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2024-04-21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精选10篇)

篇1:“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第二,从语文教改开始,我们学习了好多典型经验,包括魏书生老师、窦桂梅老师的许多很好的经验。可是,我们在会场上听时非常激动,回到学校,我们的改革却似乎并没有多大动静。为什么?因为魏老师和窦老师语文教学成果的实现,更多的是靠他们自身的素质,靠的是他们驾驭课堂的水平。我们今天希望探讨的是,有没有一种在一般的学校,靠一般的师资,在一般的条件下,在一般的生源里,能够实现的语文教改方法。

第三,我们的“语文实验室计划”为什么会成为国家教育部和人事部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的项目?为什么国家每年还要给我们拨付实验经费?因为大家普遍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改确实没有走出困境。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没有在一个区域甚至在一个学校改革成功的案例。尽管我们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得到了国家园丁工程的承认,但是我们这项改革还是初步的。我们的老师、学校苦于没有同教改项目相配套的阅读材料,许多材料搜集起来对一位老师、对一所学校来说,有时又特别困难。

第四,“新学校行动研究”项目是“十一五”国家规划课题,目标是要构建学生向往的学校。构建学生向往的学校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老师。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个学科肯定都有一个使老师和学生都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如果找到了这个学科的学习规律,我们就找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愉悦地教、愉悦地学的通道。现在大部分学科还没有找到这个规律,我们的学校离学生向往的学校还有距离,所以我们启动了这样一个国家级课题。创建一个新的学校,构建学生向往的学校,我们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当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找到了一个师生愉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时,学生向往的学校的构建就为期不远了。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总结了各所学校、各位优秀老师的一些实验成果,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这个“语文主题学习”非常简单,我们立足于把这件事情说得简单,也要做得简单。

为什么叫“语文主题学习”,而不叫“语文主题教学”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给老师引导,不要教得太多,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怎么把这本书拿到主题中呢?我们不要仅仅探索一种方法,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传统,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搞好。

需要统一哪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过去,我们有过很多教改,也有很多阅读资料系列的书籍,但大多强调课外阅读。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教学毫无疑问也要靠课外,数学教学也要靠课外,我们的孩子能有多少个“课外”?我们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我们多少学生实现了。多少家庭实现了?

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于80%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内就把语文学好。不要精雕细刻,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这样,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如果让老师分析,学生可能会感到,语文背后怎么有这么多深奥的东西,学了几天也不能发现。给学生这样的误解,把语文搞得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这样对学生太危险了。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语文的现状。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学习理科的方式学习语文。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弄明白,语文素养就大大提高。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正好相反,必须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感悟最后有所得。所以,我们必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阅读,划分给“语文主题学习”。没有哪一课书必须要用超过1课时的时间学习。

怎么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这句话往往成为语文老师教不好语文的借口:我们怎么能教好语文呢?课内不读书,课外也不去感悟。我感觉,我们不应该把这句话当作借口,而要理解为责任,思考怎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到课堂。

老师给学生创造条件,把生活精品化,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所以说,有些老师非常会做事情,一般没有体验就不让学生做。把生活的活水引入校园,引入课堂,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怎样使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验的操作模式

教学内容

“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模式是学生自主阅读。那么,到底读什么呢?《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这一理念的落实创造了基本条件,提供了物质保障。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中小学语文必修教材配套。和教材一样,以主题单元作为呈现方式,教材的每一单元都配备15万-18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样,一本教材就要配备六七本近100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时间安排上,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必修教材,剩下的三分之二课时全部用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就要求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少讲。“简简单单教语文”,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也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狠抓《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课堂阅读的落实上,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上。而其中的重点又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学生的读书热度,使学生的自主阅读不被老师的“好心”和“认真”异化为“被”阅读,着力点则在让三维目标在课堂阅读中自然地实现。

教学策略

1.“1+X”模式――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以一篇必修教材的文章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必修教材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的学习中,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阅读能力。

2.“X+l”模式――“反三归一”。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l篇文章。

3.“X+Y”模式。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几篇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实验效果

在实验跟踪过程中,许多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小学一年级识字1828个,二年级识字1111个,一、二年级共识字近3000个,两年时间便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老师引导学生一周学习9篇课文,两周学完一本教材;小学六年,平均每年课堂阅读大约100多万字,六年学生课堂内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00万字。

实验让阅读超越语文,走进各门学科,数学科的阅读、英语科的阅读、美术科的阅读、音乐科的阅读、科学科的阅读等等,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落实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一切似乎都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却是正在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发生在生源一般、师资一般、办学条件一般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还不是一两所学校,而是几十所学校。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有3000多所学校正在程度不同地发生着这样的奇迹。

篇2:“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课题主持人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

对于这项实验,李希贵的解答简单明了: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人所共知的问题,但事实上却一直被忽略了,尤其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一再错过了孩子们黄金一般的阅读年龄段。这项实验与以往所有教改实验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好语文。我们认为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凡是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都叫做“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做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

实验从启动,很快席卷全国。迄今为止,从首都北京到边陲吉林抚松,从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到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赤峰,从黄土高原上的神木到太湖畔的金坛,从海河之滨天津到改革之窗深圳,从北国沈阳到南疆海口……这一实验得到了一般学校普通老师的认同。它不生存在专家学者的象牙塔里,它不停留在名校名师的课堂里,而是村办小学的老师也能信手拈来,普通大众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得到。从小学到中学,目前全国已有3000多所学校参与了这项实验。

