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

2022-06-20

第一篇:九年级历史12课

九年级历史第12课美国的诞生 学教案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学教案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英国在美国的十三块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的枪声,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等基本史实,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

能力目标: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提高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美是移民北美的劳动人民共同开发的;独立战争是正义的 学习重点: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二是美国诞生的过程。 学习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学习过程:

导入:让学生说出当今美国的国旗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出星条旗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解释星条旗的含义,当今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就在200多年前,它还只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是如果摆脱英国的统治诞生的?由此引入课题。 新授:

一、 预习导航: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 ,17世纪初, 国人开始在北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一百多年以后,英国在北美建立了 个殖民地。

2.在北美殖民地除了土著居民外,还有 、 和 人。

3. 年 月,一支英军在 同民兵交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

4. 年 月 日, 发表《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利坚合众国—— 诞生。

5.1777年,在 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 年,美国独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任务一: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1.学生结合小字部分阅读课本分析北美在独立前的发展状况?

2.分析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后的活动和统治如何? 从而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任务二:北美独立战争的过程和胜利

1.结合《独立宣言》内容的节选,分析这个文献的核心思想以及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2.运用你搜集到的资料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联系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3.人们都说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你同意吗?为什么?

任务三:知识延伸

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如何?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A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B英国在政治上对北美采取高压政策 C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高涨 D英国在加拿大建立了殖民地

2.美国是当今最强大的国家,但它的历史并不悠久,可以说是一个新兴国家,它诞生的标志是( )

A列克星顿的枪声 B《独立宣言》的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1787年宪法的颁布 3.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告独立是在( ) A1775年 B1776年 C1777年 D1783年 4.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

A苏格兰人民起义 B萨拉托加大捷 C约克镇战役 D莱克星顿枪声

5.材料: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们的名义和权利,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应当名正言顺的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他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他们与大不列颠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回答(1)材料反映出当时阻碍该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

(2)“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的应当成为独立自主的合众国“是通过什么(事件名称)于哪一年获得成功的?成功后,该国第一任总统是谁?

五、学后反思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新人教版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2.能力目标: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历有什么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曾经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称作“第三世界”。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所以也简称为“亚非拉国家”。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所以也称作“发展中国家”。它们怎样奋起和发展?请阅读课文。

2. 新授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引导学生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沿着“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发展,经济呈平稳低速增长。90年代以来,印度扩大最外开放的政策,促进经济向国际化转轨,年均增长达6%以上,印度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却居世界第二位。今天,“重新发现”印度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在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中,印度将同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以期,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的自由”是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印巴分治造成了无穷的的后患 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的教徒的宗教之争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菲律宾、缅甸、斯里兰卡、韩国等)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合称“亚洲四小龙”)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二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

1952.7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赢得了埃及真正的独立。1953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

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二战以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发展迅速。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府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新政权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3.小结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4.板书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 印度 1947 印巴分治 尼赫鲁

2、韩国 新加坡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北非

1、 1952.7 纳赛尔 埃及

1956 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30多个国家独立 1960

1990.3 纳米比亚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 1959 克斯特罗 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 1999底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15课教案

第十五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以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政策则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科索沃战争的政策认识

2、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三、教学要点

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二、科索沃战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由于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与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但是,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轰然倒地,两极格局存在的基础消失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但是,世界格局会走向何处?前几课中,我们已经了解到70年代,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国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势;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滑坡,但仍掌握着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现象,是否会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展示板书: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内容组织】

师: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那么,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如何解体的呢?

生:(略)

师:在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联盟国家彻底解体。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这一变化,既使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

师:两极格局的结束,冷战的结束,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的先后解散也就是作为冷战一方的“东方集团”的自我解散,由于这个集团的解散,原来构成东西方对抗的两个国家集团中的一个已经消亡(半年后,苏联自身亦告解体)。在这个意义上,持续四十余年的东西方冷战随之走向了终点。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换言之,如果苏联在政策调整中坚持霸权立场,不主动放弃同美国的对抗,那么,东西方冷战持续更长的时间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既然两极格局的集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那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可当今局势却又怎样?

