不仅在当时被其他诗人所称颂推崇,而且也为后人所称赞,并引得众多诗人学习师法。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道: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韦应物的田园山水诗是继陶渊明及王、孟之后,有着独特个人色彩的杰出作品。

北宋苏东坡在《书黄子思诗集后》道:“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应物诗既能“自成一家之体”,在风格上有其专诣独到之处,则自可为诗学领域树一典范,成为后来学诗者取法师习的楷模。宋代时候朱熹说:“《国史补》称韦为人高洁,鲜食寡欲,所至之处,扫地焚香,闭阁而坐,其诗无一定造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韦诗不假修饰,闲逸的风格,也为朱熹所喜。例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鸥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完全白描式的手法,写景清切,情韵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闲淡心胸可见一斑。

其次,虽然韦应物在一些诗歌中很明显地表达出自己遁世避俗的思想,追求一种超脱的心境,但他并没有抛弃自己身为文人的一种责任,在地方做官吏的时候,关心民生疾苦,体察民瘼,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一些作品中。韦应物在《寄李儋元锡》中所写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可谓是他为官时的心情写照。感于这种心境,韦应物的乐府歌行近杜甫、元结,正如白居易所说“才丽之外,颇近兴讽”。韦诗这种感讽时事的思想,无疑影响了白居易关于“讽谕诗”的创作,而且对白居易领导的中唐新乐府运动也有所影响。诗歌的感事功能在韦应物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如其所作的《杂体》诗: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这首《杂体》以织罗女为描写对象,用惨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与荒淫的权贵作为对比,展现了当时百姓苦难的人生。而这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来白居易所作的《缭绫》一诗,同样的主人公,同样的主题。由此也不难看出韦应物对白居易所产生的影响。

最后,韦柳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诗风存在,还与绘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清人汪琬在其《吴道贤诗小序》中说道:“李思训、王摩诘犹诗之正宗也;荆浩、关仝、董源、李成,犹李、杜诸大家也,范宽、郭熙犹唐大历以后诸接武者也;郭恕先、米元章之流,往往于绳墨之外,自出胸臆,是为逸品,其在韦、柳之间乎!”关于“逸品”一词的解释,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画一》说:“世之评画者,立三品之目:一曰神品,二曰妙品,三曰能品。又有立逸品之目於神品之上者。汪琬将韦柳比类绘画中的逸品,这也体现了韦柳在艺术审美中得到的肯定。韦诗散淡,不事雕琢,诸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立马欲从何处别,都门杨柳正蚝耗”等句,古雅淡泊。而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意远冲和的情韵,既需要空灵的美感,又要物我两忘的禅意。韦柳并称出入诗论与画论的的领域,这在诗歌史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吴宏一,叶庆炳.清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M].成大出版社,1973.

[2]韦江州集[A].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东方出版中心,1988.

[4]蒋寅.大历诗风[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篇5:罗马法律对后世影响

在古代世界各国中,罗马法是内容最完整、体系最完善的法律。它既是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的工具,也是罗马人对人类文明的最卓越贡献。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 产,罗马法无疑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对近代世界,尤其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罗马法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现实,它却成为现代西方的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以及大陆法系的立法基础。1804年3月21日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采用了《民法大全》中四种法律文献之一的《法学阶梯》(又称《法理概要》)的结构体系,并确定了所有权绝对化、契约自由、过失责 任三项基本原则。这样,它与德国民法典一起,共同构成了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和源流。欧洲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因为《法国民法典》而与罗 马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外,《法国民法典》对后世的《日本民法典》以及《六法全书》《中华民国民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虽然普通法系(不列颠法系)看起来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与罗马法之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包括英国、英联邦国家、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也 从罗马法有关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内容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事实上,不论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它们都吸收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以及诉讼原则。所以,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

第三,如果说现代化的法治国家以“宪法至上,民法轴心”为理念,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马法正是现代西方民法的源头。今天,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就是 以罗马法为基础而确立起来的,它们从法源上继承了罗马法的许多概念、术语、理念和原则。例如,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以及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系,一直成为大陆法系各国民事立法的依据和当代国际私法的起源。

篇6: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中级,记录了西周初年至初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仅以笔者拙见分析一下《诗经》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文学体裁方面,《诗经》作品众多,内容驳杂,历史悠久,艺术风格虽然迥异,但是他们有着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写实性强,朴实 自然的文风紧贴百姓生活,感情纯真朴实,很多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情调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例如《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清晰的展现了一个男孩子为见心爱的姑娘,以布换丝为由去见心爱的姑娘,两人两小无猜的感情在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可以说是其一大鲜明的特色,主要变现要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大胆而又委婉含蓄的表达对爱情的向往。笔者所熟知的当属《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了以为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自然朴实的感情流露,勾勒出诗中男孩儿从心中涌出的浓浓爱意,纯真的感情让读者为之动容。而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早已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最后,《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是个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模板。赋的手法在后世不仅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影响深远。而比兴之法影响也较为深远,竟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成为了世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