篇3:“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这项实验跟以往所有课改实验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通过‘课内阅读, 课内学习’, 来学好语文。它的特点是:课内进行大量阅读, 又称为‘海量阅读’就是让学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和基础上, 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让语文教学回寻简约化, 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改变常规, 整合内容, 简单教学

根据实验的要求“一般每两周就要学习完一个单元的教材和一本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常规,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在备课时, 教师可以从内容、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将本单元课文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进行有机整合。放下以往的繁琐分析, 抛弃面面俱到的讲解, 力求一课一得。这样, 我基本上“用一周时间学完教材上的一个单元内容, 一周时间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共有4篇文章, 《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开篇导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下面的课文, 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感的。”由此可见, 本组课文的情感主题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语言训练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感的”。细读4篇课文之后, 我们发现, 从内容上看, 《古诗三首》《桂林山水》都是与介绍祖国名山胜地的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是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特点。针对本组课文的特点, 用两课时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精读《桂林山水》, 略读《古诗三首》,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感的,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二课时:略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第三课时:指导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相关的文章, 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 用所学方法学习课文, 体会情感。

二、多种课型, 自主阅读

“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才能保障一个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的实验目标落到实处”, 在实验中主要采用的几种教学课型:

“1”是教材上一个单元的精读课文的教学;“3”是教材上一个单元的若干篇略读课文的教学;“X”指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教学。

1.“1+X”模式———“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

“‘1+X’以一篇必修教材的文章为点, 向面上辐射, 把从必修教材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 尝试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的学习中, 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或者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阅读能力。”

2.“X+1”模式———“反三归一”

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与教材内容相近的文章学习, 学完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之前的所学方法学习教材中的1篇精读课文。

3.“3+X”模式

学完教材中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 用所学方法再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几篇类似的文章。

三、传授方法, 培养习惯

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到来, 使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阅读如虎添翼”, 因此, 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方式和习惯上, 应该“强调多读———诵读, 多看, 博览;强调感悟———悟其意, 悟其情, 悟其法;强调积累———语言积累, 情感积累;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会做批注, 写读书笔记, 养成习惯”。

四、开展读书活动, 促进成长

为了将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1) 每学期中, 低年级举行“读故事, 讲故事”比赛, 中高年级举行美文欣赏、诗歌朗诵会。

(2) 班级设立“读书节” (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下午设定为班级读书节) :可以介绍度过的一本好书;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交流活动;可以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读书笔记展评等等。活动形式和内容孩子们自主选择。

(3) 经典诵读:每节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的诵读, 低年级诵读好词佳句, 高年级诵读古诗文、名人名言、美文。

(4) 亲子共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低年级可以是孩子与家长一起大声朗读, 简单了解课文内容;高年级可以让孩子和父母共读一本书, 读后共谈感受, 读书形式可以根据内容来定。

五、结语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海量的阅读可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路是漫长的、艰辛的, 同时也充满着幸福与快乐!我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正行走在这条道路上, 希望我们能越走越远!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跟以往所有课改实验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的是通过“课内阅读, 课内学习”, 来学好语文。它的特点是:课内进行大量阅读, 又称为“海量阅读”, 就是让学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 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让语文教学回归简约化, 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课内大量阅读,回归简约

参考文献

[1]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手册[J].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出版, 2013:1, 6, 8

[2]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教师用书[D].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8, 207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语文[D].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

篇4:“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一、组织实验老师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是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旨在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并特别强调课内的大量阅读,还孩子一个书香童年。为了把主题学习的先进经验学精、学细,我校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返校后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通过网络,多方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长还亲自带队组织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去观摩取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骨干教师慢慢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教学模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觉得“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以操作,也愿意试一试。校长十分支持本项工作,购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费用全部由学校经费出,解决了学生购书难的问题,为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二、选定实验班,大胆尝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经过紧张的筹备,2014年9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主力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队伍,分别在一至六年级中选择一个班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班,拉开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序幕。

实验初期,教师对照着丛书内容,在原有语文课堂模式的基础上适当节约出一些时间来阅读丛书,更多的是备“1+X”模式的课例,基本模型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学与交流——拓展阅读——布置作业”。课余,实验教师及时交流上课心得,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慢慢优化课堂阅读时间。慢慢地,实验教师发现学生在“自学与交流”这一环节中越来越会说,懂得更多,从而为“拓展阅读”留出更多的时间。“1+X”模式的课例让实验老师觉得语文课堂增效了。边实践边总结,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两个学期的努力,每个实验老师都逐步总结出了自己的课堂模式。有的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尝试设计“1+ X”和“X+Y”课型,效果也较好。