生:(略)

(展示板书:

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师:二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最大的事变之一。这一事件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而且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对抗40多年的局面终止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因此,两极格局瓦解后,天下并不太平。不过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因此,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美国似乎实力超群,那其他国家来的力量如何?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和组合。首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作为苏联的合法继承者,俄罗斯还没能找到一种既顺应世界进步潮流,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模式,而是由原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模式跳到另一端,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目前,俄罗斯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政治多元化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已通过宪法和法律得到贯彻,新型政治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但是,实施宪法规定的多党议会民主政体还将经历一个动荡的过程。在经济上,俄罗斯虽已基本确立以私有制为主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俄罗斯仍未摆脱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生产滑坡,失业增加。在经济转轨完成之前,俄罗斯要走出困境还需一定的时间。第二,美国乘机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苏联的解体被美国看成是建立美国霸权的极好机会。1992年2月,即苏联解体

一、二个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就声称,“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这些年来,美国企图利用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实现“冷战”后“美国治下的和平”。1999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篇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更武断地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而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但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三,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在外交方面,已由过去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转向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建立日、美同盟关系和全面合作的日欧关系。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第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欧盟15国的面积333万平方千米,人口3.7亿,国内生产总值8.4万亿美元,占世界31%,位居第一,对外贸易总额1.9万亿美元,占世界20%,也居第一。如果将欧元实施和欧盟扩大以后的情况计算在内,这些数字会更加庞大。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和欧盟的扩大,欧洲在国际格局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五,冷战结束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上五个因素,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使世界出现了不同于两极格局下的新状态,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以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政策则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科索沃战争的政策认识

2、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三、教学要点

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二、科索沃战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由于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与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但是,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轰然倒地,两极格局存在的基础消失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但是,世界格局会走向何处?前几课中,我们已经了解到70年代,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国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势;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滑坡,但仍掌握着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现象,是否会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展示板书: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内容组织】

师: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那么,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如何解体的呢?

生:(略)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1-12课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 《中国历史》 (川教版)知识整理 2017.9.20 第 1 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一、历史背景

1、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处在上升阶段,尤以英国最为强大

2、国内:①清王朝由盛转衰,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泛滥成灾。 (1) 、列强鸦片输入的直接目的:牟取暴利/改变贸易不利地位 (2) 、列强鸦片输入的根本目的: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二、导火线、发动战争借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1、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2、虎门销烟:1839 年 6 月 3 日起,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商人的 110 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 全部当众销毁。

3、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 严的坚强意志。②林则徐出色地领导了禁烟运动,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目的) 直接原因和借口: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四、爆发及结果: 爆发:1840 年 6 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1、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③英国国 力强盛,武器先进。 (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 (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 )

2、

2、中英《南京条约》 (1842 年 8 月,南京江面英国军舰上) (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主要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 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 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3、 两个附件 (1843 年) : 《五口通商章程》 、 《虎门条约》 。 英国从中获得 “领事裁判权” 、 “片面最惠国待遇” 、 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等特权;

五、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②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 市场,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③社会性质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大影响) 。④地位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启示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

1、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为了从中国夺取更多的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过程:①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②1857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 年 5 月,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③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4、结果:中国战败。先后签订《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 《北京条约》 。

5、主要危害: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沙俄通过《瑷珲条约》等割占中国领土最多,达 150 多万平方公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运动(起义) ) 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 建国号为太平天国, 后在永安封诸侯, 定制度, 初步建立政权。 1853 年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1864 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 《天朝田亩制度》 它规定把土地依产量高低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好地坏地 搭配。年满 16 岁的,每人一份,未满 16 岁的,每人半份。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它设想通过平分土 地,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 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群众投入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 这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 是根本无法实施的。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①1860 年 8 月,李秀成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伤华尔。 ②1862 年 9 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再败洋枪队,死华尔。 ③1864 年,太平军在金坛大败洋枪队,伤戈登。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②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斗争削弱了力量; ③中外敌对势力联合绞杀。

5、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其规模大、历时久、 影响远,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鼓舞了近 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它的经验与教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4课 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 ①原因(背景)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 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 ②目的: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形成了洋务派。 ③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运动: ①时间: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 ②洋务运动的内容: A、口号: “自强” 、 “求富” B、救国方案:军事救国(地主阶级) C、主要内容: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创办军事、民用工业。 (典型的军事工业有:安 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 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典型的民用工业有:轮船 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③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④筹建新 式海军和陆军――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局限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因为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只学习 西方的生产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②作用和影响: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创办了一 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 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1894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该年是旧历甲午年,史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①1894 年 9 月 17 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迎战 ②黄海海战:1894 年 9 月 17 日,邓世昌率“致远舰”全舰官兵英勇奋战,冲撞日“吉野”舰,舰中鱼雷 而沉,壮烈牺牲。 ③威海卫战役:1895 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一)时间、人物:1895 年 4 月 李鸿章赴日本马关求和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二)内容: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表明:外国势力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上游、西部)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表明:日本最早获得投资办厂合法权)

