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课程纲要

2024-05-06

九年级下课程纲要(精选2篇)

篇1:九年级下课程纲要

2012—2013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年级:七年级

间: 2012-2013学年下学期 授课时数: 72课时

所在学校: 黄店第二初级中学 设计教师: 蔡珊珊 课程目标:

编写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能够站在学科思想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课堂上通过细化解读课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互助中参与教学过程,获得人生感悟,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力,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下7—9年级学段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确定本册课本的课程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逐步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能有一定的速度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3、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逐步养成默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正确的复述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7篇浅易的文言文,背诵本册课本涉及的优秀诗文13篇

4、了解汉语词类中实词的用法和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6、学会制订本期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4万字,完成名著《童年》和《昆虫记》的阅读。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根据表达的中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扩写、续写或改写,丰富表达的内容。

2、学会独立完成写作,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3、本期写作不少于7次,其他练笔不少于2000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说话时能做到注意对象和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与人交流,并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做到连贯、得体、不偏离主题。

2、耐心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表情、手势、语气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复述转述,做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或搜集资料,用文字、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各单元的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2、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方仲永》的内容,能明确说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和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4、根据需要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写一篇与“成长的烦恼”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能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能说出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4、搜集、整理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曲等,或组织一次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或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或写一篇关于黄河的文章。

第三单元: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

2、了解《资治通鉴》,能从《孙权劝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3、正确追“星”,选择合适的文体写一篇以“我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的文章。

第四单元:

1、在理解课文的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了解口技这一民间艺术并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这一场精彩的表演的。

3、通过查找资料、举办知识竞赛、观看演出、学唱听议等多种形式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特点等,试着编写一个戏曲小故事或把自己在看、听、学戏过程中的感想、有趣的经历写出来。

第五单元:

1、通过学习探险的文章,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背诵《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发挥想像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谈谈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4、写一篇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体裁、字数不限,但要尽量写得生动有意思。

第六单元:

1、通过阅读与动物有关的几篇文章,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了解《聊斋志异》这部古代小说及清代作家蒲松龄和他的作品,能合理的展开想像,把《狼》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4、通过了解我国古代“马”字的不同写法和借助工具书查找“马”偏旁的汉字,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或收集有关的马的成语故事、俗语、传说、图片、雕刻、绘画等,举办一次以“马”为主题的墙报、图片展览活动,然后写一篇关于马的文章,不少于500字。课程内容:

这是学生进入第四学段的第二个学期,面对新的语文课本,学生将追寻丑小鸭的苦难历程,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在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中继续体会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学会运用学材学习语文,体会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会审美,培养其语文的基本素养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同时借助于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本册课本按主题内容——成长、爱国、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险、关爱动物等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一单元中又编入一篇文言文和一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成长)计13课时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课时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2课时

3、丑小鸭(安徒生)

1课时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1课时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1课时

5、伤仲永(王安石)

2课时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二单元(爱国)

计11课时

6、黄河颂(光未然)

1课时

7、最后一课(都德)

2课时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课时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课时

10、木兰诗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 口语交际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三单元(杰出人物)计12课时

11、邓稼先(杨振宁)

2课时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2课时

1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课时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1课时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课时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四单元(文化艺术)计12课时

16、社戏(鲁迅)

2课时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2课时

18、竹影(丰子恺)

1课时

19、观舞记(冰心)

1课时

20、口技(林嗣环)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 口语交际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五单元(探险)计12课时

21、伟大的悲喜剧(茨威格)

2课时

22、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

2课时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1课时

24、真正的英雄(里根)

1课时

25、短文两篇

2课时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六单元(动物)计12课时

26、猫(郑振铎)

2课时

27、斑羚飞渡(沈石溪)

2课时

28、华南虎(牛汉)

1课时

29、马(布封)

1课时 30、狼(蒲松龄)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 口语交际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名著导读:《童年》、《昆虫记》

附录: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及开发、利用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主要学材具体实施课程纲要,落实目标的达成。

2、充分利用班班通网络设备、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平台,以便学生根据需要收集相关资料。

3、结合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或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让学生了解生活、参与生活,丰富个人的人生体验。

4、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视野或方法上的指导。

二、课程实施策略

1、以导学案的编写为抓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明确一个观念: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已经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也说是说一堂上得是好是坏,不是看教师讲的多与少、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参与了多少,因此积极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体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探讨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小组建设模式,让学生在自学、互学、质疑、探究中学会学习。

4、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品质、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握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评价:

评价是导向,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方面进行,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注意突出各学段的目标重点。

1、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

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品质方面,包括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其主要评价的方式是ABCD或很好、好、一般、较差。

2、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主要包括阶段性测试或终结性测试。主要以分值方式体现,考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篇2:九年级下课程纲要

1、《从军行》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颔联“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颈联 开始写战斗,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出心裁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表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艺术手法。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2、《月下独酌》赏析

译文: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举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与我和影子成了三人。月不能与我共饮,影徒然跟随我的身体。暂且伴随月和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我吟诗时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舞。清醒之时,你我尽管寻欢作乐,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我愿与你结下忘情之友,相约在遥远的银河!

此诗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开篇第一句开题明意,指出自己的“独”。也正是在这种极度苦闷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对酌倾诉,才能够产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

月影本是无情物,但为了及时行乐,也只能“暂伴”。这便是李白,渴望知己,却无知己,没有知己,却向往知己的一种心态。李白在酒的作用下,产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情形。认为月和影都于自己产生了共鸣。在“我”歌唱的时候月被我感动了,在我跳舞时,影也随我一起舞动。然在这欢快之时,李白的孤寂之感却又悠然而生。感到现在我们虽在一起对饮买醉,交互情感。可是当醒来时便各自分开了。让读者也不由了产生了一种为其悲痛之情。

最后两小句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3、《羌村三首》(之三)

译文: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着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登楼》赏析

首联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手法。

颔联描述登楼所见山河壮观。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吐蕃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译文: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 “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一片漆黑,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颔联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刚直不阿。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马不前” 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尾联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艺术手法: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

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

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7、《望月有感》白居易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颈联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比拟形象贴切,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8、《雁门太守行》 李贺

诗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尾联诗人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鲜明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善于以色示物,以色感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cù]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10、《别云间》夏完淳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将诗人从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尾联盟恢复之志。诗人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1、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在对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的悲愤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本句表达的情怀主要是:面对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诗人以“无限山河泪”来表达自己的满腔愤恨,又以“谁言天地宽”来抒发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对于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的深深失望与哀恸。

九上

1、《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与首联里悲字相照应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颔联以名句入诗脍炙人口,试赏析。

上一篇:下学期高二历史教学计划下一篇:差生家长意见怎么写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