三、搭建交流平台,展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初步成效,供更多语文教师探讨

1.借助“全镇一体化”教研活动平台,让全镇教师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经过两个学期的积极实验,我校“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堂基本成型,而且比较高效。借助我镇“全镇一体化”教研活动平台,我们隆重向全镇教师推出“语文主题学习”课堂。2015年10月20日,在校本部举行“全镇一体化”教研活动,全镇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校级领导也积极参与并给予指导。本次活动以“如何把导学案和‘语文主题学习相结合”为专题。第1节课由蓝老师和二(2)班的孩子们一起上语文S版《天鹅、大虾和梭鱼》。把导学案与“语文主题学习”相结合的课例大家都是第一次听,这是“1+X”课型,以“团结协作+动词的应用”为主题。本节课教学设计好,课堂容量大,给听课老师们带来了新的启发、新的感受。第2节课由语文教研组长杨老师分享报告,让老师们对“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第3节课全体听课老师一起评课,先由蓝老师说课,然后由听课老师评课。听课老师们中肯的评价让大家感受到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搭建兄弟学校交流的平台,增强校际间的研讨

作为英德“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学校,我校积极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活动,并已开展了围绕“语文主题学习”的全镇一体化的教研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开拓实验教师视野,在浛洸中心小学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11月19日,我校“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师一行8人到浛洸中心小学参加交流活动,与浛洸中小、望埠中小的实验教师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本次活动以“语文主题学习”为专题,三所学校的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实验教师、部分非实验教师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首先由浛洸中小的李老师和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将相和》,采用“1+X”模式,从课文到丛书内容,每个环节李老师都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分享感受,必要的时候适当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然后由我校的梁老师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石榴笑了》,还学习了丛书中的两篇课文,也是“1+X”模式。听完两节实验课后,我校实验教师杨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体会。紧接着,英德小学语文教研员谢小妮副主任给大家分享了“语文,呼唤阅读的回归”的讲座。从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怎样找“主题”、怎样上“语文主题学习”的课等方面进行了浅显易懂的阐述,让大家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实验老师注重积累实践体会,不断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阅读,走向“悦读”!

3.搭建QQ群交流平台,增强县际间的研讨

为了给实验教师创设交流平台,英德、佛冈小语教研员为实验教师建立了“英佛小语主题学习联盟”QQ群,把两个县的实验教师全部集中在一个 QQ群里,为实验教师及时交流提供了保障。课余,老师们积极交流探讨,或就不懂的问题发问,或发表一些上实验课的心得,或分享教案、课件等备课成果……互相学习,一步一个台阶,共同进步。我们,在一起!

更让人惊喜的是,2015年12月,清远教育局还专门组织了“语文主题学习”赛课活动,清远地区每个县都有代表参加决赛。我校实验教师全程参与观摩,通过听课、赛课学到了更多,更多……

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初步成果

通过三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实验教师总结出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优势:真正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了实处,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的学生(家长)自愿把丛书买回家去阅读,还会想办法购买别的课外书;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有所增强,优秀作文越来越多;“X+1”“1+ X”和“X+Y”等课型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促使教师加强深度学习,不仅充实了语文课堂,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碰到了许多实际困难:个别教师畏难情绪比较浓,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够高;个别家长不太愿意为孩子们购买丛书;个别学生参与实验的效果不明显……

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我们坚信:“困难、痛苦,就是成长的起点,把握好这个节点,会成长得更快。”在我校现阶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初显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将加强深度学习,努力打造优质的“X+1”“1+ X”和“X+Y”课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开拓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扩大实验规模,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到主题实验中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感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能在山区乡镇小学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篇5: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总结

所谓的“主题学习”是指教师凭借文本素材的主题,开展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本质,凭借新教材以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实施“主题学习”,课内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感悟文本主题,通过前后连接整合主题,多元感悟升华主题;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延伸主题,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主题学习已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个学期,这种语文学习方式受到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将本班主题学习的一些情况做一总结,以便以后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主题学习。

一、学生特点

1、我们学校是小班化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每个年级学生按照他们的特点特长均衡分成六个小组,采用小组围坐在一起的小组形式进行教学。

2、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存书量阅读量相差很大,所以主题学习的效果也不一样。

二、主题阅读采用形式

1、随堂用最后十五分钟时间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补充阅读。

2、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交流,如演课本剧、朗读、交流摘抄的好词好句、补充交流读后感受、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讲实例或故事„„

3、充分利用读书卡记录交流。

4、每周二至三节阅读课,至少拿出两节主题阅读,另外一节就作为课外阅读了。

三、主题学习收获

主题学习丛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培养了学生们喜爱阅读、善于交流、与大家共享的习惯。小组合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让没有生命的铅字活起来,不爱说话的学生也随之交流起来。拓展了阅读,由原来围着课本学课本到现在跟着课本走出去。

四、存在的问题

对于好学生来说,这样的形式比较受欢迎同时对拓宽知识面也比较有效。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有些生搬硬套,他们跟不上大队伍的步伐。

篇6:最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方案

2017-2018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方案

“主题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它必将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实验在我县开展一年来,我校教师与学生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处于农村的我们还是一个新的挑战,于是根据我校具体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方案。

一、领导重视,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实验的进展,学校专门成立了语文主题学习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对主题学习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度。

二、多种举措,确保主题学习顺利进行 1.形成研究常规,明确实施要求。

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我校明确要求了主题学习常规。

(1)本周研究下周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每周二下午集体研究教材,周四下午集体研究主题丛书,教师必须保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完主题学习丛书,不能作为课外阅读作业。