篇7: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

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贝多芬生活在18世纪70年代和19世纪30年代之间,他是古典音乐的忠实实践者,又是浪漫主义的强力开拓者。

贝多芬一生都经历着坎坷磨难,然而苦难孤寂的生活没有打垮他,他始终坚定地守望着自己的信念,在孤独并失聪的境况下,顽强地遵循着自己艺术的箴言,创造出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无人比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上: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其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的矛盾、动力的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将谐谑曲(Scherzo)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并将人声加入到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2)在钢琴奏鸣曲上: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

(3)在音乐表现上: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篇8: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枕草子》,影响

白居易,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 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文学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诗而作。 ”他对日本文学影响尤其重大。 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平安时期传入东瀛, 为皇室贵族为代表的知识阶层所珍爱, 学习、借鉴和模仿白诗成为时尚的风习。

一、《枕草子》中的白诗

日本重要的女作家清少纳言的随笔集《枕草子》中, 据统计, 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共计二十九处, 被引用的白诗达到十九处之多。 其中最著名的是「雪のいと高い降りたるを」, 也被人称为“香炉峰雪”段。 与之对应的是《白氏文集》卷十六有《香炉峰下新卜山居》一诗:“日高睡足犹慵起, 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歌枕听, 香炉峰雪拨帘看。 ”在这则随笔里, 清少纳言以“将御帘高高卷起”即 “拨帘看”的行为, 十分得体默契地应对中宫“香炉峰的雪怎么样啊”的发问, 因而赢得中宫的会心一笑, 可谓风趣十足。

清少纳言的引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引用或点化白居易的诗句: 卷三的第三十五段“树木的花”中有这样一段:梨花是很扫兴的东西, 近在眼前, 平常也没有把它附在信里寄去的, 所以人家看见有些没有一点妩媚的颜面, 便拿这花相比, 的确是从花叶的颜色说, 是没有趣味的。 但是在唐土却将它当做不得的好, 做好些诗文来讲它, 那么这也必有道理。 勉强看, 在那花瓣的尖端, 有一点有趣的颜色, 若有若无地存在。 说杨贵妃对着玄宗皇帝的使者哭时的脸庞是“梨花一枝春带雨”, 似乎不是随便说的。 那么这是很好的花, 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吧。 这里是直接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诗, 原句是“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是借用白诗的语境, 用口语形式表达出来。 第八十一段《弹琵琶》:“在中宫休憩处的帘子前面……也可看出中宫的姿态:直抱着琵琶, 穿着红的上褂, 说不出的好看。 里面又衬着许多件经过砧打的或是板贴的衣服。 黑色很有光泽的琵琶, 遮在袖子底下的情形, 非常美妙;而从琵琶的边里, 现出一点儿雪白的前额, 真是无可比拟的艳美。 我对坐在近旁的一个女官说道:‘从前人说那个半遮面的女人, 实在恐怕还没有这样的美吧? 况且那人又只是个平民罢咧。 ’”由于谙熟白居易的《琵琶行》, 清少纳言在描写中宫直抱琵琶的仪态之美时, 与白诗中的琵琶女作了比较。 白诗的原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是借用白诗的诗题或词句作随笔文章的题目, 同时化用白诗的语境。 第九十五段《南秦雪》:“将近二月的晦日, 风刮得很厉害, 天空也很暗, 雪片微微飘落下来, 主殿司的员司来到黑门大间说道:‘有点事情奉白。 ’我走了出来, 来人道:‘是公任宰相的书简。 ’拿出信来看时, 只见纸上写着:‘这才觉得略有春天的意思。 ’这所说的和今天的情形倒恰相适应, 但是上面的半首怎样加上去呢, 觉得有些麻烦了……主殿司的员司只是催促, 说道:‘快点, 快点。 ’实在是既然拙劣, 又是迟延了, 就更没有什么可取了, 随它去吧, 于是写道:‘天寒飞瑞雪错当樱花看。 ’颤颤地写好了, 交给来人带去, 心想给看见了不知道怎样想呢, 心里很是忧闷。 ”这里所依据的还是白居易的一首诗, 题名《南秦雪》, 中间有句云:“往岁曾为西邑吏, 惯从骆口到南秦。 三时云冷多飞雪, 二月山寒少有春。 ”在清少纳言的笔下, 公任宰相的后半句诗就包含“二月山寒少有春”的意思, 作者接续上句的意思, 就应该是“三时云冷多飞雪”, 应对得恰好好处。 这种被日本人称之为“和歌”的文学样式, 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联句”, 亦有独有的风雅之处。 在这篇随笔中, 不但“和歌”的诗歌意蕴来自白诗, 连题目也直接借用白居易的诗题。