4、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 6 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背景和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过程:1895 年,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 1300 多名,上书光 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

3、意义:虽未成功,但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 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1898 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2、变法开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从 6 月 11 日到 9 月 21 日,新政共推行了 103 天,所以又称作“百日维新” 。

3、变法诏书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方面: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方面: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4、戊戌政变 (1)原因: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经过: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 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

5、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 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 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 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自身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 (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 量;不敢反对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 (2)客观原因: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阻挠变法。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和破 坏。 ) 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通过革命。/资产阶级无 法救中国。

第7课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 原名义和拳,民间秘密组织,以练武为掩护,进行反清活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矛头转向帝 国主义,口号“扶清灭洋” 。1898 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赵三多领导。

2、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华战争(1900.6-1901.9) (1)背景:19 世纪末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 (2)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主要目的: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3)过程 ①1900.6,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义和团和清军奋勇阻击 A、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杨村车站围歼侵略军。 B、在天津:a、义和团同清军激战老龙头车站; b、张德成率领义和团一度攻打紫竹林租界;清军将领聂士成腹破肠出,仍不下战场, 最后壮烈牺牲。 C、1900.8,攻入北京 注意: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是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第二次被外国侵略者攻陷。②义和团运动的性 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4)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1、时间、地点:1901.9 北京

2、签订双方: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比西荷 11 国

3、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 9.8 亿多两。 (注:这是赔款最多的条 约——4.5 亿两;称为:庚子赔款) 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危 害最大的一款)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④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4、危害:①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强化了列强对清廷的控制,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危害 归纳:外国列强的历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 (主要原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强大,超过了陈旧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 8 课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酝酿

1、兴中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894 年,夏威夷檀香山。 (2)领导人:孙中山。 (3)目标任务: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性质: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905 年,成立于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机关刊物: 《民报》 (5)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6)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 、 “民权” 、 “民生”三 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 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经过: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士兵,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占领武昌,12 日, 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控制,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

2、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 年为民国元年。3 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 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仍然是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优势,引起袁世凯的恐慌。1913 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 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2、 “二次革命”的发动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江西、广东、 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 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1)镇压二次革命 (2)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3)下令解散国民党 (4)解散国会 (5)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6)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7)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8)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

2、袁世凯称帝 1915 年末,袁世凯下令以 1916 年为“洪宪” 元年,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准备元旦登基。

三、护国战争

1、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打倒“民贼” ,维护共和制度。

2、护国战争爆发 时间:1915 年底 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地点:云南 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结果:1916 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运动胜利结束。

四、军阀割据混战 派系 直系 皖系 奉系 滇系 桂系 晋系 主要头目 冯国璋和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唐继尧 陆荣廷 阎锡山 控制地区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 安徽、山东、浙江、福建、陕西 黑龙江、吉林、辽宁 云南、贵州 广东、广西 山西 扶植者 英、美 日本 日本 英、美 英、美 日本

第 10 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北洋军阀为维护 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口号: “民主” 、 “科学”

4、代表人物(五大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5、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主要内容

1、前期(兴起——十月革命前):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18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三、影响(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推动了 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第 11 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 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

2、爆发时间、地点: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3000 多名学生在天安门示威游行。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还我山东”等。

4、经过: 第一阶段从 5 月 4 日-6 月 3 日,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指 6 月 5 日以后,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罢工(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出现了“三罢”斗争: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5、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在)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②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6、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干部、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8 陈独秀在上海建立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后来北京、武汉、长沙、日本、法国等都建立了共 产党早期组织。

2、时间与地点: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 13 人,代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

3、中共“一大”的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 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 12 课 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 年 1 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有共产党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标 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二、黄埔军校 1924 年 6 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军校由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 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

3、组织:国共两党联合推动

4、革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5、路线和主要战场: 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浙江。 两湖地区是北伐战争开始时的主要战场。

6、主要战役:贺胜桥、汀泗桥、武昌战役,共产党员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英勇作战,为第四军赢得 “铁军”称号。

7、北伐的成果:打跨了吴佩孚、孙传芳,不断取得节节胜利,不到半年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 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促进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8、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原因: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党成立不久,力量 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经过:1927 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 变,残酷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经验教训: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②要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4.18 蒋介石

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1927.4.18----1949.4.22 共 22 年)

2、政策:坚持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 第一号命令:清党通缉令

上一篇:it行业薪资排行下一篇:湖南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