(2)“主题学习”有整合备课,有单元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解决主题学习实验中最主要的问题或者困惑。(3)注重听课、评课。除常规的听课、领导推门听课外,学校经常组织教师上汇报课、展示课、研究课,在反复的听与评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锤炼教师的课堂授课艺术。2.积极参加培训研讨,借鉴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主题学习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研讨活动,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促进实验的顺利实施。3.加强主题学习备课,精心设计学案

新学期伊始,备课组长分好工,各语文教师明确自己所负责的主题学习方面的任务。老师们根据分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广泛搜集资料。语文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积极改革备课制度和方法探索“主题学习”备课模式,设计行之有效的能够发展学生个性的开放性教案,鼓励教师精心设计学案。

三、主题学习实验的实施策略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我们一学期不仅要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读完配套的主题学习丛书,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对刚刚开始参加实验的班级,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提出了“先放后收,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实施策略。所谓“先放后收,循序渐进”,就是先让学生进行完全自由式的开放性的阅读,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然后再进行指导,逐步的进行规范,最后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1.先“放”——完全自由式的开放性阅读

让学生带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来学校读,并且要把带来的书推荐给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即使是最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再“收”——教师有目的的指导阅读

在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后,教师就开始指导规范学生的阅读。先将阅读教材给学生,仍然让他们自由阅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段落,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主题学习材料上来。3.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步,建立读书笔记本。学生已经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也明白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建立读书笔记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开始建立读书笔记时,仍然是自由式的记录,不必要提出太多的要求和规定。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对那些做的比较认真、比较使用的读书笔记进行展示,并对学生提出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起到以点带面、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让学生慢慢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二步,规范读书笔记。学生一开始做的读书笔记是比较杂乱的,只是记录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时,老师对如何写读书笔记进行规范指导,让学生对记录内容进行初步分类,如:精彩语段、知识撷英、名言警句、古典诗词等,使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查阅和使用。

第三步,写批注,记心得。在充分的积累之后,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写批注的方法并让学生对所记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或者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用好“课外“场,让主题升华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如果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也以“主题”形式出现开展系列活动,学生就不仅在实践语文,而且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悟、延伸,在实践主题,运用主题中,将主题思想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1)选择方法,投入学习

对于课外主题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查、画、编、赏、谈等几种。如何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课本教材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选择。

(2)注重评价,多元参与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体验、活动成果都是评价的内容。让学生在记录、交流、评价中表达情感,提升情感,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运用,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3)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巩固主题学习效果

为培养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主题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开展,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小博士”、“小小演讲家”、“文学之星”等称号。以丰富多采的活动推动主题学习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和成熟。

A.举办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让学生把开展主题学习以后自己的收获、感悟、方法、建议等写在手抄报上,班内交流,班级间交流,学校展评,择优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读书看报的兴趣,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开展。B.举办师生读书知识竞赛。从“语文主题学习”教材、诗文诵读等篇目中选择相关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共同参加读书知识竞赛,既推动读书活动与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又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C.组织作文比赛。根据现在的作文考试形式,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作文比赛。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或者层层推荐,作文形式灵活多样,或现场作文,或组织征文。

D.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表扬鼓励读书积极分子。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背诵一个片段、可以是有感情朗读一段,可以说一说读后感等。E.课内课外多措并举,培养阅读情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阅览室、图书室阅读活动。(学校图书室实行开放式阅读、超市式管理。)学生每周利用活动课定期进阅览室集中阅读,提高阅览室和主题学习书目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其余时间每个班级教师可依学生年龄特点挑选合适书目放置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自由翻阅。这样能充分利用分散时间,扩大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

篇7:“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2011-2012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总结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总结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让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通过本次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让他们在读书中体会到了书的无穷魅力!现将本次读书活动做一小结。

一、营造浓浓读书氛围,激发读书兴趣。

为了让孩子爱上书,我在班中营造了浓浓了读书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孩子阅读课外书刊。我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红书,了解祖国的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勇拼搏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读读文学作品,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帮助孩子鼓起学习的劲,勇敢面对挫折,战胜困难,成为书的好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成立小小图书角,丰富课外读物。

为了让孩子读到更多的好书,除了按时让学生去校图书馆结束外,我在班级里成立了小小图书角,书是学生自己捐来的,这些书不仅是学生爱读的刊物,而且读书的竞争力也更激烈了。图书角中共收到同学们捐来的76本书刊,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西游记》等,还有25本杂志,如《芝麻开门》、《我们爱科学》、《百家作文指导》等。为了有序地开展借阅书刊的活动,我推荐了两名小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学生结束和还

书的情况。从一个多月的记录来看,班中每位学生每周结束不少于三次,学生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半小时。图书角的成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开展班队活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结合本次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四次相关的班队活动,分别为“我心中的好书”、“小小读书交流会”、“好故事,大家讲”和“我的采蜜本”。活动中,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人分享,畅谈读书的乐趣。总之,学生遨游于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乐园里。

四、展示优秀作品,分享成功的乐趣。

在这次活动中,班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我整理了学生二十余篇优秀习作,并分批将作文张贴在佳作园地上,鼓励学生互相学习,还将这些作文装订成册,让孩子们轮流带回家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成功的快乐。同时,借此机会使家长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让他们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真正做到让好书陪伴我们的孩子快乐地成长。