最有趣的是, 就连《枕草子》的书名都与白居易的一首诗歌相对应。 《白氏文集》中《秘省后厅》一诗云:槐花雨润新秋地, 桐叶风翻欲夜天。 尽日后厅无一事, 白头老监枕书眠。 在这部书第三百零五段, 清少纳言本人所作的《题跋》中, 对此也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有一年, 内大臣向中宫进献了本子, 中宫说道:‘这些拿来做什么用呢? 主上曾经说过, 要抄写 《史记》…… ’我就说道:‘若是给我, 去当了枕头也罢。 ’中宫听了便道:‘那么, 你就拿了去吧。 ’便赏给我了。 我就写了那许多废话、故事什么的, 把那许多纸张都写完了, 想起来这些不得要领的话也实在太多了。 ”

二、白居易的诗词对清少纳言《枕草子》的影响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论及诗的境界时, 认为诗有三境界, 即物境、情境与意境。 物境指的是实物表现的具体形式, 而情境则是通过物境表现出来的感情, 意境则更高深, 指诗歌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 同样的, 不仅是诗歌, 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概括在这三个类型里。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提及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三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点看;白居易的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

首先, 从物境上看,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 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 分别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 议论须直白显露, 写事须绝假纯真, 形式须流利畅达, 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 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 又浅显易懂, 还便于入乐歌唱, 才算达到极致。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夜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清少纳言由于受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的影响就好平易浅畅, 又在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作用下趋于精练, 加之其为人聪慧又坦率直接, 所以就形成一种简洁、清爽的语言风格, 如开篇的四时之趣“春是曙, 逐渐转白的山顶, 开始稍露光明, 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完全的白描加一句“春是曙”, 简劲到极致, 又如一些判而不评的段落如“猫, 以上半身全黑……”, 那种“什么以什么为好”之类的句式数量不少, 甚至还有纯列举性的段落如“时节以二月、三月、四……为佳”等。

其次, 从情境上看,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 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 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 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 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 “知足保和, 吟玩性情”。 以淡泊知足之心, 对清爽自然之景, 境界不算大, 格调也不甚高, 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 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 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酒, 天下闲人白侍郎。 ” (《尝黄醅新酎忆微之》) 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 一卷《坛经》说佛心” (《味道 》)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 (《问刘十九》) 。 从中可以看出, 晚年的白居易自觉致力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有意识地创造诗意的生活环境, 建立一种以人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休闲生活范式和追求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清雅脱俗的精神享受。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的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随想。 在随想的章段中, 内容不仅涉及山川草木, 人物活动, 还有京都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如: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 渐渐发白的山顶, 有点亮了起来, 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 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 有月亮的时候, 不必说了, 就是暗夜里, 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 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 也是很有趣味的。 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 夕阳辉煌地照着, 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 乌鸦都要归巢, 三四只一起, 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 这是很有意思的。 清少纳言用轻妙而富于变化的文体,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的感觉世界。 作品中充溢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的微妙之美, 以及属于平安时代的斑驳的风俗世相、 复杂的人情世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 《枕草子》记叙了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 作者出身于中层贵族, 这部作品也反映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

最后, 从意境上看, 清少纳言的美学思想来自于对汉文学的选择性吸收和对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发挥。 清少纳言家学渊源, 其汉学功底不可小觑。 然论对其美学思想产生影响最大者, 还是白居易诗歌作品中的那部分“情致之作”, 如“香炉峰雪拨帘看, 杨柳新枝翻几回”、“梨花一枝春带雨”“三时云冷多非雪, 二月山寒少有春”等。 清少纳言从白居易那里和和歌中学到“应该在文学创作中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逻辑修饰之学使人善辩。 出生于世代文官家庭的她能读汉书, 对汉学的造诣颇深。 汉诗对她的成长与性格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她个性中率然的一面又使她有别于“为赋新诗强说愁”之辈, 超然于平安文学的“物之哀”迷雾之外。 不同于当时王朝贵族们沉湎与欣赏飞花落叶的感伤情调里, 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动植物时, 采取积极的态度赞赏纤细的, 动态而和谐的美, 企求清新明亮的世界。 所表现的一种“をかし (明快) ”之美, 与当时王朝审美意思的主流, “もののあわれ (物之哀) ”的审美思想并驾齐驱, 代表日本平安王朝另一种审美趋向, 开创新的美学范畴。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歌对于清少纳言 《枕草子》的巨大影响, 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白诗在日本平安时期受推崇的程度。 可以说, 白居易的诗, 已经影响到平安时期上层知识阶层的审美的倾向与行为的方式。 管中窥豹, 白居易的诗歌给平安文学以深远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3 (2) :58-62.