总之,本次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使学生收获不小,他们不仅明白的读书的意义,而且初步具备了读书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的读书生涯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一定能将读书视

篇8:“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当今, 语文学习进入“死读书, 读死书, 读书死”的瓶颈, 学生不爱读书、不爱国语的现状让人担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让学生从内心爱上语文、认同母语, 罗庄区以“主题”组合策略这一核心内容为突破口, 大力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探索。

“主题”原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 意思是主旋律, 后来被引用到文学创作中, 含有主意、主旨、中心思想的意思。而在语文主题学习中, “主题”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既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 还包含类似的题材、写法、语言风格和表达规律等。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指出, “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 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 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1]语文主题学习, 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 充分重视个体经验, 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 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 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样, 就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 甚至单一的内容整合起来。在主题学习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密度高, 容量大, 综合性强,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如信息资源的获得, 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价值取向的形成等。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在语文主题学习中, 主题是统帅、是灵魂, 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题”的核心地位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如何更好地选择、组合, 目前都在探索中。我们将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 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主题组合策略, 掀起一场语文学习的革命, 让语文教学回归母语教育的本色, 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促进学生生命发展。

一、源头活水堪涤尘

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中, 指出语文应“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 “学好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 又要超越教师”, 呼吁回归教育的原点。而语文主题学习“主题”的确立, 更要追根溯源, 唯有源头清澈, 江海才能不浑浊。“当一个主题愈有意义, 愈被深入或精致地处理, 愈能置于情境脉络, 愈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 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3]从主题教学的视野看, 语文学习既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 又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引领学生关注文化, 亲近母语, 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 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 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 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学习中, 沐浴母语文化的光辉, 通过体验与熏陶, 理解与扬弃, 鉴赏与反思, 使得语文素养在对精神相通的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 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如果说“语文主题学习”中的主题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和统帅, 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便是语文学习王国里的“一国之君”。因为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就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教育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一切教学改革试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学习方式的变革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我们在进行语文主题学习探索时, 一定要在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主题。

具体来说, 单元学习主题的确立要做到“提一纲抓三点理七线”。“提一纲”即主题确定要严格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规定。“抓三点”即要抓住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理七线”就是确立主题的七个依据:一是教材内容和单元教学重点, 二是课文内容及背景, 三是文章特色 (文体、语言、手法等) , 四是作者创作风格, 五是学情 (学习状况、学习兴趣、学习需求) , 六是教师个性特长和研究专长, 七是主题学习丛书编排模块。语文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 结构是灵活多样的, 教师要既能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 更要能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 利用主题将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语文学习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密切关系, 让语文学习之海水天一色、一碧万里。

二、反弹琵琶巧匠心

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不是多篇阅读作品的简单累加, 而是零散知识点和人文内涵的有机融合, 是个性与共性的立体呈现。主题学习的过程是在跨学科、跨时空、多层面、多角度的反三归一的感性阅读中获得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进行主题整合时, 我们从“求同、寻异、创新”等多个角度入手, 精心打磨主题, 将海量学习资源浓缩于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或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反弹琵琶, 也弹出了生动的绕梁音。

1. 异中求同探规律

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阅读主题指向的阅读集合, 在反三归一的感性阅读中获得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阅读集合, 既可以是同一作者、同一背景、同一内容、同一出处等作品的“集合”, 运用同一体裁、写法、语言风格的作品“集合”, 也可以是能够诠释某种表达规律的作品的“集合”, 能够完成某些作品阅读方法的“集合”。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 围绕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主题。以同一作者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我与地坛》《来到人间》《病隙碎笔》《扶轮絮语》《命若琴弦》等作品片段, 设计了“聆听一个职业病人的扶轮絮语”这样一个阅读主题;以“母爱”这一相同的内容为切入点, 整合了《合欢树》《母亲的复活节礼貌》《母亲, 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儿嫌母丑》《母亲桥》《母亲的存折》《我在散场后等你》等文章进行阅读, 设计了“悠悠寸草心”这一阅读主题。在学习《散步》时, 为了更好地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整合《爱的信笺》《母亲的复活节礼貌》《童年的药箱》《奶奶的手》《我在散场后等你》《父亲为我蒙耻》《母亲桥》《幸福午餐》《母亲的存折》《唯恐花睡去》《那一天, 我终于读懂了爱》《父爱在我的名字里》等作品, 设计了“于细微处见真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一阅读阅读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 利用同一主题把海量作品融为一体, 通过群文多角度解读, 学生在饕餮阅读中探寻规律, 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2. 同中寻异提品位

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 世界上也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 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时期写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同一主题的作品, 其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 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深刻、敏捷、灵活, 提升阅读品位。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这一要求, 我们设计了“方寸之地万千情”这一阅读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爱”的七十二变。

如《散步》表达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母亲对儿孙的慈爱之情;《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宽容、忍耐、希望、期待、遗憾, 表达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懊悔、感激和怀念之情;《童年的药箱》继母对儿子任劳任怨、体贴、关爱, 儿子对继母的排斥、误解、渴望、感恩;《父亲为我蒙耻》父亲对儿子失望、无奈、气愤, 儿子对父亲的悔恨、警醒、感恩等。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是探讨关于“成长”的话题。如果阅读仅仅是探讨成长是烦恼还是快乐, 学生的思维就永远停留在地面。我们在整合学习主题时, 以《丑小鸭》成长经历为引子, 设计了“做好人生的加减法——让丑小鸭带你去选择”这一阅读主题, 在阅读教材课文《伤仲永》《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同时, 海量阅读《生活充满选择》《选择与放弃决定幸福》《选择与放弃决定着你的生命》《弱者回首就变强》《放弃死亡你才能好好地活着》《成功就是选择与放弃》《选择进路与退路》《选择最合适的, 那才是最美的》《钻石就在你的脚下》《人生的加法与减法》《鹰的40年和70年的选择》等作品, 让学生追随作品中的主人公, 经历一次次决定生死的人生抉择, 从而感同身受地领悟:成长, 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面临选择的过程, 要学会取舍。同是一块石头, 只挨了一刀, 充其量只能做台阶;经历千锤万凿就能成为万人朝拜的佛。

3. 发散阅读拓视野

发散性思维, 又称辐射性思维, 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 探求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在时下的语文阅读学习中, 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平台, 以课外群文阅读为基础, 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思考文章内涵为内容的发散思维训练, 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真正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光乍现”的即兴之作, 而应该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的既定教学内容。关键是要选择“可发散点”, 即文本中蕴含的具有一定引发、激活思维发散活动功能的资源基础。换而言之, 就是寻找文本中的一些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的问题, 找到这些“可发散点”, 就找到了学习的“主题”。

如以“你是我的眼——课文标题的含义与作用”为主题, 引导学生海量阅读《散步》《爱的信笺》《母亲的复活节礼帽》《童年的药箱》《奶奶的手》《合欢树》《母亲桥》《母亲的“存折”》等文章, 总结标题的作用。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为主题阅读《童年的药箱》《好好活着就是爱》《母亲的“存折”》《秋天的怀念》《那一天, 我终于读懂了爱》, 感受“追忆”的叙述方式带给我们的温馨回忆。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阅读《母亲, 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父亲为我蒙耻》《合欢树》《上学》《父母亲的旅行》等文章,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技巧, 聆听时光的脚步声。以“认识新闻”为主题赏读新闻体裁结构、语言特色。以“孙犁小说艺术风格鉴赏”为主题从语言风格、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品味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 阅读反映战争的文章,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正义与正义战争的伟大。以“速读训练指导”为主题海量阅读不同类型新闻作品, 进行默读、浏览、猜读等方法指导和训练, 指导学生准确概括人物和事件。

4. 微课学习增情趣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可以反复播放学习。在语文主题学习中, 因为“主题”的集中, 便于微课的制作与设计。所以在实验中, 我们借助于文字、视频、图片和音频等资源, 对学习主题进行跨时空的整合, 精心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微课”。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春酒》时, 按照“读美文之味—品语言之美—悟作者之情”的教学思路, 设计了《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美文》《舌尖上的乡愁》等主题的微课, 引导学生阅读《粽子里的乡愁》《手把肉》等文章, 用各色美味图片吊起学生胃口, 用各类美文片段勾起学生的乡愁, 图文并茂, 加深学生的感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观舞记》时, 设计制作了《修辞与文字共舞, 文字随艺术飞扬》主题微课, 播放不同风格的舞蹈、演唱片段, 指导学生利用修辞手法进行片段写作。引导学生阅读《秦腔》《家乡的皮影》《唢呐声声》等文,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记录艺术, 让文字在笔尖舞蹈。

微课以其特有的优势将干瘪而毫无生气的知识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把枯燥的学习活动变得有声有色, 让学生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让语文主题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

结语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了这样一种美学观念, 即“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直译过来就是“宏大的方正 (形象) 一般看不出棱角, 宏大的 (人) 材 (物) 器一般成熟较晚, 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 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在几千年的实践中, 这种“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文化, 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活力资源, 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和发扬, 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无数劫难而不衰败溃散, 并能够取得成功和辉煌的一个重大条件。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组合, 也可以用“大象无形”来阐释, 如果把主题仅仅定位于思想、知识或写作等技能层面上, 那么,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支离破碎的, 离开人文关怀的滋养, 只能造就出一批批学习之匠。正如窦桂梅老师在《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书中对“主题”界定:主题不仅仅是内容或情感, 而更应该是文化主题, 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 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和冷暖, 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 欣赏到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 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点”, 或是对自然的关爱、对弱者的同情, 或是对未来的希冀等, 无不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这些正是语文主题学习最好的栖息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主题素材浩如烟海, 语文老师恰如魔术师, 用自己的智慧将碎片知识化腐朽为神奇。但是, 无论怎么整合, 万变不离其宗, 立足人性, 回归人性, 带着这样的“主题”出发, 语文学习才能享受到母语学习的饕餮盛宴。

摘要:为改变当前语文学习中的“不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现状, 我们在进行“主题”组合研究时, 把零散的知识点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有机融合, 从“异中求同探规律、同中寻异提品位、发散阅读拓视野、微课学习增情趣”多个角度入手, 进行“主题”的组合与学习, 将海量学习资源浓缩于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点, 带领学生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栖息地,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主题整合,人文关怀,求同寻异,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 2012:15-16, 3-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超越·主题·整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篇9:“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伴我成长