[2]高晓华, 横山邦治.日本古代文学史[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4, 6.

[3]王雅楠.浅议白居易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影响[D].2010, 6.

[4]吴牧真.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D].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1.

篇9: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浮世绘

佛家曰:“浮世尘缘,一生一灭,拈花一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瞬便是永远。”凝望一幅幅浮世绘,你是否会悟到这“一瞬便是永远”呢?

The Japanese 1)woodblock print: an art form whose impact was as revolutionary in Japan as 2)Gutenberg’s printed books were in the West, and an art form that had tremendous impact on modern Western 3)Impressionism. While the paintings of the Impressionists Monet, Van Gogh, Degas are 4)glittering treasures of Western culture, their inspiration wasn’t Western at all. The real source of their new vision was not in France, not even in Europe, but in a countr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n Japan.

By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fter a long period of isolation, Japan was once again trading with the world. In the 5)bustling capital city of Edo, later to be known as Tokyo, artists and artisans were busy creating items for trade. In Edo most woodblock prints were things to be admired and then thrown away, like comic books or newspapers today. And so, 6)discarded prints were sometimes used to pack 7)ceramics for export to America and Europe. This is how Japanese woodblock prints first 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oriental 8)curiosity shops of London and Paris.

In the mid-eighteen hundreds Western art was in a crisis. The realistic school of painting in Europe had reached sort of a dead end. The 9)newfangled technology of the photograph produced a picture far more realistic than any artist could ever hope to paint. And so, in search of inspiration for a new direction in their art, painters would gather to 10)marvel at, and collect, the latest Japanese imports.

The Japanese woodblock print offered a 11)strikingly different model for what art could be. Not photographic, but stylized and impressionistic. They emphasized the surface pattern of the print rather than try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space beyond the flat surface of the canvas. In Europe these prints helped bring about a revolution in art. We need to investigate what was behind the creation of these prints.

“e” means picture, and “Ukiyo” floating world. What was this “floating world?”

It was a place that looked a bit like this, Gion, the geisha quarter of Kyoto. In Edo, the 12)geisha and lower class 13)courtesans could be found only in the 14)Yoshiwara also called Ukiyo, the floating world. One 15)samurai described his experiences in the floating world thus:

Living only for the moment,

gazing at the moon, the snow,

the cherry blossoms and the maple leaves,

singing songs, drinking wine,

16)diverting ourselves and just floating,

floating.

Caring not a 17)fig,

for the problems staring us in the face,

and floating like a 18)gourd in the river current.

That is what we call the floating world.

日本的版画(浮世绘),不仅在日本产生不亚于古腾堡的便携式书籍之于西方的革命性影响,还大大影响了现代的西方印象派。尽管印象派大师莫奈、梵高、德加的作品成为了西方艺术殿堂里闪闪生辉的宝物,他们的创作灵感却完全不是源于西方。他们新视觉的真正源头不在法国,甚至也不在欧洲,而是来自地球的另一端的日本。

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与世隔绝后,日本在19世纪中叶重新与世界建立起贸易联系。在繁嚣的首府江户(即后来的东京),艺术家和工匠们都在忙于创作作品以进行贸易。这里大部分的版画就像今天的漫画书或者报纸一样,先是受到人们的青睐,随后就遭丢弃。而被丢弃的作品有时会用来包裹陶瓷制品,然后出口到美洲和欧洲。日本的版画最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走进伦敦和巴黎的东方古董店的。

18世纪中叶,西方艺术界正经历一场危机。欧洲现实主义绘画流派有点走进了死胡同。新流行起来的摄影技术拍出的照片,真实感远超任何一位画家所期望绘画能达到的程度。因此,为了找寻新的艺术方向的灵感,画家们把注意力放在令他们惊艳的新近从日本进口的物品中,并开始收集这些东西。

日本的版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式。它不像照片般写实,而是有固定格式并基于印象的。画家们着重强调的是作品的表面图像,而不是试图在平白的帆布上创造出空间的幻觉。在欧洲,这些版画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那么它们究竟是基于什么来创作的呢?

“e”代表绘,“Ukiyo”是指浮世。那什么是浮世呢?

(现在的)新桥,这个京都艺伎聚居的地方就有点像浮世。(当时)在江户,艺伎和下层的妓女只居住在吉原,也称为浮世的这个地方。曾经有一个武士这样描述他所体验的浮世:

生命只是活在当下,

凝望着月亮、白雪、

樱花、枫叶,

唱着歌,喝着酒,

放纵着自我,任意漂浮,

漂浮。

了无牵挂,

烦恼纵在面前闪现,

就如流水中的瓢一样漂浮。

这就是浮世。

上一篇:英语交流开场白下一篇:《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