教了12年音乐的我在2008年改教语文,并开始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2010年,我承担了山东省临朐县“主题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任务,主要对预习达标课、精读引领课、自读提高课、单元练习课4种课型进行教学实践。随着单元教学的实施,我已经能够熟练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单元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设计出适合本单元的模块教学。

在每个单元学习开始前,我都会发放本单元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与推荐阅读篇目,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过关。课堂上,我不再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采用小组过关卡、自主阅读等学习形式进行单元达标。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仅用半个学期,我就能熟练使用这4种课型了,使原来一个单元至少需要13个课时,变成了现在仅仅需要6个课时就能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日益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让我转变最大、收获最大的是对单元读书汇报课的实践。2011年,我试着对丛书《风雨彩虹》进行阅读汇报展示,运用汇报课的形式促使学生把丛书读深、读透。这期间,光是制定方案就历经了三次磨课。第一次,我的读书汇报设计方案遭到了全盘否定。第二次我完全放手,把汇报交流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学生,结果学生在交流课上表现“一团糟”。课后,我认识到放手并不是完全的放任,而是需要教师认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做好引导。阅读汇报课其实是语文实践活动。第三次,我和学生根据“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内容,共同设计了一个活动方案,方案中确定了4个汇报模块:趣味问答(根据丛书内容出一份简短而精练的知识问答题考考大家)、走近人物(选取书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乐伴书声(美文诗篇诵读出来)、我思我悟(把自己的体验感悟表达出来)。方案确定之后,让学生们自主选取汇报模块主题,内容相同的组合为一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收集资料、整合内容、制作课件、自主汇报。后来,这节课在全国“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课堂上,全班学生个个从容自如,宛若平常,口头表达清晰、准确、有感情,令人欣慰。

这节读书汇报课使我感悟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这也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初衷与追求。

从此,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我们班的日常学习行为。学生或6人、或8人围坐在一起讨论学习,一起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努力……我成了课堂的“配角”。所以,教师备课不必在“怎样讲得精彩”上花费太多时间,更多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进行小组建设,怎样设计导学案。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式。随着实验在全国铺开,新学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安排我到全国讲课交流。2014年3月,我到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执教了精读引领课《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到乌兰浩特市胜利一小执教了精读引领课《普罗米修斯》《太阳鸟》,7月到呼和浩特市逸夫小学执教了自读提高课《品味父爱》……随着一次次到外地上课做报告,我学习了更多先进的经验,提高了执教水平。我的主题单元模块《永远的童年》的教学设计文章先后在《语文主题学习》《语文世界》上发表。

主题单元模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让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让一同参与的几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二、戏剧舞台,个性成长

2012年秋,潍坊市教科院的薛炳群主任建议我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模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音乐特长,把戏剧引入语文教学。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学着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自己安排角色,自己设计并制作服装、道具等。一个月后,全班学生参与的课本剧“花木兰”“送汪伦”“武则天”等进行了汇报展示。有模有样的演出受到了其他班级学生、学校领导、科任老师的好评。从此后,学生演戏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2013年夏,我带的六班、四班毕业时,特邀请薛主任来参加我们班的毕业汇报演出,薛主任看到我们班孩子阳光、快乐、自信、博学的表现,现场即兴赋诗一首:

沂光普照弥水畔,圣贤润泽出少年。

妙手轻点千古事,豪气一洒斗牛间。

我还开发了适合学生的戏剧课程:人物对白训练、表演训练、动作训练、肢体训练和生活情境剧等。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语文教学思路,还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成长体验——自信、合作、创新、分享,还有理解和体谅。到现在为止,我们除了在大型比赛中演出,每学期还会在家长开放日让每个孩子上台进行演出,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精彩表现,纷纷通过电话、短信等表达对我的感谢。戏剧让我看到了教育无法言说的美妙图景。学生在戏剧中学文,在戏剧中悟理,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2014年4月,《潍坊教育》在“学校品牌建设”栏目,以《走进戏剧,演绎精彩》为题介绍了我的做法,《山东教育报》也专程来我校进行了采访。

临朐县“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成功推广,使我们学校其他教师也有时间进行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如西静老师开展了国学经典课程,她和学生一起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写下了近百篇论语小故事;高晓燕老师的童谣赏诵课程,通过赏析、模仿与创编,让学生感受着书香文化的魅力。

三、“用笔说话”,伴随成长

2011年冬,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主题课例研修中,来自上海的关景双教授要求教师善于“用笔说话”,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学言行。从此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学习“用笔说话”,从300字、500字写教学实验反思开始,3年来积累了近30万字的第一手资料,用笔梳理出了自己的思想,用笔历练为师的智慧,捕捉教学灵感,提炼教育思想,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篇10:“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2011.4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青州市已开展了5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令人惊喜的效果,总结出了宝贵的实验经验。借着这一东风,在原来开展的基础上,今学期,实验小学在全校各年级全面铺开主题学习实验,并制订具体、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如下:

一、主题学习实验的目的“主题学习”实验目的是使课堂变得轻松,使语文变得简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主题学习”实验的总体目标是: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速度,扩大阅读数量,少写字,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量500万字以上。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初步形成,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

二、主题学习实验的指导思想

主题学习实验的指导思想是:营造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重视方法指导,教会一本书是初级教师,教好几本书是中级教师,教会学生读书才是高级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积极探索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

主题学习实验的总体思路:突出特色年纪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在“大量识字,快乐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辐射阅读学习法”等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实施策略(课堂教学模式)

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我们在一学期中,不仅要学完课本知识,还要读完配套的主题学习丛书,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实验一开始,既要与以前的语文教学搞好衔接,又要加快学习节奏。

教师们在课堂上少讲,精讲,从而为主题阅读拓展空间。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每篇文章只提一两个重点问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学习思考,屏弃所有不必要的环节。逐渐形成两种以学案为引领的课堂学习模式:①变单篇教学为单篇引路、单元整合、主题阅读、读写共进的单元整体推进模式②一篇课文带几篇主题学习文章的辐射阅读式。改革备课制度和方法,探索“主题学习”备课模式,鼓励学生多读书,师生共成长。提倡单元备课,用学案代替教案。作业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行之有效。

当然也可以在每个单元中,找出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一单元中其余课文和单元练习则采用整体推进的模式完成。时间分配是:精读课文1课时,其它课文2课时,单元练习2课时,主题学习材料5课时。

所谓整体推进式,就是将两课时打通使用,将一个单元课文(除精读课文)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课后练习分别集中成一个模块集中学习的模式。分4段时间安排:

第一段(15分钟)、这一段时间,整体逐篇自读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然后全班交流。

第二段(30——40分钟)、逐篇读,解决重点、难点和特点(每篇课文一二个问题,侧重点不同。有的训练读、有的写、有的交流)。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是这个模式的重中之重,要采用多种课型,提高效率。

1.理解感悟型。

对于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来表达一种感受、一种情感或说明一个道理等的文章,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深入体会和研究,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

2.诵读积累型。

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大家的写景类文章,与其和学生逐句分析体会,不如拿出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我们可组织学生以美文诵的方式读一读,比一比。我们要舍得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来背诵名篇名段,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五分钟背诵比赛活动,让学生集中精力凝神背诵。

3.读写结合型。

我们应把把写作表达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在进行主题学习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由读写的结合,让学生从读中学写。

4.研究汇报型。

对于一些说明类、科普类的文章,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以课题研究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展示。学生明确了任务后,自然会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进行

阅读或浏览,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完成研究报告。这个过程不仅提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锻炼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综合展示型。

每读完一本主题学习丛书,要求学生进行一次总结,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展示自己两周以来学习的最大收获。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喜好、不同特长确立自己的展示方式。擅长诵读的可以进行美文诵读,擅长歌唱的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诗歌文章配曲演唱;有绘画才能的可以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故事设计插图;擅长写作的则通过演讲汇报自己的读书感受等。所以每周的语文课应有一两节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用于学生的交流汇报。另外班级内外墙壁上的宣传栏、学习园地也是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第三段(3——5 分钟)小结单元训练重点。

第四段(25分钟)积累、背课文、写字词。(这是保底的,必须确保完成。)

具体操作计划:

(1)熟读教材。读通、读熟本单元的4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会默写。

(3)引导学生逐篇学习课文内容,略读课文以导学案为主要手段,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法。在学习每篇课文的同时补充3-5篇与课文内容关联密切的主题学习材料。每课时用15--20分钟学习课文内容,20--25分钟补充2—3篇主题学习材料。

(4)背诵积累

(5)集中阅读,提高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默读、速读、浏览乃至背诵等多样化的形式自由阅读主题学习材料中的剩余内容。每课时中用30分钟自由阅读,利用最后10分钟的时间写读书笔记。

(6)习作(2课时)。

四、实验教师要做到:

1、学习方式要变革

我们要以自己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转变被动学习、死读教材的学习方式,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学要跳出教材的小圈子,树立大语文、大阅读的理念,在主题阅读中学会感悟、学会分析、学会质疑、学会总结,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善于总结,构建基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试验经验,积极参与市县组织的交流学习活动。为最大限度地保证阅读的效果,建议学生要建好“两本”——积累本和练笔本。将好词美句、经典句段摘抄在积累本上,同时可以在练笔本上随时记下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和思考感悟,让学生逐步养成能读会记、边读边记的习惯。让“自主阅读”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每学期阅读积累和练笔本合计不少于一万字。

2.活动开展要多样

为培养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主题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开展,我们要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与主题学习教学改革有关的活动,如读书会、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摘记展评、作文比赛等活动。

3、多种课型,提高效率

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学案引领的方法,指导学生拓宽学习内容,加大阅读量,另一方面也重视典型文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针对选文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优美语言。

4、课内课外多措并举,培养阅读情趣

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小学阶段要达到的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构建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活动课尽享读书之乐。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乐在其中。

五:组织保证:

1、学校成立主题学习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郝金香负责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确立实验班级与实验教师,制定学校实验方案。

副组长:郝金红钟桂红负责组织实验方案的落实与实施,指导实验教师开展实验工作,负责有关教师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成员:所有语文教师

2、学校成立实验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处理实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保证实验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进行。

上一篇:查对交接班制度下一篇:五四运动精神100周年,青春无悔唱响青春之歌演讲稿